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畜牧业产业调研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我区畜牧业生产及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一)我区畜牧业生产基本情况
畜牧业生产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年,全区生猪饲养量104529头,其中存栏47198头,出栏57331头;牛饲养量9850头,其中存栏8758头,出栏1092头;山羊饲养量38795只,其中存栏24466只,出栏14329只;禽饲养量518493羽,存笼244203羽,出笼274290羽;中蜂16331箱;禽蛋产量317吨,牧业收入4292万元(含渔业收入)。畜牧业生产以生猪为主,牛、羊、禽次之。虽然自然条件独特,生态环境优越,牧草资源丰富,是发展畜牧业的天然场所,但由于山大人稀,交通不便,信息相对闭塞等因素的影响,畜牧养殖组织化程度不高,标准化生产发展缓慢,规模效益得不得充分发挥,目前,我区畜牧业生产方式仍以农户散养为主,畜禽及其产品基本上是自产自销。
(二)我区畜产品安全现状
一般说来,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投入品的使用(如饲料、兽药、添加剂和动物激素等);二是人畜共患病的蔓延;三是重金属有害物质及生物性有毒物质的污染。投入品的使用和疫病蔓延存在于畜禽原料生产环节,重金属、生物性有毒物质污染则主要存在于畜产品加工及运输环节。就自产畜禽及其产品而言,从投入品使用环节上看,我区畜牧生产方式主要以农户散养为主,同时成品饲料和添加剂价格偏高,养殖户很少使用,饲料来源大都是自产农副产品及丰富的野生牧草资源;从疫病蔓延环节上看,由于农户居住分散,彼此相对隔离,且饲养规模较小,疫病很少呈大规模流行;从重金属、生物性有毒物质污染环节上看,我区无大型工矿企业、无畜产品深加工企业。因此,从以上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的三个主要环节上看,风险较小;从检测结果看,无论是我们自己检测还是省检查组抽样检测,均未发现问题。应该说,我区的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整体情况良好,多年来,无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但是,隐患依然存在,不容忽视。
二、我区畜产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和我区交通、信息等基础条件的大大改善,畜禽及其产品进入大市场、大流通的趋势势不可挡。与此同时,国际国内重大动物疫情愈来愈复杂,一些不法商贩急功近利,乱用激素、抗生素和生物制品,以及经营兜售假冒伪劣兽药、饲料等投入品的现象屡禁不止,这无疑对我区的畜产品安全带来了巨大隐患。目前,从我区的实际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畜牧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
有组织的产业化经营是畜牧业提高效益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措施。近年来,我区畜禽规模养殖虽有一定的发展,但受客观条件限制,进展缓慢,组织化程度不高。年底,年出栏30头以上的养猪户仅47户,年出栏数2100头,占全区总数的3.6%;年出笼1000羽以上的肉禽养殖户25户,年出笼3.2万羽,占全区总出笼数的11.8%;蛋鸡年存笼100羽以上的7户;牛年饲养规模5头以上的30户;羊年饲养规模30只以上的47户。由于我区畜牧生产和经营仍以千家万户小规模饲养和分散经营为主,组织化程度低,所以对生产过程的监管难度极大,很难做到“四统一”,即畜种统一、饲料统一、技术统一、净化统一,客观上造成了无公害畜产品生产的源头难以规范,严重制约了畜产品安全生产。
(二)畜牧养殖户安全意识不强
在我区,稍有文化的青壮年大部分外出务工,在家从事畜牧养殖的大多为“3860部队”(即妇女和老人),他们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观念陈旧,习惯沿袭传统的生产方式,对于新观念、新技术接受慢,有的甚至排斥。其质量安全意识淡薄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贪小便宜,轻信流串商贩的大肆宣传,购买和使用价格低廉的假冒伪劣饲料或添加剂。二是科学意识薄弱,生猪一旦患病,滥用抗生素,治好便罢,治不好,也不考虑休药期,便低价出售,导致药物残留。三是防疫意识差,部分养殖户对动物重大疫病的免疫工作不配合,对病死畜禽随意丢弃,从而造成疫病大面积流行。
(三)主管部门监管力量薄弱
我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起步较晚,区级监管机构和检测设备设尚不健全,乡镇更是无监管机构、无监管设施、无监管人员、无监管经费。因此,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管理能力、执法监督能力,应急处置能力,检验检测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为不法经营者及流窜商贩带来了可乘之机,为不合格畜产品和假冒伪劣投入品的上市提供了可能,为全区畜产品质量安全埋下了隐患。
三、建议及对策
畜产品质量安全直接影响到畜牧业的生存和发展,威胁到民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虽然,目前我区尚无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但是,隐患不小,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采取得力措施,全面防控,标本兼治。治标,首先要健全机构,壮大队伍,完善设备;其次,要全面提升五种能力,即“行政管理能力、执法监督能力,应急处置能力,检验检测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做到管理到位、监督到位,不漏死角。治本,则应增强广大养殖户的安全意识,提高畜牧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在具体工作中,应重点把握源头生产、屠宰加工和经营流通三个环节。综合对策:
(一)着力推进标准化养殖,努力提高组织化程度
特殊的地域环境和传统的生产方式,虽然能凸显畜产品地方特色,对疫病流行防控也有一定好处,但同时,也严重阻碍了我区畜牧生产的标准化进程,给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了极大隐患。因此,推行标准化养殖、努力提高组织化程度,势在必行。就我区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按照“政府引导、科学规划、统一标准、清洁养殖、规范管理”的原则,一是应大力推广农户家庭式规模养殖。二是要适度发展规模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政府要加大投入,对规模养殖场、养殖大户予以扶持,鼓励返乡青年创业。畜牧主管部门要科学制定标准和养殖发展规划,逐步建立起全方位的养殖规范和系列化配套体系,并组织实施。养殖协会(专业合作社)要充分发挥纽带作用,大力推广“协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运行模式,搞好产销对接,逐步实现统一采购原料、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供种、统一销售,积极拓展市场、降低成本,努力做到互惠双赢。
(二)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全面提升安全意识
畜牧生产的主体是农民,加工的主体是企业,流通的主体是经营者,三者受利益驱使的可能性对大,他们安全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畜产品质量安全。因此,必须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不断提升他们的安全意识。一是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大力宣传假冒伪劣兽药、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的危害性、标准化生产的必要性及相关政策、法规。二是农业和技术监督等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对象开展培训和推广工作。同时,要建立健全快捷方便的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网络,以促进全社会的参与,增强全社会的安全意识。
(三)强化监管,确保畜产品安全上市
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虽然是一项治标性的工作,但却是一项关键性工作,贯穿从养殖到餐桌的全过程。因此,要想全方位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就必须有健全的机构、高素质的队伍和完备的设施。
1、健全机构,壮大队伍。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实际需要积极争取编制,招收高素质人才,做到上下对口,衔接合理,覆盖城乡、甚至到户。使日常监管工作有序运转,不出纰漏。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以今天这样的深度和广度,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随之而来的信息化浪潮又将人们推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信息化时代。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对国际化的竞争,迫切地要求我们用高科技的手段改造现有的畜牧业,全面推进畜牧业信息化是提高畜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及通信技术,把畜牧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到用户手中,实现畜牧生产、管理、畜产品营销网络化,加速传统畜牧业的改造和升级,大幅度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
什么是畜牧信息化
畜牧信息化,是指为全面提高畜牧业经济运行效率、畜牧业劳动生产率、畜牧企业竞争力,在畜牧生产、管理、经营各领域不断推广和应用电脑、通信、网络等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智能技术的动态发展过程。在整个畜牧信息化建设中,硬件(电脑、网络等设备)是基础,软件(办公软件、各种应用软件)是条件,信息资源(资料、消息的收集过程)则是重要的生产要素。
畜牧信息化的现状
我国目前畜牧信息化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畜牧信息资源缺乏,尤其是能提供给用户的有效资源严重不足;畜牧信息技术成果应用程度低,严重阻碍了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这也正是当前实施畜牧业信息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畜牧业网络建设存在的普遍问题是,重复建设、小而散,而真正能为用户提供有效信息、访问价值大的网站并不多。畜产品市场动荡不定,需求与供应之间,始终处于周期性的波动之中,经常出现“买难”、“卖难”的现象。
建立畜牧信息资源数据库,完善网络建设
数据库是指在计算机存储设备上的数据集合,内容丰富、真实有效的信息资源是畜牧业信息技术的关键。根据不同用户对信息需求多样化的实际,加强信息采集、整理、分析加工工作。保障建立一个真实准确、及时有效的信息数据库。例如,美国建立了畜牧信息数据库系统,包括饲料、活畜和畜产品的价格、销售、库存、运输和进出口等很多动态信息,同时将信息及时地向网络传送,全国各地的政府、研究所、大学、企业、饲料厂等都可以随时随地查看到这些数据,以进行市场预测和生产决策。转变了政府职能,避免了生产的盲目性。
同时加速推进畜牧信息网络工程的建设,加强标准和技术平台的建设,建立统一的网络平台,建立以各省畜牧信息中心为枢纽,上联农业部,下通至全省各地市县乡的畜牧信息网络体系,并使畜牧信息网络与畜牧业龙头企业、全国各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养殖大户及畜牧业科研机构实现计算机联网。
完善畜牧信息网络建设,首先要加强畜牧信息员队伍的建设,开展畜牧信息员培训,拓宽信息渠道,推广信息来源,搞好信息采集工作,建立一支自上而下、高效灵活的畜牧信息采集、整理、队伍;其次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网站中的栏目,增加一些对用户具有指导意义的信息栏目,例如“供求信息”、“市场动态”等信息;最后,要加大网站的宣传、推广、普及,农民养殖户是畜牧信息使用的主体,必须使他们学会在网上获取信息、分析信息,使网站上的信息真正用于生产实际中,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这也是建立网站的最终目的。
1 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的背景
转变生猪生产方式是健康养殖和提高养殖效益的必然要求。XX年10月,**畜牧局组织人员对全县生猪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据调研结果显示:农村散养受农村留守人口减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饲料(原料)价格上涨,导致养猪成本增加,农户养猪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加之近年来,全县虽清净无疫,但受到周边地区猪ii型链球菌病、牲畜口蹄疫、无名高烧等疫情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民养猪积极性受挫。农村散养农户生猪饲养观念发生根本性改变,生猪饲养量直线下滑。大户养殖在未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以前,虽在养殖数量上有所增加,但养殖场建设存在防疫设施不完善、管理不规范、人畜混居、污染严重、效益低下、抗风险能力差等诸方面缺点,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猪产业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猪数量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农村散养难以供给社会生活的需要,推行规模养殖,转变生产方式成为破解难题的最佳办法。生猪养殖标准化、规模化、科学化、健康养殖成为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2 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
2.1 抓组织保障,推动生猪产业从传统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实现助农增收致富。生猪产业是我县农村的传统和骨干产业,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猪产业的发展,确立了“一体两翼”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国家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创建工作,下发了《关于加快生猪产业化工程建设的意见》、《关于创建国家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的意见》等文件,成立了以分管农业的县级领导为组长,畜牧、质监、财政、环保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国家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项目领导小组,并专门召开创建工作动员部署会议,与19个镇签订生猪产业发展目标责任书,严格目标考核。各镇各相关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做到了机构、人员、经费、责任、措施“五落实”。 全县生猪产业发展工作体系进一步健全,形成了上下联动、部门配合、齐抓共管、农户响应的工作局面。
1、草畜产业发展现状
1、全县畜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近年来,芦溪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按照“开发草产业、提升猪产业、优化羊产业、推进牛产业、发展特种养殖业”的总体思路,以科技兴牧、提高综合效益为中心,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强化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配套技术,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产业化经营机制,使草畜产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逐步成为全县的农业支柱产业。2003年底,全县天然草原面积有19.6万亩,已利用面积10万亩;年内生猪总饲养量25.01万头,出栏14.25万头,年未存栏10.76万头;牛总饲养量3.47万头,出栏0.36万头,年未存栏3.11万头,其中奶牛0.05万头;羊总饲养量4.2万头,出栏2.34万头,年未存栏1.86万头;鸡125.6万只,出栏70.99万只,年未存栏54.61万只;鸭总饲养量101.78万只,出栏57.53万只,年未存栏44.25万只;鹅总饲养量33.25万只,出栏18.73万只,存栏14.52万只。年内肉类总产量15458吨,蛋产量1241吨,牛奶产量2282吨、水产品产量3530吨。草畜产业产值达9122万元,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达374.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8.6%。
2、畜牧业大户养殖情况
2003年涌现出总饲养量在50头以上的山羊养殖大户60户,总饲养量在1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大户10户,总饲养量在5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大户8户,总饲养量在60只以上的养鸡大户20户,总饲养量在60只以上的养鸭大户280户,总饲养量在60只以上的养鹅大户80户。
3、畜牧业加工情况
目前我县的畜牧业收入以直接出售为主,仅有畜牧业加工企业5家,2003年完成畜牧业加工产值仅3000万元左右,且大多以加工猪肉为主,加工牛、羊、鹅、兔等草食畜禽产值仅100万元左右。
二、草食畜禽发展的有利条件
综合分析,芦溪县大力发展草畜产业,具有良好地基础条件和市场潜力,主要表现在:
(一)饲草资源充足。全县现有可利用草场面积10万亩,人工牧草1.2万亩,年产农作物秸秆30万吨。据测算,仅上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后,载畜量可达130万个羊单位。而目前全县草食畜存栏只有42.3万个羊单位。如按新增10万亩牧草计算,在现有基础上可净增50万个羊单位。考虑到现今畜禽育肥期缩短、利用配合饲料饲喂等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等因素,全县草畜承载量可在目前水平上翻一番多。
(二)发展条件较好。多年来,经过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探索,创出了"公司加农户加基地"的经营模式,龙头企业芦溪县一村食品有限公司和源华食品有限公司,发展势头强劲,全县规模养殖、种草大户不断增多,占到全县总农户的16.5%。配混合饲料利用、秸秆青贮氨化、“五良”综合配套利用等技术正在稳步推广。黄牛冻配点、猪人工授精点、雏鸡孵化点等基础设施可基本满足畜禽品种改良的需要。草畜产业生产、加工的科技含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科技成果的应用率、覆盖率、贡献率达到了较高水平,这些都为我县草畜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比较效益明显。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种植业除设施农业外,水稻等大田作物的边际产出效益逐渐下降,挖潜空间十分有限。而草畜产业却是一个朝阳产业,边际产出效益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是未来支撑全县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据调查测算,2003年全县水稻亩收益为157.6元。若按设施畜牧业计算,则收益更高,如某农户2003年占地1亩,新修暖棚牛舍8间,饲养肉牛20头,养羊100多只,年纯收入近2万元,远远高于设施种植业的产出效益。
(四)市场前景广阔。加入WTO,芦溪县在全球性的经济大分工中,具有一定竞争力和能够占有一定市场份额的,应当首推草畜产业。畜产品价格方面,芦溪县牛羊肉等畜产品价格优势更为明显,其中羊肉价格比国际市场低50%左右,牛肉价格低80%左右;从国内市场看,草产品需求量年达1000万吨,而且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而国内生产能力只有200万吨。畜产品价格方面,从近年来市场情况分析,价格波动最大的是猪肉,牛羊肉相对稳定,国内所有的星级宾馆、饭店所需的牛肉和羊肉主要依赖进口(价格为30元、25元/斤),国内市场尚难以满足需求。从占领市场的角度看,芦溪县靠近广州、福州等发达城市,只要有所作为,就可以在未来的销售市场抢占一席之地。
二、草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群众的产业观念不强。相当一部分农民仍存在"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换油盐"的小农观念,对草畜产业发展前景及潜力认识不够,只把它作为家庭副业对待,舍不得投入,使草畜产业难以实现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影响了草畜产业的规模效益。
(二)产业化层次低。结构单一,发展不平衡,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产业链条短,开发规模有限,形不成基地优势。有龙头无基地、有基地无龙头的问题仍很突出。
(三)科技信息服务滞后。县、乡、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作用发挥不够,畜牧科技人员短缺,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草畜产业生产能力的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在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上,单项的、局部的多,常规的、一般性的多,高新的、具有重大开发意义的、系列配套的技术和科研成果少,从而影响了草畜产业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四)开发资金严重不足。科技推广投资比重偏低,部分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工作严重受阻。由于部分乡镇财政困难,一味等待省、市、县财政投资,对草畜产业的发展投资“注血”不足。
三、推动草畜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强化“主导”意识。要积极应对加入WTO带来的新挑战,抢抓机遇,把草畜产业作为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一主导产业,在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中予以体现和加强,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予以重视,切实增强全县上下加快发展草畜产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坚持以草为本、草畜并进的原则。要把种草作为发展畜牧业的基础,做到以草定畜,协调发展。在草业开发上要致力于实现立草为业,做到种草与草产品加工销售和发展草食畜相结合,走产加销一体化、低成本高效益的路子。要结合长江防护林项目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适当压缩水稻面积,加大饲草种植面积,建立"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实现人均1亩饲草的目标。畜禽养殖以短期育肥为主,使有限的饲草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三)强化龙头企业的建设与管理。按照“大规模、大带动;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制;多种成份、多种经济组织并存”的要求,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高起点地抓好饲草料加工和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建设,使之形成经营机制新、技术水平高、规模效益好、市场覆盖面广、带动能力强的经济组织。重点做大做强杜仲饲料公司、一村食品公司和源华食品公司。同时,要把发展草畜产业与实施名牌战略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坚持建一个企业,创一个品牌,搞一个“氏族”,开发一个系列,实行由粗到精,由主产品到副产品,从正品到下脚料的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
(四)充分依靠科技进步,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实施“科技兴草、科技兴牧”战略,加强新型实用技术培训和推广,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大力推广牧草种子包衣、根瘤菌拌种等牧草栽培技术,优良品种引进、改良技术,草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等,重点推广“五良”(良舍、良种、良法、良料、良医)综合配套技术;推行"政府行为+科技人员"的技术推广新机制,健全科技推广和疫病防治机构,稳定畜牧科技队伍,用政策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为他们搞好科技推广创造有利条件;加强各级服务组织和重点服务设施的建设,在政府统一协调下,将龙头企业和各有关部门及乡(镇)、村基层服务组织结合起来,大力推行“乡(镇)站+农户”、“公司+农户”、“协会+农户”、“技术服务部门+农户”的服务形式,建立较为完善的生产销售、科技推广、信息反馈相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五)加强市场建设,搞好草畜产品流通。牢固树立抓生产先抓流通,抓流通先抓市场,依靠市场促进生产发展的思想,大力培育和开拓草产品、畜产品市场。一是在县城和集市建立草产品交易市场;二是在县城和有条件的乡(镇)开办畜禽产品初级交易市场,重点建好县城活畜禽交易市场;三是在畜产品生产集中区建立畜产品专业市场。四是大力发展各种运销实体和贩运大户,鼓励农民发展各种形式的购销服务组织,不断巩固壮大草畜产品营销队伍。
农发土地治理项目实施现状及政策建议
新干县奖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农业产业化
郧西县四项举措推进公务卡制度改革
东营市多措并举支持生态体系建设
推进黑龙江省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完善财政支农政策促进农业稳定发展
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研究
浅谈加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票据管理
浅析新农村建设提档升级的有关问题
黑龙江省农村五保供养情况调查
漯河市强化小农水项目资金管理
黑龙江省积极推进生态省建设
农村土地流转有关问题的探讨
高安市财政局积极服务水利建设
长福镇多措并举推进土地流转
中国包容性发展与财政政策选择
美丽乡村建设要处理好六个关系
安徽农民工培训现状分析及财政对策研究
竹山县进一步整合财政支农资金的思考
重庆江津区积极创新支农资金管理机制
推行农村规模化供水实现农村饮水安全
农网改造下半年435亿投资待启动
支持新疆畜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情况的调研报告
山西省蔬菜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农业部强化蔬菜水果茶叶用药监管
农业部公布通用类农机最高补贴额
实施节水增粮行动挖掘粮食增产潜力
关于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思考
北京市财政支持水务资金收支情况分析
从政策机制上缓解县乡财政压力
财政部农业司2011年工作计划要点
构筑财政保障机制加快水利改革发展
关于加快大连市设施农业发展的探讨
对新农村建设资金来源机制的思考
甘肃全面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
浅谈县域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承德市全方位立体进行扶贫攻坚
黑龙江省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现状与对策
新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实施效果与建议
整合资金形成合力发展木本油料产业
不断丰富补贴内容加大反哺农业力度
加强县乡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加大财政投入统筹城乡发展
创新循环基金改善贫困地区金融服务
西部经济增速今后几年将保持10%以上
深化财政管理改革加快财政透明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