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学生心理疏导

初中学生心理疏导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学生心理疏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学生心理疏导

初中学生心理疏导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疏导 学生叛逆心理 方法

引言

因为叛逆心理具有不可忽视的负效应,轻则会影响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重则可能对家庭甚至社会带来重大的不良影响,所以针对中学生叛逆心理的研究非常必要。同时语文作为中学教学中的基础学科,它具有知识性和人文性并重的特点,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发展又密切相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研究中学生的叛逆心理,并采取有效措施疏导他们的叛逆心理,减少中学生的叛逆行为,让中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初中生叛逆心理的三种表现类型

1.1自主叛逆心理

它是指由于主体对外界的不满和不科学的认识而导致内心的压抑无法得到正常排解所产生的逆反心理。由于现代的学生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比较大和受社会不良风起的侵袭,致使他们觉得生活无意义,没有希望,人与人之间很冷漠,并且开始愤世嫉俗,觉得只有自己是对的,所有的一切都在与他作对。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内在因素而产生的一种叛逆心理。比如有的学生认为读书无用,很多大学生都找不到好的工作,既然如此就没有必要好好学习,故自我放纵;比如老师明确要求学生用钢笔写作文,有的学生就认为自己用圆珠笔写的字好看,觉得老师的要求是多此一举、故作刁难,偏偏不去遵守等。

1.2情景叛逆心理

它是指由于没有适时引导或者引导时机和场合的不适宜,对于应该接受的引导信息,所产生的一种逆反心理。青春期的初中学生特别像一个一触即爆的气球,如果对于外界的一些做法和要求没有和他们的自主要求达到一致的时候,就特别容易引发他们的叛逆心理,所以如果没有适时的引导或者引导的时机和场合不合时宜,叛逆心理一触即发。如有些教师经常拖堂,却没有任何的铺垫或者是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解释,中学生就容易出现如故意不听讲、或无动于衷以示不满的叛逆心理,再如老师只是单纯地提出禁止要求(比如上网)却没有给出明确解释(沉迷网络的危害),导致学生故意去做禁止的事情,还有在公共场合批评指责学生从而导致学生感到自己的尊严受到侵害而表现出的不满和逆反。

1.3信度叛逆心理

它是指主体由于对信息源信度的怀疑、否定而产生的一种逆反心理。对于初中学生来讲如果他特别信任一个人或者一种观念,那么他会表现出顺从或者接纳,反之就会表现出逆反。比如:教师为鼓励孩子好好学习,答应给于某种奖励,却最终没有兑现或完全兑现;此后学生会萌发对教师言行表示怀疑、否认和不屑一顾,甚至故意作对。

2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具体方法

2.1利用课文教学对学生叛逆心理进行疏导

语文教师在讲读课文的时候,除了完成基本的语文教学目标之外,要找到恰当的切入点。这些资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认识应如何正确地对待较强的独立意识和自尊心,较强的对立心理和好奇心理,偏激和不成熟的心理,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家长以及他们的正确或者不太正确的教育方式,恰当地处理自己和家长之间产生的矛盾。此外,这些资源还可以帮助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帮他们抵御来自外界的不良思想的侵袭,疏导初中学生形成的叛逆心理,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健康的心理。整体上看,此种方式更易疏导学生的“自主叛逆心理”,同时,由于可以让学生的内心更理智更成熟,也可以为学生的“情景叛逆心理”、“信度叛逆心理”、起到一定的辅助疏导作用。比如在讲授“回忆童年”的文章时,语文教师可以积极的引领学生回忆一下美好难忘的童年,回忆一下自己孩提时的天真无邪,初生牛犊不怕虎,充满爱心等等,回忆和亲人、老师、朋友或者陌生人共同走过的美好日子,学生内心的压抑和叛逆心理就会得到很大的舒缓。

2.2利用阅读教学对学生叛逆心理的疏导

对于初中学生来讲,他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通过阅读大量的优秀的作品可以很好的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于很多叛逆期的中学生来讲有时候教师和家长苦口婆心的教育已经失去了效用,已经完全被学生放入了自己所不能接受的内容之中,多说反而无益。倒不如给这些叛逆期的孩子一点自我的空间,给他们一些有教育意义的作品,让学生自己去品味,就好像山东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课《为学》中,作者彭端淑选取了与“为学没有直接关系的“蜀鄙二僧”的故事,让子侄辈的人去自己品味其中的道理,这样却会有意想不到的好的效果。

2.3 利用写作教学对学生叛逆心理的疏导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项活动就是周期性的作文。具体来讲就是每学期都要有不少于规定数量的作文要求,(一般每学期不少于四篇)虽然现在学生的作文受到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但在很大程度上讲,作文依然是学生展现内心状态的一个平台。于漪老师是我国语文教育界的名师,于老师不仅很早就是声名远播的优秀语文教师,而且在中学生德育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见解。她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状态、行为习惯和情感变化都有深入细致的了解和把握。这也让我深刻领悟到,于老师指导学生作文时,为什么能很经常地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引导他们写出自己的真性情和真想法。这是我们一直所倡导和追求的。于漪老师曾说“文章是人心灵的轨迹”,所以语文老师可以通过作文这个平

台来洞察学生的内心,以反映学生的叛逆心理,并且通过作文这个窗口来给学生提供一个表达真实想法和宣泄内心情感的渠道,从而达到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效果。

3结束语

面对那些充满叛逆的孩子,作为语文教师,只要我们正确地引导,再加上必要的家庭教育疏导,以及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诸如父母经常和孩子一起出游、经常一起开家庭会议,提倡民主平等和开放的家庭氛围等,舒缓孩子的叛逆心理。

【参考文献】

初中学生心理疏导范文第2篇

摘 要:由于外来民工学生特殊的家庭背景,他们的学习成绩与行为受到老师的关注还不够,也很少能得到同学们的关心。这些因素导致某些外来民工学生在心理方面产生障碍,出现内向、抑郁,产生厌学、逃学等情况。作为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应改变固有的观念,关注外来民工学生的心理发展,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帮助他们走上健康成长的道路。

关键词:农村初中;外来民工学生;弱势心理;疏导策略

外来民工学生随着父母来本地打工,就近选择了我们学校就学。他们与父母聚少离多,亲子关系疏远,亲子互动的减少是其家庭结构的主要特征。这种社会转型期特有的家庭教育结构,使得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出现了难以弥补的缺陷。外来民工对于自己的孩子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的偏差:重养轻教;重智轻德;重物质轻精神。大部分在外打工的父母对孩子有一N歉疚感,出于补偿心理,便尽可能地在衣食住行等物质上满足孩子,却很少见到高质量的儿童读物,其中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家庭根本没有给孩子准备课外读物。民工子女所处的环境和所受的家庭教育,对他们的心理、品德、学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作为学校的老师,我们应该特别关注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成长,关注他们的心路历程,引导他们健康、全面的发展。

一、农村初中外来民工学生的弱势心理分析

我校所在的地区是城乡结合部,许多学生是随着父母的迁移四处流动而随机入学的,有的学生已辗转几个学校。所以他们在行为习惯、思想品德和心理品质上都和本地学生有着极大的差别。

我们抽取了本校46名外来民工学生和46名本地生对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了抽测,发现外来民工学生相对来说存在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

从这项调查中,我们发现其实有很多外来民工学生在本性上是很不错的,比如身体素质比本地生好,而且与同龄的孩子相比这些外来民工学生要懂事得多,他们肯吃苦,做事情积极主动,求知欲非常强。然而由于地域、经济、文化以及学前、小学教育等方面的差异,他们身上有着许多和本地孩子格格不入的地方。

我们可以来听听他们投进“心语信箱”的请求帮助的呼声:

信件一:“我是来自湖南的一名八年级男生,每当我读课文的时候,同学们总是笑我,因为我家乡的口音很重,所以平时我也不太爱在班级里讲话。我没有朋友,感到很孤单,老师,请你帮帮我吧!”

信件二:“我觉得我的班主任不是一个好班主任老师,因为她总不能公平地对待我们,不给我们外地人当班干部的机会,老师,我感到很生气。”

信件三:“老师,我的同桌经常嫌我的衣服穿的土,还说我的文具盒那么破旧……老师,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也不想这样的呀!”

……

从调查表中可以看到孩子们很敏感、自卑、暴力、冲动,人际交往出现了障碍,因此他们的焦虑成分明显地高于本地学生。

二、外来民工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一)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

外来学生的家长大多数是外来打工一族,且家中不止一个子女,因此经济上相对比较困难,这势必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发展。

1.日常生活上的影响

当代中学生的日常消费呈上升趋势,且学生之间常常有攀比的心理。外来民工学生在衣着、学习用具等方面常会觉得比别人逊色;学校班级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遇到收费项目,他们虽然很想参与但又往往不能参与,久而久之便会产生自卑心理。

2.学习活动中的影响

许多外来民工学生的家是一间租住的小屋,屋里陈设简单,有的甚至电视机也没有,而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信息交流日益频繁和重要,对于学生也是如此。在讨论一些书本以外的时事新闻之类时,外来民工学生往往只能洗耳恭听,不是他们不想参与,而是他们没有获知的渠道。这无疑也会让他们产生心理上的压抑与自卑。

(二)社会舆论的不友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口中的“外地人”“外地民工”等词的使用本身就包含了诸多贬义的成分。“何时才能取消民工一词,代之以其他平等亲切的字眼。”但也有人指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称之什么,而在于你称呼时的心态。我们身边的确有很多人以金钱地位论英雄,对外来民工及其子女充满了轻视与不屑。中学生的心理感受十分脆弱而敏感,你语句中、眼神中稍有不尊重他们的地方,他们马上就能捕捉到,久而久之会给他们的心灵投下巨大的

阴影。

(三)情感沟通的缺乏

外来民工学生在回家以后和别人的交流很少。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在一天的辛苦劳累之后,没有时间与精力去与孩子们交流沟通。更何况大多数家长关注的只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对于他们的心理情感健康与否则毫不重视。这些家长大都认同“不打不成材”,对待孩子要么不闻不问,要么一顿棍棒,缺乏必要的耐心。另一方面,作为外来人员,学生周围既无亲戚,也无近邻,能够交流的伙伴少之又少。这使得他们一边渴望着与人交流、被人理解;一边却于不知不觉之间紧紧关闭了自己的心扉。

(四)教育方法的失当

学校教育中,教师的教育方法更是严重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学生,尤其是外来民工学生心理特别敏感。他们背井离乡,来到陌生的地方,外面的一切与自己家乡的生活习俗大不同,造成他们心理的失落,有较强的抵触情绪,也就特别在意教师对自己的态度,对老师的批评不能正确对待,总以为老师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瞧不起外来民工学生,偏袒本地的学生,自己做的再好老师也不喜欢。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平等对待外地生,而且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会不会在无意中伤害到他们。

三、外来民工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策略

心理教育是一种心灵感化教育,心理教育的目的是养成学生的心理“自助”的习惯,最终使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自己进行分析、调整,或者主动寻求援助来解决问题。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在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的基础上,用自己的爱心、耐心和智慧扮演好良师益友的角色。

(一)抓住情感激发点,投入爱心

1.关爱外来民工学生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只有真诚地关心、热爱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可亲可敬,才能融化他们冰封的心灵。小柱在下雨天忘了带雨伞,我在下班出校门时发现以后,立即把自己的伞塞到他手中;小芳头晕,在联系不到家长的情况下,我联系同事的车子带她到医院看病;小宇因为在老家从未学过英语,学起来特别吃力,我和她一起寻找学好英语的方法……这些都成为我打开这群有着这样那样心理问题但纯朴可爱的外地孩子们心扉的一把把钥匙。

2.理解外来民工学生

学生做错了事,心理上出现了问题,必然有其深层的原因。教师的任务不是指责学生,而是深入地了解他们,真诚地聆听他们的心声,感受他们的生活,帮助他们找出问题的原因。比如倔强的小柱在经过了雨伞事件以后,在我面前不再像“铁疙瘩”一样一言不发了。在与他的闲聊中,我了解到在他的家l许多事情的解决都要靠武力,并且他们那里重男轻女思想十分严重,小柱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有两个姐姐)自然成了父母的心肝宝贝。如三个孩子发生争执,受罚挨批的总是两个姐姐,而如果家里有好吃的、好穿的则都归他。这就不难理解小柱在学校里的种种表现了。可以说,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而非不问青红皂白地责备,才能较为成功地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

(二)捕捉学生闪光点,充满耐心

1.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位外来民工学生都会有他们自己的闪光之处。寒风中小艳捡起了地上的一张纸、扶起了歪倒的小树苗;课间,小利拧紧了正在滴水的水龙头;运动场上,小旭奋力拼搏为班级争取荣誉;小川为“希望工程”慷慨解囊;小柱画了一幅很有创意的画;小幸竖笛吹得十分动听……对于学生的这些闪光点,我是带着放大镜去看的,带着扩音喇叭去宣传的。

伯乐的价值在于发现,教师也应具备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但又不仅仅限于发现。作为教师,我们要创造机会,让学生的一个小亮点,变成一个大亮点,变成一连串的亮点。小柱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我发现他的画有创意以后,不仅在课堂上表扬了他,而且交给他负责一期黑板报版面设计的任务。在我的支持和帮助下,他设计的版面获得了大家的好评。接着我又交给他和其他几位同学一起布置教室的任务,他也较好地完成了。这使他拥有了多个亮点:美术能力进一步提高;和同学的协作精神加强了;吃不了一丁点亏的毛病收敛了;带动其他方面也渐渐积极起来。一学期下来,无论思想上还是学习上,各方面均有很大的进步。

2.教育的过程是反复的

教育中我有这样的体会:一个孩子出现了一定的心理问题以后,经过我的“诊断”与“治疗”已经“治愈”了,过了一阵又会“复发”。小艳的问题就是如此。在我帮她制定了爱心感化,消除疑虑;捕捉优点,树立信心;努力追求,超越自我“三步走”的措施以后,她一度表现得非常好,作业认真完成,课堂上常有精彩的表现,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的朗诵比赛获得二等奖……然而,不久以后她的“病”出现了多次反复,多次的诊断与治疗过程中,我曾动摇怀疑过,但还是坚持了下来。并且发现她“发病”的间隔时间越来越长,程度越来越轻,直至最终完全治愈。仔细想想,这种反复性也是符合青少年心理的发展规律的。就拿孩子们的一次次犯错误,当作他们人生中必须跨越的沟坎吧,让他们在一次次的“犯”与“改”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从中我体会到心理疏导具有着周期长、见效慢、艰巨复杂等特点,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首先要有较强的自制力,遇事不冲动,能够自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其次要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并且持之以恒。

(三)把握心理疏导点,倾注慧心

1.找准解决问题的基点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也是如此。有时看起来挺难解决的问题,只要找准机会,说不定轻易就能解决,小利的例子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小利文艺方面能力差,缺乏表演自信心,但普通话却比较标准。根据这一特点,我设计了一个讲故事比赛的活动。规定全班所有同学都必须参加,选择简短的小故事,给他们两周的时间准备。我特别派了和小利比较要好的讲故事能手小川去帮助他练习,并且在最后由我亲自把关。终于,比赛的时刻到了,小利虽然有点紧张,但他绘声绘色的讲演最终还是感染了大家,博得了热烈的掌声,并被大家评为三等奖。这是他第一次在同学们面前表演,就获得了这么好的效果。从此他的自信心大大增强,成绩也提高了

不少。

2.艺术化的处理

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讲究方式方法。同样的一番大道理,讲的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教师的语气神态的不同等都可能产生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效果。在处理问题或者和学生交流谈心时,一定要谨慎处理,选择最为恰当的时间地点、方式方法。关键是站在学生的立场、角度去思考,这样才能把话说到学生的心坎里去,使他们心悦诚服。比如说小幸,因为成绩好、能力强,连续几年被大家推选为副班长。渐渐地骄傲自满,各方面有所下滑。我准备选一个合适的方式和他谈。

一次,我忽然发现他的作业本姓名一栏由“王幸生”改为了“王新生”。我知道他的父母在他出生前就来到我们学区的幸福村,“幸生”就是在我们幸福村出生的意思。找他问过才知道他父亲让他改的名字。我根据这一点决定采用一个“刚柔相济”的方法。先让他自己思考开学以来的表现如何以及父亲将“幸生”改为“新生”是什么用意。再施以我的措施,“刚”:撤掉副班长职务,但暂时给他保留着;“柔”:我先后写了一些卡片给他,希望对他有所触动和帮助,如“老师希望看到一个全新的你!”“愿你有新的高度,新的超越”在这个过程中,我基本上没有和他谈什么大道理,然而效果是显著的,不久,他就夺回了副班长的“宝座”。

3.坚持隐性的德育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罗马教育家贺拉斯就已经提出了寓教于乐的观念。然而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许多苦口婆心、长篇大论、恨铁不成钢的场面。坚持隐性的德育就是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心理素质方面的教育时,不能让人听出你是在教育他们,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与启迪。

比如小艳这类学生,如果一本正经地找他,大谈“子不嫌母丑”要尊敬父母,热爱家乡之类的道理,未必会有效。潜移默化的方式则效果非常好。如班级中很多外来民工学生来自安徽、贵州、四川等地,我就会在不经意之中和他们谈起自己曾游览过安徽的黄山、歙县等地或者说到我曾在电视中看到的这些地方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由衷地赞美这些地方,流露出向往之情,这样他们的心中自然会感觉到家乡的可爱与伟大。我也常给他们讲一些平凡穷苦的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的故事,并在言语之间透露出对于他们的尊敬之意。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就会受到影响,他们固有的一些不正确的观念自然而然就会得以改变。

四、几点思考

1.关于外来民工学生弱势心理的认识有待进一步端正

通过心理疏导,把外来民工学生消极的心理转化为前进的动力。通过调研、比较、总结发现,外来民工学生的弱势心理问题相当突出。我们也认识到学校必须把外来民工学生的弱势心理问题提上日程,ν饫疵窆ぱ生弱势心理教育是时展的需要,对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外来民工学生与本地学生之间的个性心理差异是一种教育资源

外来民工学生与本地学生有许多共同点,但是他们之间还存在着许多差异,其中较明显的有倔强、好胜、粗鲁、自卑、缺乏自信、自控力差、以我为中心等。当然,他们的优点也不少,诸如胆子较大,敢想敢为、见识广,爱劳动,动手能力强,纯朴且能吃苦耐劳。这些都是我们教师可以积极利用起来的教育资源。

3.外来民工在教育子女方面的文化差异将成为学校开展家教指导的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外来民工对自己孩子给予的关心太少,由于他们自己本身的能力及职业、文化水平所限,对孩子的教育确实有些忽视,有了困难产生问题时只想到找老师、找学校领导,而不是自己设法解决,把问题全推给了学校。所以,外来民工学生个性心理转化需要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学校应该经常保持跟外地生家长的联系,依靠共同力量转化外来民工学生的个性心理问题。

4.搭建活动平台,营造教育氛围是载体保障

学校面对来自五湖四海的少数民族的外来学生,在深入调查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学校工作中有机融合、渗透少数民族的文化,组织开展少数民族教育活动。如学校可以结合国庆节、元旦等重大节日,举行隆重的民族文化艺术节活动。也可以开展民族趣味运动,如土家族的“踢毽子”,打陀螺、滚铁环、踢毽子、跳长绳等。通过搭建快乐成长的民族教育活动平台,让孩子们在活动中身心愉悦地学习生活,在快乐中成长,在成长中获得快乐,使学校真正成为外来民工学生成长的乐园、心灵的家园。

笔者通过采取上述疏导策略,学校外来民工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有了明显提高。然而,外来民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艰苦细致长久的工作,我们要时时处处做有心人,运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同时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彻底铲除滋生心理问题的土壤,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初中学生心理疏导范文第3篇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表现

有关部门调查研究表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由于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想比较活跃,又面临着升学等压力,这些问题表现得尤其突出。本人通过学习有关心理学知识和多年工作实践的观察认为,可以把以上表现归类为以下问题。

(一) 学习类问题

由于中学生的升学压力比较大,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方面,其问题有:

1. 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反应迟缓等。

2. 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二) 青春期心理问题

1. 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一体。心理学研究表明,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闭锁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的心理而言的。中学生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会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

2. 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时隐时露。一个微笑可以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然而他们内心里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静;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但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3. 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中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中学生由于受认知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使得中学生的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所以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

(三) 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与父母的关系问题。中学生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会经常与父母产生冲突,同时,部分家庭出现种种伤痕如夫妻关系不和、单亲家庭等,会给孩子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2. 与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都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

3. 与老师的关系问题。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这时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缺乏理解、耐心与关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产生对老师的不理解、不信任以至产生对抗心理。这种情况下,学生会有一种压抑感并产生消极情绪。

(四) 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家庭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等。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中学生们的反应方式有两类:消极的反应与积极的反应。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二、中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

中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而且因个体的不同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学生自身成长的原因。中学生生理和心理都处于成长发育过程之中,升学等各方面的压力又比较大,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自我调节与适应能力不是很强;第二,社会的负面影响。社会上所存在的消极颓废的社会阴暗面与其所受的学校教育差异比较大,这不仅会严重地毒化他们的心灵,还将不可避免地引起他们的思索与探究,极易产生疑虑、困惑和无奈等等心理障碍。第三,来自家庭的原因。一方面,一些家长以极为功利的价值取向设计塑造子女,严重忽视了孩子的个性心理特征,忽视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极少数家长全然不顾忌孩子的感受,以极不认真的态度草率处理婚姻、伦理、工作、人际关系等,更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第四,部分教育工作者对心理问题没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甚至把心理问题德育化。他们没有认识到正值青春年华的中学生最容易冲动,也是犯错行为最频繁的"危险期"。事实上,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全面分析,而不能因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而归因于思想变坏,不思进取,品德低下,更不能因此而对学生冷眼相看,全盘否定。我们要意识到心理辅导进入中小学校园是时代的要求。但无论中学生中出现哪种心理健康问题,都会直接影响他们优良品德的培养和形成,也直接影响到中学生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发展,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疏导策略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也有责任和义务去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要与班主任和家长一道共同去做好这项工作。一方面要做好预防学生心理失衡的"超前干预",另一方面要注重做好疏导工作。下面,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实践,谈谈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疏导。

(一)引导学生客观评价现实,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

中学生受认识水平的局限,还不能正确、客观地评价客观现实,往往由于自我估计过高或过低,造成主客观不协调,无法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于是有可能出现以上一系列心理问题,所以有必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社会及自我,学会情绪调节,发挥自身潜能,面对现实,迎难而上。如能对学生做出恰如其分的分析与评价,可增进学生自我认识的能力。另外,可通过家长会向家长阐述,使家长正确对待考试成绩、孩子早恋等问题,从而减轻学生来自家长的压力。

(二)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学业压力无疑是中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进入中学以后,学习负担加重,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高。一些学生从一开始没有很好地加以调整,掌握中学阶段正确的学习方法,以适应这一转变过程,就会感到学习压力大,学习效果差,成绩跟不上。所以,班主任要注重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合理利用时间,注重劳逸结合,学会科学用脑,使学生不会感到学业压力过大,减轻学生的焦虑情绪。

(三)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不少班主任感受到,良好班集体是一个巨大的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功效,对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有着重大的意义。我们要注意利用多种渠道,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鼓励各类型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文艺、体育、制作等兴趣小组和校园文化活动,使大部分学生在各类型的群体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这样,既为学生创造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保持愉快、积极的情绪,又可促进建立团结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有利于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做好疏导工作。

(四)强化心理素质的训练,增强竞争意识和自信心。

优秀的学生,经常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和奖励,但很容易使他们只能表扬不能批评,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一味追求奖赏和追逐名利。进入中学以后,一旦失去了以往的优势,就容易引起个体欲求上的冲突、失衡而引起心理障碍。所以,在做心理障碍的预防和疏导工作时,从长远来说,还要强化心理素质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德,增强竞争意识和自信心,使学生在遭受挫折时不至于茫然无措,心理失衡。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减少对优秀生的过分呵护,让他们正视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我们不妨有意设置困难和挫折,培养学生不怕失败,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五)利用各种有效途径,做到学校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初中学生心理疏导范文第4篇

1 激励语言的作用

过去教师是“警察或法官”,课堂气氛紧张,师生关系不和谐,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调查发现,92%以上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语言激励,并在受到教师语言激励后,乐于跟随教师进行活动。如:“你回答得真好!你的分析太正确了,下次让你来当小老师!”这是对学生表示肯定。学生得到认可,因此也敬佩教师。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善意的批评也会给学生带来成功的希望。如:“你的答案已接近正确答案,但是还要再认真思考一下哦!”教师尊重了学生,师生间才会民主、平等、和谐。学生喜欢这位教师,就会认真听课,这节课才会有效率可言。教师及时激励学生,师生关系融洽,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学习的动力。培养了兴趣,调动了积极性,活跃了气氛,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可见,语言激励能改善了老师和厌学生的关系。

2 激励语言的技巧

运用激励语言要恰当。教师激励学生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学生学习,提高课堂效率。教师把握正确的时机,适当的激励,能起很大的作用。但是过多的和太随意的激励,激励会显得苍白无力,不但会破坏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还会对教师提出质疑。要使激励语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学会捕抓教育的契机。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利用心中的放大镜,耐心细致地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当学生想展示自我但又束手束脚时,教师适时运用语言激励,会让学生充满自信地去展示。同时激励时要因人而异,不恰当的激励会使学生认为教师是在讽刺、挖苦他,降低了教师的威信,适得其反。

3 激励语言的助教

无论在哪些方面,尽量去挖掘学生们身上的优点,鼓励他们的信心,并给以赞许式的肯定。“优点单”就是一个很好的措施,使每个学生看到了老师与身边同学的评价,自己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还有这么多本事没有发挥出来,我也能行。我对一位学习特别差、纪律特别差的学生说:“学习成绩差,不一定代表你笨、没有创造力。记得吗?1千米=1000米,你不就回答对了吗?” “聪明的你,我相信你一定能写好,对吗?”“好。有进步,再加把劲,加油!” “虽然你纪律不好,但你在运动会上为咱班赢得了荣誉。全班感谢你。“假如今后,你不再捣乱了,相信你会赢得更多的掌声。”……记得当时的他非常感动,原来他在老师、同学们的心中,并不是一个什么都不行、无可救药的学生。有了自信,提高了学习的劲头。从那以后,发现认真回答问题的有他,问问题的有他,他进步了。正是这简单的评价,赞许式的肯定使他的成绩突飞猛进。

4 肢体语言的效用

初中学生心理疏导范文第5篇

初中教学在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初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初中学生的自我意识高涨,具有独立意识要求,讲究个性化和自我化,容易产生叛逆心理。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语文的教学目标中渗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求语文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初中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效的疏导学生的叛逆心理。

一、传统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初中生大多都是“00后”,这个时代的学生都生活在一个新旧社会交替的阶段,由于各种新思想和新观念的影响,当代初中生的思维方式和以前的初中生有很多的不同,相比于以前的学生,他们具有热情和激情、具有更加活跃的思维、具有更加强烈的生活欲望。但是,由于在初中这个阶段他们的心智和思想还不是很成熟,使得他们的思想以及行为方式都比较不稳定,并且体现出矛盾性的特点,具体表现为思想和行为上的叛逆性。伴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蕴藏在他们内心深处的独立和成熟感使现在的中学生不再满足于以往那种对父辈与师长的依赖和服从,青春期叛逆心理必然出现了。由于大众媒介在信息选择、制作上针对的受体是大众,加上利益驱使,使得他们对青少年这类特殊群体缺少关照,无形中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极易引起“自主叛逆心理”。面对这一问题,老师依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手段,课堂上进行简单的填鸭式教学,不仅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忽略了语文教育对学生心理的疏导作用。

二、初中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叛逆心理的对策

(1)关爱学生,构建民主的师生关系

初中学生思想逐渐走向成熟,有自己的想法,对于教师的严格管理会有所抵触。因此,面对这样一个特殊对象,教师要关爱学生,在课堂上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首先,要了解学生就要主动和学生打成一片。有的学生可能因为平时成绩不好,不爱学习,甚至心理抵触学习。会对教师产生逆反心理。对于这些情况,教师要在课堂上打破传统的教师形象,不再板着面孔面对学生。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该是亲切自然,使学生不感到拘束,启发学生讲心里话。信任和尊重是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的桥梁,师生之间虽有知识多寡之别,长幼之分,但学生与老师两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允许学生在情感上和知识上表现出自主性和独立性。例如,在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课时,带领学生分析邹忌的善于进谏,表现在以自己切身感受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国君能不能广开言路,纳谏除蔽,修明政治,是一件关系国家兴亡的大事。但一开口就提到应该纳谏除蔽,往往会使他抵触,不易接受。邹忌用自己的切身感受设喻,讽喻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蔽,使齐国政治修明,国势强盛。然后教育学生历史臣子向君主进谏有两种基本方式:直谏和讽谏。然后指出:讽谏的要害是用设喻的方法启发君主,让他自己决定该怎么办。直谏,就是把自己主张直接陈述出来。让学生懂得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交流方式和方法,正确对待与他人关系。特别是在与自己的长辈等交流时,不要处处顶撞长辈,即使自己觉得有道理,也应该尊重长辈。教师不仅要做学生学习上的良师,也做学生学习上的挚友。

(2)善于利用阅读教学疏导学生叛逆心理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和家长的苦口婆心对具有叛逆心理的初中生几乎不起任何作用,语文教师可以给他们相对自由的自我空间,引导他们通过阅读大量的优秀作品,去细细品味其中的各种道理,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课文讲读之后,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和课文内容相关的一些优秀作品或流行作品,让学生进行认真的阅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产生更深入的感悟和体会,然后语文教师再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效果会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