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生课外阅读方法

初中生课外阅读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生课外阅读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生课外阅读方法

初中生课外阅读方法范文第1篇

一、为学困生营造良好的班级读书氛围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与监督相比,熏染的力量更大,当一个人好学的时候,就能够带动起身边很多的人热爱学习。所以对于初中语文特困生而言,教师要努力为其营造出良好的班级读书氛围,从而带动特困生热爱读书,不断提高语文素养。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鼓励学困生多接触课外书,例如一些童话、寓言以及趣味小故事等,使其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其中的乐趣,从而使其对课外书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在每节语文课上课之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五分钟的演讲活动,演讲内容设定为学生曾经读过的课外书中的文章,让学生谈谈个人在阅读后的收获以及感受。教师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演讲活动当中,可以采取轮流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演讲活动。这样,在十分浓厚的班级阅读氛围中,学困生就能够很容易产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并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而且这样可以使得学困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懂得更多道理,学会更多的语文知识,从而不断提高个人的语文素养与阅读能力。

二、教师要科学有效地指导学困生进行阅读

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都要结合学生的自身情况与教学的实际状况,借助于多种方法与渠道,例如交谈以及课外阅读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深入地观察与了解,从而掌握每一位学困生的个人爱好与兴趣,并且要了解其内心的真实想法与最关注的事情,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其喜爱的书籍。与此同时,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鼓励与引导学生将自己对文章的观点以及看法表述出来,帮助学困生更深刻地了解文章内容与主题。除此以外,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更加科学有效地进行阅读。例如在学生进行阅读之前,教师要根据文章内容提出一些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加深入地领会文章内涵,逐渐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渐渐开始喜欢阅读。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关注学困生的阅读情况,及时地对其进行引导与指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回答,鼓励其大胆地讲出自己的想法,并允许其他学生提出异议。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保证所有的学生都参加讨论,尤其是要特别关注学困生的讨论情况。在班级激烈的讨论过程中,可以帮助学困生积极地思考,提高其对学习的兴趣。对于学困生的回答,教师要给予及时的鼓励,从而不断提高学困生的自信心,提高其积极参与的热情。

三、家长支持,指导学困生进行阅读

初中生课外阅读方法范文第2篇

研究人员:

指导老师:

选题依据:

良性的阅读能提高人们的修养。对正处于心理塑造期的学生,阅读尤其显得重要。然而课业繁重的中学生,阅读情况究竟如何?什么书籍更受他们的青睐?对他们产生怎样的影响?他们又该如何选择课外书?为此,我们决定对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调查。

研究意义:

希望对广大中学生及相关人士有所启发,为中学生的良性课外阅读起到积极作用。

预期效果:调查分析报告

调查方法:

调查分析法,由于初、高中生在阅历、时间等方面有差异,将分别分析他们的阅读状况。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思路:

1.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及影响阅读量的因素。

2.中学生喜欢读的书籍与他们赞成中学生应读的书籍的对比。

3.家长认为中学生应该读的书籍。

4.初中生和高中生从书中获得的感悟。

中学生课外阅读调查

一、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及影响阅读量的因素

阅读量 很多 多 一般 较少 少

初中生 0 50% 50% 0 0

高中生 7.1% 7.1% 73.1% 7.1% 5.6%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初中生的课外阅读量比较适中,“很多”和“一般”各占50%,而高中生的阅读量差距很大。“很多”占7.1%,“少”占5.6%,而“一般”则占73.1%,约是“很多”的10倍。然而每个中学生的自我要求不同,他们判断阅读量多少的参照物也各不相同,不具有特别明显的对比性,但数据还是可以反映出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局限性。

从调查中得知,无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时间的限制都成为他们课外阅读最大的一个障碍。它就像一口幽深的古井,只容深困其中的中学生观看稀疏的星。这就从侧面反映出中学生的学业繁重,书山题海之外,他们可以用来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少之又少。尤其是对高三学子来说,课外阅读被家长禁锢,被高考封锁,成为他们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

整体来说,家长普遍支持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这个以学习、知识为主流的社会,阅读是必需品,家长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再调查中还反映出,部分初中生的家长不赞成孩子阅读课外书,因为家长认为,初中生自控能力较差,课外阅读会耽误时间,影响学习。但这种现象就像极光,对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已不是主要限制因素。

二、中学生喜欢读的书籍与他们赞成中学生应读的书籍的对比

初中生:

书籍种类 励志类 名著类 青春类 青年杂志及漫画 科幻及武侠

所读 4% 21.6% 17.6% 7.9% 48.9%

应读 21.2% 33.3% 3.0% 27.3% 15.2%

高中生:

书籍种类 励志类 名著类 青春类 杂志及漫画 科幻及武侠

所读 14% 29% 16% 10% 31%

应读 34.2% 31.5% 0% 15.1% 19.2%

由上表反映的数据可得,无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名著的阅读都成为他们的“主餐”,分别占21.6%和29%,位列第二的是青春小说,分别占17.6%和16%,名著是历经时代淘洗的精品,老师、家长都会竭力推荐这类书籍,中学生大量阅读名著,便也在情理之中。然而为什么中学生对青春小说也情有独钟呢?

据我们对中学生的采访,他们对青春小说的阅读做出了如下看法:

①用于放松心情,调节心理压力;

②可以获得友情、爱情上的情感启发;

③觉得青春小说欺骗中学生情感,不值一读。

对于青春小说,我们不能绝对、片面地判断它是好或坏,凡事利弊皆有,下面我们就对青春小说的利弊加以分析:

利:它符合中学生的身理、心理特点,容易打动中学生,引起他们强烈的阅读兴趣。对学习紧张的中学生来说,也是一种自我调节放松的好方法。部分书优美的语言表达,能提高中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阅读此类书籍,促使他们思考关于青春、友情、爱情等方面的内容。

弊:同样是因为符合中学生的身理、心理的特点,引起他们强烈的阅读兴趣,青春会勾起他们对于爱情的幻想,甚至陷入无法自拔的地步。书中一些偏激的、远离现实的爱情观也会影响到他们,驻下根深蒂的“恶种”加上有些书中所谓“流行”的语言,掩盖了中国文学的精美,淹没了中国语言的闪光点。

中学生处于一个特殊的心理阶段,他们喜欢阅读青春小说,但却认为中学生不应该读。上表显示出:初中生中3.0%的人认为应该读青春小说,而高中生却无一人赞同。学生们赞同读的书籍位居榜首的分别是名著类占33.3%(初中生),励志类34.2%(高中生),而真正喜欢读这两类书籍的却只占21.6%(初中生)和14%(高中生),中学生是如此矛盾,在赞成与喜欢之间存在着这么大的反差,究其原因,又是什么在影响他们的选择呢?

三、家长认为中学生应该读的书籍

书籍种类 青春类

初中家长 0

高中家长 0

从上表反映出,初中生家长和高中生家长都非常不赞成自己的孩子读青春小说。据采访,初、高中生家长觉得中学生读青春小说是浪费时间,会影响学习,还可能会让他们过早陷入爱情旋涡,引起早恋等问题。

我们不得不说家长对中学生了解的片面性,他们忽略了中学生的兴趣,而着重时代的好书。初中生家长认为初中生应该读励志类与名著类(都是占43.75%),高中生家长则认为高中生应该读名著类与时事类(都占34.8%),其次是励志类(占21.6%)。从这可看出中学生家长对中学生寄托的巨大希望,他们应该读好书,立大志,关注国家大事,了解世界形势变化。

了解了中学生的阅读概况,那阅读又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对此我们做了较详细的统计:

四、 初中生和高中生从书中获得的感悟

青春 爱情 亲情 友情 人生 哲理 其他

初中生 10.6% 4.3% 10.6% 14.9% 21.3% 23.4% 14.9%

高中生 10.1% 6.4% 15.9% 16.8% 24.3% 13.1% 5.6%

上表反映出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启发与影响是多方面的。各种感悟所占比例较均匀。相比之下,关于人生方面的思考在高中生中显得尤为突出,占24.3%;而初中生则更多是关于哲理方面的感悟占23.4%;关于人生也很受初中生的青睐占21.3%。而关于爱情,却不那么倍受关注:初中生占4.3%,高中生占6.4%。这与学校,家长及社会道德的影响有关。大多数人认为:学习任务分繁重的中学生是不容分心于爱情方面的,应以学习为主,考上好大学为目标。可他们都忽略了一点,对于身理、心理都正在发育的中学生而言,正确的爱情观的引导十分重要。在家长、老师都不关注时,好的青春书籍便可以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而事实上,却是青春小说畅销,甚至泛滥。所以真正能读到一本好书,是极其困难的。因此家长的言传身教对中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对以上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由于学习紧张,中学生的业余时间少,课外阅读也相对较少;

2.中学生热衷于名著类书籍,也同样钟情于青春小说;

3.涉世未深的中学生在阅读时汲取了很多关于人生、哲理的感悟,启发了他们的思考。

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学校、家长甚至整个社会应倡导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阅读好书;

2.名著虽是文学的精华,但它们的内容包罗万象,所以中学生应学会有选择性的阅读,从中吸取符合自己年龄段的精髓;

初中生课外阅读方法范文第3篇

一、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

处于农村地区的学校,开展课外阅读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书籍的来源。在农村学校几乎没有图书馆,人们的家中也没有藏书,家长的文化素养也不高,由于接触的课外书籍较少,农村初中生对于一些长篇名著的兴趣不高,这样的情况就要求在农村任教的语文教师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学生的课外读物。例如本地在为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就挑选了《读者》《青年文摘》等杂志,因为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广泛阅读类型众多的课外读物,而这两本杂志内容丰富,涉及的范围广泛,深受学生的喜爱,同时其“广博”的特征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因此,我们将每周的周五设定为集体阅读的时间,内容是“周五,我和《读者》的约会”,在周五的最后两节课,教师将收集的杂志发放到学生手中。这样的杂志篇幅都不长,而且内容比较浅显,很适合农村学生阅读,而其中的小故事和精彩语段又能启发学生思考,因此,学生的阅读兴趣浓厚,甚至有些学生还要求将书带回家,利用双休日的时间来阅读,这样学生玩的时间减少了,也得到了家长的支持。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很多同学都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通过课外阅读,学生的阅读水平日趋提高,语文素养也逐渐提升,审美能力及情感意识都有显著的进步。

二、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教师应采用一些简单而适用的方法来营造阅读的氛围,让学生对阅读保持浓厚的兴趣。这样做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现在农村的初中生接触外界大多还是通过影视作品,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指导学生多元阅读,让学生在视频中接触世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苏教版七年级第二学期教学安排学生在课外阅读我国的四大文学名著之一《西游记》,由于学生在电视中观看过《西游记》,因此教师首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以前观看的印象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去自主阅读《西游记》的原著,然后教师听取学生的意见,将学生都感兴趣的片段在教室播放,之后组织学生讨论影视作品和文字的区别在哪,这样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因为有了之前的观看,加上对于原著的解读,学生对《西游记》这部作品产生了自己独特的感悟,大家纷纷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感受体会,甚至有些同学还绘声绘色地将剧中的几个人物表演出来,让大家印象深刻。通过交流讨论,学生不仅对自己阅读的部分内容有了新的解读,同时对别的同学展示的内容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课下纷纷拿起这部书阅读了整篇作品,这样在潜移默化中课外阅读的教学任务就出色完成了。

农村由于娱乐设施及场所较少,因此初中生对影视作品及其他音像资料情有独钟。教师通过播放精彩的视频资料,可以让学生对课内课外的文学作品产生兴趣,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渴望。

三、多样活动,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

初中生喜欢有新意的活动,在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中,语文教师也可以根据初中生的这一特点,安排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这样发挥学生阅读的主体作用,提升阅读兴趣,全身心投入课外阅读中。

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有几下几种做法效果较好:课前三分钟口语表达练习。每天在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由班内的学生轮流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具体内容由学生自己确定,可以是一个小成语故事,也可以简单介绍自己很喜欢的阅读过的作品的梗概,还可以是自己觉得深有感悟的名言佳句。这样在展示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也引起了学生的阅读关注。

初中生课外阅读方法范文第4篇

【摘 要】从课程改革的方向和近几年的中考试卷分析,对初中生课外阅读的要求越来越高。本文就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兴趣普遍不高作分析,得出通过加强课外阅读指导,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开展课外阅读,完善学校图书馆等硬件设施,重新塑造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努力提高农村初中生的语文水平和语文素养。

关键词 兴趣;课外阅读;农村初中生;语文水平

中国著名运动品牌安踏有这样一句广告语:我选择,我喜欢。这一句话用在语文学习上是再恰当不过了。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对兴趣作如下的说明:“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可见,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一、全区农村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及原因

从本区近10所公办中学调查的结果看,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并不容乐观。总的来说是阅读量少,阅读名著的同学更少,每学期能完成规定的阅读字数和名著的量均不到50%,阅读质量也不高,主要表现在学生的词汇量少,视野狭窄,创新意识差。笔者认为其中原因主要是:(一)阅读时间少。在现有的升学考试制度下,“减负”成了“空中楼阁”学生总是被各种各样的作业挤占,基本上没有自己支配的时间,更谈不上课外阅读,大多数学生每星期用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平均不足一小时。(二)阅读条件差。首先,农村中学图书馆大都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很少向广大师生开放。即使开放,里面书籍的更新跟不上学生的需求,这就出现了学生无书可读,无好书可读的现象。“瘦草地怎能养出肥羊”呢?其次,许多语文老师自身课外知识阅读较少,难以承担起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重任。再次,社会、家庭、学校乃至老师,带有急功近利的思想,不重视课外阅读,不少家长和老师把课外阅读书籍视为不务正业,特别是长篇小说,更不许学生染指。(三)缺少有效的指导和激励。调查中还发现,很少有老师对本班学生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课外阅读指导,更少有上课外阅读课,开展课外读书活动的。

二、重视阅读是提升农村初中生语文水平的前提

对于语文学习,仅有一本书是远远不够的。许多农村中学的学校和同学,基于以上原因,连最起码的要求都没办法做到,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两大硬伤:无趣和贫乏。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这是我们长期以来不重视课外阅读所付出的最惨重的代价。

这就要求老师、家长和学生都要从思想上重新认识课外阅读对提升语文水平的重要性,老师特别是家长应该更新观念,培养学生有益于社会的文化观念,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真正用心去读、去感悟,享受到学习语文的愉悦和快乐,提高语文学习水平。当然,我们要善于指导学生把时间的“边角余料”和“零碎布头”拼凑起来。现代作家钱歌川在《读书的习惯》一文中说,你不要以为五分钟做不来什么事……我们利用五分钟的余暇去读书,也就可以成为一个学者。

三、正确选择阅读对象是提升农村初中生语文水平的保障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外阅读总量要达400万字以上,而初中三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到三部名著。课外阅读的内容浩如烟海。作为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生理及心理等特点进行选材,“投其所好”。初中生年龄基本在14-16岁之间,其学习兴趣呈现出四大特点:①学习有了一定的广阔性;②比小学儿童有更大的分化性和选择化;③开始具有一定的深刻性;④学习有了更高的自觉性。基于这四个特点,笔者认为初中生课外阅读应选择以下四类书:①多读一些他们能够读懂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这些书的思想性、语言、表现手法都比较规范,对初中生做人,读写知识的积累有帮助。②多读一些报刊杂志上刊登的国内外重大新闻、科普文章、介绍伟人及优秀人物事迹的通讯报道。这些文章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③多读一些正式出版的文质兼美的中学作文选和少年作家的作品。这些文章的作者和学生是同龄人,对事物的认识、写作水平都比较接近,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容易模仿,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④多“读”一些好的广播电视节目。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科技博览、百家讲坛、子午书简、第10放影厅等。这些节目不仅具有知识性、趣味性、还具有直观性、效仿性,对学生增长知识,提高素质很有帮助。

四、教学方式灵活多变是提升农村初中生语文水平的关键

初中学生往往表现出好奇心强,有一定的独立见解。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改变“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法,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读书活动,吸引学生投入到读书中,为学生创建一个展示阅读成果的舞台,提供一个展示阅读成果的机会。如利用课前五分钟轮流讲故事、念美文,组织演讲会、辩论赛,开展文学沙龙,播放名著经典部分来激发学生读原著。

五、言传身教是提升农村初中生语文水平的动力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课程标准》对师生关系及老师作用作出具体说明:“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选择中进行,教师应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老师在课堂上应面带微笑,语气尽量做到亲切、自然,以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努力给学生亲和力,缩短师生距离。这样老师就会受到学生的尊敬,被学生所喜欢,学生也就会“尊其师,信其道”,学习兴趣就浓,思维就活跃,学习效果就好。在课外,语文老师一定要努力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做一个有心人,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力求通古博今,只有自己的知识丰富了,阅读能力强化了,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孙绍振著.《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10

[3]泉港区教师进修学校编.《初中新课程改革理论学习材料》.2006.10

[4]李镇西著.《做最好的老师》.漓江出版社,2006.5

[5]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第1卷,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270页

[6]《世界名人名言》,内蒙古少儿出版社,2000年版,第150、355页

初中生课外阅读方法范文第5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但当下,不少农村初中生由于课余时间受网络游戏、影视的挤占,课外自主阅读受到严重冲击。不少农村初中生在课余时间表现出不阅读、不愿阅读、不会阅读等特点,制约了他们语文水平的提高。本文从农村中学生课外自主阅读的现状出发,探讨改变农村初中生自主阅读问题的对策。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让学生自觉参与到课外自主阅读中。 如学期伊始,开展“名著阅读百题知识竞赛”活动,以检验学生假期读书的收获。在学期中,可开展“读书经验分享会”、“名著阅读征文比赛”、“名著阅读手抄报比赛”等活动,让学生有机会、有平台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班级、校园的读书氛围,会对每个学生形成强烈的感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吸引学生回归阅读。

二、科学合理推荐书目,使学生读好书

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为了让学生能在茫茫书海中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教师要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目。除语文课程标准指定的中学生课外必读书目外,教师可将与教材有关的中外名著及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在中学生中影响较大,深受学生好评的优秀作品推荐给学生,如《十六岁的花季》《花季雨季》《男生贾里》《草房子》等。此外,教师还可向学生推荐精彩的时文和自然科学类书籍,拓宽学生的视野。当然,推荐课外阅读书目要综合考虑学生的文化基础、认知水平和兴趣。

三、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会读书

1.制作阅读卡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知识的大门对每个人都是敞开的,但由读书得到的收获会因人而异,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一条在于读书时是否善于积累资料。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制作阅读卡片是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它可以让学生尝到从阅读中收获的喜悦。在阅读卡片上,学生可以摘录自己喜欢的词语和欣赏的语句,写下自己的阅读感悟。这样既提高了课外阅读的质量,也解决了读完就忘的难题。读书是基础,做笔记是延伸,学会了积累资料,每一次课外阅读,都会成为学生们的一次学习经历,会增加他们的知识积累。反之,读过的书就会成为过眼云烟。

2.把书先“读薄”后“读厚”

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这句话高度概括了读书的方法。“读薄”与“读厚”虽然都是读,但取向不同,所用方法也不同。 “读薄”需要挖掘、“蒸馏”,目的在于扩展读书的广度;“读厚”则需要拓展、杂糅,目的在于增加深度。笔者认为初中生在进行自主阅读时,可用先“读薄”后“读厚”的方法。

所谓“读薄”,就是粗读文本,读后能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情节、人物、情感、表现方法有一个大致的把握,并能将这些具体内容加以概括、梳理和归纳,从而“提纲挈领”“去粗取精”。如学生在阅读《骆驼祥子》时,要能通过粗读概括出祥子买车三起三落的情节,分析祥子、虎妞的人物形象,归纳出作品的主题。这样把2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浓缩成几百字,就把书“读薄”了。学生就在不断过滤、不断浓缩、不断“蒸馏”的过程中达到了解作品的目的。这般读书,每读一本,都能获得“雁过留声”、“水过留迹”的效果。因为只是略读,学生费时不多,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扩大阅读面,长此以往,学生的阅历会更加丰富,见识也会得以增加。

所谓“读厚”,就是精读文本,对精彩的语句或感悟较深的地方反复吟咏,含英咀华,选取角度进行批注。就是这方面的能手。一本十来万字的《伦理学原理》,在书的空白处,却写了一万二千多字的批语。边读边思考,使具有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政治智慧。如此读书法,值得学生仿效。但初中生的阅读水平毕竟有限,阅历较浅,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像一样,整本书都做批注,但可以教学生选择精彩片段,用批注的方法,把书读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