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外贸易对一国经济的影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对外贸易;经济增长;Granger检验;脉冲响应;方差分解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3)01-00-02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不断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显著提高,对外贸易无论是总额还是增长率都呈现出顺经济周期变化的态势。2010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为29727.6亿美元,同比增长34.7%。其中,出口15779.3亿美元,增长31.3%;进口13948.3亿美元,增长38.7%。而2010年我国的GDP达到6.27万亿美元,是1978年的110倍,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显然,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如何准确、客观地评价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作用一直以来都是许多学者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论证的重要课题之一。而当前随着美国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对全球经济影响的深入以及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应对这些因素给我国对外贸易造成的影响,并根据发展环境的变化制定新的对外贸易政策,稳定经济增长就成为当前我们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于以上的理论背景和实践发展的需要,认清现阶段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对我国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正确地发挥对外贸易的作用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同时这也有利于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特点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有利于实现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十二五”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的重要课题。因此,结合现阶段我国特殊的外贸发展环境研究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找出我国对外贸易政策今后的方向,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指导意义,也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所在。
二、定义变量与数据描述
在变量的选取上,本文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度量全国的经济增长水平,同时考虑到我国的对外贸易状况,用进口总额(M)和出口总额(X)来度量对外贸易发展水平。
本文采用的数据为1978—2010年中国年度数据,所有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1》。对数据进行以下两方面的处理:第一,因GDP和进出口数额受价格因素影响较大,为了使数据具有可比性,用GDP平减指数(1978=100)对所用数据进行平减和修正,以此来消除价格因素对各变量的影响。第二,为了消除数据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和避免因数据变化带来的剧烈波动,对各变量取自然对数,变换后的变量用LGDP、LX、LM表示。
本文进行实证分析所用的计量软件为Eviews7.0。
三、我国对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在建立时间序列的计量模型时,要求采用的数据必须具有平稳性,即残差不具有时间趋势,不然就会导致“伪回归”。本文采用ADF方法对LGDP、LX和LM进行单位根检验,同时依据各变量检验方程中截距项和时间趋势项的系数显著性来判断方程设定的合理性,滞后阶数的选择是基于赤池信息准则确定,检验结果见表1。
表1 单位根检验结果
变量12检验类型(c,t,d)12ADF统计量12临界值(5%)12伴随概率P12结论12LGDP12(0,0,1)123.1112-1.95120.999112不平稳12D(LGDP)12(c,0,1)12-3.8312-2.96120.006812平稳12LX 12(c,0,0)12-1.6812-2.95120.429912不平稳12D(LX)12(c,0,0)12-5.5112-2.96120.000112平稳12LM 12(c,t,0)12-2.8812-3.56120.181512不平稳12D(LM)12(c,0,0)12-4.1812-2.96120.002712平稳注:(c,t,d)分别代表所检验的方程中含有截距,时间趋势及滞后阶数; D(X)表示X的一阶差分。
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LGDP、LX、LM是非平稳序列,而其一阶差分序列是都是平稳的,记为I(1)。
(二)VAR模型的建立与Johansen协整检验
为了进行后面一系列实证分析,必须首先构建VAR模型。根据赤池信息准则,同时考虑到样本容量问题来进行VAR模型滞后阶数的选择,经检验最佳滞后期为3。在VAR模型的基础上,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法对变量进行检验,以判别三者是否存在协整关系。通过对初始数据的形态分析,确定协整方程中无截距项,但有趋势项,检验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进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在5%的显著水平上存在一个协整关系,标准化后的协整方程为:LGDP = 0.24LX + 0.13LM + 0.88trend+μ
由协整方程可以看出,进出口的发展从长期来看对国内生产总值均有着正向的影响,说明三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可见,改革开放30 年来,进口和出口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只是出口的作用更大,我国的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显著的“外贸驱动”迹象。
(三)Granger因果检验
协整检验结果只是证明了GDP、出口和进口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这种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验证。本文选取多个不同的滞后期对变量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表明:第一,出口是GDP的Granger原因;而GDP不是出口的Granger原因。第二,进口在前7期不是GDP的Granger原因,从第8期开始才是GDP的Granger原因,这表明进口要经过一定时期的转化才能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GDP总体看来是进口的Granger原因。第三,进口是出口的Granger原因,而出口不是进口的Granger原因,这表明出口与进口之间存在一种单向的因果关系。
(四)脉冲响应分析
为了更具体的展现Granger因果关系的过程,以及更为形象地说明GDP、出口和进口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下面将利用基于VAR 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来分析它们的动态特征。脉冲响应函数描述了来自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大小的新息冲击对变量当前和未来取值的影响,它能够形象地刻画出变量之间动态交互作用及其效应的路径变化。图1、图2和图3均是基于VAR(3)模型采用正交化方法和Cholesk分解技术模拟的脉冲响应函数图。图中的横轴表示新息冲击作用的滞后期数(单位:年),纵轴表示因变量对解释变量的响应程度,实线为脉冲响应函数的计算值,两侧的虚线为脉冲响应函数值正负两倍标准差的偏离带,在模型中将新息冲击作用的滞后期设定为10 年。
图1GDP对出口和进口一单位标准差冲击的响应路径由图1可见,GDP对来自出口的新息冲击,从第1年开始就呈现出正向效应,随后逐步增强,到第4年时正效应达到最大值,之后显现出缓慢衰减的趋势,在第8年之后这种正向效应开始变得平稳,这说明出口的变动在短期内对GDP可以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长期来看,这种推动作用便得平稳且影响时间持久。而GDP对来自进口的新息冲击,在开始的2年多内体现为微弱的负向效应,第3年后变为正向效应,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正向效应缓慢平稳增长,在第10年达到最大值。总的来说,进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都有促进作用,出口的促进作用大于进口的促进作用。
图2出口和进口对GDP一单位标准差冲击的响应路径由图2可知,出口对来自GDP的新息冲击,一直呈现出正向效应,但这种作用较小,成波动变化的态势。而进口对来自GDP的新息冲击,在前2年的正向作用表现的很明显,在第2年以后这种正向作用会下降,从第5年开始的1年多时间内呈现出负向效应,在此以后又变为正向效应并缓慢上升,最后变得稳定。因此, GDP对出口的影响不显著,但对进口有显著的影响,是影响进口的重要因素。
图3出口和进口对彼此一单位标准差冲击的响应路径图3显示,出口对来自进口的新息冲击一直呈现出正向效应,在第3年达到最大值后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进口对来自出口的新息冲击在第6年之前呈现出微弱的正向效应,此后出口对进口几乎无影响。结合前面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可以认为出口没有带来进口的显著增长,相反,进口却对出口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四、实证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对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若干结论,并在这些结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提出一些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政策启示。
(一)实证结论
第一,协整检验表明,尽管我国进出口和GDP的增长是非平稳的,但是从长期来看,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均衡结果表明,进出口均是促进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只是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大,进口的作用较小,这是因为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采取“出口导向型”的外贸战略,出口通过对现有剩余资源的利用,带动就业和促进资本积累等方式拉动了经济发展;而对进口的作用不够重视,从而导致进口规模相对较小且中国进口商品的结构不合理,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比例偏低,这些因素导致了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小。
第二,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分析进一步发现:出口对经济增长有显著促进多用,而经济发展对出口的作用不显著,这说明出口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导向性”作用较明显,但由于我国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技术水平还不高等因素阻碍了经济增长对出口增长形成规模经济效应。
进口和经济增长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但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长期效应,在短期表现为负效应。这是因为,从短期来看,一国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净出口需求三个因素,进口的增加会通过相对减少内需、淘汰落后的厂商、导致外汇流出等途径起作用,这时进口的作用就表现为短期的负效应;但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要素供给的增加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进口的商品中往往包含大量先进的设备、技术和管理水平,这些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会使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并产生“溢出效应”扩散到整个国民经济,从而促进GDP的增长;此外本文的分析还表明进口能有效地促进出口,它会通过促进出口的增加间接地再次拉动经济增长,即通过进口更多的稀缺资源和先进技术来增加产量,从而使出口增加来拉动经济增长。因为这些作用的发挥需要一个过程,所以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长期。而当经济发展了,必然会带动进口商品的增加,从而促进进口的发展。因而,总的来看进口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政策建议
鉴于上述实证分析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对出口而言,它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尤为明显,因此应继续推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一方面要促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使出口贸易尽快实现从劳动力和资源为主的粗放型向资本和技术为主的集约型的出口方式的转变,以此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出口商品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即从“代加工”向“代设计”乃至自创品牌发展转变,使我国成为全球先进制造基地、服务业外包基地和研发基地,实现我国从“候鸟经济”向“榕树经济”的转变;在此基础上要促进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即要避免与发展中国家形成过度竞争,又要防止拉美化风险,减少经济发展的脆弱性,从而转变我国的外贸发展方式,增强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使我国真正实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第二,对进口而言,它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表现为长期效应而不是没有作用。因此,一方面我们今后应重视进口贸易对国内经济增长的作用,抓紧研究进口信贷、进口融资担保等政策,为促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进口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要尽可能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引进,真正引进优质外资与先进技术,利用其外溢效应来提升国内生产技术与生产效率,促进规模经济、制度创新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真正使我国在国际产业链、价值链的分工中从低端向高端发展。这样才能发挥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缓解当前对外贸易顺差过大的问题,稳定人民币币值,促进国内经济增长。
第三,要积极促进国内消费和投资,优化经济发展方式。从当前的形势来看,受金融危机、欧债危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世界经济不景气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很多以出口为导向的企业纷纷倒闭以及国际上对我国反倾销等问题的增加,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我们在重视对外贸易发展的同时,要积极促进国内消费和投资,协调好“三驾马车”在经济发展中作用,做到内外发展的平衡,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经济发展对外依存度过高的现状,从而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
[参考文献]
[1]高铁梅计量经济方法与建模应用及实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353-385.
[2]林毅夫,李永军出口与中国的经济增长[J]经济学(季刊),2003(3):779-794.
[3]沈坤荣中国贸易发展与经济增长影响机制的经验研究[J]经济研究,2003(5):32-40.
[4]石传玉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3(1):53-58.
[5]冷眉,费方域上海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J]当代财经,2006(11):103-107.
[6]姚树洁中国经济增长和出口贸易的互动实证分析[J]经济学(季刊),2007(10):163.
关键词:国际贸易 贸易环境 贸易政策 对策
一、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
传统贸易理论与实践往往集中关注贸易量差、国家福利等方面,常常忽视环境这一重要变量,如以比较利益为基础的李嘉图理论及赫克歇尔-俄林(H-O)的要素禀赋理论均未考虑到贸易可能引发的环境外部性问题。依照这些理论,自由的国际贸易会实现帕累托意义上的经济效率,满足社会需求并增进国民福利。然而,这一观点只是在静态条件和未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才具有一定合理性,若加入贸易活动可能引发的环境负效应情况要复杂的多。研究和实践表明,一定条件下一国发展某些比较优势的贸易活动可能会给它国带来环境损害,如跨过河流上游国家砍伐森林以推动林业相关产品出口将造成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从而会严重损害下游国家出口型农业所依赖的环境,导致以邻为壑,破坏国际贸易发展的基础。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认为,贸易对环境的影响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同产品和服务的交换有关的产品效应;同市场和经济活动扩张有关的规模效应;同生产和消费活动的分布及强度有关的结构效应;同贸易政策和环境政策有关的法规效应。所以这些效应均会对地区生态环境产生长短期的持续作用,进而反转影响贸易利益及国民福利。
以出口为例,由于工业污染密度下降的可能性有限,而出口增长弹性却较大,负的规模效果常常要大于正的结构和技术效果,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下,一国过度出口往往对环境不利,如资源性产品的跨国贸易常常以资源不合理或过度开发为背景,野生动植物资源及矿产资源产品的盲目出口更极易破坏平衡的生态环境,而当代盛行的转基因产品贸易已日益被证实背后隐藏着不少环境风险。此外,从各国政府贸易政策来看,当今国际贸易中凸显的绿色壁垒、环境关税,一方面反映了贸易保护主义发展的新形式,但另一方面亦侧面反映出不恰当的贸易活动将危害到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安全,危害到全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环境困境
(一)、贸易出口中的环境问题
自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增长极为迅速,出口依存度一直保持较高水平。但是,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出口创汇的单向需求促使我国出口实施了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数量型模式,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破坏触目惊心。
1、生物资源破坏
就外贸出口而言,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受到破坏,一些生物资源因盲目、无节制的捕杀和开采,数量大为减少,相关衍生品质量下降,出口货源已经或濒临耗竭,如盲目出口野生动植物,破坏了地区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影响;还导致产区土地沙化、荒漠化;而名贵中药材出口对资源的破坏更为严重,某些地区人参、杜仲、天麻、砂仁等因采挖过度已濒临绝迹。
2、矿产资源损耗
矿物资源的盲目出口导致盲目开采,不仅因此破坏了宝贵的矿产资源,也使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一些矿物在选炼过程中释放出有毒物质或放射性物质,严重污染并威胁到环境和成品。一方面,资源密集型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能耗较大,投入自然资源高于产出水平,使原本稀缺资源更加稀缺。另一方面,高污染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常具有不经济性,而这一类的产品,如化工、农药、制革、印染等出口却占全部出口额较大比重,尤其是一些外向型乡镇企业盲目开发高污染产品的出口,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隐患。
(二)、贸易进口中的环境问题
1、资源消耗型产品进口
国家统计显示,近年来我国进口商品中初级产品的总量在波动中减少,而矿物燃料、油及其他有关原料的进口无论从绝对量还是从所占份额都在增加;尤其是石油天然气工业产品的进口正快速增长。自1993年起,中国由石油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随着油气需求每年的扩充,中国对国际原油市场的依赖程度加大。据国际能源署(IEA)最新估计,到2010年我国石油进口将达到8000万至1亿吨,净进口率达41%。这种趋势既对国内贸易产生巨大影响,也将加剧我国环境问题。
2、易污染型产品进口
进口氟氯烃和使用氟氯烃的空调器、冰箱等产品,加重了我国环境压力,尤其是国家淘汰此类破坏臭氧物质的难度。此外,进口化肥、塑料薄膜等形成了新的二次污染。特别是氮肥易使地面水富营养化,造成赤潮,使近海生态平衡受到威胁,而最终失去农业价值的塑料薄膜则在自然界中难以分解,形成白色污染。
3、废弃物转移进口
近年来,发达国家和地区以直接贸易形式向中国大陆转移废弃物的事件相当严重,2006年从美国、日本和香港入境的占进口总量的21.3%、7.8%和11.3%。另据报道,仅英国在2003年就向出口有毒废弃物36.2吨,价值约1155万英磅。这些有毒废弃物种类繁多,主要是有色金属废渣、电池、旧衣物,甚至含放射性废物,其再生过程已对使用地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
三、我国贸易科学发展的环境策略
实现我国贸易发展的可持续性,必须恰当地引入环境变量,将环境因素纳入政府贸易政策规划的视域范围。在当代全球贸易环境经历深刻变化,“绿色浪潮”汹涌之际,环境效应对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紧迫。
(一)、确立环境出口导向、全面推行环境标准制度
出口的规模、速度及质量关系到一国国际收支和产业竞争力,在当前我国出口面临持续性“刚性”顺差但总体附加值不高,频频遭受“绿色壁垒”及倾销诉讼的现实条件下,企业必须彻底扭转传统环境规避的贸易观,确立环境出口导向,将出口产品导入更多的环境质量因子,使之成为产品核心竞争力之一。政府及相关质检部门应积极引导各类企业将环保作为生产经营的重要价值取向,促使环境指标和其它质量指标一起构成优质产品的内涵,大力宣传彰显优质品牌中的环境优势,通过树立若干环境“标杆”型贸易产品带动相关产业部门的转型提升;此外,努力改善出口贸易商品结构,将环保产品提升为国家出口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财政、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培植环境型规模经济, 对出口型绿色产业的孵化发展尤其要给予特殊的政策扶持,努力形成企业与社会收集绿色信息、制定绿色计划、开发绿色产品、从事绿色营销、开辟绿色渠道、发展绿色消费的风尚。
鉴于当代国际贸易中突显的环境标准效应,我国必须全面加强与国际环境标准管理制度相衔接的标准认证。首先,要积极推行ISO 14000国际标准认证制度,完整对出口产品从设计、生产到回收过程中绿色方案的施行步骤;其次,积极实施环境标准制,使出口产品在环境认证基础上扩大对环境标准的适应能力;再次,大力拓展与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在标识认证领域的合作,推进环境标识的多边认可,同时努力扩大标准制订层面的国际发言权,减少不合理的环境壁垒。
(二)、坚定可持续型进口观、规范贸易类投资准入
进口是一国对外贸易体系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一极。受历史产业结构和传统贸易政策影响,我国贸易活动中一度存在“重出口轻进口”的倾向,对进口的战略性地位和发展层次的认识相对薄弱,进口中的环境观念更是鲜有涉及。2007年,针对贸易持续性顺差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国家商务部明确提出了“扩大进口、优化结构”的口号,同时将环境因素置于政策调整的视域范围,这对于全面理性地开展国际贸易具有重要意义。可持续性进口要求立足国家环境安全的战略高度,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生物健康标准积极引进环境友好型的产品、技术与设备,尤其要积极引进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环境产品如污染防治技术及设施,使之成为促进我国环境良性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建立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进口商品结构,坚决禁止有害废物的进口,对拆船业和废钢、废纸进口要实行专营;严格禁止有害于世界生物多样性的野生动植物的进口;严格管制有害于生态环境的商品进口;加快禁止消耗臭氧层的受控物质及其制品的进口。
(三)、建立环境税收制、培育环境贸易示范区
国际贸易活动中对环境的漠视并引发的诸多环境问题很大一部分源于环境的公共性特征、企业没有将环境成本置于其生产经营总成本框架中,缺乏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激励和动机,导致高消耗高污染、私人成本较低而社会成本较高的产品在高额利润刺激下盲目发展,现代税收制能够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失。经济学理论及西方实践表明,市场经济下税收具有有效的杠杆调节效应,环境税是纠正市场失灵,消除外部性,促进环境良性发展、引导企业从事环境标的生产和经营的有益税种。 着眼于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我国应尽早启动环境税收制,从重点污染源和易于征管的课征对象入手,按照产业特点分门别类征收级差性税收,对不利于环境贸易产品的生产、经营尤其要加强环税调控功能,以促使环境成本内部化,鼓励企业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绿色贸易”。
(四)、拓展国际合作空间、增强环境贸易主动性
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亦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可持续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应积极加入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双边及多边谈判,利用WTO舞台努力促成相关贸易与环境协议的达成;在环境检测方面,力争使部分资质佳的专业检验机构通过国际认证并获取可直接颁发国际绿色通行证的权威授权,成为有关国际组织的正式成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有责任推进国际有效合作,防止任何严重退化或有害人类及生态环境的活动迁移转让至第三国,尤其严防发达国家通过贸易渠道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密集型产业和产品,维护发展中国家合法权益。
:
[1]赵细康.环境保护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分析.中国社会科学科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外贸依存;提高;风险
一、外贸依存的概念及我国外贸依存的特点
对外贸易依存度也被称为“对外贸易依存率”或“对外贸易系数”,一般用对外贸易额即进出口总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来表示,即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总额/国内生产总值。对外贸易依存度可以粗略地反映本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
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相比较,我国的外贸依存有着自身很明显的特征:一是变化走向不同,世界其它经济体包括欧美和日本等外贸依存一直很平稳,变化浮动较小,而我国的外贸依存却呈直线上升状态,而且浮动较大。虽然现在全球还没有一个权威的衡量外贸依存的标准,但根据库兹涅茨的分析,一个国家的外贸依存和其经济总量有着负相关的关系,不论是欧美这些实力巨大的经济体还是一些小国都很好地佐证了这一理论,而我国却是一个反例,虽然经济规模早已跃居世界前三,而外贸依存依然高居不下,说明我国的经济结构有着很大调整的空间。
二、外贸依存度高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1.贸易摩擦已向宏观化和制度化发展。我国外贸摩擦有着微观化、随机化的特点,可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我国加入WTO后,外贸摩擦方式向宏观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国外贸摩擦的案例不断增多,并且涉及领域也在不断拓宽,除了常规贸易领域外,还有服务、环境行业等等。我国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到2011年这十年间,国外针对我国出口商品的贸易摩擦事件有700多起,大约每年有600多亿美元的商品牵涉其中,对我国的出口贸易有着巨大影响。传统上,对外贸易摩擦不外乎关税和配额许可证问题,可是近几年主要有反倾销、补贴和技术壁垒等问题,造成新的贸易壁垒,也使我国的外贸环境变得异常严峻。
2.进口产品的高依存度将直接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当前,我国进口产品主要集中在一些高科技技术产品和精密加工部件等领域,并且有不断加剧的趋势,这在某种程度上对我国的经济安全是极为不利的,因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规模还在不断扩大,这就意味着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还要依赖进口来解决这些产品的供给,而这些高科技产品及精密加工部件的进口尚存很大变数,比如这些货物的主要输出国发生巨大政治波动或战争,会给我国的进口贸易造成短期的空白阶段,可是这些货物又不能短期内自给,就会给我国对外贸易造成难以估量的冲击。
3.高外贸依存度阻碍国内产业发展。我国对外贸易输出主要集中在一些劳动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产业上,但这种模式不利于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因为它的附加值比较低,不能和高科技产品形成分庭抗礼的局面,利润空间比较来看也差出许多,而且外贸依存的不断攀升反映出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还有很大的不足,第三产业发展远远滞后于其它发达国家,未来要走的路还很艰巨。
4.出口市场的集中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我国每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虽然很大,但产品结构却很单一,出口对象也很固定,比如近几年美欧、日本是我国最大的外贸出口国,它们国内的需求和反馈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出口贸易的稳定性和增长趋势。特别是美国,不断调整进口政策,甚至对我国个别企业进行了强硬的经济制裁,这些都会对我国的出口贸易造成巨大的负面作用。
三、调控外贸依存度的措施
1.促进产业更新换代。我国对外贸易的总额不断攀升,但其中却蕴藏着巨大的风险,制定符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态势的外贸政策,让我国从一个传统上的贸易大国走向梦寐以求的贸易强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不要不断盲目地追求对外贸易总额的增加,要注重贸易的质量,结合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我国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评判政策来规范对外贸易的健康增长,转变增长模式,追求效益增长和资源合理利用,以及环境污染的最小化,不断提升我国外贸对经济的运行优化和控制力,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2.重视国内市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持续不断的原动力,不论是全球经济还是区域经济都是如此,而对我国来说不外乎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两个方向,国际市场现在也日趋饱和,而且自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以来,国际市场很不景气,必须把目光转回国内,制定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改善城乡差距,合理引导居民消费,最大程度地拉动国内市场的需要。
3.加快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我国的加工贸易在对外贸易中所占比例极大,不可否认加工贸易在改革开放之初确实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部分地解决了就业问题,可是随着世界范围高科技领域的突飞猛进,加之我国企业自身研发能力不足,就造成了我国只能把目光聚集在那些经过简单的再加工包含极低附加值的产品,长此以往,不但我国的对外贸易得不到质的飞跃,还会造成人力资源和能源的极大浪费,盲目跟风的现象在出口业方面也是愈演愈烈,造成产品种类过于集中,营销渠道变窄,抗风险能力严重不足。
4.彻底取消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一方面,本着市场公平竞争的原则,对本国企业将逐渐取消贷款和税收方面的优惠,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多年出口的大格局,即提高高科技产品输出量,减少简单粗加工产品的出口总量,提高企业的利润空间,保证资源的合理和高效利用,减少资源的不必要浪费,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另一方面,要履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承诺,本着一视同仁的原则,取消国外企业的超国民待遇,严格约束和规范国外企业的经营,防止出现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外企业扰乱我国经济秩序的现象,或者造成盲目依赖国外企业的尴尬局面。目前,我国有许多企业存在产品积压,高投入、低产出,环境污染重的问题,我国新近几年引入的国外投资中,用于高科技研发的比例不足四成,超过六成是以低成本的再加工贸易为主导的产业,受通货膨胀的影响,劳动力成本也在不断增加,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也几乎到了饱和的境地,不符合我国企业长远发展的规划,甚至还干扰到了我国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进而影响到了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优化升级。
5.建立和完善重要资源保障制度。必须严格控制国内高耗能、低产出的企业数量,提高环保意识,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发展精密制造加工业,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杜绝资源浪费现象,并建立能源储备,维护我国的战略和国防安全,并努力寻求国外稳定的能源供应合作伙伴,全方位、多角度地建立和健全能源保障政策和措施。
6.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业。我国对外贸易中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比较滞后,这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经济的世界影响力,虽然我国服务贸易起步晚,经验少,但是我国的服务贸易有着广阔的市场基础,必须大力推行和发展,不论欧美还是日本,它们经济的迅速崛起都离不开服务贸易的大力发展,只有不断加快服务贸易的发展才能尽快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但必须制定好相应的法律法规,良好的约束才能促进银行、保险等服务行业的蓬勃发展,从而成为我国对外贸易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王检贵.中国贸易依存度过高了吗[J].财贸经济,2004(7).
关键词:出口 近口 经济增长
一、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原理分析
(一)通过对外贸易可以利用闲置资源
我国存在劳动力闲置资源,通过对外贸易的可以使我国的闲置劳动力得以利用,从而使产出增加,经济增长。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我国的闲置劳动力已经大大减少,但目前仍然存在大量隐性和显性闲置劳动力,90后的二代农民工和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达到充分就业,造成劳动力闲置,是严重资源浪费。
(二)通过对外贸易可以引进先进技术和学习先进制度
我们国家不可能仅依靠自身发明来获得所有需要的技术,通过对外贸易可以引进、消化、吸收大量先进技术,实现后发赶超优势。还可以通过模仿学习来提高技术水平。对外贸易还能迫使企业不断加大研发力度,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技术水平。
现代经济学理论已经证明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通过对外贸易可以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制度,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企业运行效率,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三)通过对外贸易可以促进经济结构升级
通过对外贸易能使我国在产业升级中通过国际分工获得较多的比较利益,并为产业结构的演进提供信号和方向。按照弗农(Vernon)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一个产品周期分为研发、生产、成熟、衰退几个阶段。发达国家开发新产品,经过一段时间生产,当产品变得成熟、达到一定的标准化生产程度时,发达国家不再具有生产成本优势,此时产品的生产被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比较优势也会发生变化,产业结构也就不断趋于合理化、高级化,形成动态的合理的产业结构分布,最终促进我国经济增长。
(四)通过对外贸易可以发挥规模经济优势
规模经济是指随着产量的增加,产品的平均成本不断降低,利润水平增加,又称为规模报酬递增。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 R. Krugman)认为报酬递增是产生贸易的一个原因,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在对外贸易中获利的一个源泉。
开展对外贸易后,能有效扩大产业市场规模,整合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这样企业能扩大生产规模,为世界市场生产,充分发挥规模经济的效益,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二、发展对外贸易的政策建议
(一)促进一般贸易发展继续扩大出口
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因此应该继续加大出口。我国通过对外贸易有效利用了国内闲置资源,包括劳动力、土地等。其中出口的产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发挥了我国劳动力和资源优势。我国的资源优势将会继续存在,在当前欧债危机的不利影响下,要继续利用劳动力优势,大力发展出口,拓宽出口范围,在抓住欧美发达国家市场的同时,要开发世界其它地区的市场,比如亚非拉地区市场。今后,政府应引导企业发展中高档次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精密仪器、电子信息和某些高端机械设备产品等。对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如纺织服装玩具等通过支持企业技术改良、增加出口退税、扩大出口信贷支持和出口信用保险规模等促进企业开发新产品,建立新的竞争优势。政府还要鼓励支持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向中西部地区推进,出台各项政策吸引推动劳动密集型企业向中西部转移,避免由于劳动力成本尤其是我国东部地区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使部分企业迁移到东南亚国家生产经营。
(二)扩大进口尤其是技术和先进设备的进口
当前我们国家缺少一些石油、铁矿石等工业基础原材料和一些先进生产设备。所以这些生产要素的进口对经济增长就显得十分重要。我国要仅仅抓住欧洲债务危机这个机会,大量进口我们需要的机器设备等物资,同时开展外交谈判,敦促欧洲有关国家解除对华某些高技术产品和技术出口,多多引进高薪技术。必须扩大技术引进的规模,改造老设备,围绕机械、电子、石化、高科技产业等主导产业以及与主导产业前后关联的原材料工业、装备工业等,把技术引进和国内研发结合起来,提高全要素劳动生产率,促进我国经济增长。
(三)创造更有利的外贸政策环境
创造有利的外贸环境,继续降低关税,降低一些设备等资本品的进口税收优惠。清理海关的相关管理制度和各种收费政策,在当前取消进出口监管费的基础上加大减费力度,尤其是对中小企业可以制定特别的优惠措施,降低税费,简化海关通关程序。另外,为了发挥贸易中的技术进步效应,政府必须增加科技教育投入,增加我国技术水平,培养人才,从而加快消化吸收所引进的先进技术。
参考文献:
[1]林毅夫,李勇军.出口与中国的经济增长:需求导向的分析[J].经济学季刊,2003第4期
[2]赖明勇、许和连、包群.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及实证[M].三联书店,2003
关键词:国际分工;国际交换;贸易条件;比较成本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4-0107-02
贸易条件的恶化与改善程度直接影响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所获利益太小,直接影响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在当今世界,对外贸易在一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对外贸易占国民生产总值相当大的比重。2006年世界GDP55。2万亿美元,其中全球商品贸易额(出口)达101200亿美元,服务贸易额24150亿美元。世界贸易额占世界GDP 20%以上。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2.7万亿美元左右,中国进出口额1.76万亿美元,其中出口达9689亿多美元,出口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以上(按汇率计算)。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的增速仍将高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对外贸易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日益重要。
战后以来,人们加深了对于对外贸易作用的认识。尤其在目前。人们普遍地认识到了对外贸易的调节作用、传导作用和乘数作用。所谓对外贸易的调节作用是指利用对外贸易中的出口和进口这一对变量调节社会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以及调节消费、储蓄和投资、税收和政府支出的平衡。对外贸易的传导作用,是指通过外贸部门与国际市场的直接联系,促进和带动国内相关联产业和整个国内经济的发展。所谓对外贸易的乘数作用是指外贸出口增加1元,会带来国民收入倍数增长,与此相适应。对国内就业量也会产生倍数增长的效应。正是对外贸易对一国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所以战后以来,人们一直非常关注贸易条件。但是人们对于贸易条件影响经济的认识是不尽相同的。拉美经济委员会主席普雷维什和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辛格等人认为整个世界分为“中心”和“”两类国家和地区,“中心”国家利用优越的经济条件剥削“”国家,致使“”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拉美一些激进的青年学者在20世纪60年代甚至因此主张“脱钩论”,即发展中国家要与发达国家脱钩。当然这种“脱钩论”的观点现在看来确实过于偏激。但是它显示了这样一个问题:贸易条件的状况对于一国外贸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那么什么是贸易条件?所谓贸易条件是指一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关系。出口商品价格指数用Px表示,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用Pm表示,贸易条件=Px/Pm×100%。一般地贸易条件改善对于一国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比值变大对于他们的发展是有利的。反之,如果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比值变小,表示贸易条件恶化。当然贸易条件的改善有各种不同具体的情况,贸易条件的恶化也有各种不同具体的情况。
在当今世界,自二战以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表明,一国通过对外开放、对外贸易,经济会得到较快发展,而一国如果闭关自守,经济的发展速度会放慢,这种情况说明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又称相对成本学说)的正确性。李嘉图的相对成本学说认为,假设有甲、乙两国,生产A、B两种产品,甲国在A、B两种产品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乙国在A、B两种产品生产上都具有绝对劣势。甲国在A产品上有相对优势,在B产品上有相对劣势;乙国在A产品上有相对劣势,在B产品上有相对优势。这样通过国际分工,甲国专门生产A产品,乙国专门生产B产品,然后进行交换,这样生产的总量会增加。假设未分工前甲、乙两国生产的A产品和B产品分别均为1亿单位,甲、乙两国生产的A产品之和与B产品之和均为2亿个单位。经过分工,甲、乙两国生产的A产品和B产品总量均增加至3亿单位。从理论上讲只要参加国际分工,就会参与分享A、B两种产品因为生产的国际分工多出的2亿个单位,至于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在其中能够分享多大的份额,按照劳动价值理论,由国际价值决定国际价格。在实际交换中,它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该国经济力量的强弱。
从理论上讲,发展中国家也能够获得进行国际分工生产和交换带来的好处。假如发展中国家不能够获得国际分工带来的利益,发展中国家就不会参与到国际分工过程中去。当然发展中国家得到多大比例的额外利益,它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史表明,在以往的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中,发达国家所获得的额外利益比例要大一些,而发展中国家所获得的额外利益比例要小一些。当然在现实的经济中,也有这样一种情况:某个发展中国家参加国际分工后所获得的利益甚至要小于没有参加国际分工的利益,这往往是由于发达国家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下,以利益为诱饵,诱使该发展中国家加入国际分工,然后利用自己的经济优势和垄断地位,大大地压低进口商品的价格,大大地抬高出口商品的价格,使发达国家攫取了超过国际分工带来的全部好处,这个超过的部分只能来自这个发展中国家的损失。当然这种极端的情况是偶然的、不太常见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发展中国家还是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分享国际分工带来的利益。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新的科学技术不断地被发现、发明和运用,国际垄断的不断被打破,发展中国家就可以经常地获得国际分工所带来的不断增大的利益。
在李嘉图比较利益论存在的条件下,会不会存在贸易条件的恶化呢?实际上,比较利益论与贸易条件是两个不同的经济范畴,但是两者又有着密切的联系。比较利益论是指通过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会带来更多的利益。贸易条件是指一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比值。一国贸易条件的改善程度与比较利益大小两者基本上是同方向变化的,即一国贸易条件的改善必然会带来更多的比较利益。在贸易条件恶化的情况下,对发展中国家还存在不存在比较利益?这里要具体区分。在比较利益较大,而贸易条件恶化程度较轻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参加国际分工所获得的利益虽然受到一些损失,但仍然有利可图。只有当贸易条件严重恶化,其恶化的程度已超过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所带来的利益时,只有在这时,国际贸易对这些发展中国家才真正具有负面的影响。这种极端情况在历史上并不是经常出现的。
下面可以用数字来说明,贸易条件的恶化与比较利益的关系:
从表格1中看到,在进行国际分工之前,英国340个劳动力一年生产了一亿个单位的粮食和一亿个单位的布匹;而葡萄牙160个单位的劳动力也生产了1亿个单位的粮食和1亿个单位的布匹。两个国家劳动力总共生产了2亿个
单位的粮食和2亿个单位的布匹。从表格2中看到,通过国际分工,两个国家生产各自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两个国家总共生产了2.54亿个单位的布匹和3,2亿个单位的粮食。比未进行国际分工前多生产了0.54亿个单位的布匹和1.2亿个单位的粮食。假设这两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排除了买方市场与卖方市场因素的差异,排除了垄断因素的差异,假设价格与价值是一致的。国际分工多出的利益在英国和葡萄牙之间分配,这种分配建立在符合国际价值规律的基础之上。英国2,54亿匹布产量相当于进行国际分工前317.5人/年标准劳动量(英国参加国际分工前340人生产的一亿匹布和一亿单位粮食相当于250人/年标准劳动量)。而葡萄牙生产的3,2亿单位粮食,相当于进行国际分工前400人/年标准劳动量(葡萄牙实际投入的劳动量是160人/年,国际分工前的标准劳动量是250人/年)。进行国际分工后,两国500人所生产的粮食和布匹产量相当于进行国际分工前717.5人的年标准劳动量。英国进行国际分工后,年标准劳动量由原来的250人/年提高到317.5人/年,增长了27%。葡萄牙年标准劳动量由原来的250人/年提高到400人/年,增长了60%。两国进行国际分工后多出的217.5人/年标准劳动量产品在英、葡两国按照0.31:0.69比例进行分配(英国所占比例:(317.5~250)/217.5×100%=31%,同理可得葡萄牙所占比例),即英国获得因国际分工多出利益的67.5人/年标准劳动量产品,而葡萄牙获得因国际分工多出利益的150人/年标准劳动量产品。
在进行国际贸易的条件下,如果英国贸易条件虽然有恶化,但只要没有超过27%,即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之比值下降的幅度小于27%,比如说下降了22%,英国仍然可以通过对外贸易获得更多的利益。如果英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比值下降幅度超过了27%,比如说下降了53%,这种情况下,英国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便完全无利益可言,比它不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所获得的利益还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