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华文化的核心内涵

中华文化的核心内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华文化的核心内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华文化的核心内涵

中华文化的核心内涵范文第1篇

每一个人、每一个行业和部门也都有具体的中国梦。它是整个国家、民族和人民的中国梦的组成部分,无数具体的梦源自整体的中国梦,根连和充实着整体的中国梦。整体的中国梦又影响和孕育着每一个具体的中国梦。就像妈妈和儿女一样,同体同脉,血肉相连,水融。

出版也有具体的中国梦。这里试作分析。

建设出版强国。出版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就必须建设出版强国。现在只是出版大国,大而不强,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差距。出版是软实力的重要一环,要为增强综合国力作贡献,就要自强于世界之林。我们曾经是世界出版强国,现在更应该成为世界出版强国。这也是出版追求的目标,出版的中国梦。建设出版强国首先要做到出版事业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大发展大繁荣的标志是什么?我以为应是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体制健全,机制完善,规模宏大,结构合理,技术先进,渠道畅通,服务周到。这是建设出版强国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有了这些条件,出版就有了扎实的强大的基础,才能运转自如,应对各种挑战。这是出版的硬件建设,是硬实力。

普及中华文化。出版归根结底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软实力,有了硬实力就可以更好地发挥软实力。普及中华文化,就是出版软实力的第一要务。传统的印刷媒介也好,新兴的数字出版也好,核心内容是文化,传播普及优秀文化是出版的神圣使命。普及优秀文化包括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包括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普及优秀文化就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出版“走出去”,是为了展示中国优秀文化,宣传中华传统美德和核心价值观。面对西方软实力和价值观的挑战,现在比任何时候都迫切需要加速“走出去”的步伐。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更要求我们增强普及优秀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中华文化的核心内涵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上海世博会;跨文化传播;价值;策略

一、引言

1851年英国政府耗用了4500吨钢材和30万块玻璃,在海德公园附近建成了一座梦幻般的水晶宫殿,里面陈列了当时令人瞩目的引擎、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等。之后160天,这座宫殿共吸引了630万人次前来参观这个盛大的展览。这就是被后人公认为标志着工业时代到来的第一届“伦敦世界博览会”。158年后的今天,上海正积极地为举办2010年世界博览会而紧张筹备着。

经过一百多年的变迁,如今的世博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展现人类在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取得的成就的国际性大型展览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成为一个世界超级沟通盛会,预计将会有“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组织参展并吸引7000万参观者”。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是一个探讨人类城市生活的盛会,是人类文明的一次精彩对话。

从1851年到今天的40多届世博会上,人们带着各自先进的展品和美好的愿望从世界各地汇聚到同一个地方进行交流,支撑着这个盛大聚会的原动力就是人类对于沟通的渴望。在持续将近半年的时间里,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价值观念的人们在交流中互相认知,在沟通中取得理解,在理解中求得合作,在合作中实现共存。世界各国独特的文化汇聚于此,进行交流、沟通与协作,极大促进了全人类的跨文化交流,彰显了世博会的真正价值。对于中国而言,由于历史背景、社会文化以及价值观念等诸多因素的迥然差异,中华民族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沟壑。中国驻英国大使傅莹曾经这样感慨:“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这堵墙太厚了。”这就直接反映了当前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迫切性和艰巨性。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做才能更好地推动人们互相沟通理解、实现和平共处呢?2010年上海世博会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新平台。

二、世博会跨文化传播的价值

(一)世博会是世界公认的最大的跨文化传播平台

世界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尤其是跨文化的传播,也就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借鉴、学习补充。在人类历史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在很早以前就开始了,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对外交流就有: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后来的丝绸之路的开通;鉴真东渡日本把中国古老的文明传播到了周边国家;中国的四大发明传播到了西方,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诞生和发展。随着全球化浪潮的袭来,尤其是通讯和交通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不可避免地要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沟通和协作,跨文化传播在广度、深度和密度上都达到了空前的地步,人们对于跨文化传播的关注与研究也随之日益加深。各类专著、论文及其他研究成果等都标志着我们对于跨文化传播的内涵、规律、意义及其影响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在全球化的今天,世博会是一次盛大的全球展览会,它用一个主题将几千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人类面临的问题,已经无可争辩地成为迄今为止全世界最大的跨文化传播平台。

(二)世博会具有促进跨文化沟通与理解的价值

在当今高科技时代里,传统世博会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但是,越是全球化就越发凸显不同文化之间互相沟通与理解的重要性。世博会具有促进跨文化沟通与理解的价值,这也是世博会作为一个传统会展能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存在和发展的核心价值所在。不难想象,来自全球150多个国家的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社会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展示各自丰富多彩的文化,这样的独特体验是无法用网络和屏幕来替代的。和奥运会一样,世博会也是一种国际通用语言,它跨越了文化之间的鸿沟,用共同的理念和主题以引起世界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共鸣,对跨文化交流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其独特的跨文化传播的巨大优势。世博会给了普通人一个独特的机会去亲身体验和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更好的沟通与合作。鉴于此,我们要利用全球聚焦中国这个历史机遇向世界准确地介绍中国,尤其是要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热爱和平、追求和谐的核心价值观念,把这个传统告知世界,在互相尊重、交流和沟通中实现国际社会的理解与认同。

(三)世博会具有塑造国家形象和展现民族文化的价值

和奥运会一样,世博会也是打造和展示国家形象的一个难得的机遇。相关数据表明:“凡是举办过这两大活动的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都大大受益于此。”它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更是改善国家形象、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良好平台。众所周知,日本正是凭借多次举办世博会和奥运会使得国家经济和文化得到了复苏,大批日本企业也借此走向了世界舞台。同时,世博会推动了日本重新确立其民族文化,也成为其确立大国地位的巨大动力。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设想未来城市生活的平台。我们应该利用这个机会塑造并传达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的形象和文化,塑造以人为本的国家形象,充分展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勇气、自强不息的志气、厚德载物的大气”,展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果。

三、世博会促进跨文化传播的规律

现代世博会蕴涵了丰富的展览、表演和互动等因素,具有不同于其他大型活动的鲜明特征:

1.文化性。一百多年来,世博会已经由最初展示先进工业产品演变为展示各国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成果的综合舞台,而世博会的核心价值直未变,这就是“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这才是真正支撑起世博会的核心要素”l6j。历届世博会都有大量的文化活动,而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的文化活动预计总量更是达到2万场左右。举办期间,世博会将是全球文化活动的中心,各种不同文化在这里汇聚,经过交流、摩擦、沟通与渗透,最终达到理解、交融和共存。归根结底,世博会传播的核心内容还是文化。

2.长效性。世博会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大型综合盛会。奥运会虽能吸引全世界人民目光的集中关注,但举办的时间只有半个月左右,时间较短。世博会的举办时间则长达半年之久,目标是“吸引7000万人次的中外观众,平均每天参观者的人数高达40万左右,其影响力和辐射面是空前巨大的”。与此同时,还会有大量来自全世界的记者参与新闻报道,我们更应该利用这个媒体集中且长期关注的时刻,围绕2010年上海世博会,从世博背景、世博理念、世博人物等不同角度挖掘上海和中国的文化,用灵活生动的方式向世界展示历史传承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国家形象。

3.参与性。世博会与奥运会的最大区别莫过于奥运会是以观众被动观看比赛为核心,而世博会是以主动参与为核心的。参观者身临其境,切身体验,亲身感受。传播学的理论表明,人际传播的效果要远远好于其他媒体形式,而世博会正是通过人们口耳相传、亲身体验的人际传播形式来发挥其巨大影响力的。现代世博会重在参与、互动和交流,它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让参观者主动参与进来,从而深刻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增强了人们互相学习和交流的意识和积极性。

四、利用上海世博会有效推进跨文化传播的策略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理念是:“传承世界文明,弘扬民族文化”,这一理念与我国提倡的“请进来、走出去”的对外交往战略一脉相承。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有效地利用世博会这个平台积极弘扬中华文化、推进跨文化交流与传播呢?

(一)增加对文化重要性的理解

世博会的交流实际上是文化及思想的交流,而文化则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要素。文化交流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政治、经济、外交等各个领域,这其中有共通、理解和包容,也有差异、误解和冲突。文化上的相互理解构成其他一切方面相互理解的基础,相反,文化上的误解则会造成一切交往的障碍。相对于硬实力而言,软实力更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被外来文化征服的人不会认为自己是那种文化的俘虏,反而会认为自己拥有了那种文化,这就是文化强大的渗透力。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她的《治国方略——应对变化中的世界》一书中说:“中国不会构成冷战时期苏联的那种挑战,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以用来推进自己权利而削弱别国的具有国际传染性的学说。”

这个学说就是思想观念,就是文化。可见,思想与文化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都具有根本性的凝聚和推进作用,而世博会就提供了一个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契机。我们应该充分利用2010年上海世博会,通过一系列的展览、论坛、文艺表演活动准确展示中华文化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阐释中华民族追求和平的思想观念及价值观念,扩大中华民族文化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把传统文化转变为国家竞争力。

(二)增强文化差异意识,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协助各国做好参展工作

由于各国的历史背景、社会制度、人口、地理等各不相同,导致了每个国家都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文化,而不同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比如说风俗习惯、语言表达、思维模式、宗教法律以及其核心的价值取向。但是,文化具有独特的多样性,不同的文化是可以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的;文化没有好坏、优劣之分。不同的文化应该互相尊重、相互补充。如果每个民族都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评判标准等去进行对外交往,那么对异质文化就会产生不自觉的排斥。

因此,我们应该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克服文化的民族中心主义,既要消除对西方强势文化的恐惧感,也要消除对异质文化的抗拒性,认同其他文化存在的价值。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舞台上,我们要面对有史以来最为多元的文化和观众,我们对于他们应该给予高度信任,同时也要增强自信,消除文化距离和文化震惊,正确理解参展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念,高效、准确地协助他们做好参展工作,这对于办好一届世博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对于传播中华文化却是一个极大的机遇。

(三)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表现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在我国的对外交往中,由于文化差异等原因,中国对外文化交往中存在着巨大的“逆差”。正如赵启正在2006年跨文化传播论坛上所言:2004年我国从美国进口的图书版权多达4068种,而输出的只有14种;从英国进口的有2030种,输出的只有l6种。电影方面,从2000年到2004年中国进口的影片多达4332部,其中,美国几乎占到了一半,而我国出口的影片可以说屈指可数。在服装、动漫、电视剧等等各方面都存在严重“赤字”问题。《圣经》中黄金法则“treatothe~thewayyouwanttobefeated.”不仅基督徒熟悉,而且几乎是传遍了全世界。而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理念,比西方人的这个黄金法则要早几百年,却未能在世界上广泛流传。

这些事实和数据很清晰地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文化本身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是不够的,与文化的内涵是不成正比的,我们还没有能够真正激活中华文化,没有诠释好我们的优秀文化。因此,我们要采取切实措施来增强中华文化的表现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可以通过定期在国外举办各种类型的中华文化展、论坛、文化节、文化年等系列活动;要增加媒体对文化活动的关注,给予更广泛的宣传和报道,推动一些优秀的文化艺术能广泛传播。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上的精彩绝伦的文艺表演,就向世界充分展示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也同样是这样一个舞台,届时会有更多的文化活动,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机会,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展示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巨大魅力,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提高中华文化的演绎力、创新力和表现力。

(四)跨越文化差异。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共赢

举办一届成功的世博会要涉及到与其他国家和组织的配合和协调,譬如世博会场馆设计方案的全球征集、志愿者的全球招募与培训等,这些都需要与不同文化的人们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密切的配合。世博会是一场国际盛会,我们只有与国际社会进行合作才能取得成功。只有加强与国外文化机构的合作,了解海外观众的文化需求,敢于开放、勇于合作,才能吸引到优质的国际资源,才能跨越文化差异的鸿沟举办一次成功的世博会。

中华文化的核心内涵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保险文化;关系

一、中国特色文化的内容及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其核心内容是儒释道三家。

儒家文化,讲究的是一种“家国一体论”。倡导血亲人伦、修身存养,其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发展和传承,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在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追求的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说的是人应顺应自然规律,顺势而为。佛教是 “慈悲为本”,“皈依三宝”。佛家讲求因果报应,六道轮回,是惩恶扬善、自净其意的教法。佛家思想的宗旨是慈悲,核心是“空”。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儒释道三者虽然立场不同,观点各异,但是最终却殊途同归,其价值观都是以人为核心,因此以儒治国家,以道修身,以释正心就成为了人生追求的理想目标。

中国特色文化既包括传统文化,又包括现代文化;既包括少数民族文化,又包括汉族文化。她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海纳百川汇集而成经典的中国特色文化;她讲究修身养性,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厚德才能载物;她还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美,受到中华文化熏陶的人虽不一定都可以成为谦谦君子,但是会形成一系列完整的心理原则,在面对许多事情的时候能够从容应对。

二、中国特色文化与保险文化的关系

1、中国文化中的朴素风险管理概念

论语有云:“至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我们现在所说的保险只是“艺”中的一小部分。从法家思想到儒家的礼仪仁义,再到黄老之术的无为道家思想,进而再到利他、无我境界的佛家思想,是一个思想的变迁过程,也是文化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

保险行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好多人都讲保险是纯粹的舶来品,但事实上,保险意识早在几千年前孟子说“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时就已经存在。中国自古就有“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念死无常”、“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鱼水”等的朴素的风险管理思想,可见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保险是科学的慈善事业,是一种事前的制度安排,简单来说保险行业的特点就是大家保大家,其意义和功用在于解决人们的财务忧虑、增加人们的财务安定感。这样的一个与人打交道的行业更应该充分汲取中国优秀文化养分,不断充实和丰富自身行业的文化内涵。加强保险文化建设,应当深入研究中国特色文化,不仅是停留在形式上,更多的要在内容上体现出中国特色。

2、保险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一个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事业的成功与否其实是企业哲学观的外化。保险文化的核心就是保险行业的核心价值观,在于坚持诚信、礼仪和道德,坚持风险管理和社会理财,从而真正达到为投保人分散风险,为社会管理财富的目的。

保险业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成长过程,也是保险业核心价值体系的不断构建和发展的过程,使其核心价值观不断得到修正的过程,始终都贯穿于保险业服务民生的需求和保障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过程中。

3、保险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保险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积累了很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保险公司的声誉风险问题,其表现就是保险从业人员的诚信缺失、为达成保单不择手段、职业道德水准低、业务办理缺乏规范性等。而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保险业并没有树立起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保险的概念,在现代完全被保险公司所取代,这是一种偏狭的理解,而且是一种责任的推卸和勇气的缺失。由保险文化缺失导致的行业社会形象缺失在当前已经成为了制约整个保险行业发展的瓶颈。

三、用中国特色文化为保险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1、积极培育保险文化土壤,发展保险行业文化

优秀的保险文化是不赶时髦的。不能把文化矮化,或者是使之成为知识甚至是一个技术,更不能把文化成一个符号。加强保险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稳定的保险文化土壤对于整个保险业的从业人员都有积极影响,集中体现在从业人员的认知方式、评判标准、精神状态以及言谈举止上。保险文化是保险业发展的内在本质载体,有了坚实的文化基础,保险业才能更加健康和富有活力的发展。

2、从我做起改善行业文化氛围,扩大保险行业正面宣传

要增强保险行业的正面宣传效应,将保险文化中最本质、最有特色、以及最富有感召力的“风险分散,互助共济”等文化理念介绍给大众,着力破解保险文化社会认可度不高的问题。还要加强从业人员人本思想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解决保险行业实践与文化脱节的问题。保险行业的发展应当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作出一定贡献。

3、系统化推进行业文化建设,使文化贯穿保险全过程

保险行业的文化建设必须要根植于浓厚的中华文化当中,不能局限在特定的概念定义中,而应当努力把握保险文化建设的规律,不断提炼总结具有代表性的保险从业人员先进人物和事迹,使保险文化建设不断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要充分发挥道德和法律的作用,同时还要正确发挥保险机构、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对于保险文化建设的作用,使保险文化贯穿保险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2]谒基盛.再议保险文化之核心—诚信[J].金融管理与研究,2010(12).

[3]朱进元.不断丰富保险文化内涵 打造行业科学发展的文化支撑[J].保险研究,2009(11).

[4]张瑞.塑造与现代保险业相适应的先进行业文化[J].中国保险,2008(09).

中华文化的核心内涵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国学;国学教育;理性回归;文化内涵;价值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提升,国人自信心普遍增强,与此相应,中国传统文化又重新受到青睐。[1]目前,国学教育兴起速度之快,给人一种猝不及防的感觉,这主要源于各大教育单位、官方机构以及民间团体的支持和精神诉求。在当前创新教育、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育等教学模式尚处于探索和争鸣阶段之时,国学教育早已于“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异突起了。国学兴起于清末,此后,历经不同的发展时期,不断充实自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基础,其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新时期,我们向全世界推行国学教育,既是我国社会发展成就的必然结果,也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但是,毋庸置疑,任何新生事物都有着利与弊,我们在将国学教育提升到国民教育发展高度的同时,更要自觉做到积极吸取其中的理性精髓,做到不盲目,不浮夸。

一、国学教育的发展渊源及其现状

国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持久的历史,其内涵也因历史的不断酝酿而变得更为精深、更为精炼。大体而言,清末至1920年是国学的初步兴起时期;1929年至1930年是国学兴盛时期;1930年至1940年,由于阶级斗争复杂等因素,是国学走向衰落时期;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间,是国学饱受摧残时期,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的摧残和破坏。[2]古往今来,学术界对国学的定义也是众所纷纭,并没有提出较为一致的国学定义。众所周知,国学是一个涵义极其庞杂的学术思想体系,其一举一动无不影响着古往今来的社会发展状况。国学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核心。她更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神载体和智慧宝库。据此,我们可以给国学教育下这样一个定义:国学教育是指以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为核心内容,以培养人们的传统文化素养、人文精神、民族意识以及健全人格为主要目标的教育。[3]目前,国学在全国各地的发展劲头相当迅猛,各地中小学相继在教学活动中融入国学经典读物,引导学生积极朗诵读物;民间的国学教育也不甘落后,各地民办国学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高校也开始增加了对国学领域的研究。

二、国学教育得以再度复兴的原因

现阶段,国学教育能够再度走向复兴的关键,既有社会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也有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现实原因。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世人惊叹不已的成就,我们用30多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利用几百年的时间才走过的辛酸史。如今,我国综合国力剧增、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社会文化生活极大丰富,中华民族开始向全世界展现出自身迷人的发展魅力。中国人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空前强化,此时人们需要一种能够展现自身心灵诉求的文化场地,而国学那股文化气息正是无数国人心中所向往的心灵家园和情感归属之处。于是,更多的人愿意花大量的时间来学习国学,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从而点燃内心的那份民族文化认同感。自改革开放后,由于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和盲目性,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开始出现出日益西化的发展态势而难以自拔。在这个物欲横流和非理性的时代,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以及极端享乐主义等奢靡之风正日益摧残着人们的精神。因此,为了处理好这些道德滑坡的时代所需,国学教育则再度被提到新的历史日程上来。今天,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对国学合理内涵的吸收也是非常必要的。无论是我们走在繁华的市区街道上,还是闲逛于社区小道上,到处醒目的国学经典语句经常会令我们目不暇接。这些国学醒目标语的出现,正是当下国学走向复兴的重要外在表现、是国学顺应社会发展的重要时代折射、是历史的理性回归。

三、国学教育发展前景及其理性思考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具有很高的价值内涵和时代意义,但对于其价值考量应做到理性分析。总体上讲,国学的当代意义在于为中国之现代性提供精神力量。与单纯的传统文化教育不同,国学教育不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身文化的来历,其本身所具有的比较视野还能触动我们的反思与批判,进而学会去理性地批判过去、把握未来。[4]国学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道德智慧以及人文价值,直到今天都仍然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如若能够将国学教育很好地进行下去,那么它必定会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正如任何新生事物一样,国学的兴起有其现实原因。当前,我们正处于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时代关节点上,人们对于自身文明的心灵诉求自然不可避免。大力推行国学教育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如此,便会使得我们中华儿女在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外部困境时,会凝聚起强大的力量来应对各种挑战和威胁。合理有效地开展国学教育能够极大地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道德修养是用来衡量一个人内在道德层面的重要尺度,而人文素质则体现了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文化面貌和文化心理。无论是著名的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还是取得了巨大成就的自然科学家在其身后都必定会有丰富的道德素养来作为自己事业发展的精神支撑。如若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那么即便是取得再好成就的人,也会发展成为整个社会的毒瘤。从长远来看,国学的发展之路必定是光明的、辉煌的。

参考文献:

[1]李迎春. 论国学教育的文化向度[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26(1):58.

[2]余莎.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国学"命运刍议[J]. 教书育人, 2006,(6).

中华文化的核心内涵范文第5篇

关键词:徽州文化;导游;讲解艺术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世界旅游业逐步转向以文化与精神享受为目标的文化旅游。徽州蕴涵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继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与历史文化遗产之后,2000年11月,黟县的西递——宏村等皖南古民居又被列为世界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旅游者,文化旅游越来越成为黄山市旅游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徽文化旅游的发展对导游讲解艺术提出了新要求,本文试着整理出一条全面、准确、新颖的徽州文化讲解思路和方法,帮助导游在将来的导游解说中把徽文化讲准、讲好、讲出特色、讲出艺术。

一、全面认识徽文化

徽文化积淀深厚,普通旅游者对很多徽州文化旅游景点捉摸不透, 走马观花看“热闹”, 看不出多少“门道”。导游员作为传播文化的大使和桥梁,应该对徽州文化系列景点了如指掌, 并能以科学为依据, 就每一景物娓娓道来, 经得起旅游者的“追根溯源”, 既不走“神话加传说”的老路, 也不只重视其娱乐功能而忽视其教育和文化功能,徽文化旅游资源的讲解离不开对徽文化的涵义、精神内涵、现代价值的准确把握。

(一)徽文化的涵义

徽州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以徽州地缘为纽带,以程朱“理学”思想为核心内容,产生于徽州,以明、清最为鼎盛和典型的影响遍及全国并流传于今且保存较为完整的中国历史文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以徽商的发展为经济基础,内容涉及徽州土地制度、徽商贸易、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徽州人物、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州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派建筑、徽州工艺、徽州刻书、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徽州动植物资源等方方面面[1]。

导游认识徽文化,还要意识到徽文化不是单一的徽州地域文化,它是中原文化的移植;是中华多种文化在徽州这一特定地域的汇合和凝聚,它既有徽州区域文化的特征,又兼有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征。它的内核应是以儒学为中心的传统文化,所以徽文化也可以说是“以徽州为中心的积淀和融会于徽州土地上的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

(二)徽文化的精神内涵

要想向游客讲清楚徽文化,导游首先必须明确徽文化的内涵是什么?怎么概括和表述?其价值是什么?

关于徽文化的精神内涵,国内学术界众说纷纭,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徽文化精神给予不同的阐述。徽文化的重要特点是它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浓缩和汇聚,含有中华文化的一个标本和缩影。正因为它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有机部分,始终受到这个大系统制度文化的制约和支配,所以它具有两个鲜明特征:一方面是徽文化之最具代表意义的徽商,他们身上的“徽骆驼精神”是中华民族顽强的原始生命力和勇于开拓创新精神的一个生动体现。以徽商为代表的“徽骆驼精神”向世界表明中华民族并不乏开放、进取精神和冲破“停滞不变的社会”的能力。中华民族有能力创造历史,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这是徽文化精神的核心与动力,是最有价值的,是徽文化的精华。另一方面是徽州作为“程朱桑梓”,程朱理学成为徽文化的指导思想,使徽文化深深打下了封建文化的烙印,这是需要坚决摒弃的。

(三)徽文化的教育功能

徽州文化博大精深,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物质遗产,但其中无形的精神财富更应得到今人的珍视。导游在向旅游者介绍徽州文化时应明确:徽文化的讲解应当是有关徽文化的解说和其现代价值的传播,其目的是发挥徽文化的旅游教育功能而非徽文化中封建礼教的传播,导游应从以下几方面认识徽文化的教育功能。

1.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教育意识

导游在讲解中要弘扬徽州文化尊师重教的传统, 徽州对教育的极端重视, 恪守古训: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重文兴教蔚然成风。所谓“儿孙不读书,养了一窝猪”,在徽州即使是穷乡僻壤,也“莫不有师有学,有书史之藏”、“虽十家村落,亦有讽诵之声”。因此,造就了科举场上的空前盛况,其中有“兄弟九进士、四尚书者,一榜十九进士者”,有“一科同郡两元”者,更有备受称颂的“同胞翰林”及“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2]。

2.爱国爱家、勤劳忍耐、和睦邻里的人文精神

徽州人远祖多从中原迁来,长期受中原儒学文化熏陶,特别是程朱理学深入人心的浸润教化,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徽文化精神,深深蕴藏着的爱国爱家、勤劳忍耐、和睦邻里的人文精神,是徽文化精神的精华。在徽文化的导游讲解中,导游还要把诚、信之类儒商准则介绍给客人,弘扬徽州孝悌仁爱、急公好义的传统, 使其在构建诚信友爱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3.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开拓进取的“徽骆驼精神”

导游在徽文化讲解中离不开徽商,讲徽文化精神不能不说“徽骆驼精神”。“徽骆驼精神”就是矢志千里,吃苦耐劳的精神。徽商在商海中善于把握商机,权衡大道;在竞争中“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三贾不利犹未厌焉”;徽商贾而好儒,在经营活动中重视人文精神理性地追求,自奉俭约,却能慷慨地将财富奉献社会,他们大多在致富后重视文化建设,捐资兴学,刻书藏书,培养子弟读书入仕;他们大多能热心公益,济困扶危,助饷赈灾,修桥铺路,急公好义……导游讲解徽商,弘扬“徽骆驼精神”中蕴含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使旅游者在旅游中受到影响和感染,进入人性升华的境界,使旅游的教育功能达到极高境界。

4.徽州文化崇尚自然、注重环保的精神

旅游教育的功能之一,就是要让旅游者从行为上成为自觉维护旅游环境、遵守旅游规范、坚持文明旅游的表率。导游在徽文化的讲解中,导游引领旅游者去欣赏徽州村落和民居建筑的选址和布局;引导旅游者去发现古村落的选址和布局具有周密地观察自然和利用自然, 依山傍水、随坡就势的特点。导游借此向旅游者介绍徽州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和环保意识,在古徽州的官府碑文和民间族规家法中都有许多禁止乱砍滥伐、开山凿石、破坏水土的环境保护的内容,启示旅游者在旅游和以后的生活中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以和善、友爱的态度对待自然万物;反对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 反对片面地利用自然与征服自然,对于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正确运用徽文化的导游讲解原则

虽然导游讲解的方法千差万别,各人在运用时又千变万化,然而,各种方法和技巧有其内在的基本规律,徽文化导游在导游活动中也必须遵循如下三个原则:

(一)客观现实为依托的原则

徽文化导游在进行导游讲解时,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或技巧,都必须以客观存在的景观为依托,传递正确的徽文化,切忌张冠李戴,杜撰史实。

(二)针对性原则

导游人员的服务对象复杂,层次悬殊,审美情趣各不相同。因此,要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在接待方式、服务形式、导游内容、语言运用、讲解的方式方法上应该有所不同。

(三)灵活性原则

导游讲解贵在灵活,妙在变化,不同景点的美学特征千差万别,大自然又千变万化,游览时的气氛、游客的情绪也随时变化,徽文化导游必须灵活地选择导游知识,采用切合实际的方式进行导游讲解。

三、创新徽文化的导游讲解手段

导游员在领悟了徽文化的内涵和把握其现代价值的基础上,要使游客更好更深入地了解徽州文化,导游员还要善于根据徽文化的特点从以下几方面创新传统的导游讲解技巧:

(一)善于确定专题

徽文化博大精深,内容包罗万象,要针对不同的旅游动机、不同期望值、不同特点的旅游群体或个体,选好徽文化导游专题。如徽商创业发迹专题、徽州民俗风情专题、徽派古建专题、徽州文房四宝专题,而不同的专题又需不同文化重点。例如,对于古建筑考察旅游团,首选是黟县宏村的承志堂。就规模、布局、结构、设施、装饰艺术综合评价,承志堂不仅是徽州古民居中最恢弘、华美的徽派建筑,而且堪称中国古民居中的精华和瑰宝。其建筑、布局、雕刻集中展示了大盐商汪宝贵“官运亨通”、“财源广进”、“贵富延绵”和“读书进仕”的全部内涵和思想。

(二)善于挖掘徽文化内涵

对于选中的题目,导游人员要善于挖掘其内部深层次的徽文化内涵。比如,在宏村承志堂中门西侧边门的上方,精雕有一个硕大的“商”字形图案,许多人须从“商”字下走入。为什么在这儿刻一个“商”字,很多旅游者可能很难理解。其实,屋主汪定贵于清道光年间外出经商,后以贬运海盐为主业,短短几年一跃而成为徽商中屈指可数的巨富,但是,“富而不贵”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实乃不孝,汪定贵在盐业发财后,花钱捐了个“五品同知”官衔。汪定贵虽然经商发了财,而且捐了官,但经商在古代仍是一种划分在九流之外的贱业,这使得主人心里忿忿不平,于是想出此策,意思是说从边门出入的人,不管你从事何种职业,到我家来,都要从我“商人”的脚下过,可以看出房屋主人的矛盾心理。

(三)善于因人(时、地)而异

导游对徽文化的讲解贵在灵活,妙在变化,不同景点的美学特征千差万别,导游人员的服务对象复杂,层次悬殊,审美情趣各不相同,大自然又千变万化、阴晴不定,游览时的气氛、游客的情绪也随时变化[3],徽文化导游必须根据季节的变化,时间、对象的不同,灵活地选择导游知识,采用切合实际的方式进行导游讲解。

(四)善于借题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