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民职业教育培训

农民职业教育培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民职业教育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民职业教育培训

农民职业教育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5月22日

新生代农民工相对于原有的农民工而言,特指出生于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他们是伴随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个庞大社会群体,是伴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快速转型而成长起来的一个庞大社会群体,是基本脱离农村而又没有真正融入城市、尚处于社会结构中第三元状态的一个庞大社会群体。2010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52亿人,其中16~30岁的新生代农民工总数在1亿人左右,约占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六成以上。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将参与到城市化建设中。

一、加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意义

(一)有助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融于城市化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数是刚刚从学校毕业就直接进入城市打工,他们普遍存在着缺乏职业技能等问题。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水平明显滞后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他们的就业空间小、适应能力差,这也阻碍了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真正融于城市生活。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有效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这对拓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领域,提高就业层次,真正融于城市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有助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步伐,实现城乡一体化。城镇化是一个国家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的重要过程。目前,我国正处于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转型时期,大批农民向城市迁移,成为城(镇)市人。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超过50%,我国历史上城镇人口首次超过乡村人口。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广大农民工尤其是作为农民工主力的新生代农民工将是城镇化人口的主要组成,也是城(镇)市化过程中的主要劳动力。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培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素质,是解决他们长期就业、稳定生活、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推动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加快城镇化步伐、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需要。

(三)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新生代农民工是加快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思想开放、思维活跃。但是,由于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使新生代农民工依然被排除在城市政策体系之外,成为游离于城市与农村的“夹心层”。他们在城市里是无根基阶层,其工作的流动性、不稳定性,导致其经济基础的薄弱,又使他们始终处于社会的边缘,缺乏社会认同感和社会归属感,无法真正实现与城市的社会整合。通过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生产技能,逐步改变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地位,尽快融入城市生活,从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二、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培训体制有待完善。近年来,虽然国家有关部门积极倡导开展农民工教育培训,相继出台了一些有关农民工培训规划和指导意见,但实施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分析原因,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涉及到农业、科技、教育和劳动等多个部门,相关部门大多是仅仅从自己部门的角度推出相关“应对”措施,并没有将现有的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另一方面国家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经费上投入不足,成为严重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发展的一大障碍。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和健全的法律法规规章保障,因而没有形成完善的培训网络,造成地方培训机构分散、泛滥,培训资源浪费,培训质量难以提高。

(二)企业对职业教育培训投入不足。加强职工培训和继续教育,是企业造就人才的重要途径。国家明确要求企业要把农民工纳入职工教育培训计划,确保农民工享受和其他在岗职工同等的培训待遇。同时,国家还规定了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业培训制度、职工培训费用提取标准以及使用管理办法。但是,从执行情况来看,大多数用人单位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在职培训工作经费投入不足,效果不尽如人意,至于进行职前培训则更少。主要表现有:有的企业特别是效益较差的企业并未真正落实;有的企业尽管按规定提取了职工教育经费,却把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挪用于其他方面;有的企业着眼于眼前利益,不愿多培训员工,在职工培训上流于形式等。这就导致新生代农民工的技术含量普遍较低,无法帮助他们有效实现知识型、技能型的转变,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三)新生代农民工自身所面临的障碍。新生代农民工一般是刚刚从校园走向社会,大多数来自经济社会相对落后的地区,没有相应的技术基础,难以适应社会、企业对就业务工人员的要求。针对这一现状,新生代农民工自身有参加技能培训的内在需求。从调查情况看,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在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上面临的障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自身经济条件差。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数家境比较困难、经济拮据,又刚刚走向社会,经济上还没有独立,没有能力支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费用;另一方面培训机构和职业技能选择困难。社会上各类培训机构良莠不齐,新生代农民工在选择培训学校时常常难以分辨。同时,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经验不丰富,不能有效把握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在选择技术培训上存在盲目性。

三、加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教育的对策

(一)提高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教育的认识。思想是行动的向导,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只有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接受,促进广泛开展,才能取得良好的实施效果,这是做好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的关键。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以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城镇化步伐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对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为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教育,促使其转变观念,从而增强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明确政府主导地位。政府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培训工作,明确其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中的主导地位和主要责任。一方面政府应逐步建立和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相关法规和政策,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投入,完善企业与院校联合开展培训的政府激励机制,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教育的质量,构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

(三)发挥企业的主阵地作用。充分发挥企业的主阵地作用,增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针对性。一方面企业要强化培训责任,把新生代农民工纳入职工教育培训计划,并根据企业发展和用工情况,重点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岗前培训、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培训,确保新生代农民工享受和其他在岗职工同等的培训待遇;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企业地处一线的优势,积极与各种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有助于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降低培训费用,提高培训质量。同时,企业要坚持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统筹兼顾的原则,既注重农民工技能又要兼顾农民工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有效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使其真正成为现代化的产业工人。

(四)发挥培训机构的主渠道功能。针对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的现状,各类职业培训机构、职业学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其作为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主渠道的功能。一方面培训机构要充分调研,做好劳动力市场需求预测,根据国家专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细分培训内容,设置培训课程;另一方面培训机构还需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合作,增强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有效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素质和技能。

主要参考文献:

[1]韩长赋.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是个重大问题[N].光明日报,2012.3.16.

[2]姜丽萍.论“新生代农民工”的作用及面临的问题[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4.

农民职业教育培训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农民历来是推动社会进步、历史发展的主力军,只有大批农民从土地上走出来,成为市民,中国的现代化才有希望。本文就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教育培训方面讨论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及其对策,指出农民职业教育在富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根据经济学家拉格纳.纳克斯的解释,农村富余劳动力(又称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那些可以从农业部门抽走,而不至于影响农业总产量的农业劳动人口。这部分劳动力从表面上看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但对农业部门的总产量并无贡献,实际上处于一种隐蔽性失业状态。处于隐蔽性失业状态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人力资源的低效或无效配置,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我国的“三农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臼益突出。农村地区数以亿计的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但他们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实现转移,在转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文化素质低、政策引导的力度不够等问题。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主要问题

1、农村富余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

由于我国长期推行城乡二元制结构,致使我国各种资源过度地向城市斜倾,尤其是教育资源上的差别,使得生活在农村的人接受教育,尤其是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相对减少,致使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整体不高。文化素质不高,影响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使他们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即使勉强移出来,也由于在生活方式、公民道德意识等方面与城市居民的差距,结果难以融合到城市的现代生活中。

2、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质量低、经费少首先,各地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底子不清,指导不力。各地普遍存在着对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及劳力输出基本情况掌握不够。其次,技能培训方式单一、手段不多。各地在培训中普遍存在集中讲理论多,实际操作少:填鸭式讲课多,现场擂导、观摩少:引导性培训内容多,针对性培训内容少、实效性差。有的培训班实际上在走过场、图形式,根本没有有目的和实质性的培训。

不仅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质量低,而且培训的经费也少。由于经费缺少,导致农村职业学校建设严重滞后,这些即将走出学校的富余劳动力动手能力和操作水平完全达不到教学要求。

3、政策引导的力度不够导致富余劳动力转移滞后甚至造成回流近年来,教育部继续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作为职成教育重点工作来抓。我国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非常重视,采取了不少措施促进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但在速度和质量方面显得不够理想,进城的农民始终存在着就业上的后顾之忧,为此不少地方的农民依然在原籍保留着承包的土地和房产,作为自己的社会福利保障,甚至有的地方还出现已进城的农民又回到农村的“人口回流现象”。

二、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开发利用和就业转移问题,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我认为,要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的问题,最关键的是对他们进行职业教育培训,这样才能从各个方面提供必要的保障。

1、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前提条件

普及义务教育,强化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技术教育和就业岗位培训,组建与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相适应的新机制已成为当务之急。首先,加大科教投入力度。应鼓励多渠道投资,形成国家、企业、集体、农民个体和社会筹资办教育的多元投资机制;其次,运用义务教育法,整顿农村教育秩序,确保农村普及教育。要用义务教育法帮助农民克服短期经济行为,鼓励支持子女上学,控制中小学生辍学率上涨;再次,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要提高农民素质,调动他们学习文化技术的积极性,必须搞好教育改革,大力兴办农村职业学校,对于绝大多数不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应把他们组织起来进行相应的职业技术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专业技术素质;

最后,采用多种形式,搞好农业劳动力的再教育,使农村劳动者在学校教育之后继续受到教育。应发展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对农民进行科技知识培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职业技术学校一定要帮助农民接受培训,使农民学有所长,学以致用,提高他们在劳动市场上的竞争力,使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盲目来到城里找活干,陷入无序的困境中。培训的内容为:(1)进行观念更新教育,解决“敢于离开土地”的问题;(2)进行就业方向(包括岗位、行业、区域)指导,解决“离开土地后向何方”的问题;(3)进行技术培训,解决“离开土地后如何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2、因地制宜,选择职业教育培训模式,为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搭建就业平台

目前,关于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多种多样,各具特色。总的来说,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模式有以下几种:

(1)“订单式”职教培训。“订单式”培训要求农民同样具有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突出农民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定向性和生产性,使政府发挥主导性作用,健全劳动力就业政策,更使在转移过程中农民充实自己,寻找一条致富的捷径,达到政府、企业、学校与农民互赢。

(2)“城乡式”职教培训。城乡融合是的理想,我国实行“城乡式”职教培训将有力推动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有部分职业学校实行“1+2”、“2+1”、“1+1+1”等灵活学制,促进城乡合作办学和东西办学。例如,江苏与陕西、北京与内蒙古、上海与云南等省区的合作就有明显的成效。我认为,“城乡式”职教培训还可以在本省、市级或县级进行,只要制定适宜的课程,安排专业老师,就可以实现就近转移。北京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社区学院成为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新亮点。

(3)“短长班”职教培训。“短长班”培训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学历教育与短期技术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形式,它使职前和职后的沟通衔接紧密,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同步进行,多层次、多渠道、多类型的办学路子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减少了经济负担,缩短了培训周期,满足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4)“专德心”职教培训。“专”指专业培训,“德”指职业道德培训,“心”则指心理学培训。农民在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同时,也应该进行职业道德培训和职前、职后心理学培训,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实施富余劳动力转移,营造一个安定、团结、繁荣的社会。

3、进行终身化职业教育培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为富余劳动力提供社会保障

农民职业教育培训范文第3篇

一、指导思想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机制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教育规律,并结合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现状,着眼世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趋势,紧紧围绕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二十字工作方针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免试入学、免费就读、弹性学制、定向使用”十六字做文章,系统考虑政策目标、政策的可操作性和前瞻性,将教育发展与行业需求有机联系起来,深入分析问题,有效培养和使用多层次农业生产经营及服务人才,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与农业职业教育的良性互动,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培养对象与目标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是将具有初中、高中(职高、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愿意从事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与服务工作的中青年农民,培养成具有作物生产、花卉园艺生产、动物养殖、水产养殖、经济林生产、农机具使用与维修、农产品深加工等技术,或具备管理、经济、法律、投资等知识和市场运作能力、经营管理能力、投资决策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农业产业化的生产技能型、技术型、服务型、创业型的多层次的满足产前、产中和产后需要的农业生产经营及服务人才。

 

三、培养与使用机制

根据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特点、培养对象生产实践的需求和个人发展的规划,实施分阶段、分层次的“四证”培养模式:即最低级的单项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一级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初级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二级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中级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三级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高级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四级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见图1)。

 

每一级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的获得必须完成规定的相应理实一体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课程模块学习和生产实践实习,经综合测评达标后,颁发证书。不同级别的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确定具体的生产、经营、服务的范围和内容,实行“一人一证、定岗定业”,职业资格证可连续或阶段性在同一或不同职业院校逐级培养更换获得。此证既是农业这一特殊行业的同等学历证明,也是从事此特殊行业工作应尽的义务和享受的权利得到保障的资格证。

 

1. 培养目标

与传统学历教育不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四大模块,从技术操作和基本管理入手。第一模块培养目标为“会做”,培养基本操作的专业能力,主要针对单项专业操作技能人员,安排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一年,生产实践半年;第二模块培养目标为“拓展会做”,培养专业能力和相关能力,主要针对综合专业技术、基层管理人员,安排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一年,生产实践半年,以上两个模块可在中职或高职学校进行。第三模块培养目标为“组织设计会做”,培养较高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主要针对中级生产、服务、中层管理和中小型农业企业创业人员,安排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一年半,生产实践半年,本模块要在高职学校进行。第四模块培养目标为“研究创造会做”,重点培养创业型综合职业能力,主要针对高级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人员,安排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一年半,生产实践半年,一般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或高职学校进行。由于是免试入学,由低到高自然淘汰,分级培训,培训课程设置的先后次序与传统学历教育相反,培养模式为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加生产实践实习,实行弹性学制,四个模块相互独立,又逐步提高。可以连续学习完成,也可以根据生产经营实践的需要,分阶段学习。这样,通过一个培养体系,能分别解决农业领域从简单劳动者,到初级、中级、高级技术员、管理者和创业者,各层面人员的教育培养问题。

 

2. 录取与管理机制

国家教育、农业、财政、组织、人社等主管部门可以联合行文,实行农村初中、高中、职高毕业生到当地教育、农业主管部门注册、领卡免试入学,到相对应专业的农业院校交卡免费上学。每个模块达到合格,由农业院校颁(换)发相应级别的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毕业后先凭证到当地农业部门报到,获得农业产业生产经营的政策、贷款等扶持。同时,要从政策上不断强化农业经营准入制度。农业院校凭已培训的各级新型职业农民资格培训卡到政府财政部门按同等学历学生教育经费标准划拨教育培训专项经费。从长远看,这一培养模式应该是农业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主要模式。

 

3. 资格证发放

农业是一个弱势行业,基础性产业。为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确保培养的农业人才定向使用,为了更好地取得政府在资金、项目、经营权等方面的支持,教育、农业、财政、组织、人社等主管部门应明文规定,新型职业农民“免试、免费、弹性、定向”班培养的学员不发毕业证,只发同等学历的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该资格证在农业行业具有同等学历层次。

 

4. 职业方向

获得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的学员就业主渠道是从事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及产前、产后服务和农业产业领域创业工作。同时,鼓励具有同等学历的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的毕业生,参加县级及以下农技推广部门行政事业单位考试录用。

 

四、培训实施计划

1. 一级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

培养期限为一年半,培养对象为初中毕业生。主要开设种植技术类、养殖技术类、农产品加工技术类或农业机械使用与维修类项目,任选一类。

2. 二级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

培养期限为一年半,培养对象为高中(职高)毕业生和取得一级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的初中毕业生。主要开设相关专业技术课、专业基础类课、初级经营管理与服务类课、职业道德类课。培养合格者为中专同等学历。

 

3. 三级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

培养期限为两年,培养对象为相近专业的中专毕业生和取得二级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的初中、高中(职高)毕业生。主要开设中级专业技术课、中级专业基础类课、中级经营管理与服务类课、创业类课、农业政策与法规类、人生价值观类课、语言能力类课。培养合格者为大专同等学历。

4. 四级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

培养期限为两年,培养对象为相近专业的大专毕业生和取得三级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的高中(职高、中专)毕业生。主要开设高级专业技术课、高级专业基础类课、高级经营管理与服务类课、高级创业类课、农业国际贸易与法规类、国情与人文素质类课、语言能力类课。培养合格者为本科同等学历。

 

以上四种级别的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的具体课程设置还需要进行专门、系统化的研究,每个模块要设半年的生产实践培养环节,并探索试行“学分银行”弹性教学管理机制。

五、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必要性

农民职业教育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153

1 白山市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的问题分析

1.1 农民问题

1.1.1 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

随着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白山市农民整体文化知识水平不断提高,但大部分农民文化程度集中在小学和初中水平,农民的文化素质、受教育程度低,思想、文化观念守旧,法律意识、自主创新意识薄弱,经营管理水平低,开拓进取能力弱,满足不了白山市农村经济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1.1.2 农村守业人才少

有一定文化素质和经济头脑的农民都到城市打工了,留守农村种地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怎样吸引年轻人务农、以农民为职业,为白山市农村经济建设培养实用人才是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1.1.3 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部分农民没有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部分农民受自身的文化基础限制和对培训课程及培训方式的不适应,无法理解和消化所学的内容。

1.2 培训机构问题

1.2.1 组织工作不到位

当前组织培训工作,宣传不到位、信息传递不通畅,农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还没有实现农民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1.2.2 培训内容及形式较单调

理论培训讲的多,互动的少,农民理解消化的少;实践、考察课与理论课程内容结合得不够紧密,没有达到培训的实效性;培训内容有时与农民接受能力不匹配,大容量的信息使农民听不进去,培训效果不理想。

2 对策性建议

2.1 完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坚持“政府主导、行业管理、产业导向、需求牵引”原则,聚集整合优势资源,形成以农民科技教育中心(农广校)等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为主体,以农科院所、农业院校和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及其它社会力量为补充,以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地,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制度化、经常性、多形式、多层次、广覆盖教育培训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2.2 提高培训效果

2.2.1 加快农民田间学校建设

以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依托,加快农民田间学校建设。

2.2.2 建立多类型多层次的培育师资库

依托农民科技教育中心(农广校),遴选专家教授和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等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库,供白山市各培训机构统筹使用。

2.2.3 精心设置课程

2.2.4 创新培训方式

2.2.5 加强跟踪服务

2.3 落实扶持政策

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推动土地流转、农业补贴、示范推广、税收保险、金融信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向已被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倾斜,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体系。建立健全适合白山市的新型职业农民扶持制度,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养老保险办法。

2.4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加强对农民教育培训重大战略意义的宣传,形成领导重视、政府支持、社会关注的氛围;加强对科技致富、创业兴业的新型职业农民学用典型的宣传,形成教育有用、培训有效、学习有为的氛围;加强对培训机构教育培训特色优势和办学成果的宣传,形成办好、用好、发展好培训机构的氛围。充分利用媒体宣传,营造有利于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良好氛围。

农民职业教育培训范文第5篇

1.1“生产发展”要求农民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农业发展是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的过程,也是产业不断升级的过程,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科技素质。科技素质高的农民,一方面能够将新技术、新成果迅速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发展技术密集型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农民科技素质越高,从事非农产业就业能力越强,就业机会越多,获取的收入越多。

1.2“生活宽裕”要求农民有较强的经营管理素质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农民生活宽裕、生活质量改善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农民的市场意识、经济意识、发展意识、竞争意识、开拓意识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观念、竞争观念、管理观念还有一定差距,只有努力学习生产经营、市场销售等方面的知识,增强经营和管理能力,才能合理配置人、财、物和土地等资源,组织生产和参与市场活动,增加收入,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变。农民自愿组织起来的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也要求农民提高经营管理素质,按照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方式,通过准确的市场信息,科学决策,合理进行生产经营,增强组织的经济实力,提升合作组织的凝聚力、生命力。

1.3“乡风文明”要求农民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乡风文明是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反映,体现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推进乡风文明,需要农民具有较高的政治道德水准,关心国家时事政治,热爱和维护社会主义制度,自觉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有较高的社会公德意识,热爱集体,积极从事乡村公共事务,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村民公约,维护乡村安定秩序。有科学创新精神,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崇尚文明、崇尚科学,不迷信、不封建、不信邪,依靠自身努力,通过勤奋劳动,实现家庭富裕。有诚实守信观念,建立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诚信社会。

1.4“村容整洁”要求农民有良好的生活习惯 不断提高卫生健康素质。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出的应该是村容规划科学合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就要求新型农民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爱清洁、讲卫生、重健康,勤于体育锻炼,积极参加爱国卫生运动,既有比较丰富的科技文化知识,又有健康的体魄从事新农村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使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日益改善。

1.5“管理民主”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民主法制观念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体现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实现管理民主必须使农民具有公民意识、维权意识、民主意识,能够正确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这就要求广大农民通过加强对党和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学习,加深对自身权利、义务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守法、维权、参与、监督的能力,增强法制观念。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增强农民的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思想,让农民群众真正当家作主,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农村事务管理。

2.当前农民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思想道德素质相对下滑 有些地方的农民集体主义观念淡漠,重权益,轻义务,主要体现在集体公益事业的一事一议方面,参加议事易,出工出钱难;个别地方宗族观念有所抬头,特别体现在村委选举中,只投票给本族本姓;有的青年农民追求享乐,贪图安逸,不思进取,拜金主义思想严重;有的地方存在求神信邪、聚众赌博等封建陋习和迷信现象。

2.2科技文化素质呈现多方面不平衡 地区之间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比欠发达地区农民素质高;产业之间不平衡,从事非农产业的比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素质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