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少儿绘画教学教程

少儿绘画教学教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少儿绘画教学教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少儿绘画教学教程

少儿绘画教学教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校外;少儿美术;培训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6-0100-04

美术教育是儿童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美术教育有众多的途径,其中美术培训是最为主要的途径。通过对一切与视觉有关的艺术作品、艺术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各种视觉影像:绘画、雕塑、工艺、建筑、设计、摄影、摄像,以及日常生活中能建构并传达个人态度、信念和价值观的各种视觉影像等等的感知、理解和训练,使少年儿童掌握美术的知识和技法,进而能够正确地鉴赏美和创造美,同时实现启蒙、开发,促进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形成美的情操、健全人格的目的。而少年儿童正处于美感培养的敏感时期,他们追求美,但又不能正确地判断美。在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普遍关注的今天,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已经认识到美术教学对少儿的积极意义。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制度,如2002年颁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于是,各类少儿教育机构雨后春笋般涌现,校外少儿美术培训如火如荼。然而,红红火火的培训现象,究竟达到了多少美好的目的,存在着多少问题,今后应该怎样更好地发展?为此,我们对宁波市三个主城区参加校外美术培训的机构、教师和家长分别进行了细致的调研分析,并对校外培训机构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宁波校外美术培训的现状调

(一)对校外培训机构的调查分析

调查显示,宁波的三个主城区的校外美术培训机构,主流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有官方背景的青少年宫、文化馆、美术馆等,虽然数量少,但班级多规模大。如接受调查的宁波市青少年宫,澳暧4000少儿参加美术培训,江东宫约1000人,美术馆700人。上述机构因有政府支撑,长期从事教学,课程开设规范,已经在少儿和家长中拥有广泛的影响,所以无须广告,生源滚滚。但受长期的传统教学影响,教师的主导地位比较突出,学生的发言权少。

第二类:经教育部门注册的办学机构,或在工商、民政局注册的一些美术、设计公司开设的培训机构。从宁波市教育局网站上能查到的校外美术教育培训机构全市大概有74家,其中老三区17家,还有些培训机构在区教育局网站公布。有工商执照的数量更无法从大众媒体上考证确认,估计大约一百家左右。这些机构学校规模一般在50~100人左右,是少儿培训的主力,因数量较多又有政府的一定监督,家长比较放心,同时,这些众多的机构分布在居民的生活区周围,孩子上学就近,家长接送方便。在办学过程中,这些机构比较侧重考虑家长的呼声,课程调整灵活,由此而成为学生居住地附近的第二课堂。这些培训机构的领军人物多为美术院校毕业生,在办学过程中,已经积累了较为系统的少儿美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而且他们在美术教师中具有较好的人脉,往往聘请中小学的美术课程教师执教。

第三类:未在政府部门注册,往往租借居民小区内或自家房屋进行教学活动,相对规模较小、教学点分散、教学过程随意。他们不仅办学门槛低,而且常常自生自灭。因为隐藏性强,很难确定具体数量。这些培训点的50%左右,是由中、小、幼的美术教师自行办班,据我们不完全的调查统计,全市两千名左右中小幼美术教师办了一千个左右的培训班。这些教师一是因为学校不重视美术,在评级、评职称等方面倾向于主科教师,他们认为自己的心理和经济上都受到打击,于是墙内损失墙外补,近水楼台先得月,身边就有崇拜自己的学生,生源不成问题,肥水不外流,不仅在经济上有收益,而且培养出优秀学生,自己的名声也由此鹊起。这样的培训班个性特别鲜明,教师积极性高。至于其他的50%,形式是多姿多态,培训广告和培训实际不相符合,课程设置随意马虎,没有合格的师资力量,甚至在收取报名费后销声匿迹等等,不在少数。

上述三类培训机构各有占1/3的少儿参加学习,各有特点,堪称门类众多良莠不齐,在办学过程中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不可否认,各类培训机构曾经不同程度地培养出优秀的美术工作者,出过优异的少儿美术作品,但也毋庸讳言,各种弊病时有可见。

(二)对家长的调查分析

之所以存在如此众多的美术培训机构,肯定存在为数不少的生源。在经济上和学习兴趣上难以完全自己做主的少年儿童,背后肯定存在一个强有力的推手,就是家长。

第一,参加校外培训的家长对美术既外行又重视。调查显示,33%的家长对美术有一定的了解,58%的家长不大了解,基本不了解的占6%。他们希望孩子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表现在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就即美术作品的评价上:想象力丰富占81%,画面逼真占39%。但他们不惜精力、时间、费用、陪“太子”读书,风雨无阻、任劳任怨。

第二,家长的培训期望(多项选择):67%的家长希望培养孩子自己动手,主动参与的能力。59%的家长希望培养敢想的勇气和想象的能力。40%的家长希望培养观察能力。40%的家长希望培养自我感悟和自我发展能力。选择培养模仿能力的占12%,说明家长不希望孩子依样画葫芦,但也有部分家长的期望超越了美术培训的功能。也有些家长爱面子爱攀比,把获奖和考级作为校外美术辅导的主要目的,甚至有家长过早地对孩子拔苗助长,一味要求向大师看齐,认为起点越高孩子进步越大。

第三,家长对培训课程的选择:学习的课程基本上由家长选择。家长最喜欢的课程依次为(多项选择):儿童画占61%、卡通画占39%;以下的排序为色彩、素描、书法、简笔画、纸艺、中国画、沙画、泥塑、线描、摄影、版画、布艺、多媒体画。在家长的心目中,少儿画儿童画是天经地义的事。选第三位色彩的少于26%。选摄影、版画的不超过8%左右。

第四,对培训机构的选择(多项选择):在理念上,家长选择美术培训机构最看重教师的教学方法,占69%,先进的教学占58%,教师耐心占33%,离家近占18%,画室环境占14%。在实际的机构选择中,考虑离家近的私人办学机构的占50%,选择美术馆的占34%,选择少年宫的占32%,选择孩子所在学校的老师进行家教的只有4%。由此可见,离家近的办学机构有较大的吸引力。

第五,对培训方式的选择:有61%家长喜欢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完成作品,59%的家长赞成互动式教育,没有一位家长希望学生完全跟着老师走的教学方式。这对现有的许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六,对培训结果的评价:为数不少的家长认为唯有画得“像”、制作得“像”才是成熟的作品。相当一部分家长的评价非常随意,甚至有家长一看到自己不满意的画,就会责怪孩子,不但干扰了孩子的思维,还导致孩子情绪低落,久而久之,不但遏制了孩子内心的创作欲望,还会产生抵触情绪。

(三)主体意识缺失

当前,参加美术培训的学生,年龄普遍低下,其中3~5岁的占21%,5~7岁的幼儿占37%,7~9岁占14%,9~12岁的少儿占26%,12岁以上只有2%。

虽然家长非常热衷,但非常喜欢美术的孩子只有31%,比较喜欢美术的将近50%,一般的占19%。

而在学习过程中,作为少儿美术培训的主体,大部分处于被动地位。他们年龄幼小,兴趣尚未定型,意志力远远不如成人,头脑中更无社会功利性,他们幼稚、单纯,缺少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学习内容以及对培训机构、培训课程、培训形式、培训教师等等方面的选择上,主体地位基本上全部剥夺,只能简单地接受、认可,甚至逆来顺受无所作为,没有勇气、不敢想、不敢说、不敢绘画或制作自己喜欢的东西。虽然这些现象可以归结于家长的强势,但与课堂上教师的不良教学方式也有明显的关联。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不止一次碰到小孩说她(他)不喜欢学“画”,是家长硬叫她(他)来的,也不止一次看到孩子哭着跑出教室。最终结果是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趣味性完全丧失。

(四)对师资的调查分析

第一,师资比例及缘由:从事校外美术培训的专职师资仅占20%,兼职教师占80%。为数甚多的兼职教师大部分有美术院校专业背景,因为大学扩招,每年有大量毕业生面临求业压力,纷纷挤入中、小学等有事业编制的岗位。但当前的许多中小学对美术课程的重视程度有限,致使青年教师认为自己大材小用,并在学校里感到升职、评职中对美术这门副科的轻视,也有部分教师有一定的经济压力,就去了各类培训机构兼职。同时,一些培训机构对教师资格审定的马虎潦草,致使一些不具备美术教学资格的人混迹其中。

第二,对校外美术教师应有素质的认识(多项选择)。在众多的培训教师中,有90%回答是责任心、敬业精神、热爱教育、耐心、爱心。有80%回答是教学经验、美术功底、专业技能。由此可见极大部分教师的见解甚为正确。

第三,教师流动性大。兼职教师数量多,但流动性增大,师资力量难以稳定,更难以组织他们进行培训提高:没有牵头部门,没有培训经费,教师没有参加培训的时间,而且即使培训,也无法保证他们不外流。

第四,缺乏双专业背景。大部分兼职教师具有美术专业背景,但缺乏少儿教育背景。教师是个双专业的职业,由于大部分教师毕业于美院,虽然通过教师资格考试,但仍然存在错位现象:持有高中教师资格证书而进行幼儿美术培训,原先就不甚扎实的教育专业知识技能,更难以应付年幼孩子:没有掌握低龄儿童的心理特点,对学生了解不够,交流不畅,特别对性格内向的孩子,直到家长找上门反映,教师才知道孩子的想法和要求。尤其是教师对少儿美术创作的规律把握不够,有时候抑制了学生创作的主观能动性。而在课堂上满堂灌、追求学生共性而个性培养缺失等现象也时有发生。

第五,教学内容不够系统:往往跟随学生,随家长的喜好进行教学。大多数家长的参与度很高,但对美术却是门外汉,而众多家长的希望又各不相同,有的甚至认为花了钱就可以指手画脚,结果导致系统的教学计划流失。还有的老师为了提高自身的品牌,过分强调技能训练,使学生剑走偏锋,至于沉溺于美术知识和技能,忽视欣赏等审美能力的培养,更是随处可见。

第六,对自身美术专业素养的担忧:每天面对着孩子,担心自己的美术品味会越来越低,于是,应付性地备课上课,难以保证学质量。也由于分心,对本职岗位和自己的美术水平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宁波校外美术培训的对应策略

众多办学机构和办学资质的错位,家长热情和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错位,教师所学专业和教学对象的错位,导致宁波市少儿美术培训红红火火现象背后的混乱,甚至某些机构的质量低下,不适合进行少儿美术培训。

(一)整顿办学机构

第一,建立机构认证制度。政府教育部门要建立机构认证制度。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无论校内校外的教育机构,都将对青少年一代的成长带来一定的影响和作用。少儿培训是个非常严肃的事,关系到年幼一代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所以,不是稍有技能的人便能够组织进行的。相关部门应该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明确办学的资质,避免办学机构良莠不齐的现象出现。

第二,建立信息渠道。政府部门要建立相应、便捷的信息渠道,让家长能方便地查询他们所希望了解的相关校外美术培训的信息,我们在调查中有意识地查询,尚且难以查询确切的、全面的信息,家长查询的难度可想而知,查询过程中鱼目混珠、挂一漏万的现象必定在所难免。

第三,确定教学标准。虽然校外教学有别于校内教学,而艺术教学在众多的学科教学中最为灵活多样。但任何教学必定有它的内在规律,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也不能无缘无故、随心所欲地超越。故此,应该制定的明确的标准,使教师的指导有所依据,使家长的评介有客观标准,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学习,并看到自己的阶段性学习目标的实现,品尝到辛勤学习后的喜悦。

(二)加强师资培训

尽管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师流动性很强,把他们聚集在一起培训的难度也比较大,但应该采取多种形式组织他们培训,帮助他们提高。

第一,审定教师资格。尽管校外教学的教师资质认定不如校内教师严格,但必要的资质认定,千万不能放松。不但要坚持教师的双专业要求,而且必须坚持专业不能错位的原则,如学习和从事工业美术的人员基本上不能参加幼儿美术教学。

第二,加强教育专业培训。年幼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心理非常稚嫩,而且幼年的经历对他们今后一辈子的成长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和作用。所以,对即使具有资格证书的教师,还是需要加强教育专业培训。可以为他们选择经典的课本,让他们有效地掌握幼儿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美术课程、美育等等专业知识,掌握师生互动的方法。同时,让这些教师们意识到,美学不等于美育,美术培训不能局限于美术知识、美术技能的传授,而应该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第三,加强美术专业培训。家长对培训机构看重的并不是硬件设施,而是课程设置。教师要不断研究新教材,接受新思想,吸纳新知识,运用新方法,在实践中勤思辨,激发教学灵感,对教学中的闪光点及时总结。从调查中可以看得出家长的目的还是比较健康的,那么我们一定要研究什么样的课程是有利于少儿的健康成长,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如何能把家长的愿望在他们的孩子身上变为现实。关于这方面我建议大家读一下(美国)贝蒂・艾德华著的《画出你心中的艺术家》这本书,书中写道:“如果想变得真正有创造力,我们必须摒弃那些我们通常使用的思维模式,这样才能从不同的角度看世界。”“词汇性语言(左脑)不适合在进行某些创造性工作时使用,词语有时会干扰思考。”“创造力是指用新的方法,以新的角度来看你在平常被我们想当然事物的能力。这与我们绘画的过程不谋而合,因此我们就借用美术进行创造力的培养。”书中解释了为什么绘画有利于创造力、想象力的开发和如何有效地通过美术活动把大脑进行创造和想象的无穷无尽的潜能激发出来。

在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之前,学生对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感觉往往只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我们教师的任务是多样化、有目的地安排技能和技巧与启发思维相结合的课程。从横向和纵向来解释和剖析不同创造程度和创新空间的教育方向,因材施教地挖掘学生潜质,使学生通过趣味横生的课程,迅速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原则,逐渐养成多向思维方式,从而提高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要创造和谐民主的和谐教育环境,使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会大胆评价和倾听别人的习惯,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创造思维,达到个体和群体的协调发展,使孩子在学习中体验到愉快和情趣,使之勤于学,善于学,乐于学,从而达到塑造其美好心灵的目的。

杨景芝老师说过:“儿童不需要教他怎么画,而是引导他们学会怎样自己画。”教师始终要保持科学趋同、艺术存异的观念,孩子个性、兴趣、追求和思想等方向的差别造成了美术作品形式的丰富多彩,每一种风格都有其独到的艺术魅力,不能以自己的审美作为参照,成为自己的复制品,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主要提出肯定点和不足,等级不必分得太清,主要是通过评价使学生的素养得到提高,有更高的追求方向。注重学习的过程而非结果,使孩子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在绘画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引导家长的期望

第一,自己的期望不能等同孩子的期望。每一位家长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都有自己的切身体验,也不可避免地留下自己的遗憾。“孩子是自己生活乃至生命的延续”,几乎是所有中国人的共识。立足于这样的境界精心构思孩子的前途,设计孩子的生活,完全无可厚非。但孩子不是自己的简单复制品,孩子所处的生活年代与上一辈明显不同,社会对他们提出了新的需要和新的目标。而且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有自己的心理特征和自己的兴趣爱好、需求。所以,家长不能把自己的喜好、意愿强加给孩子,更不能以自己的利弊得失来决定孩子今后的成长轨迹。家长应该多观察、了解孩子,多与孩子沟通,尊重孩子的意愿,善于引导孩子,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第二,了解美术知识正确引导孩子。从人的绘画能力发展规律来看,必存在从涂鸦期到意象期再到具象期的变化,每一段必有一个呈现的过程,我们不能按成人的标准来衡量每个少儿某一发展时期的作品,更不能违反这一进化过程,干扰他们的平稳过渡。调查中我们问了个很简单的问题:“儿童画和简笔画的区别?”结果很多家长分不清。简笔画最初的作用是为了教师在上课时更好的说明文字的抽象意义而配的图示,因教师不是专业美术人才,又不可能花大量精力掌握绘画技能,只能由专业人员对美术形象进行一定的简化规范,以方便教师作为基本功进行掌握应用。这与儿童在绘画能力发展中某阶段根据自己所见所想所呈现的作品完全是两码事。我们觉得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永远不要离开生活作画,可以说对着同一个客观对象,100个孩子很难做到画出一模一样的作品,这最起码已经具有了独创性。雷德里克.弗兰克:“我之所以去画中国人所谓的“万事万物”是为了能够对这些事物观摩更加深入,甚至更加刻骨铭心,从而达到全知全觉的境界,绘画是一种修行,画让我不断对这个世界产生新的认识。”孩子最可贵的是天真,充满好奇的童心,他们对美术的认识大多是从兴趣出发,在他们那看似天真幼稚的想象和随心所欲的作品中,往往蕴藏着对大自然美的独特认识,我们一定要珍视它,小心翼翼地呵护它,用科学的教育方向引导到更缤纷的艺术世界,使孩子在认识美、感受美、流连于五彩缤纷的美术世界的同时得到精神的洗礼和境界的升华,摈弃世俗和丑恶。

(四)培养主体意识

第一,培养学习的主体意识。特别是年幼的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往往缺失主体意识,把学习看做外部强加的任务,是为了谁而必须完成的事情。主体意识就本意而言,就是本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表现在少年儿童美术培训中,简单地讲,就是认识到学习美术是自己的事情,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美术的知识技能,让自己拥有感受美、赏识美和创造美的本领,进而为人生健全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有幸能得到家长和教师的共同支持应心存感慨。家长让自己参加培训仅仅是培养自己美术学习的主体感的起步,教师和家长应该通过与交流、激励等等方式,让年幼的孩子认识到自己所学习的美术是有价值的,自信自己有能力把它学好,也只有通过努力才能够把它学好,而且明确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帮助而不是责怪。

第二,激发美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话语。既然家长让自己迈入校外美术培训的门槛,也就是因为那里有个启发艺术多元化的环境,能给予自己多种接触和体验的机遇,辅助自己准确寻觅、捕捉各种美点和亮点,使自己逐渐摆脱观摩、理解与表现的脱节现象,以线描、素描、色彩、中国画、手工制作等各种课程互相穿插,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并进一步挖掘自己的潜在质素,进而投身于大自然的美和社会生活美的发现与探究,陶冶自己的情操和健全人格。

第三,鼓励孩子创造。孩子的创造有别于成人,不是创造世界上前所未有的事物,而是创造他们未见未闻的事物。孩子的天性极其宝贵,他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灵动、大胆、无拘无束、天真烂漫,绝非成年人能够想象和达到。并且这些宝贵的思维痕迹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转瞬即逝,如不趁年幼时捕捉,甚至会终生遗恨。面对这些家长和老师看来的“涂鸦”和“莽撞”,应该倾听他们的介绍、解释并予以赞赏,引导他们向合理化的方向发展。

总之,校外美术培训要遵循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原则,牢牢把握培养孩子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激发对美的爱好和追求,塑造健全的人格和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这条主线,始终坚持办班有特点,教学有特色,学生有特长。

参考文献:

[1][美]贝蒂.艾德华,著.画出你心中的艺术家[M].张索娃,译.北京:北方文艺出版社,2006.

少儿绘画教学教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聋生;美工;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8-0200-01

聋校美工课除了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与手工技能,它还是聋生认识世界、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提高审美情趣的主要阵地。如何使聋生对美工产生浓厚的兴趣,且较有效率地完成教学内容,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运用信息技术是一个有效手段。

实践证明,在学习一项新知识或技能的过程中,教者采用文字、声音、实物、图像、演示等有效手段越多,对参与学习者大脑强化刺激的作用越大,参与学习的有效因素越多,学习者记忆的时间越长,效果也越好。教师若充分利用这一学习过程,自然会提升学生在接受感官刺激中做出的反映能力及主动探索学习的能力。对于聋生而言,由于身体的缺陷,声音一项学习因素已然缺失,文字又抽象,不易理解,尤其是低年级聋生,由于文字积累少,生活经验不足,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就更为薄弱。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多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然而很多实物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直接拿到课堂上,那么对于聋生而言,图像就是最方便、直观的学习因素了。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于提高聋生的美工课堂效率有重要作用。

1 运用信息技术开个好头

导入环节是一节课的开始,起到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精彩的导入设计能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信息技术,设计、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页面或视频,形象直观的引入新课,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快速集中,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如8年级的《色彩的冷与暖》导入环节,通过黑白与彩色图片的叠加,利用动画效果将自然风景、食物、街景的黑白图片,变为彩色,直观感受色彩的作用,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语训班的《小小手》一课,用一段《手影》表演视频导入新课,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对学习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有效教学开了个好头。

2 运用信息技术呈现教学重点

美工课的新授环节主要是学习某种绘画或手工的方法,是一节课的主要部分,教师的演示与要点讲解是必不可少的。对于聋生而言,演示过程中又需要有一定的手语,这对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来说都很不便;教师在演示过程中常常因为需要配以手语的讲解而被迫中断演示,由于演示的不连贯性以及座位的角度或距离等因素,学生也会忽略演示过程中的很多细节。在这一环节运用信息技术,将新授内容以图片、视频或实物投影等形式呈现给学生,面向全体,使画面更加清晰、精细、教学速度更加合理,教师再结合画面进行重点讲解,使学生能关注细节与重点,能高效地进行新知的学习。

如语训班的手工课《小鸟》,在新授环节,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小鸟的效果图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直观感受小鸟的形象,再结合效果图,引导学生分析小鸟的各部分结构及基本形,并进行各部分的剪裁和粘贴。形象思维比抽象思维更适合聋生的认知特点。直观形象的画面会让学生更感兴趣,注意力也更集中。《小灯笼》的制作一课,利用网络资源中少儿频道"巧巧手"的《小灯笼》的制作视频,学生跟着自己喜欢的主持人、小朋友一起制作,积极性更高,近距离录制以及与学生同方向的视频角度,使学生看起来更方便易懂,教师只需适时指导,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如《色彩的冷与暖》一课,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图片的色彩对比,学生能直观感受、理解冷色和暖色,色环的动画演示,自然地引出难点:"绿色和紫色是冷色还是暖色?"通过色彩比较总结出"绿色和紫色是中性色"。网络上还有很多适合聋生美工课堂上应用的视频资源,如"艺术创想"、"素描教程"……适当选取,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学生不会因一成不变而失去兴趣。交互式电子白板功能强大,注解功能,可以在幻灯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进行标注、讲解;白板功能可以利用工具选项直接选取各类笔的效果、各种形状和色彩;放大镜功能可将细节呈现给学生;聚焦功能可使重点更突出……电子白板的应用使教学更加方便、快捷、高效。

在新授环节运用信息技术,教学重点清晰、直观,这种充分利用了聋生的视觉优势的做法,既减缓了课堂的教学重难点的坡度,又能提升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

3 运用信息技术拓展聋生视野

欣赏环节是美工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知识匮乏,眼界闭塞的的聋生而言,拓展环节是开拓视野、丰富内涵、提高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许多名家的精美画作、恢宏的建筑、独特的设计作品、秀美的山川美景……都可以运用信息技术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为聋生打开了通向艺术殿堂的大门。如在5年级《树的写生》一课的拓展环节,以图片的形式将千姿百态的树展示给学生,较用枯燥的语言去形容、讲解,学生更易理解,效率也更高。再如《中外建筑》一课,只凭语言的讲解,学生无法感受到建筑的气势和美感,又不能把建筑搬到学生面前,运用图片、视频,直观生动,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

4 运用信息技术活跃课堂气氛

美工课不单单是学习绘画与手工技能,它对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是一种培养。在紧张的学习中穿插有趣的益智游戏对学生的学习也是很有益处的。利用信息技术,设计适合学生的"找茬"、"视觉大发现"、"拼图"……游戏,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游戏中得到观察能力、审美能力的锻炼,放松神经,调整心情,增加情趣,更好地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对于提高美工的课堂效率有重要作用,做为美工教师,想在课堂上做到有的放矢、游刃有余,需要不断地学习、完善自己,除了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技能外,还要能将其与教学内容合理地结合在一起,使二者相辅相成,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出版.

[2] 《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 钱初熹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02-06.

少儿绘画教学教程范文第3篇

但俗话说的好:“万事开头难”。如何让学生从内心接受和喜欢古筝,尽快地掌握古筝的弹奏技巧,是大多数老师和家长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和感受,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借以抛砖引玉,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好古筝的基础

兴趣是人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指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对于学识,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又赶不上醉心于它、以它为乐的人。推而广之,学习器乐也是一样。

兴趣是青少年学习的主要动力,学古筝的关键是培养孩子对弹琴的兴趣。

一般孩子刚开始学习时,感觉比较新鲜,再加上古筝的音色也很优美,所以兴趣容易培养。但时间一长,总是练习一些练习曲,加上左手按弦时间过长,按的手痛,就开始打退堂鼓了。如何把孩子短暂的兴趣培养成稳定的兴趣?我的做法是在教学中加进一些孩子们熟悉的小曲子,如《小燕子》、《南泥湾》等,让孩子学会后回家弹给家长听,满足孩子的表现欲。另外,我会在课堂上放一些少儿古筝比赛和演出的录像,让他们观看同龄小朋友的精彩表演,用榜样示范法来培养孩子们的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掌握正确的方法是学好古筝的关键

任何一门学科想要进步都需要技术。学习古筝也不例外,对于初学者,掌握正确的方法很重要。如果是错误的演奏方法,一旦形成习惯,就会严重地影响训练和表演水平的提高。

因此,孩子在每次练琴的时候,应树立明确的目标,做出具体要求。不能简单的规定弹几遍,几个小时,应该保证弹琴的质量。弹奏之前要想想指法和弹奏要求,想好了再着手弹,少做多想,尽量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到更多次的正确弹奏。如果弹奏方法不正确,等于做了无用功,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具体来说,初学者要了解正确的姿势、手形、运指方向和弹奏方法。弹奏姿势以坐式为多,一般坐在琴的右侧,身体正中心对准一号琴码位置坐正,腰部与面板同高。身体离侧板一拳左右。双腿分开呈“稍息”状。手形为半握拳状,既休息位,就像婴儿睡觉时的手形。

弹奏时运指方向应该与筝面平行,要求义甲正面触弦,各指的弹奏方向与筝弦平面基本垂直,发力点在远指关节。

我现在教学用的初级教程是赵曼琴老师编的《古筝实用教程》。在这本书的练习中,赵老师运用科学的运动学原理和人的自然生理特点相结合。在勾托、抹托、大小撮练习中加入了重力弹奏、展收、转腰等技巧,解决了很多初学者常见的毛病,使很多天分不好的孩子也能学好古筝,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丰富的表现力是学好古筝的必要条件

演奏者的音乐表现力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优秀的古筝表演者往往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人身临其境,情景交融,塑造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如何提高音乐表现力?笔者以为,首先要有正确的古筝演奏技法,对于音准和节奏的正确把握以及左手揉、滑、按、颤的技巧运用。特别是传统乐曲,每个流派的风格都不一样。要想细腻地表现出各个流派的特点全都靠左手的按弦。这就要求演奏者要有较高的音乐感受能力和听辩能力。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入表演者对乐曲的理解,对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乐曲所表达内容的了解,这就要求演奏者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因此,我建议学琴的小朋友一定要多看一些人文艺术方面的书籍,以扩大自己的视野,有条件的话,最好也学学舞蹈、绘画等相关学科,做到内外兼修。

再者,丰富的表现力还要求表演者应有丰富的肢体语言,做到举手投足都给人以美感,因为古筝表演是视听艺术,观众不只要听觉的享受,还要有视觉的美感。

我有幸欣赏过王中山先生的现场演出,先生那潇洒的台风、深沉的感情、大气的表演,无一不让观众深深折服,这就是优秀演奏家的魅力。

四、合理安排练琴时间是学习古筝的重要保证

在教学中,我也听到过许多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同时学琴,悟性也差不多,为什么别人能弹六级的曲子并且弹的很好,而自己的孩子刚弹到五级,还不太熟练,其实这就和孩子练琴的时间没有很好的保证有很大关系。

一般初学者,要求每天练琴两个小时以上,可有的孩子一星期也练不到两个小时,弹的好坏可想而知。现在孩子课业负担重是现实问题。但我认为孩子学琴慢和家长没有很好地监督有很大的关系。家长应该给孩子制定科学的练琴时间,做到学习和学琴两者兼顾。

如何给孩子安排好合理的练琴时间?笔者总结以下两点:

1.定点定时:小学阶段的孩子可塑性强,好习惯的养成能让他们受益终生。在这个时期,家长应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孩子的学习时间,让孩子养成注意力集中,定点定时的好习惯,避免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什么时候学习语文,什么时候学习数学,什么时候弹琴,都要有详细的计划,并且要严格执行,如果孩子不能按时完成,看电视、玩游戏等活动一律免谈,以此来强化孩子的时间观念。

少儿绘画教学教程范文第4篇

2009年,北京市教委拨款80万元,用于京剧教材的研发,这也是全国第一套中小学京剧教材。该教材针对不同年级的特点,设置的内容有所不同。

2010年,据《法制晚报》报道,“‘京剧进课堂’试点校将在2011年使用北京版京剧地方教材。同时,北京市教委将适当增加试点校数量,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以继续推进‘京剧进课堂’项目。”

2011年,为进一步弘扬“国粹”,北京市适当增加试点校数量,提高试点校京剧授课教师的业务水平,增加对教师的培训课时。

2012年,“北京丰台区成立‘京剧进校园、进课堂’实验基地,京剧知名演员走进教育集群内各个学校,向学生免费教授戏曲艺术,传承和弘扬京剧这一国粹”。

如今,“京剧进课堂”已经实行了五个春秋,现有昆曲、婺剧等多种戏曲艺术形式也相应进入不同等级的学校课堂,如火如荼的教学进展令人欣喜的同时,我们也应有更多的思考。

京剧进课堂:素质教育的积极回应

如今,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教育在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愈来愈清晰的认识。艺术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何开展艺术教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命题之一。如今,高校培养艺术生已不仅仅是歌、舞、表演等专业的单一型艺术人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愈来愈多,如何培养和发展复合型人才是当今艺术教育的方向;如何开展艺术素质教育?由单一型人才培养向复合型人才培养过渡,丰富和补充瞬息万变的教育与发展形式,这给艺术教育的改革等提供了更多可能。

1.京剧进课堂:重在文化传承

《关于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工作的通知》一经颁布,社会各界给予了很多关注,包括教育界专家、学者和中小学生家长、教师。当时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艺术处处长万丽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京剧进课堂之所以引起大家的关注,因为京剧进中小学课堂不是开了一个京剧课,而是进入中小学的音乐课堂,是在要求中小学音乐九年义务教育中学生在每个年级都要学唱一段京剧,原来的音乐课表里虽有注重民族文化传承的教学内容,但主要是从欣赏的角度去要求学生与教师,京剧进课堂是把教学的问题提到了要‘学唱京剧’的问题,这说明中小学在整个的音乐课里有了京剧的内容,这是一种新的举措,但作为试点教学,还需要践行一段时间去检验其有效性。”有专家认为,京剧进课堂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是因为京剧为“国粹”,它是中华民族优秀艺术的代表,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艺术、戏剧艺术从方向上看是一个很好的举措,但这也是一件非常认真和严肃的事情。在制定方式上,教育部把该课程放到中小学音乐课堂里是有充分想法的,提出该课程是在“实验阶段”,而实验也可以分两个部分去理解:一是在全国中小学实行逐步推广,而怎么推广、推广中有哪些问题,最终就是通过实验来看其好坏与是否可行;二是对京剧进课堂曲目的选择是经过京剧界有关专家评选、推荐出来的,再组织教育界的专家进一步研究,最终选出适合中小学生唱的15首曲目,这也要通过实验去检验,看哪些曲目更适合推广到课堂中。

记者也采访了一些中小学生家长,有家长反映:“京剧进课堂是一个很好的举措,将其纳入中小学的音乐课堂,既丰富了孩子的课堂生活,也直接促使了他们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更多了解,是一堂有意义的学习课程。”但也有家长疑虑:“让孩子以这种形式学习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咿呀学唱并不符合他们的欣赏习惯,包括他们的理解方式等。既然是试点教学,还是要考虑如何让孩子对这些传统曲目令孩产生兴趣,那就是‘教’与‘学’的问题了。”而呼声最多的还是关于京剧进课堂主要为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但传承传统不应独尊京剧,因地制宜选择所在地的剧种,如昆剧、越剧、豫剧、粤剧、黄梅戏、川剧等更有意义。

2.京剧进课堂:归根结底要靠教育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在音乐课程中增加京剧内容,对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在教学层面上我们应想到如何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它毕竟不是单纯地培养戏剧专业人才。京剧进课堂是艺术教育的一种有益补充,是弘扬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举措,试行教学就是以国粹京剧为出发点,通过传统京剧的教授,在实践中引起学生的注意,让他们近距离、直接地感受到戏曲文化的内涵,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学生自然对这一新的课堂内容与形式产生兴趣,甚至有的学生还会产生强烈的爱好,再因地制宜地开展其他剧种进校园,既弘扬传统文化,也丰富学生的课堂生活,进而带动地方剧种的传承发展。

试点教学开始,“京剧进课堂”可以说是艺术教育发展中的一种新形势,是丰富艺术与素质教育发展的一个有效手段,也契合了素质教育就是把促进学生各方面基本素质的发展作为艺术教育的着眼点和出发点的基本内涵。

据报道,2012年12月底,中国戏曲学院艺术教育中心举办了“戏曲进课堂”学校师资教学培训会,为来自包括平谷、顺义等远郊区县在内的北京市各区县近90位基层中小学教师进行为期4天的培训;同一时期,北京市丰台区东高地教育集群创建“京剧进校园、进课堂”实验基地,也邀请了几位知名的京剧演员走进基地内各个学校,向学生免费教授戏曲艺术,传承和弘扬京剧……这一讯息表明,“京剧进课堂”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有政府做后台,从娃娃抓起,一定会为推进京剧普及与弘扬民族文化做出贡献。戏剧是集多种技艺于一身的艺术形式,无论采取什么形式教学,其终究不是单纯地进剧场演出,归根结底还是在“教育”理念上的把握,还要综合考虑如何“施教”的问题。

京剧进课堂:戏剧教育的先行尝试

纵观几年的发展,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但京剧进课堂绝不是“心血来潮”。就其现实背景看,它是对传统文化回归的一种呼应,是针对当下作为“国粹”的京剧与青少年“渐行渐远”这一现实而采取的举措。因此,对社会上的各种呼声,我们不能匆忙对其“棒喝”或否定,而要分析象征作用和实际意义,并最终给予理性的判断,甚至肯定。

作为传承文化的一种手段,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京剧进课堂”有15首曲目选进教程,都是由京剧艺术家、音乐课程标准专家和特级教师共同研究选定的,中国京剧院的许多艺术家也参与了这一工作,选取原则由易到难,目的是让学生逐步了解京剧文化,曲目涵盖传统戏、现代戏等。可以说,这些曲目的选择是从符合中小学校进行传统文化熏陶的实际需求出发,也考虑到了为中小学生所亲近、接受和掌握,分别安排在小学、初中各年级,如:

一年级:《报灯名》(念白・数板 丑)

二年级:《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老生)

三年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花旦)、《甘洒热血写春秋》(老生)

四年级:《接过红旗扛上肩》(青衣转合唱)《万紫千红分外娇》(老生)

五年级:《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老生转合唱)、《猛得听》(青衣)

六年级:《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花脸 净)、《你待同志亲如一家》(老旦 老生)

七年级:《儿行千里母担忧》(老生)、《猛志在胸催解缆》(青衣)

八年级:《趁夜晚》(花脸 净)、《这一封书信来得巧》(老生)

九年级:《智斗》(花脸 青衣 老生)

从中可以看出,该课程教学所选剧目大多出自现代京剧。京剧现代戏是在我国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中产生并发展的,它为京剧传统艺术手法的继承和创新带来了新的活力。同时,现代京剧所反映的题材多选自或演绎近现代故事,离当下人们所处的时代并不太遥远,其唱词和内容也更容易为中小学生理解和接受。所以说,这一安排是在教学的各个方面做了充分考虑的,它不仅是一种推广手段,所采取的形式充分体现出文娱课之外的“教育”功能。

1.教学宗旨的体现:美育教育

曾有媒体报道,北京丰台区东高地教育集群创建了“京剧进校园、进课堂”实验基地,在其现有的5所小学和一所中学中铺开,覆盖几十个教学班,让上千名学生受到了京剧艺术的熏陶。同时,他们将京剧这一丰富多彩的艺术融入到多个教学学科中,例如除每周一节音乐课教唱京剧、讲授京剧基本知识,还将脸谱绘画纳入到美术课教学中,并结合小学三、四、五年级语文课文中的京剧《赤桑镇》《沙家浜》等选段,将折子戏的演出也引入了课堂。此外,在普及的基础上,该基地还对有兴趣或在京剧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开设提高班,并组成少儿京剧团,不但有演员队,还有学生们组成的少儿京剧乐队。东高地教育集群在前期4所小学中各选一个年级作为试点,每周一次京剧课,非常受老师和学生的欢迎。这是一个很好的推广形式。

东高地教育集群的“实践”符合了艺术教育培养学生审美教育的宗旨,艺术的本质是审美,同样,艺术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教育,其最主要功能是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京剧进课堂,是赋予音乐课堂教学更丰富的形式,同时也是发展戏剧艺术教育的一种有益补充,任何形式的艺术教育,只有当其承载了人文内涵,使人感受到美,并能够激励人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的人生,才能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艺术教育”。

2.教学理念的提升:借力高校培养观众

据报道,今年3月中旬,改编自同名舞台剧的昆曲艺术影片《红楼梦》在北大首映,并于今年适时推向院线。很多人在听到这一消息后首先对其票房成绩产生担忧。近些年,将戏曲电影推向影院的影片很多,但取得票房佳绩或收回成本的却是少见。在前景不被人看好的情况下,这些院团和公司的发行和推广为什么首选高校?据调查,这些院团和公司制作戏曲电影的初衷并不是单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其制片方表示,公司一开始就没有打算靠戏曲电影挣钱,其推广的第一步到高校首映,是想通过高校稳定、思想先进的观众群――学生去间接影响潜在的电影院观众,从而慢慢培养大众文化欣赏和消费习惯,以培养更多的戏曲观众,最终借由电影使我国的戏曲得到更为广远的流传。

所以,在校园开展戏剧艺术教育,其受众面广、参与人数稳定,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当代信息科技的发展使大学生对新形式的艺术发展有一定的包容心,他们能够兼容并蓄,易接受新事物,并适时做出正确和积极的反应。昆曲艺术影片《红楼梦》首站在高校,正是认准了高校戏剧观众基础的奠基作用和影响力。

京剧进课堂:引发对“戏剧进课堂”的关注

2010年,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举办了主题为“纪念徽班晋京220周年”京剧艺术传承系列活动,仪式在初中部举行。三十五中的校方领导也表示非常支持京剧进课堂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京剧艺术传承系列活动……

近几年,京剧进入中小学校课堂的讨论和实践不胜枚举,而京剧等传统戏曲的出路问题仍需要我们思考:“京剧进课堂”,不能等同于“戏剧进课堂”,大抵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殊不知,中国的“戏剧森林”更是叹为观止。

如今,生产性保护与传承已成为传统戏曲界的基本共识。如昆曲艺术影片《红楼梦》的改编与推广表明,戏剧在吸引年轻观众方面应下足功夫,如从唱腔上加以改变,吸收年轻人喜爱的流行元素;从故事入手,对传统经典剧目进行时代新编;还有在演员上下功夫,大力培养年轻演员挑大梁等。据闻,上海越剧院近期也出“奇招”向热门网络小说及电视剧借力,大型越剧《甄传》已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之中。因此,戏剧教育要发展,必须创新,要走推陈出新的路子,并结合当下观众不断变化的文化艺术需求,不断推出贴近和反映当今社会现实的现代戏,同时积极融入新的艺术元素和宣传形式,“借力”得以传承和发展,这是符合时代需求的。

有人会说:戏曲的基本特征是舞蹈化的动作、锣鼓、曲牌、道具等方面的程式,但在表演现代题材时,不使用大部分传统程式,这就不是戏曲了。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也曾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中说,“京剧的组织、角色登场、穿扮夸张、长胡子、厚底靴、勾脸谱、吊眉眼、贴片子、长水袖、宽大的服装……一举一动,都要跟着音乐节奏,做出舞蹈化的身段,从规定的程式中表现剧中人物的生活,而在时装戏中,这些优美的程式大部分没有用武之地。”记者认为,随着现代技艺手段的进步,改变人们以往传统的欣赏观是需要更多的戏剧专业人士或教育者更多地思考,戏剧艺术的发展需要我们研究如何引导新的、更多的受众群体去接受其随着时代改变而发生的变化。

所以,戏剧要“唱”进课堂,也要选择适合学生唱的曲目,再经过专家研讨,介绍到试点学校去唱,哪些曲子最终合适,要通过试点检验以后再定。艺术教育,就是先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重在潜移默化的影响。除京剧之外,我们的昆曲、越剧、黄梅戏、粤剧、评剧、二人转、秦腔、花灯、花鼓戏、川剧、豫剧、碗碗腔等不胜枚举,我们可以在不流行京剧的地方让学生多知道一点京剧,在地方教学中因地制宜发展本地方戏曲剧种,不管什么戏剧形式进入课堂,都应遵循“坚持正确导向、注重品德教养、弘扬优良传统”的原则,最终让学生得到文化传统的滋养,提升他们的综合文化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