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文化进课堂教学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项目教学实施;设计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6-0174-02
国务院《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规定了“非遗”保护工作的十六字指导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目前在对“非遗”传承创新上存在着信息缺失、表现缺失、机制缺失等问题。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只有科学与文化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结合,通过信息技术、数字技术、艺术手段并用,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创新人,发挥高职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作用、服务作用和促进作用,才能最大程度地使民族文化得以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创新。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作为国家级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专业教学资源库的项目主持单位,本着服务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原则以“非遗”为主要内容,基于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群),应用数字媒体技术,建设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教学资源库,搭建保存、传承、传播和创新民族文化的重要平台,解决资源与需求的突出问题,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满足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资源库建设过程中,我院的艺术类的课程根据课程授课需求与非遗资源开发融合,提高了学生将非遗传统文化与数字媒体技术相结合的能力,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
一、非遗资源融入项目课程教学的思路
以教学思想观念更新为突破口,突出文化传承与创新,以项目教学与非遗资源深度融合为重点,树立理论服务实践、学科逻辑服从工作逻辑、注重过程与结果相统一的课程教学观,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核心能力的过程中,在非遗资源数字化、数字化资源产品化、文创产品商品化的教学实践中整体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成数字化的教育教学资源。通过动画流程式展示、虚拟沉浸式互动体验、三维仿真式修复留存、视频表达演示呈现、跨终端跨平台式传播等多媒体手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平面传播保护向互动式立体化传承、主动式创新转化提供借鉴模式。搭建作品资源与产品资源双向转化平台。将学校教学过程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生产工作过程紧密结合,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推进职业教育与民族文化产业对接,为学校创意成果转化和企业订单交易、信息提供可参考的解决方案。
二、非遗资源融入项目课程教学案例剖析
1.项目情况简介――非遗电子读物设计。国家级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教学资源库的任务之一就是电子读物设计。随着屏幕的互联化,社交式阅读、拍照式阅读、分享式阅读的沉浸式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传统载体如书籍、文献、画册等正面临巨大的挑战。非遗电子读物为非遗传承创新提供了一个高效、智能平台。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学生主要承担非遗电子读物的开发任务。在院系领到的统筹和安排下,我们教研室的老师组织了集体备课,制定了涵盖PC终端、移动终端、网络终端全平台开发的任务。每一种资源实现PC终端的多媒体光盘、网页、移动终端的APP版本的开发。
2.非遗素材采集、整理与同类产品调研分析。融入非遗资源的课程会在授课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同类产品市场调研。分析现有产品的优缺点,取其精华,避免设计创意雷同。在互动媒体设计专业教学中,学生分组进行市场调研,以市场资料搜集和汇总的方式进行。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针对课堂所讲授的非遗资料和非遗元素,结合市场实际情况,对目前跟非遗文化传承相关的网站、光盘、APP等电子读物展开调研,深入分析其优缺点,作为设计开发的参考要素。将采集组采集的非遗素材进行处理与归档,提取应用元素,这些非遗元素包括历史由来、风俗奇趣、工艺流程、传承大师、造型特征、典型纹饰、具象元素等内容,将素材进行整理,并通过素材采集汇报会,使大家能了解到各组所获得的非遗元素特征,扩展学生知识面,拓展课程授课内容。
3.访谈非遗传承人。学生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对北京几个主要的非遗文化比如景泰蓝、花丝镶嵌、兔爷、北京风情泥塑的传承人进行走访,开展深度访谈。将走访这些地点以及对非遗艺人进行深度访谈作为课程作业,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京津地区的非遗传承人、艺人进行深度访谈,深入了解非遗艺术。学生在进行非遗艺人访谈过程中,会更注重和传承人的深度访谈工作。学生会与传承人面谈,了解京津地区的非遗资源工艺特点、历史由来、传承大师、风俗奇趣,并拍摄了传承人访谈的视音频。为非遗电子读物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4.信息架构与概念设计。非遗电子读物设计如何传达信息?创意点在哪里?在问题的引导下,项目引导学生反复思考收集到的资料,综合重组排列,进行设计概念筛选。全方位思考,力求创新;寻找空白点是进行电子读物概念设计的出发点。景泰蓝APP开发小组,从访谈景泰蓝传承大师那里得到启发,将景泰蓝从制胎、掐丝、点蓝、烧蓝、磨光的整个流程以交互游戏的方式呈现给浏览者,形成在交互体验中了解景泰蓝的产品概念。然后从发散思维开始勾画草图,寻找不同的表达方向。在头脑风暴阶段的任何创意灵感要多记录,不断产生新想法,不断对前面的想法进行修正,反复推敲尚不完整的创意,并在此基础上加以修改、发展、完善,直至形成较成熟的创意构想。因此,要求学生通过草图绘制的方式,快速地把创意构思过程记录下来,用简单的图形与说故事的形式将创意表现出来,经过艺术处理逐步形成创意概念,最后形成相对完整的创意草案。在完善电子读物创意时,集思广益,征求各相关者的意见,然后确定创意方案。
5.非遗电子读物开发实现。通过相关电子读物开发平台将之前设计制作的界面、音视频、动画及创意阶段的交互构想打包到一个平台,完成交互展示。学生除了完成交互设计创意及部分动画视频创作之外,一些关键的交互程序,学生还应学会与程序员合作完成电子读物开发与测试。反复与非遗传承人及爱好者沟通获得对创意设计的反馈意见,对已形成的设计方案进行评价、补充、修改,在反馈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产品迭代设计,使之更加完善。
三、非遗资源融入项目课程的创新与成效
从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特点和职业岗位的要求出发,以非遗资源为教学载体,将教学成果与资源库项目验收要点结合,同时作品参加北京市动漫设计比赛,将非遗内容与课堂教学及专业参赛深度结合,把职业能力训练与具体的项目结合起来,通过教学,实现了各方面的“多赢”。
1.学生作品水平得到提高。非遗资源融入课程是对课程内容和载体有益补充;设计作品将传统文化与互动技术结合,有利于学科交叉的发展;学生面对非遗类选题比较感兴趣;作品艺术水准得到提交,到达入库标准。
2.学生驾驭项目的能力全面提升。在非遗内容融入课程的过程中,学生在真实项目实践中扮演企业设计师的角色,可使学生置身于从接单到客户沟通直至提交完成品的完整行业工作情境,以“准员工”的身份,在规定的岗位上,完整体验和承担符合学生接受度的“仿真项目”工作任务。非遗项目教学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角色作用,将所学的基本理论与专业技能融会贯通于每一个非遗项目的实践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设计、制作能力,还能根据不同的企业需要或竞赛要求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能熟练运用各种不同类型的设计表现形式,准确传达项目信息;丰富的非遗创造元素和题材能拓展学生的设计思维,加深学生自身的艺术修养,提升学生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意设计和传统文化应用创新意识,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以及向国际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3.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非遗资源融入项目课程使艺术设计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精神得到有益的彰显,是培养职业型设计师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此类课堂教学中起到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前、课后都感到备课和教学的压力,提高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以非遗资源带动教师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以资源库项目带动科研”,可以促进教师的成长,有利地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我院教师在承担资源库建设及非遗资源融入课程的过程中,结合资源库项目建设成果,申报各项科研课题多项,开发多套教学案例,都为日后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非遗资源融入项目课程让教师的专业素养在互动研讨中提高,教科研成果互相转化,让教师在教学研讨中受益。
4.专业教学成果不断涌现。非遗资源融入项目课程的非遗电子读物、网页、动画作品经过资源库审核小组审核,全部纳入国家级非遗传承与创新教学资源库,学生作品直接入库在我院属于首例。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完整的职业能力,还可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作品参加第四届北京市动漫设计大赛取得了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8项的好成绩。
参考文献:
[1]成阳.“融”“溶”之别─传统视觉元素融入当代设计的创新思路[J].装饰,2013,(6):72-73.
[2]刘明.岭南地域文化艺术的再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走进大学课堂[J].美术学报,2009,(3):70-73.
[3]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里程碑[N].光明日报,2011-02-26(4).
[4]施王伟.谈高职艺术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77-80.
高中音乐 课堂教学 策略运用
音乐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精华,是人民思想情感表达的方式,是增强人们精神交流与沟通的桥梁。高中音乐教育是音乐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中学生理解音乐、欣赏音乐的主要途径,在高中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提高高中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是一个重视音乐,有着深厚音乐文化底蕴和发展史的国度,是一个尊重乐教,了解音乐价值的民族,如果没有了自己的音乐,就仿佛没有了国魂,没有了构成生命意义、文化意义的高等价值。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而在当前音乐教育被边缘化的今天,如何在高中音乐教育中,发挥音乐的教育功能,如何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上,让45分钟的课堂缤纷多彩,让音乐真正的触动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精神品质,成了高中音乐教育普遍关注的问题。而这些都是需要建立在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之上,因此对高中音乐教师而言,要充分发挥运音乐的教育功能,就必须制定好的教学策略。下文将对几个常用的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一、从精神层面着手,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如前所述,音乐是人类精神的体现,是生命的交响曲。人不能没有音乐,音乐从古至今都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追求理想,追求完美人格的主要途径。一个具备较高音乐素养的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都会以平和的心去面对各种挫折,把人生和学习的坎坷当成一个个跳跃的音符,当作音乐的高低音调,当作音乐那快慢、张弛有度的旋律,这是一种精神高度。同时,对于大部分高中学生而言,高考是他们人生所面临的重大压力,随之而来的是家庭的压力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在重压之下,学生的心灵感到疲惫那就在所难免了。而音乐正是缓解人紧张情绪,是疏导人心理压力的有效武器。因此,高中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到音乐这两方面的作用,并抓住这一特点,从人格精神的高度对学生进音乐教育,将音乐陶冶情操的教育功能发挥出来。如可以以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为教学案例。我们都知道贝多芬是音乐天才,但是也是命运坎坷,但是凭借着他对音乐的热爱和执著,对生命的热爱和执著,他毅然面对命运的安排,以坚强的意志去面对生活的挫折。而这正是音乐教育的本质,即让人的心灵感动,让人的精神得到升华。高中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由欣赏,然后杂志音乐中思考,思考人生的真谛。同时,要求学生发表个人感言,阐述自己对《命运交响曲》的理解,并谈谈音乐对人精神的作用。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的精神层面得到很好的教育,发挥出音乐的教育功能。
二、从音乐与表演的关系着手,提高学生音乐理解能力
音乐,是拿来欣赏的。音乐是听觉的享受,是感觉的升华。但是,我们也不要忽略了音乐行为。音乐,不仅仅是一个个看不见的音符,同时也是实实在在的行为。任何音乐,都是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源泉的,没有生活资料,也就没有音乐内涵。因此,学习音乐,理解音乐,欣赏音乐,还需要对音乐背后的生活内涵进行挖掘和阐释。高中音乐教育也应该从欣赏着手,挖掘音乐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还原生活的原貌,即将音乐与表演结合起来,让学生把从音乐声中感受到的生活场景展现出来。通过音乐与表演的联系,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音乐,更好的深入音乐,从中得到更多的体会。还是以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为教学案例。在教学中,音乐教师可以通过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分组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体验到的音乐内涵和精神,进行相应的表演。以《命运交响曲》为音乐背景,学生随音乐的节奏进行舞蹈表演,将乐曲中那震撼人心的旋律,以行为舞蹈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样学生在进行舞蹈的同时,也可以融入音乐节奏中,更能理解其中的精神内涵。
三、从音乐与影视的关系着手,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音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音乐与影视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而作为高中音乐教师,为了更好的将音乐的抽象性具体化,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体验到音乐的精神内涵,可以通过影视片段播放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音乐既是无形的,也是有形的。把音乐的抽象性和具体性进行结合,是教师阐述音乐的重要方式,也是教学的有效策略。如在介绍我国各地的特色音乐时,教师可以把相关的影视作为教学辅助资料,让学生通过影视片断中的音乐,结合影视画面,来感受音乐的本质。如在学习高亢的西北腔时,教师可以把《黄土地》等影视片断作为材料,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西北地区的音乐特质,抓住音乐的本质。当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引导,不能让画面取代了音乐,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
四、音乐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都有自我表达和表现的愿望,教师应启迪和引导他们在音乐天地里展现他们的才华。通过聆听音乐和歌唱表现出来的各种动作表情是学生音乐创造活动中最普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在教学中启发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和表现音乐。歌曲《大海啊,故乡》欣赏完后,让学生进行歌唱艺术的实践,有三位学生进行了独唱,六名女生、八名男生进行了小组唱。女生齐唱一、二乐句,男生齐唱三、四乐句,五、六乐句男女生齐唱。这样的设计很有创意,不但使学生的演唱进行了实践与展示,而且加深了学生对家乡、对祖国母亲的深厚感情。我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把教室变为舞台,让他们在这小小的天地里展现自己的愿望。
五、结束语
总之,高中音乐在高中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教育也是培育学生多方面思想品质的重要途径。而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将音乐的教育功能完全发挥出来,因此高中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探索多种教学策略,以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和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立项编号:
校本教育科研课题立项
申报书
课题名称农村民间艺术在校园特色文化中的运用策略研究
单位名称 XXXXXXXXXXXXXXX
申报 人 XXXX
申报日期 2020年9月1日
填表说明
一、每项课题限报申报人一名。课题申报人即课题负责人,必须是该项目的实际主持者和实际管理人,并在该课题研究中承担实质性任务。
二、每一申报人同一时间内只能承担一项校本研究课题。
三、课题研究小组主要成员是指除课题申报人之外的直接参加本课题研究工作的人员,不包括科研管理等人员。
四、申报书须经学校课题管理小组审核,签署明确意见,教科处加盖公章后方可立项。
五、本表数据申报人必须逐项认真填写。若某项表格内容较多,可适当调整表格大小,但要保持整个申报表的美观。
分栏目填写说明:
课题名称:应准确简明,反映研究内容,最多不超过32字(包括标点符号);
申报编号和立项编号:申报人不用填写;
预期成果:指预期取得的最终研究成果形式,其中必须包含研究报告。成果形式指:专著、研究论文集、研究报告、电脑软件(网站)、其他。
六、填写本表须先下载电子文档,在电脑上填写完毕后打印,手写无效。凡签名和签章处,不得用打印字和印刷体代替。
七、本表交送一式二份。请用A4纸双面打印,于左侧装订成册。封面请勿用塑料封皮。
八、申报人在报送本申报书时,须同时将电子稿发送至学校教科处。
一、数据表
课题名称
农村民间艺术在校园特色文化中的运用策略研究
课题
申报人
姓名
职称、职务
电话
课题研究小组 人 员
姓名
工作单位
出生年月
职称、职务
在课题研究中承担的任务
签名
负责人曾担任或参与过哪些教育科研项目研究,完成情况如何
课题级别
课题名称
批准时间
在课题中的分工
是否结题
课题研究人员近5年发表或出版的主要论文或著作
论文或著作名称
出版部门或发表报/刊
作者
日期
二、课题论证
(一)本课题提出的研究背景、价值及意义、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本课题提出的背景:农村民间艺术是是我国广大农村同胞长期生活的智慧和艺术的结晶,是我国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华优秀农村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源泉和基础。把农村民间艺术引进校园,不仅是对农村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扬,也是创建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农村民间艺术来自于民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农村民间艺术对促进农村的“两大”文明建设显得十分重要。目前,我国农村民间艺术的建设存在着诸如门类发展不平衡,门类消失,资金馈乏等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民间艺术的发展。因此,进一步了解农村民间艺术现状,找准症结,解决好民间艺术所面临的问题,将农村民间艺术与校园特色文化结合,通过校园更加有效的使农村民间艺术得以教学、传承是极为重要的。现阶段我国农村民间文化与校园文化结合的发展困境1.农村民间艺术师资问题教育成功与否与师资关系密切。当前农村民间艺术教师师资主要面临三大问题:“缺、弱、差”。“缺”是缺乏能教授传统技艺课的教师,如书法、茶艺、戏曲等。“弱”是指仅少部分教师具备一定的农村民间艺术素养,多数中小学教师在农村民间艺术内容方面基础薄弱。“差”是指教师教学的效果差,甚至“一讲就错”的现象极为普遍。2.农村民间艺术课程设置问题受国家政策导向影响,学校大力宣传优秀农村民间艺术进校园,导致校园变成了“大杂烩”。农村民间艺术课程设置更是五花八门,由于农村民间艺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课程设置易散乱,不能形成统一的体系,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不高。3.农村民间艺术教育边缘化问题在扑面而来的升学压力下,大多数学校领导及教师依然以应试教育为导向,不少学校围绕应试教育的内容,有选择性、针对性地进行考点灌输,所以学生对古代优秀农村民间艺术的学习仅是蜻蜓点水,没有深入和系统学习。其次,在“重成绩轻文化”的社会背景下,基础教育管理者对农村民间艺术认识不清,片面追求学校“升学率”,加之农村民间艺术师资也匮乏,导致不少学校纵然有其心,也无力执行。最后,尽管许多学校积极开展“优秀农村民间艺术进校园”的宣传活动,但是学校在实际开展此类活动时,也是重形式轻内容的“一阵风”。甚至有些学校认为优秀农村民间艺术教育加重了学生学业负担,所以配备两份课表来应付教育部的突击检查。课题研究价值及意义:1.农村民间艺术源自于历代的人民群众勤劳智慧的结晶,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的认知与体验,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历史人文知识。因此,将农村民间艺术较好的渗透到小学美术教学当中,能够提供给小学美术教学较为丰富的素材,让学生能够快乐的学习美术。例如:农村民间艺术教学当中,教师可通过讲述民间传说故事,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获得进行美术创作的丰富素材,让学生借助于绘画充分地表达将对美的真实感悟。2.将农村民间艺术较好地渗透到小学美术教学当中,既可让学生深入地理解与掌握在传统艺术当中如何来有效的应用线条、色彩等美术元素,还能够让学生在现实生活当中紧密联系所学的美术知识。形成生活化的美术教学,让学生能够深入的理解与掌握美术知识与技能。例如,教师在开展农村民间艺术教学当中,就可充分运用京剧艺术来作为导入内容,来让学生认知与了解色彩所蕴含的意义。
(二)研究的预期目标和主要内容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总体目标:对于当代的小学生,美术老师应不断地为他们传授农村民间艺术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让学生能够把我国传统文化继续良好地传承下去,充分结合小学生好奇心强、动手能力强等特点,让他们在美术课堂中进行学习中国结、中国画、剪纸等农村民间艺术,让他们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气息,提高其思维能力。成果状态目标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农村民间艺术在校园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组织的策略。2.通过学生活动组织策略研究过程中,使留守儿童在身心健康以及学习方面得到均衡的发展。3.积累农村民间艺术教学案例,为课题研究提供实践范例。4.撰写论文,在实践探索中的基础上,对课题研究成果与问题作出理性思考与实践,提炼出富有价值的经验与理论。5.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提高我校在农村民间艺术教学的教导能力及专业素养。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品质,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使教师的教学效果得到社会的肯定。6.通过本课题使更多的农村民间艺术被学生学习,助力农村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研究的主要内容:在美术课外教学中积极渗透农村民间艺术元素除了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农村民间艺术元素外,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结合美术教师的特长,开展国画、书法、剪纸、版画、中国结、年画、脸谱、泥塑等艺术学科。(1)中国结是中国特有的民间手工编结装饰品,它的制作方法、材质、图形等都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严格的制作工艺。其生动优美的造型以及色彩的和谐搭配,都得到大家的喜爱。中国结最大的特点是成本低、工具少、材料简单多样、好学易做。(2)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国画以它特有的工具材料,出现别具一格的面貌,吸引了部分爱好者。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我们除了讲解传统绘画技法技巧,欣赏大量名家名作,还结合现代审美思想,以彩墨游戏的方式学习,学生在自由创作中,体验国画的独特魅力,保持很高的积极性。(3)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可以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剪刀剪和刀刻。我们把剪纸作为特色活动来开展,学生利用课堂和业余时间进行练习。(4)互联网+教育融合农村民间艺术与美术教学。互联网信息时代是对教育的新变革,同时也是农村民间艺术继承与发展的关键点,如何把握与实践好教师的辨别与实践尤为重要。农村民间艺术美育教学对接互联网+教育进课堂,随着时展,科技进步,互联网纵横的世界,互联网+教育走进小学课堂,美术课堂丰富多彩,传统文化艺术轻松渗透美术教学当中,以节日、主题、风土人情等角度出发打造文化课堂,尤其对于小学阶段学生提高绘画兴趣的同时,创设宽松的谈话环境,引导孩子去观察、想象、思考,在实际操作中摸索绘画的语言,老师作为助教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把农村民间艺术的元素融入创作,在不断变化着的创意美术中,与农村民间艺术有效连接。
(三)课题研究方法、研究思路,预计突破的重点难点研究方法:1.农村民间艺术是现代文化的基础,从中小学美术教材了解可知,中小学美术教育不仅仅是美术技能技巧的传授,而应该是在一种文化观的观照下学习,应该让学生在一种文化情境中理解美术。对于农村民间艺术的农村民间艺术,我们应当充分地加以利用,使农村民间艺术有所继承,有所延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并取其精华融入到教育过程始终,发挥其巨大作用。农村民间艺术与美术是母与子的关系。美术是农村民间艺术之子,则必然存在着农村民间艺术的基因,那么通过对美术的了解也能了解孕育它的母体。为了更好地通过美术了解农村民间艺术,也为了更好地通过农村民间艺术了解美术,可以让中小学美术课程走进农村民间艺术,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从而陶冶学生的性情和心灵,为修炼完美的人格与高尚道德情操打下扎实的基础。2.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优秀的中小学美术教材了解可知,与农村民间艺术有关联的课程逐渐增多,将现在所缺失的农村民间艺术的传统知识揉合到美术教育中去,让艺术生活化,让文化与教育不再脱节,让农村民间艺术的加入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所以,在缺少情感与关怀的信息时代,具备人文关怀特征的农村民间艺术被慢慢记忆起来。学校美术教育在这一时刻肩负重任,通过美术教学,让学生了解民族传统艺术文化和对于培养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自身的审美观念,都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激发珍惜美术遗产、关爱民族文化的情感。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通过美术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3.美术技法教学中教材要求对学生安排一定内容的临摹写生、创作等课业实践,应该说,这是对学生农村民间艺术教育的一个最好时机,使学生基本了解和初步掌握我国传统美术形式的主要特征和技能技法。中国画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绘画,为东方绘画的主流,它不仅在材料、题材和技法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更重要的是这种绘画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中国画技法教学中渗入农村民间艺术,可以说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中国画艺术特征,在讲述其基本技法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具体的临摹或写生实践。如在辅导某一作品临摹或某一实景写生时,教师可围绕作品外在形式的美、围绕其写生场景,结合直观演示向学生讲解中国画艺术特色及其技法特点。同时强调文学、书法、篆刻与绘画的有机结合;在创作过程中,从观察生活、学习中表现形式上都有它独特之处等要点。通过这样的讲解,使学生对中国画艺术特点有较深的认识,便于学生从艺术美学角度来加深理解、掌握和理解传统绘画的表现手法及技能技巧。研究思路:现阶段小学美术教师大部分是专业美术院校毕业,有着对农村民间艺术学习的能力和基本知识的掌握。首先剔除教育界对于农村民间艺术在美术方面的认识不足,运用新的视角对审美能力和实用角度评价的提升,在农村民间艺术的艺术形式和内容中下功夫。一幅好的作品诞生从艺术创作的灵感还是情感,艺术形式的表现都需要一个本源,那就是农村民间艺术的体现,教师必须依据农村民间艺术的农村民间艺术实际教学,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美育对孩子的启蒙教育至关重要,在新的环境下用好信息化更加使学生对课程充满期待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自己的实践中获得收获,教师作为引导和参与者,利用有效课堂时间,完成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形成体系,任何一个美术教育的点不可能一节课达到目标,放开对美术教本的依赖,多角度全方位的去达到让农村民间艺术进课堂的实践活动。研究对象及范围:本校教师与小学学生预计突破的重难点:重点:1.积累教学案例,为教学研究提供实践范例。2.根据农村民间艺术发展背景的特点,寻求各个课型、各个课堂环节中学生活动的有效组织模式与策略,并在教学中进行实践操作和归纳总结。难点: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提高我校农村民间艺术的教学能力及专业素养。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品质,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使教师的教学效果得到社会的肯定。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以教师的备课策略、上课策略、评估策略的研究为主线;2.以学生对学习兴趣、情境、问题、合作、探究、练习、实践等的学习意识为辅线;3.探索出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教学策略。研究计划和安排 第一阶段(2020年10月至11月) 研究准备阶段 该阶段是课题研究的初始阶段,主要是为课题研究的启动准备理论、环境、氛围、研究队伍组建等条件,使老师进入科研状态,形成并了解课题的总框架,掌握相关的基本理论,课题设计人员收集资料,论证、确定课题实验方案,填写课题申请书,做好申报工作。第二阶段( 2020年12月) 课题论证和立项阶段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课题进行论证,确定课题,组建课题组,设计研究方案,申报课题,组织开题报告会,进行课题开题。 第三阶段(2021年1月至2021年10月) 研究实施阶段 组织开题讨论、咨询、制定阶段实施规划,按计划分子课题组实施研究,注意过程动态管理、调控。在这一阶段中,进行实验研究交流和培训活动,开展案例分析、教学设计、撰写经验论文活动,收集优秀课例、完成教学设计、论文等。写出阶段性总结报告,进行阶段成果评估,组建课题研究档案及课题研究汇报集。第四阶段(2021年11月至12月)结题推广总结阶段 总结二年来在农村民间艺术与校园特色文件运用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组织策略探索的成果,整理分析实验资料,进行总结提炼和实验成果的综合评估,撰写结题报告,完成课题结题鉴定。把农村民间艺术在校园特色文化中的运用方法进一步优化、固化,让农村民间艺术得以传承,让学生快乐、健康成长,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研究的预期成果 (一)文本及声像类成果 1.研究成果集,含论文集、案例集、教学设计精选、课题研究报告等。2.课堂活动实录光碟、图片、简报等。 (二)实践类成果 1.试验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2.课题组教师的研究能力得到提高。3.学生活动比赛等成绩成果。保证措施 1.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校务会主任任组长,领导、组织、协调课题组工作。教导主任任副组长,全面负责课题研究的相关工作。 2.校务会领导十分重视科研工作,为适合教师自身的特点,将拨出资经让老师订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这样订阅的面更为广泛,老师们从书上可以获取更多的研究资料。不仅如此,现今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老师们也可以从信息网上获得更多的资料。 3.学校的硬件设施较好,有多媒体教室,每间教室都配备了班班通设备。4.为保证本课题研究能顺利地展开,取得好的成果,校务会将投入必要的经费,用于举办各种培训,开展各项活动,对教师科研成果的奖励,出版教师研究成果、论文等。 推广范围: 本区乃至本市村小学校
(四)课题研究实施阶段划分及预期研究成果
序号
研究阶段
起止时间
阶段成果名称
成果
形式
承担人
1
2
3
4
5
6
7
8
预期成果(最多限报3项)
序号
完成时间
最终成果
名 称
成果形式
负责人
本课题预计研究周期:
中期检测时间
年 月
终期结题时间
年 月
三、审核意见
【关键词】高校 管理沟通课程 内涵建设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084-02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已从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课程作为高等教育最基本的要素,应该作为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内容进行建设。管理沟通课程最早是在美国哈佛商学院开设,在我国发端于MBA教学,于20世纪末作为MBA培养课程引进。10多年来,管理沟通课程得到快速发展,授课对象从MBA延伸到本科、硕士、博士、EMBA,受到了各级各类院校和学生的欢迎。广西师范学院人力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开设了该课程,作为公共管理类、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管理沟通课程是一门职业通用能力课程,也是应用性技能型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对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及整体职业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传统教学模式过多注重于理论知识讲授,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知识的单向注入和学生的反复记忆,忽视学生思维训练和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在考核评价方法上也较多是单一的闭卷笔试,方式简单,欠缺多样性,不利于学生提高沟通技能和实践能力。笔者在管理沟通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创新,探讨基于该课程的内涵建设策略。
一、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是管理沟通课程内涵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贯彻体现内涵式发展实质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提高质量”是内涵式发展的本质与核心,体现内涵式发展实质的教育理念应当是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升。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过程中,应当更新传统的教育理念,深刻领会贯彻体现内涵式发展实质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其对教学实践活动的导向性作用。这就要求突破教师独白讲授式、灌输式的教学观,把课堂看作对话与互动的过程,使“教”和“学”建立在对话的平台上,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重视师生互动,让课堂充满活力。以讨论探索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实施的成效。
(二)追求课程“教”与“学”目标的一致。管理沟通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将管理沟通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沟通技能,实现学生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注重引导学生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促使教师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目标达成一致。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思想。
二、优化教学内容体系,是管理沟通课程内涵建设的关键环节
(一)全面梳理整合教学体系。管理沟通课程是一门应用性技能型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涉及范围广。教学内容包括管理沟通理论、倾听、非语言沟通、口头沟通、书面沟通、组织沟通、群体团队沟通、会议沟通、危机沟通、面谈、人际冲突处理、自我沟通、压力沟通、跨文化沟通、未来组织的管理沟通,等等;涉及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心理学、语言学、人际关系学等知识。为使教学内容更系统化,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将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模块,把各章节归类到相应模块中(具体见表1)。
表1
教学模块 教学内容
模块1
管理沟通基础 第1-2章 沟通与管理沟通概述
第3章 管理沟通的理论基础
模块2
管理沟通技术 第11章 倾听
第13章 口头沟通
第14章 书面沟通(补充:阅读方法与技巧)
第12章 非语言沟通
模块3
管理沟通应用
第4章 组织沟通
第5章 群体、团队沟通
第6章 会议沟通
第8章 面谈
第7章 危机沟通
第9章 人际冲突处理(补充:竞合策略、充分授权)
第10章 自我沟通(补充:高绩效人士的五项管理)
第15章 压力沟通
第16章 跨文化沟通(补充:中国传统文化对管理沟通的影响)
第17章 未来组织的管理沟通(补充:网络环境下的沟通伦理问题)
注:以康青编著的《管理沟通》教材(人大出版社2012年第三版)为例。
(二)更新、开发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在当今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时代,要与时俱进追踪课程前沿,删减陈旧教学内容,突出教学内容的适用性,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选取教学内容,加大实践性教学内容的份量,改编设计符合地区管理特色的教学案例,设计适合学生角色扮演和模拟的情景内容,作为课程教学内容的适当补充,搭建合理的内容框架。
(三)汇集丰富的教学素材资源。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情景模拟设计、阅读资料、优缺点评价、五项管理―行动日志、案例、视频资料、教学影片等大量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教学素材资源,充实教学内容。同时,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服务,增强学生运用网络资源学习的能力。
三、实施多元教学方法,是管理沟通课程内涵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分教学模块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内涵式发展理念下,管理沟通课程的教学不能固守单一模式,课堂教学应是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组合和运用。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特点,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本位,以满足实际教学为基准。除理论讲授这一基础性传统方法外,针对每一模块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实现学生知识学习向能力提升的转换(具体见表2)。
表2
教学模块 教学方法
模块1
管理沟通基础 游戏教学
口述自身沟通实例
案例分析讲解
模块2
管理沟通技术 案例分析及判断改错
现场测试
演讲
案例编写
影视作品图片资料分析
模块3
管理沟通应用 案例分析讲解
辩论
学生自学
小组讨论并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情景模拟
角色扮演
面试模拟
影视作品图片资料分析
自我设计
学生自主讲课
(二)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设课堂实训,针对模块教学内容合理设置理论与实践的交叉协作环节。考虑场地、道具等因素,设计具体可行的操作流程,确保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施。让学生通过实践教学,获得运用所学沟通知识的机会,出色地展示自我和提升沟通能力。
四、应用多元考评方法,是管理沟通课程内涵建设的重要保证
(一)引入绩效技术,设计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采用多种考核方法进行多次考核,让学生和老师都成为考核主体。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实施全方位、多视角考评,反馈互动综合评定,达到客观公正地反映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请被考核学生自评,让学生学会自我认知、自我分析、自我激励与调适,提高自我沟通能力,实现自我超越。请学生对被考核学生进行点评,一方面,改变传统只有老师对被考核学生进行评价的模式,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做点评的同学同时也得到了锻炼,学会分析,提高沟通能力,从而获得双赢的学习效果。如此,促使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发现自己的成绩与不足,继而调整学习计划和方法。教师也可以更好地检验教学效果,获取反馈信息,以及时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
(二)注重考评方法与教学方法的匹配融合。传统的单一闭卷笔试考核方法无法很好地检测学生理解运用管理沟通知识的情况。改革传统的考核方法,期末考核不提倡死记硬背,可以采用情景录像题、工作实务题、案例分析题、设计应用题等多样化的分析应用类题型进行考察。平时考核与各模块的教学方法相匹配融合,可以采取案例分析讲解、案例编写、情景模拟、角色扮演、面试模拟、演讲等方式进行考察,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予以点评指导,帮助学生改进和提升沟通能力。实施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与教学方法相融合,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使教学效果呈螺旋式递进,实现将管理沟通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沟通技能。同时,也可以扭转一些学生学习为了考试成绩的观念,和“重分轻能”的不良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纵使为了考试成绩,不认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思考与实践,不注重平时积累,不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靠考前临时抱佛脚,就无法获得理想的考试成绩。
内涵式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其核心目标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所在。管理沟通课程作为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今后要继续贯彻体现内涵式发展实质的教育教学理念,把该课程教学改革不断引向深入,通过与企业合作、与用人单位联合进行课程开发等方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康青.管理沟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魏江,严进.管理沟通:成功管理的基石[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3]杜玉波.全面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3(1)
[4]瞿振元.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实现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3(2)
[5]顾小存.感受美国高校的现代化课堂教学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6(24)
[6]谢凡.管理类本科专业《管理沟通》教学方法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2)
[7]杜玉波.提高质量是未来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重点[N].中国教育报,2013-05-31
【基金项目】广西师范学院2014年度教学改革立项项目
【摘要】美术是一门技术课、实践课,更是一门文化课,所以它的资源优势极其广泛,不仅指美术教材,还应包括学校、社会等一切可审美的环境,即一切有助于美术教学实施的客观存在的事或物。因此,要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充分挖掘生活资源,优化美术课堂教学。
关键词 生活资源;美术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4-0079-02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内容的选择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加强趣味性、应用性,强调知识与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才能使他们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的愿望与能力。因此,教师要让学生走进生活,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实践、感受、发散思维创作出具有个性和深度的作品。那么,在实践中,教师应如何挖掘生活中的资源来优化课堂教学呢?
一、挖掘生活资源的途径
1.从教材中挖掘。教师的第一手课程资源就是教科书,要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避免“教”教科书。《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强调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美术课程分目标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设定,各领域都强调了美术课程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笔者收集了浙教版1~9册与学生生活有密切关联的教学内容,注重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2.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学生每天生活的环境就是最好的教育资源,但各地的生活习惯、物质条件,教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水平、自然状况等方面差距较大,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当地特色,用好学生身边的生活资源,让他们走出小课堂,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使课内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外得到有效地巩固和应用。由此,学生才能真正体会美术与传统文化、日常生活的关系,认识到只有真正学好美术,才能灵活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从而有助于学生体会美术的价值与意义。
(1)挖掘社会生活中的美术资源。
第一,自然景物:与大自然交朋友,带学生到教室外“找风”、“听雨”、“赏花”、“看日出”……在春分唤醒百花时,让学生看、闻、想并引导描述。如上《处处有鲜花》这一课时,笔者就让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里去欣赏每一种花,观察各种花的行、色、结构,尽情地观赏,大胆地描绘,学生个个都学得兴趣盎然。
第二,对城市建筑的调查:我们生活的城市有很多学生熟悉的建筑艺术,如紫阳古街、临海的江南长城、崇和门、社区建筑、校园的教学楼等。在教学《民间木雕》这课时,笔者就让学生在课外去了解、记录临海紫阳古街的木雕以及木雕的种类和功能,这样,学生就学得轻松又有意义。此外,还可通过采访、拍摄、记录等形式对城市建筑进行调查,让学生在课外去了解记录城市建筑的历史、风格及它们的功能。
第三,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新课标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关联,而地方文化资源最大的优势就是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临海是历史文化名城,有许多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巾山群塔、珠算博物馆、民间剪纸、民间雕刻(木雕、石雕、砖雕)等。珍视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养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第四,积极创建特色社团活动: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创建了艺术编织社团、蛋壳装饰画社团、彩纸拼贴画社团、线描装饰画社团、趣味剪纸等社团。挖掘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如植物的花、叶、种子、石头、沙子、布条、稻草、旧挂历,废纸盒、废塑料袋、废光盘、线绳等材料。
第五,民俗文化:新课改“给予老师更大的教学空间”强调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中国传统节庆源远流长,绚丽多姿,留存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当地的特色,组织表现家乡节日、风俗习惯的美术创作活动,积极开发本地的课程资源,实践证明,乡土教材贴近学生的生活,也充分展现了独特的生活文化、地理环境与民情,有亲切感。
(2)挖掘校园生活中的美术资源:包括校园环境与校园文化活动。学校里每年开展的文化活动也不少,如秋季运动会,可尝试运动会展板设计,教大家如何画运动员人物速写等内容。
(3)挖掘家庭生活中的美术资源: 家是孩子们温馨的港湾,一天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对此,教师可挖掘家庭生活中的房间布置,也可结合节日“三八”妇女节,教学生们折彩纸花献给妈妈,母亲节和父亲节让大家画一画“妈妈(爸爸)您辛苦了”,到了端午节则可以教大家画龙舟。
二、把挖掘的生活资源融入美术课堂
1.创设课堂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强调将美术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因此,教师可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境,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角度出发,去发现和挖掘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风儿吹过》一课时,笔者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们见过风吗,你是怎样看到的?有的说台风把房屋吹倒(透过物体看到的);有的说风吹来凉凉的(身体感觉到的);有的说寒风呼呼地吹(通过耳朵听到的)……在学生讲的同时,教师利用课件播放图片,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风,并引出课题——《风儿吹过》。这样,学生们就更亲近大自然,主动观察、探索风起时自然现象的变化,从而在活动中享受乐趣,丰富体验,尽情勾勒“生活画面”,课堂教学也就达到了最优化。
2.用“活”教材,使之更加丰满。作为视觉艺术教育的美术课,其创造能力的培养,不但需到生活中去捕捉题材内容,而更本质的是需要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感受,去真实描绘和创造生活,让生活资源融入到美术课堂中。例如,在《壶的聚会》一课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先欣赏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接触过的各式各样的壶,了解壶具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然后描述其形状、纹样的特征。接着让学生大胆尝试设计、制作自己喜欢的壶,或选一种自己喜欢的样式进行仿造。创作中,学生对壶赋予了特别的情趣和“美”,有“卡通式”、“仿古式”等壶具。通过小组合作,同桌为单位组合成一个个“壶的家庭”,并将自己“家庭”设计的茶具摆在桌子上,并另塑了茶杯和一些小水果、点心等。就这样,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很好地把握了壶的特征,并完美地表现了自身的创造力。
3.活用各媒材,开拓表现法。“生活是艺术创造的源泉”,大自然赋予了人类一切,人们从自然界中得到很多启示。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与美术相关的材料、题材,如叶、种子、石头、沙子、布条、稻草、旧挂历、废纸盒、废塑料袋、废光盘、纸餐具(纸杯、纸盘、纸碗、吸管等)、线绳等材料,这些材料实惠又随处可见,而且在材质上软硬搭配容易组合,在制作技法上简单易学:如通过拼摆、粘贴、剪画、穿插等基本技法,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懂得“变废为宝”的道理,拒绝不必要的浪费,为建设节约型社会付出自己的实际行动。
又如,在艺术编织社团活动中,笔者自编一课《漂亮的花篮》,让学生收集了生活中比较大的旧挂历,裁成长60厘米,宽1.5厘米的纸条进行手工编织,用了3课时完成了一只花篮的制作,自始至终学生全程参与、探索,最后完成了成品。在这一过程中,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开发了他们的探索精神。
三、实践应用于生活,提升资源的生成性
美术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儿童要通过感觉、知觉的发展去认识周围的世界,用自己喜欢的表现方式去描绘眼里看到的客观物像,感受生活的绚丽多姿。美术广泛的社会性决定了美术在生活中的应用,美术教学应当充分施展自己独特的优势,提升资源的生成性。
1.建设校园文化环境。利用学校的每一面墙、每一块地创造出浓郁的艺术环境,形成立体的艺术感染教育氛围,并始终坚持“展示学生风采“的宗旨,大量展示学生创作的书画作品。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围绕人文主题的审美教育的学习中,既轻松、快乐地掌握了美术基本知识与技能,形成了美术体验和能力,又进一步融洽了师生间的关系。
2.延伸爱家,爱生活教育。延伸课堂教学内容,进一步内化课堂教学,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关键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表现美的手。如在教学《房间一角》这课时,房间的一角是再普通不过了,但在画家眼睛里和画笔下却是那么美丽,因为他们用心去感受,用热爱生活的心去表现他们自己的生活。教材意图在讲究名家名作的欣赏、熏陶、学习的同时,有意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房间进行有目的地观察,重视学生个体的主观感受与体验性学习,借房间一角的绘画题材,激发学生热爱自己身边的美好事物,热爱生活。课堂结束后,笔者要求学生结合本课的学习内容,回家布置自己的房间,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发现美,勇于去表现美。
3.拓展、延伸环境保护教育。在《水资源》这一课,笔者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让学生通过对家乡水资源现状进行调查,结合世界水日(3月22日)、中国水周(3 月28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以节水、爱水、保护水资源为主题的宣传活动,使学生感受艺术魅力之所在,领会到艺术创作源于生活,体验成功的快乐,进而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
总之,美术“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师要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与美术相关的材料、题材,让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美化生活,创作出有深度又有个性的作品,要利用好生活资源,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卫和.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张绪培.小学美术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委会与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少儿美术[J].天津:天津美术出版社,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