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外汉语学习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语言与文化
对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已有很多学者对其进行过详细的阐述。首先,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文化的记录、传递和发展,都需要借助语言来完成。同时,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无论哪一种语言,都承载着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文化内涵。而承载了民族文化的语言本身也就成为了该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其次,文化制约着语言。尽管语言的发展是缓慢的,但如论怎样发展,都不能离开本民族文化随意发展。这是因为在语言中渗透了文化的原因。因此,语言无论在语音、词汇、语法还是篇章上的变化都要在不偏离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进行。
2.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
由于语言与文化有着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这就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同样不可分割。以语言教学为基础,随着教学程度的加深和教学阶段的发展,逐渐增加文化教学的比重,使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逐步了解中国文化。
二、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定位
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之间的这种密不可分的关系,决定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必须要有文化教学参与其中,而不能只重视语言教学。但是对于文化教学在整个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定位,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现在对于文化教学的定位问题大致分为三派观点。有些学者认为,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语言教学,应将语言知识的学习立于首位,其次才是文化教学,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的辅助因素,是为语言教学服务的。有些学者认为,应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置于同等高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平等对待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在语言教学中穿插同等比例的文化教学,使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汉语语言知识的同时,掌握中国文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应具有比语言教学更高的地位,认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应该是中国文化而非汉语本身。然而本文认为,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定位不能从整个对外汉语教学的大范围进行定位,而应该针对汉语学习者的学习阶段、学习目的进行综合分析,由此确定出文化教学在不同学习阶段所占有的不同的比例。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1.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原则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初级阶段,应以语言教学为主、文化教学为辅。该阶段的文化教学主要是针对在语言中所表现出的文化因素的教学及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文化知识,如关于中国衣、食、住、行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文化,以增加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在对外汉语教学的中级阶段,则应采取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并重的原则。该阶段的文化教学不应再停留在语言中表现出的文化因素及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而要适当增加中国的传统文化教学,如中国书法、中国陶瓷、国画等,以适应学生逐步增加的对中国文化的需求。在对外汉语教学的高级阶段,则应以中国文化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此阶段的汉语学习者通常是出于学习、工作等要求,需要经常与中国人打交道或是留在中国生活,这就使该阶段的汉语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知识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但要了解生活中的文化,更要了解中国人在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中体现出的文化。因此,在该阶段的文化教学中,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的教学变得十分重要。
2.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内容的选择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教学模式
由于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师范教育性质,国内大多数的对外汉语教学专业都将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开设。虽然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具有师范教育的性质,但是在其课程设置中,和师范大学的师范专业相比,其开设的教师教育类课程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像其他师范类专业那样学习教育心理学就会存在诸多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不能将这门课程的内容和其他语言类的专业课程结合起来,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教育心理学必须学科化,即从教育心理学转向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本文试图从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两个方面探讨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建设,以期抛砖引玉。
一、学科取向———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课程体系探索
(一)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目标与发展趋势
每一本教育心理学教材都会给教育心理下一个定义,无疑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反映了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目标。笔者对教育心理学给予的定义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的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心理学规律的科学。这里对这一定义中的核心词“学与教的相互作用”做一说明。首先,这一核心词包含了教学中涉及的两大因素,即学习的因素和教学的因素。其中,学习的因素包括学生、学习内容等方面,教学的因素即教师教学这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学效果或学习效果的达成并不是由学习因素或教学因素单一方面决定的,而是由这两者共同决定的。其次,这一核心词中的“相互作用”说明了这两个因素起作用的方式不是简单相加的方式,而是相互匹配的方式。当学习因素和教学因素相互匹配时,学习效果或教学效果最好;当学习因素和教学因素不匹配时,学习效果或教学效果较差。换句话说,当学习因素改变时,教学因素必须随之改变,以达到学习因素与教学因素的最佳匹配。也可以说,教育心理学就是探讨因材施教的问题,但它又不局限于此,因为学习因素包括学生特点,也包括学习内容等方面。
就教育心理学的上述定义来看,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教育心理学必须探讨如何根据教学对象(不同国别、不同年龄、不同特点的学生)和学习内容(词汇教学、语法教学等)展开教学的心理学规律。由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专业中开设教育心理学课,单纯讲授一般的教育心理学内容是不够的,必须从教育心理学走向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上面从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目标的角度探讨了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教育心理学课应转向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下面从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为这一观点提供支持。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梅耶(RichardMayer)关于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在其所撰写的著作名称中得以鲜明体现。梅耶1999年出版的一本非常有影响的教育心理学著作的名称是Thepromiseofeducationalpsychology:learninginthecontentareas,国内版本的中文译名为《教育心理学的生机———学科学习与教学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在这本书中,梅耶指明了教育心理学从一般教育心理学走向学科教育心理学的趋势,整本书涵盖了阅读、写作、数学、科学等学科领域的教育心理学规律。这本书虽然没有涵盖外语学习的教育心理学规律,但它的意涵却是清晰明了的。由此可见,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目标和发展趋势是完全一致的,对外汉语专业开设的教育心理学必须是学科取向的。
(二)从教育心理学到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
综上分析,教育心理学要发挥其作用,必然要从一般教育心理学走向学科教育心理学。对于对外汉语专业的教育心理学课来说,就是要建构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一般来说,教育心理学应该涵盖学生发展、学生差异、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和学业评估这五个相互联系的部分。那么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就要在此基础上将与专业有关的内容纳入其中。在学生发展部分,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应着重探讨二语获得的心理学规律,探索不同年龄阶段的国外学习者学习汉语的教学策略。在学生差异部分,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除探索一般的学生差异对教学策略的影响外,还要探索不同母语学习者的汉语教学策略,如我们教授韩国、日本等国的汉语学习者时,教学策略、教材编写都应有针对性的变化。在学习心理方面,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应该着重探讨的是外国学习者学习汉语词汇、汉语语法,掌握听、说、读、写技能等方面的心理学规律,这些心理学规律和学习数学、学习科学的心理学规律是完全不同的。在教学心理方面,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应着重探讨的是外国学生的课堂管理问题以及汉语作为外语进行教学的教学设计问题。在学业评估方面,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应着重探讨的是如何通过考核促进外国学习者掌握相应的汉语知识和技能。如果脱离了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这些独特的内容讲授一般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可能会使学生产生教育心理学无用的认知,导致学生在将来的教学中不重视教育心理学对教育教学的指导作用。
二、整合取向———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教学模式探索
(一)教学内容的整合———专业学习与教育心理学的结合
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课程体系决定了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内容要将其他专业课的内容与教育心理学的内容进行整合,在讲授其他专业课(主要是教学类专业课)的时候要探寻其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在讲授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时候要探寻其中的心理学理论可为哪些专业课中强调的教学策略提供理论支撑。当学生能够将其他专业课的知识与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整合起来时,学生便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了深层加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才能灵活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培根倡导知识就是力量,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只有整合起来的知识才能运用,才是力量。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课包括语言类的专业课,也包括教学类的专业课,上面所提到的专业学习主要是指教学类的专业课,如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对外汉语口语教学、对外汉语阅读与写作教学等,这些课程中罗列了诸多对应的教学策略,而这些教学策略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往往来自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因此,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应从这些课程中汲取所需要的教学材料、教学案例,分析这些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具体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依据,在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授课中使用它们,并逐渐积累,形成专业学习和心理学理论基础的双向表格。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应该在空白处确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教育心理学还可为其他教学类专业课程提供什么教学策略。
(二)教学方法的整合———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
教学内容上的建构决定了教学方法上的建构。其他专业课的教师并未完全清晰教育心理学理论,而教育心理学教师在其他专业课方面可能有知识上的欠缺。此时,这种看似有局限性的学生培养模式,却恰恰为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供了机会。虽然教育心理学教师可能对其他教学类专业课程不是十分熟悉,但是只要明晰教育心理学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就足以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教育心理学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将两类课程进行整合,将所学习的知识进行联系,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和教师一样完成“对外汉语教学类专业课学习与教育心理学理论基础的双向表格”中的任务。这种学习方式将使学生的学习生涯和工作生涯都会有所受益。当然,每个单一的学生是无法在短短的一个学期的时间内完成对外汉语教学类专业课的学习与教育心理学课的学习的整合的,此时,合作学习就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帮助学生确定教育心理学与其他专业课进行整合的研究主题,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这些主题,教师再提供平台让学生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学生的收获将达到最大化,而教师在此过程中也会实现教学相长,教学水平得到提高,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帮助。
世界对汉语学习的需求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国际化,政府对对外汉语专业的高度重视进一步推动了学界进行专业建设的步伐,使中国高校在对外交流中加速了对外汉语教学改革。在新的形势下,汉语国际推广已从“把人请进来”变成“自己走出去”,但要做好这一点,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按照当地民众的接受习惯和思维模式来进行教学。因此,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各级、各类高校都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对外汉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理念,重新定位培养目标,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和汉语国际教育发展形势的专业人才。
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是重视理论、较偏重于语言理论、语言习得理论和教育理论,而实践内容相对较少,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偏重于艰深、枯涩的理论,而对于应用研究重视不够,导致学生不易掌握,而且难以将这些语言理论、语言习得理论、教育理论等应用到实践中去,造成学生“学完就忘记了”,很难和实际建立联系,建立合理的实际联想,学生感觉学习之后在工作中根本“用不上”,造成教学资源巨大的浪费,甚至“学而无用”。长此以往,学生会感到理论空虚、现实缥缈,渐渐就会失去对这门课程的兴趣。
二是分立的教材内容与当前对外汉语教学形式不太相适应。传统的教学模式僵化。在《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教学中,“满堂灌”和“填鸭式”、过分偏重讲授的方法难以吸引学生,教学手段陈旧,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严重影响到教学效果。
三是考核方式缺乏全面性。一直以来,《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考试均采用传统的书面考试,导致学生死记硬背,扼杀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无法真正掌握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作为专业课程来说,《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是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课程,是国家对外汉语教学能力证书考试的主考课程。它集中体现了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特色,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指导作用和枢纽作用。指导性是指它涵盖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对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活动具有指导性。枢纽性是指它在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文化等先设课程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来讲解演示对外汉语教学的原则、方法和技巧,同时促使学生融汇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操练过程中,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的内容都是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必备的核心知识。所以,《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的教学研究与改革必须与时俱进,注重夯实学生在汉语言、文字、文化、文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素养和能力,形成独具特色的专业知识系统和架构。这将会有力地促进本课程的建设,也将带动对外汉语专业其他课程的建设,进而促进学科建设。
因此,不论是出于对外汉语专业整体建设与发展的需要,还是为了满足完善本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客观需要,亦或是顺应当前汉语国际推广过程中需要培养和培训大量国内外对外汉语教师的总体情势、发挥高校应有的潜力进而做出应有的贡献的需要等等,对《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进行改革,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从而来适应时展的需要,利于21世纪新型对外汉语教学人才的培养。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要适时更新教育理念,调整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更新技术设备,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对外汉语教学中出现的现象,提高对外汉语教学实践能力,将一般与特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三、课程教学改革内容
(一)重组教学内容,优化教材体系
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课程资源,教材的内容及编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内容复杂,头绪繁多,因此在规定的学时内很难讲完全部的内容,不利于学生掌握,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建立一套逻辑严密、简洁而又好学的教学内容体系,无疑有利于学生从宏观上掌握该课程的内容。
目前,通行的教材有: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从对外汉语教师进修的需要出发,以作者所主张的对外汉语教育学科体系为纲,较系统地论述了本学科的性质、特点及发展简史和现状,论述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教学理论和习得理论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力图做到史、论结合,总结我们自己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与适当介绍国外的新理论相结合。[2]国家级重点教材、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赵金铭主编的《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该书的出版是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历史中的一个标志性成果。该书不仅全面概述了对外汉语教学各领域的基本概念与近期研究成果,而且融入了编写者个人长期而深入的理论思考,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3]陈昌来《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吸收了应用语言学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并针对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有所侧重,体现出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有机结合的特点。[4]
为实现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结合学校实际,我们以刘珣的《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为教材,整合赵本和陈本中关于语言学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结合其他权威参考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同时,利用《语言教学与研究》、《世界汉语教学》等专业权威期刊,引入国内外最新学术科研成果等,保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二)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
为适应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形势高速发展的特点,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对外汉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对《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计划进行整体性重组、安排,设立实践教学项目,突出课堂训练和课外实践,实现教学过程交际化,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着力培养具备对外汉语教学能力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三)建设网上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师生共同参与,建立丰富的《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案例信息库,将纯理论的知识用具体、生动、可感的案例加以阐释,将传统的静态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讲授与开放的、动态的、活跃的对外汉语教学现象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关注对外汉语教学现象,以培养其开放的视野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改革教学方法,发挥主体作用
1.在《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教学中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根据教学需要,把教学内容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全部再现于课堂,特别是结合文化对外汉语教学和具体对外汉语教学实例等方面的影像资料,通过多媒体手段动态地表现出来,将师生置身于同一对外汉语教学情境之中,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化深为浅、化难为易、化远为近、化虚为实,使其更加形象化、精炼化,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讲课的内容。
2.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在启发式、发现法、讨论法、研究法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开展“茶馆式”教学方法的探索。在教学中实现角色互换,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先由教师确定讲课主题并进行指导,让学生自己准备材资、组织课堂,自己当老师来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不仅使教学内容深入浅出,而且在课堂上教师也及时得到了学生的信息反馈,捕获了学生的思想动态,实现了交互式教学。
(五)更新考核办法,全面评价学生
加强学生课程论文、实践教学、平时学习态度考核,并纳入课程考核体系,建立全面、客观、科学的课程考核新体系,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课程教学改革效果
在“汉语热”背景下,全面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直接参与实践、体验、感悟、探究。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对外汉语专业人才。
建立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新的《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教学模式将建立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构建崭新的教学内容体系,将纷繁复杂的《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按照一定的逻辑性分成几大模块,有利于学生进行宏观把握。
构建科学的教学考核体系,不仅利于考核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考核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程度;注重了学习的过程性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考核方式多样化。这种能力导向的评价方式必然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总之,《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改革是对外汉语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决定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关键因素。因此,要以《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为突破口,以点带线,逐步发展,进而推进对外汉语专业课程建设,进一步拓宽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口径,全面推进本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基金项目:邵阳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容斋随笔》的修辞论研究”[2011JG01])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
[2]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3]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陈昌来.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5]王丽梅.“汉语热”背景下对外汉语教学改革的探索[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05).
[6]张振亚.“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
关键词:对外汉语专业 国际交流 角色定位
全世界范围内汉语学习者人数不断攀高,汉语教师紧缺现象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汉语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汉语国际教育的进程。在国外,很多具有丰富一线实际教学经验的汉语教师并不具有正规的教育专业和汉语专业知识背景。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生在毕业前很少有机会将课堂学到的理论运用于实践,面对面给外国人进行汉语教学,或是在毕业后因为缺乏相应的实践教学经验而不能较快地适应在国内外的汉语教学工作。
一、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发展趋势
对外汉语专业最早设立于1985年,随着汉语热的升温,汉语国际教育快速发展。国家汉办研制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从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文化与交际、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师综合素质五方面,对国际汉语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即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汉语传播专业人才。
二、高校国际交流发展情况
中国高校在教育全球化发展趋势下,逐渐与世界各国高校之间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搭建国际科研合作平台,交流规模逐年增加。有海外学习工作背景的教师和外教规模逐渐扩大,推动了高校的对外交流发展,丰富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内涵。主要表现在学生互派、教师互访、国际合作办学、留学生教育、教学科研项目合作几个方面。
三、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参加校内国际交流活动的形式
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在校内参加国际交流的形式主要是通过学校建立的校内实习基地,利用外国学生、学者或是各类团组的来访机会进行交流学习。
(一)专业实践
观摩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和教学实习是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校内实践的主要环节和形式。课堂教学观摩能使学生能近距离感受留学生汉语教学课堂,为专业实习打下较好的基础。在境外实习名额有限或家庭经济能力受限等因素的影响下,学生可以通过对在校留学生的教学实践完成专业实习,锻炼教学技能。另外,协助老师参与校内国际交流活动的策划、组织管理,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汉语言文化传播能力。
(二)志愿者服务
通过担任留学生的语言学习和生活服务伙伴,协助老师完成留学生教学、服务管理,以语言互助学习,日常生活照顾、心理辅导等形式进行跨文化交际实训,有利于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将来更好地从事汉语语言文化传播工作。
四、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在校内国际交流中的角色定位分析
根据专业发展目标和专业知识能力学习和培养需要,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有“专业学生”、“汉语语言文化国际传播者”和“对外汉语教师”几个角色身份。这几个角色即相互紧密联系,同时有着各自不同的角色要求。
(一)专业学生
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在校内国际交流活动中扮演的首要角色,这个角色以跨文化交流技能、对外汉语课堂授课技巧及对象国文化常识为主要学习内容。从角色要求上看,学生需要掌握全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
学习跨文化交流技能。跨文化交流技能作为一种交流技能,理论学习是必要的,既然是技能就要通过实践来完善。尽可能地利用参加校内国际交流的机会,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流技能,提升对外汉语教师综合素质。
学习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对外汉语专业最终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一批能够进行对国际语教学的汉语教师,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需要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为基础,利用课堂教学观摩的机会,努力完善教学能力,发现更多实用的教学技巧。
(二)汉语语言文化国际传播者
汉语语言文化传播者是一个具体的身份,这个角色肩负着汉语语言文化传播的重任,除了需要掌握以汉语言文学、外国语为基础的课程外,具有一定的中国文化传播技能(太极拳、民族乐器、民族舞蹈或中国书法绘画)是必要的。同时,学习一定的跨文化交流技巧便于理解异国文化差异,积累更多的异国文化常识。另外,熟悉中国文化,能对留学生感兴趣的知识进行解读,有利于在对外交往中的相互理解与认同。
(三)国际汉语教师
对外汉语教师是指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工作的教师,参与到校泰国学生的汉语语言文化课程的教学工作,就是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扮演的一个重要角色也是对学生要求最高的一个角色。其职业特殊性要求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1.知识结构
语言学及汉语言基础理论知识。对外汉语教师要想让自己的教学得心应手,必须踏实学好语言学理论基础知识、汉语言理论知识和中国文化知识,这是国际汉语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全面掌握现代汉语理论,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文字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并能对简单的汉语语言现象进行科学分析。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及对理论的理解运用。
2.能力结构
组织教学的能力。国际汉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专项技能训练,引导学生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言语交际技能。这就要求国际汉语教师要在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课堂组织管理上有较好的驾驭能力,保证教学质量。
创新能力。打破常规,用恰当有效的方法解决教学活动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对于对外汉语教师尤其重要。创新能力应该分为创新的教育理念、创新的思维模式、创新的教学技能三个方面。
表达能力。要求国际汉语教师在面对来自不同国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汉语言学习者进行教学时,语音标准、吐字清晰、语速适中,并能很好地把握用语分寸,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3.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国际汉语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在汉语传播过程中做到不卑不亢,不崇洋;在涉及敏感政治问题要有合理的化解方式。做一个真正的、合格的中华文化传播者。
根据汉语国际化进程中国内外高校间交流日益频繁的具体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在校内国际交流中的角色进行定位分析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童谣法;对外汉语课堂;运用
一、引言
随着中国当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明显提升,越来越多的世界人民渴望了解中国,他们对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也比较感兴趣,而且对中国的“功夫”、“太极”、“剪纸”等各种古文化有着特殊的感情,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的文化活动可以极大地引起外国人的兴趣,所以近年来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汉语热”的迅速发展,来自世界各个地方对中国感兴趣的人们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在各地展开了学习汉语的活动,大批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兴建就是最好的例证。
的确,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并且汉语作为联合国使用的五种官方语言之一,世界人民会掀起学习汉语的浪潮也就不足为奇了。作为东道国家,我们要让汉语走向世界,当然免不了要向世界宣传汉语,让更多的人民了解中国,在十报告中说道“中国需要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了解中国”,在宣传汉语的同时,我们必须花精力对怎样有效地教汉语进行进一步的思考,考虑到中国特色的文化可以极大地吸引外国人的兴趣,如果我们把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童谣”不失时机地运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汉语教学效果。本文在分析了童谣运用于对外汉语初级阶段教学现状之后,将以《小青蛙》这首童谣为例,结合笔者自身的实践情况来探讨如何在对外汉语初级阶段的汉语课堂中运用童谣法。另外,笔者在初级外汉语教学中观察到儿童学习者对于童谣的敏感度比较强,在学习中很快就掌握了跟这个童谣相关的中国文化和汉语语言知识,这说明童谣在汉语教学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二、运用“童谣法”开展对外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方法不是万灵的,教学者首先要对所教内容有比较清楚的了解,方能因材施教,找到最适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我们需要分析各种因素,考虑不同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学员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样,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中,针对不同的学习群体也当然需要用到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针对外国儿童进行汉语教学时,就必须抓住儿童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需要用到各种吸引儿童注意力的教学方法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只有充分抓住学习者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法,才能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效果。
童谣法,顾名思义,就是在对外汉语课堂中运用童谣进行汉语教学的方法。中文童谣是一种民间广为流传的儿童文学,是中国儿童学习本国语言的主要文化制品之一。童谣语言朗朗上口、简单易懂,它的韵律感也比较强,内容丰富多样。如果把童谣运用到对外汉语课堂中,不仅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发展课外兴趣,而且还能介绍中国文化内容,帮助初级汉语学习者感知中国文化。此外,在教学过程中童谣法的运用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把握其尺度,如何融会贯通,实现童谣内容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结合,是童谣法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此外,在使用童谣法作为教学方法时,童谣的内容必须和现实世界有某种联系,而且这种联系应该是具体的,贴近学习者生活和社会实际,能引起学习者共鸣和兴趣,能激发儿童学习者参与的欲望。
中国的童谣是中国孩子出生后,与外界连接的纽带,那么它自然也可以成为对外汉语学习者感知中国文化的桥梁,然而中国广为流传的童谣有很多,非母语儿童学习中文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教师必须结合儿童学习者的特点对童谣进行筛选。介于儿童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模仿等性格特点,我们必须挑选篇幅较小、简单易懂的童谣有针对性地对外国儿童进行汉语教学。
首先,在学习童谣之前把准备好的童谣《小青蛙》音频反复播放给学生听,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童谣语言;然后教师引导儿童欣赏并有效记忆童谣内容,教师按照父母带儿童读故事的方式,借助图片和动作设问并带着学生大声重复答案。教师可以将这一过程重复多次,引导学生有效记忆。这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练习中文语感,还能帮助学习者掌握地道的中文发音;三是通过在不同情境中演练童谣,帮助儿童理解和运用童谣语言,巩固所学的中文知识;最后,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在童谣中所学的词汇和句子,比如,教师适时提供诸如“有一天”、“突然”、“结果”之类的框架性词汇,同时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补充故事内容。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把编完的故事反复讲几遍,最终使学生能达到独立讲完整个故事的目的。
三、关于“童谣教学法”的总结与反思
但是,很明显,童谣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局限性,在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它的适用人群是有局限性的,它只适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初级阶段而不能贯穿始终。此外,中国童谣种类纷繁复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选择合适的童谣进行教学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这需要广大对外汉语从业者的共同努力。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童谣教学法的优势,首先,它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一个沉闷的对外汉语课堂不是一个好课堂,我们只有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学习汉语的情境,才能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效果,才能让汉语学习者真正地学到更多的汉语知识,同时针对儿童的汉语教学更是要有积极活跃的课堂,这样才能保证儿童学习者浓厚的学习兴趣。其次,有趣的童谣能够提高汉语学习者对于汉语的敏感度,使他们记忆深刻,并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敢于创造,在学完有关童谣之后,由于儿童好胜心强,在表现欲的驱使下他们会在课下把所学东西展现给周围的人们,这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再次,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童谣有助于学习者积累汉语言文化知识,还能提高他们对中国更深层次的了解。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注意到童谣语言还有助于汉语学习者批量学习汉字。总而言之,童谣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初级阶段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途的。
需要指出的是,在对外汉语初级阶段的儿童学习者的第二语言水平有限,教师在用童谣教学法教学时,应该以理解为出发点,重点传授汉语语言知识,一定要把握适度的原则,循序渐进地向学习者展示中华文化,不能一次性灌输给学习者。要做到适可而止,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盲目重速度和数量,否则非但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反而使学习者对所学知识产生混乱感,欲速则不达,对外汉语初级阶段的教学,在整个对外汉语教学阶段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教师要注意保护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教无定法,效率优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不拘泥于前人的教学经验,大胆创新,方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淼,在童谣中感知中国文化——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中的文化教学初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六期。
[2]姜游,佳木斯,初中级阶段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浅析[J],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