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辅导的感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中职生 心理辅导活动课
一、问题的提出
在笔者所任教的中职学校,心理辅导活动课已经作为一门常规课在全体高一学生中每周开设一节,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载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起着重要作用。但在实施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中职生在心理课堂上对于老师的提问和某些问题的思考往往会流于表面,而没有把内心真正的想法表达出来,这会对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效果产生很大影响。心理辅导活动课如果没有学生的真实情感的流露,没有学生内心真实想法的表达,便失去了活动课本身的色彩,其效果自然也会受到很大影响。如何让中职生在心理辅导课上说出真心话成了困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一大问题。
因此,笔者开始思考如何让中职生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上说出心理话,让课堂更有效,让学生更有收获。
二、原因分析
针对学生不愿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上真正敞开心扉的现状,笔者进行了深入思考,认为以下几个原因可能是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
1、中职生群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从横向比较来看,中职生大多数是中考的失败者。他们从小到大都很难达到家长和老师的要求,听到的都是大人的指责和批评。他们的内心敏感又脆弱,甚至有部分学生的内心已经对老师和家长封闭起来。
从纵向发展上分析,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期,较为敏感,内心充满了困惑和不安,加上原有的自卑心理,使得他们很在意周围人尤其是同伴的评价。因此,同伴的一句不经意的话可能会是导火索,导致人际冲突的发生。也正因为如此,许多学生宁愿什么都不说,也不愿意在同伴面前流露最真实的自己,因为他们害怕同伴哪怕不经意间的一句评价。
综合以上分析,中职生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强的自我防御机制,怕被同伴嘲笑、怕被老师否定,怕让他人看到最真实的自己,因此,他们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上不愿说真话、也不敢说真话。
2、心理辅导活动课本身具有特殊性
心理辅导活动课不同于其他的课程,它是从学生目前最需要解决同时也是最困惑的问题出发,直指学生的内心最深处,通过对自身的思考,来找到问题的解决方式。这样的课堂往往会让学生不得不面对自己的内心,这对学生来讲是一大挑战。若是学生拒绝面对自我,那么课堂就无法达成目标,也难以对学生起到真正意义上的帮助。
此外,心理辅导活动课中设计的敏感话题比较多,如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这些敏感话题如果得不到学生的正确对待和深入思考,就会流于表面,达不到良好的效果。
三、方法探索
经过以上的分析,加上近几年的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尝试,可能对学生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上说出心理话会有帮助。
1、建立合理的课堂规范
对心理辅导活动课而言,课堂规范的建立对之后的课堂效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辅导老师可以在开学第一堂心理辅导课上与学生共同建立应有的规范。规范的内容可以包含倾听、尊重、坦诚、接纳等内容,规范的形式可以多样,并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而定。在制定规范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教师要反复强调,不断强化,使学生对规范的遵守成为一种习惯,并且能自觉做到,对一开始难以做到的学生加以提醒,这会使之后的课堂更为顺利。之所以要建立课堂规范,是让学生能感受到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大家共同遵守规则,学生的自觉性提高了,也就更能感受到氛围的安全,对课堂是一大帮助。
2、创设安全的心理氛围。
学生之所以不愿敞开心扉,很大的原因是感受不到心理课堂的氛围是安全的,这对处于青春期敏感阶段的学生来讲是很难接受的。因此,辅导老师若能创设一个安全的心理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在心理课堂上自己的言行举止都是安全的,不会有嘲笑,也不会被当成笑话在课堂之外随意谈论,甚至还能得到同伴和老师的支持,那么,学生自然会说出心理话。这也需要建立在课堂规范的基础上。对辅导老师而言,创设安全的心理氛围需要他在语言引导等方面都能恰如其分。
3、选择恰当的上课题材
教师在选择上课题材时,尽量用贴近学生实际的例子,让学生有共鸣,也就会有话可说。同时,遇到一些敏感的话题时,可以用一种学生能够坦然接受的方式来呈现。
此外,中职学校的班级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往往会出现全男生或全女生的班级,同时,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水平等方面也存在班级差异。因此,辅导教师在题材的选择上应该根据班级情况进行选择。
4、培养良好的人格魅力。
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对课堂而言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心理辅导活动课,如果辅导老师本身的言行举止、人格魅力方面就已经吸引到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亲切、安全,那么自然会原因说出心里话。若辅导老师不愿走进学生,给学生一种距离感,那么,再好的课堂设计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彭志斌,梁丽媚.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
[2]钟志农.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7
上世纪90年代,为了使学生健康的成长,国内很多职业院校引入了团体心理辅导,并且其逐渐成为职业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新趋势,快速地得到了推广和运用。近些年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快速,随着职业学院在校学生数量不断的增加,学生心理问题也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等特征,心理健康问题阻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为了增强学生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职业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团体心理辅导,不但能够提高职业学院学生的心理素质,还能充分发挥职业学院学生的个人潜能,改善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职业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内涵和价值
第一,内涵。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对学生提供心理帮助和指导的咨询形式,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使个人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等,积极调整改善与他人的人际关系,行为方式等,发展良好的适应助人过程。团体心理辅导不但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还能够学生之间的改善人际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潜能,其技术和方法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形式上,团体辅导尽管与个体咨询不同,但是也是相辅相成,并不是相互排斥。为了使学生实现自我,团体心理辅导的根本目的就是帮助当时然克服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帮助当事人维护心理健康。而在职业学院中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形成良好的班风、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教师教育与共情的能力,从而促进班级内交流。[1]第二,价值。首先,学生顾虑少。“成长性团体”减少了学生的顾虑,在团体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和学习,打消了职业学院学生对接受心理咨询的误解,并且能够提高解决问题的信心,使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得到启发。其次,服务对象多。团体心理辅导能够同时针对多位职业学院学生开展工作,而个体心理咨询一个工作单元职能对一名职业学院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服务对象多,影响广泛。同时,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改善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帮助有着共同发展课题或相似心理困扰的成员,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另外,团体心理辅导中学生是在趣味性、互动性的活动中体验,学生情绪高,大家围坐在一起,成员间相互鼓励、支持、帮助,在安全温暖的氛围中觉察、表达,能够促进学生积极的参与性与思考,令学生感到好奇。在团体中让学生感受到同学的温暖,为学生的生活打开另一扇窗户,使学生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因此,团体心理辅导能够为职业学院学生提供有效心理援助,已经逐渐成了职业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能够缓解职业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相对不足的现实矛盾。[2]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职业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第一,通过适应性团体辅导,帮助学生确立清晰的目标和行动。在新生入学后,为了帮助新生在较短时间内适应校园新生活,职业学院要开展“走进新生活”、“人际关系训练”等团体辅导活动,加深学生自我探索和了解,使他们确立清晰的目标和行动,帮助新生进行角色转换,使他们尊重差异,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和技能,从而对学生职业生涯甚至人生发展都会有很好的帮助。另外,团体辅导技术的运用,能够在班集体形成初期增强新生的集体归属感,提升班级凝聚力。并且在团体活动中,辅导员班主任也能充分地了解到新生的个体特征和整体状况。如:在自画像环节中,新生对团体辅导具有很大的兴趣、热情,参与程度很高。他们感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表示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要宽容待人,接纳不同;并且有人认为帮助他明确了奋斗目标,喜欢这个集体。[3]第二,通过特殊群体团体辅导,使他们更积极地面对学习和生活。对于具有一定共性问题的学生,团体辅导可以采用合理情绪ABC、焦点等疗法,通过开展“我的宿舍我的家”、“贫困生自强不息”等同质性咨询活动,帮助职业学院学生找到不合理的认知,使他们了解和接纳差异,发现自身的资源和可贵之处,缓解他们的情绪,使他们能够学习到人际交往和处理冲突的办法,增强他们的信心,使他们更积极地面对学习和生活。如:在团体辅导活动中,有的学生看到比自己还贫困的同学,能够积极进行反思,可以和其他学生一样享受到阳光;有的学生认为通过教师的讲解和互动,能够反思自己的恋爱观,了解到良性心理行业行为的差异,从而更好地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第三,通过发展性团体辅导,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通过广泛地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能够弥补师资不足的现实矛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覆盖面。职业学院可以通过访谈、甄别等方式,针对全体职业学生公开招募,组成“我的情绪我做主”、“感恩父母”等成长性团体,使学生感受到团体的温暖和分享,并把团体中的收益带回学习生活中。如:通过发展性团体辅导,有的学生认为人际沟通具有很多学问,要不断地练习;有些学生认为要更加珍惜亲情和友情,要感恩父母为自己的付出,要懂得珍惜父母和未来的岁月;有的学生认为第一次感受到了被别人关注的力量,从而提升了他们的素质教育,进而也增强了职业学院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总之,团体心理辅导具有自身的特点、规律和相应的专业要求,是一种有效的工作方式和方法。职业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因此,在职业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团体辅导,应该结合其特点和需要,加强合作,才能做到长期化、专业化。
作者:吴晓芸 单位:湖南食品药品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丽团体心理辅导对思政工作者的应用实效研究[J].科教导刊,2015(03).
摘要: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本文探索将团体辅导的理念和技术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以期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辟新途径,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
关键字:团体心理辅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1
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但是,综观现有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对课程设置、内容体系探讨较多,而真正探讨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创新的研究较少;思辨和描述性的研究居多,进行实证和干预性研究的少。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互作用,促进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调整与改善与他人的关系,以发展良好的适应行为的过程。本文尝试将团体辅导的理念和技术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以期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辟新途径,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特征和功能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特征
1.团体心理辅导富有专业性
团体心理辅导综合了团体动力学、团体心理学、心理咨询、心理测量等多门学科的专业理论和方法。因此团体心理辅导中的指导者必须要有与团体心理辅导相关的专业理论、技术和方法,并且经过专业的训练和培训。
2.团体心理辅导富有开放性
团体心理辅导在其形式、方法上都具有开放性。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方面:团体心理辅导不是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为主,而运用多种教学形式(例如:角色扮演、讨论等)相结合的形式,其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
3.团体心理辅导富有互动性
团体心理辅导是以团体动力学为基础的,团体内的成员在此过程中是相互作用、相互交流与相互影响的。
4.团体心理辅导富有目标性
团体心理辅导以其教育性与发展性为总体目标,每次团体心理辅导也都有其针对特定团体问题的分目标,通过团体辅导来帮助其成员解决各种相对的问题。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功能
1.团体心理辅导员具有教育功能。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团体成员借助各种语言、非语言的方式进行交流和分享彼此感受,这有利于成员的社会性的发展。
2.团体心理辅导员具有发展。团体心理辅导的总目的之一就是它的发展目标,通过团体辅导活动有利于个体的社会性发展、心理健康的发展、人格的不断完善。
3.团体心理辅导员具有预防。团体心理辅导是预防心理问题发生的最佳途径。通过团体辅导,可使成员加深自我认识,发现自己的不适,并加以纠正。
4.团体心理辅导员具有治疗。在团体方式下,由于治疗的情境比较接近日常生活与现实状况,因此在团体中处理心理问题更易产生效果(例如,社交障碍问题)。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一)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具有可行性
大学生正处于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面临着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发展问题,如自我意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情绪控制问题等,在帮助具有类似问题的困扰的人时,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团体心理辅导教学的有效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操作性、实用性强的课程,它传授的是生活经验,而非刻板的理论知识,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纯接受式教学,很容易使其变成空洞的说教而难以达到预期的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效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在教学方法上必须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采取以体验性为主的模式,引导学生积累广泛地生活经验和亲身感受。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改善单向灌输式教学的缺点,促进师生互动,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程的成效。
(三)团体心理辅导中丰富的活动增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趣味性
心理学认为,认得体验和感受来源于人的活动,没有自主的活动,就没有心理的成熟和发展。团体心理辅导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活动中去,具有简便易行、活泼有趣的特点,符合大学生希望受到尊重、注重自我感受的心理特征,能够营造出愉快地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三、团体游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具体教学设计
(一)促进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团体心理游戏
课程名称:心有芊芊结
课程目标:通过团体协作游戏,增强团体的凝聚力,促进人际交往技能、技巧的发展,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往的主动性。
课前准备:安静宽敞明亮整洁无干扰的活动室一间。
活动程序:现场所有同学分两组,手牵手围成两个大圈,指导教师站在圈外指挥。每个同学都要记住自己左右两边的人,听到指导教师说解散的口令后开始随便相圈内走动,然后指导教师会叫停,学生都得停止运动,然后找到刚开始在自己身边的人,保持原地不动,重新牵手,形成许多结。紧接着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钻、跨等)恢复到正常的牵手状态(最快恢复原状的小组即为胜者,落后的小组则需要受到惩罚,可集体表演节目或者派代表表演)。
(二)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团体心理游戏
课程名称:掀起“我”的盖头来
课程目标:使学生更加了解自我,对自我有一个更加完善的概念,更加客观的评价,形成与客观自我相符的自我概念。
课前准备:安静宽敞明亮整洁无干扰的活动室一间、卡纸若干。
活动程序:给学生每人发三张卡纸,让其在第一张卡纸上写下20个“我是一个……样的人”,尽量写一些能够反映出个人人格、性格特质、观念的词语来补全句子。让其在第二张卡纸上写下“我的优点有……”在第三张卡之上写下“我的缺点有……”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总之,将团体心理辅导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其内容丰富、互动性强、朋辈互助等特点,使其成为课程的有效教育方式,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有可探索的地方。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三学生孤独感团体心理辅导
一、高三学生孤独感的特征
我国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说对于孤独感尚缺乏比较系统的研究,因此对于孤独感的定义在至今尚未达成一致意见。朱自贤把孤独感看作是人在某种陌生、封闭或特殊的环境中产生的一种孤单、寂寞、不愉快的情感。李传银等人则认为,孤独是当个体感觉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产生差距时而引起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体验,常伴有寂寞、孤立、无助、郁闷等不良情绪反应和难耐的精神空虚感。Jeny de Jong-Giereld把孤独界定为一种主观上的社交孤立状态,伴有个人知觉到自己与他人隔离或缺乏接触而产生的不被接纳的痛苦体验。总之,孤独感是个体主观的寂寞、无助等不良情绪和精神空虚感。
高三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特殊性在于该群体长时间处于高考带来的高压力和强竞争的环境中,高考结果的不可预知性,让高三学生感到焦虑无奈;高考复习的枯燥,使高三学生无奈烦躁;高三繁多的考试,使高三学生恐慌,他们需要多渠道的宣泄和放松。他们对人际交往所提供的心理支持的需求也远远高于普通的群体。因此对于高三学生孤独感可以描述为:该群体中的成员处于高压力和强竞争的特殊环境中,因人际交往水平达不到自己心理预期而产生的一种主观性的消极心理体验,常伴随着寂寞、孤独、无助和郁闷等不良情绪和精神空虚感。
二、高中毕业生孤独感产生的原因
正处于十七、八岁的高三学生,生理和心理都不够成熟,独立面对压力,处理焦虑、烦闷等消极情绪的能力相对较弱。加之,在高三学习中高考结果的不可预知性,让高三学生感到焦虑无奈;高考复习的枯燥,使高三学生无奈、烦躁;高三繁多的考试,使高三学生恐慌、郁闷,他们迫切需要多渠道的宣泄和放松。而以下几个方面的缺失促成了高三学生孤独感的形成。
(一) 家庭支持系统的无力
父母是孩子最紧密联系的支持者,是其性格、品德的培养者和理想形成的启蒙者,因此主要来自于父母的家庭支持对于高三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但父母那辈人对现在的高考无论是知识,还是考试模式都不够了解,平日里对他们关怀备至的父母面对他们的困境真是无计可施。有些父母真心关注孩子,但只是采取一些叮嘱、唠叨等方式来与学生沟通,即做不到移情,让孩子感受你在支持、理解他,又无法处理孩子的实际问题,家庭的支持显得苍白无力。因此,孩子与父母的这种支持无力引发了他们孤独感的产生。
(二) 知心密友关系的缺失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内心世界逐渐丰富,而心门则一点点地关小,到最后,只有少数掌握了密码的朋友,才可能让他们敞开心扉了。这是基于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增强而产生的普遍现象,标志着他们正走向成熟。而这种成熟也给学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尝试了无数次的痛苦,你已经无法找朋友倾诉,他们也会感觉累,没有能力去承受你的失败与痛苦。所以,你需要埋藏太多的情感宣泄,然后集中爆发或慢慢释放,只是那段压抑的轨迹再也挥不去了。"一位高三学生在日记中如此写到。因为学业的繁重,与亲密的朋友联系较少,减少了他们一条重要的情感宣泄途径。高三学生与亲密朋友的良好人际互动很难实现,这种关系的缺失使其孤独感的加剧。
(三) 学校人际交往的困难
高三学生的人际交往对象主要是同年级、同班同学,同学之间共同的话题多,感受相似,观念相近,同学之间原本可以无话不说,成为相互理解,相互支持,而同学之间的竞争,使他们潜意识里有一种对别人的排斥感,在无意中容易出现一些相互伤害感情的语言和行为,因此他们都会格外小心地保持同学之间的心理距离。因此高三学生中存在的保守、戒备和敏感的氛围使得他们的相互支持感减弱,人际交往显得困难,心理上的孤独感陡然增强。
三、团体心理辅导的定义
心理辅导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被辅导者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施加影响的过程,也是采用特殊的方法和手段使被辅导者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而调节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过程。团体心理辅导是心理辅导的-部分,它以每个成员的成长和发展为目标,把团体设计为一个微型社会,为团体成员提供一种信任的、温暖的、支持的团体氛围。在这种氛围下,团体成员愿意尝试各种选择,探索自己与他人相处的方式,学习有效的社会技巧;团体成员之间探讨他们彼此之间的相互感觉,获得其他成员在团体中对其观察的反馈,使之可以由别人的观点来审视自己。因此,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过程。
四、团体心理辅导对缓解高三学生孤独感的意义
为了有效地帮助高三学生预防和缓解孤独感,我们学校在高三辅导中对学生和家长采用团体心理辅导,因为缺乏较具体全面的第一手资料,整个工作我们仍处于探索阶段,但团体心理辅导优势和积极作用已经显示出来。
(一) 提升高三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首先,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学生明白自己存在"和别人一样的"体验时,许多的不切实际的担忧和顾虑都会减弱。其次,当学生体会并认同团体心理辅导中一些潜在的价值观之后,例如"情绪的宣泄比苦苦压抑更有利于健康"、"开放的心态和敢于表达自己脆弱的情感更能够促进亲密感"和"再独立的人也需要相互依赖和支持"等,就会尝试着运用这些方法去处理自己的不良情绪,努力去调试自己的心态去适应大环境,达到缓解孤独感的作用,提升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
(二) 缓和班级氛围,改善人际交往关系
团体心理辅导进行的过程中,高三学生可以体会到信任、温暖和支持的团体氛围。在这种氛围下,在团体活动的通力活动中,成员之间的互助合作,真实交流和真心分享,体验到了久违的心灵默契,大大缓和了同学之间的紧张气氛。这些团体人际交互作用使他们学会了体谅、互助、宽容和分享,对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关系的处理大有裨益。而且团体中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也能增强成员的归属感,改善他们的孤独感。
(三) 强化家庭支持效力
高三学生家长在对待高考问题和孩子身心健康问题方面都具有共同的意愿,因此团体心理辅导的对象范围可以扩大至学生家长,让学生家长参与心理辅导的活动。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家长学习体会和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应对策略,为学生提供强有力的家庭支持,缓解学生的孤独感。
五、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施设想
团体心理辅导的具体实施步骤设计如下:
(一) 确立目标
主要目标是为了缓解高三学生的孤独感,增强同学之间的信任感,帮助建立班级成员的相互支持系统。
(二) 确定团体成员
一般可以班级为单位,以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组织学生参与。
(三) 辅导时间和场地安排
团体心理辅导时间长短均可,尽量每月进行一次。事前准备辅导的场地和备用品,确保团体成员的安全;团体心理辅导的一些活动需要如长棍、长细绳、卫生纸卷等备用品要在团体活动开始之前准备妥当,以保证活动顺利进行。
(四) 制定辅导方案
根据学生最近出现的冲突及其相应主要的情绪感受或者是学生即将面临的学习问题和可能出现的心理,制定实用、有效的辅导方案。
可以在学生进入高三开始之初,设置竞争与合作类的团体辅导1次,辅导中可以加入拓展训练中团队分组合作类的竞赛项目,在体验中让团队成员体验感知竞争与合作的乐趣和意义;
期中可以建立合理认知的团体辅导1次,使成员通过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创设温馨情景让成员畅快地谈论自己或别人共同关注的问题,分享成长体验,学会争取别人的理解、支持,利用团体互动,增加对自我与他人的觉察力;
在"一诊"和高考之前安排放松训练,应试策略的辅导活动共2次。
一、团体心理辅导
1.概念。团体是指两个人以上的集合,而且人与人之间要有一种互动关系。辅导指具有心理学专业知识并且经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学人员,运用所学的心理学方法、技术、理论,帮助来访者解决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促使来访者实现个人的成长,提高来访者的社会适应能力。
2. 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1)准备阶段。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团体成员的招募与筛选、领导者的确立、团体目标的确立、成员的组织与分配、团体内部事务的规划等。(2 )初创阶段。主要是让成员之间建立信任、相互了解、适应团体、明确目标,最重要的是团体活动的导入,让成员适应团体和团体活动。(3)过渡阶段。处理团体内部的矛盾和抗拒,开展团体活动。(4)工作阶段。团体辅导步入正轨,活动有序进行,帮助成员解决问题,协助成员领悟和成长。(5)结束阶段。正确处理团体成员的离别情绪,领导者做好总结工作并对团体辅导的效果进行评估。
3.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1 )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的缓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压力和紧张情绪。在团体辅导的过程中会有许多有趣的活动,活动的趣味性使人放松,获得愉悦的感觉,同时活动也使成员的注意力集中在任务上,暂时忘记了负面情绪。在一次次的活动中,每个成员都要思考和行动,让生理状态、心理状态达到良好从而完成活动任务,这是成员的自主的身心调整。众多的团体成员更是一种社会支持,让大学生感受到关心、关爱。例如互助拍拍背这个活动,成员要站成一圈,用手掌帮前面的人按摩,然后转身帮后面的人按摩。在这种简单的运动中,每一位成员都会感受到他人的关心,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互助,对每位成员来说都是一种心灵的抚慰。(2)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改善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的内部有着较多的成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团体辅导中的团体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圈,每一位成员在辅导活动中都要与其他组员交流,成员间要彼此了解,活动的完成需要成员间协同合作,这一切都在锻炼着每一个人的交流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与人交往。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会尊重他人、换位思考,更重要的是学习人际交往中的沟通技巧并在实践中运用。(3)团体心理辅导能够促进成员的自我成长。
二、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
1.概念。宿舍人际关系是指在宿舍的空间内,朝夕相处的成员之间相互交往、了解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情感联系,包括日常生活中的言语与非言语交流和物质交流、精神交流。宿舍人际关系体现了群体的影响力和群体的内部构建。
2.特点。(1 )独特性。大学的时光里,来自不同城市的、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共同生活在一个宿舍里,每个人都有着个性,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虽然有如此多的差异,但是他们却要住在一个宿舍里,在相同的环境里学习和生活,这些使得宿舍人际关系十分独特。宿舍里有共性也有个性,差异巨大但包容性也大,看似矛盾却处处表现着和谐。(2)复杂性。由于大学生群体的多样性,导致了宿舍人际关系纷繁复杂,男生或女生宿舍、高年级宿舍或低年级宿舍各有不同,同样的问题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同样的方法却用来解决不同的宿舍问题。复杂的原因在于有太多的个体,而且数目庞大的个体被随机组合。(3)危险性。宿舍里成员间个性不同,矛盾时有发生,矛盾升级必然会对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矛盾何时发生无法预测,结果无法预测,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也说明了危险的存在。
3.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宿舍内部成员矛盾频发和小团体的存在是大学生宿舍内人际关系的主要问题,很多大学生反映有过和室友吵架的经历,甚至有的宿舍内发生过打架事件,还有学生反映自己曾被室友孤立过。从媒体的报道也可以发现,大学生宿舍内的投毒、故意伤害事件也时有发生。因此,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是比较严重的。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改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方面的应用价值
1.促进宿舍成员间的了解和理解。在人际沟通理论中,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指出人际沟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共有的社会系统。在沟通中言语和非言语同样重要,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成员之间能够在多种沟通形式下进行深入的交流,这些形式有言语、目光、体态等。虽然宿舍成员朝夕相处,但是很多同学只是流于表面的交流,很少有人可以做到深入的心与心之间的真诚沟通,在平时的相处中可能一句话不和就互不理睬。在团体辅导中,所有人都能够静下心来,听别人说,很多在平时没说的话有了说的机会,很多不敢表达的情感也传达出来了,交流的效果较好。
2.有助于大学生改正自身缺点,完善自我。社会学习理论中,个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是个体能够学习、模仿他人的重要原因,如何让有缺点的、不完善的大学生个体变得优秀和成熟,那就要让他们向他人学习。团体辅导中每一位大学生是个体,辅导团体是环境,两者的交互作用使得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向其他成员学习,最终在不断地学习中完善自我。团体的目标在逐步实现时,个体的从众心理也会促使其努力学习他人的优点,使自己变成符合要求的团体成员。
3.帮助大学生学会尊重他人,抛弃自我中心主义。自我中心主义是指一切事情都以个人的利益为准,让自己舒服,那么由此产生的问题就是忽视了他人,很多时候会伤害到周围的人,对别人不尊重。尊重他人需要换位思考,团体心理辅导中,天使揭秘活动就能让成员感受到被关注、被尊重,同时学会尊重他人。需要层次论中,尊重的需要属于较高层次的需要,当这种需要得到一定满足时个体会体验到愉快和较高的满足感;需要无法满足,必然会出现问题。然而尊重是相互的,得到他人尊重的前提是先尊重他人。当今的大学生过于追求个性,结果是在宿舍里谁都不尊重谁,体验不到尊重也就不愿去尊重。团体心理辅导让成员感受到的是充分的尊重,在个体自身需要满足的同时他们也学会了充分的去尊重。
4.有助于提升宿舍的集体凝聚力。团体动力学理论指出团体会营造出一个场,这个场具有动力,随着动力场的变化,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这个理论说明了团体对个体的影响力,团体的力量推动个体凝聚在一起,团结合作,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5.促进宿舍内人际关系的和谐与融洽。团体心理辅导中,会形成独特的团体气氛,这是一种无形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团体内的每一个成员。首先,团体气氛是一种和谐的气氛,它促使每一个个体尽力去维护和保持团体的和谐,渐渐地,维持和谐的想法会内化为每个成员的自动化思维,当他们回到宿舍也会努力让宿舍的人际关系和谐起来。其次,团体气氛是相互关爱、关心的气氛。团体辅导的活动更多的是需要彼此互帮互助共同完成,只有相互关心才能一起成长,并在一次次的活动中让学生懂得关心他人。
6.团体陪伴。团体陪伴是指团体对个体的陪伴作用,团体发展过程中团体对个体的支持和帮助。团体辅导中除了个体间的陪伴,团体对每个个体来说也是一种陪伴,团体让每个学生有了归属感并给予个体关爱,让个体的归属需要、爱的需要得到满足。团体成长的过程也是个体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团体如同一个家庭呵护着、陪伴着每一个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