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理信息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国家空间基础设施(NSDI)、"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
1.前言
1.1背景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已进入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时代,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发达国家在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和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1998年1月,当时的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引发了继"信息高速公路"、"知识经济"以后的第三次信息浪潮。1998年6月,总书记在两院院士会上提出了关于中国发展"数字地球"的思路,指明了发展信息技术,加快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早日实现中国的"数字地球",是我国争先抢占世界科技、产业和经济制高点,走向21世纪的知识经济的发展战略。十五期间,许多地区和部门相继制定了数字省区和覆盖本领域的数字工程项目发展规划,如北京市已拟?quot;数字北京"总体框架和发展规划,"数字海南"、"数字山西"、"数字福建"、"数字浙江"、"数字陕西"等规划也在制定之中;国土资源部计划用12年时间实施"数字国土工程",交通部提出实施"智能交通",国家海洋局提出"数字海洋",国家测绘局提出建立"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2001年10月,继53号文后,国家计委、国家地理空间信息协调委员会召开了"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战略研讨会",指出"必须将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应用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应加快发展,以带动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并进一步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更引发全国十几个省、直辖市拉开建设"数字省区"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序幕。
1.2目的和意义:
联合国的一份报告表明,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80%以上的信息与地理信息有关,地理信息技术大大改变人类观测和认识地球的方式,已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灾害、环境检测、规划、电力、商业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成为21世纪国际竞争的制高点之一,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防安全。"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建设,将为广西政府部门和各市县的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规划、设计和决策支持的基础地理框架信息,为电子政务的实施提供统一标准的基础地理信息支撑平台和环境。
1.3主要内容:
"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建设就是通称国家空间基础设施(NSDI)在广西的具体表述。也是以3S(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RS-遥感)技术为基础,基础测绘数据的生产和成果存档、管理、分发服务系统在信息时代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发展。
"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大地测量基准建设、广西省级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基础地理信息采集体系的建设、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的建设、技术支持体系的建设、地理空间信息交换网络体系建设、组织机构的建设等,实现覆盖整个广西的多尺度、多分辨率、现势性好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1.4"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在各行业中的应用:
2.广西实施该项工程已具备的条件
2.1区内环境: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的战略目标,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广西,其信息化建设起步并不晚,20世纪90年代,南宁、柳州、桂林、北海等城市的土地、规划、环保等部门相继完成了本行业的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21世纪的今天,南宁、柳州、桂林列入国家级信息化试点城市,在这三个试点城市的带动下,全区社会信息化建设全面展开,围绕政府网的建设,各地根据实际情况懈骶咛厣男畔⒒ㄉ琛H绫焙J械?quot;数字北海"项目,百色地区的"农业信息化示范项目"、防城港市的"港口信息化项目"、玉林市的"有线电视宽带网工程"等,以及全国第一套应急联动系统――南宁市社嵊绷低常?11)的初步建成,都为广西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预计到2005年,全广西将铺设光纤约4.8万公里,每千人拥有计算机50台,互联网普及率达8%以上,信息产业增加值将达到250亿元,占广西国民生产总值的8%以上.
2.2广西测绘局内环境:
国家测绘部门投资2.56亿启动"国家基础测绘设施项目"建设,简称"大专项"建设。
广西测绘局在国家测绘局和区政府的支持下,于2000年8月正式立项(总投资2700万元),目前已完成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生产技术体系、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传输网络体系的建设,基础地理信息管理服务体系、空间定位综合服务体系、广西数字化基地大楼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广西测绘局已建成主干千兆,百兆交换到桌面的局域网,装备了若干台企业级服务器、海量的磁盘阵列、磁带库、图形工作站、高档微机、大型彩色扫描仪、大幅面绘图仪等硬件设备,以及数据库软件ORACLE,GIS软件ARCGIS、Geostar、MapInfo、ERDAS、数字摄影测量系统、扫描矢量化系统等软件。通过大专项的建设,还锻炼出一批精通3S技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测绘技术的综合型人才。
1.基础地理信息生产技术体系已初步建成:
目前,广西测绘局已具备的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年生产规模如下表所示:
数据类型
年生产能力(幅)
数据库存储(GB)
1:1万DOM(数字正射影像图)
1600
1600幅×45MB/幅=72
1:1万DEM(数字高程模型)
1600
1600幅×5MB/幅=8
1:1万DLG(数字线划地图)
880
880幅×4.5MB/幅=4
1:1万DRG(数字栅格地图)
1000
1000幅×5MB/幅=5
遥感影像数据
按1米分辨率计算,500幅×100MB/幅=50GB
注:按广西"十五"计划,需8~10年才能更新测绘完成全广西1:1万地图。
3.建设原则和关键技术
3.1建设原则
"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建设要贯彻"需求牵引、统筹规划、统一标准、阶段发展、面向应用、共建共享"的方针,坚持市场引导与政府调控相结合,引进和自主创新相结合,重点开发和普及应用相结合,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以应用促进发展。
3.2关键技术
海量数据库存储技术:目前,单是按覆盖广西的4D(DLG、DEM、DOM、DRG)测绘产品的数据量计算,就达到了TB级,如何采用关系数据库(如ORACLE)管理海量空间数据,将是今后几年内的研究热点。
菘焖倩袢∈侄危喝绾纬浞掷?S技术及其集成,快速获取信息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宽带网络:利用高速网络实现信息共享和互操作。
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和三维模型是数字城市表现的主要形式。
知识产权问题:模拟测绘产品版权问题较好解决。受法律不健全、法制观念淡薄等客观条件的影响,数字化测绘产品的版权问题亟待解决,因为数字化产品一经提供,可以轻而易举地进行复制。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法律、制度外,还需在技术上研究加密手段。
空间数据库更新与版本管理:为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必须定期更新数据,保持基础数据的现势性。数据更新后,历史数据仍须保存。因此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数据版本管理机制,确保有效数据能长期保存,又避免不必要的数据冗余。
4.现阶段的主要任务
4.1数据标准和规范的制定。
数据标准是急待解决的问题。很多标准国家尚未出台,必须加快基础地理信息各类标准的制定,完善各种数据库的建设标准、质量控制标准和安全保密标准,加快制定基础地理信息的产品标准、信息交换标准和应用标准等。
4.2广西省级基础地理数据库的建设
按基础测绘分级管理的原则,国家负责1:100万、1:25万和1:5万尺度的基础地理信息生产、管理、服务和更新。省级政府部门负责1:1万、1:5000比例尺甚至更大尺度的基础地理信息生产、管理、服务和更新工作。其中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将是"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核心和基础。省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组成如图所示:
4.3实施一批地理空间信息重点应用示范工程的建设
当前,人口、资源、环境等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和地方政府最为关注的领域,为共享"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资源,应当把应用开发的重点放在人口地理信息系统、资源(国土、海洋、地矿等)地理信息系统、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研究中。同时作为广西测绘局与区政府部门的合作项目――广西综合区情地理信息系统(9202工程)建设的延伸扩展,更要充分利用"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资源,结合西部大开发政府急于掌握的信息,急政府之所急,想政府之所想,积极与政府部门联系、沟通,进一步完善综合区情地理信息系统,注重反映广西自然资源、经济两方面的信息。
4.4积极创造条件推进地理空间信息共建共享机制的建立
测绘部门多年来生产了大量的地理信息资料,它们在广西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公益性、基础性的作用,但要在更深层次和更广的领域应用,需要政府及各行业的通力合作。共建共享是避免重复建设、维护国家利益的必要措施,是"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中必须坚持的原则。这方面的教训是屡见不鲜的,如广西各地方土地部门有独立的一套地籍图,规划部门有地形图,房产部门有房产图,每个部门都是投入巨资测绘、数字化,标准都不统一。实际上只要政府牵头协调,各地测绘一套基础地形图,每个部门在其基础上再采集各行业关注的要素(称之为三图合一)。这样的结果是大大节约了经费,却实现了各取所需,同时由于数据标准的统一,各行业能共享、交换成果。
要实现共建共享,一方面要积极推动地理空间信息政府协调机制的建立,充分发挥测绘部门的作用,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交换数据;二要研究制定共建共享的法规政策,明确规定知识产权的保护、用户的权利和义务、有偿使用等问题;三是测绘部门要在信息共建共享中发挥带头作用,进一步强化"四个主动服务"意识:主动为领导宏观决策服务,主动为国家重大战略、方针提供服务,主动为广西重大基础设施提供服务,主动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供服务。为推进共建共享机制的建立作出应有的贡献。
4.5建设基于WEBGIS的地理空间信息交换网络体系。
"数字广西"网站()作为广西测绘局的宣传阵地及元数据窗口,应加强地理空间信息网站建设和网上地图的开发,探索地理信息网络服务模式,以适应网络快速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对网上地图的迫切需求。
5.极待解决的问题:
5.1政策方面的问题
去年广西制定的《广西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中并没有完整地将"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列入其中。广西的信息产业在2000年全年的总产值为28.6亿元,仅占全区GDP的千分之二,在全国排22位,在西部地区排第5位。可以看出,广西的信息化总量还较低。基于"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重要性和其能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跨越式发展。建议由区计委统一协调,广西测绘局负责具体实施,各部门共同组成广西地理空间信息协调委员会,加快制定"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建设规划工作。
5.2人才缺乏、财力支撑不足的问题:
测绘滞后于国民经济建设的步伐,这是目前的尴尬现状。主要的原因是财力投入的不足。
"数据是血液",没有了数据的"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就是个空架子,其他行业的信息化也就没有了与地理空间相对应的承载体。
"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建设是多种高新技术的集成,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目前,人才缺乏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
6.结束语
广西壮族自治区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作为广西测绘局向社会提供基础地理信息分发服务、应用开发的窗口和国家空间信息交换网络的省级主节点,基本具备?quot;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应发挥"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的主力军作用,为我区信息化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罗满建《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战略研讨会情况报告》
2、广西区测绘局《国家基础测绘设施项目广西单位工程方案设计》
3、刘金长《建设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
4、广西区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
关键词:空间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3)07-0050-03
0 引 言
物联网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1]。空间信息技术是指采用现代探测与传感技术、摄影测量与遥感对地观测技术、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卫星通信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为主要手段,研究地球空间目标与环境参数信息的获取、分析、管理、存储、传输、显示、应用的一门综合和集成的信息科学和技术[2]。
近年来,在物联网概念及其应用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空间信息技术迎来了应用与发展的新机遇,并逐渐显示出了其在物联网中的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探讨空间信息技术在物联网中的作用与应用,对于促进多方的技术融合与协同发展的必要性日益显现。
1 空间信息技术与物联网的发展概况
1.1 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
空间信息技术是当前人类获取并处理大区域地球空间及其动态信息的唯一技术手段。随着科技的进步,空间信息技术无论是在单项技术还是在综合集成上,都得以飞速发展,尤其是在1998年戈尔提出“数字地球”概念后,世界各国均纷纷出台相关的发展策略与长远规划。目前,在空间信息获取上,全球对地观测能力不断增强,人类逐步进入一个多源、多时相、全方位和全天候对地观测的新时代;在空间定位技术上,则以GPS、GLONASS、伽利略和北斗星系统为代表,在静态动态定位精度、运行可靠性以及实时数据上都得以改善与提高;在空间信息分析处理上,GIS作为集地理、测绘、计算机等多学科为一体的交叉综合性学科快速发展,其以空间数据库为基础,进行数据的输入、输出、组织和管理,更关键的是GIS提供了对信息的认识表达、综合分析、理解决策等方面的技术和模型,具有强大空间数据处理与空间信息分析功能,业已成为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重要理论内涵与技术手段,是空间信息技术深化应用的核心,并向系统结构化、集成化、网络化、三维化以及智能化等方向发展。
在具体的应用上,国内外相继开展了数字地球、智慧地球、数字区域、数字城市、数字社区等一系列研究。目前的应用已走出军事、测绘等传统领域,进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包括资源环境、城乡规划、工程建设、交通、电力、农业、林业、电信、商业、旅游、现代物流等领域以及大众服务行业,并形成了规模强大的空间信息产业[3]。
1.2 物联网的发展
物联网理念最早出现于比尔盖茨1995年《未来之路》一书 [4]。1998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提出了“物联网”的构想。1999年,美国Auto-ID首先明确提出“物联网”概念。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The Internet of things》年度报告,正式将“物联网”称为“the Internet of Things”,并对物联网概念进行了扩展 [5]。目前,国外对物联网的研发、应用主要集中在美、欧、日、韩等少数国家。2008年,欧盟智慧系统整合科技联盟(EPOSS)发表《2020的物联网:未来蓝图》的报告。2009年,彭明盛提出“智慧地球”概念,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职后,将“智慧地球”提升为国家层级的发展战略,从而引起全球关注。2009年6月,欧盟委员会提交了《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随后了其物联网战略。日本政府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相继制定了e-Japan、u-Japan、i-Japan 等多项国家信息技术发展战略。韩国政府自1997年起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产业政策。我国也在2006年的《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中将物联网的核心传感网列入重点研究领域。2009年,总理提出“感知中国”概念,并于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门也把物联网发展作为国家信息产业确定的三大发展目标之一。
与基础性研究同步,物联网应用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仓储物流、假冒产品的防范、智能楼宇、路灯管理、智能电表、城市自来水网等基础设施、医疗护理、精准农业传感技术的精确应用、智能化专家管理系统、远程监测和遥感系统、生物信息和诊断系统、食物安全追溯系统等领域体现了极大的应用价值,并将发挥巨大的潜在作用。
2 空间信息技术在物联网中的作用
2.1 为物联网系统提供空间认知的基准与标准
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生活在一个由计算与通信技术构成的信息空间与物理空间共存的空间中。在这个对偶空间中,既有存在从物理空间中获取信息形成信息空间的组成过程,也有从信息空间向物理空间提供信息的反馈过程[6]。物联网系统需要认知物理空间,并促进两个空间的深度融合,而对于物理空间的认知与基准问题则应包括几何、物理和时间基准等内容,这些也恰是空间信息技术研究的基本问题。空间信息技术在确定空间信息几何形态和时空分布上的技术进步与应用发展间接上奠定了物联网系统对于物理空间的认知基准。另一方面,标准化是任何行业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物联网系统由于其自身综合性、交叉性等特点,标准化问题尤为突出。而伴随着空间信息技术发展形成的一系列空间信息标准,包括括数据的格式、精度、质量以及信息的分类编码、安全保密、技术服务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可以直接被物联网系统标准化所借鉴,至少在空间数据与信息上可以利用现有的标准化成果。
2.2 为物联网系统提供实时与非实时空间信息
人们接触的信息中约80%和地理位置相关,物联网系统中空间信息更是占据重要地位,空间信息技术则可以为物联网系统提供实时和非实时的空间信息。随着3S技术(RS、GPS、GIS)的进步以及与信息、通信技术的结合发展,现已实现对于目标的实时与非实时分类识别、跟踪定位和监测监管。一方面,随着制图学与空间数据库相关理论与技术的进步,业已形成多层次标准化的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为物联网系统提供了基础地理信息平台,并直接影响到物联网应用的广度和深度[7]。另一方面,RS和GPS也是物联网系统获取相关空间信息的途径之一。其中,RS作为宏观观测地球的手段,其数据的空间、时间、光谱、辐射分辨率不断提高,数据传输与处理的实时性显著增强,并积累了大量的历史数据形成空间影像动态数据库;GPS的定位精度和覆盖范围也不断提升,且从静态扩展到动态,从单点到广域,从事后处理到实时定位,足以为物联网提供高精度的实时定位信息,另外,GPS还可以为物联网系统提供统一的时间信息。
2.3 为物联网系统提供空间数据的分析处理、集成管理与数据挖掘
物联网本意是要将物体与物体通过传感器、网络等联合为有机整体,要将物体的特征特性转换为数据进行信息传输交流,这些数据具有异构、分散、多源、海量和时空动态等相关特性,这给系统的数据处理与管理带来了挑战。物联网系统必须将繁杂的数据进行有效的集成聚合与分析处理,才能保证物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作为空间信息技术之一的地理信息技术则是空间信息的存储、处理、分析、管理和应用的核心技术,在数据存储与管理方面,业已形成先进的面向对象数据模型和成熟的空间数据库技术;在数据的分析处理上,GIS有强大的空间数据处理能力,尤其在空间分析能力上更是其区别于其他信息系统的显著标志。
空间分析是为获取和传输空间信息而基于地理对象的位置及形态特征的分析与建模的系列技术,物联网系统的特征要求其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以达到对海量空间数据的处理分析、挖掘、推理,并达到智能决策与服务的目的。当前,空间信息技术在数据管理与处理上已从传统的空间数据管理系统逐步向空间决策支持系统转变[8]。为适应物联网的发展需求,空间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还将向泛空间信息分析、协同实时处理、智能推理、面向公众服务等方向转变[9]。
2.4 为物联网系统提供空间可视化技术
人占据物联网系统中人与物的信息交互的主导地位。有研究表明,人获取客观世界的信息约有80%来自视觉,相对于其它途径和方式,图形图像信息最易被人们直接识别,可视化技术将数据转换解释为直观的图形,从而简化、便捷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与途径。
物联网系统中涉及复杂的多源、多维空间数据,空间可视化理论与技术奠定了其可视化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机、人/物的信息交互效率。此外,GIS的发展已从传统的2维地图发展至2.5维与真3维空间信息系统,其基于空间数据库构建的虚拟环境与情景模拟技术日趋成熟,以数字地球为代表的系统建设也已在应用方向逐渐普及,这些都将在新时代物联网的建设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未来计算机技术与人的思维科学将进一步融合,人也会成为物联网虚拟环境中的一部分,而其大前提则是需要借助空间信息可视化技术以及虚拟现实技术来保证人与物、人与虚拟环境、人与空间信息的交互。
2.5 为物联网系统提供其他相关技术支撑
空间信息技术除了在空间数据的管理、处理、可视化等领域以外,还可以为物联网系统提供很多其他相关技术支撑。例如,在物联网中人与物的物理空间是连续的,而传感器所获取的数据大多为点数据,在获取连续的空间数据上则需要空间信息相关技术的支撑。遥感就是获取大范围数据的最佳手段之一,在物联网系统中,借助其与相关点数据的关联反演也是当前通过点源数据获取大范围连续数据的技术方法。
另外,早在物联网概念出现之前,空间信息技术已有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诸多应用基础平台与相关支撑技术,例如基础地理信息平台、分布式空间数据库平台与技术、移动GIS平台与技术等。在这些平台之上又成功地出现了一系列应用,如导航、智能购物等公众LBS服务,又如数字地球、数字城市等大区域范围的应用。在这样一些应用上,已经出现了物联网概念的雏形,这些已建成以及正在发展的平台为物联网系统的构建奠定了平台与技术基础,很多物联网系统的构建可以基于上述平台,添加物联网的传感器、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以实现物联网系统功能,例如冷链物流管理系统等[10]。
3 空间信息技术在物联网建设中的应用
有学者指出物联网的概念脱胎于应用,其相关技术与应用雏形早已出现,物联网的应用领域包括资源、环境、工业、农业、公共安全、交通运输、城市管理、平安家居和医疗健康等等,而这些领域中很多都是空间信息技术传统与新兴的应用领域。在即将来临的物联网新时代中,空间信息技术在这些领域中成功的应用案例和知识积累也将为物联网应用与建设奠定基础。
3.1 空间定位技术应用
空间定位技术自诞生以来,逐渐由军方转向民用,已形成巨大的应用市场,目前较为成熟的应用主要有导航、物流以及各种基于位置的服务(LBS)。在物联网系统中,空间定位技术提供了人、物的空间位置信息,在物联网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并有着广阔的应用市场。例如,人和物的跟踪定位,在安全、物流、远程医疗、LBS服务等相关领域都是不可或缺的,空间定位技术势必被这些领域物联网的建设所应用。
3.2 遥感技术应用
遥感是空间信息技术中最具历史的技术,在地质、资源环境、灾害、区域、城市等调查监测、分析预测方面有着成功的应用。作为一种传感技术,遥感将在这些领域物联网建设与应用中成为系统信息源之一,也必将因其具有低代价大范围连续获取信息的能力而大有作为,尤其是在当前物联网传感器以点信息源为主的情况下,遥感获取的信息恰是物联网建设应用中有待发掘的蓝海领域。
3.3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技术涵盖多源空间数据集成、空间信息可视化、空间分析技术、空间数据挖掘和GIS 应用建模等诸多方面[11],因此,在各领域的物联网建设中,GIS不仅可以提供功能强大的数据存储、处理、交换、分析、管理和应用,还可以提供对空间与非空间信息的认识、分析与数据挖掘、表达和决策的技术和模型。随着物联网研究与应用的深入,出现了物联网与GIS的集成应用[12],一些物联网的建设也直接基于GIS而设计开发,因此GIS在物联网建设中的应用价值和应用前景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共识。
4 结 语
从物联网概念的提出,到近年来的快速发展,许多先进理念与科技创新不断出现,但有学者指出物联网还缺乏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物联网的发展需要传感、网络、计算机以及空间信息技术等相关理论技术的支撑。徐冠华院士曾在国家遥感中心成立15周年纪念会上提到,空间信息技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在产业化和实用化方面还有相当距离,而物联网概念的诞生及其在各领域的发展恰为空间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发展机遇。因此,清醒地认识空间信息技术在物联网系统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应用,促进空间信息技术和物联网的集成结合对于物联网及其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物联网研究报告[R].北京,2009.
[2] 宁津生,王正涛.测绘学科发展综述[J].测绘科学,2006,31(1):9-15.
[3] 李清泉.关于我国空间信息产业发展的思考[J].地理信息世界, 2004,2(4):5-8.
[4] GATES B, MYHRVOLD N, RINEARSON P. 未来之路 [M]. 辜正坤,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5]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UIT. 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The Internet of Things[R]. Tunis, Tunisia:ITU telecom World, 2005.
[6] 徐光祐,陶霖密,张大鹏,等.物理空间与信息空间的对偶关系[J].科学通报,2006,51(5):610-616.
[7] 史照良,龚越新,曹敏,等.测绘技术在物联网时代的应用[J].现代测绘,2010,33(3):3-5.
[8] 刘耀林.从空间分析到空间决策的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7,32(11):1050- 1055.
[9] 刘耀林.新地理信息时代空间分析技术展望[J].地理信息世界,2011(4):21-24.
[10] 李清泉,李必军.物联网应用在GIS中需要解决的若干技术问题[J].地理信息世界,2010(5):7-11.
而根据《2007中国在线地图信息服务研究报告》显示,中国互联网地图服务市场的竞争者主要有4家:北京图为先科技有限公司(Mapbar)、北京图盟科技有限公司(Mapabc)、北京灵图软件技术有限公司(51ditu)和搜狐旗下的搜狗地图Go2Map,这四家公司共同垄断了94.5%的用户访问量。
这些企业大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而且各具特色。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在线地图及无线地图服务提供商,Mapbar开发出了符合电信级标准的“GEOSPATIAL”综合地图服务平台,可统一支持网络地图(WEBGIS)和2G/3G无线网络地图应用,该平台可通过不同的网络和应用终端向用户提供地图搜索服务。
Mapabc则为它的合作伙伴们提供了一种创新的服务模式――地图API,合作伙伴们无需自建地图平台,只需从远程调用,就可以获取基础地图、公交换乘、驾车路径等基础地图服务资源。
地图的无线定位服务系统软件和嵌入式导航软件在市场上有很高的占有率,其电子地图网站51MAP还延伸出搜索风云榜、灵图UU、桌面地图等众多搜索功能。
而搜狐公司在2005年全资收购了Go2Map,并迅速整合推出了搜狗地图服务,开创了诸多中国第一:比如第一家面向公众服务的地图网站、第一款网络地理应用系统中间件G02map-MIP、第一个地图服务系统应用程序接口API、第一种“电子地图租用”服务模式等等。
斗法
从全球范围内看,电子地图早已是一片相对成熟的市场,竞争激烈、兼并频繁。2007年,诺基亚以81亿美元的高价收购了全球第一大地图供应商Navteq;近日,欧盟竞争管理委员会又批准了全球第二大导航设备制造商TomTom以29亿英镑的价格收购全球第二大电子地图供应商Tele Atlas的交易。
而发生在Google、微软和雅虎等公司之间的地图争夺战早已不是新闻。Google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推出了Google Map,在2004年,Google收购了Keyhole卫星图像公司,并于第二年推出了Google Earth,这在当时引起了全世界G粉们的高声欢呼。GoogleEarth上的全球地貌影像的有效分辨率至少为100米,通常为30米,视角海拔高度为15公里左右,大城市、著名风景区、建筑物区域会提供分辨率为1米和0.5米左右的高精度影像。
特别的是,在推出卫星地图后,Google的用户可以像飘浮在半空中一样俯瞰地球。随着版本的更新,Google Earth陆续新增了城市的3D建筑、Sky功能(用户可以浏览宇宙的星空,包括星云、恒星等等)、目光功能(用户移动时间滑杆,可以观赏黄昏、清晨以及地球斜影移动的景象)等等,甚至,Google Moon也已经开始和用户见面。
面对Google的咄咄逼人,微软终于坐不住了。在近几年间,微软先后收购了GeoTango、Multimap、Vicinity、Caligari等多家大型在线地图服务提供商、3D模拟软件开发商软件公司,并开发出了极具针对性的在线服务“Virtual Earth”。据业内称,微软仅仅为拍摄该服务中所用到的图像就投资了近1.5亿美元,图片解析度已经小于0.1米,视角距地面的最小高度已经达到了23米。2007年,微软又对“虚拟地球”做出了重大更新,推出了“Microsoft Virtual Earth 3D”。VirtualEarth 3D不同于Google那样提供真实的航空和卫星照片,而是提供现实世界的逼真模拟。
未来
尽管很多人都对电子地图抱持着高涨的热情,但不断更新换代的电子地图在为人们提供高效便捷服务的背后,仍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电子地图的编制,需要企业投入相当大的资金和技术作保障,如果一家公司独立开发全国范围的电子地图,将是一项巨大的数据库工程,除了进行实地的考察、测绘、制作之外,还需要对地图进行及时的后期维护,投资多以亿为单位计算。由于互联网地图数据有着易被复制的特点,一些并不具备地图制作资质的企业为了在新兴市场上分一杯羹,纷纷举起了“拿来主义”的大旗,而电子地图真正投资者的利益却无法得到保证。
网站测距标识信息错误、出于商业利益乱改线路图、为达到便利效果减少重要建筑物、地图更新不到位、盗版电子地图绘制粗劣……这些不仅给消费者的出行帮了倒忙,也让电子地图网站和商家本身失去了公信力。
出于国防安全的需要。国家对某些地理信息“是什么”“在哪里”的高精度需要严格保密,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分析师列尼德沙吉恩曾尖锐地指出:“不需对袭击目标进行侦察,因为已经有一家美国公司在替他们工作。”
Google目前开发的街景服务(Street View)已涵盖了美国30个城市,该服务能够提供360度全方位的视图。尽管这项有趣的服务在普通人群中很受欢迎,但前不久有欧盟官员表示,如果Google在欧洲推类似的地图服务,其清晰的街道景物照片将会引发隐私方面的担忧。
文 舒言
即使你在中国,Earthmine也可以带你去纽约、去巴黎……
曾经Google Earth的诞生让人们兴奋不已,感谢日新月异的技术,如今电子地图提供商Earthmine比Google Earth做得更大胆,它让我们相信,即使在家也可以更真切地环游世界。“我们的目标是索引现实,要让用户感到如同自己站在街上一样。” Earthmine的创始人约翰.瑞斯特夫斯基(John Ristevski)和安东尼.法赛罗(Anthony Fassero)表示。Earthmine提供的是城市街景360度全景电子地图,公司在美国TechCrunch会议上演示的一组街头全景中,可以清晰地看见在每个阴暗处阳光照耀物体所呈现色调的细微差别。同时演示的动态图像可以360度旋转而表现出不同视角的透视变化,甚至能把视角延伸到天空的地平线处。凭借着超越Google Earth的技术,Earthmine在2008年的TechCrunch会议上获得了“最佳技术创新奖”。
2006年约翰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认识了安东尼,安东尼是一名建筑系的毕业生,正在研究一个数字全景摄影的课题,而约翰正在为了博士学位研究激光扫描应用技术。当时两人都在非盈利组织CyArk工作,这是一个专注于考古学和历史学的专业档案组织,通过使用3D激光扫描仪收集数据,然后在网上创建档案库。这点给了他们灵感,他们认为如果能将全景照片和地理空间数据结合起来,就可以捕捉和传送如照片一样真切的3D环境从而记录世界。
他们很快获得了200万美元的创业资金,并在2007年12月宣布与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和喷气推进实验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JPL)签署了独家合作协议,获得了后者研发的从立体全景图片创建3D数据的软件和算法,这也是NASA在火星探测任务中使用的技术。JPL实际在十几年前就开始开发可进行独立导航的算法和软件。目前这个称为Space Age的技术可以被使用在任何机器人中,以获得物理环境的虚拟信息,并依据这些虚拟信息作出导航决策。“JPL的技术在3D数据生成过程中的精确度和密度已经达到了一个无法超越的地位。广角图像生成密集和精确的3D数据是非常困难的,JPL的工程师和科学家近十年来一直在解决这个问题。”约翰表示。Earthmine将JPL技术与自身独有的捕捉硬件和网络传送技术结合,传输精确的3D数据。
Earthmine选择了旧金山作为实验基地,他们派出的摄像车上安装了一排照相机并在城市道路的不同位置收集立体照片。这些照片被组合后创建成三维的全景图像。使用JPL的立体成像技术,数据被处理为与全景图像中的每一个像素都匹配的三维效果。用于创建三维图像的每一个像素都包括了经度、纬度和海拔一组数据,并可为任何城市设施提供精确的测量坐标系。最后得到的是,在支持Flash的任何网络浏览器上都可以获得一个360度视角的一系列无缝的全景图像。约翰和安东尼用三个星期的时间跑遍了旧金山市,后又用三个月时间创建了他们的地图。
作为竞争对手,Google在今年5月也进入街景电子地图领域,在Google地图(Google Maps)中提供了街景视图(Street View)功能,该功能也允许用户以360度视角观察所处位置的街景数字影像,目前已包括美国21个城市的信息,包括旧金山、丹佛、洛杉矶、迈阿密等。但Google地图的成像质量并不稳定,很多使用者反映说Google的地图经常会充满了镜头光斑、扭曲以及影像重叠,他们认为如果要使用Google地图找到一个精确的地点,比如一个小饭馆或便利店等,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除了创建适用于旅行者的地图来帮助他们在不熟悉的城市里找到目的地外,Earthmine还将视线放到了企业用户身上。Eathmine表示公司的图像数据库可以满足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规划,以及工程技术、灾害管理、城市管理服务行业等众多行业在规划、设计、管理以及调查时的需要。约翰表示,现有的城市地理空间数据少得可怜,即使是拥有最新的地理信息系统的城市也是如此。即使数据存在,要么大部分很难获得,要么数据过时。Eathmine想做的就是创建一个城市环境信息数据“矿藏”,帮助人们挖掘需要的信息。
Eathmine目前的目标是将这个服务扩展到美国其他的主要城市,并组建一个庞大的安装了照相机的自行车队,最后使手机用户也能使用他们的街景电子地图。想象一下,利用Earthmine的电子地图在美国的曼哈顿大街上走走瞧瞧,该是多么有趣的经历。
医师外包
文 舒言
对于那些苦于找不到专职的重症监护病房主治医师的中小型社区医院,可以尝试远程医师外包服务。
克.派顿可能已经不太记得在圣玛莉健康医疗中心重症监护病房(ICU)里陪伴他妻子蕾吉娜的25天是怎么度过的了,陪护在床边的他充满了压力、焦急和紧张。但他还依然能够清晰地回忆起某一天在ICU病房里发生的事情,那天他正陪护在妻子的床边,突然从上方传来了一位女士的声音,“派顿先生,请你不要挡着监视器。”说话者是远在圣路易斯的一位看护重症病人的专责主治医师,她直属于提供远程医疗服务的Advanced ICU Care公司。
圣玛莉健康医疗中心只是美国许多的社区医院之一,它们有自己的重症监护病房,但一直以来却苦于找不到专职的专责主治医师。研究报告显示,专责主治医师能够降低病人的死亡率,同时病人的住院时间能缩短。但是现在的问题是,这样的专责主治医师太少了,尤其是在人口相对稀少的地区。目前全美国仅拥有6000名专责主治医师,对这些专业医师的需求量巨大。到2010年,对专责主治医师的需求量将超过供应量,并且这个缺口将继续加大,到2020年达到22%,2030年达到35%。在2006年上交给美国国会的一份报告显示,如果要使专责主治医师和重症监护病房的病人达到一个最佳的治疗比例,那么对专责主治医师的需求量将比目前的供应量高出129%。
医疗服务公司Advanced ICU Care及时发现了这其中的商机,提供远程治疗,其中包括了三个关键要素:尖端的远程医疗技术;有经验的、经过多方认证的专责主治医师和护士;完备的诊疗程序。
五年前,这种改变还主要靠手机的移动语音通话功能,让人们能突破电话线的束缚,随时随地通话联系;今天,这种改变则是靠手机媒体层出不穷的各种功能应用,这些功能应用不断渗透和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而革命性地重塑当今世界。这种改变仍在不停地推进,甚至远远超出我们今天的想像。所以,中移动的这句广告词未来相当长时间仍不会过时。
手机改变社会生活
要梳理手机媒体对现代社会生活的深刻介入和促变,首先必须要真正弄清手机媒体这个概念。相信很多人都有这个误区:手机媒体就是手机报刊加手机电视,也就是手机传播新闻。其实不然。
从媒体的内涵和本质来看,无不具备两方面特性:一是任何媒体都是由介质加信息传播组成,如报刊媒体是纸张(介质)加上文字图片,电视媒体是电视机(介质)加上音视频节目。二是媒体并非只是传播新闻内容,娱乐、消遣甚至商务也是媒体的功能之一。从这两点来说,凡是通过手机终端来传输交流使用各种除语音数据的其实都是手机媒体,手机报刊电视也好,手机音乐也好,手机游戏也好,手机定位,手机搜索,手机支付等,其实都是手机媒体。更广义地通俗地解释,凡加入运营商网络而又不仅使用通话功能的在网手机都是手机媒体。
澄清了手机媒体的真正范围后,让我们首先来看看它对今天社会生活的一些改变。
移动通信技术由2G到3G进而4G快速演变,为手机终端提供了更快的上网速度和更宽广的数据容量,可以说是建造了一条无处不在的信息高速公路。有了这条高速公路,各种各样的技术应用在上面畅通前行,并在手机上自由搭配成不同的手机媒体功能:与上网搜索搭配就变成移动互联网;与阅读视频搭配就变成了手机出版资讯传播;与娱乐消遣搭配就成了手机游乐场;与GPS地图搭配就变成了手机位置服务;与金融购物搭配又变成了手机支付工具。
“每张书桌都有电脑,每个家庭都有电脑”,想当初,比尔・盖茨回顾创立微软的想法时这样说。今天手机媒体带来的最大转变将是什么?――“每个人都随身带着手机,每部手机都在随时上网”。在全世界处于手机媒体领先水平的日本,截止2008年,移动互联网的流量已经是互联网流量的四倍,超过总流量80%,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主流。摩根士丹利在其2009年底的移动互联网研究报告中认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快于桌面互联网,并且其规模将大得超乎多数人的想象。”“未来5年内,移动互联网用户就有可能超过通过PC接入互联网的用户。”同样的趋势在中国也不可阻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0年7月15日在北京了《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手机网民用户达到2.77亿,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攀升至65.9%,相比2009年底增加了4334万人,增幅达18.6%,成为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其中,近5000万网民只使用手机上网,占网民总数的比例提升至11.7%。中国移动互联网展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手机应用遍及媒体各领域
在今年最为热门的上海世博会上,中国移动在世博园区架构了高带宽数据传输能力的TD网络,并依托3G网络推出了多项手机媒体创新应用。如以360°实景全景展示为核心,集手机视频、手机游戏为一体的手机展示及多媒体信息服务平台“掌上世博”。在实地游览世博园区之前,手机用户通过掌上世博,将跨越图文介绍、音视频播放这些传统的信息感知方式,随时随地直接观看真实的世博展馆、展品、活动等精彩内容,合理安排游园路线,借助虚拟行走等一系列互动功能,获取身临其境的游园体验。在园区,中国移动还推出了一种可以让手机用户快速获取标识图片相关信息内容的应用“世博标识识别”,利用先进的图片识别匹配技术,将特定信息浓缩至一种简洁直观的图形或符号,游客只需用手机简单地对着园区内各种标识图片拍个照、发条彩信,就能通过手机终端了解标识的含义、快速获取场馆或演出信息。对于世博参展商,只需在中国移动“世博展务通”的界面上上传自己的资料,就可以获得产品对应的手机二维码、短信码、语音接入码。参观者们用手机不仅可以通过短信、扫码、接收邮件等多种方式获得展品的详细介绍资料,随时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展品,参观后也可以根据展品的介绍和相应的编号,对展品情况进行回顾或者学习。而世博会期间基于TD网络的无线移动视频监控平台,则具有移动性和便捷性的特点,除利用手机等便携前端视频监控终端实时传输现场画面,用于应急联络处置外,还可对世博园区的车辆和轮渡进行实时监控,随时随地对整个世博园区进行远程视频监控和管理。
比上面提及的中国移动“世博标识识别”更普遍应用的是,2009年12月Google的手机搜索应用“Google Goggles”,也即“视觉搜索”。使用Android操作系统的手机拍摄照片,手机即可联入移动互联网搜索相关信息。拍摄风景主体,会得到相关的旅游和建筑信息;拍摄书籍,将会搜到书籍基本信息、价格比较和书评信息;拍摄某一件商品的条形码或商标,可找到与该商品相关的信息……总之,在用Android手机拍下照片的一刹那,“Google Goggles”会将拍摄到的图片与Google数据库里的10亿张带有有效信息的图片进行比对,并迅速给出答案,而本次拍摄下的图片也会成为Google庞大的数字库储备中的一部分。这就是有了移动互联网和手机搜索后的手机媒体对我们获取知识信息方式的神奇改变。
2009年中国移动报告显示,手机无线音乐的中国移动分成已成为各大唱片公司在中国内地的主要收入来源,共占了华纳收入的29 41%,环球的39.49%,EMI的43.4%,索尼的50.82%,其他唱片公司的70%~80%;中国移动无线音乐基地更成为中国98%的新歌首发平台,每年带动全网收入超过220亿元。中国流行歌曲的晴雨表已由江河日下的唱片销售额转移到了中国移动的无线音乐排行榜。这些由手机媒体迅猛发展所带来的巨大数字,再次印证了当代中青年受众的娱乐消遣方式对手机媒体的不断依赖倾斜。
随着上网速度的提升以及三网融合的实现,今后,手机媒体将名副其实地成为个人信息处理的中枢,移动互联网将在手机上随时随地在线,只不过在人们移动中是以手机屏幕浏览,回到房间坐下则以无线接入桌面
显示屏浏览(此时手机将充当主机使用)。那时,移动互联网将成为你我无法选择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说到手机媒体的创新应用对城市生活改变的代表,就不能不提到LBS――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简称LBS,全称Location Based Service),指通过电信运营商的移动通信网络(基站)或外部定位方式(如GPS)等相关定位技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通过手机终端,确定手机用户实际位置信息,以短信、彩信、语音、网页以及客户端软件等方式为用户提供地理位置信息服务、社交网络服务。它包括两层含义:首先是确定手机用户所在的地理位置;其次是提供与位置相关的各类信息服务。也称为“移动定位服务”,其核心是借助无线网络,在手机用户之间完成定位和服务两大功能。
高德软件是国内领先、也是首家在纳斯达克股票市场上市的导航电子地图内容和位置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在手机无线导航领域,高德作为中国移动通信的顶级位置服务合作伙伴,为数以亿计的中国手机用户提供着相关位置服务。据其负责人介绍,手机GPS汽车导航与移动网络结合后,已经可以提供街道实景建筑物显示的真实三维导航,在手机上提供实时路况信息,并根据车辆流量道路拥堵状况自动设计行车路线,甚至提供重要交通路口的摄像头监控视频。而在交通行业管理应用上,还可搭建基于GPS卫星定位实时管理服务的手机媒体平台。平台可对行驶中运营车辆的实时行驶路线、路段限速数据等进行无线跟踪采集分析,营运车辆一旦超速,就会收到语音告警,同时相应的违章数据将被实时记录,同步无线传送至交警部门处理。同时,平台还可对车辆行走路线及车速情况进行实时数据保存,车辆出现故障或安全责任事故,可在一段时间之内调出进行数据认定,事故车辆数据几年内可查。平台可实时对节点区域的公交、出租两类运营车辆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控、分析,最大限度地保障乘客的利益。如有乘客要找寻失物,可根据乘客提供的信息进行跟踪定位,联系驾驶人员查找失物等。
源自美国的Foursquare(位置服务网站)的兴起则使地理位置服务在手机媒体上再次成为新宠。Foursquare是一家于2009年建立起来的移动社交网络创业公司。该公司提供的地理位置服务,可以让用户与朋友分享地理位置信息,以及频繁在Foursquare上签到获得积分奖励、奖章和其他奖励。这家社交网络围绕一个简单的主意打造:即允许人们使用手机在任何地点进行“报到”(check in)。比如,手机用户在一家餐厅就餐,使用自己的手机在Foursquare上的这家餐厅签到,那么该用户在Foursquare上的好友就会收到该用户所处的位置信息,而手机用户将获得一些虚拟成就的“勋章”(badge)。比如说与三名异性好友在同一地点报到就可以获得“花心”(Player Please)勋章;在某一地点比如说一个酒吧,报到次数最多的人就会获得最重要的“市长”勋章,成为该地的虚拟市长。用户通过手机来“Check in”(报到)自身位置,并通过网络平台把位置出去,商家据此向用户推送促销信息并根据用户现场“Check in”的次数给相应折扣,用户也可用勋章换取相应折扣,Foursquare并以此收取商家费用。
Foursquare这种基于地理位置的社会化网络服务模式,50%是地理信息记录的工具,30%是社交分享的工具,20%是游戏工具。LBS为用户位置信息增加新的标记,Foursquare通过时间序列、行为轨迹和地理位置的信息标记组合,帮助用户与外部世界创建更加广泛和密切的联系,创造出全新的位置社交服务体验;同时,在位置服务中引入游戏元素,形成竞争和激励机制,增加用户活跃度和黏性,增强个人用户和企业的互动性,提高本地广告营销价值。其关键要素有三:位置服务、社会网络和基于位置的商家资源。位置服务是基础即要具备地理信息系统引擎技术;社会网络在其中的作用是圈子,是基于位置的消息平台和好友互动平台;商家资源是商业价值的来源。
LBS正在引领手机媒体信息技术互动服务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与发展。位置本身是一个很重要的节点,也有很高的商业价值。通过LBS业务把线上线下网络用户结合在一起,打通了其间的通道。通过这个平台,原有的线下商户可以将品牌推广给线上用户,线上用户也可以通过平台找到线下商户。这种互动式服务最关键的内核在于用户关系和圈子的建立,原有的SNS用户还可以通过现实中的关联,使交友方式更加多元化,从线上的圈子扩展到线下,线上线下联系更加紧密,也带动了商业价值的实现。Foursquare的这种模式被称为移动互联网的一大发明。目前,中国移动、Google、苹果、Facebook、Twitter等各领域的领先企业都已着力竞逐LBS市场。街旁网、多乐趣、玩转四方、贝多、图钉等国内诸多创新型企业也都纷纷开拓了“LBS+SNS”模式。
以手机媒体为核心终端――神奇的物联网
手机媒体给当今生活带来的另一革命性的变革是:一旦手机媒体作为一个核心终端,帮助我们这个社会建立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的所有联系,那它就成了一把打开很多人类社会生活大门的钥匙,手机媒体承载的物联网的核心价值也就出现了。
物联网的大幕在中国刚刚拉开,但其中许多技术的应用已经让尝鲜的手机媒体用户深切感受到了个中的便捷体验――让我们来看看“潮人”们今天的手机移动支付新生活:
早上赶地铁,来到地铁站刷卡通道处,掏出手机对着刷卡机刷一下,成功划卡两块钱坐地铁上班(坐公交当然也是一样好使)。到达单位,也是用手机刷一下,过去的门禁卡和考勤卡功能便完成了。上班期间开车外出洽谈业务,停车、买咖啡、商务场所应酬消费,同样是自己随身携带的手机刷一刷便完事。手机轻轻一刷,即可方便地进入世博园区,“世博手机票”的中国移动手机卡还能在世博园区的合作商户进行各类小额刷手机消费,而今年年底,购买世博手机票的用户还能在上海优先体验直接刷手机乘坐地铁的时尚生活。
这些真实场景的实现,就是采用的手机移动支付。虽然它还没达到强大地解决一切消费的程度,但被誉为“引领电子货币新时代”的这种手机支付功能,用来解决日常“衣、食、行、购”确实已经非常成熟。
所谓手机支付,顾名思义,就是允许用户使用手机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在手机媒体大国日本,电信运营商NTT Docomo采用全球金融通用13.56MHz标准,通过免费安装、低手续费、入股银行和多重安全机制,引领日本手机支付行业在全球率先走向
了成熟。2008年,日本的手机支付用户为4900万,已占总人口的38.5%,手机支付市场规模达到47.3亿人民币,占移动互联网产业总收入的11%。在日本几乎所有的日常消费均可通过刷手机解决,只要有手机,日常开销不带钱包毫无问题。
只要有一部“翼机通”天翼手机在手,手机卡就可用作饭卡、学生证、借书证、门禁卡等多种用途,不用出示学生证就可以刷手机进出校门、打考勤,手机刷卡还能用在校园用餐、购物、借书、打水、洗澡等各种场所。学生在校园中可以不带钱包,不带各式各样的卡和券,只要带手机就可以畅行无忧。甚至在异地的父母也可以将学费和生活费打到孩子的手机账户中,通过手机在学校内缴费。“一机在手,走遍校园”,这是今年中国许多大学开学后学生们用上的“新式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