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幼儿园教育教学案例分析

幼儿园教育教学案例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幼儿园教育教学案例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幼儿园教育教学案例分析范文第1篇

(一)课程设计理念

高职教育所有课程的设计都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同时也要适应我国技术进步和更新的要求,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课程理念设计中,我们始终坚持理论知识学习,侧重能力培养,融“教、学、做”为一体,立足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和职业性四项原则。作为一门集幼儿五大领域(科学、健康、艺术、社会、语言)教育教学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我们要充分发挥《学前教育学》课程自身综合性的优势和亮点,调动学生积极性,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师生合作,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同时选取与幼儿园五大领域相对接的教学内容,在安排学生动脑动手活动(如探索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活动方式与内容、幼儿游戏活动创编规则和形式、制作幼儿园教学课件、儿童歌曲舞蹈视频化、儿童文学创编故事化、手工教具制作卡通化)、幼儿园教学实践模拟演练(如模拟幼儿课堂、故事角色扮演)方面给予倾斜,努力做好教育与“生产”的对接,从而满足职业岗位需求。

(二)课程目标设计理念

《学前教育学》课程作为一门理论性、综合性、创新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我们将其情感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儿童观,具备热爱幼儿、热爱幼教事业的职业精神,勤奋钻研的敬业精神,严谨负责的责任意识和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等。将其知识目标设定为:引导学生了解现代学前教育基础理论,掌握科学的学前教育观和教育方法,了解学前教育的相关政策法规,掌握科学的学前教育规律、方法以及育儿知识等。在能力目标设计上,我们要求学生能够具备运用所学学前教育理论解决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具备科学的育儿能力;优秀的学前教学、管理、教研能力和评价能力,可以科学合理编制幼儿园课程,制定教育计划,并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与形式,有效设计组织幼儿教学和游戏活动,科学评价幼儿园课程方案和幼儿发展水平,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三)课程思路设计理念

1.课程内容项目化。选择对学生未来从业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内容作为课程的具体内容,用综合性的项目串联、反映、优化知识,将知识、能力相互联系和衔接,做到理论、知识、能力相辅相成,用理论催生能力,在能力培养过程中巩固知识,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应用能力。我们将课程划分为五大项目:学前教育基础知识项目,学前教育基本要素项目,学前教育教学项目,学前教育衔接项目,幼儿教师必备技能项目。

2.任务分配具体化。在每一个项目下,具体、明确地设置任务。如:项目二——学前教育的基本要素项目,设置学前儿童观、学前教育观、幼儿教师角色、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如何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师幼关系等五项任务;项目三——学前教育教学项目,设置幼儿园课程、幼儿园游戏、幼儿园教学、幼儿园日常活动、幼儿园环境创设等五项任务;项目四——学前教育衔接项目,设置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衔接、与社区的合作、与小学教育的衔接等三项任务;项目五——教师必备技能项目,设置教师观察能力、沟通能力(与幼儿、家长、幼儿之间的沟通)、制定教育活动方案能力、组织教育活动和反思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等共七项任务。

3.教学方法多样化。主要教学方法包括:传统授课法和示范教学法以及以此为基础而衍生的案例分析法,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驱动法、社会实践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模拟法及角色扮演法等方法。要做到授课精练;观摩学习,善总结反思;模拟练习,多强化实践。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案例分析——设疑:小组讨论——讲解/模拟——指导/实践——巩固提升”,或“任务驱动实践——发现问题——小组讨论——讲解/示范——实践巩固”,或“观摩——重新创编——情境/角色表演——自评/他评——讲解总结——强化巩固”等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活动,提高课程效率。

4.能力培养过程化。在课程项目教学中始终强调教学做一体化,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以学前教育教学项目——幼儿游戏任务为例,教学过程由幼儿游戏概念、功能引入——游戏观察记录方法学习——自己动手设计游戏活动方案——指导小组模拟游戏活动等组成。再如,以学前教育教学项目——幼儿园日程生活为例,教学过程由教授幼儿在园一日生活内容理论——观看附属幼儿园一日生活实例录像——自己写出心得感想——幼儿园实践——反思——写一份幼儿一日生活安排的建议等组成。通过项目任务的模块化、具体化,将“教学做”贯穿在课程教学的每一项任务中,确保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5.考核评价阶段化。作为基础理论课,需保证期末书面闭卷考核60%的比例,以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案例分析和教案撰写为主,并在此基础上,将其余40%的分值科学合理地运用到课程教学的各个阶段,课堂出勤率、课堂表现、小组作业、个人作业分别占考核成绩的10%,充分调动学生日常学习的积极性,以此督促学生认真准备小组讨论和情境模拟、实践活动等作业任务。

二、《学前教育学》课程设计理念

教材资源包括李生兰教授的《学前教育学》,桂景宣的《学前教育概论》和黄人颂的《学前教育学》。其他课程资源主要有《幼儿游戏与表演》《儿童文学欣赏与表演》《幼儿舞蹈与创编》等。数字化资源包括省级、院级精品课程网址中的素材,国家及各省学前教育网等网站中的课程、活动视频及附属幼儿园实践教学提供的光盘案例素材。实践资源包括学院专业项目活动实训室、校内外两大综合实训基地及附属幼儿园实习资源。

三、《学前教育学》课程建设思路

(一)努力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课程改革向深度推动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应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多参加国内外各级培训,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为课堂教学对接学生未来的幼儿园实际教学管理提供助力。

(二)推进院校教材编订改革

在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已编订的精品教材《学前儿童卫生保健》《学前教育科研方法》《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儿童文学鉴赏创编讲演》《儿童歌曲弹唱》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从学院实际、理论教学需要和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出发,编订学前教育理论专业教材,以项目为模块,以具体任务作为完整课程学习的过程,重点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育教学能力和幼儿园组织管理能力。

(三)高职院校与幼儿园合作深度发展

幼儿园教育教学案例分析范文第2篇

一、规范园本教研管理体系,明确职责分工

幼儿园为了全面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提出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努力把教师培养成研究型教师。

1.建立健全幼儿园园本教研组织机构。幼儿园成立了园本教研研究小组,由园长担任园本教研的第一负责人,由园长、教学主任、市县级骨干教师等组成,发动全体教师参与园本教研,督促和评价幼儿园园本教研工作。

2.规范园本教研活动的开展。在园本研训一体化的实施过程中,我园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把以往自上而下贯穿式的教研,改为由教师主动参与的教研。教师变以往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产生了对教研的关注,突破“一言堂”的格局,开展了“互动式”教研、专题研讨、案例分析、设疑问答、教学观摩等,创设与教师零距离的教研环境。

二、加强学习培训,优化教育理念

教师是园本教研的主体,没有他们的理解、支持和热情参与,园本教研工作就难以开展。因此,加强师资培训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我园注重多种培训形式和渠道,做到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为教师创造各种短期的外出学习机会,开阔教师视野;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征文和论文比赛;鼓励教师多阅读《学前教育研究》、《幼儿教育》、《学前教育》等,并认真摘录。在学习内容上做到三个必须:必须是先进的教育思想,必须是科学的教育理论,必须与教学实际相结合。要求教师在学习时,要做到边学习、边理解、边应用,使自己尽快更新观念,形成新的理念。

三、勇于实践和探索,因地制宜开展园本教研活动

开展园本教研的基本方式和核心要素是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和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我园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展了园本研究系列活动。

1.寻找问题,共同提高。我们在园本教研中搭建平台,寻找问题,共同提高。“在教学中发展,在教研中成长”,是我园园本教研工作的核心。我们以在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为着眼点,展开研究,引导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寻找、发现和收集问题,将问题深入到教研中,成为园本教研的内容。我们组织教师针对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研讨,提高教师发现、分析、反思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2.课题研讨,整体提升。我园一直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工作,以课题为线索,伴随课题进行课题式教研,成为园本教研的一个闪光点。几年来,我园一直致力于各类课题研究,先后开展省级、市级课题的研究。在“十一五”期间,幼儿园课题《家长学校指导家庭培养幼儿爱心教育的研究》被黑河教育研究院列为重点课题。同时,由我园自主研发的园级课题《开展民间体育游戏活动的实践研究》也在各班级开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园针对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策略等方面加强引领,帮助教师明确研究方向,提高研究能力,全园教师积极学习、不断探索,逐步成长为对教育实践不断反思的反思型教师,有力地推动了课题研究的进程。

3.示范辐射,带动成长。我园一直是逊克县的示范园,在发挥示范园带头作用方面,主要采取了“实地调研”、“观摩学习”等形式。我园组织骨干教师到乡镇幼儿园公开展示教育活动,并给予具体指导。教师在听、说和讨论中,解决旧问题,发现新问题,形成了“实践―问题―研讨―共识―新问题―再实践”的巡回指导模式,提高乡镇幼儿教师整体实力,实现资源共享,带动城乡幼儿园共同发展。

4.骨干联动,促进发展。在园本教研开展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加强岗位练兵和专业培训,以教师的“一帮一”工程(一名骨干教师与一名新教师)作为基础保障,开展多形式、多方位、多渠道的培训,发挥省市县优秀教师、学科带头教师、教学能手的作用,突出个人专长,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教师根据自身实际提出问题,骨干教师结合实践与其讨论,教学主任将共性问题集中组织讨论和学习,并利用每双周的教师培训时间集中培训,使广大教师学有所长,展现个性,持续发展。

四、开展园本教研,初具成效

通过近年来的园本教研活动,我园培养了一支具有反思能力,且能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研究型教师队伍。目前,园内市级教学能手3人、县级骨干教师5人,还涌现了一批省、市级科研先进个人;教师撰写的论文、经验总结、教育教学案例等,先后获省市级一、二等奖。我们深刻认识到,实施园本教研是促进师幼发展、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有力保障。

幼儿园教育教学案例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参与式培训;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6-0012-05

一、研究的缘起

西北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社会发育相对迟缓,社会、历史与经济等多重原因极大地影响和限制了当地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查阅国内各种幼教学术刊物不难发现,凡述及西北地区农村幼教问题,“设施薄弱,办园条件简陋”“小学化、成人化倾向严重”“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教学水平低”等描述非常多。作为长期生活、工作在西北地区的幼教人,我们对西北地区幼教的问题了解更多、体会尤深。拿教师培训来说,以甘肃为例,农村地区幼儿园教师近5年内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者达68.9%(王杰,2009),而培训费用短缺是影响当地幼儿园教师在职培训的重要原因。职前和职后专业教育的不足与匮乏直接影响到西北地区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整体质量。

笔者曾在甘肃某农村幼儿园调研时记录了一次中班科学活动“认识水”,其基本过程如下:

1.S老师先出示一杯水、一些积木,结论:水会流动。让孩子重复两遍:水是会流动的、没有形状的液体。

2.出示一杯牛奶,比较水与牛奶,结论:水是无色的。接着,在牛奶杯与水杯里各放入一块糖,说明水是透明的;拿出醋与水比较,告诉孩子,水是无味的。

3.请一个孩子上前闻闻醋与水,提醒该幼儿告诉大家水是无味的。

4.S老师拿出两杯水,说明一杯有糖,一杯无糖,问孩子如何分辨?

5.请一个孩子上前搅动其中一杯水,教师告诉孩子两杯水味道不同。看到孩子疑惑的眼神,老师自己品尝了两杯水后,再次重复一杯有糖、一杯无糖。

6.S教师提问并小结:水没有形状、会流动、是一种液体。

7.教师提问水有哪些作用,然后又自答道:水可以清洁、可以灭火,水对我们人类非常非常重要,我们要节约用水,一滴也不能漏掉。不要浪费水,一定要节约用水。而后,教师念了一首“节约用水”的儿歌给孩子听。

8.教师再次提问:水是什么物质?什么颜色?什么形状?有无味道?

当教师最后小结本次活动内容并宣布下课时,孩子们大声欢呼着冲出活动室……

这个案例至少反映出:(1)教师不懂得幼儿学习的特点,完全采用单一的问答和灌输的方式来“教”幼儿学科学知识。(2)知识授受成为本活动的唯一目的,偏离了“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的基本要求。(3)整个教学过程幼儿既没有操作材料,也基本无操作活动,“端坐静听”和“徒手学习”成为幼儿唯一的学习方式。课后访谈中,我们发现该教师其实已经感觉到自己的这个活动有问题,如“孩子不感兴趣”“组织得不好”“办法少、旧”等,但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该如何引导孩子开展科学活动?她表示既不清楚也不知该怎么办。进一步交流发现,该园老师多年来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培训,对该如何组织幼儿的集体教学活动缺乏基本的了解,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出现各种问题是不难理解的。

西北地区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和教师渴望得到专业培训的强烈需求促使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我们作为普通的研究者没有能力去解决农村幼儿园教师的身份、编制、待遇等重要问题时,我们是否应该考虑农村地区幼儿园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到底需要些什么?他们有哪些教育需求是我们能够满足的?如何满足?怎样的帮助是有效的?作为西部高校的幼教工作者,我们是否应该在满足研究者自身研究需要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转变西北地区农村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幼儿园教师队伍的质量做一些能做和该做之事?厘清这些问题,我们的课题研究才会更有意义和价值。

二、西北地区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遭遇的典型问题

从笔者数年来奔波于各幼儿园调研、记录的众多案例可以发现,前文“认识水”的例子只是西北地区农村幼教现状的一个缩影,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北地区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从当地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来看,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职前培训缺乏,专业对口率极低

我国《教师法》规定: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以上学历。调查表明,在西北地区农村民办园实际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中,52%为非幼师中专学历,其次为高中和大专及幼师学历,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非常少。在这些教师中有过学前教育专业学习经历的教师仅占6.8%(谢秀莲,2007),可以说,专业对口率非常低。

(二)资金短缺,尚未建立促进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体系

甘肃全省88个县(市、区)中,有一半是国家重点扶贫县,有60多个县(市、区)要依靠国家财政补贴才能维持正常运转,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八年列全国末位。所以,尽管自1999年以来,全省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率基本上都在30%左右,但县级财政大大超出了这个平均水平,被称为“吃饭财政”。因此,依靠行政部门投入在职教师培训几乎是一种奢望。由于资金短缺,当地农村幼儿园教师职后培训难以开展,加上职前培训不足,可以说,当地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体系尚未建立。

(三)教师在职培训形式单一,针对性和有效性较低

笔者调查发现,西北地区农村幼儿园教师参与的为数不多的培训多是以专家讲、教师听为主的讲座式培训,这种培训形式侧重于单向灌输学习内容,对教师在实践中碰到的真实问题和具体需要关注不够。由于培训的内容并未内化为教师自己的知识,这样的培训常被当地教师形象地概括为“听时激动、看时感动、回去不动”,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较低,对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甚微。

三、参与式培训对教师专业发展作用的实践研究

“如果一个人要真正改变自己的行为,一定需要将观念渗入自己的头脑,一定要在行为上进行反复的操练。”〔1〕要想进行富有成效的教育改革,观念的转变非常重要,而观念的转变往往需要借助外部条件的推动,高校教师的“专业引领”有可能成为很好的“助推器”,而“助推器”作用的恰当发挥与培训教师的方式有密切的关系。

(一)课题研究与“送教下乡”相结合,走出高校对农村教师进行帮扶

我们将高校教师的课题研究与一些省级示范园为贫困地区进行教学对口帮扶或送教下乡工作联系起来,主动出击,采取“走出去”的方式,依托县级教育部门的协调和支持,本着“相互尊重,平等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原则,组建了由高校教师、省城骨干教师和幼教管理人员构成的合作团队。该团队深入县、区级幼儿园,以县、区级幼儿园教师为主要培训对象,同时吸纳周边民办幼儿园教师参加,通过诊断性听课与指导性评课结合、案例分析与专题讨论结合、专家点评与专家讲座结合等形式和幼儿园教师“一起做”,在“做中学”,在“做中变”。

(二)遵循行动研究的取向,以参与式方法为主进行培训

行动研究是一种实践性很强,旨在改进教师工作、提升教师工作质量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的对象是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它通过发现问题,寻找和采取对策,达到改进教育教学活动及提高教师自身批判反思能力的目的。这种研究非常适合调动农村幼儿园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改革的“原动力”。如果不让教师体验自己亲自参与、主动学习的甜头,他们又怎会放手让幼儿感受和体验主动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操作中体验的快乐?

遵循行动研究的取向,我们尝试以参与式方法为主培训农村幼儿园教师。所谓参与,并没有一套固定的方法和技巧,只要让所有在场的人“动”起来,每个人都有体验、探究、合作、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就是参与。根据这一理解,我们对如何转变农村幼儿园教师的观念和教育行为进行了一些态度和方法上的改革。最初的形式是专家报告、案例展示、共同讨论、专家点评,后来我们发现这样的形式还不足以充分调动农村地区教师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之后又调整为教师互相展示教学案例、互相评析、组织讨论,把专家的讲座放在最后。由于专家在之前的观摩和讨论中对当地的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当地教师的基本专业需求有了大致了解,再开展讲座就比较有针对性了。我们发现,不论使用何种学习方式和方法,学习者能积极参与的学习就是最好的学习。若学习者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对学习真正感兴趣,在学习中就会积极主动思考,动手操作,与人合作交流。

(三)观摩他人教学与自我实践结合,促进观念的转变与内化

与传统的参与式培训主要以分组讨论为主不同,我们的参与式培训方法更强调深度参与,其主要程序是先观看省城和当地优秀教师的教学,而后在讨论时相互对话、沟通、分享,并统一认识,启迪智慧。观摩他人教学不是简单地作出对错的判断,而是要提出问题,并在自我反思、互相交流中认真思考,不断建构自己的新认识。“向授课教师学什么”“向同事学什么”“向自己学什么”是教师在参与式培训中自始至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而我们的任务主要是帮助教师梳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尽可能和他们一起分析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往农村幼儿园教师鲜有机会观摩到如此集中且特色各异的教学,更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坐下来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如今,参与式培训能促使他们在深刻认识自己、分析自己行为的基础上,从模仿开始,逐渐尝试创新与改革。

以2009年10月在Y市的一次培训为例:同为美术活动“认识颜色”,省城教师的目标设定重在“引导幼儿观察色彩混合后产生的变化,在操作中感受颜色变化的多样和有趣”;Y市教师的目标设定重在“在与蓝色玩具的亲密接触中进一步认识蓝色,通过大胆尝试,掌握初步的涂刷方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省城的教师关注给孩子“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孩子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孩子自由创造的快乐”。Y市教师则比较关注孩子技能技巧的学习和标准化要求,幼儿的活动更多的是机械训练和简单模仿。活动结束后围绕这两个案例,参训教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焦点问题是艺术活动究竟该让幼儿学什么?我们没有急于将结论“告诉”教师,而是和教师们一起重温了《纲要》的精神:艺术活动应“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之后,我们再将讨论逐步引向深入,最后引导大家形成共识:开展美术活动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Y市教师通过此次观摩和讨论,认识到他们的观念和行为需要改变,而这种渴望改变的想法是他们自己的深刻体验,并不是我们这些“外来者”强加的。在几个月后的追访活动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Y市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改变以及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提高。所以,要真正让幼儿园教师在学习中产生思想升华,在实践中践行理论和观念,和他们一起做是最为有效的方法。

四、参与式培训的效果

每次培训结束后我们都会和参训教师座谈,了解培训效果。参训教师非常喜欢这种形式的培训,觉得这种学习与日常工作联系紧密,能被他们理解和接受。参与式培训既能调动自己的已有经验,又能在合作交流中形成新经验。大部分农村幼儿园教师认为,省城骨干教师的教学“提供了适合贫困地区幼儿园的教学案例”“观念新,教学活动的目标细,可操作性强”“内容生活化,教师提问少而精”“教具多取自自然和废旧材料,简单易操作”,等等,并表示在今后的活动设计和实施中,“应该从实际出发,多考虑幼儿的发展和接受能力”。省城的骨干教师则认为,“虽然农村幼儿园的办园条件简陋,资源匮乏、教师待遇低,但那里的老师那种渴望有机会接触新理念,渴望提高专业水平,渴望得到实实在在具体指导的学习态度让我们非常感动,他们对孩子那种尽职尽责、千方百计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工作精神和对幼教事业的执着追求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对于高校教师的指导,一线幼儿园教师们这样总结道:“教育实践如果没有比较清楚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就不可能是真正的教育实践。而那些能对教育实践产生影响的教育理论,本身一定积淀着很厚重的教育实践。有了理论支持,我们才能真正解决现实的问题,走出教学困境。可以说,一线幼儿园教师更需要高校老师在理论上的指点与帮助。”

其实,在参与式培训的过程中,无论是当地的教育管理人员还是双方参训教师和研究者都深刻地体会到:专家的引领在西北地区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中尤为重要,因为这些地区可供教师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非常有限,单纯依靠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的力量,不足以有效地为教师开展在职培训提供支持,来自于高校教师的理论支持和技术帮助不可缺少,同时,来自幼教一线的具有丰富实践性知识的骨干教师的“专家引领”也不容忽视。此外,外来研究者与教师的关系非常重要。我们不是在“教”农村的教师转变,而是作为“协助者”与他们一起寻求转变。我们不想直接告诉他们答案,因为:(1)直接告诉是学不会的,学习是不可能被教的;(2)有时研究者自己也没有十分清楚的答案,只能在“做”中“学”,在“做”中“找”。而那些具有丰富实践性知识的骨干教师,往往在解决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时,比我们的想法更多且更具有可操作性,关键是我们能否给他们提供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

五、几点思考

第一,培训农村幼儿园教师必须深入当地调查现状,培训方式应“本土化”。

培训之前,应该对培训地区的幼儿教育尤其是教师专业发展情况有比较细致、深入的了解,一定要注意倾听当地人自己的声音,避免在不了解他们真实需求的前提下,“一厢情愿”地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于他们。因此,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培训如何避免“被城市化”、应该采取何种方式更为实用有效是值得警觉的问题。

第二,高校应主动和幼儿园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长期以来,我国师范院校是幼儿园教师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但师范院校仅仅将幼儿园作为一种教育实习场所,与幼儿园的关系是一种典型的“资源消费”关系,而不是合作伙伴关系,这不利于对幼儿园教师开展完整、持续的职前、职后教育。〔2〕

在日常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中,高校教师应该主动深入幼儿园教育实践,与幼儿园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并打造自己的研究团队,熟悉团队教师的基本情况并在长期的教育教学研究过程中积累较为丰富和成熟的案例。这不仅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与研究能力,还能够在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在参与式培训的过程中,高校教师要特别注意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参与者。

“任何长期、艰苦、坚持不懈的努力都来自人的内心,而不是某种外来的思想,而最快的深入人内心世界的途径就是与他们建立平等的关系。”(Johnson,1989)培训初期,高校教师应与参训者进行充分的沟通,而不是居高临下地批评他们暴露的问题,更不应包办代替,提供现成的答案,而应该引导和启发他们自己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激发他们自我发展的愿望和能力。高校教师的作用是营造一个相对宽松、安全、积极的学习氛围,使所有人愿意参与教学研究,激发他们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知识和能力去解决问题的愿望,在一次次的交流和讨论中帮助他们理解“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第四,教师培训工作应成为政府相关部门的责任。

开展培训必定会产生一定的培训成本。政府应为农村幼儿园教师在职培训“埋单”。鉴于西北地区的特殊情况,我们主要采取课题研究与省级示范园“对口帮扶”与“送教下乡”活动相联系的形式对农村幼儿园教师进行培训,省级示范幼儿园不仅有人力资本的输出,还要分担培训成本,农村幼教机构由于经费有限,只要求他们承担极少的一部分。囿于经费限制,培训的规模有限,且受益面还是偏窄,培训工作的可持续性存在问题,这样送教单位的积极性较难维持。作为权宜之计可适当采用,但从长远考虑,政府理应承担“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主要责任。

参考文献:

〔1〕陈向明.在参与中学习与行动:参与式方法培训指南〔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304.

〔2〕谌启标.美国基于合作伙伴的幼儿教师教育改革述评〔J〕.集美大学学报,2009,(7):9.

Participating Training and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 Teachers in Northwest Rural Areas

Wang Donglan

(College of Education,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幼儿园教育教学案例分析范文第4篇

一、每周话题

我园定于每周一的上午利用20分钟的时间进行话题讨论,讨论话题的主讲人由教师轮流承担。每周话题首先由主讲人先谈自己的案例或想法,并提出自己近期遇到的一些问题,接下来大家针对问题发表个人观点,进行经验研讨交流。每次话题的研讨,使教师之间的信息和经验在交流中不断被激活、碰撞,同时每位教师又不断地从同伴中获得信息经验,从而少走了弯路,使教育观念、教育行为真正从理论走向具体化、实效化。

二、案例分析

这是一种评析幼儿的学习效果、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经验教训的一种议论文体。它既可以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也可以评析他人的教学行为,用它对某节课或某个教学片断的亮点或不足进行分析,可以使教师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例如:我园经常收集教师日常工作中的典型案例,探索如何以教学案例为载体,搭建教师“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平台。在研讨“大班孩子是否要学习拼音”这个案例时,我们采用“案例、问题、分析、对策”四个步骤的文本分析,遵循孩子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还孩子以快乐的童年。

三、教学观摩

在园本教研中,我园运用集体教学活动案例开展教学观摩,尝试一课多研、一课多教、同课异构的研究方式,以互动交流为平台,在争论反思中成长。

1.一课三研:同一个集体活动经过多次组织教学形式展开的研究。下面以中班语言活动《小花伞》为例,展示一下“一课三研”组织形式。“一研”由教师设计活动方案进行说课,然后组织教师研讨,对活动中教师运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评议,之后教师修正活动方案中不适合的部分。“二研”教学观摩活动,通过听课、评课等进行评定,执教教师自我反思,各个教师根据活动目标、教学环节的设计、材料的投放、教学活动的组织进行初次研讨,调整策略,教师再次调整活动设计。“三研”示范课,课后对比分析活动的环节与细节处理的异同,通过对比分析,将抽象化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循环反复,逐步深入开展活动。教师们在矛盾冲突中相互质疑,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相互切磋,达到以问题促教研,以教研解决问题的目的,有效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与反思能力。

2.同课异构:即指同样的教学内容,由不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在比较中互相学习、扬长避短、共同提高的一种教研形式。如大班主题活动《我爱我的家》,由同一个年段的两个教师来执教,一个教师主要引导幼儿通过谈话、绘画、拼图尝试自己操作,引导幼儿自主学习;另一个教师是利用课件进行集中教学。两个活动中教师的教学引导方法不同,教学手段不同,幼儿学习方式也不同。通过对两个活动进行比较、分析,使大家在观摩的过程中思考和借鉴,采取个人反思与集体反思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讨,提炼有效教学策略,通过执教者的自我反思、观摩者的集体研讨,提高反思能力。

3.教学故事:这是一种在教学反思的基础上,教师用自己熟悉的言语方式讲教学中发生的故事的方法。在教学故事中,教师们不断地反思自己最为熟悉的教学实践,审察、体味从而改善自己的教学生活,使教师的教学研究成果呈现得心应手。

四、专题研讨

专题研讨主要是抓住共性问题或教师们普遍感觉到的问题,进行专题研讨。我园在开展专题研讨的过程中主要以发现问题为起点,以研究问题为方法,以解决问题为目标。通过“确定专题、学习理论、实践反思、总结提高”的研讨程序,开展园本教研活动。例如:最初的活动区设置问题,我们感觉无从下手,针对这个问题开展网络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研讨,我们发现教师对区角设置中材料的投放认识还不到位。因此,新学期教研活动的主题继续围绕区角开展,具体定位为“区角的材料投放与教师评价”。此外,为了使教师能对活动区材料的投放有更为明确的认识,我们又邀请了专家亲临幼儿园进行集中培训,解答教师的许多困惑。在研讨的过程中教师的教育理念、自我反思能力都得到提升。

五、课题式研讨

幼儿园教育教学案例分析范文第5篇

一、专题讲座

三位专家围绕“幼儿园教师如何进行课题研究”这一问题,结合实例,分析了幼儿园教师在进行课题研究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开展课题研究和实践的一些基本思路与方向。专家的报告加深了广大幼教工作者对课题研究的认识,提升了幼儿园教师的科研能力。

(一)“追寻故事的意义”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作了题为“追寻故事的意义”的报告。虞永平指出,研究是教学的应有之义,幼儿园教师的研究源于日常教学,而教学要“以学定教”,即根据班级中生动的、具体的幼儿的表现、学习特点、兴趣来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采取不同的教育行为。因此,教师耍透彻了解身边的幼儿,关注并记录幼儿的生动故事,这些故事是教师做研究的重要资料。

怎样分析教学案例,探析故事背后的意义?虞永平认为,故事传达的是一种经验,幼儿园教师要对经验进行梳理与提升,力争使自己成为故事的研究者。他以幼儿园教师生动、鲜活的反思笔记、教育笔记为例,深入地分析了教育故事背后的意义,为一线教师提升自己的教学经验提供了思路。虞永平还借鉴档案评价中的概念“打开三扇视窗”,即打开幼儿发展的视窗,打开幼儿群体的视窗,打开回顾自身的视窗,为幼儿园教师提升日常教学经验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途径与方法。针对幼儿园教师在做课题研究时遇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虞永平建议:(1)要梳理文献,不要走弯路,不要走歧路。(2)把对儿童的研究放在首位。(3)把研究儿童与研究自己结合起来。(4)要借助群体的力量,凝聚集体的实践智慧。(5)用实践来检验研究。虞永平强调,幼儿园教师不能只关注上好每节课,还要关注班上的情况,做相应的记录,并对记录及时分析,从记录中寻找要解决的问题,深入分析问题,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要为改善教育教学过程所用,而不仅仅是提供文本。

(二)“遵循研究的轨迹”

在题为“幼儿园课题研究的基本规范与案例分析”的报告中,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西南大学刘云艳教授围绕如何选题、课题研究的思路与研究方法、如何结题三个方面作了深入浅出的阐释。在如何选题方面,刘云艳指出,幼儿园要从自身的经验和特点出发,对新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发展的趋势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产生真正想要研究的课题。她针对各幼儿园所报的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一五”课题,分析了课题题目表述、研究目的、研究内容、文献梳理中所出现的问题。在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方面,她梳理了目前各幼儿园申报的课题中存在的五个问题:(1)研究思路不明确。(2)课题关键概念的描述不清楚。(3)研究题目与所要研究的问题是不一致、模糊的。(4)研究方法不能真正解决想要研究的问题。(5)研究方法的描述过于简单。同时,她用具体的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这些典型课题的问题在哪里,应该如何修改,为一线教师提供了针对性较强的指导。在如何结题方面,刘云艳认为研究报告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2)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与主要做法。(3)研究成果及其创新之处或者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与社会影响。(4)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后续的努力方向。

(三)“提升儿童学习效果”

华东师范大学郭力平教授所作的题为“中国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社会期望”的报告,拓宽了幼教工作者的学术视野。郭力平首先分析了国际上关注早期教育学习标准的趋势,介绍了美国早期教育学习标准制定的背景和相关信息以及对中国早期教育学习标准制定的启示。其次,他介绍了中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南》包括六大领域:身体健康与动作、社会性与情感、认知、语言与交流、艺术、学习品质。每一领域包括子领域、标准、指标、支持性策略与活动。再次,他分析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联系与区别。他认为,两个文件在重要的价值观方面是一致的,《纲要》描述的是基本价值取向,《指南》是为了帮助幼教工作者更好地贯彻《纲要》的精神,为儿童发展描述了更为具体的期望。最后,郭力平指出,当前幼儿园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在这种情况下推出指标明确的《指南》,可能导致教师照本宣科,把标准指导下的课程变成为标准而标准的训练。因此,学习标准有效落实的核心是做好教师教育准备工作。

二、观摩与交流

会议期间。南京市珠江路幼儿园、南京市太平巷幼儿园、南京市第一幼儿园、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共展示了8个集体教育活动。教师们先进的教育理念、富有创造性的活动设计使参观者深受启发。南京师范大学唐淑教授、许卓娅教授、顾荣芳教授、王海英副教授、郭良菁副教授,江苏省教科院张晖副研究员,西南大学刘云艳教授,山东省教育厅方明,参与了活动并分别对8个集体教育活动作了点评。专家们认为,这些活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与已有经验进行设计。能够把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以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的学习更主动,这是极为可贵的。同时,专家们也提醒教师在根据幼儿的需要与经验设计活动时还需要作进一步努力,从而避免从成人的视角出发,把成人生活世界的意义赋予幼儿。

山东省教育厅方明主持“十一五”课题经验交流会。来自江苏常熟市实验小学幼儿园、深圳市罗湖区教工幼儿园、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辛店街道中心校、昆明市政府机关第三幼儿园等10所幼儿园的教师分别作了《实习场情境5~6岁幼儿数学教育的实践研究》《幼儿园媒介素养教育探索与实践》《建立“教育券”制度,为学前教育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家园协同开展体育活动,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等课题的经验交流。专家们充分肯定了这些课题所具有的现实意义与重要价值,认为幼儿园开始关注这些问题说明教师们具有一定的研究意识,他们同时为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提出宝贵建议。专家们建议,教师要准确把握研究问题,明确问题的核心与关键;要根据不同的研究问题选择适宜的研究方法。不要为了方法而方法;要对问题进行诊断,制定有效的行动方案与研究计划,进行现场讨论,使研究真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互动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