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的美术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传统节日 传统文化 美术教学
传统节日是人类文明的驿站,具有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承载着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体现着独特的精神内涵和魅力,是美术教学宝贵的资源。而美术学科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为展示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平台。结合节日开发美术课程,对传承与发展中华文化的魅力与精髓,增强师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推动学校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一、“传统文化”邂逅“儿童创想”
多次在重要讲话中指出,必须加强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W习力度,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我们的美术教育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在广泛的情境中认识美术”等。当美术教学的边界延伸到多姿多彩、立体丰满的节日文化,给学生搭建一个综合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在传统节日的大宝库当中寻珍探宝,从而自然地感受美,自主地欣赏美,自由地创造美时,艺术就在不知不觉中滋养了儿童的生命。
我校是一所创想学校,学校提出了“儿童创想课程”的整体结构。围绕“每个孩子都是银河中最闪亮的星星”的育人目标、“端行”“健美”“好学”“乐创”的核心素养和“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三个关键目标,培养具有智慧之脑、健康之体、审美之眼、创造之心、责任之肩的当代小学生。学校特别重视艺术课程的开发,培育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在过去的几年中,学校在元宵节开展猜灯谜、做兔灯、主题游艺活动;以中秋节为契机,推出传统文化节日主题课程,引导学生制作冰皮月饼,做灯笼、画灯笼;重阳节,邀请学生家中的老人,来校一起制作重阳糕,让学生给长辈送上一封表达感恩的成长卡片……可以说,每一个节日都是一次对传统的继承,是一次对节日文化的赏析,更是一次难忘的课程之旅。
二、“传统节日”牵手“美术教学”
(一)整体建构:横向模块成列,纵向递进成序
1.对传统节日类别和节点的解析
传统节日文化源远流长,底蕴丰厚,有的喜庆,有的怀旧,有的感恩,有的畅想,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民族文化、风俗和习惯,有着独特的寓意。每个节日都是学科教学的可再生资源,但需要教师进行筛选、挖掘和提炼,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再进行分解,体现螺旋式上升。教师对传统节日所处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进行系统的梳理,提炼出节日特色元素,融合到日常的美术教学或活动当中,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同时,节日活动安排必须基于儿童视野,遵循时间节点,在整个学期当中,不宜安排过多、过满的节日主题,在综合调研的基础上,我校将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春节六大传统节日作为主要的课程内容。
2.对艺术表现形式的探寻
分析节日文化和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选择恰当、富有新意的形式来传承节日文化、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才能得到儿童的接纳与喜爱,也才能真正让节日的文化深入人心。我校开发各类相关联的工具或材料,挖掘艺术表现形式或媒介材料蕴含的语言,凸显美术学科自身的特性,帮助学生理解感悟美术表达媒介的多样性。如重阳节,二年级《金色的秋天》一课,鼓励学生利用成熟的稻穗、金黄的落叶、红红的小果子等进行创意贺卡制作,学生在搜集、使用材料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自然与艺术之美。除此之外,像书法、年画、脸谱、泥塑、贴画、创意手工等多种艺术形式,都可以整合到节日课程中来,让平面艺术变为立体艺术,创新形式、拓展思维。
3.对年段培养目标的统整
以节日课程为载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提高学生艺术涵养为目标,学校通过对传统节日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以“创想”为主线,形成“阶段目标(小学)一学段目标(年级)―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的目标链,将需要传承的节日文化分解到各个年级,使文化学习呈现螺旋式递进的发展态势,并依据年段特点使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各有侧重:低段倾向于“创想游戏与好奇心理”,中段侧重于“创想技能与想象习惯”,高段致力于“创想精神与创造人格”的培育,整体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
(二)跨界融合:用适切儿童的方式教与学
1.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火花碰撞”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所要面对和处理的生活事件或实践问题不是分学科的而是综合性的,我们努力通过学科间的融合,让学生学习综合的知识,学会综合地阅读,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整体感知世界的方法。
中秋来临之际,学校四年级组进行跨学科融合式整合。语文教师以《但愿人长久》的课文拉开帷幕,抓住苏轼“心绪不宁―埋怨一宽慰”的心理变化,师生与诗人共赏一轮圆月,最后伴着悠扬的音乐声,学生吟诵名篇《水调歌头》,诗词的意蕴在空气中荡漾。音乐老师在简单介绍完歌曲演唱者之后,带领学生领略了《水调歌头》的另一种美。学生不仅学习了流行唱法,还了解到别具一格的京剧唱法。美术老师以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例,让学生动脑猜一猜、讲一讲有关月亮的故事,动笔画一画平时见到的月亮,将大自然作为更好的老师,让学生去探寻其中的奥秘。月有阴晴圆缺,人有奇思妙想,教师从生活中的月亮引导学生想象心中的月亮。通过一个个提问、一次次引导,和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让学生创作出一幅幅充满童趣和美好遐想的月亮画面。有给月亮扎辫子的,有画戴了棒球帽的月亮的,还有画拟人化变成可爱的小绅士的月亮的……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美术活动和其他学科融合的主旨,就是进行美术教育的同时,指导学生融入生活,在生活中感受并获得美的体验,形成自然真实的审美情趣,积累感性经验,并激发创作兴趣,进而用美术手段表现世界。
2.美术学科与学生活动的“盛情演绎”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的展开是为了更好的传承,节日里表现出浓浓的人情味,可以增进学生对家庭、对社会、对祖国的情感凝聚力,充分体现了人性化教育的特点。教师可以根据每个节日的特点,围绕节日主题,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精心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体验,增长知识,丰富情感,养成品德。开学迎来的第一个节日便是元宵节。美术组和学校少先队共同策划了系列主题活动,让学生在丰富的体验活动中感受节日文化,提升审美与表达的能力:
走近元宵节:让学生了解元宵节的由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收集有关元宵节的故事传说来校进行分享,学生在自我学习中感受节日的氛围。
走进元宵节:通过图片欣赏、视频分步解说,教师示范等环节,来帮助学生解决做灯笼的重难点,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
两节课下来,各种形态不一的灯笼相继问世,学生的创作欲望得到满足。让学生把做好的灯笼自己亲手挂到学校事先准备好的场地,一场轰轰烈烈的元宵猜灯谜活动正式展开。全校学生游走在各个灯笼之间,欣赏着造型不同的灯笼,热烈讨论着各个灯谜。学生的情感得到充分的释放,真正融入节日和艺术的氛围。
关健词:高中美术;传统文化;教学改革
一、高中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高中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西方美术教育的输入导致我们用西方人的眼光来审视东方的事物。这种所谓“科学”的观察方法,导致美术文化归属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淡漠。问题之二是――片面地注重艺术上非理性观念,认为美术作品是一种注重天赋灵感的自然创作,无需美术文化理论。这种理念忽略了艺术是以理性为主导的,美术创作不仅强调个性与激情,还应在规律、准则方面表达人的精神理想。问题之三是――当今美术教育过于注重技法而忽略传统理论。忽视了美术理论是区别高中美术教育与小学美术教育的关键所在,没有美术理论的介入就不能称之为完整的中学美术教育。
高中美术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导致学生偏重技法的学习,而忽视民族文化的培养;偏重于造型元素的认知,忽视民族美术元素的继承;偏真实写生,而忽视感性理解与理性分析的结合。所有这些对美术基本理论体系的忽略,将无法使美术教学接近认识和全面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将导致我们丢失民族美术的记忆。教师只有充分尊重民族美术传统理论和传统美术思维方式,在教学中增加广泛的美术系统文化和中国传统理论的内容,重视领悟民族艺术的神髓,才能构成高中美术教学的新体系。
二、高中美术教学中如何运用中国传统美术理论
1、建立美术文化的教学理念,培养完美人格。中国传统绘画十分重视艺术审美认识、人文启示的作用。对人格的崇尚是中国传统美术所追求的重要人文内容。中国传统美术描绘自然的同时注重理想、情感 、志向等主观因素的表现。“抒情言志”“借物咏情”“言志喻德”构成了中国传统美术表现的主要内涵。因此,衡量美术作品的优劣,常常不在作品本身,而是在于画家的品格与修养。纵观中国传统画家,以雅人高士、英雄豪杰、读书明理者居多,他们所创作的作品能够达到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目的,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情感与人文情结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达到人格的完善。中国传统美术教学就已经明确了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格、心性 、品德 、人文等重要方面。以传统儒、释、道哲学为主体的文化体系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美术精华在于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作品高逸的境界、超拔的精神、隽永的意味、精妙的笔墨是审视和衡量艺术品质高下的完整标准。缺失了其中的任何一方面,就相当于缺失了中国传统美术特有的艺术精髓。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中国传统美术观念审美认识和启示作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审美趋向,引导其对真、善、美的完整追求。因此,教师决不能只培养学生掌握某些单纯技能,而是要在技法的训练中使学生领悟中国传统美术特有的人品与画品、心境与画境的内涵,并有意识地注重培养学生的学养、品格、气质和心性,使他们对形象的刻画、笔墨的运用忠实于自己的真挚情感。只有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善学生的人格,这也是当代艺术教育的方向。
2、优化课程结构,强调文化传承。高中美术特长生虽然经过一定的美术理论学习,但传统艺术文化修养还是非常欠缺的。学校艺术教育应当是一种艺术文化教育和情操教育。一个人不懂得本国的艺术史和世界艺术史,就不能说他懂得艺术。我们要通过加强传统美术文化的教学,提高学生对美术的理论研究能力。只有丰富广博的理论学识,才能激发艺术创造的灵性及胆略;只有正确深厚的思想修养.才能使艺术创造获得深刻的意蕴及不朽的内涵;只有纯真、高尚的人品,才能使艺术品具有高雅、脱俗的品格。课程结构方面在于理论研究领域的拓宽与介入,教师要把美术传统理论合理地安排在课程体系中,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协调发展,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3、解决重技法,轻文化的教学模式。强化教育的意识,避免将技能技巧作为唯一教育目标。建立以精品与经典为师的课程观,以历代精品名画作为摹写鉴赏之本,提高学生的眼力品味。教学的重点指向更为广泛的文化层面,教学目标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通过对中国传统美术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掌握一定的中国传统美术知识与技能,而且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对中国传统美术文化的综合学习,包括中国传统美术方面的思维、表现、审美、评鉴、情感等品质。
4、解决单一的教学方法。我们要改变以往教师以练习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要富于创新精神与自由表现的意识,开发学生的艺术表现、启发学生的艺术见解。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向学生作多方面的美术文化信息传达,形成以传授艺术为重点的课程设计。美术理论的教学应从理论讲述中解脱出来,融人课堂教学活动实践,在教学中通过与学生互动的方式使学生理解更多的美术文化知识,受到传统美术文化的陶冶。
5、建立合理的作业评价体系。不同学生在艺术表现上也有不同的能力,因而作业效果会有较大差别。教师在评价作业时要注重作业的内在处理与美学理解。有些表现能力欠缺的学生,但对美术文化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会好些。他们关注和思考的问题较多,但是由于技法不够成熟,所以无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艺术感受。但作为教师我们应及时发现并给予肯定,要鼓励学生对美术理论的思考,使他们增加学习美术文化的兴趣和自信,而不应以作业效果作为唯一标准来磨灭他们对美术思考和钻研的兴趣。我们的美术教育应该成为面向全体学生的美术文化教育。
关键词:中原本土文化资源 民间艺术 教育传承 美术教育 方法与模式 体验与创作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术委员会、北京市东城区少年宫共同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2004/2005年度重点课题《当代城市儿童美术教育与本土文化的传承》。相关的教学活动从2006年开始启动。鉴于课题前期所进行的教学实践研究工作情况。总课题组于2007年7月3~9日在四川省成都市青少年宫举办了课题中期成果研讨会及师资培训。
我作为子课题组成员有幸随同郑州西雨绘画艺术中心的近十名子课题组成员教师参加了此次会议,并展出了河南地区子课题组中期教学成果。会议及培训宗旨在于倡导鼓励儿童对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并以积极的学术实践探讨普及推广儿童美术教育对非物质文化传承的理念、方法和模式以及课程设置与实践,推动儿童美术教育在国家文化遗产事业及本土文化多样性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应有的社会作用。
通过对①美术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互动、美术课程设置个案研究;②地域文化资源田野考察方法及其个案;③地域文化资源的调查、提炼与美术课程内容的转换;④从地域文化元素到美术教学元素;⑤配合培训,活动期间在四川省美术馆举办儿童美术展览;⑥各地区老师教学成果的交流学习,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与传承。
河南地区课题组立足于河南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以璀璨锦绣的中原文化为背景,结合当代的大众性、兼容性以及多元化的综合形式,以“新年祈福”、“少林武韵”、“梨园传承”、“水情土意――淮阳泥泥狗”、“木版意趣――朱仙镇木版年画”、“饮食郑州”等主题教学活动将传统文化符号、视觉文本纳入到当代的语言符号模式之中,尝试引导少儿美术教学,并为当前校外美术教育提供一种新的视觉和新的传承模式。在这里我将近两年来的相关教学探索回顾一下,以交流促进发展。
1、课题活动之:“新年的祈福”――与庙会的对话。“百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风”。不同的风俗习惯使渊源于各地风土习俗的民间庙会显现出浓郁的乡土地方特色,构成了各地丰富多彩的庙会文化。
河南地处中原,自夏商周以来,直至北宋一千多年间一直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时的庙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北魏时期,洛阳的关林庙会已成气候。到了北宋登封庙会已有万人规模时至明清,伴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河南庙会不仅数量上日益增多,规模也逐渐扩大,人们除了春祈秋报,求得精神寄托,同时也得到艺术娱乐方面的享受,商品贸易在庙会活动中更是占了相当重要的位置,成为河南城乡民众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同时,中国老百姓往往还把求生、趋利、避害等功利意愿寄托在种种被认为有神机的自然或人为事物上,对自然变化规律的适应,构成了国人的思维模式、精神信仰和行为方式的基本特征,形成了民间众多与节气、时令、气候、水土有关的祭祀、纪念、迎送等庙会风俗活动。信仰与世俗功利、意愿的结合,是庙会艺术的精神渊源。多重性的庙会文化内涵,对于生长在这种文化氛围内的庙会文化艺术来说,不仅是一种艺术价值理想,更是一种实际现象,各地庙会循节应时、随风入俗的现象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丰富的人情意味,其表现性和自然性的和谐统一,显现出存在方式意义上的文化性。
庙会的形成、形式多与民俗活动密切关联,存在方式的依附性表明庙会艺术的文化内涵与社会行为的广泛精神背景的交织,意味着庙会艺术的创造动机和价值意义,很大程度地直接缘自民间信仰和伦理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伦理文化具有复杂的礼仪规范和严肃的道德准则,它所确立的人生价值理想,既在尽性亦在尽善,由此,庙会文化艺术的内涵也因此浸透了旨在启蒙化育人之德行的伦理道德因素,庙会活动旨在表彰宣扬、圣贤风度、忠孝模范、善良品行、侠义行为等等。老百姓往往把民间传说、历史典故作为庙会艺术的造型主题,如:河南淮阳庙会太昊陵的伏羲、郑州城隍庙庙会的纪信等等。
同时我们注意到庙会艺术的内在含义还不能单纯归结为祈福、祭祀、娱乐等要求,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中华文明借助审美力量和群众膜拜方式宣道施教的物化,形式,活跃在中原民间各地的大小庙会,在发挥其作用的同时,还兼具认知、教化、传授、健身等多重功效。祭祀、社火、玩具等艺术形式不仅以其所表现的人文知识和审美理想使儿童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它对稚朴心灵构成的深刻影响,更为民间文化艺术的普遍认同和持久传承造就了心理基础。
庙会文化资源对儿童美术活动的启示:
1.1中原庙会中可借鉴的文化资源类型。
1.2庙会蕴涵着多种文化“基因”,能启发学生感知文化的多元性,体味本土文化的独特性。
1.3整和优质的庙会文化资源,组织课堂教学方法与途径。
①剖析庙会艺术的文化底蕴,引导学生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②分析对比不同的文化背景,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和学习空间。
课例展示(一):《欢腾中原过大年》
导言:“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各地都有许多独特的过年风俗习惯:逛庙会、办年货、贴春联、守岁、走亲戚等等年文化,这不仅仅是我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同时也能体现各族人民的生活智慧和独特的生活习俗。你想知道中原人是怎么逛庙会过大年的吗?一起来吧!
教学目标:
1:围绕春节民风民俗主题的探询使学生了解中原各地年文化的悠久及传统文化的魅力。
2:该课题使学生重点关注中原各地庙会文化的风俗特色和细节。
教学准备:
1:春节前预先安排学生在寒假对过大年进行照相、DV、文字资料、选购实物等不同形式的采风活动。
2:整理春节相关的图片、文字、实物、影像等资料。
3:学生工具:红色彩纸、剪刀、双面胶
方法:通过对春节相关的民俗民谣照片、文字等资料的整理,欣赏相关的民间美术作品,用剪纸、绘画等形式来表现中原各地过大年的场景与习俗。
教学实施:
1:体验:安排在寒假中,针对中原各地过大年的风俗进行资料搜集,形式、照片、文字、实物不限。
2:资料汇总整理:通过赏析相关资料选择适合的二度创作的素材和表现形式。
3:作品创作:
(1)依据所选择的各个主题进行创作构思、构图。
(2)用剪纸、绘画的形式进行作品表现,侧重体现豫西传统剪纸质朴简约的特点。
教学成果:图片略
2、课题活动之“木版意趣”――朱仙镇考察活动与学生体验。2007年暑假7月26~27日,我们五百余名师生和家长一起来到位于开封县西南20余公里的朱仙镇木版年画基地,对中国传统民间文化艺术进行体验。该项活动体现了现代社会的一种自我反省,在尽到责任和义务的同时,也更深层次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家长参与到教学课程中,学生和家长的积极性都非常高,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在后来的反馈中,不仅是孩子,连家长也学到了很多,民间艺人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因为家庭的参与也促进了传统艺术的再生。我们这种传承模式,扩大了教育的影响,以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以一个家庭影响社区,带动了社会对艺术教育和传统文化的认知。
地方传统文化艺术指的是在一定的地理、历史、人文、宗教等多方面环境中才能够形成的一种具有特色的艺术形式,是只有在当地才有的人们最耳熟能详最熟悉的事物,也是能够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支柱。例如在浦江地区,经过千百年的积累拥有了独特的地方传统文化,形成了能够代表浦江地区文化的独特资源。如果某一地区的地方传统文化得到了破环和丢失,就相当于丢失了这整个地区的文化上独特的的灵魂与精髓。截止到2008年,浦江有六项民俗文化被评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人拍手称快的浦江乱弹、壮观的浦江板凳龙、历史悠久的浦汀迎会、绚丽的浦江麦秆剪贴、精美的浦江剪纸、高超的浦汀郑义门营造技艺。这些民俗文化渐渐地得到人们的重视与保护,如今要将这些充满地方特色,带有艺术气息的文化艺术遗产带到高中美术教学的模式中,不仅丰富了高中美术课堂的所讲述内容,还能把这些古老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不断的进行传承和发展。因此,这项改革同时肩负了培养人才和传承文化的双重责任。
而高中时代是一个学业繁重,充满竞争充满压力的时期,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学校老师和家长将素质教育和学生们的艺术修养方面看得越来越重要,并不再是以前的只注重学业追求,一味的重视应试教育。将地方传统艺术融入到高中美术教育模式当中去,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特的审美观念,提高辨别和思考能力,以多样的不同的艺术形式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得学生在多元的文化当中形成独到的思维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地方传统艺术中含有丰富多彩的美术教学资源,而一个地区的传统艺术作为当地文化等各方面的直观体现,其中更加隐藏着当地生活的人民的智慧的结晶,也是当地文化的宝贵遗产。在当下高中美术教学缺乏创造性与活力,急需改革发展,因此,通过融入地方性的传统艺术将会给高中美术课堂带来不一样的效果。
那么,地方传统艺术加入到高中美术教学中有如何的价值和优点,地方传统艺术加入到高中美术教学模式中去又需要怎样的策略呢?下面将对以上两个问题进行探究。
一、地方传统艺术融入高中美术教学模式的意义和优点
1.将浦江地方传统艺术融入到高中美术教学中去的其中一个目的是为了让浦江地方的特色传统艺术通过课堂传授的方式,通过学生的学习来达到传承的目的。经过整理和运用地方传统文化艺术,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了解浦江地区多彩纷呈的传统艺术,这能够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地方民间艺术的认同感,尤其是在当前的多元文化前提下,让处于高中时期的青少年多接触地方传统文化,能够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也能够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怀。
2.在面临课程教学资源匮乏的现在,如果能够将传统地方艺术加入到高中美术课程当中,并加以推广,对原来旧的教学模式加以改进,用新的模式和丰富多彩的课堂内容来吸引学生,使学生对传统地方文化艺术产生极大的兴趣,加强生活与教育之间的联系,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在艺术方面的自身修养,还能够对优秀的传统艺术形式加以保护和传承。
3.传统地方性艺术存在教育的价值
(1)传统地方艺术在造型要素和审美上存在价值
在美术学习的过程当中,色彩的运用和造型是必须要学习的方面,在美术作品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而在传统民间艺术的作品当中,经常能够看到传统艺术作品中对结构的对称性以及色彩的完美搭配,使得艺术品在造型和色彩两方面都配合的非常完美没有瑕疵。举例来说,浦江迎会中纸会表演中的喜剧人物,不同的形象展现出来的是不同雕塑的人物性格,再比如说流传至今的浦江地区特有的板凳龙,通常一条板凳龙,集书法、绘画、剪纸、刻花、雕塑艺术和扎制编糊等各种民间工艺为一体,充满了艺术特色,不论是从颜色还是造型方面,都显现出了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在艺术构思上的独到见解。还有浦江的剪纸艺术,剪出的图案和花纹构建了不同的图案,搭配了不同的形状。而这些艺术形式都在经历了数些年的改革创新之后显示出了更加独特的艺术魅力,这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各个地方文化以及政治经济的水平,这对学生美术知识及专业知识的提升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
(2)地方传统艺术能够使学生激发保护地方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都会有专属于各个地区和民族的传统艺术和文化,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不断重视,弘扬传统艺术,保护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了必须要做的事。而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和一些奇闻怪事等都包括在了民间艺术的范畴之内。在浦江迎会中纸会和人会的戏剧表演,将中国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运用典型的人物形象进行传播,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当中不仅能够体会到中国古代传统艺术在人物造型和色彩运用上的独到见解和手法,还能够通过表现出来的传统故事提高学生的道德文化修养,对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起到了有益的作用。同时也宣扬了优良的传统美德,弘扬了正气,也提升了学生对地方传统艺术的兴趣,使其主动承担起传承优秀的地方传统艺术的责任重担。
二、将地方传统艺术融入到高中美术教学模式的策略
1.大量开展实践活动,搜集传统艺术素材
中国的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有五十六个民族,因此造就了各不相同各具特色的民间传统艺术,但是在高中的应试教育条件下,学生在课本中接触到的却比较少,因此应该展开足够时间的课外调查和采集工作,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经过实地的考察和悉心探索,能够将搜集上来的地方传统艺术进行整理整合,汇编成画集和书籍等出版或是进行展览,使全校同学进行交流和分析。在浦江地区附近,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实地考察浦江麦秆剪贴和浦江剪纸等传统地方性的艺术,并在实地考察的过程当中对刺绣和雕刻的技术传承和雕刻出来的作品的风格和雕刻技巧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成立兴趣研究小组,使感兴趣的学生都参与到对于一种艺术手法的研究中去。另外,在课余时间,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与实践考察、浦江迎会起源发展和其中的关于美术学的知识,学生们可以在事件调查过后自己写下实践心得和体会,并学习其中的优秀节目,在学校师生面前表演,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各自的兴趣也带动了美术课堂的气氛,还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美术知识。
2.学校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新型教学方案,转变以前的只注重应试教育而忽略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艺术审美修养方面的培养,学校应该定期设置考察课,在颇具特色的古建筑、古村落,例如江南第一家、嵩溪村开展学生写生教学,使得学生自己去研究了解地方传统艺术的特点,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其中的艺术性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记忆。
3.学校的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风格,应该扩大传统课堂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更有力的教育资源,通过多媒体的教学,使得学生在课堂之上实现口耳鼻之间的互动,更加清晰地感受各种地方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在讲解传统地方性艺术的过程当中,麦秆剪贴和剪纸等一系列动态过程都可以用多媒体来展示,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体验。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经常带领学生参观民俗博物馆,展览馆和工艺品商店等,了解作品背后隐藏的艺术家在做作品时的艺术思维和思想,亲自动手学习工艺品的制作,通过不断地参观和亲自动手,激发了学生对美术创作的灵感,也提高了对艺术审美的兴趣。
在美术多元化的冲击下,传统绘画在美术教育中的地位被削弱了,西方绘画艺术在美术教育中的比重日益加大。因此,强调传统绘画的美学价值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绘画在美术教育中的地位,应与西画在美术教育中的地位同等重要,这一点是我们美育工作者应该努力去做的。否则我们将对不起先人和列祖列宗。我们要把提高传统绘画在美术教育中的地位这件事,提到“弘扬民族文化”这样的高度来认识。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使传统绘画这个艺术瑰宝在今天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关键词】传统绘画、西洋绘画、美术教育、青少年、线描。
传统绘画指的是中国画,以我国传统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为主要的作画工具。它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有着丰富的理论著述,并产生出许多美术大师,是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青少年中普及传统绘画的知识,使他们热爱祖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对于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民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美术教师应该利用自己的美育阵地,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当今美术呈多元化趋势,各种流派异彩纷呈,令人眼花缭乱。我们不能忽视传统绘画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不要忘记传统绘画是美术教育的主线之一 。
1 浩若江海的传统绘画宝窟,是进行美术教育的不竭资源
传统的绘画艺术艺术源远流长、波澜壮阔,具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从商周动物画、春秋战国肖像画、汉代帛画、北魏的敦煌艺术、唐代宗教画、宋元山水画、明代文人画、清代宫廷画,直到今天更加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现代国画,真是繁花似锦。而这些丰硕的绘画成果,又是历代画苑中众多绘画艺术造诣较高、深受群众喜爱的、优秀的、杰出的画家们对美的信仰、美的追求的历史记载。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刻苦的精神,崇高的思想,精湛的技艺,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绘画作品。这些佳作是他们毕生智慧和心血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的美丽宝藏。这些都是对青少年进行美术教育的不竭资源。
“一个伟大的民族不能没有丰富的艺术,更不能没有具备艺术素质的民众。大力发展艺术教育、提高全民族尤其是青少年的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这是全国上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不可少的课题。”⑴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这正是我国当前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早在“五四”前后就大声疾呼“以美育代替宗教”,提倡“以美辅德”。美育是德育的摇篮,育智的风帆,它对于陶冶性情、培养高尚的情操、净化人生、完善人格、开启心智、激发创造力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它寄情于自然,融美于心田,是更高层次上的素质教育。
2 传统绘画与西方绘画在美术教育中的地位同等重要
传统绘画这一艺术形式,是以线描为主要造型手段,这是由于我国民族历史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所形成的。古代的画家,在运用线描来描绘他们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人物故事和现实生活中,又在笔、墨、纸、砚等工具的演进中,逐步创造发展了线描的形式和功能。因此,随着时代的演进,线描的风格形式不断地扩大多样,线描的表现力也在不断加强,从而使看似简单的线描,显得变化多端,臻丽灿烂,对世界美术领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西方的达?芬奇,不仅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杰作《蒙娜丽莎》和壁画《最后的晚餐》,而且还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达?芬奇手稿》,里面的大量物理学、机械学的插图,都是用硬笔所绘,其内容非常广泛,有武器的设计图、有投石机的设计图、有宫廷建筑的设计图。这些可以说是西方的线描,其结构准确,非常实用。我国唐代的画家阎立本,不仅以遒劲的铁线描技法,创作出了《步辇图》和《历代帝王像》,而且他还用铁线描技法为宫廷建筑绘制设计图。所以说,西方的结构线描与我国的传统白描,都在地球的不同区域,为自己的国家创造了财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传统绘画中的“经营位置”与西洋绘画中的“构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且中国画的散点透视,较之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更能表现自然山川、江河的壮美景象。如宋代王希孟的青绿山水《千里江山图》,元代黄公望的水墨画《富春山居图》等作品的恢宏气势是西方绘画可望而不可及的。
西方绘画的“五级明暗调子”,准确的反映了自然中光与影的微妙变化,达到了照相式的写实效果,产生了《蒙娜丽莎》、《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等不朽的杰作。我国传统绘画中的“气韵生动”则通过笔墨的虚实变化,表现出北派山水的雄奇(如宋代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以及南派山水的隽秀(如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而且在意境的表达方面胜过西画一筹。
传统的文人画,冶诗、书、画、印于一炉,能够借物抒情,如郑板桥的《墨竹》,画上题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表现出画家的自我超尘之气,抒发了心中的不屈之志。西方绘画的发展是一个写实模仿的过程。尤其在西方古典主义时期,其造型的锤炼是从素描中获得的。达?芬奇从科学的角度研究造型如何表达真实感和形体空间的幻觉,从而通过造型表达自然界的真实。直到现代康定斯基、毕加索、达利等,对写实造型的解构与重构,研究其线面色的形式构成之美等,都是西方造型观念的体现。
我国传统绘画的造型是写意的而非写实的。意象造型是绘画的前提,其造型的目的是造境。如对于一些造型因素的描述,诸如:点的呼应也能成线,是隐形的线,即所谓“意到笔不到”。研究传统绘画的造型,不能光练笔墨技巧,而要从深沉的文化背景中挖掘造型体现的精神层面。中国这种写意的观念,在中国文化生活各个领域是无孔不入的,包括诗歌、戏剧、音乐等。如戏剧中一个眼神可表示鸟在飞,音乐中的“弦外之音”,还有诗歌更是意境深远。这种造型艺术观念也反映在绘画、雕塑,以及民间艺术之中。 要理解传统绘画的写意观念,就要对这些领域深入研究。从汉代雕塑中的陶塑及陶俑等的造型特点来看,可以充分体现造型观念与西方的差异。其造型简洁、生动,巧妙地将圆雕、浮雕、线刻等技法融合在一 起,刻画形象的客观特征恰到好处,达到似与不似之间,绝不做自然主义的过多外部雕镂。而是写意为主,注重内在美,使作品内在蕴藏着一种令人震撼的、将要爆发的力。《卧虎》、《马踏匈奴》石刻外形的处理大起大落,十分醒目,不做细节描摹,使整体造型给人一种古拙朴厚的阳刚之美。
现行的中小学美术教材中,对于我国传统绘画的课时安排很少。大量的课时是设计课,对于传统绘画只是做了蜻蜓点水式的介绍,似乎毛笔工具是为了培养专门画家而设计的,西画才是美术教育的主流。这种观点实在是应该改一改了。我认为传统绘画和西洋绘画在美术教育中所占的比重,应该是各占一半才是合理的。这样会更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提高学生们的艺术素养。
我们要通过对传统绘画的教学,增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让传统的绘画工具,在今天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彩,从而展现出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3 传统绘画的美学价值
传统绘画分为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三大类型,唐代的青绿山水画有金碧辉映,富丽堂皇的艺术效果。宋代的水墨画则取景广阔,有大气磅礴之势。花鸟画则与西洋的静物画不同。“我们的花鸟画,可以把春、夏、秋、冬四时盛开的花卉画在一起,可以画摇曳的风荷、雨竹,画飞雪迎春的红梅、雪松,也可以画幽静的草虫,平静的荷塘一角,还可以画青燕、雄鹰,画沉鱼落雁、卧牛奔马等等。总之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不受画幅和形式的约束,不论是动的或是静的,都可以尽情地去表现。”(2)
传统的山水画发展到今天,又有了新的开拓:“刘海粟的山水彩墨交融,变幻神奇;李可染的山水,苍茫清润,浑厚华滋;陆俨少的山水,毫飞墨喷,气势磅礴;钱松恰⒏当石老辣苍劲;关山月、黎雄才雄健清新;石鲁浑厚雄峻,都从不同的角度为祖国大好河山传神写照。”(3)
传统的人物画到了宋代,就已经创造了各种丰富多彩的线描的风格和流派,后来有人曾把历代画家创造的各种线描归纳为“十八描”。并且已经形成了以线条勾勒为主的线描画(包括白描),和以粗线泼墨为主的水墨画这两个系统。这些都是古代画家光彩夺目的创造成果。“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将自己的民族文化看成是莫大的骄傲,以此来证明本民族的文明程度和聪明才智。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文明古国,传统遗产之丰富,艺术成就之高深,在世界上是少有的。作为中国人,应该花大力气研究、整理、宣扬我们的民族遗产,并从中推出民族风格的新成就。否则真要对不起我们的老祖宗了。”(4)这是花鸟画大师潘天寿先生对学生说的。著名的山水画大师黄宾虹先生也说:“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5)传统绘画的美学价值由此可见一斑。
我们做为美育工作者,不能辜负前辈美术家对我们的殷切期望,一定要在美术教育的岗位上,把我国的传统绘画艺术发扬光大,使传统绘画艺术永远受到后人的景仰!
结论
我国的传统绘画资源异常的丰富,因为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祖先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瑰丽的绘画作品,较之西方绘画不知丰富了多少倍。鲁迅先生曾说:愈有民族性的东西,则愈有世界性。现在青少年中的艺盲、美盲为数不少,尤其是对传统绘画的认识显得少之又少。原因就在于我们这些搞美术教育的人对传统绘画的审美价值认识不足。当然,这项工作需要我们花很大的气力去挖掘、整理、归纳,其中还牵涉到许多历史知识,文学修养及古代的哲学观点。但是我们绝不能畏缩不前,而是要勇敢地挑起弘扬民族文化的重担!
我们可以利用丰富的图书资源和网上资源来充实教材中传统绘画作品欣赏方面的不足,要以顽强的意志和开拓进取的探索精神,为加强传统绘画在美术教育中的地位而殚精竭虑、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肖峰序、王平著,《笔墨传神韵》(P-1),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
[2] 叶尚青著,《花鸟画基础技法》(P-2),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9年6月第二版。
[3] 蓝铁、郑朝著,《山水画基础技法》(P-7),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8年5月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