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养老机构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汇晨的探索
“对这样的养老院,政府还有一定的监管责任在里边。经营这一块完全委托给社会力量(专业的组织)去经营。采取委托经营和合同承包的方式。”北京市民政局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
“而现在是政府全管,政府等于既做裁判员,又做运动员,又做教练员。这个我觉得是不合适的。政府应该就做一个资源和服务的提供者及市场的监督者,而不是市场的经营者。”王小龙说。
事实上,“公办民营”养老模式也是国际社会福利服务的主流趋势。为了改变传统养老院由政府包建包管、财政高额补贴的管理模式,北京市在最近几年也在学习国外的管理模式,并对“公办民营”模式做了一些探索。
受北京市民政局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组织人员于 2005 年 12 月—2006 年 11 月就“北京市社会福利社会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课题进行了专题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早在2006年,在北京市民政局备案的“公办民营”养老服务机构就已经达到了19家,在数量上占到了全市公办养老服务机构总数的8.3%,涉及房山、通州、丰台、门头沟、昌平、海淀、朝阳等7 个区县,床位总数2416 张。
北京市民政局官网显示,2007年的北京汇晨老年公寓就属于“公办民营”,它与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第四社会福利院、第五社会福利院一样,都隶属于北京市民政局。
据北京市民政局的一位工作人员透露,“政府投资那么多公办养老院,都是财政全额拨款的编制,编制体制也不好解决。”养老院那么多人,“编办不可能给你那么多编制”。这也是当初建立汇晨老年公寓的原因。
对公办民营养老院的争议,也恰恰因汇晨老年公寓而起。
背道而驰
民办养老院对“公办民营”模式翘首以盼,是希望政府将办养老服务机构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采取承包、租赁、股份制等形式,把经营权、管理权、服务权交由企业、社会组织等非政府部门或个人,吸收民间资本,转变经营机制,实现养老服务机构独立法人实体运营,并通过这样的模式,降低社会力量进入养老行业的“门槛”,进而压低养老院的入住价格,吸纳更多老人入住。
然而,入住汇晨老年公寓,费用并不低。记者以家属身份致电汇晨老年公寓,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能够自理的老人入住该老年公寓,一个人每个月也需要5000~6000元的花费。
对此,王小龙直言,“它的收费一点也不比我们低”,而且“承担的社会义务很少”。
2005年年底,北京市就出台的《关于规范养老服务机构“公办民营”模式加强监督与管理的通知》指出,实行“公办民营”模式的养老服务机构应保持福利服务性质,“三无”、“五保”老人和孤残儿童的供养水平要符合政府有关规定,并逐步有所提高;要预留为本区域其他困难老人提供福利服务的空间。
但实际上,据汇晨老年公寓的工作人员介绍,汇晨老年公寓并没有按照《通知》的要求接收“三无”、“五保”老人或其他困难老人,甚至完全自理的老人也不一定接收。保持福利服务性质的要求,成了一纸空文。
5年前,笔者与业内人士研讨投资方向时,建议重点关注以下几个行业:老人服务行业,如护老院、安老中心和老人护理疗养院;医疗行业,如兴建医院、健康食品;殡仪、安葬等服务行业。主要考虑到中国当时的婴儿潮已近退休,与老人相关的服务需求必然激增。
事实上,不仅是中国,美国政府在这几年间也推出了一项新的移民条款:私人资金如果通过美国政府的配额项目投资兴建护老中心、老人院时,投资者可不用在申请移民期间长居美国境内(俗称无需坐移民监)。这对于一些要经常出差或在国内经营企业的老板来说,相当有吸引力。由此可见,老人问题是美国政府面临的一个难题。另外,一些大城市特别是亚洲地区的中国香港、新加坡和东京,医院的床位供不应求,近几年很多医院不断兴建新的大楼。如果大家都了解老人问题,就明白为何未来投资于殡仪、安葬行业是理想的选择,特别是在一些人口密集的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香港和东京、大阪等。
健康食品是另一投资选择。除了中老年人需要,一些中产年轻人由于工作、社交繁忙,大部分都有健康食品或保健品的需求,以保持自身营养平衡。
退休养老是一个国家的重要问题,现在香港男、女平均寿命分别是80和84岁。如果一个人在60岁退休,假设这个人还要活20年,这20年的消费和医药费用开支从哪来?少一年的工作收入,相对就会多一年退休开支。
在规划自身的退休生活之前,必须知道退休养老金的结构。现在大陆居民退休养老金的来源主要有3个层面:一是国家基本养老制度;二是由企业、雇主提供的企业年金或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政府也会对这项养老金作出一定支持,如税收优惠;三是个人投资和商业养老保险金,这部分业务主要由商业保险公司或银行经营。这些规定都源自1996年国家体改委及世界银行的《中国补充养老金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方案设计研究报告》和《中国养老金体制改革》,报告指出我国养老保险改革的目标是建立起国际上通行的三层结构的养老保险制度。
近日,央行公布周小川行长署名文章《资本市场的多层次特性》,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周小川认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产生要依靠金融创新。其中,资产证券化就是金融创新的重要一环。
周小川在文中表示:“证券化中经常用到特殊目的机构,即人们常说的SPV (Special Purpose Vehicles)。在很多非金融专业人士看来,SPV似乎不是个好东西,因为很多金融乱象好像都涉及SPV,一些广为人知的金融市场上违规行为、诈骗性产品似乎背后都有SPV的影子。”
即便如此,周小川认为,“对SPV恐怕还是要一分为二地看,既要认识到SPV对于满足市场投融资需求、规避和管理风险、提高资金配置效率的好处,也要清醒地认识到SPV可能带来的问题。应该说,很多融资业务创新都是通过SPV实现的,SPV加上资产证券化在各国都有大量成功的实践。因此,SPV有其积极的意义,特别是在创建多层级金融市场、金融产品和交易机制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城镇化加速发展已成为带动投资的新契机。“城镇化发展后,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不断完善会在未来得到稳定的回报,会使城市地价和租金提高,商业活动越来越繁荣,相应的其他税收也会提高,如果可以把未来可预期的收入挪到现在来用,可据此设计一个SPV。对于这个SPV,在我国现有条件下,通常通过向银行贷款的方式获得融资,也有发债获得融资的,以此来支持当前城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在地方融资平台这个SPV里面,放的主要是城镇土地及其所代表的未来收益,并以此获得银行贷款。”周小川进一步分析称。
不过,周小川也坦言,“我们现在的地方融资平台更多地寄希望于这块土地未来的价值,借此偿还当前的贷款,这固然是一种SPV,但导致了很多问题。”(经济参考报)
境外投资核准制有望转为备案制
近日有消息称,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相关部门正积极推进境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研究进一步减少项目核准的范围,下放核准权限,还将探索从现行“核准制”转向“备案制”为主的管理方式。此前国务院总理曾表示,中国政府要进一步放宽企业“走出去”的条件。可以减少对有实力又有信誉的企业到海外投资的审批事项,或者是放宽审批额度。这一表述对业内而言无疑释放出政策利好——新一届政府正在积极推进对境外投资审批制度的改革。
目前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管理仍是“核准制”,即由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外汇管理局三个部门核准为主,而改革总的原则是进一步放宽核准的权限。由此,将调整现有管理制度,探索更多转向备案制的新型管理方式。
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审批制度已经多次简化并实现权限下放。国家发改委2004年《境外投资项目暂行管理办法》,将原来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两道审批,改为只核准项目申请报告,标志着中国境外投资管理从“审批制”改为“核准制”。此后,商务部和国家发改委分别在2009年和2011年将大批核准权限下放地方部门。2013年1月,国家发改委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四川等省市开展了简化地方企业境外投资项目管理程序试点工作。有专家表示,从“审批制”到“核准制”再到“备案制”,应是中国境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的必然路径。(经济参考报)
光伏制造业规范条件出台
9月17日,工信部网站下发《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以下简称“《规范条件》”)公告,在生产布局与项目设立、生产规模和工艺技术、资源综合利用及能耗等多个方面划定门槛,以便进一步加强光伏制造行业管理,规范产业发展秩序,加快推进光伏产业转型升级。
行业规范条件要求,严格控制新上单纯扩大产能的光伏制造项目,新建和改扩建光伏制造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为20%;光伏制造企业需具有省级以上独立研发机构、技术中心或高新技术企业资质,每年用于研发及工艺改进的费用不低于总销售额的3%且不少于1000万元人民币。
此外,光伏制造企业按产品类型在产能方面设定了准入标准,包括多晶硅项目每期规模大于3000吨/年;硅锭年产能不低于1000吨;硅棒年产能不低于1000吨;硅片年产能不低于5000万片;晶硅电池年产能不低于200MWp;晶硅电池组件年产能不低于200MWp;薄膜电池组件年产能不低于50MWp。
文件同时明确了现有及新建和改扩建企业及项目产品需满足的生产条件,明确了光伏制造项目能耗、水耗指标;而废气、废水排放应符合国家和地方大气及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要求。
文件还要求,新建和改扩建光伏制造企业及项目应当符合本规范条件要求。更重要的是,对光伏制造企业及项目的投资、土地供应、环评、节能评估、质量监督、安全监管、信贷授信等管理应依据《规范条件》。不符合标准的企业及项目,其产品不得享受出口退税、国内应用扶持等政策支持。未来,工信部将在抽查,实行社会监督、动态管理的基础上定期公告符合条件的企业名单,而针对违反相关规定的企业及项目,将被撤销公告资格。(国际金融报)
陕西多项政策鼓励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
陕西省日前出台的《关于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若干意见》显示,陕西将对符合条件的民办养老机构,均按新建(改扩建)床位数,在资金补助、土地供给、税费减免、金融支持、医疗康复、责任保险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
据了解,社会资本可参与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兴办养老机构以及进入养老产业并提供服务产品。在资金补助上,对于符合条件的民办养老机构,陕西将为新建机构每张床位一次性补贴3000元,改扩建机构每张床位一次性补贴2000元,由各级财政和福利彩票公益金共同承担。
据了解,截至2012年底,陕西省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共548.4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4.61%,高于14.3%的全国水平,且每年以约3%的速度递增。(新华网)
新三板试点扩容方案将出炉
近日,中国证监会市场监管部副主任王娴在第二届金融街论坛上指出,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试点扩大到全国范围的具体方案即将出台,届时全国范围内符合条件的企业都可以申请到新三板挂牌交易。此外,新三板未来还有望开展优先股、资产证券化等创新试点,还将推出债权融资工具和股票质押贷款产品,以丰富挂牌企业的融资手段。
这家另类投资集团为投资者提供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房地产管理基金、对冲基金和只做“长仓”的传统基金的投资和咨询解决方案。投资者可以通过认购基金的募集额、母基金投资、战略投资、二级市场投资、联合投资、种子基金投资的方式寻找机会。
该集团在全球拥有10个办事处及超过250位专业人士。客户包括财富基金、养老基金、政府基金、金融机构、捐赠基金、基金会和家族企业。高盛另类投资和管理者选择集团通过集团的私募股权投资、房地产投资、对冲基金和全球管理者战略项目,为超过800亿美元的另类资产投资提供投资或顾问服务。
根据全球专业咨询服务公司韬睿惠悦研究显示,目前全球100强另类投资管理公司管理的资金额已经超过3万亿美元。该公司今年7月出具的全球另类资产投资调查,涵盖了个人的私募股权投资和对冲基金,显示出全球排名前100家另类资产投资管理者和房地产投资管理占据的资产份额最大(35%,或1.1万亿美元),紧随其后的是私募股权投资管理公司(22%,或6960亿美元),对冲基金(21%,或6430亿美元),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母基金占9%,即2880亿美元,对冲基金的母基金占6%,即1870亿美元,基础设施基金和消费品类基金分别占4%和3%,即1190亿美元和1010亿美元。
韬睿惠悦研究揭示出养老基金资产额占全球前100家另类资产管理者所管理资产的三分之一,紧接着是保险公司、财富基金和捐赠基金及基金会。
根据该报告,北美洲国家的另类资产管理公司所管理的资产总数占总额的48%,除基础设施基金外,大量的资本流向欧洲。
研究报告根据管理的资产额对基金管理公司进行了排名,CBRE全球投资者公司以940亿美元击败去年的冠军麦格理集团成为今年全球最大的房地产投资管理公司,麦格理集团以890亿美元的资产管理额依然占据全球最大的基础设施基金管理者的宝座。凯雷集团是全球最大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以总资产910亿美元位列第二;荷兰私募股权投资公司AlpInvest Partners第一次进入榜单,以410亿美元管理资产成为顶级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母基金。高盛的私募股权投资业务管理资金额为780亿美元,名列第五。
再来看看高盛另类投资和管理者选择集团那个空缺的职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如果你喜欢你所看到的,那么上面所引用的一些数据或许会对你研究这个公司和这个行业有所帮助。
一、我国发展民生服务的思路正在转变,民生服务拉动经济增长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共识正在显现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将保增长与惠民生有机结合起来的成功实践,是政府取得的一条重大经验。一是把增加投资与改善民生、刺激消费结合起来,民生投资和民生消费有力支撑了内需扩大。新增投资重点放在改善民生上,以投资带消费,以消费促增长,实现一举多得。二是民生建设有力推动了结构调整,改善社会环境,并促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在我国劳动力低成本优势逐步削弱,传统意义上的“人口红利”逐步消退时,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速培育“社会经济”,即加速能够积聚人力资本的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的发展,为经济发展转向依靠劳动者素质提高和自主创新、管理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通过人力资本提升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服务创造价值和创新驱动能力。三是加速低能耗、无污染的社会事业及其产业发展,积极扩大社会服务消费,扩大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从而起到有效调整需求结构的作用。
二、“十二五”时期民生服务业发展思路
(一)把扩大民生服务作为消费升级和扩大内需的战略途径
发展社会服务产业,既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又能符合服务消费的发展规律,推进服务消费的战略性发展。当前出台服务消费的相关政策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居民的消费欲望和消费能力,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要从消费升级和扩大内需出发,把民生服务业发展作为内需型经济的战略途径来抓。
(二)把发展民生服务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
应高度重视现阶段服务消费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一是服务消费领域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就业。二是正确认识服务消费对拉动内需的作用。发展民生服务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发挥了明显成效。随着我国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服务性消费支出将加速增长,通过大幅增加消费领域的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可以使服务性消费需求成为拉动内需的一个推动力。
(三)把民生服务业作为“十二五”社会事业发展的新思路
服务消费的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长期以来,社会事业的发展速度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事业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服务消费产品的供给严重不足。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社会事业的发展具备了较好的经济基础,通过把服务消费转化为带动社会事业发展的动力,可以改善我国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局面,促进我国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四)把促进民生服务消费作为“十二五”时期深化体制改革的推动力
将服务业的发展和我国的体制机制改革相结合,将教育、文化等服务消费领域的产业发展和事业单位改革相结合。当前,特别是结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实施,通过促进相关社会服务产业发展,为社会领域体制改革增强活力,为社会力量参与具有广阔市场需求的服务产业释放空间,可以有力推动若干重大体制改革的实施。
三、面向市场需求的民生服务发展重点
(一)旅游常态消费将促进旅游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旅游业是我国未来拉动服务消费的龙头产业。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旅游消费需求日益旺盛。2009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为19.02亿人次(人均约1.4次/年),同比增长11.1%,其中城镇居民9.03亿人次,农村居民10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为10183.69亿元,同比增长16.39%。旅游外汇收入396.75亿美元。城镇居民旅游总花费7233.8亿元,人均旅游花费535.4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801.1元,农村居民人均295.3元。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支出占人均消费性支出的6.53%,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支出占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7.40%。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空间巨大。2009年,我国国际国内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为3.75%,人均旅游支出占人均GDP的2.09%,而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年人均旅游支出占人均GDP比重都在5%以上。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后,旅游将成为常态消费习惯,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根据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预测,从2007年到2016年,中国旅游业将取得8.7%的实际年增长率,并将在10年内成为世界上第二大旅游和旅行经济强国。如果参照世界中上等发达国家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应该有一倍的增长空间。
(二)文化体制活力催生文化娱乐消费异军突起
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产业发展释放了无限生机与活力,城乡居民的文化娱乐消费需求迅速增长,并正在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2004―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达22%,高于同期GDP的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7―8个百分点。2009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8400亿元,占同期GDP比重为2.5%。文化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挥越来越突出的作用。文化产业的产业链较长,对其他行业产生的影响较大,特别是文化产业易与新技术对接,具有较强的创新应变能力,具有典型的供给创造需求的特征。美国和日本等国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后,文化消费大幅度跃升,进入快速增长阶段。我国文化消费市场需求强、发展潜力巨大。预计到2010年,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总规模将达到9000亿元,人均文化消费占收入比重的5.59%,占人均总消费比重的7.71%。尽管如此,我国文化消费市场的供需矛盾仍十分突出,我国居民的实际文化消费还不到同等发展水平国家的四分之一,大大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文化产业已逐步确定为一些地区重要的支柱产业,各地“文化大省”建设已初见成效。据估算,到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3%,到“十二五”期末,这一比重将达到GDP的4.5%到5%,成为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力量。
(三)奥运经济带动体育健身服务产业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和需求的提高,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借助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影响,体育产业迅速发展,同时带动了旅游、场馆建设、通信、新闻出版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体育在拉动消费、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就业中的积极作用。但总体上看,我国体育健身场地设施不足,体育健身需求仍得不到充分满足。据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状况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全国有3.4亿人参加过体育锻炼,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为28.2%。对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按照每人每年体育健身消费1000元计算,可以估算体育健身产业每年可创造的收入为1000亿元。同时,体育健身消费还可以带动相关的产业,如服装、鞋类、体育用品等消费。我国体育产业中体育物质产品的产值约占70%,而体育服务的产值只占30%左右。我国体育产业与体育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据估计,我国体育产业的产值只占GDP的0.1―0.3%,与欧美发达国家有近10倍的差距。这意味着我国体育产业有很大发展空间,体育产业应该对国民经济有更大的贡献。
(四)世界最大老龄群体蕴藏巨大老年服务产业
我国正在经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老龄化过程,到2009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1.67亿人,各类老年福利机构38060个,床位266.2万张,收养各类人员210.9万人。未来10年,我国老年人口年均增长4.3%左右,与日益加速的人口老龄化相比,我国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水平明显滞后。养老服务机构供给能力严重不足,65岁以上老人的千人床位数仅为22.4张(2007年),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为50―70张。根据有关数据推算,到201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13亿,按千人床位数30张计算,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需求将达630多万张。养老服务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将带来大量的就业需求。通常专业化机构中2―3张床位就需要一名护理人员,居家养老服务中,就业人员与服务需求比例在1∶10。我国需要老年护理服务的老年人口规模相当庞大。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平均生活不能自理率超过8.81%,由此推算,全国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口数量,2010年将达到1530万人②。以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基数,有关机构预测2009年我国老年服务的就业规模预计为470万人,到2015年老年服务的就业规模将达到800万人。这将带来对专业护士、特别是普通护工的大量需求,适宜中职护理专业、“4050人员”和农村妇女就业。全国老龄办报告称,2010年我国城市居家养老家政服务和护理服务的市场规模为1300亿元,到2020年将超过5000亿元。
(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健康产业发展
健康产业是一个庞大的经济体系,主要包括:以预防疾病、维持健康为目标的保健品、健康教育、健康管理业、健康食品、安全饮用水、生态环境保护等行业;以治疗疾病、恢复健康为目标的医疗服务业和药品药械行业;以实现更高层次的健康促进为目标的体育健身、养生、美容业等;以促进健康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为目标的健康保险业;以促进健康产业发展为目标的健康信息业、健康文化业、健康理财业等③。当前我国健康产业中,医疗服务业和医药业总产值达到1.2万多亿元,健康保险市场为574亿元左右。据专家估测,未来3―5年内,健康保险市场有望达到1000亿元。有关研究测算表明,每1元医疗保障方面的财政投入能够拉动8元以上的社会消费总额。我国健康产业增加值约占GDP的6%左右(2007年),发达国家平均在10%以上④。发展健康产业将释放巨大的就业需求。目前,我国健康护理、基层卫生、公共卫生领域具有提供上千万就业岗位的潜在能力,其中包括:老年人健康护理人员400万人,医疗机构护理人员400万人,基层医疗机构助理医师和全科医师160万人,精神卫生专业人员30万人。合理的医护比应达到1∶2,目前我国医护比例为1∶0.7,也就是说我国仍有260万护士岗位的需求缺口。一般养老院工作人员与入住老年人之比约是1∶4,据此估算,我国老年人健康护理人员缺口约在400万以上。与此同时,随着健康产业发展,人们对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2009年,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3671.9亿元,基金支出2797.4亿元,累计结余4275.9亿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统筹基金当期结余率,2007年和2008年分别高达34.8%、32.8%,这个比例远高于发达国家控制在10%以下的水平。适当调控基金结余率,还可以释放更多健康服务需求。
(六)城市化将进一步推进家政服务业规范健康发展
城市化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要求社会提供形式多样、质量满意的家政服务。发展家政服务业,既有助于改善人民生活,又有助于开发就业岗位以解决就业问题,还有助于刺激消费并拉动有效需求。从劳动力供给来看,家政服务人员的供给是相对充足的,下岗失业人员、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急需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家政服务业所提供的服务内容从传统的保洁、理家、照顾老人和孩子,到商品配送、电器维修、送餐上门、房屋维护等,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沈阳、青岛、长沙、成都四个城市1600户居民的调查数据,需要提供家政服务的家庭占到40%,推及全国,家政服务提供的就业岗位至少在1500万个以上,因此,作为第三产业的家政服务业,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
注:
①2009年GDP为343464.7亿元,人均GDP约合3680美元。
②2006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白皮书。
③卫生部健康产业研究报告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