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美术欣赏课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美术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引导学生欣赏相应的美术作品,在开阔眼界和陶冶情操的同时提高自身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然而在应试教育当道的今天,不可否认当前高中美术教学课程的跑偏,如何将高中美术教学端正到既定的教学轨道上来,这是每一个一线高中美术教师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高中美术教学实践,从教学现状入手,阐述个人对欣赏课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现状分析
很多教师对高中美术欣赏课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表面,导致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只重视主观性感受,却忽略了作品形式与鉴赏等要素方面的探究,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容易产生茫然失措的感觉。具体说来,目前高中美术教学的现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对美术作品选择和对学生有效引导的缺失。对于美术欣赏课中的美术作品,要尽量选择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因为教师对作品的认识和态度,直接决定美术欣赏教学的效果。所以,在美术欣赏课上教师不能向以前一样仅仅讲解作品,更要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到欣赏的过程中来。在强调培养学生创新力的今天,美术教师对作品欣赏课的态度直接关乎教学质量的好坏,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以多准备一些作品的背景材料来增强学生的兴趣点。
(2)学校对美术欣赏课教学的影响。作为推动课程实施的核心力量,学校管理者对美术欣赏课程的走向有着重要作用。一些学校校长对美术教学的看法,直接决定着美术欣赏课的生死存亡。“我们开设美术课程已经是尽力而为了,其他一些学校基本是高一开设过后到高二直接就让位给其他文化课了。”不少学校都采取这样的做法,学校管理者的教学观念和态度直接降低了美术课的教学质量。
(3)家长对美术课程的认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一组家长问卷调查数据显示,不少家长对对美术课不重视甚至建议取消,当家长都对美术欣赏课程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时,我们很难祈求学生能够在美术欣赏学习过程中获得发展和进步。
二、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策略探究
(1)关注美术作品情节,激发美术欣赏兴趣。美术教师应当从美术作品的“情节”入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如果教师单纯从构图、色彩、明暗、线条等因素去分析,而缺少了情节的故事性,学生是很难有兴趣听课的。只有从学生感兴趣的情节入手,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比如《春》这幅意大利著名画家桑德罗·波提切利的作品,教师在引导欣赏的时候便可以从画的情节入手,让学生思考他们在做什么?通过学生的好奇心理吸引进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接着教师再介绍画面的具体内容,从右边的西风神试图拥抱前面的克罗丽丝到克罗丽丝极力摆脱西风神的拥抱,还有维纳斯女神完美化身后忧郁和迷惘的表情。为什么维纳斯有着若隐若现的忧伤呢?通过这样的故事情节,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很多美术作品或艺术家背后都有或多或少的故事情节,这些情节的导引对强化美术欣赏教学大有裨益。
(2)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美术欣赏效率。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特点,通过恰当的教学组织设计,科学选择并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其与传统教学手段组合一致,共同完成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多种媒体技术将美术作品信息传递给学生,可以形成合理的教学结构,逐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以它独特的技术迅速为课堂教学者所接受,其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让现代美术课堂教学逐渐多样化与多元化。多媒体教学呈现出来的元素,可以将学生的生理感官和视觉听觉等神经唤醒到兴奋的状态,激发学生内心的各种积极因素,为审美活动的实现提供源动力。
(3)强化学生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进行美术欣赏。“自主学习”作为新课标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为了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机械学习的局面。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任,只有当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这个过程中来,才能实现学习效果的最大化。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将美术的直观性较好地统一起来,激发学生对美术作品最真切的感受,尽快培养起欣赏的能力。必要的时候,对于在美术欣赏中提出的一些问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讨和交流,以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可以展示每个学生的优势,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也锻炼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主要是要学生依靠自己的判断,通过自己主动去认识和感受,长此以往才能提高他们的美术欣赏情趣。
参考文献:
[1] 卢瑾. 中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思考[J]. 教师,2011,(18)
关键词:美术作品;欣赏;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222-02
美术欣赏课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美术欣赏课,使学生从多角度欣赏、认识美术作品的材质之美、形式之美和内容之美,使学生从欣赏认识中了解中外美术发展的概况,掌握运用语言、汉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而作为美术欣赏课的一名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丰富灵活的教学形式,以丰富的教学形式来吸引学生,充分发挥美术欣赏的优势。
一、美术欣赏的方式
由于现代的美术教育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强调发展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加上教科书印刷技术的提高,目前美术课本中美术欣赏的内容尽可能挑选有代表性的世界名作,体现出教材的审美价值。美术欣赏在美术教学中分为专题美术欣赏、随堂美术欣赏和参观欣赏三种方式。
1.专题美术欣赏是利用整节课时,围绕某一个阶段或某一美术种类进行全面的介绍、赏析、使学生较系统、较深入地了解有关这一美术类别作品的特点、相关的文化背景,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
2.随堂美术欣赏。随堂美术欣赏,贯穿于一节课的始终,环环相扣。随堂欣赏课流程:首先,根据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来确定教学目标;然后,确定教学重难点;最后,选择随堂欣赏的作品,并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领学生感悟欣赏。上好一节随堂欣赏课实为不易。所以随堂欣赏有效与否,对一节课的成败是至关重要的。随堂欣赏反映在实际教学中包括:实物、图片、文字、影像的欣赏内容。这些内容对达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参观美术欣赏。参观欣赏是组织学生参观美展、博物馆,或参观城市建筑,依据教学侧重点的不同,可组织不同的参观点。有的重在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有的重在启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等等。但是由于客观条件所限,目前参观欣赏仅在少数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展。
那么,欣赏课要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握应用的时机与尺度。笔者在实际教学中运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来实施:
1.比较法。将实物照片与美术作品进行比较,发现概括、夸张、变形、添加等表现方法的应用。将写实与非写实作品进行比较,启发开阔学生思路。通过比较同一内容,不同的表现形式的作品欣赏后,可以选出自己喜欢的创作形式。比如,达・芬奇所绘制具有神秘微笑的《蒙娜丽莎》与达达主义画派代表画家杜尚的《长胡子的蒙娜丽莎》,两幅作品通过教师引导比较,让学生区分理解两者的异同。
2.归类法。将所欣赏的内容归类出示,让学生自己找寻发现其中的规律。例如《清明上河图》与《簪花仕女图》同列之下总感觉没什么联系,可其实两幅作品都说明了美术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是信息的载体。诚如我们从《清明河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宋代的社会风俗、建筑制式、贸易的方式等。同样也可以从《簪花仕女图》中看到反映唐代宫廷生活的某个侧面,通过服装、发式进而体会其生活方式、社会时尚和审美趣味。
3.电教法。充分利用多种教学媒体,从不同角度选用不同作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突破教学重难点。比如,对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的解读,可利用phtoshop软件来分析画家的这一经典名作。具体可以将作品中的一个人物的面部进行分解,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块面,再用PPT课件中的动画动态演示。这样可以使学生们较为轻松地理解毕加索作品的构成规律,既而读懂立体绘画,这种直观的演示胜过语言的多种描述。
二、美术欣赏的教学
1.教学设计。一节美术欣赏课中有许多美术作品,而课程的时间有限,只能有所侧重地去选择、分析作品,可围绕作品的构图、色彩、线条、构图等进行分析。围绕作品的题材进行赏析。平铺直叙地逐一分析既不能让学生学会欣赏,也不受学生欢迎。因此需要找出一个欣赏的侧重点,并设计一个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同样是美术欣赏教材,可以有所侧重或侧重于一个画种的发展演变史,如中国画欣赏中可以结合中国画由人物到山水到花鸟的兴衰历程;也可以突出分析某一流派的某几个著名画家及其代表作,如突出介绍后印象主义的塞尚、高更、凡高三位艺术家,而简述其前后的印象主义和现代主义;或着重介绍某一国家某一时代最有造诣的几位人物画家,而简述其他静物、风景画家等。所以,教师要整体地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教材中各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才能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
2.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依据教学目标在对教材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而确定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教学内容。它的突破是一节课必须要达到的目标,也是一节课的中心,是贯穿于一节课的灵魂和主线。重点内容往往也是学生最难理解的知识点。如果学生掌握了重点,这节课就算成功了。那么,如何突出教学重点呢?
(1)课前认真备课、抓教材重点。美术欣赏课不像美术常识课那样强调教学的知识性、科学性、逻辑性,而更富有情感性、审美性和趣味性。为此,美术教师要能很好地掌握美术史的知识和相关的文化科学知识,同时也需要深入地钻研教师参考用书、熟悉教材,找出课中的要点。同时还要分析学生,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和能力。教师在上课前应先“吃透教材”认真阅读教材、理解教材内容,抓住教材重点,使知识系统化。再“吃透学生”,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发展水平,有了课前充分合理的教学准备,才能为教学重点的突出提供有力的条件。(2)以板书设计为突破口、突出重点。板书是课堂教学的缩影,具有很强的示范和引导作用。课堂中学生一眼看到,所以就能对本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例如: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欣赏课的知识点为例,从课程中提炼出最关键的、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是:①中国古代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的主要特点。②中国古代陶俑、陵墓雕刻、宗教雕塑的主要特点。③欣赏古代绘画与雕塑的基本知识与方法。
3.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一般说来,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目标也要按照教学目标的四个领域来设计,即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创造性目标和情感目标。以一节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欣赏课为例,这样来设定其教学目标:(1)了解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我国古代绘画、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和主要特点。(2)选择一件你喜爱的中国古代美术作品(可以从课本中或其他地方选择绘画或雕塑作品),写出从形式、内容以及文化层面等方面的赏析短文。(3)通过学习后,谈谈对我国古代绘画、雕塑艺术成就的感想。这三条教学目标全面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四个领域。其中都包含了美术欣赏的认知目标和技能目标;而对美术作品的全面欣赏并表达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是一种再创造的行为,同时体现出创造性目标和情感目标;整个教学过程都围绕着中国古代艺术欣赏,又能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这是该课中最为深刻而崇高的情感目标。
4.教学创新。传统教学冠以“贴标签”牵强的说教方法并不是高明的教学手段。同时也难以适应当代学生的学习需求,当代学生喜欢活泼轻松的课堂氛围,希望在愉悦中接受知识。古人说“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所以除了欣赏教学之外,如果还能加以让学生动动手,画一画、做一做、参加集体创作活动。让学生们大胆地表现生活,表达自己的情感。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利于培养创造力。
三、美术欣赏的问题
美术作品欣赏教学对学生来说是欣赏,对教师来说是赏析。因此,美术作品欣赏课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一系列的审美活动,其中,作为教师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教师是沟通学生与美术作品之间的桥梁,其任务是引导学生去观察、感受、分析,并提供必要的知识,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理解阶段。美术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时代背景需要教师的介绍和分析。作品所表现的事物可以让学生去观察、尝试分析。
2.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要引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真实情感。欣赏美术作品始终伴随着欣赏者的情感,教师的讲述会不由自主地带有个人的感彩,会影响左右学生的情感。因此教师不要对作品作过多的评述,更不能带有太浓重的情感色彩,而应该比较客观地引导学生去观察、感受和分析,通过讨论引发学生的真实情感,从而产生真切的审美体验。
3.教师要设计好一系列问题。欣赏美术作品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认识去补充、丰富作品的内涵。为了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思考,教师根据所欣赏的美术作品的特点和学生的能力,事先设计好一系列有趣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和讲授引导学生观察、感受和思考,使学生学会欣赏。
4.尊重学生对作品的看法。常言道“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通过学生自身观赏、分析和讨论,学生对美术作品必然见智见仁,会产生各种各样不同的看法或评价。只要是学生的真实感受,教师就应该给予尊重和认可。绝对不要轻易地将专家或教师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因为,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本无统一的标准,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学生会慢慢懂得作品真正的内涵。研究表明,民主型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减少学生的紧张和焦虑;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习效率,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通过以上美术欣赏课堂的教学实践,认识到:美术欣赏没有固定的模式,同时也不能成为困惑我们的问题,而应在教学实践中去不断探索。同时深感作为一名教师自己肩负的责任之重大,要不断研究和探索新知,不断提升自我的专业知识和各方面的技能水平,尽我所能地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关键词 新课标 美术欣赏 思考
高中美术欣赏课的开设,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目的要让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能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达到提高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以及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达到这样的目的,并不是通过欣赏一定数量的美术作品就可以达到的,而是要在长期的欣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的。
但是事实上,往往在美术欣赏教学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却不是很理想。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大多数学生在当今追求高升学率压力下,缺少学习艺术的积极性,即使对美术欣赏课有兴趣兴趣也是很难长久保持,这样,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而且会适得其反,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美术欣赏涉及面很广,又没有固定的程序或方法,以至于让人感到不知道如何去鉴赏美术作品,也感觉很枯燥。这一问题不仅困扰着学生,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情绪低落,同样,也困扰着教师。那么,作为一名高中美术教师应该如何去上好每堂美术欣赏课呢?
通常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常用的有解说型(教师对美术作品或是对美术欣赏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讲解、说明)、问答型(教师就作品或欣赏知识、原理提问,学生回答)、讨论型(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教师作为援助者)、自由型(学生在课堂内外自发地、自由地欣赏美术作品)等教学类型。其中解说型的美术欣赏教学的类型最常见。以教师讲解为主,满堂灌形式。教师讲的很辛苦,学生听的也很枯燥。问答型和讨论型的方法有相互关联之处,但相比之下,讨论型的欣赏教学方法更好一些。自由型的欣赏方法的优点在于学生可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按自己的方式来欣赏。这种方法是最理想的,但是学生个体有差异,会导致一部分的学生掌握了欣赏的能力,而另一部分的学生欣赏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欣赏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加欣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教师首先要对教材有充分的认识,不光要备好课,写好教案,可以通过网络、书籍或是实地考察等方式,调查、收集、整理并研究。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分析、赏析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和想象,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其次,教师的授课方式应该灵活多样,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正所谓“欣赏无定法”,这也给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方法的创造提供了很大的空间。相传唐代书法家张旭见公孙大娘舞剑、担夫争道,而提高了书艺,同样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引进与美术作品有联系的事物或知识,来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以达到欣赏的目的。事实证明,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样,不仅能提高同学们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而且也便于他们加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还可以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关键词: 小学美术 欣赏课教学 教学方法
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美,认识生活中的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美术教学中,要注意提高欣赏教学的地位,让学生在欣赏中强化各种能力,懂得各种道理,培养和发展创造性思维与想象能力。
1.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美术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作为美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存在。主体性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也是许多教师所努力追求的目标。它强调“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关注每个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个性发展”。我们应该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主体性,这是美术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尤其是在欣赏课中,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领者、组织者,教师应以自己的思维调动、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生动活泼,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不是用自己的思维限制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学得被动、呆板。这是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学生是学习美术的主人,一堂生动活泼的美术欣赏课,要给学生提供参与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感受到欣赏课的生动、有趣、有意义。只有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目的才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渴望。
2.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该能力不是天生就具有的,而是在长期的、大量的、多种艺术形式的展示中慢慢积累起来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累认知对象的艺术形式并掌握其规律。儿童在开始接受艺术形象的时候,首先对具有强烈色彩、独特表现形式,并伴有游戏形式的艺术作品感兴趣,我们开始可多选择民间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把色彩规律、形式规律、艺术作品形成的社会因素结合风土人情、民风民俗结合起来进行讲授,可能更容易让学生有亲近感。当具有一定的认识深度后,再结合大师抽象艺术作品,让学生对线、形、色等艺术语言的表现规律和传达的意义有初步的了解,最后到具象作品,这样学生就能建立艺术表现语言与形象之间的隐喻的联系,欣赏就更具主动性和深度。我们在收集欣赏作品时要进行挑选和归类,让学生参与进来,共同选择,寻找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和题材,并在讲授的时候穿插一些民间故事、奇闻趣事等进行渲染,削弱知识的严肃性,增强趣味性。
3.学会尊重每一个学生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思维、兴趣、爱好是小学美术教师应当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不能随意评价一个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因为这将会影响一个学生今后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教师应当以宽容、博爱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并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欣赏作品,让每一位小学生都讲出自己的看法、观点,从而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将美学升华。例如在对西班牙著名画家米罗《太阳、人和鸟》的作品欣赏中,部分学生认为画得好,部分学生认为不好,有的学生认为什么也不像。此时教师不是马上用自己的欣赏能力和思维纠正学生的看法,而是让学生自己讨论争论,并让学生自己说出画得好,好在哪里,不好,差在哪里。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才能从长远帮助学生发展欣赏力、思辨力和创新能力。这是学习美术的最终目的。
4.联系学生实际生活
欣赏既是一种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又是一种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对于学生来说,越是贴近生活的越容易引起共鸣。①可以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创设宏观意义上的教学情境。如学习“设计标志”相关内容时,如果只是讲做标志的意义、方法,就会使学生对这课的学习产生畏难的情绪。在导入时创设一个设计校园的标志,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作业时穿插欣赏。指导作业时穿插欣赏内容,可帮助学生通过比较,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新技法,及时认识欣赏作品中美的因素,并指导自己的作业实践。③结束时加入总结欣赏。当课快要结束时,通常都要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总结,这时安排欣赏内容,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作品的优缺点,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展示一个发展方向,诱发学生继续探求美的愿望,为下一课的学习做辅垫。
总之,美术欣赏课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对素质教育的逐步认识和提高,美术欣赏将成为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美术欣赏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广博学问。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更科学准确地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施行美育工作,使美术教育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有力助手,成为启迪心智、培养爱心的园地。
参考文献:
[1]朱烨斌.小学美术欣赏课非生态问题及施教策略[J].学子(理论版),2015,01:80.
[2]张赫.浅谈小学美术欣赏课培养学生艺术感受力的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5,12:200-201.
一、教师应将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置于首位
笔者调查发现,多数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并不关注作品的文化背景,教师自身也缺乏对当前的文化背景及这一背景对美术教育的认识,这一现象也足以说明,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提高自身艺术素养迫在眉睫。那么,笔者认为提高美术教师的艺术素养应从以下两点入手。
1.美术欣赏课的学科特征要求美术教师有丰富的美术史、美术基础、美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理论知识的素养,通过理解各个学科以及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对美术学科的认识。
2.作为美术教师还应当形成现代文化心态,广泛的了解和接纳来自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艺术流派的美术作品,形成一种建立于世界文化基础上的审美文化态度。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必须多种渠道接受美术信息。例如:
参观博物馆,重大展览,利用网络资源等,这样有利于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了解当代美术的特征,从而学会鉴赏,学会评论,以加深对美术的理解。此外,还要积极思考、探索,加强交流,以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以迎接中学美术课程改革提出的挑战。
二、要美术常识学习和作品欣赏并重
美术常识课和美术欣赏课在一般场合并不分开,统称为“美术欣赏课”。美术常识就是关于美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美术语言等,美术常识重在研究为什么美;美术欣赏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重在感受美。如果美术欣赏课只重视作品的直观感受分析,而忽视了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缺乏对作品的形式元素的探究,其结果必将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欣赏方法难以掌握,欣赏能力难以形成。美术欣赏只是停留在简单的甚至肤浅的层面上,高层次的美术欣赏应以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为理论支撑。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由于学生缺少美术欣赏的方法和经验,当面对一件作品时,学生会不由自主的用现有经验来判断,而世俗的“像不像”“画的是什么”等审美态度只能使美术欣赏活动误入歧途。如:欣赏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作品《百老汇爵士乐》,若以像不像去评判这件作品,而不去分析作者如何运用点、线、面的纵横交错以及色彩的冷暖、面积的大小等形式要素,给人造成的心理感受与爵士乐、百老汇所特有的属性的联想和分析,学生是不会正确理解这件作品的。同样,以“美”和“不美”来评述美术作品,对中学生而言可以说是肤浅的,我们知道,“美”给人的感受是多样的,和谐谓之美,悲壮谓之美,崇高谓之美,有形式之美,也有内容之美。美具有多元性,复杂性,不少的“美感”是通过不美的形式来表现的,如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正是通过极不协调的色彩和近乎可怕的形象来表现出自然给人的不安和恐惧的,使人们在法西斯战争阴影压抑的情绪在此得以释放而获得特有的“美感”。所有这些,若不通过美术基础知识,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而以像和不像,美和不美去评述它,美术欣赏难以收到好的效果。
三、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欣赏教学
现行的中学美术欣赏教学,经笔者调查可大致分自由欣赏式、理论阐述式和欣赏启发式三种。自由欣赏式就是学生自由欣赏作品,教师不作任何指导,这种方式缺少教师理论指引,因而学生欣赏的无所适从,很难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效果。理论阐述式就是教师就作品理论阐述,学生跟教师欣赏作品。这种方式往往忽视了学生作为欣赏主体的参与主动性,而欣赏启发性则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通过提示、参与分析、组织讨论等手段来让学生自己感受作品,自己阅读作品,自己做出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这种方式真正体现了学生自己感受,阅读作品,深入理解的主体参与性,从欣赏中掌握方法,寓教育于欣赏之中,从而最终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那么让学生从无序、被动欣赏中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欣赏的主体,通过“直观感受——参与分析——比较评价”的过程。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对作品进行直接的瞬间观察和感受来获得对作品的第一印象。教师在学生直观前不应对作品加以任何形式的阐述和评论,以免造成定势思维,人云亦云。
其次参与分析,即理性分析阶段,教师让学生去感受作品的外部形式美,接着自然的引导学生从作品的体裁、题材、造型、明暗、色彩、空间、肌理、风格等方面入手作初期的分析,进而逐渐由表及里的推进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形式的研究,最终引发对艺术形象构成和思想内涵的理解,思考作者通过作品传递的信息是什么?在分析过程中,教师要自始自终以宽慰的态度提示,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感知作品,自己分析作品,让学生从分析中掌握方法。经过对作品的感性认识,理性分析后,为了再次深刻的认识作品,对不同历史时期美术作品进行比较,可以清晰的感觉到美术史发展跳动的脉搏,而对不同体裁、风格的美术作品进行比较可以清楚的感到画家各自的风貌。一般来说,经过分析比较后,再次感受作品,学生就会有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来促使学生更深入的阅读作品、丰富相关美术、历史等知识,查阅有关资料。
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发表见解前,首先要扭转凡是课本上都是正确的“被动式”观念,让学生清楚教材编著者的观点与思想也不一定是完全准确和全面的。在学生发表见解时,教师切不可求全责备,只要言之有理,都要给予肯定。总之,只要教师真正做到心中装着学生,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联系学生实际,积极实践,大胆探索,紧紧围绕素质教育,一定会在美术欣赏教学领域中大有收获的。
总之,要改变当前美术欣赏课的不良现状,美术教师就应该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首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 教学理念,要善于挖掘学科中的人文因素,努力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和维持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使学生能积极地与教师一起遨游于璀璨的艺术海洋里,共同感受、探讨和欣赏,使美术欣赏课成为学生与教师共同感受美、领悟美的殿堂。
参考文献
[1]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