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早期的儒家思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性善论;性恶论;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塑造论;适应论
人性就是人身上具有的特性和属性。人性论与管理密切相关。纵观历史,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各种管理活动或管理理论的产生和演变,都是以一定社会文化传统中的人性论作为其哲学基础和前提的。
一、早期儒家人性思想与管理观念
关于论述人本性的问题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
1.孟子的性善论
在儒家学说发展史上,首先提出性善论的是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将仁、义、礼、智看成是每个人天生所具有的四种本能。人有了善的本性,在他的语言和体态中都会表现出来的。由此可见,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皆有之,这并不是由某种外在力量强加于人,而是人们“良知”“良能”,孟子所谓的人性本善,是指每个人在本质上都具有向善的可能,要使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的善,需要“修身养性”,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达到道德的完善。
2.荀子的性恶论
在中国传统思想史上,荀子是性恶论的集大成者。与孟子性善论的思想相反,荀子否定性善是与生俱来的,肯定性恶才是人本性所固有的本质。荀子所说的“恶”,是指争夺、残贼、等行为及由此产生的暴力。荀子指出人的好、恶、喜、怒、乐的情感,才是人性本有的内容。这些情感使人产生欲望,有欲望便有行动,争斗就发生了。因此荀子说:“人之性恶,其为善者伪也。”
“性恶论”明确指出人性中“劣”的一面,主张对人的管理办法是教化人性,变“恶”为“善”。由此他提出了“化性起伪”的著名论断。而这一转化需要由圣人教化大众,而这一过程便产生了礼义,法律制度也同时产生了。荀子认为,在人的本性中,本无礼义,要经过强制的学习和思虑才能懂得。人的本性经过“化性起伪”后,是可以变善的。
从人性管理模式的角度看,二人有相似之处,孟子从人的“四端”出发,荀子从人的生理本能出发,但都可通过教育达到“善”的目的。性善论是对人的抽象的概括,而性恶论是对人的现实直接的总结。在管理上,孟子强调道德、仁义的内控和协调作用;而荀子则强调“礼义”的教育、控制功能。此外他还强调要以法律惩罚恶性不改之人,这更具有实用性。
二、西方人性论与人性管理
西方最早论及人性的是苏格拉底。他认为,人的本性在于人的灵魂有理性,因而能追求知识。由此提出“美德即知识”。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人的本性,即所谓的“灵魂”是由三部分构成的:理性、意志和。其中理性是灵魂中最优秀的部分,它统率和指导灵魂的其他部分;意志则为理性而行动,协助理性控制;是灵魂中最低劣的部分,它的唯一功能便是服从。因此,人的本性在于理性。在古典经济学家那里,就表现为“理性――经济人”。所谓的“经济人”就是使市场经济得以运行的人,即会计算、有创造性、能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但它忽视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情感因素的影响。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通过“霍桑试验”,提出了“社会人”假设,就是从人道主义的立场来看待管理问题。美国科学家沙因提出了“复杂人”人性假设。即是因时、因地、因各种情况采取适当反应的“复杂人”。综观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其实质都是将个人看作一个工具,其目的是提高生产效率和实现管理目标。
三、比较与借鉴
建立在不同人性论基础之上的中西人性管理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儒家思想认为,人性问题不仅是管理理论的必要前提,而且是整个管理活动的中心课题。这样,做出某种人性判断固然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却在于如何改造这种人性。无论是孟子的“仁政”,还是荀子的“礼义之治”,都强调通过管理来塑造人性,这种人性管理可以称之为“塑造论”。但“塑造论”也有消极的方面:它必然导致贤人政治,从而忽视制度建设,淡化法律意识。而在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中,其注意力却在于如何改变组织环境,而不在于如何改变人性。因此,西方的人性管理可以称之为“适应论”。由于西方主导人性论是理性人和自利人,两者的结合就必然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纷争,为了争而不乱,于是就发展了法律,通过法律制度来进行管理。但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和道德属性,也就忽视道德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从上述可以看出,中西人性管理都是建立在不够科学的人性论基础之上的,因而它们也都是片面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管理中,我们提倡人性管理。而完整的、科学的人性管理应包含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一方面,人性是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人性又是管理的目的和归宿。这就要做到两个统一。第一,德治与法治的统一。第二,“适应论”和“塑造论”的统一。两者的统一是管理的一个本质要求,也是人性管理的又一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傅佩荣.解读孟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年份考点题型试题分布2014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唐代“三教合一”潮流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早期的西学东渐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汉字的起源演变选择题山东卷文综第13题,天津卷文综历史第2题,海南卷历史第1题,上海卷历史第12题,北京卷文综第12题材料解析题天津卷文综历史第12题选择题全国新课标Ⅱ卷文综第25题,江苏卷历史第1题,海南卷历史第2题,全国新课标Ⅰ卷文综第24题,上海卷历史第5题材料解析题安徽卷文综第37题选择题全国新课标Ⅰ卷文综第25题选择题全国新课标Ⅰ卷文综第26题,浙江卷文综第12题,广东卷文综第15题,全国大纲卷文综第17题材料解析题山东卷文综第38题选择题浙江卷文综第12题选择题重庆卷文综历史第5题,江苏卷历史第3题,北京卷文综第13、15题材料解析题全国新课标Ⅰ卷文综第40题选择题上海卷历史第11题选择题北京卷文综第12题,广东卷文综第15题,重庆卷文综历史第1题,四川卷文综历史第3题,全国大纲卷文综第13题,广东卷文综第15题,北京卷文综第15题选择题广东卷文综第12题2015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选择题山东卷文综第13题,安徽卷文综第12题,四川卷文综历史第1题,海南卷历史第1题选择题全国Ⅱ卷文综第24题材料解析题全国Ⅰ卷文综第40题,全国Ⅱ卷文综第40题,上海卷历史第40题,天津卷文综历史第14题选择题海南卷历史第5题,北京卷文综第15题,浙江卷文综第12题材料解析题山东卷文综第38题,江苏卷历史第21题,广东卷文综第38题选择题福建卷文综第17题材料解析题安徽卷文综第36题,天津卷文综历史第14题2015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早期的西学东渐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汉字的起源演变选择题浙江卷文综第17题选择题上海卷历史第10题选择题江苏卷历史第3题,重庆卷文综历史第2题,四川卷文综历史第3题,福建卷文综第16题材料解析题海南卷历史第26题选择题广东卷文综第12题材料解析题北京卷文综第37题从2014年高考以来,全国新课标Ⅰ卷加大了对必修3的考查力度,与必修1、必修2可以说是“三分天下有其一”。从上表统计可知,必修3中古代中国思想、科技与文艺是近两年高考的高频考点,尤其是古代中国思想和科技。考查内容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老子与孔子、百家争鸣、汉代儒学、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等)、古代中国科技(四大发明、早期西学东渐、中西科技对比等)、古代中国文学(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汉字的起源、演变等。题型既有选择题,也有材料解析题。
根据考纲及高考命题趋势,对2016年高考预测如下:提供新材料,设置新情景,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演变、阶段特征、与其他学说的关系、与西方同期思想的对比;古代中国科技的辉煌成就、中西科技对比;古代中国不同时期的文学形式、时代特征、演变特征;中西文化特征的对比等。
【金题点睛】
示例1(2015年海南卷历史第1题)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A.重农抑商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D.重视道德与人伦
【答案】B
【解析】重农抑商由法家提出,A项错误;法家倡导法治,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儒家注重贵贱有序的等级秩序,B项正确;厚古薄今主要是儒家的思想主张,C项错误;重视道德与人伦是儒家的主张,D项错误。
变式练习(2015年四川卷文综历史第1题)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A.克己复礼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D.选贤举能
【答案】B
【解析】“克己复礼”是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主张,A项错误;“礼法兼用”是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提出的思想主张,该思想将儒家与法家的观点相融合,B项正确;“民贵君轻”是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提出的思想主张,C项错误;“选贤举能”是战国时期墨家的创始人墨子提出的思想主张,D项错误。
示例2(2015年上海卷历史第10题)在一张地图上,出现了“欧逻巴”“亚细亚”“地中海”“大西洋”“尼罗河”等汉字地名,“大地是球形的”这一观念被引入了中国。这张地图的绘制者是
A.沈括B.马可・波罗
C.利玛窦D.徐光启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早期的西学东渐。材料中这些地理名词是明清时期由传教士带到中国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参加编绘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传播西方一些地理观念,C项正确。
变式练习(2014年上海卷历史第11题)为了完成图1“中外文化交流”时间轴,在“?”处应填上
图1A.日本派出遣唐使
B.严复所译《天演论》发表
C.火药传入阿拉伯地区
D.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答案】D
【解析】从图中时间轴可以看出,“?”处应处于明朝时期。日本派出遣唐使是在唐朝,A项错误;严复所译《天演论》发表于1897年,B项错误;火药传入阿拉伯地区是在13世纪,C项错误;明后期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D项正确。
示例3(2015年江苏卷历史第3题)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
B.为统治者“润色鸿业”
C.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
D.为阅读者“铺陈气势”
【答案】C
【解析】西汉司马相如是汉赋的代表人物,汉赋辞藻华丽,手法夸张,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宏的文化气度,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表明汉赋为统治者服务,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武帝时,已改变无为为积极有为,C项错误,符合题意;赋多用铺陈叙事的手法,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变式练习(2014年四川卷文综历史第3题)太史公曰:“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据此可知,司马迁认为,司马相如作赋
A.重视吸取西汉败亡的教训
B.旨在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
C.创作形式与《诗经》一致
D.注意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
【答案】B
【解析】司马迁、司马相如均为西汉人,其生前西汉未败亡,A项错误;据材料,司马相如的赋“其要归引之节俭”,且“此与《诗》之风谏何异”,联系《诗经》中对社会黑暗腐败的批判,可推知他们都提倡节俭,反对奢靡,B项正确;赋形式铺排华丽,散文韵文并用,而《诗经》以四言为主,较为平实,C项错误;据材料“相如虽多虚辞滥说”,可知司马相如未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D项错误。
【重点破解】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演变历程
1.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创立与发展
(1)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和“礼”的学说,创立儒学。
(2)战国时期,孟子将孔子的政治主张发展为“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儒学影响力扩大,成为蔚然大宗。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
(1)以儒家思想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思想及法家思想,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
(2)新增“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大一统”等内容。
(3)汉代对儒学的改造,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的权力。
3.宋明儒学发展为理学
派别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代表程颢、程颐
(发展理学)朱熹(理学
集大成者)陆九渊
(开创心学)王阳明(心学
集大成者)不
同
点哲学
思想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地位明初取得统治地位未取得统治地位对“理”的解释“理”是万事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心即是理”,“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外无物”“心即是理也”方法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体会、贯通“理”(向外)“理”就在自己心中,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向内)相
同
点地位都属于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内容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理”是儒家伦理道德本质都以儒家伦理道德纲常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影响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有利于维护专制统治;重视个人主观意志力量,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4.明清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
(1)李贽及其思想:他自称“异端”,力图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有强烈的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2)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主张:①政治上,反对封建君主专制。②经济上,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③思想上,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
(二)诸子百家中相反的观点
(1)在治国上,儒家主张实行“仁政”,反对严刑峻法;而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而庄子主张“顺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强调社会责任;而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
(三)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历史地位及原因
历程地位原因春秋战国创立和发展时期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冷落“仁政”“德治”等主张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诸侯争霸、战乱不断的年代,其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秦朝时期儒家思想受到压制秦统一后,儒家依旧遵循旧的主张,非议郡县制,站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能为统治者服务汉代儒学改造时期儒学处于独尊的地位董仲舒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等新内容,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宋明儒学转型和成熟时期儒家思想正统地位更加稳固儒学更加理论化、体系化和思辨化,逐渐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儒家思想发生了转型,理学产生并发展到心学,更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明清之际批判继承时期正统地位受到冲击,但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和封建统治腐朽(四)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和欧洲启蒙思想的不同
比较项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欧洲的启蒙思想背景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缓慢发展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有较大发展政治高度强化的君主专制压制封建专制阻碍思想程朱理学、八股取士束缚和限制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性质本质上仍属于封建思想的范畴属于资产阶级反封建思想主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提倡“人民为主”。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政治上:提出三权分立、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的社会蓝图。经济上: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思想上:反对君主专制,提倡自由平等地位没有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成为17―18世纪欧洲的主流思想作用是儒学的新发展,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改革与转型推动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1.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
(1)先进性:四大发明、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2)广泛性:在数学、天文、历法、冶炼、造纸、印刷、造船、航海、建筑、医药学、农学、水利工程、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等方面都有重大成就。
(3)实用性:生产的需要推动科技发明,科技发明又服务于农业、手工业生产等。
(4)经验性:古代中国科技著作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记载和总结或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记录。
(5)封闭性:由于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科学技术难以推广,不能转化为生产力,具有很大的封闭性。
2.古代中国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原因
(1)中国确立了封建制度,逐步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封建国家在科技发明中起了相当重要的组织和支持作用。
(2)统一是历史的主流,社会相对稳定,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3)国内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各民族互相学习,共同创造了古代文化,并能不断吸取外来先进文化提高自己。
(4)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为科学技术的继承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5)统治阶级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从事科技文化事业的人才。
(6)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推动了科技发展。
(7)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创造等。
3.16―18世纪中国传统科技没能发展为近代科学的原因
(1)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封建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对科技的发展提出迫切要求。
(2)明清统治者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严格限制手工业的生产规模,压制手工业发展,不利于科技成果的产生、推广和应用。
(3)明清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禁锢了思想,窒息了学术氛围,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4)当西方资本主义兴起时,中国封建统治者又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西文化的正常交流。
总之,当时腐朽的封建制度使中国没能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
三、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1.如何分析某个朝代文学艺术繁荣的原因
(1)经济因素:分析当时的经济是否繁荣。
(2)政治因素:分析当时的社会是否安定或者相对安定;分析国家是否统一,政治是否开明;分析统治者的文化政策是否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分析各民族间和中外之间是否存在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的因素等。
2.宋元文化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1)特征:①科技上,宋元时期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发明广泛使用的时期,更是外传西方的重要时期。②思想上,理学出现,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③文学上,宋元时期,词、曲相继成为文学的主要形式,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④书画艺术上,风俗画盛行,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代宫廷画盛行;强调以景写意、抒发作者个人内心情感的文人画产生。
(2)影响因素:
政治中央集权的加强宋元时期,理学兴起,并逐步成为官方哲学,适应了中央集权政治发展的需要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的不同宋朝知识分子地位较高,促进了宋朝文化的全面繁荣;元朝知识分子地位较低,促进了元曲的形成与繁荣国家的分裂和统一宋朝国家分裂,两宋文学家多忧世之作,影响了两宋诗、词的创作风格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科技印刷术的发展印刷术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传播【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图2形象地反映了
图2A.君主专制的演化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儒家思想的发展D.传统科技的兴衰
2.文学艺术是一定时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习俗的反映。下列文学作品全方位、多角度地再现西周时期社会环境、世态人情的是
A图3B图4C图5D图6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于是从武帝以后,汉代的做官人渐渐变成都是读书出身了。……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
A.法家思想的确立
B.黄老之学被推崇
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程朱理学的盛行
4.《春秋繁露》载:“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这表明董仲舒
A.强调君主专制的合法性
B.以天命强化儒家的德治理论
C.推动儒家思想的神秘化
D.提出以暴力废除暴君的革命理论
5.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这一变化的出现是由于
A.儒学正统地位不断受佛道冲击
B.为了发展和完善儒家思想的需要
C.唐朝中外思想文化交流广泛
D.统治者加强了对思想文化的控制
6.“诗以言志,文以载道。”关于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上述词句依次运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
A.楚辞、汉赋、唐诗
B.楚辞、宋词、唐诗
C.唐诗、宋词、楚辞
D.唐诗、宋词、元曲
7.李约瑟在《中华文明科学史》中说道:“中国之所以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儒家思想重人伦不重实用是导致中国现代科技落后的主要原因
B.缺乏逻辑推论思维是导致中国未能发展出现代科技的主要原因
C.思想文化专制禁锢中国文人的思想导致中国现代科技未能形成
D.科举、四民观念等使中国人轻视科技进而造成现代科技的落后
8.图7《一团和气》粗看似一笑面弥勒佛盘腿而坐,细看却是三人合一:左为一道冠老者,右为一方巾儒士,二人各执经卷一端,团膝相接,相对微笑;弥勒佛手搭两人肩上,借用道者与儒士的五官,合成一张正面像。它体现了古代中国的一种社会思潮。对这一思潮表述正确的是
图7A.隋唐时期初露端倪
B.推动了宋代儒学新体系的诞生
C.“三教合归佛”为其核心内容
D.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9.图8和图9分别是北宋“理学五子”籍贯分布图和明末清初儒学家籍贯分布图。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图8图9A.西学东渐的影响
B.文化中心的南移
C.经济重心的转移
D.政治中心的东迁
10.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反映出理学家
A.注重研究自然科学
B.以天下为己任
C.注重研究人文科学
D.关心社会进步
11.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评论道:“夫专制之威至明而极,故专制之至明而显。梨洲(黄宗羲)责民之古义,不啻向专制天下之制度作正面之攻击。使黄氏生当清季,其为一热烈之民权主义者,殆属可能。然而吾人细绎《待访录》之立言,觉梨洲虽反对专制而未能冲破君主政体之范围。故其思想实仍蹈袭孟子之故辙,一未足以语于真正之转变。”萧公权在此认为黄宗羲
A.具有近代民权主义思想
B.没有超越传统儒家思想的范畴
C.彻底否定君主专制政体
D.反映了早期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
12.清史专家黄爱平指出:“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传统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转折阶段……在天地翻覆的磨难中,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对该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政治环境的变化影响学术思想的发展
B.明清儒家力图恢复先秦的儒家学说
C.明清儒学比较全面地指出理学的弊端
D.清代传统经学利于近代民主思想产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其中第13小题28分,第14小题24分,共52分)
13.(28分)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一
图10材料二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也,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释道犹劝人以善,小说专导人以恶……世人习而不察,辄怪乎刑狱之日繁,盗贼之日炽,岂知小说之于人心风俗者,已非一朝一夕之故也。
――[清]钱大昕(1728―1804年)《潜研堂文集》
(1)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参照图10并结合所学知识,叙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分)
(2)“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根据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8分)
14.(2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出现了以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等诸多流派。……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
――杨迪《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
材料二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三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詹子庆《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四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日]汉学家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学兴起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思想特征。(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并说明理由。(8分)
(3)根据材料三、四,分别概括宋朝市民社会和文化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8分)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演变的总体特征。由曲线图在战国、汉朝、宋明时期出现的波峰和在秦朝、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出现的波谷,可以判断为儒家思想的发展曲线。C项正确。
2.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文学。《诗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丰富,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B项正确;《离骚》和《庄子》都是战国时期的作品,A、C两项错误;《周易》是周代占筮之书,不能“全方位、多角度地再现西周时期社会环境、世态人情”,D项错误。
3.C【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由材料中“从武帝以后”和“崇尚文治的政府”,可知“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汉武帝时期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C项正确;法家思想的确立是在战国时期,黄老之学被推崇是在西汉初年,程朱理学的盛行是在宋元明清时期,A、B、D三项错误。
4.B【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依据材料中的“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可以看出董仲舒将儒家的德治上升到天命的高度,督促统治者实行德治,B项正确。
5.C【解析】从隋朝“三教合归儒”到唐朝三教并行,体现了唐代统治者的开明开放,佛教作为外来宗教得到重视和广泛传播得益于唐朝与中亚、南亚(印度)等地思想文化的广泛交流,C项正确。
6.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文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战国时期屈原的《离骚》,属于楚辞;“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宋代柳永的《蝶恋花》,属于宋词;“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出自唐代诗人李白《行路难・其一》,属于唐诗。B项正确。
7.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科技。A项中的重人伦不重实用不符合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B项说法和材料意思相反;C项中的思想文化专制材料中没有体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科举制度下的思想,四民观念是“士农工商”,士排第一位,D项正确。
8.B【解析】题中的图画反映了“三教合一”,即儒、释(佛)、道三教合一,这一思想在南北朝时开始出现,在隋唐时期已经有较大发展,A项错误;宋明理学吸收了佛教、道教思想而发展了儒学,C项错误;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开始形成于汉武帝时期,D项错误;B项符合宋明理学的实际情况,正确。
9.C【解析】明清进步思潮与西方学说无关,A项错误;文化中心的南移是现象而不是根源,B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商品经济发达,在传统经济之外出现了新经济因素,思想方面的新变化反映了经济方面的新变化,C项正确;政治中心东迁与思想方面的变化没有关系,D项错误。
10.B【解析】无论是“存心”或者“存理”,其灭欲的目的都是要将思想认识统一到“理”,是从整个社会层面,也即维护社会秩序而言的;“格物”或“格心”是手段,其落脚点还是着眼于整个社会的“理”;“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都以整个社会为个人努力的目标,B项正确。
11.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黄宗羲虽然反对封建君主制,但“未能冲破君主政体之范围”“其思想实仍蹈袭孟子之故辙,一未足以语于真正之转变”,说明其思想没有超越传统儒家思想的范畴,B项正确。
12.A【解析】材料中“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是指理学向“经世致用”思想转变,而这种转变与明末清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有关,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28分)(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是重要思想流派之一。(4分)
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4分)
魏晋隋唐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4分)
两宋时期,程朱理学形成,它在吸收佛道学说的基础上深化儒学,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4分)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继承儒学思想,以个性解放为核心,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开创思想活跃新局面。(4分)
(2)示例:明中后期以来,商品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市民文化兴起,传统伦理道德出现危机。小说作为一种文学表达形式,影响了社会各阶层,比儒、释、道影响更大。小说宣传一种与儒、释、道不同的价值观,儒、释、道劝人为善,利于社会秩序,小说导人以恶,破坏社会风气,有悖于传统主流。(8分)
14.(24分)(1)原因:通经致用,讲求义理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4分)
特征: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存天理,灭人欲”。(4分)
(2)观点:宋代是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高峰。(2分)
理由: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上。(6分)
(3)市民社会发展趋势:市民阶层产生,有其独立的价值追求和社会生活方式;市民文化兴起。(2分)
关键词:儒家;企业社会责任;义利观
儒家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流传了两千多年、经历了若干重要发展阶段,包含着许多不同学说和学派的复杂思想体系,其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这些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人文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潜在影响。因此研究儒家文化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建设更具有本土适用性。本文将从儒家文化中的“义利观”阐述观点。
一、企业社会责任与儒家思想
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义利”之辨是根本的问题,它与经济领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早期的亚当・斯密企业利润最大化理论,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理论,西方传统经济学家大多数认为企业唯一的任务就是在法律允可的范围内,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不需要承担多余的社会责任。Friedman(1970)说过:“企业是拥有该企业所有权的股东的私产,企业管理当局只应对股东负责,不必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只要以‘经济人’的观念努力为股东赚取利润就可以了。”虽然至今“企业社会责任就是使利润最大化”的观点已经失去了统治地位,现代企业社会责任流派认为企业需要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长期的财务绩效,有积极的影响,并已有许多实证证实了这个观点。然而企业社会责任的“义利”之辩并没有就此结束,如今依旧有许多企业家认为企业唯一的目的就是盈利。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就是在这矛盾对抗的过程中缓慢发展起来的。
我国的经济体制有我国的特殊性,是逐渐推进由集权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变,这一过程中经济是提高了,但也伴随着一系列问题,如三鹿集团“三聚氰胺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酒鬼酒“塑化剂”等,对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市场发育不完善,法制不健全,使得有人为了利益而钻了空子;另一方面如《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所说,伴随财富的增长,人们的倨傲、愤怒、肉体的欲望、眼睛的欲望和对生活的渴望也呈同样比例增加,对财富的享受会引发游手好闲与屈服于肉体享乐的诱惑,使人们放弃对正义人生的追求,滋生放纵与懈怠。如一些掌权者,在苦难辉煌的岁月中不曾被枪支征服,却抵挡不住糖衣炮弹的诱惑,逐步走向腐败,从追求社会进步沦落为追求个人和集团利益,逐步走向与人民对敌的方向,放弃了原本的人生追求。对此,我认为儒家的“义以制利”、“义以生利”的义利观,具有借鉴与指导的意义。
二、儒家义利观
(一)义以制利
儒家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思想,其中对中国经济伦理最大的贡献,就是“义利之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见利思义”、“君子义以为上”、“利者,义之和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等等谚语都充分的说明儒家是门重义轻利的学说。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儒家文化虽然重义,但并没有片面的认为利是不重要的,这与汉代后儒董仲舒主张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存义去利的僵化教条是不同的。孔子认为追求富贵是人的本性,“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认为君主在主持国政时应把解决人民的物质生活放在首位,他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而要“因民之利而利之”,可见孔子比较看重人民的物质生活。因此儒家中“义”与“利”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利”并不是无关重要的,它关系到了人民的生存基础,如果脱离了“利”只空谈“义”,只流于形式而不符合实际。因此儒家思想重视“利”,认为“利”是基础,但在“义”与“利”之间的选择,将支持“义”,不接受为获得利益而不择手段,要求大家做到“见利思义”。在肯定追求“利”的求富动机的同时, 认为求富这行为是要建立在不违反“义”的基础上的,这便是“义以制利”的思想,并不是简单的提倡“义”压制“利”。
企业的取利手段要合理,不取不义之财,在不违反法律与道德的基础上追求利益,这就是“义以制利”给予我们的借鉴。
(二)义以生利
儒家义利之辨“义”与“利”孰轻孰重的问题容易让人进入一个误区,认为他们是对立的,是呈负相关关系。而事实上,儒家的观点提倡的是一种双赢的思想,认为义可以带来利润,是“义以生利”的观点。《国语・晋语一》所言:“义以生利,利以丰民”,“义”作为至善道德必然带来广泛的社会利益,这是春秋时期一个较为普遍的看法,也是原始儒学的基本主张之一。事实上,如今很多的实证已经证实了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中,一方面能够得到媒体的关注,使得公众了解到该企业,提高它的信息披露度,另一方便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能得知在这个追求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可获得社会资本,而通过社会资本使得企业绩效得到提升。
另外儒家在强调“义”的优先性时,还给“利”的合理存在以必要的保证,如果这个“义”不能带来利益,那么这样的“义”肯定不是原儒所需要的。因此儒学虽然认为“义”比“利”重要,但他们追求的是能够提升“利”的“义”,而不是盲目的追求“义”。这就好比一个企业,并不是承担越多的社会责任对他越好,而是要在他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去承担能够让他带来效益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张彩霞.陈学中.儒家思想视域下的企业社会责任观[J].济南大学学报.2013.(23)
关键词 中美高校 管理体制 队伍建设 网络系统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On Differences and Lessons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College Student Affairs Administration
CHEN Shizhang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1418)
Abstract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 management is in a leading position in the world. In recent years domest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mphasis on school affairs is also increasingly improved. The article for main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urrent and American undergraduates management include five aspects of ideology, personnel and network systems have been studi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lack of respect and learn from domest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ope to play a reference for changing management ideas and improving service quality.
Key words American and Chinese colleges; management system; team construction; network system
随着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大,互联网的全面普及,社交网络媒体以及移动网络的异军突起,中美两国文化教育领域的交流与相互学习逐步加强,由于中美两国在思想意识形态、高等教育体制的不同。两国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在体制、机构设置、管理队伍、学生服务、学生参与管理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美国作为全世界优秀院校的集合地,不光在科研,学术领域领先于其他国家,在学生事务管理方面也有着相当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以下我们粗略的从意识形态,管理体制,管理队伍,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与第三方机构这五个方面展开分析。
1 主要差异
1.1 思想意识形态
关键词:儒家思想 汉代 碑刻 形制
一、 社――汉代碑刻形制的发展与演化
先秦的碑最初是木制,用于庙里系牲口,或树立在棺椁的四角,用以下棺的作用。如《礼记・祭义》所载:“君牵牲……既入庙门丽于碑。”至汉代的碑刻一般由碑首、碑身、碑趺三部分组成。碑首有圭首、圆首,又有无首碑又称方首碑。碑阳正文上多有“碑额”,也称为“碑头”,汉碑的碑额上有个圆孔,被称作“碑穿”,是先秦木碑丽牲、下棺的遗制,“碑阴”和两面的“碑侧”,则空着,或刻碑正文以外的相关文字,碑刻多立于土上。
汉碑的圆首上大多有晕或雕刻有螭龙,晕为圆形碑首上的半环形花纹,螭龙为环绕碑首的两条龙形雕刻,现存雕有螭龙的圆首汉碑有: 《衡方碑》、《王舍人碑》、《张迁碑》等。从这些汉碑的年代上来看,首先出现的是半环形的晕首,然后才有的螭龙首,我们可以认为晕是螭龙的雏形。另外,从汉碑定型和演化来看,圭首碑明显早于圆首碑,首先定型的是圭首碑,之后才出现了圆首碑。
汉代早期是没有碑趺的,只是碑文下方刻玄武,后来至碑趺出现,首先出现的是方趺,到晚期则出现了龟趺。碑首在上,属阳,碑趺在下,属阴,象征玄武。洪适《隶释》碑图中的《柳敏碑》,碑阳圭首刻朱雀,碑下部刻玄武;《六物碑》也是圭首,上刻朱雀下刻玄武。汉代多为方趺,龟趺极为少见,当时龟形碑趺只见于《王舍人碑》。高文《汉碑集释》载碑趺上刻玄武。《鲜于璜碑》1973 年出土于天津武清县,刻于东汉延熹八年(165) ,圭首有穿,碑阳圭首处碑额左右线刻青龙、白虎,碑阴圭首处线刻朱雀,但是碑的下部没有刻玄武。赵超在《中国古代石刻概论》中认为《鲜于璜碑》或许是以碑座代替了玄武[1],可谓灼见。以玄武作碑趺,又有阴阳交合,子孙繁衍之义。
二、 礼――儒雅温婉的儒家审美观之于碑刻
汉代碑刻是在实用的前提下完成的其功能,当然其中不可避免要伴随着审美情感。这种审美情感不是通过想象来完成的,而是一种社会普遍认同的美的标准。这种标准几乎是约定俗成的,即社会的需要使大家默认碑刻的形式,对于碑刻的书写、形制、应呈现的面目,都有着基本的一致性,因而对于碑刻的审美,也基本上有一个普遍可接受的标准。
一个时期的思维认识会导致社会上主流的审美情趣的认同。诚如汉初,为从战乱中稳定下来发展经济,“清净无为”思想深入人心,与此同时铜镜的装饰纹案由繁复而简化成为简单的花叶纹饰,这正是从内心深处与自然关系和谐的表现;其后,随着儒学的独尊与谶纬之学的兴起,这种审美情趣又被引入星云纹镜与多乳禽兽镜的装饰。汉代的思想文化对一面铜镜的小小纹饰尚且有如此影响,对于汉代碑刻亦是如此。
西汉早期的隶书,基本是笔划方折的篆书,《书林藻鉴》曾道:“东汉光武中兴,爱好经术,先访儒雅,名章继轨,益扇其风。于是书体亦由险劲变为冲夷,刻激变为迂缓。”可见汉碑书风多为儒雅之气,温和婉约,柔美敦厚。这种温婉的审美观使得汉碑由西汉初期的那种简洁少饰,发展成为外形多样、蟠螭朱雀相绕的碑刻形制。西汉的刻石相对粗糙朴拙,与汉初道教的自然思想相一致。而到后来碑刻外形丰富、形制固定以合儒家不同等级的礼仪,并且增添了诸多纹饰来装饰碑刻。
三、 法――谶纬经学之于碑刻的形制
谶纬思想是两汉时期的重要社会思潮,对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谶纬之学源于秦汉的求仙访道预言,至汉代被儒学士人利用天人感应等学说对经书加以解释,为汉代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说大多依托孔子,依附儒家经书的影响,加之古时帝王乐信此道,成为一股势力强大是社会思潮。其中《孝经》类纬书就在谶纬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汉代影响也不容小觑。
第一,圭首碑,又作,《说文解字》曰“瑞玉也”。 圭的基本形状为上锐下方,汉代人认为上锐象万物初生之形,属阳,下部方形属阴。汉碑圭首之形来自玄圭的形状,为“天赐玄圭”之象征,用以晓喻死者的功绩于天下,这与汉代流行的谶纬思想有直接关联。《张迁碑》碑文中亦有“析于留”的记载。所以东汉又有把圭首的汉碑称为“玄圭”式汉碑的说法。圭首碑在宋代亦被称为“笏头碣”。
第二,圆首碑,又被指为琬圭式汉碑。琬圭是一种上端呈圆形的圆首圭,长九寸,天子派人赏赐给有德的诸侯,亦是使者所持的瑞信。《周礼・考工记・玉人》: “琬圭九寸而缫,以象德”。 圆首碑为琬圭之形,象征死者有德如玉,所以圆首碑又称为“琬碑”,南朝文学家鲍照在《河清颂》中说: “是以琬碑检,盛典芜而不治。”[2]
第三,螭龙与碑趺。汉代儒家经学中,《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东汉郑玄认为黄河通于乾道则有神龙负天图而出,洛水通于坤道则有神龟负地符而出。汉代纬书中也有很多关于此的记载。此处正是验证了汉碑的圆首上大多有晕或雕刻有螭龙,螭龙为环绕碑首的两条龙形雕刻的形制。汉碑圆首上的晕和螭龙我们可以理解为“河龙”。
碑刻下方的龟趺的雏形,与儒家谶纬之语中的“洛龟出书”,遥相呼应。汉代纬书中,河图洛书又与孝道有关,谓天子率行孝道,则天龙出图,地龟出书。《孝经援神契》曰:“王者德泽洽,则神龟来; 孝道行,则地龟出。”所以,龟既为孝悌之义的陈情,又为谶纬之学的祥兽,顺理成章便成了承载着孝悌与儒家思想碑刻的座下碑趺。张衡《思玄赋》也曾有言与碑刻上下遥相呼应:“伏灵龟以负坻兮,亘螭龙之飞梁。”
注释:
[1]赵超《中国古代石刻概论》第15页
[2]沈约《宋书》第1479页
参考文献:
[1]叶昌炽.语石[M].商务印书馆,1956.
[2]洪适.隶释[M].中华书局,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