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外汉语如何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于汉语学习者而言,汉语成语中承载大量中国文化,对他们有很大的吸引力,但他们同时也被成语深深困扰着。怎样帮助汉语学习者把成语学好、用好,这是摆在对外汉语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急需在教学中深入研究并加强实践。
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加强成语教学的意义
成语教学对对外汉语教学而言有独特的价值、重要的意义,具体通过三个方面来体现:一是对学生深入理解中国文化有利。很多成语都是中国文化、历史的产物,反映真实的历史事件、神话传说、著名人物故事以及寓言故事等,且保留古代汉语的语法、语义。汉语学习者要想正确使用汉语成语,就必须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其成语学习过程也就变成中国文化学习过程。所以加强成语教学对学生了解中国和自己国家的差异化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是有利的,能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同时促进中国文化在全世界的广泛传播。二是对增强学生表达能力有较大帮助。学生表达能力的强弱和其所掌握的词汇数量、质量息息相关,而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学生语言输入、语言输出均被词汇所影响,词汇对学生的日常表达与沟通交流意义重大。而成语十分有助于学生发展汉语阅读能力、提高汉语写作水平。学生误解成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常见的现象,因为汉语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缺乏深层次的了解,只能从字面理解部分成语的意思,难以掌握成语的真实含义。学生学习成语往往需要经历由易到难、逐渐积累且具有层次性、连续性的过程,教师加强成语教学就能促使学生了解中外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的差异,缩短学生文化休克期,帮助学生快速融入汉语学习环境,逐渐提高表达能力。三是对整体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水平有促进作用。世界各国纷纷兴起汉语热,对外汉语教学获得新的挑战和机遇,其中最主要的挑战就是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层次以及文化背景等存在差异。词汇教学作为组成对外汉语教学最复杂、最重要的部分,一直都是相对薄弱的环节,而作为词汇教学关键组成部分的成语教学对学生有强大吸引力,也是学生的学习难题,加强成语教学就成为对外汉语教师的重要任务,这对提高对外汉语整体教学水平至关重要。
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加强成语教学的措施
(一)重视深入分析成语语义
传统的对外汉语成语词本位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分析语素的能力薄弱,于是语素法逐渐取代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本位在词汇教学领域的主要地位。一般的汉语词汇几乎都由常见的汉字组成,构词单位相当集中,有较强的构词能力。而在分析词语时,词义、语素义均很重要,深入理解并掌握语素义则对学生学习成语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例如,成语通常由单音节语素组成,部分古汉语成语则由多个语素构成,如“不刊之论”,其构成部分就有四个语素:不、刊、之、论,不的意思是不能,刊在古代指的是把刻错的字消除,所以不刊的意思是不能更改;之是一个助词,论则是指言辞。基于对该成语的四个语素的含义理解,可以获悉不刊之论就是指不可磨灭或不能更改的言论,形容言辞或文章无懈可击、精准得当。由此可见,理解成语的意思是以理解并掌握成语语素的意义为基础的,也就是词义的基础是语素义,只有在对外汉语成语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语素义,才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词义,掌握成语。
(二)历史文化背景追本溯源
在科技蓬勃发展时期,怎样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一直是教师探索的问题。对外汉语教学并非只是语言教学,更是跨文化教学,成语不仅是汉语词汇的组成部分之一,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短小精悍的成语表达着中国很多的历史文化故事,这也是汉语学习者有浓厚成语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针对部分历史来源悠久的、有典故的汉语成语,依托信息技术对历史文化背景追本溯源是最佳的教学措施之一。即对外汉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或动画等形式,依托故事情节为学生讲解成语故事,充分调动学生视听能力,使其基于对故事情节的掌握,轻松理解成语的内涵。如此一来,学生在理解成语含义的同时还清楚知道其来龙去脉,潜移默化传播中国文化,达到双赢的效果。例如,针对成语叶公好龙,该故事是讲的春秋时期一个名叫叶公的人很喜欢龙,其家具、室内装饰等大多使用龙这一形象,梁柱、门窗等处也雕刻样式各异的龙,甚至把凿子、钩子做成龙的样子。上界天龙得知叶公好龙,就降临人间访问他,叶公发现窗口探进龙头,一条龙尾巴横在堂屋里,吓得魂不附体,顿时大呼救命而逃。该故事的讽刺意味很浓,比喻嘴上喜爱,其实内心并不喜爱。如果教师单纯地把该成语视为词汇进行教学,直接告诉学生其中蕴含的讽刺意味,可能难以达到实际效果,原因在于好的意思本来就是喜欢,但在该成语里却表示并不喜爱,加上欧洲人眼里的龙很凶残,不值得喜爱,学生无法接受“好龙”。此时教师就可把叶公好龙的故事制作成视听课件,让学生直观了解成语叶公好龙的来龙去脉,提高成语教学效果。又如,针对成语四面楚歌,理解四面相对容易,但楚歌是什么?还有完璧归赵这一成语,其中的赵是姓氏还是人名或是其他?这对于汉语学习者而言,只依赖教师的口头解释很难让学生完全透彻地理解成语,教学效果自然不佳。这就需要教师利用信息技术,采取影视教学方法辅助对外汉语成语教学。通过生动的、直观的视频影像,教师把学生成功引入成语故事还原场景之中,帮助学生把感性认识升华成理性认识,清楚了解成语四面楚歌之中的楚歌是指中国古代楚地的民歌,成语完璧归赵之中的赵是指中国古代的国家。原本分散的、孤立的成语一旦联系历史文化背景与故事,就能帮助学生把成语记忆变成事件记忆,有效巩固学生对汉语成语的理解和记忆。另外还包括刻舟求剑、狐假虎威、守株待兔以及东施效颦等成语,教师都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制作相应的视频材料,促使学生在形象的情境里掌握成语,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三)科学应对成语语法偏误
从最常见的汉语四字成语来看,其结构主要包括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并列结构、补充结构等类型,这些类型对于汉语学习者而言非常复杂,在学习时极易出现语法偏误,需要教师重视改革,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即在成语教学中,教师要正视学生的语法偏误,进一步分析成语的语法结构,科学应对,优化教学效果。一是主谓结构。教师在讲解主谓结构的汉语成语时,应重点区分成分,搞清楚主是谁、谓是谁,主与谓存在支配关系,从而向学生清晰讲授逻辑关系,帮助学生理解。例如,主谓结构的蓬荜生辉、德才兼备等成语,蓬荜和德才是主,生辉和兼备是谓,前者表示因客人来到寒舍而使寒舍增添光辉,后者表示同时具备厉害的才能与优秀的品质。理清成语的主谓成分是对外汉语教师讲解主谓结构成语的关键教学措施。二是偏正结构。教师在讲解偏正结构的成语时,只需帮助学生明确中心词即可,这是表达成语的核心,学生自然能认识中心词修饰部分,能显著降低学习难度。例如,在遇到侃侃而谈、后起之秀等偏正结构的汉语成语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正是哪个、偏是哪个。动词谈是成语侃侃而谈的中心词,侃侃则是偏;名词秀则是成语后起之秀的中心部分,后起是偏,之是一个虚词,等同于“的”。三是并列结构。对于并列结构成语的讲解,教师先要让学生清楚并列成分是哪些,接着说明并列的顺序。例如,在遇到联合结构的成语起承转合、喜怒哀乐、抑扬顿挫等时,它们均是并列的四个语素,每一个语素一一对应,都强调整体意义,各个并列语素不存在主次之分。四是补充结构。讲清楚中心部分是什么、补充部分是什么,这对教师讲解补充结构成语尤为关键。每一个补充结构成语均有中心,教师要指出中心部分,并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找准中心部分。例如,补充结构的绵延不绝、貌美如花等成语,中心部分就是绵延、貌美,把它讲清楚,学生自然就能了解剩下的部分就是补充说明。在成语教学中,教师还可尝试让学生自行判断成语究竟是哪一种结构,补充结构的成语要清楚掌握中心与补充部分分别是什么。绵延不绝指的就是一个连一个,未断开,不绝只是说明未断裂,补充说明绵延;貌美如花则是指像花朵一样美丽,如花只是对貌美程度的一种补充说明。五是其他结构。除了以上四种常见的汉语成语结构,还有的成语属于其他特殊结构。例如吞吞吐吐、勤勤恳恳——AABB结构,炯炯有神、欣欣向荣——AABC结构,兴致勃勃、文质彬彬——ABCC结构,防不胜防、数不胜数——ABCA结构,不了了之、自欺欺人——ABBC结构等等。对这些结构相对特殊的汉语成语,对外汉语教师在讲解时要让学生先了解成语结构,尽管它们看上去和常见成语存在差异,但语法构成跟一般的四字格成语是相似的。只要让学生明确这一点,他们在学习时就能深刻记忆特殊结构的成语,能基于形式理解完成意义理解,做简单的类比分析。还有部分成语因时间的推移难以分析其结构,教师遇到时可直接为学生讲解意义,学生只需记住语义。
三、结语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加强成语教学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热情,还能帮助学生拓宽汉语知识面,开辟对外汉语教学的新天地,全面提升对外汉语教学水平。在实践中,对外汉语教师应致力于清除语言障碍,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学习成语的重要意义,并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成语教学措施,提高学生学习成语的效率,使其更好地掌握汉语成语知识。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不断改革与发展,成语教学措施也将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胡静2015《对外汉语教学中成语教学实践探究》,《开封教育学院学报》第4期。
孙玉婷,徐丹2016《对外汉语教学视角下的成语教学研究》第10期。
刘依锐,樊荣2015《从隐喻认知角度探讨对外汉语成语教学》《教育观察(上旬刊)》第6期。
关键词 动宾式离合词 “V(了)一 O” 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2.023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takes the 184 verb object clutch word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carries on the expansion and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V" (a) O format, and analyzes it from the angle of quantity and dimension. According to the investigation of "V" (a) O in the dimension, the main representation of the number of small parts can also be expressed in terms of quantity; in terms of valu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the semantic, "one" is often used in modern Chinese. 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application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Keywords verb object type clutch word; “V(了)一 O”;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汉语词汇系统中有一类特殊的词―离合词。如:洗澡、发言、理发等。它们介于词和短语之间,不分开使用时是词,分开使用时是短语。其中动宾形式的离合词,如:见面、投票、革命等,是汉语离合词系统中重要的一类。据王素梅(1999)统计的《现代汉语词典》,有标记动宾型离合词共有3184个,占离合词总数97%左右,已受到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离合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离析成分为数词出现的偏误也是一个主要部分,但目前很少有学者对其进行针对性研究。偶有涉及到此部分的文章,也都是把数量词作为整体插入到动宾式离合词中,对于仅插入数词“一”的情况关注不多。
1 离合词的界定及研究范围
赵淑华、张宝林(1996)在《离合词的确定和离合词的性质》一文中详细提出了鉴别离合词的四条标准:含有黏着语素,搭配严格受限,非动宾式而用如动宾的动名组合,可以扩展又兼属名词或形容词。凡符合四条中任何一条,都应划入离合词范畴。
本文以此四条标准为原则,从《汉语水平考试HSK词汇(高等)大纲》中确定了185个离合词。其中“抓紧”为动补型离合词,应排除在外,故研究范围为184条动宾式离合词。
2 动宾式离合词中“V(了)一 O”的语义分析
表量形式的完整语义结构中包含“量维”和“量值”两部分。其中,“量维”指量性语义类型,如:次数、时间、空间等,“量维”指量的大小。这里主要将从“量维”与“量值”两个角度对“V(了)一O”所表达的语义进行分析,另外简要分析“了”的影响。
2.1 “V(了)一O”的量维语义
通过对大量语料考察,对可插入数词成分的动宾式离合词进行分析,可判定“V(了)一O”实质上表示“V(了)一量 O”的语义,即:
告(了)一状表示:告(了)一个状洗(了)一澡表示:洗(了)一次澡
而“V(了)一量 O”中的数量词组的量维系统主要有以下两种:
2.1.1 次数
在“V(了)一 O”这个结构中数词成分大多修饰限定动作行为的次数,即在量维方面为次数。如:
见一面:听此我立即表示愿意和闵惠芬见一面。表示见面次数,即“见一次面”。
游一泳:他每天都要去游一泳。表示动作次数,即“游一次泳”。
“V(了)一 O”一般都可被“V(了)一次 O”替换。同时,在表现形式上,量词也不局限于“次”,也可为“遍”、“回”“个”等。如:
洗一澡――洗一遍澡 见一面――见一回面 帮一忙――帮一个忙
2.1.2 物量
动宾式离合词中插入数词一后,除表示次数外,有些也可表示物量的量维。但在统计的语例中,这种情况并不多。如:
排一队:男生、女生各排一队,一共排两队。投一票:明天我们也去投一票。
这里的“投一票”既可以表示次数的量维,理解为“投一次票”,也可表示物量的量维,理解为“投一张票”。
故我们可得出结论,在量维语义的角度,“V(了)一 O”表示“V(了)一量 O”的含义,其中量词成分多表示次数义,个别可表示物量。
2.2 “V(了)一O”的量值语义
量值主要指量大小,在对“V(了)一 O”所表示语义考察中发现,有些语例我们很难判定明确量值。如:
我明天打算去告一状。
你总这样马虎,早晚得上一当。
在以上两个句子中,“告一状”、“上一当”在一定程度上可理解为并不明确表示动作行为的次数为“一次”、“两次”。这主要是因为量值具有虚义性,“量值虚义性反映了表量词语是否涉及具体数值以及涉及具体数值时是否严格表示该数值义的性质。”(夏军2012)“V(了)一 O”中数词虚指的情况正是量值虚义性的体现。
那么,“V(了)一 O”是如何表现这种虚义性的?动宾式离合词插入“一”的语义虚实情况是怎样的?
汉语的数词有实指和虚指两种功能。实指的数词表示的是其实在的数目,虚指的数词则不能拘泥于实在数字。王永忠、潘安(2002)认为数词的虚指是“数字所表达概念的所指范围是不确定的,没有精确的上下限,有时甚至与数量多少毫无关系。”
龙景科(2008)对真值数词和非真值数词进行了探讨,指出:“数词形式包括真值数词和非真值数词。真值数词是指表示形式的逻辑意义的数词。”“一”表示逻辑意义“一个”,为真值数词“一”。非真值数词指一些数词表示的是非逻辑语义,其表达的量,大于或小于逻辑量,即表达量不能按照形式所表示的逻辑量来计算。这些数词非逻辑量,我们统称为非真值量,表达非真值量的数词形式,称之为非真值数词。“一”表主观短量、泛化量、全量等语义,为非真值数词。
在动宾式离合词中插入数词“一”之后,我们可以对“一”进行不同的理解,即理解为真值数词“一”和非真值数词“一”。如:
熬一夜:工作量太大,我打算今天晚上再熬一夜。
值一班:他每隔两天就得值一班。
以上2条语例中,“一”为真值数词,表示具体的次数数量为“一”,插入到动宾式离合词中后,表示“V 一量 O”的Z义。而在以下2条例子中又是不同的情况:
打一针:生病了,他瞒着,实在挺不住了,偷偷去打一针。
干一杯:他向着我举杯:“来,咱们老知识青年干一杯!”
在这2个语例中,“打一针”、“干一杯”则更侧重于此行为,而非此行为的量,即数词“一”为非真值数词。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理解为“一”已被虚化,数字虚指使得数量信息不再重要,不表具体数值,只充当一个音节,没有具体语法意义,只使整个结构轻松随便,显示出口语语体色彩。
2.3 “了”的影响
“了”是最常用时态助词,黏着于动词后表示一定的时体意义。据考察,当动宾式离合词所表示语义与人的主观意愿相违背,不能进行轻松语气描述时,一般不能仅插入数词一进行离析。但是在一定情况下却可扩展为“V了一 O”格式。如:
出了一事:在马上要结束今天训练的时候,却出了一事。
发了一火:我的言语中透露着我的情绪,和他小小的发了一火。
经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插入“了”后造成的语义差异所造成的。“V 一O”与“V 了一O”在语义上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时态上。动宾式离合词扩展成“V 一 O”格式后,多表示未然状态,也可表示正在进行的行为动作。如:
鞠一躬:我打算明天再去给他鞠一躬,道一歉。(未然)
敬一礼:王光正立刻再敬一礼道:“保证完成任务!”(正在进行)
同时, V 一O”在一定情况下也可以放在表示过去时态的语境中,后边常与“后”、“之后”连用。
打针:我昨天打一针后,现在觉得病好多了。
我昨天打了一针,现在觉得病好多了。
见面:两人见一面之后,就确定了恋爱关系。
两人见了一面,就确定了恋爱关系。
刘勋宁(1988)把“了”看成实现体的标志,表示“动作或者性状成为事实”。“V 了一 O”常表示动作的已然状态,如:打了一架:昨天和舍友打了一架。
所以,插入“了”之后,表示动作的完成实现。当事件发生以后,主体对事件的描述可发生语气上的转变。如:受了一伤:上礼拜受了一伤,但是现在已经好了。
此外,还存在一些特殊情况,如:
懂了一事:经过这件事之后,他又懂了一事。
回了一信:他给我回了一信,讲了他写这两句诗的缘由和过程。
这些动宾式离合词都不能扩展为“V 一 O”格式,但是插入“了”后在一定程度上可被勉强接受,经推测也许是因受汉语韵律的影响。因为双音节机制是现代汉语重要韵律机制,四字格更满足汉语韵律要求,“V 了一O”为四字格,更符合人们说话的四字习惯,所以动宾式离合词离析为“V 了一O”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条件会变得更为宽泛,当想描述过去发生的行为事件,此行为事件被次数限定时,在口语中也经常不说其中量词成分,以表达一种轻松随意口语色彩。如:
我昨天去洗了一(次)澡。
临走时,他一时手痒,作了一(次)案。
所以,在“V 了一量 O”中,其中的量词会因为在韵律上的原因,而在口语表达中省去不说。
3 对外汉语中“V(了)一 O”离合词的教学
赵淑华、张宝林(1996)从《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确定了245 个离合词,可见离合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了很大一部分,且一直是教学难点。但在日常交际中,学习者很难正确理解并使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进行动宾式离合词插入数词“一”的教学?根据自己海外教学经验本文给出一些建议。
对教材进行完善与补充,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择。在讲解生词时,遇到离合词教师应明确指出,并对离合词的用法及规则进行说明。同时,教材也应将离合词进行合理标注,而不是给予忽略或标注为动词。从而让学生们明显关注到有一类这样的词及与其他词汇的区别。生活中人们使用频率较高的都应加入到教学中进行讲解,并鼓励学生大胆(下转第48页)(上接第46页)使用。
关键词:新课程 对外汉语 国际化 创新型人才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语境下,各种文化的渗透也越来越明晰,为了巩固国际地位,提升国家软实力,首先就要让中国文化走出去,让别人知道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文化,这就需要创新型对外汉语人才来担当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者的使命,进而提升中国文化全球化的战略诉求。
一、穷途末路的培养模式: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尴尬处境
目前,北京语言大学率先开设了对外汉语专业,成为我国对外汉语专业建设事业的先驱。华东师范大学也在对外汉语专业建设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各高校要善于总结已有的经验,根据培养目标和相关标准合理设置课程。尽管如此,但当前对外汉语专业出身的学生就业仍旧处于很尴尬的境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对外汉语专业无法培养出优秀的专业人才,为汉语国际传播事业做贡献;另一方面,国家汉语办工室每年会选拔部分毕业生赴海外从事汉语教学,推出了“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项目”,但这只是一项临时性的工作,服务年限不得超过三年,而且只有少数毕业生有这个机会,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人才招聘市场保存他们的档案关系,“回国即失业”形象地描述了这些毕业生的未来命运;其三,从国内看,留学生来华的聚集地是高校,然而,高校却没有很好地凭借其自身优势培养国际化对外汉语人才,这让很多没有高文凭的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报国无门”。
此外,国内专业对口的岗位很少,高校几乎没有空余的对外汉语教学岗位。供求关系不协调的矛盾日益凸显,必须不断调整和改革培养目标以及专业定位,专业核心课程的调整就充分显示了这一点。具体言之,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各高校为了招收更多的学生,通常将汉语国际传播作为吸引人才的标签,对外汉语专业逐渐成为热门专业。然而,由于专业的局限性,就业范围有限,只有少数毕业生继续从事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在实际进行课程设置时,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比例设置十分重要。如果比重过小,则失去了对外汉语专业的意义;如果比重过大,则无法缓解就业压力。我们应该如何合理设置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比重?
(二)对外汉语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不仅需要学习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还要开设教育、文化、外国和中国语言文学类课程等。目前,高校总学分逐渐向低学分的方向发展。我们应该如何合理安排不同课程的比例?
(三)对外汉语是一门综合型学科,不仅注重培养学生语言知识,更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是针对跨国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培养,单纯依靠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无法实现这个目标的。怎样合理安排实践类课程?如何安排实习?怎样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高瞻远瞩构设新体系,重构新时期对外汉语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建设一支素质高、适应海外对外汉语教学需求的人才队伍是顺应当前国际形势的。对外汉语教学要逐渐向全球化、国际化发展。在汉语国际推广的背景下,重视和培养高校对外汉语专业人才是很有必要的。这就需要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制定培养目标和原则,顺应全球经济发展的时代需求。所以,今后我国高校在进行对外汉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时,要以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价值理论原则为基础,与世界汉语教学接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构建时效性强、多元化、多角度的教育机制。
此外,笔者认为,还要在注重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开发出顺应时展、符合未来需求的教育机制,并逐渐向这个目标前进。具体言之,培养新时期对外汉语创新型人才,应立足如下四个层面:
(一)因材施教授学,针对不同教学对象深化教学内容。
中国式的教学理念和体制,通常是在同一个班级安排来自不同国家的汉语学习者,但是由于不同国家的教学理念和教育体制不同,其他国家的汉语学习者无法快速适应汉语学习模式。如今汉语师资“走出去”的案例越来越多,但是由于他们对该国、该地区的文化背景、教育理念没有深入的了解,无法顺利圆满地完成汉语教学任务。由此可知,高校在培养对外汉语专业人才时,没有充分认识到各国教育理念和教学体制之间的重要区别,无法将汉语推向国际,也阻碍了对外汉语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加强学生对各国文化背景、教学理念和体制的认识是十分必要的。
(二)整合教学资源,运用网络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模式。
将远程网络技术应用到对外汉语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解决在推广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例如:缺乏对外汉语教师;国外汉语学习者不集中;传统和落后的汉语教学内容和教材,无法适应对外汉语教学的新需求等。课堂面授是传统对外汉语的教学手段,受客观因素的制约,许多学习者无法来中国直接参加学习,远程网络技术则打破了地域的局限性,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目前,传统的网络课程是我国最主要的网络教学手段。因此,在外语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要结合时展的新趋势,改革创新教学系统和网络教材。传统意义上的培养目标已经无法满足对外汉语人才的培养需求,要将新的教学形式融入到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为学习者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身临其境的切身感受,利用远程网络技术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持。推动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远程教育。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才能真正实现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深化语言学习,提高对外汉语专业人才第二外语水平。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第二外语的作用日益凸显,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文化交流和国际交往的桥梁,是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标志。与其他专业相比,对外汉语专业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必须注重提高中外文化交流人才和对外汉语师资的第二外语水平和专业技能。英语作为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是国内各大院校都十分重视和关注的学科,提高对外汉语专业人才的英语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但是,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汉语在国际上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大,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区逐渐刮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欧洲等非英语国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语。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目标,只重视英语教学,而忽视了汉语的学习。各高校可以根据地域特点和实际情况,为对外汉语专业开设第二外语的教学,如:法语、越南语、日语、韩语、俄语、西班牙语等。第二外语教学并不要求学习者熟练掌握和使用第二外语,而是通过这个学习过程,更深入地了解其他语言的语法形态和特点,改变已经根深蒂固的汉语语法习惯,深入了解不同语言语法系统的差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融会贯通这种差异,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
(四)创设学习氛围,营造丰富的对外汉语课堂学习环境。
目前,我国的高校对外汉语专业教育体系还无法培养出真正符合汉语推广需要的国际化人才,因为现有教育体系更注重教学方法和语言知识的掌握,忽略了交际能力和实际应用的作用,高校的地域文化、办学理念层次、学校性质、师资力量也有很大差异,存在许多不合理的课程设置。在进行对外汉语专业教学时,不仅要重视教学理论和语言文化知识的掌握,更要重视交际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如增加与留学生接触和交流的机会,为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将教学活动融入到实际生活娱乐中去,寓教于乐,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语言的特点,将知识融会贯通,有目的地训练和学习,为祖国培养更多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学人才,为汉语国际传播事业做出贡献。
三、结束语
如今开设对外汉语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也逐年增多,这却与汉语国际传播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各办学高校为了招收更多学生屡出奇招,却掩盖了火爆专业背后就业困难的残酷现实。各高校不仅承担了为汉语国际传播事业培养专业人才的重任,还应该为广大毕业生的就业负责,缓解严峻的就业压力;不仅要做好人才的基础储备工作,培养优秀的本科专业人才,更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深入考虑本科、硕士和博士的继续深造和深入学习的前景。
综上,单一的对外汉语专业人才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各对外汉语专业院校应该跳出这个怪圈,立足于国际汉语教学的舞台,有机结合通用人才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努力培养出知识储备扎实、专业技能强、素质水平高、口径覆盖宽、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本科人才。一方面缓解就业压力与培养目标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晋升研究生和出国深造做好充足的准备。
参考文献:
[1]赵.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研究述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01).
[2]曾伟英.会话含义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05).
[3]李广瑜.当前汉语国际化的机遇和挑战[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4]胡川.韩国留学生汉语语音学习中的问题与教学方法的改进[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3).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汉语;文化;脱节
我们认为,对外汉语专业所培养的师资,是既有扎实的汉语功底,又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对对外汉语教学中课程内容的构架和布局将直接关系到该专业优秀师资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问题。从汉语角度,对外汉语专业的教师必须掌握汉语语言学知识,包括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及古代汉语知识,对汉语不仅要做到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从文化角度,它是一个动态的复合概念,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制度与精神,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是遵循汉语作为外国人第二语言和习得的规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围绕影响外国人学习、理解和交际的种种汉语言的社会文化因素。本文主要从对外汉语本科教学中汉语与文化两者关系入手,结合我校对外汉语教学实践,试图对汉语与文化在教学中脱节所涉及到的几个方面作一些初步探讨。
1、教师对中国文化重视程度不够
国家汉办把对外汉语专业人才描绘成“语言的信鸽,文化的使者”,无论是语言类课程教师还是文化类课程教师都有责任保障对外汉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对民族文化知之过少,很大原因是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重视不够,由于教学任务和教学进度的限制,教师只能专心于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教学内容的传授,文化的导入自然变得很少。汉语教学无疑是主体和基础,对学生所学汉语的政治、经济、外交、社会、历史等文化有较广泛地了解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需要,因此,对外汉语专业实际是应用型文科专业,这就要求教师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在汉语课程设计上有所突破,采取系统的教学方法保证汉语和文化互有联系,互相支持,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目前对外汉语教师队伍仍属于年青的队伍,业务素质不高
我们开设对外汉语专业的目的是教外国人学习汉语,并为其了解中华民族,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与这个东方民族进行交流,所以外国人学到的每一个词语、每一句话在什么时候说合适,什么地方用何种方式,对象是谁表达的更恰当、合理,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广阔的文化视野。近几年来,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的硕士、博士是刚刚培养出来的,实际教学经验不足,另外很多教师基本来自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和语言学等专业的班底,于是文化知识在教学中自然一带而过。实际上对外汉语专业的教师要求具备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交际学、中国文学史等多门功底的复合型教师。教师根据民族文化的背景和语言表达习惯,指导专业学生如何教外国人使用汉语,防止文化差异遭成交流的困难。如果一个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只有单纯的字、词语、语法等的汉语基础,是无法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就象我们过去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其真正语言交流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学的是“哑巴”英语,所以汉语的学习如果与文化脱节是十分可怕的事情,也是我们对外汉语教师队伍一直困扰的问题。
3、多媒体和网络教学资源利用不够
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好与坏受到教师教学手段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尤其刚刚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生,基本上是模仿原来教师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对多媒体和网络的利用率很高,自然学生将来的汉语推广开阔得多。我们要鼓励教师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化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习空间,如汉语教学中历史文化生活习惯、人文地理、风俗习惯进行的立体化教学渗透,生动展示汉语是如何生动展示中国文化的教学过程,将会激发学生全面认识自己的文化并热爱自己的文化。学生在将来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更深入的传授自己的文化,充分体现自己民族的价值观,是与教师革新单一的教学手段分不开的,因为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意识的培养,这也是我们培养面向国际的新型对外汉语专业人才相吻合的。
4、受传统的语言学观念的影响
汉语言领域分解的很细,迫使学生认为修辞是一个领域,语法也是如此,于是把文化单独设为一个领域,把汉语学习和文化看成是两回事,然而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汉语教学应该是互动性质的汉语的传播者,重在培养外国人的交际能力,这就要求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侧重广泛阅读、课外活动以了解中国文化知识为主,最好是汉语学习中真实地展现中国文化的内容,引导对外汉语专业学生阅读大量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学作品,更深入理解中国成语、歇后语、惯用语等。作为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将会为汉语的推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由于中国的民族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超凡复杂的整体,作为一名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掌握到全部文化的内容是不可能的。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改变传统的语言学的负面影响,不能超越学生对文化的接受能力,即要有一个由浅入深的科学的文化导入过程,避免随意性和主观性。
5、对外汉语专业语言课程至今仍没有体现此专业特点的教材
很多院校仍在使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材,这种教材理论研究性强,而对外汉语专业的汉语课程中应是关注中国文化的人际关系、风俗习惯、社会结构、人文价值观念的渗透,甚至习语、谚语等的掌握能力。可以开设课程“汉语与中国文化学”,这样的教材编写应是汉语言知识系统化、交际化等,语言示例材料的选取要有典型的中国文化主流的各种题材和风格,用现当代活生生的文化现象,特别是学生所关注的现当代的社会文化生活。其中的名家名篇名句当然也是不可或缺的,教材要有真实的语境,涉及知识面广泛,建议中国文化示例要增加注释与西方文化的差异。
总之,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在汉语教学中同时把文化的丰富内容贯穿于教学当中,提高学生汉语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汉语学习的实践性,只有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打下良好的汉语和文化的坚实基础,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文歌曲;汉语;对外教学;辅助
如何有效提升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是每一个对外汉语教学教师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之一,不仅需要教师保持高度的责任心,还需要培养学习者对汉语学习的兴趣。歌曲是一个国家文化的精华,同时使用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人更容易教授,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中文歌曲,有助于学生深化汉语理解,在本文中笔者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中文歌曲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语感
把中文歌曲引入对外汉语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语感。艺术没有国界,各国的音律大都相通,因此汉语歌曲在汉语教学中扮演启蒙角色,虽然学生不了解歌词的意思,但是通过音律,大概了解其意思。
通过学习中文歌曲,再对歌曲进行练习,让学生学会听汉语、说汉语、读汉语。听歌曲能够锻炼学生汉语听力,中文歌曲欣赏的提升,能够提高学习积极性。唱中文歌曲能够对学生的口语能力进行锻炼,矫正发音中存在的错误,了解日常用语和书面汉语之间存在的差距。总而言之,在中文对外教学中引入中文歌曲,可以让学生的汉语语言能力从整体上得到提升,提高学生的汉语语感。很多外国学生都反映汉语学习难,使用中文歌曲能够把该问题很好解决,因为音乐本身具有娱乐性,让枯燥的汉语学习变得有趣,很好地消除汉语教学弊端,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中文歌曲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汉语的兴趣
首先,我们都知道艺术没有国界,歌曲是全世界“共通”的语言。所以,即使学生的汉语言功底较差,但是这对学生欣赏中文歌曲不会造成太大影响。学生在欣赏歌曲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把握歌曲情感,在缺少汉语基础的前提下形成人和歌曲的互动,进一步理解歌曲。这让汉语学习的难度和门槛进一步降低,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和中文小说与诗词等进行对比,中文歌曲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更相符,获取更容易。
我们不仅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获得中文歌曲,在生活中也能够获得各种各样的中文歌曲,其中媒体是最普遍的方式,我们所接触的媒体中充满中文歌曲的身影。除了媒体之外,我们在大街小巷也会听到播放的中文歌曲。因此,中文歌曲具有随心随地的获得性,保障学生的生活中充满中文歌曲,营造全面的中文歌曲环境,让汉语教学走出课堂,走向生活。最后,作为艺术形式的一种,歌曲的艺术性能够引发人们的共鸣,我国的现实情况在歌曲中清楚地反映,学生在学习汉语言的时候通过中文歌曲能够对中国文化全方位了解,同时还能够充分认识中国,为其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基础。
三、中文歌曲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起到重要辅助作用
当前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法比较中规中矩,教学内容和所学专业过于贴近。这对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产生抵触心理,抵触是学习一门语言最大的障碍。这就导致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很多困难,学生的学习毫无激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入中文歌曲,能把上述问题很好解决,让学生对汉语言的学习充满激情和自信,同时,对外汉语教学的形式也已为中文歌曲的加入而发生一定改变,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中国提升对外汉语教学力度有利于国家软实力的发展和提升。所以,怎样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使用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中文歌曲对汉语言教学的辅助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具体的教学中,也影响对外汉语的发展。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上引入中文歌曲,把其作为一种良好的辅助手段,促进汉语言教学方式和理念的发展进步,为汉语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在课堂上融入更多活泼元素。对外汉语教学不一定紧紧贴合专业知识,笔者认为应该强化其普适性,更加符合生活实际。因此,对外汉语言教育教学必须重视中文歌曲的引用和加入,积极打造快乐的对外汉语教学课堂。
在对外汉语言教育教学中引入中文歌曲,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同时这种教育教学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中文歌曲究竟发挥多大的作用,扮演的角色等需要更多专业人士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外汉语教学中中文歌曲发挥的促进作用,其巨大的影响力也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李麒.浅析尼泊尔SaipalAcademy小学汉语课堂、课外教学及案例分析[D].河北大学,2014.
[2]李秀丽.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价值、地位与应用[J].文化学刊,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