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小学生诚信教育

中小学生诚信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小学生诚信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小学生诚信教育

中小学生诚信教育范文第1篇

现就学校开展诚信教育活动总结如下:

一、开展诚信教育活动的认识

学校的根本任务在于育人,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做人”,培养学生成为追求高尚的公民。因而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就在于坚持讲“诚信”和“诚信教育”。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输送大批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校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要求:“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讲诚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是切实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落脚点,也是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提高青少年道德素质,教会学生做人的着力点。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处处离不开“诚信”,否则就会失去孩子的信任。会让孩子觉得一个人说话可以不负责任,答应的事也可以不办。

学生学习的目的是读书做人,成就再大的事业也必须从学做人开始。对于学生来说,讲“诚信”,是一封无字的介绍信。讲“诚信”,一是要求诚实守信,有错就改,养成良好的处世立身品格;二是对待他人信守承诺,答应别人的事情之前一定要慎重,认真地想一想,自己能做到的才答应。跟教师、家人、同学、朋友相处,时时处处离不开诚信,保持诚信的立场,老老实实学习,堂堂正正做人,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与老师、同学真诚相待、和睦相处。

二、开展诚信教育活动的要求

(1)切实加强领导。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这一活动,充分认识诚信教育活动是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重要举措,也是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素质实践,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

(2)制订教育计划。学校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制订具体实施的计划,在调查分析基础上分层次有重点地制订各年级段学生诚信教育的基本目标、要求和主题。

(3)营造活动氛围。学校利用宣传栏、板报、广播等各种形式向全体教师、学生宣传诚信教育的基本内容、要求和重要意义,并扩展到社区和学生家庭,营造诚信教育的良好氛围。

三、诚信教育的基本内容

诚信教育的内容很广泛,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从最基本的日常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抓起,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对诚信的体验,积累经验,为诚信道德提升提供基础,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具体的诚信教育的内容是:

(1)文明礼貌教育。文明礼貌是诚信品质的外在表现。文明礼貌教育,包括各种场合的文明礼仪,文明的行为举止,使用文明礼貌用语等。通过外在的文明礼貌行为实践养成诚信的内在品质。

(2)遵纪守法教育。自觉遵守社会、学校纪律和法规,是一个人良好社会信誉的标志。遵纪守法教育,包括遵守各种社会法规、教育法规和学校的各种纪律、规章制度,培养遵纪守法的意识和个人的社会信誉意识等。

(3)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要以《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本内容,从学习、生活、礼仪等方面实施养成教育。特别是作为诚信教育重要内容的言行一致和学会负责的教育,包括说和做相一致,对自己、对家庭和社会负责的意识,做一个负责任的人等。

(4)真诚待人和乐于助人的教育。真诚待人、乐于助人是诚信在人际交往中的表现。包括真诚地理解、对待他人,人际交往中要信守承诺,富于爱心和同情心,力所能及、主动地帮助他人等。通过教育,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关心他人的能力,提高个人的社会亲和力。

(5)道德规范进校园活动。学校继续开展以“我做合格小公民”的“五小”实践活动为主的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社会道德习惯,在参与社会活动中学做文明人、学做社会人。

四、诚信教育的主要形式

学校把诚信教育贯穿在各类教学及日常活动中,把思想品德课作为诚信教育的主阵地,在思想品德课中穿插诚信教育的有关内容。现在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就是非常人性化的好课程!同时,学校根据教育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和道德实践活动:

(1)结合晨会、班队活动和平时班级管理、日常教学活动进行有机渗透。一是在全校升旗仪式上进行了“人人知诚信,人人讲诚信”的国旗下讲话。二是班队活动课,引导学生做到人人知诚信,人人讲诚信。

(2)开展专门的诚信教育主题活动、征文、演讲、对话、辩论等。同学在课间进行了“诚信”演讲。个班出了一期“诚信”为主题的黑板报。学校举行了以“诚信”为主题的故事演讲比赛。开展了一次学生“人人知诚信,人人讲诚信”的征文活动。

中小学生诚信教育范文第2篇

一、关爱帮助学生,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初中生已经进入了青春期,对于这一时期的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更要注重心理疏导与环境创设的作用,教师应当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关爱帮助每一位学生,以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状态与动力。

1.给予学生尊重。青春期的学生处于性格叛逆期,更加渴望得到教师的尊重,有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动辄训斥学生,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反而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笔者在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从人格上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关系,在班级营造人人都有特长、人人都是能手这样的氛围,尤其是让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尊重,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

2.给予学生关怀。对于学习中存在薄弱环节的学生,更需要得到教师的关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强化这一方面的工作。笔者在对待后进生群体时,从不放弃他们,而是利用各种时机帮助他们分析自身学习成绩滞后的原因,学习活动中存在着哪些薄弱环节,语文基础中哪些地方需要夯实等等,对学生进行这样的引导和指点,帮助学生找出学习中需要改进之处,在感受到教师关怀的同时,提高学习活动的针对性。

3.给予学生帮助。语文教师大多都兼任班主任工作,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烦恼、纠纷、困难,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排忧解难,创造安心学习的良好环境。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消除影响学习的因素。

二、运用现代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近年来不断得到推广应用。教学辅助设备,以多媒体手段为主要代表,这些教学手段,在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应当充分运用和发挥这些教学手段的作用。

1.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兴趣。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以口头讲解为主,这样的教学模式显得非常单调,也难以让学生充分激发学习兴趣。多媒体手段的引入能够为这样的枯燥课堂增加活力,尤其是多媒体手段具有影音展示的形象效果,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整个初中语文课堂学习中思维活跃起来,气氛活跃起来。

2.运用电教手段增加教学内容。以往的教学手段中,投影仪、挂图等占据了主要位置,这些教学手段最主要的弊端就是教学容量不足,无法让教师在教学中达到使用自如、随心所欲的效果,多媒体手段的加入能够让教师在海量的信息中筛选自己需要的内容,并且方便快捷地演示。如教学建筑类说明文时,教师可以播放相关视频,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学科技类文章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动画模拟,帮助学生形象认识和分析,以这样的方式能够增加教学所需的补充信息,满足教学实际需求。

3.运用电教手段渲染课堂氛围。语文教学中,包含的情感因素较为强烈与浓厚,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在教学活动中渲染这种氛围,让学生内心受到强烈震撼,从而达到增强思想教育巩固理解效果的目标。在一些蕴含感情较为强烈的章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音乐烘托渲染,或者配乐朗诵,以及播放经典场景等方式,让学生图文并茂地学习,达到文字与图像的融合,提升对学生思想的震撼力。

三、改进教学模式,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进,并进行充分的拓展延伸,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标志,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努力将先进的教学模式运用到教学活动之中,尤其是要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1.让学生提前学习。初中教学中,语文所占课时是相对固定的,如果教师完全按照课堂的45分钟进行教学,无法全面完成目标任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环节前延方面做文章,笔者要求学生在每一节课的学习之前,都要制定学习提纲,将一些背景资料、基础知识等方面问题在课前解决。开展课前预习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能够帮助学生寻找到学习难点,提高课堂学习的针对性。

2.让学生合作学习。学生一个人学习的力量是有限的,无论从思维的深广度还是从知识的丰富度来看,集体合作学习效果都要明显超过个体学习。笔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将学生分为学习小组,以这样的小集体形式进行合作学习。为了配合合作学习模式,笔者将教学重难点设计成思考题,提供给学生进行研究分析,学生在小组里面分析之后,还要进行讨论交流,在全班进行汇报,在这样的基础上,笔者进行点拨,点评,最终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圆满完成学习目标。这样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程度,而且有助于学生团结合作意识的增强。

3.让学生科学记忆。在课后进行记忆巩固也是学习互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与许多教师放手不管不问所不同的是,笔者要求学生按照科学的记忆方法进行课后训练巩固。在笔者的指导下,学生将相关语文基础知识等方面内容进行分门别类的筛选与梳理,建立起网格化的语文知识体系,前后联动,增强了记忆效果。另外,笔者还将人脑记忆规律作为重要切入点,指导学生选择最佳记忆时间,提高学习巩固效果。

四、实施分层教学,注重因材施教效果

初中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基础与能力存在着不同,这就对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如果按照统一标准无法有效体现学生的差异性,也不利于教学成效的整体提高,笔者在教学中按照因材施教思路,对学生进行分层分别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

1.分层制定教学目标。在笔者的教学目标中,分为三类:A、B、C,A类专门针对优秀生,难度较大,C类专门针对后进生,难度较小,以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按照不同的目标体系运行轨迹进行自主能力范围之内的学习,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2.分层设计教学问题。在课堂教学提问以及探究思考题的设计中,笔者都坚持各种难度交叉的设计理念,尽可能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在课堂提问中都有回答的机会,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都有思考的载体,较好地保护了班级中等向下学生的学习参与性,同时也让优秀生思维活动始终保持活跃程度,最大限度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分层开展学习考核。学习考核活动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笔者在开展练习以及考核中也坚持分层,作业布置依据不同层面学生的目标要求适当调整,无论从难度和容量方面都对后进生给予了降低,在考试环节采用AB卷的方式,单独对后进生进行测试,测试的内容以基础性知识为主,与分层目标相一致,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后进生通过自己的能力获得较为理想的成绩,避免过高的教学目标脱离后进生的学习能力。

中小学生诚信教育范文第3篇

诚信是为人之本,诚信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一种美德,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的诚实守信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诚信教育呢?

家庭是形成学生诚信观念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刚懂事甚至刚出生时,就要深入浅出地进行诚信教育,引导孩子实事求是,分清是非,辨别善恶,诚实守信家庭父母不诚信,影响的是自己的孩子,而老师不诚信 ,影响的是一大群孩子。因此,作为第二任父母的老师,要时时事事处处为学生树立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如:要求学生守纪律,教师首先上课做到不迟到,不随便请假;要求学生讲卫生,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做值日,看到纸屑亲自捡起来;要求学生书写要认真,教师首先批改作业要认真……教师以身作则,言行一致,给学生以诚实守信的榜样,学生将是受益匪浅。

作为家长首先要具有诚信的品德,做一个诚信的人。不对孩子说谎话,做到言而有信,欺骗会给孩子的一生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父母要在言行上为孩子树立榜样,以良好的品格来感染孩子、熏陶孩子。 其次,家长要对孩子进行有意识的诚信教育。“以诚待人,以信办事”,就是说为人要诚实,答应别人的事情要尽力做到。如今很多家长认为“老实人吃亏”而教唆孩子耍圆滑,终究造成孩子的诚信存在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对孩子进行有目的的诚信教育,对孩子高尚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至关重要。 再次,家长要用心营造良好的诚信家风。古人云:“家风淳,子孙贤”,诚信家风是孩子成长的沃土。诚信品质的养成,要靠长期的熏陶。在家庭生活中,每个家庭成员良好的言谈举止,诚实守信的品质,特别容易潜移默化,相互影响,从而共同进步。由此可见诚信的家风是形成孩子良好的诚信品质不可缺少的因素。

学校是教学的场所,更是育人的场所。诚信的学风、师风、校风对培养诚信之人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教师在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首先,良好学风的建立。把日常小事作为诚信教育的重要途径,俗话说:教育无小事,从细微处见风格,从小事中显精神。在学习生活中,向同学借东西要及时归还;做好人好事的情况,应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让学生给学生提供和树立榜样,在相互学习中,培养小学生整体的诚信品质。

在教育方法上要体现诚信教育。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要信任孩子,对孩子信任是对孩子说真话最大的支持。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马卡连柯非常注意对孩子的信任,他认为,信任可以培养孩子的诚信。事实上,许多孩子开始说谎话往往是不被信任或被误解造成的。有时候老师对孩子说的话表示怀疑,孩子认为反正说真话老师也认为是说谎,长此以往孩子宁愿撒谎。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教师为了提高自己学科的教学成绩,采取题海战术,布置作业时总会说:“你们好好做,我要改”。结果学生是做好了,但由于各种原因教师还是不能把布置的作业改出来,最终不了了之。或许这些老师真的是没时间改,但无形中这种行为已经给了学生一个不诚信的形象。次数多了,非但会影响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还会给学生诚信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在学校,教师任何时候都在接受学生的监督,理当以身作则,坚持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到行为过程和行为结果是否正当合理,以良好的诚信形象取信于学生,带动学生说真话,做一个诚信之人。

譬如,有时孩子放假回来,忘记带了作业,有些老师会认为是学生没做好,所以说成忘记在家里。孩子一旦认为在老师面前失去了诚信,就有可能会自暴自弃,不再关心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自我约束和自控就会消失殆尽。所以要培养孩子诚实守信的习惯就不要随便怀疑孩子。上面说过压力大是孩子说谎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此,教师有必要和家长一起理性地看待孩子的发展,既关注孩子行为的结果,又关注孩子行为过程的合理性和正当性,满足孩子提出的合理的物质和精神要求,减少孩子不必要的压力。这样,孩子在面临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矛盾和冲突时就会从正面去解决,孩子的诚信就能在真实性的道德冲突中得到良好的发展。其次,规范师风的约束。老师是诚信的领航者和实践者,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应模范地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与党的教育方针,与学校的教学工作保持一致,切实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应言行统一,表里如一,不失信于小学生,否则,教育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中小学生诚信教育范文第4篇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培养中小学生的优秀品德,为青少年开启人生梦奠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中华经典古诗文,正是中华传统美德和思想精华的结晶。2005年,我们精选诗文500多篇,编写出版《中华经典古诗文读本》丛书,免费配发给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各学校制订了具体的阅读计划,每天开展晨诵、午读、暮省活动,使经典诵读活动由教育行政部门倡导推行,逐步变成学校和师生的自觉行动。一些学校还以经典古诗文中丰富的诚信教育资源为范本,设立无人监考的“诚信考场”,学生自愿报名参加的人数逐年增多,诚实守信逐步内化为学生的思想美德。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培养中小学生的人文情怀,为青少年开启人生梦扩容。开启人生梦,必须用蕴含在中华民族血液里的人文精神浸润青少年的心灵。针对古诗词能诵、能写、能画、能唱的特点,各学校创造性形成了背经典、写经典、画经典、演经典、践经典等多种形式,将诵读活动与学校的阅读课、书法课、美术课以及大课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巧妙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堂阅读、练习书法、做韵律操、跳皮筋、踢毽子中时刻与经典相伴。可以想象,如果所有的孩子都能时常获得这种文化熏陶,他们的内心世界、人文情怀将变得更为宽广。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培养中小学生的理想信念,为青少年开启人生梦立标。少年有梦,则民族有梦。让学生在阅读经典古诗文中了解“中国梦”,坚守“中国梦”,追寻“中国梦”,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和崇高使命。我们利用经典古诗文诵读开展自信心教育,使学生在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民族自信心和国家自豪感的同时,唤醒自主学习、改变命运的热情。中小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不同学段的德育内容,在黑板上设立了经典诵读专栏,由学生自己搜集,每天更换、诵读,给学生以心灵的洗礼。

中小学生诚信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主体培养问题意识读书能力

想像能力

信息获取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我们在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对学生的主体性培养的探索中,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1 创设积极探究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关键

学生是学习自我发展的主体。学生主体性的根本表现之一就是能自己提出问题。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疑问能促使积极思考。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也就是说不会提问意味着不会创造。我国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生疑”。疑是思之源,而思则是智之本。因此,作为老师应该积极创设探究的氛围,开启少年儿童好奇爱问的天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勇于质疑,善于质疑。

1.1启发鼓励,让学生勇于探究,敢于提问。首先,老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观念,打消一切顾虑,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气氛,要让学生处于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环境之中,激发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欲望。其次,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学生之所以有时不敢问问题,分析原因有两点:①缺乏自信,怕问错了,有失体面;②懒于动脑,未发现问题。针对上述原因,老师必须注意:态度亲切,温和,语言真诚、宽容,无论学生的问题多么肤浅,多么奇怪,都不能嘲讽,一定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信心,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推动学生不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

1.2积极引导,教学生善于探究,提出问题。当学生产生疑问时,往往会遇到表述方面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要教给学生方法。首先,言传身教。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问问题。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教材特点和学生的需要精心设计提问,以吸引学生饶有兴趣地进行讨论,并促使学生产生敢于提出问题供大家讨论的欲望。其次,创设质疑解疑的机会。如在一年级上册第十一单元《浪娃娃》一课的教学中,学生提出了各式各样的问题:“真有浪娃娃么?”“大海里到底有多少种东西?”“浪娃娃是怎么发电的”?“海水为什么是咸的,和我们的眼泪一样?”“大海还能为我们做些什么?”等等。对此老师并不急于给学生现成的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尝试自己解决。就像这样,在课堂上允许学生质疑、允许反驳,允许标新立异、鼓励多种答案,鼓励学生敢于向约定俗成的东西挑战、敢于向权威挑战。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自主、选择、参与、创新。

1.3适时点拨,激励学生乐于探究,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正是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体现和主体参与能力锻炼过程。老师应该做的就是,积极地创造机会,并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问,读书时间。使学生有选择余地,这时学生会产生独立钻研的兴趣,再加上老师亲切自然的教态,热情鼓励的话语,真诚赞扬的眼神,幽默巧妙的点拨……学生必将主动探究,突破学习上的难点,解决问题。

2 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读书能力“是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基础

2.1让每一个学生在读书中享受快乐。激发学生读的兴趣,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喜欢的内容多读、多记、多背、并与同学交流、读给大家听听。做到资源共享。这样在讨论和背诵中,思维更积极,感知更敏锐,想像更丰富,记忆更牢固。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给予了学生充分选择的余地,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拓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范围,而且陶冶了学生的感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这种阅读的快乐和满足,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2.2让每一个学生在读书中张扬个性。由于学生的观察角度、理解能力、知识水平、个人经历的差异,对问题的看法,对课文感悟的程度都有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可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和想法。要让学生参与读书,参与评价。教师不妨提出“谁有不同的想法?”“谁能读出不同的理解?”“假如你看到了这样景象,你会怎么想?…‘谁愿意再读一读,读出你的理解。”等等。这就是允许学生在读书中张扬个性,尊重学生独特的内心世界和不同的感受,宽容学生在读书中张扬个性,尊重学生独特的内心世界和不同的感受,宽容学生的一切想法和看法,鼓励学生自由奔放的想像,保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拓展自我的机会。

2.3让每一个学生在读书中体验成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幸福和快乐,信心和勇气都来自成功。布鲁诺说过:“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每个儿童都能达到高水平的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获得学习的成功,这是做为教育者的责任。使学生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幸福和快乐,进而获得全面、主动、多样的发展。

3 创设愉悦融合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是发展学生主体性的保证

心理学家认为,当学生在观察、感受时,擅长形象思维的大脑右半球处于兴奋状态;观察后,用语言表达情景时,擅长抽象思维的左半球兴奋,这样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抑制,可以挖掘大脑潜在的力量,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了参与的兴趣和意识,培养了参与的能力。根据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完全可以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手段,在课的开头、课的重点段、课中突破难点时、课的结尾……努力创设吸引人、感动人、陶醉人的想像空间。如:一年级上册第十三单元《乌鸦喝水》一课,老师先创设了一个问题:乌鸦是很渴呢,还是有点渴?(很渴)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到处找水喝)后来又启发学生想象:乌鸦这么渴,好容易找到水了又喝不着,多着急呀!假如旁边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你能帮他想个办法吗?(小组讨论)孩子们热情都很高,在老师的引导下,讨论后纷纷举手争着发言,充分地展示了丰富的想象,使主体性的发展得到了保证。

4 创设自由开放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发展学生主体性的途径

现代信息技术促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活动打破了时间、空间范围的限制,实现了远距离、交互的多媒体教学。在这样的情况下,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信息获取、分析与处理的能力。

4.1课内外知识相结合,广开信息资源。对小学生而言,课内知识的学习与课外知识的学习相比,理应以课内知识学习为主,老师必须加强课堂教学,切实完成好每一课的教学任务。使课内外相结合,广开信息资源、扩展知识范围。

4.2注重体现个性特点,激励学生提高信息获取,分析与加工的能力,新课程标准别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我们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中积极鼓励学生争做学习的主人,主动探究,努力提高信息的获取,分析与加工的能力。这是发展主体性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十一单元,《浪娃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