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外汉语的学科性质

对外汉语的学科性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外汉语的学科性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外汉语的学科性质

对外汉语的学科性质范文第1篇

【关键词】跨文化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77-02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国际社会之间经济文化的合作交流日益密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更是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汉语热。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的传播与弘扬要依靠语言这一载体进行,同时,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其形成与发展、理解与运用都深受文化的影响,并承载着社会文化、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以及等体现民族特色的文化意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殊性质,在此明确学科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对外汉语教学的实现机制,使得对外汉语教学更加科学有效是十分必要的。

1跨文化视角下开展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

1.1 从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看学科性质

对外汉语教育学是语言教育学科,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的补充。基于这一学科性质,跨文化背景下的对外汉语教学要注意体现中国特色文化,并尝试与学习者的母语文化相结合。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言是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讲解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和实用的日常用语、提高学生语言技能水平,也要重视中国文化在汉语对外教学中的体现,满足学生了解中国特色文化的需求。

1.2 跨文化视角下的对外汉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学是在文化与语言多元化发展的环境下对人际交往以及社会行为进行综合性研究的学科,跨文化交际学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拓展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空间,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迈上新的台阶。对外汉语吸收跨文化交际学理论中适用于自身的部分,例如对比分析学习者母语和汉语差异,思考处理文化冲突,提高对外汉语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

2跨文化视角下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机制

2.1 践行教学原则

跨文化视角下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要遵循"培养语言能力为基础,传播中国特色文化为补充,尊重不同文化特色"的教学原则。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汉语水平,制定合理的教学规划,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需要开展教学,重要的是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与运用水平。传播中国特色文化是指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提高学生语言水平的同时,注重中国特色文化在汉语教学中的体现,满足学生对了解中国特色文化的需求,使得文化教学成为语言教学的有力支撑和必要补充。对外汉语教学要遵循文化教学为语言教学服务的原则,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2.2 完善教学内容

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体现着教学水平并影响教学效果。从对外汉语教学内容的选择来说,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学习生动的、常用的、鲜活的语言,避免枯燥的课文诵读和语法讲解。从对外汉语教学内容的层次来说,基础阶段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中级层次是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高级阶段则是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与价值观念,体现我国文化历史、当代国情以及语言文化发展知识等。

2.3 丰富教学实施

首先,汉语教学可以采用体验教学的方法,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写毛笔字、学习剪纸、编织中国结、给京剧脸谱上色等,在学生体验与认知的过程中,加深对汉语语言和中华文化的理解。其次,汉语教学也可以通过对话教学的方式,使得师生在课堂对话过程中实现信息的交流和情感的交融,学习者可以在轻松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学习知识、探索适合于自身的学习方式,教师则可以在对话过程中了解学习者的进度、感兴趣的话题以及偏误或疑虑。最后,汉语教学可以通过对比教学的方式,在对不同语言和文化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发现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针对差异现象给学生抛出话题、组织讨论、举例讲解、启发思考。

3总结

对外汉语教学规模的扩大、水平的提高是我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体现,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水平、探讨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汉语的影响力、传播中国特色文化、实现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加大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力度,结合新形势新问题提出新思考新措施,逐步提高我国对外汉语教学水平,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和中国梦的美好愿景早日成真。

参考文献:

[1] 李旭中,孟斌斌,张蔚.跨文化视角下的对外汉语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 31(7):31-32

对外汉语的学科性质范文第2篇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性质;特点;语言学基础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

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它是第二语言教学的分支学科。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

1.对外汉语教学首先是语言教学。语言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教好语言,语言教学必然涉及到一点的文化内容,也必须包括一定的文化因素的教学,但文化教学必须为语言教学服务。语言教学中必然包含一定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规律的教学,但教知识、教规律是为培养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服务的。

2.对外汉语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这一性质使对外汉语教学不同于第一语言教学。不论是小学还是中学的语文教学都是在学生已经较好地掌握母语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有了用母语熟练地进行交际的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而第二语言教学则往往是从零开始,学习者对目的语不但没有听说读写的能力,甚至从没接触过,需要从发音、说话学起。因此,基础阶段的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的重点阶段。为了在短时间内尽快达到掌握目的语,第二语言教学就必然带有短期、速成、集中、强化的特点,就必须强调所传授的知识要转化为技能并以技能训练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为根本目的。

3.对外汉语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一方面受到第二语言教学普遍规律的制约,同时汉语教学又有本身的特殊规律,不同于英语、日语、俄语等其他第二语言的教学。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与世界上很多语言的谱系关系都比较远,同时汉语所体现的文化与其他民族、特别是西方民族差异很大,这给语言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汉字方面确实有许多不同于其他语言、特别是西方语言的特点。同过语言对比可以发现,汉语的特点也正是许多外国学习者的难点。

4.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这就不同于对我国国内少数民族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我国少数民族在汉语的学习和使用中的文化差异比较小,而外国学生来自世界各国,特别是东西文化的巨大差异,就造成了对汉语的理解、学习和运用中的障碍,甚至产生文化冲突。因此与语言交际紧密相关的文化因素,就成了汉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二、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

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分为以下六个方面:

1.以培养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不是让已经具备汉语运用能力的本族人掌握更多的语言和文化知识,而是让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掌握用汉语进行听说读写交际活动的能力。

2.以技能训练为中心,将语言知识转化为技能――语言作为技能和能力,只有通过练习、实践才能掌握。

3.以基础阶段为重点――语言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最为重要;基础阶段总是拥有最多的学习者,也最能体现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与规律。

4.以语言对比为基础――通过汉语与学习者母语的对比确定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分析并纠正学习者的错误。

5.与文化因素紧密结合――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教学,语言教学本身就应包含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所必须的文化内容。

6.集中、强化的教学――相对来说课程较集中,课时较多,内容较密集,进度较快,班的规模较小。

这些特点是别的学科的教学所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的,这就把对外汉语教学与别的学科的教学区分开来。

三、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

语言的基本特征与对外汉语教学

1.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这是语言结构的本质属性。符号是用来代表客观事物的,有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语言的物质形式是声音,语言符号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符号的形式和意义的结合是任意的,没有必然的联系;语言的音和义的关系也是约定俗成的,由社会习惯所定。

语言作为符号系统的特征启示我们:学习一种语言要重视意义。要掌握音义的联系,遵守约定俗成的社会规则;学习一种语言要掌握语言系统和各分支系统。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四个要素及其相关系统;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本质上是口头的,文字是第一性的。语言的学习和教学应从听、说开始,首先着眼于口头语言。

2.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语言是对言语的抽象和概括,常常指作为社会惯例的语音、词汇、语法的规则系统;言语是语言的表现形式,也可以说是个人对语言在特定环境中的运用,即运用语言的词汇和语法手段组成具体的话语。语言存在言语之中,通过言语来体现,平常我们接触到的都是具体的言语。两者的关系好比“人”和张三、李四的关系:张三、李四是“人”的具体表现形式,而“人”是对张三、李四等很多人的特点的抽象。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当注意言语和语言、言语层次的教学和语言层次的教学的统一。对外汉语教学必须以言语为对象,从言语入手,只有通过言语才能学会语言。教学中首先要抓听说读写言语技能的训练以培养交际能力。从言语中接触到的大量语言事实,应当总结归纳成一定的言语规则,让学习者自觉掌握。系统的语音、词汇、语法知识的教学也是十分必要的。

3.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和艺术创作的工具。但语言作为人类的交际工具是其最本质的社会功能。人类交际不仅是语言交际,还有非语言交际,如信号、体势语,应当重视并深入研究。但是语言是最重要、最根本的交际工具。

交际工具是语言的本质功能,这就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为了让学习者掌握运用汉语交际的能力。为了掌握语言这一交际工具,语言课就要充分体现工具课,技能课的特点。不能仅仅教授或学习语言知识,而是要加强技能训练,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化为技能并形成能力,最终能熟练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

4.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人类的主要思维活动――概念思维必须借助于语言(词和句子),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来进行。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就人类的主要思维活动而言思维离不开语言,思维过程必须通过必须通过语言来实现,思维的结果则必须通过语言来固定、完善并保存、传播。

结语

对外汉语教育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正在迅速发展,尤其是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逐步增强,其作用和地位逐步提升。目前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在《联合国2005年世界主要语种、分布和应用力调查报告》上,汉语被排在第二位,仅次于英语。“汉语热”的日渐升温,同时暴露出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因此,对外汉语教学具有研究的重大价值,在新时期需要提出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模式,不仅是与时俱进,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对外汉语的学科性质范文第3篇

论文摘 要:目前,对外汉语专业语言学概论课的教学现状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语言学概论课的教学改革,以便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对外汉语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

一、绪论

对外汉语教学是研究语言教学的科学,语言学理论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语言学概论从对语言本质的认识,即语言观的角度,给语言教学以宏观指导,影响到对语言教学的性质、目标、原则和方法的认识,从而成为不同的教学法流派的理论基础。因此,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必须要有坚实的语言学基础。在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语言学概论也往往被设置为专业基础课。据观察,目前该专业语言学概论课的教学却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课程教学目标没有结合对外汉语专业实际

语言学概论课程的任务是阐明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在对外汉语专业开设,应注意联系汉语教学的实际。而实际教学中,教师却忽视了对外汉语专业和中文专业的差异,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课程测试等方面没有做出区分,使用同一套教案进行教学。这必然造成教学没有针对性,不能满足对外汉语专业的需求。

(二)课程内容没有协调好与现代汉语课的关系

《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与《语言学概论》(叶蜚声、徐通锵著)的教材内容存在一定的重复和交叉,尤其是语音、词汇、语法几个章节内容重复较多。如语音部分都讲语音单位、语音要素、语音的属性、元音辅音的发音、音位划分,而且举的例子都是汉语普通话的语音材料,这就使教师和学生认为语言学概论的一些章节内容是现代汉语课内容的重复。对于这些内容,有的教师只简单串讲一下,做一个复习,有的教师则干脆省去不讲。我们知道,不同课程是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的,现代汉语语音部分以《汉语拼音方案》为基础,运用语音学的原理,系统讲述有关普通话的语音知识,使学生对普通话有完整的了解,从而具有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和使用、推广普通话的能力。而语言学概论是在介绍语音学知识的基础上,重点介绍音系学的研究,关注语音在语言系统中的作用,让学生初步掌握确定一种语言音位的方法,了解区别特征在音系中的作用。所以,两门课程在研究范围、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上都存在差别。教师应在备课时注意区分两门课程的内容,补充不同语言语音或方言语音的例子,避免简单重复。

(三)教学方法保守,不能激发学生兴趣

语言学概论属于理论语言学,是关于语言的一般规律的理论研究。传统教学中多采取讲授法,教师单方面的讲授,甚至照本宣科式的讲授,使学生认为语言学很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兴趣。另外,教学中列举的语言事实拘泥于书本,局限于书面语,脱离生活,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在我们的调查中,语言学概论课成为大多数学生认为较难的一门课。

这些问题都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迫切需要对面向对外汉语专业的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目前学术界对语言学概论课改革的研究大多数是从中文专业教育出发,为了适应中学语文教学需求,这一方面的研究比较充分,成果也较多,在此不一一列举。然而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进行研究的却比较少。本文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加以讨论。

二、教学改革

(一)确定教学目标

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很好地实施教学。教学目标要依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类型而有所区别。中文专业语言学概论课的教学目标是,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并掌握有关语言学的知识和理论,把对现代汉语知识的认识提高到对人类语言普遍性知识的认识,对母语的认识提高到理性的高度,借以提高理解和运用汉语的能力,为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打下基础。而对外汉语专业语言学概论课的教学目标应体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对语言教学有理论指导作用。具体包括:

1.掌握语言结构的特点、语言演变的一般规律,重点掌握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文字及语用的基本规则和特点,了解其它语言的相关特点和规则。

2.比较汉语和其它语言的共同点和差异,进行汉外语言对比分析,熟悉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能够运用语言学理论知识解释汉语中的言语现象,分析外国人使用汉语的言语现象。

(二)改革教学内容

1.更新教学内容

一方面,我们可以及时更换最新教材。语言学概论的教材基本以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的理论框架为基础。语言学理论迅速发展,各种流派纷纷出现。新的形势要求课程能够反映语言学发展的实际。最新修订版的《语言学纲要》(王洪君、李娟修订)反映了最新的知识和观点,主要表现在语义与语用、语言接触、文字与语言的关系以及语音部分等方面,修正了个别观点和材料,如关于声母“r”的发音描述由卷舌浊擦音修正为卷舌近音。另外关于文字的单位及文字的特点及分类划分也有修改。修订版教材体现出了最近半个世纪语言学的新进展,尤其是音系学、语义学、语用学发展的新趋势。

另一方面,我们认为要调整教学内容。首先,要体现语言观的发展,从立足于语言本体、静态剖析语言结构到立足于语言的社会功能、动态考察语言外部关系。教学内容加入语言与外部经验世界的关系、语言与所在社会的关系、语言与使用者的关系。其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还要对知识有意识地向外延伸,引进当代语言学界的热点问题:如类型学、认知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学科动态。让学生在学习中看到语言学作为基础学科既有其学科魅力和学术价值,同时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是一门领先的科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2.有区分有侧重地对待交叉内容

现代汉语是个体语言学,研究现代汉语的结构和特点。而语言学概论是普通语言学,研究人类语言在共时结构上的共性,探求人类语言在历史发展中的共同规律。语言学概论课教师在讲述与现代汉语交叉的相关内容时,要以语言系统性为纲领统领各个小节内容。例如语音部分,现代汉语课重点讲授现代汉语的语音知识,针对学生母语指出学习普通话的重点难点,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而语言学概论课就应该从宏观角度介绍语音理论,不能局限于现代汉语,不能把适合现代汉语的术语照搬过来,例如不能采用“声母”“韵母”。把重点放在音系学研究上,重点讲授音素与音位的关系、音位的划分、音位的聚合、语流音变等。另外在音素的发音讲解中,重点讲解汉语中一些有标记的语音,如送气和不送气的对立、舌尖后辅音的发音、儿化音的发音等。另外还应补充外语和方言中的一些音素的发音实例,让学生由对普通话语音的了解扩展到对其它语言或方言语音的了解,更深入认识语音的特点和性质,能够从音系学的角度分析汉语语音特点,了解汉语语音学习的难易点和教学的重点、难点。

再如文字部分,现代汉语课程从汉字的特点、构造、部件及汉字的整理和规范化等方面讲解汉字知识。其中笔画、笔顺、现代汉字构造等内容对汉字教学有很大帮助,现代汉语课上我们可以更强调汉字的笔顺、结构、字形与读音的关联、偏旁与意义的联系等问题。另外很多汉字圈国家的学习者能够书写繁体汉字,所以繁体汉字的识别也应作为教学内容,学生应该具有识别繁体字的能力。而语言学概论课则阐述文字的起源、发展、类型与改革问题,重点讨论汉字与汉语的关系。这样两门课程的知识就可以相互补充,各有侧重,不会重复。

(三)创新教学方法

根据我们多年来的教学观察和调查,不论是中文还是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对语言学概论课都抱有畏难情绪,没有很大的学习兴趣,觉得理论性强、内容枯燥、脱离实际生活。面对这一普遍现象,很多教师也都在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改革的模式和途径。王健(2005)提出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为中心,在授课方式、授课内容、课后辅导几个环节作出了新的尝试。洪水英(2006)从降低课程教学难度出发,提出了把握课程特点、重视知识的理解与体验、重视语言体验与多媒体化三个方面的教学建议。罗耀华、柳春燕(2008)谈了创新教学的尝试,提出了启发式、点拨式、研讨式教学法。这些研究都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都没有提及对外汉语专业的语言学概论课的教学,没有注重对外汉语人才培养的要求。根据教学实践,为了突出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教学建议:

1.精讲多练

对外汉语专业的语言学概论课要善于启发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学习,善于分析和总结知识。如语言学流派部分,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根据教师给出的参考资料进行自学。每一种教学法理论都有一定的语言学理论作基础,通过对语言学流派观点的分析,了解教学法理论的语言学背景。在以后的教学中,真正掌握某种教学法的实质,正确运用各种教学法。再如讲授“句法分析”部分时,教师可以先讲授分析句子的几种方法,再给出大量例句,让学生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句子分析,点拨学生总结出各种句子分析法适用的情形,然后举出一些留学生的偏误句子,让学生运用学到的句子分析法分析偏误,并进行改正。学生能够把分析句子的方法运用到解决专业实际问题上来,对语言学的兴趣自然就提上来了。

转贴于

2.互动学习

语言学概论课理论性比较强,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填鸭式的教学必然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比如讲到“语言的功能”时,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让小组根据生活中的现象观察语言功能的表现,讨论语言的信息传递功能、人际互动功能、思维功能,能够对语言有更深入的理解,也使得理论观点更加生动具体。另外在讲到“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时,学生可以结合外国留学生汉语习得发展过程和特点来讨论语言习得与思维发展的关系,结合留学生的交际失误讨论思维方式的特殊性。

在课堂上下,多组织学生针对问题进行研讨,为传统的课程内容传授开拓了很大的空间。这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具有深入全面的专业知识,了解第二语言教学的内容,也要求具有较强的活动组织能力。

3.实践调查

根据相应章节的内容,我们设计了多种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如方言语音调查、外国人汉语语音偏误调查及描写、书面语规范化调查等。学生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写出实践报告。通过语言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训练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为其以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奠定了良好基础。

当代社会用语出现了巨大变化,各种新的语言现象精彩纷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语言生活的影响都有明显表现。组织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语言,研究身边的语言使用情况,对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能力有非常好的帮助。如学生对学校周边商店店名、市内理发店名、楼盘名称、街道名称、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及规律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语言现象背后的社会及文化因素。这些调查报告为他们的毕业论文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也引导学生思考及解决语言问题,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应用于实践并获得满足感,进而产生对语言学的学习兴趣,也为以后从事语言研究做了一点的准备。

三、结语

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学生要具备综合全面的专业素质和知识,这使得对外汉语专业的课程与相关专业的课程存在密切联系,但又具有专业特色。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希望引起对对外汉语本科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视,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探索创新教学的方法,为培养更多的对外汉语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吕必松.语言教育与对外汉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版社,2005.

[2]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科初探[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2.

[4]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王洪君,李娟修订)[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曾毅平.“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的若干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

究,2001,(1).

[6]彭泽润,陈长旭,吴葵.“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课程教

学协调改革研究[J].云梦学刊,2007,(4).

[7]王健.“语言学概论”课程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常熟理工学

院学报,2005,(5).

[8]洪水英.语言学概论教学法探析[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

(6).

对外汉语的学科性质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育心理;对外汉语;要素;成果;进步

教育心理学顾名思义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同时它也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属于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它是一门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教学过程和学习的基本心理规律的学科。教育心理学不仅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交叉学科,它还是一门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独立学科。它有其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学生在常态的教学中如何学、教师如何教以及教与学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见,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情境中正常学生群里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基本心理规律。但其具体的研究范畴是围绕着教与学的相互作用过程的展开而展开的,那么,如果我们想发挥出教与学的有利相互作用就必须搞清楚这一过程包含的要素。一般来说,这一系统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个要素,基本上将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这三大过程交织在一起。

再来看外语教育心理学,显然是教育心理学中语言教育心理学的一个方面。这里我们有必要分清几个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基本概念。首先,是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这是一组按人们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的两个概念。第一语言是指人们出生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第二语言是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首先接触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其次,我们来区分一下母语与外语,这是一组按国家的界限来区分的两个概念。母语指本国或本民族的语言,外语一般是指外国的语言。通过对比分析这四个概念,我们不难看出,母语不一定是第一语言,外语也不一定是第二语言,我们不能将它们互相等同。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再来思考,本文是想分析对外汉语教学的教育心理,首先要对对外汉语教学做出明确的定义,一般来讲,这里指的对外汉语教学就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并且是一种针对外国人进行的以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为目标,将语言知识转化为技能、以技能训练为中心,以基础阶段为重点,与文化因素紧密结合,在语言对比的基础上进行的集中、强化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接下来就分别从教育心理学的教与学的系统过程中包含的五个重要要素来分析,它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怎样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来促进对外汉语教学成果的进步。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的教育心理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个人因素体现出来的影响教学效果的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点:生理、认知、情感三大方面。下面来分别看一下它们是怎样影响学生学习的。

(一)从生理因素角度来分析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心理

跟语言习得有关的生理因素主要就是年龄,我们都知道目前比较受学术界认可的语言习得“关键期”也叫“临界期”假说,是由伦尼伯格提出的。他的理论认为,所谓语言习得关键期,就是指在青春期(12岁左右)以前,由于大脑语言功能侧化尚未完成,左脑和右脑都能参与语言习得的这段时期。此时大脑灵活,可塑性大。因此比较容易习得语言。这是习得母语的最佳时期。这一假说现在也被广泛运用到第二语言学习中,所以,一般认为,2-12岁也是第二语言学习的关键期。

所以,这就启发我们,在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角色的时候。我们要认识到年龄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是存在的,不同年龄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方面具有不同优势。但是每个学习者都存在个体差异,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也都不一样,我们不能认为所有人的学习语言最佳年龄段是固定的,也不是学习语言越早越好,还要看后天的学习时间长短和努力程度。我们一定要分析教学对象,根据不同年龄的学习者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二)从认知因素角度来分析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心理

语言学习的认知因素一般包括智力、学能、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等。

1.智力因素

大体来说,智力是人的一种心理机能,是成功地认识客观事物和解决问题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和,是由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组成的综合能力。人的智力水平多用智商来表示。尽管智力因素在第二语言学习中不是决定性因素,但教师还是应当对学生的这一情况有所了解,要特别鼓励智力一般或较差的学生,培养他们学习汉语的自信心。

2.语言学能因素

如果教师发现某些学生其他科目成绩都不错,但学习外语却十分吃力,这就说明其缺少学习第二语言所需要的特殊认知素质,即语言学能,它包括对语音编码解码的能力、语法敏感性、强记能力和归纳能力等。语言学能的差异可能会影响到第二语言学习的速度,老师要了解学生哪部分的语言学能不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帮助学生反复练习,强化记忆,这样才能使学生不断提高。

3.学习策略因素

学习策略主要是指语言学习者为有效地掌握语言规则系统,发展言语技能和语言交际能力,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而采取的各种计划、途径、步骤、方法、技巧和调节措施。我们可以看学习者是否有求解的意识,首先,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布置任务预习课文,培养学生对汉语知识的求知欲;其次,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很容易自己推理,造成母语的负迁移等问题,教师要及时纠正;另外;实践和记忆是学习语言比较重要的环节,教师一定要带领大家进行大量的练习,从模仿、重复到记忆,以达到学习效果。

对外汉语的学科性质范文第5篇

舞蹈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交流随着汉语在世界范围内的火热,汉语的独特魅力使得外国人对汉语学习的热情不断高涨。为了满足外国学生特别是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需要,对外汉语课程成为重要的汉语教学工具。而汉语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复杂古老的语言之一,是汉藏语的分支。汉语的文字系统汉字是一种意音文字,这对于来自于不同语系的外国留学生来说,汉语无疑成为最难学习的语言。如何让学生能够最快地接受汉语的学习方式、理解和良好地运用汉语,是每一个对外汉语老师所重视的首要问题。

一、舞蹈的含义与作用

1.舞蹈的含义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早在上古时代,舞蹈就成为人们思想交流与情感表达的重要工具。作为人类社会艺术之一,现代社会将舞蹈定义为以身体作为语言进行互动交流或者进行内心表现的一种方式,一般借助于一定的节奏和音乐,使得形式更具有美感和感染力。

在我国原始社会时期,舞蹈是伴随着人类的劳动生产的需要而产生的。原始的舞蹈每个动作都密切配合了生产劳作行为。在原始社会时期,劳动动作的手脚运动在连续重复的过程中被规律化,伴随叫喊声与击打动作形成了最初形态的舞蹈。在随后的历史文明中,舞蹈不断的演化发展,形式越来越丰富,功能越来越多样,从夏商周的巫舞、武舞,到秦汉的长袖歌舞、飞燕舞,再到隋唐时期的宫廷舞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式各样的少数民族舞,舞蹈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情感,并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独特神韵与形态的东方舞蹈艺术。

2.舞蹈的作用

舞蹈本身具有多远的社会意义,包括运动、社交、求偶、祭祀、礼仪等。在原始时期,舞蹈的作用主要显现于狩猎或者战争活动中,伴随着很有节奏的口号,把散漫的、生活分散的成员召集到一起进行集体活动。由此可见,舞蹈具有团结集体的社会性作用。它有能够激发社会成员的集体意识的感召能力。随着文明的发展、社会形态的成熟,舞蹈从单纯的劳作中得到更多功能的承载,开始具有了礼仪与祭祀的功能,最后发展成一项运动项目。

中国舞蹈的历史就是中国社会发展史的缩影,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的重要桥梁,并且是现存的珍贵资料。可以说,中国历经了多长的文明,就有多长的舞蹈史。

二、对外汉语教育与舞蹈的应用

1.对外汉语的学科性质

对外汉语作为一门教授外国学生汉语项目的学科,属于文化课的教学学科,是一门能够系统独立传授汉语文化知识、传播中华文化的课程。一方面,它起到对外汉语教学的作用,即进行语言课的培训,系统讲授汉语的语法、词汇、句子与文章。另一方面,则是中国文化的教学,即教授学生系统了解汉语背后的文化知识,介绍中国的历史与国情,并将我国的文化与世界文化进行对比等。

前者的教学要求是教师要把讲授重点放在基本语言知识上,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汉语技巧,对文化知识的涉猎不慎广泛,而后者的文化知识教育目的就是推广中华文化,传播中华文明。因此,需要系统地向学生讲授中国的文化。基于该学科的两种不同性质,本文更多地在传播文化知识的层面上探讨舞蹈在对外汉语中的应用问题。

2.舞蹈应用于对外汉语的教学目标

舞蹈是依靠音乐的节奏与旋律、配合肢体动作进行表达的方式,是文化的体现。每个国家以民族为基础都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民族舞蹈,这也是该国家文化内涵的缩影。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要正确认识舞蹈与对外汉语的关系,舞蹈是文化的反映,是课堂中讲解传授知识的辅助工具,而不能用传统的眼光一味地持批判或抵制态度。只有教师用开放的眼光看待这一项教学手段,才能将舞蹈在课堂上运用自如而不至于弄巧成拙。

在舞种类型上,我国的歌舞风格大致上是比较平缓的、动作柔美舒展,体现着中华儿女内敛含蓄的性格特点以及坚毅与修养并存的民族形象。而西方舞蹈多随性活跃,节奏明快,反应了西方人热情活泼、随性爽朗的性格特征。对外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在舞蹈上体现出来的这样的差异性,进而联想到文化的差异。也是通过舞蹈的展示,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中国文化,而不仅仅是为了增强课堂趣味或者纯粹的音乐舞蹈课。希望学生认真观赏相应的视频以及积极地参与学习,提高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更快地吸收汉语言的基本知识以及中国文化知识。

3.舞蹈对对外汉语教学的作用

(1)克服文化障碍增加趣味性

不同的国家由于历史、地理、经济等因素的不同,所以后天形成的社会文化和基本国情也有着巨大的差异。比如西方文化中多冒险精神、西方人思维开放灵活,形成的文化氛围与东方内敛含蓄的文化特色大相径庭。而中东地区的阿拉伯文化、非洲的古老文明以及美洲的多元与热情都各具特色。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生聚合在一起难免有较大的差异与拘束感。而舞蹈是全人类的共同语言。一项身体语言符号研究显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表达某些情感时的肢体动作都是一致的。舞蹈领域的表达也是依赖于肢体语言。因此,舞蹈在人们表达感情和进行社会交往时可以消除文化背景的差异,增加学生之间的亲密感,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这也给原本枯燥的课堂带来更多乐趣。

(2)寓教于乐

舞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娱乐性与观赏性的结合。通过肢体有节奏的摆动达到肌肉放松、舒缓压力的作用,也是强身健体的良好方式。在互动型的舞蹈中,还可以加强舞蹈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有助于增进彼此的了解,在自发性创作的舞蹈中可以激发舞蹈着的思维与创造力,在欣赏与参与各种少数民族的舞蹈中,舞蹈中可以获得愉悦、热情的身心感受……总之,无论哪一种类型的舞蹈,都是趣味性与娱乐性的结合。在教学中加入舞蹈欣赏以及舞蹈参与的环节,可以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有助于带动课堂气氛,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不知不觉感受中国的文化特色。

(3)打造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中外文化历史背景的差异再教育领域也带来很大的影响。西方教育倡导自主性学习,课堂氛围十分轻松散漫,而中国的传统教育模式则较为严谨,以教师为主导型学习模式使得外国学生往往不适应这样严肃的课堂氛围。舞蹈特有的律动和带动性可以使学生情绪得到放松,缓和课堂氛围,能够令外国学生更加适应对外汉语的课堂。另外,这也是教育领域的一种大胆尝试,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很好的实验,成功地在课堂中融入舞蹈等艺术元素对日后各项关联学科的改革有着积极地试点作用。

三、舞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1.应用原则

不是所有的舞蹈都可以应用到课堂之中,舞蹈与教学的而结合是有一定章法可循的。如前文所述,舞蹈的选择、课堂的选择要与对外汉语的教育目标相一致。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探讨一下舞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1)尽可能扩大汉文化的接触面

舞蹈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因此,舞蹈的选择首先体现在指导精神上。舞蹈在对外汉语的应用中要符合我国的主流文化,反应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在舞蹈的选取上,在保证符合主流文化价值观念的基础上,尽可能地选择民族特色突出,有鲜活的中华气息的代表性舞蹈。这样,可以让学生更能直观地感受中国文化与中国精神,从而更好地实现授课目的。

(2)注意发挥舞蹈功能与传播中华文化相结合

舞蹈应用于对外汉语课堂的课程设计就是要在最大限度上给学生创造良好积极地文化背景,提升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程度与兴趣。舞蹈是最原汁原味的艺术形态,是一个国家当前生产力状况、社会文明程度的真实表现。汉语的学习不仅是要学习相应的语言基础,还要让学生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更好地吸收所学的知识。欣赏与参与中国舞蹈的过程可是很好地达到这个效果,让学生沉浸在音乐与舞蹈的气氛里潜移默化地接受语言知识与文化。

(3)坚持比例适中

对外汉语教学的终极目的不是娱乐,而是教育。能够寓教于乐固然是一种良策,但是运用起来也要得当与适度。舞蹈毕竟只是艺术的一种形式,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仅凭舞蹈的表现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与准确客观,仍然需要其他艺术形式以及文化表现形式的元素共同参与,比如歌曲、戏曲、武术、民间工艺等各种优秀文化的代表。所以,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把握好舞蹈元素的比例,舞蹈的欣赏与参与要放在最有利于学生吸收课堂知识的位置上,而不是随意编排。同时教师在开展课程时,也要注意传统文化与现实国情相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给学生创造健康良好的文化氛围。

(4)比较与结合原则

学习的过程不是单一汲取的过程,而是在纵向、横向等不同维度进行对比的结果。只有经过对比,才能发现中华文化独有的特征,并且将这种记忆内化加深。在对外汉语的课堂上选取舞蹈进行文化表达时,要注意不同舞种之间的比较以及中外舞蹈特征的比较。在比较重发现中国舞蹈的特点以及中国各民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在结合中发现中外舞蹈的相似之处。

总之,教师应当本着教学优先、趣味相随的理念,本着贴近真实、反映现实的精神,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不断彰显中国汉语言和文化的魅力。

2.教学设计

(1)课程对象

在教授对象设计上,舞蹈在对外汉语应用课程的教学对象一般比较适宜具备初级汉语水平的学生。因为本课程的设计重点并不是教授汉语的字词、语法语音等。而是希望学生通过欣赏与学习中国的舞蹈与音律,以及用肢体语言亲自来感受中国文化的内涵。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并不会花费太多精力为学生逐个解释该舞蹈的基本用语表达以及基本语言知识,没有任何汉语言功底的学生难以完成这样一项任务。

(2)课程导入

在课堂内容设计上,笔者以讲授“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国家”这一主题为例进行阐述。

上课之初,教师先向学生展示一些主题图片,图片的内容反映了不同少数民族的风格特点,以人物图片为主,尽可能选取反应少数民族舞蹈动作的图片,并配合播放相应的舞蹈音乐。配合着图片教师向学生讲述课程背景: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同发展、互相融合的大家庭,长时间的民族交往使得各民族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色,这在文化上也产生了一定的融合现象。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其中汉族人数最多,其他民族为少数民族。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以及少数民族之间生活上的互动使得其在文化上也形成了既有自身个性又有多民族共性的特点。

在学生对此堂课程文化背景有了大致的了解以后,结合图片向学生提问一些启示性的问题,如“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图片中的人物在做什么”“猜一猜他们来自哪个民族”“看一看他们的动作有什么特点”“你喜欢跳舞吗”“你的国家喜欢跳什么风格的舞蹈?与图片相似吗”……

(3)播放舞蹈视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与讨论

为了说明这一特色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多民族文化的共性与个性,教师可以选择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民族舞蹈让学生欣赏与学习,亲自在参与的过程中体会舞种的风格差异以及在肢体与表达上的共性。例如,教师可以从蒙古族的蒙古舞蹈、藏族的高原舞蹈、云贵地区的孔雀舞蹈和汉族的现代舞蹈四个舞种中各选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舞曲进行课堂展示。教师可以用发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资助发现其中的异同,也可以积极引导学生互相讨论、自由论证,在学生发言完毕之后,进行总结回答。

教师先播放完整的少数民族舞蹈视频,配合律动的音乐和优美的舞蹈动作,教师向学生讲解不同民族的背景特点以及文化特色。比如,蒙古族的舞蹈大气磅礴,比较粗犷,反映了蒙古人豪迈大气的性格,藏族舞蹈乐曲律动性强,肢体舒展,反映出藏族人民的随性与淳朴、云贵地区的舞蹈动作柔美、云贵高原山水秀美造就了心思细腻西南民族,而汉族舞蹈兼收并蓄,融合了多种民族的风格特点,更具有包容性。

(4)参与与互动环节

播放结束后教师进行短暂的对比总结,继而选择旋律与动作难度较小的不同舞种片段让学生亲自模仿学习。片段选择上尽可能既有这五个民族动作的差异,又有动作的相似性,并用发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身体力行中进行比较。根据场地的不同,教师可以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前来尝试,也可以发动全体学生与老师一起学习、体会。在参与完毕后,教师让学生逐个发言,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自己刚刚参与的感受,引导学生自发地将中国舞蹈与自己本国家的舞蹈特点进行比较,进而比较中国不同民族的舞蹈之间带给学生不同的感受。

(5)课堂总结

在课堂结束之际,教师把课堂氛围收回来,再一次总结本节课所要介绍的主要内容:带领学生回顾本堂课学到的民族有哪些、各自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中国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以及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大家庭的现实状况等问题。相信,经过实际体会,学生会对所学到的知识印象更加深刻,了解更加直观,并且会对中国留下深刻的回忆。

3.课程难点

开展这样寓教于乐、互动性较强的课程,既是对学生学习能力提出的较高要求,也是对教师的一次挑战。开放的课堂氛围首先要求教师自身比较活跃,并且具备一定的少数民族知识背景,做好充分的课堂准备。在舞蹈的选择上也具备一定的难度,选取的舞蹈难度要适中,易于易于观赏与学习,并且还要有自身的特色所在。此外,教师要学会调动学生的情绪,帮助学生克服为难情绪,通过自身的授课魅力缓解课堂较为严肃的氛围,使学生有兴趣积极参与进来。

四、结语

中华民族的舞蹈是从古至今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中华儿女思想与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社会变迁的反应,是中国人思维的写照,也是中国民情与国情的表现。通过舞蹈与课堂的集合,通过舞蹈的指引,使得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避免了生硬与枯燥,使课堂变得更加具有趣味性,也使得学生以一种更为直观的方式了解中国文化与中华民族,对汉语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通过全面的分析与实证,认为在坚持扩大汉文化接触面、舞蹈功能与中华文化相结合以及比例适中的原则下,有计划、分步骤、合理地将舞蹈元素结合到汉语教学中去,既能给广大外国学生带来更加丰盛的文化大餐,又能大大提升汉语教学的课堂质量与效果,也是以汉语为基础的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推动力。

参考文献:

[1]刘询.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2]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3]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

[4]纪兰慰.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

[5]朱永生,彭增安.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对外汉语教学[M].学林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