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表演艺术的概念

表演艺术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表演艺术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表演艺术的概念

表演艺术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接受美学视域;声乐表演艺术;美学特性

声乐表演艺术是以歌唱为主、器乐伴奏为辅的一种音乐表演艺术,也是一种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目前,我国比较流行的声乐表演艺术主要有民族声乐、美声和流行音乐等。这种音乐表演形式不但能使器乐和人声完美融合,还能将声乐作品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呈现在观众面前。在声乐表演艺术中运用接受美学的理论,不但能将声乐表演艺术的美学特性充分展示出来,还能进一步推动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提高我国声乐表演艺术者的表演水平。

一、接受美学理论的基本概述

接受美学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的文艺学教授姚斯所提出,他打破了人们传统的审美观念,将美学实践细分为生产、流通和接受三个方面。接受美学在文学审美方面与传统的文学理论不同,而且欣赏的重心也发生了改变。接受美学更重视接受者的主观感受,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淡化了生产和流通方面的重视程度。在接受美学的理论下,人们将作品的创作和欣赏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机体,从而增进了读者、作者和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受众的审美需求为主,加强了作品的文学创作。随着时间的推移,接受美学理论变得更加完善,并被逐渐应用到社会各个领域。声乐表演艺术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不仅要提高声乐表演艺术的美学特性,还要加强对受众艺术的欣赏能力的提升。传统的声乐艺术表演在创作过程中,只重视作品本身,忽略了受众对作品的主观感受,导致声乐艺术表演的发展受到了限制。所以,在创作声乐表演艺术作品时,要运用接受美学的理论,不仅可以提高受众的欣赏水平,还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

二、接受美学理论在声乐表演艺术中的意义

(一)声乐表演艺术引入接受美学理论的必要性

随着声乐表演艺术的完善和发展,其在艺术领域中艺术魅力,并在艺术体系中呈现出不同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声乐表演艺术的理论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它不但促进了声乐表演艺术的健康有序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声乐表演艺术中的不足之处。但在传统的声乐表演艺术研究中,专家和学者研究的重点通常只是声乐艺术作品和作曲者,对于声乐表演艺术的受众几乎没有任何研究。因为忽视对受众主观感受的研究,因而给我国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而采用接受美学理论对声乐表演艺术的受众进行研究,能够使创作者根据自身的欣赏感受,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从而增强声乐作品的艺术魅力,让更多受众喜欢和接受声乐作品。

(二)接受美学理论引入声乐表演艺术的可行性

接受美学理论引入到声乐表演艺术中,不但能够将音乐和文学融合到一起,还能为接受美学理论在声乐表演艺术中的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首先,声乐表演艺术和文学艺术具有相同的受众。声乐表演艺术和文学艺术有很多相似之处,两者的受众都是人,而且两者创作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不同的地方在于,接受美学侧重于对受众进行研究。因为两者的受众相同,因而为接受美学理论引入声音表演艺术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次,声乐表演艺术和文学艺术存在相同的构成要素。接受美学产生于文学艺术,而文学艺术的构成要素主要是作者、作品和读者。声乐表演艺术的构成要素是作品、作曲家、受众和歌唱者。两者的构成要素相同,也为接受美学理论引入声乐表演艺术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接受美学视域下的声乐表演艺术

在引入接受美学理论后,声乐表演艺术为了更好地展示自身的艺术魅力,演唱者还要加强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在表演过程中给受众留下想象的空间。同时,演唱者还要对作品进行全面分析,掌握一定的表演技巧,以便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表演水平。

(一)留白

留白就是在表演的过程中,给受众留出一定的想象空间,让受众对此进行艺术想象,并进行艺术填充的表演技巧。如果声乐艺术的表演者在演唱的过程中,能够有效运用留白的技术,不但能够有效激发受众的想象力,还有利于双方的互动,调动受众对声乐艺术作品欣赏的积极性。在文学创作中,留白主要侧重于对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描述,以激起读者阅读的好奇心。声乐艺术因为留白的空间比文学作品要大,演唱者可以改变表演策略,对留白艺术进行处理。常见的处理方式是通过变换高低声,营造情感变化,例如表演者在演唱过程中的高昂声音逐渐回落、声音渐渐减弱等。

(二)对话艺术

只有声乐作品、受众和演唱者三者紧密相连,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审美体系。所以,上述三要素如果要达到密切关联的目的,首先要对演唱者提出更高的要求。演唱者不仅要掌握声乐作品的表现内容,还要对声乐作品的思想情感有更深入的理解。另外,声乐表演中的演唱者要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演唱水平和丰富的舞台经验,以便在舞台表演中能够更好地与受众进行互动和对话交流。因为对话艺术在声乐表演艺术中能够起到促进受众积极参与声乐作品表演的作用。例如在声乐表演中,演唱者在表演作品的部分时可以邀请受众参与演唱,或是带动受众跟着音乐节奏打节拍等。

(三)全面观照艺术

不同受众之间的价值观念差异较大,因而在欣赏声乐表演艺术时,受众对声乐艺术作品难以形成一个统一、客观的评价标准。而且,受众都是以自身固有的认知去欣赏声乐作品,所以演唱者在进行声乐表演时,还要从主观和客观的角度对声乐艺术进行全面的观照。在声乐表演中,演唱者一方面要在受众对自身的表演进行审视时保持客观的态度,并对自己的表演进行全面考查,以便确定自己的表演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另一方面,还要进行不断的内省,对自身在舞台上的表演进行反思,从而能够及时进行改善。

四、接受美学视域下的声乐表演艺术美学特性

(一)接受美学理论中的审美准备对声乐表演艺术的影响

审美准备作为接受美学理论中受众期待审美活动时的主要动力,既是指受众对声乐表演艺术的欣赏期待,也包含了受众对声乐表演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等内容。因为受众在对声乐表演艺术进行审美前,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而不同受众的审美准备也是不同的。比如,受众的审美准备影响因素有受众的受教育水平、生活经历、社会关系和审美实践等,在种种因素的作用下,受众的审美能力差异会比较大。而且,即便是同一受众,在进行审美活动前的心境不同,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审美准备。所以,声乐表演艺术中的审美准备对于接受活动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演唱者在进行声乐表演艺术时,还要将审美准备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并运用到具体的声乐表演艺术创作实践活动中。

(二)接受美学理论中的审美接受对声乐表演艺术的影响

审美接受在接受美学理论中,是指受众完成对艺术作品欣赏过程的心理活动。声乐艺术作品通过演唱者的演绎,不仅能使受众为声乐作品的文艺特性所吸引,还能调动受众对作品产生欣赏的积极性,进而促使受众接受作品,并继续欣赏声乐作品。在声乐艺术表演中,文字和乐谱作为受众接受的审美对象,是演唱者激发受众对声乐作品产生欣赏热情的关键。同时,演唱者也是受众和声乐作品互动交流的桥梁。演唱者本身是声乐作品的受众和创作者,所以,演唱者在舞台上的演唱技巧和现场表演,不但能为受众带去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还能唤醒受众内心的情感流动,从而使受众在欣赏声乐作品时产生情感共鸣。因此,审美接受可以被当作演唱者、创作者和受众者之间的心理互动交流。同时,审美接受也可以将声乐作品的艺术魅力充分展现出来。

(三)接受美学理论中的审美留余在声乐表演艺术中的美学特性

声乐表演艺术是一项不同于其他艺术的艺术表现形式。受众在欣赏完声乐表演艺术后,受众与作品产生的情感共鸣以及声乐作品对受众精神意识造成的影响不会因为欣赏活动结束而停止,这种现象在文学欣赏中被称为审美留余。在声乐表演艺术中,受众的审美活动会不断增多,审美留余也会随之不断增加,对受众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时间的积累,受众在审美准备过程中,对声乐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就会得到提高,同时,受众欣赏声乐表演艺术的审美品位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接受美学作为文学艺术发展创新的一种美学理论,不仅被应用到文学艺术创作中,还被运用到声乐表演艺术中。声乐表演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因而演唱者在舞台表演的过程中,不仅要将声乐艺术丰富多彩的一面呈现给受众,同时还要在表演时兼顾感情的细腻性和表演形象的丰富性。在接受美学的视域下,声乐表演艺术不但具有很强的协调性和统一性,而且能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受众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这不仅能够使声乐表演艺术得到传承和发展,还能促进声乐表演艺术和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融合,进而提高我国声乐表演艺术的整体水平。

作者:王肃 单位: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超.基于接受美学视角的声乐表演艺术及其美学特征分析[J].音乐生活,2016(10).

[2]赵潇然.接受美学视域下声乐表演的艺术性研究[J].音乐时空,2015(20).

[3]付莉.从接受美学理论视域探讨声乐表演艺术的美学特点[J].戏剧之家,2015(18).

[4]陈金玲.浅析接受美学观下的民族声乐表演艺术[J].艺术教育,2015(11).

[5]李晶瑛.接受美学视域下研究声乐的表演艺术性与美学价值[J].戏剧之家,2015(20).

表演艺术的概念范文第2篇

接受美学的提出首先出现于二十世纪60年代,在此之前的各种艺术形式的研究都忽略了受众的存在价值,而姚斯和伊塞尔为代表的康斯坦次学派对此种情况提出了质疑,接受美学的概念从此进入艺术研究领域。“文艺的本质是它的人际交流性质,这种性质的根据是它的独特的对象性———不是死的物而是活生生的人,这决定了文艺作为一种交流媒介,不能脱离其观察者而独立存在。”姚斯的这段话明确表明了文艺的人际交流性质,肯定了受众在艺术中的客观存在价值,受众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使得艺术作品的审美特性向现实转变,因此受众对艺术的接受审美对艺术本身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声乐表演艺术作为传统的艺术形式之一,在对其进行艺术研究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受众在艺术研究中的存在价值。但是,现实是传统的声乐表演艺术的研究往往忽略了欣赏者的这种价值,使得接受美学作者-作品-欣赏者”三位一体的艺术研究体系被割裂,对于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二、接受美学理论在声乐表演中的表现和启示

(一)表现形式

声乐表演包含着词曲作者、表演者的复杂的情感流动和再创作,欣赏者在对于声乐表演的审美过程中主要侧重于对作品情感的感受。欣赏者的审美过程通常通过的表现形式体现。首先,是“审美准备”。欣赏者在接受声乐表演艺术活动之前,客观存在着一种欣赏期待和心理准备。这种审美期待与欣赏者们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水平以及自身的客观生理区别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表演者在表演之前要充分考虑到接受者的审美准备,将其纳入自己的表演艺术的再创作中,通过与欣赏者之间的交流,对自己的表演艺术进行全面的审视,努力做到与欣赏者之间的情感交流。其次,是“审美接受”过程。声乐表演艺术中,表演者,将无生命的文字、音符通过自己的有层次的演唱传达到欣赏者耳中,欣赏者的情感处于一种被演唱者唤醒的状态,演唱者需要通过自己对于作品的表演及创作,激发欣赏者的情感,使之能够最大程度的感知作品的情感和思想,使得欣赏者们能够积极地回应作品的情感。在此过程中,表演者要充分调动欣赏者的想象,使得欣赏者们的审美活动更为自主、强烈。

(二)启示

通过欣赏者们的审美接受过程,演唱者们应该从中得到一定的艺术启发其一:每个欣赏者都有自己的审美特点,不同的欣赏者对于作品的理解不同,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掺杂自身的价值取向。演唱者要学会审视自己的演唱艺术,在表演过程中要学会自我反思,重视欣赏者们在在审美过程中的表现,以此为基础,实时地修正、完善自己的表演。其次,“欣赏者们在接受审美过程中需要表演者们的情感唤醒,表演者们可以在表演过程中巧用“留白”,以激发欣赏者们的想象,使得欣赏者们与声乐艺术的情感交流更为强烈。最后,表演者们与欣赏者们处于一种情感交流与传递的状态,表演者与欣赏者之间的“互动”交流,更加有利于欣赏者们对于声乐艺术的情感与思想的领悟。

三、结语

表演艺术的概念范文第3篇

表面看来,“艺术”与“营销”风马牛不相及,将营销观念融入艺术经营,于古老传统的中国文化而言,更是前所未有。因为在人们的习惯性思维中,艺术就是“高雅”,与世俗格格不入,更与“钱”势如水火,互不相容;而所谓营销通俗地讲就是想着法子卖东西,如引车卖浆者之流,两者似乎并无关联。

实际上,营销一词随着发展早已突破了早期商业发展时期的概念,开始从一种简单、单纯的市场商业行为发展到了一种营销文化的高度。艺术,看起来似乎与钱毫无关系,实际上只有通过营销手段,“艺术”才能通过市场最大限度地实现其社会价值、文艺价值和经济价值。

演艺市场营销的滞后已经成为我国演艺市场发展的瓶颈。我国现在演艺市场的营销行为大多数是贴上几张海报,或是打上几个标语,积极者也仅仅是召开记者会、在媒体上发消息、登广告,如此而已。这种信息量如何能让现在的人们从铺天盖地的广告中,从信息的海洋中注意到它呢?呆板、僵硬的营销方式使得多少想欣赏艺术的人因其营销不力、传播不当,而痛失了欣赏良机。在表演艺术市场的消费群中,固然有特定的消费群体,可是就我国居民现阶段的文化修养状况及欣赏水平来看,这个固定的消费群体远不能使演艺市场达到平衡。于是开拓新的市场、开发新的消费群体便成为发展中国演艺市场的燃眉之急。

造成目前我国演艺市场营销停滞不前的原因还有对营销观念理解的偏差,许多人将营销归入商业性营销行为,认为它与表演艺术完全是两码事。其实不然。根据营销大师菲利浦·科特勒提出的营销理念,营销不仅是一种商业赢利性营销,还包括非赢利性营销,营销理念已经由早期的促成或达到企业的盈利目的演变为促进交易有效完成的基本功能。随着“非赢利组织”(如演艺企业、文化团体、大专院校和宗教团体等)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愈来愈大,表演艺术营销已成为营销科学中新兴的、重要的分支。但由于观念的落后和对营销活动的忽视,于是,一个表演艺术市场和营销之间的真空带便形成了。

我们不能不提及去年京城各大剧场攀比卖高票价的“豪夺”行为。有关资料显示,1998年在太庙上演歌剧《图兰朵》时售出的票价高达1000元。这是不正常的市场行为,是演出市场垄断造成的不良后果。

因为,首先,有偿观看文艺演出是大众正常文化消费之一,其费用应与我国内地居民的收入形成合理比例。按国际惯例,舞台演出票价应高于电影,约占人均收入的1%~5%,这样才能保持文艺演出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世界著名的芭蕾舞团演出的票价通常在50至200美元之间。我国内地最高票价与国外相仿,而收入却是人家的二十至三十分之一。票价远远高于我国内地观众的消费水平,是市场操作者无视市场调研、不认真分析消费者承受能力的主观表现,其严重割裂了一般群众与艺术的互动性,最终影响着表演艺术的市场营销机制,不利于消除艺术与营销间的现实鸿沟。

其次,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并非一种简单的对立。对于整个社会的主流文化而言,真正起支撑作用的是大众文化。一方面,大众文化拥有经济上的领导权;另一方面,大众文化对以强烈的意识形态性为表现的主流文化,具有保护性和依存性。而所谓的精英文化,迟早将被汹涌的大众文化所同化、淹灭。因此,要想消除艺术与营销之间的历史鸿沟,必须在现实操作上,有意识地填平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间的鸿沟。在西欧、北美,人们愿意如欣赏电影和商业性歌舞晚会一样购票去欣赏歌剧和音乐剧等。尽管歌舞、音乐剧等艺术形式,对于一般平民而言,具有理解上的误差和综合美学欣赏的缺乏,但他们还是认为这种高雅艺术并不完全属于知识分子、精英阶层或有钱人,对于自身的性情陶冶、人格修养等,仍然大有裨益。这就从市场意识上缩小了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距离,进而导致了艺术作品的畅销。由此可见,通过商业化操作和大众文化式消费,表演艺术生产具有很大的市场价值和潜在力量。   二、表演艺术的营销特征

表演艺术的营销与一般的市场营销不同之处甚多。第一,表现为交易行为对象不同,表演艺术的营销对象是艺术作品,它以一定的形式(如电影、舞蹈、音乐剧等)表现出来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对人们生活的作用和改善往往是间接的,也就是说,不像一般商品那样有一定的或是很大程度的必要性。第二,表演艺术的作品本身具有创作和文化价值,它和市场需求之间有时会有一定的差距,而这种差距会造成票房收入无法抵消演出支出,甚至严重亏损。第三,一般认为,营销是消费者导向,故表演节目应迎合观众的欣赏口味和娱乐需求;而艺术是产品导向,追求的是自身的品味和创作价值,故艺术本身不能因附和市场而降低品质,从而使艺术与营销之间出现脱节的现象。第四,因为表演艺术的特点和功能需要进行非赢利性活动,这时其营销行为就具有显著的非赢利的特色。第五,表演艺术作品本身的价值不像一般商品那样可以具体计算,除去作品创作过程中投入的成本及进入市场等其他活动投放的成本之外,其自身的价值很难估价,加上欣赏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主观活动,这样就造成了表演艺术作品的价格、成本与观众、听众的消费能力之间的矛盾。第六,由于艺术本身所产生的价值,属于经济学中的“外部效益”,这种效益无法获得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有赖于社会以其他形式予以协助。

表演艺术营销和一般营销的区别决定了其自身固有的特点和方法,如通过持续的交流和传播促使人们从主观上对其理解和接受,同时强化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双向沟通”;通过利用自身的文化艺术优势做出高品位的广告,以说服消费者进行消费;因为表演艺术消费与一般商品的消费方式不同,有必要要求票务系统和观赏环境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排除观众的心理障碍,例如告诉观众票务系统的特点与分布,应穿什么样的服装出席剧院和音乐厅,何时应该鼓掌,为什么应关掉BP机和手机,等等。

这里有两个实例可作为佐证。一是去年的“冰上芭蕾”演出刚刚进入6月份,夏老虎就在京城露出了峥嵘,这使得去北京展览馆欣赏圣彼得堡国家冰上芭蕾舞团的演出,成为人们消暑纳凉的绝好选择,连日来出现了争相抢购冰芭门票的盛况。为了让观众能够进一步了解冰上芭蕾这个新兴艺术种类,在演出前,由该团的艺术总监和主演为观众进行了有关冰芭基础知识和技术动作的示范讲解,以提高广大观众的欣赏水准。二是去年轰动一时的音乐剧《美女与野兽》在票务推广上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宏大气魄。该剧专门耗资数十万元研制出一套独特的售票软件,可无限期发展售票点。这套售票软件系统的反应速度和运行可靠性能远远超出中国现有售票软件。专门为一个剧目的票务销售研制开发电脑软件,这在我国尚属首次。上述特点鲜明的形成了表演艺术的营销特征。   三、借鉴国外经验,走自己的路

中国的表演艺术要迈向健康发展之路,就必须重视营销。中国的演艺市场应力避两个极端,一是故弄玄虚,大凡艺术家、艺术工作者们力称的“艺术”都是一些大众难以理解的“怪物”,尽管有时再三解释,依然无法领悟其中玄妙,这样的艺术恐怕最多是“叫好不叫座”。二是中国的表演艺术市场中还有一些没落“艺术家”或是“表演艺术者”,他们往往过于注重营销,而不注重艺术本身的艺术性,唯利是图,却欲速不达。

在充分重视我国演艺市场营销的同时,还要密切关注国际市场。目前整个世界的发展趋势是全球一体化,随着中国乐团的出访演出,国外乐团、舞蹈团的访华演出及好莱坞大片的引进,特别是在加入WTO之后,我国将面临着市场一体化的激烈竞争局面。所以,只有及时把握世界演艺市场的脉搏,与世界演艺市场同步发展,才能保持我国表演市场的繁荣。国际表演艺术市场由于营销的介入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并形成了相当成熟的表演艺术市场营销体系,我国只有全面地分析国际演艺市场,将本国的实际情况与国际市场的成熟经验相结合,才能确保我国的演艺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也才能真正终结横亘在中国艺术与营销间的鸿沟。

表演艺术市场营销在我国还是一种比较新的理念和市场行为,较之国际先进国家,还处在启蒙阶段。中国的表演艺术界要迎头赶上,亟须做的工作就是更新营销观念,认真分析中国表演艺术市场,加强一般大众的艺术教育,运用恰当的营销手段繁荣我国的表演艺术市场,其结果将不仅发展表演艺术本身,同时也将提高我国营销应有的档次。

就话剧而言,有关专家指出,目前在演出市场上按市场机制运作的话剧几乎没有。据分析,一是剧团缺乏市场意识和营销策划意识,一些独立制作人虽然愿意独立承担投资风险,但总是在玩明星牌和事件炒作,停留在“玩票”的层次,并没有规范和重视市场化操作行为;二是没有全面深刻地与国外同行进行交流,“学生”意识不强;三是对于国内已经积累起来的、有一定市场经验的其他文艺操作方式熟视无睹,如电影的商业化操作机制,音乐剧和个人演唱会的运作模式等。

表演艺术的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曲艺;艺术;表演

一、关于曲艺表演

所谓的曲艺表演,简单地说,就是一个演员在舞台表演时,既要讲述故事还要注重表演,需要演员让自己进入那个表演氛围中,还需要投入到互动交流当中,用自己的作品感染观众达到表演的效果。但是仅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观众在欣赏节目时,会通过演员的演绎效果来判断演员的品德和道行,观众由此在心里会产生一把衡量的标尺,对此表演产生评价,从而达到对艺术表演的积极配合和反馈。在艺术表演上,表演者要学会掌握观众的心理状态,了解观众的口味,要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让观众喜爱自己,让艺术之路越走越好。在曲艺演出中,表演者一般都是以讲述者的身份出场,还会对其表演内容进行人文知识传授,观众在欣赏曲艺表演的同时,还能够对自己进行多方面的教化作用。表演者为了能将角色表演得更好,除平时努力练习和对内容精心设计外,还要把自己塑造成观众喜爱的形象。通过演员一系列形象塑造的表演,他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演员,而是一个和观众有着密切联系的鲜活角色,让表演者和角色融为一体,并且也是一个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表演者。

二、关于曲艺表演艺术的创作

关于曲艺表演艺术,它的创作是对大众艺术本质的体现。曲艺表演必须要结合观众的审美情趣,这在曲艺表演中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回头看一下以往的经典传统曲艺节目,就知道为什么其会成为永恒流传的不朽名作了。这些创作都表达了群众的愿望和诉求,采取了观众喜欢的表演方式和技巧,它的内容和主题都倾向于人民大众的理想生活,通俗性的说唱语言,比如说运用方言进行曲艺表演创作,这些表演都广泛使用了各地区人民群众生活的语言,增加了趣味性和生动性,让曲艺表演艺术的品种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

三、《一场特殊的生命救援》的创作特征

鄱阳大鼓约在清朝咸丰年间,由艺人张嵩山创演,传播于江西的鄱阳、乐平、余干、万年一带,后来又将鄱阳民间小调、鄱阳湖渔歌融入大鼓说唱,使鄱阳大鼓在当地有着更广泛的群众基础。鄱阳大鼓《一场特殊的生命救援》是由江西省曲艺家协会策划,上饶市曲艺家协会、广丰县文化馆联袂创作完成的,讲述的是2014年8月,以江西美术书法界艺术家为主要代表的江西文艺家联手举办义卖笔会,筹集手术费,挽救一个素不相识的年轻生命的故事。这个曲艺表演是非常成功的,它把曲艺表演艺术的本质特征都继承了下来。其成功之处在于它的通俗性。比如在此表演的过程中,通常会出现一些善良的人物形象,比如说书法艺术家们,这些人物角色贴近现实的生活,贴近当前主流社会的价值评判标准,这样更容易吸引大众的眼球。故事的论述以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为主,贴近大众的生活,容易引起人们的思想共鸣。除此之外,该剧的表演有一种集体性的特点,它不同于个人的个性创作,因为它要表达出人们的深层情感,包括乐于助人、慷慨的心理等等,它可以代表绝大多数人们的思想,显示出曲艺艺术与大众的价值取向。所以曲艺表演的创作一定要结合人们的生活,走进人们的生活,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所以通俗性是曲艺表演的重要一个特征,《一场特殊的生命救援》正是迎合了这一特点,才吸引了大众的眼球。曲艺艺术发展至今,曾出现过很多的问题,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在艺术观念上出现了理论觉悟的偏差。对曲艺艺术本质特征的正确把握,会让观众清晰地知道曲艺到底是什么?然后才可以知道怎样继承并且创新才会真正符合曲艺的基本艺术规律,就不会导致发生偏差问题。我们只有真正掌握了曲艺艺术的本质特征,主要运用口头语言在说唱的表演形式上去继承,就一定会弘扬曲艺的艺术特点,发挥曲艺的艺术优长,而不至于在继承传统时误把糟粕当精华。

四、总结

曲艺表演艺术要真正被大众接受,要被大众尊重理解和喜欢,同时要在大众的心中树立新形象,作为传承者的我们也要发挥自己的绵薄之力,将这门艺术传承下去,弘扬曲艺文化,让它发扬光大。

作者:潘霞 单位: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文化馆

参考文献:

[1]崔冰.论曲艺表演中艺术形象之魅力[J].大众文艺,2009,(23):257.

表演艺术的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表演艺术;创意;运用

中图分类号:J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9-0017-01

当我们探究历史发展的轨迹时,将会发现各民族文明、艺术文化的相互“渗透”的现象将日渐加速,所有表演艺术形式及内容也将通过信息传递的迅速(网络、电视等传播媒体),有如电光火石般的相互“碰撞”,行云流水般的相互“融合”。

一、表演艺术的创意所在

(一)总体艺术

1849年,德国歌剧作家理查・华格纳在《未来的艺术》一文中,提出了“总体艺术品”(Gesamtkunstwerk)的概念。华格纳认为,只有将音乐、歌曲、舞蹈、诗、视觉艺术,与写作、编剧及表演相结合,才能够产生一种全面涵盖人类感官系统的艺术经验,也唯有打破艺术领域间的界限,才有机会创作出最完整的艺术作品。在二十世纪浩浩荡荡的艺术长廊里,“总体艺术品”的理想成为了一种标杆。许多前仆后继的能人才子,专注于创造可以同时刺激人类不同认知系统的艺术品,寻找能够结合不同艺术种类的创作模式。1914年意大利作家马里内蒂(F. T. Marinetti)在《未来主义宣言》中宣称,电影是最优秀的艺术媒材,因为它可以利用科技,结合所有的艺术形态。1924年构成主义先驱莫霍伊?纳吉(László Moholy-Nagy)在《戏剧、马戏、综艺》一文中主张:包浩斯(Bauhaus)的抽象剧场是一种完全的艺术经验,因为它将空间、构图、动态、声音、光线等所有艺术元素统合为一。

(二)艺术创意的构成三要素

所有的艺术创意作品均包含了最基本的要素:主题、形式与内容。

一是主题。一个主题(subject)是一个人、一件物品、或一个想法。如所预期的,人和物对一般人而言是相当清楚的概念,但一个想法就可能不清楚了。抽象(abstract)或半抽象作品的主题也许多少可被了解,但是非具象(nonobjective)作品的主题隐藏在形式后面,只有知道形式涵义的人才懂。无论主题是否能够辨别,只有当它能激发艺术家创作时才具重要性。因此,主题只是一个起点;展现或塑造它的表达(expression)方式才是考量重点。

二是形式。指涉艺术物体时,许多地方都会用的形式(form)这个词。说到一件雕塑时,可能会提到数种个别形式这些个别形式组合后便成为整件作品;或者谈到雕塑的形式时,是指它的整体外观。关于形式的意义是属于后者:艺术作品的实际物质整体,包含艺术家在其所选材料中的所有可用的视觉手法。使用这些手法时,艺术家必须做最有效的安排与运用以呈现作品。有的艺术家较凭直觉安排,有些则较有逻辑性,但随着经验的累积,每个艺术家都会有本能的直觉去组织作品。

三是内容。内容(content)是一件作品传达的情绪或智识的信息,也就是观赏者从作品中所读到的声明、表现或情绪这些信息希望是与艺术家的想法同步产生。一件艺术作品内容的发展过程,一般遵循一条特定路线。艺术家受到对一个主题的感觉的发,称为“什么”(what),这主题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一个表象的(representational)具体代表。之后艺术家运用艺术元素(线条、形状等等)来创造形式,称为“如何”(how),达成想要的内容效果,称为“为何”(why)。内容表达艺术家的感觉,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使作品所有部分彼此互动和相关联就好像是一个活的有机体。如果实现这一步,那么我们称之为有机和谐(organic unity),其中没有任何不需要或分歧的部分,就好像是自然而不可避免的关系。

二、表演艺术创意的运用

(一)艺术工作者的思考

“创造性思考”是艺术家追求一种劲道十足的感受力。他们经常执意地摒弃理智,放荡不羁以求从既定观念中解脱出来。这种幻觉丛生的心灵活动便是艺术家惯有的刻意尝试,希望借此增强自己的感受力,以发现一种更有意义的观察眼光。创造性思考的理想目标是繁复精巧发展到了极致之后所回归的简要单纯,达到了这个层次,一个意念的形式将是最基本、最简单的,但效果却极其惊人。这种简单不是从贫瘠而是从丰富之中提炼出来的,不是空乏,而有着无限内涵。

(二)运用创意性能源

对于生活周边所发生的现象多用心观察、发现灵感、分析自己的观察然后借由以下步骤不断练习与精进。一是找一种方式表达你的感动。二是尽可能从许多观点来检视灵感与创意:你知道有个创意存在,就要从许多不同的角度来考量它。也许这些叙述对于正确地认定事件的成因没有一样是“对”的。然而,至关重要的是要认定创意与故事的本质,因为你接下来要做的取决于此。为创意、事件、故事立名,归因,你将不只刻画出过去,也刻画了未来。三是理解灵感与创意背后的意义:一旦创立了公式,就能开始设想与布局可能的解决方式。四是实行方案:有创意地解决问题意味着持续的实验与修正。结局是随故事逻辑的演变而浮现。而导演也是如此,随着排练过程,不同以往的风格便一一呈现。五是扩散式思考:首重流畅性,让作品顺畅无阻,使作品内容丰富变化。其次是柔韧性,即是提出许许多多回应灵感的诀窍,作品转折多变、迭起。再者为原则性,指的是概念的稀有性,即是产生与人有别的“知”的概念趋势,以形成风格。“即兴创作练习”与“脑力激荡”通常为刺激人们在概念与反应上增进流畅性、柔韧性和原则性的简易与直接的方法。

三、小结

总体而言,当我们通过分析东西方文化的哲理,从生活、艺术、文化、宗教上的立论基础与观念哲学,似乎可以寻找到在表演艺术中的创意与点子,进而运用分析、比较的方式,归纳与推演出未来表演艺术上多元文化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倾向,因为这是往后艺术创造的基础。如果我们试着将世界上一直不断演变的人文历史轨迹寻找出来,配合现今科技的精神与创意的发挥,使得艺术中充满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风貌。原本各民族文化、文明的差异也因现代科技的发展运用而能相互吸收,而艺术更能够在各文化与文明间相互游走,来去自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