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旅游行业研究报告

文化旅游行业研究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旅游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化旅游行业研究报告

文化旅游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1篇

近日,带着以上问题,我们对京沪粤三地旅游协会工作进行了调研。

一、调研基本情况

京沪粤是我国市场化改革步伐较快的地区,也是我国旅游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在地方党委与政府的支持下,三地行业协会的工作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在旅游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京沪粤旅游协会依托现有力量,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了工作:

(一)围绕行业管理需要,进行专题调研

旅游业是综合性和关联性强的行业,加强行业管理是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规范旅游企业经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为此,上海市旅游协会2001年开展了《关于上海区、县旅游办成立旅游协会的若干意见》、《关于旅游定点单位行业转轨的初步设想》、《上海饭店业的问题及对策》、《关于成立上海导游员协会组织的意见》等方面的专项调研;深圳怖旅游协会向深圳市政府提交了《关于深圳酒店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关于深圳市旅行社业的几点意见》等调研报告;广州市旅游协会结合当前的旅游市场治理整顿,进行了导游问题等专项调研。这些调研报告和建议,为地方政府决策起到了参考借鉴作用,受到了好评。

(二)配合市场治理整顿,制定行业自律文件

"市场治理整顿"是国家旅游局*年的中心工作。根据要求,为了积极配合旅游行业管理工作的开展,发挥有效渠道作用,三地旅游协会也重点进行了行业自律文件的出台工作。如:北京市旅游行业协会出台了《北京地区饭店业诚信公约》、《北京地区导游员诚信公约》、《北京地区旅游区(点)诚信公约》、《北京地区旅行社同业诚信公约》;深圳市旅游协会出台了《深圳市旅行社业"六不准"公约》、《深圳市旅游须知及责任赔偿细则》、《深港旅游企业规范经营、开展优质服务联合务忘录》等行业自律性文件。

(三)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提供多元服务

拓展国内外旅游市场,加强旅游宣传促销,是介绍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吸引游客,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适时开展宣传促销是各级旅游部门、旅游企业的重要工作。随着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职能的转变,各级旅游管理部门已无暇承担具体的旅游接待事务,并大多把接待工作交给相关协会。近年来,北京旅游协会已承担了各地到北京促销的接待工作,广东也为四川、江西等地前来促销的旅游界提供了周到的咨询和接待服务。

在推广和开发旅游产品方面,各地旅游协会也同样做了不少工作。如:上海组织旅行社、景区(点)的会员与周边省市进行了数次行业交流和大规模宣传促销活动。广东省旅游协会结合地域特点,开展了"吃在广州"和如何丰富广州游线路的调研;通过举办"南昆山生态旅游文化节",帮助南昆山开展旅游扶贫,受到地方政府的热烈欢迎;他们还与香港"翡翠台"举办了"全球华人小姐评选活动";深圳旅游协会联合相关部门在口岸等公共场所、三星级以上饭店设立了近百台旅游信息查询台,完善了当地的服务接待功能。深圳旅游协会每年均在深港两地召开大规模旅游新产品推介会和新闻会,先后组织接待了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英国、菲律宾等国的旅游新闻界访深团,不失时机地宣传推广深圳旅游业的整体形象。

(四)维护企业利益,营造良好经营环境

维护本行业企业的利益是协会的根本任务之一。由行业协会出面协调解决直接涉及企业利益的问题,有利于与相应主管部门交涉和与相关利益者讨价还价,也更符合入世后我国市场主体的行为规则。在这方面,目前虽然职能与能力有限,但协会还是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做了不少工作。如:北京市旅游协会在公园门票涨价、出租车涨价、饭店背景音乐著作权待方面,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使一些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深圳市旅游协会利用与香港、澳门旅游协会的友好关系,为深圳市各旅行社成功地追讨了香港一些旅行社拖欠的团款近千万元,切实维护了旅游企业的权益。

(五)组织管理经验交流,协助会员单位提高经营水平

传播管理信息、提高行业素质、帮助会员单位应对市场竞争特别是来自国际市场的挑战,始终是我国行业协会的重要工作之一。深圳市旅游协会所举办的"优质服务规范及经验交流会"、"饭店节能技术推广及经验交流会"、"21世纪饭店业发展的趋势等行业指引和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受到会员单位的普遍欢迎,树立了行业协会的形象和威信。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京沪粤地区旅游协会做了相当的工作,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行业协会建设在我国还只是刚刚起步、初具雏形,从总体上说,还有很多根本性的问题有待解决。

当前,各地旅游行业协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

(一)工作目标不明确,职能发挥不到位

中国旅游业是较早与国际接轨的行业。因此,各相关协会自成立起,便有较多的适应我国市场化改革需求的因素。在章程里,各协会都将为企业服务、为行业服务、为政府服务列为自己的宗旨。问题是面对企业、行业和政府的多种需求,行业协会对于自己应该和能够提供哪些服务、协会的服务与政府的服务有哪些不同、现阶段协会服务对象最急需的是什么等,认识得似乎并不是很明确。外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不统一。尽管各地协会做了不少工作,但总的感觉,协会开展的活动仍是对行政主管部门工作的拾遗补缺,自身独立的工作目标不明确,与之相应的职能也不到位。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说明企业对政府的管理职能依赖性还很强,另一方面说明协会尚不成熟。

(二)协会建设缺乏总体指导规划,结构布局不尽合理清晰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旅游行业协会已经初步形成了区域与行业结构的框架。从区域结构看,全国、省、中心城市和少数县均成了旅游行业协会;从行业结构看,按旅游要素组成的各种专业协会已分布在各区域的不同层次上。这种框架的构建模式既存在一定的效用,但也导致了协会机构重复设立、协会业务覆盖范围交叉,协会工作相互矛盾、会员单位无所适从的症结,有的企业被要求参加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协会,从而加重了企业的负担,影响了行业协会的形象。

同时,由于不同层次的旅游协会间分工与协作不到位,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交流,工作重点没有区分,使得工作没有形成合力,有时还会出现争会员的内耗。

(三)队伍建设缺乏激励约束机制,人员结构不尽合理,年龄老化日趋严重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感到,一方面,各地旅游协会大多未建立正常而必要的人员录用、考核、培训、晋升、淘汰和退休机制,更没有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影响了协会工作的开展和协会队伍的建设。另一方面,各地旅游协会的人员结构不尽合理,人员老化现象较为严重,不少协会缺乏专职专业人员,兼职人员、聘用人员居多,专职人员的老化问题较为突出;在专业素质上,协会不仅缺乏高素质的业务骨干人才,现有人员也缺乏专业化培训。以上问题已直接影响到协会服务质量的保障与协会的持续发展。

(四)经费来源渠道单一,会费收缴存有难度

行业协会就其本质而言是非营利性组织,协会的经费主要应来自会费和提供相关服务的收入。协会的开支应包括全体工作人员的报酬、办公经费和开展服务的费用。

目前,各地协会的经费基本上是靠收取会费和政府有限的拨款。《民政部、财政部关于社会团体收取会费的通知》规定"会费标准为300元至2000元",这对于目前行业协会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小的行业协会的正常业务开支,往往是杯水车薪。

上海市、广州市与深圳市旅游协会由于会员较多,并且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收缴会费,从而为会员服务和举办活动时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大部分协会由于经费不足的原因,限制了一些必要服务活动的开展,形成了"协会经费不足--服务量不够、质不高--会员不愿缴纳会费"的恶性循环。另外一个原因是,多年来各地协会还没有形成有效的会费收缴制度,会员拖欠会费的现象普遍存在。从调研的省市情况看,会费收缴率仅在60%~70%。经费不足已成为影响行业协会为会员服务和寻求自身发展的瓶颈之一。

三、协会发展思考

针对本次调研和各地旅游行业协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参考全国其他行业协会发展经验,我们对中国旅游行业协会发展进行了认真思考,认为应当从以下方面加强协会建设:

(一)明确工作目标,强化工作职责

行业协会是企业自己的组织,其设立的使命与宗旨,就是"为企业服务、为行业服务、为政府服务",但如何完成使命,落实目标,获得各方认同,则是长期困惑我国行业协会的问题。

根据有关研究报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协会提供的服务,从根本上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举联合之力,帮助企业和行业开拓国内外市场;二是进行技术与管理创新,帮助企业提高素质和竞争力;三是从长远利益和整体层面上为企业和行业发展争取最好的外部环境(包括政策支持和舆论氛围)。针对中国市场机制发育的状况,专家们认为,现阶段行业协会在保护国内市场、加强行业自律、规范企业竞争行为、配合政府建立良性的市场秩序方面,也应发挥基础性作用。

在"促进社会发展、繁荣经济"的统一目标下,政府与行业协会提供服务的区别主要在于:政府侧重于全社会的宏观调控目标,工作方式具有依法和行政强制性的特点;行业协会则更突出企业与行业利益,工作方式则主要采取市场化手段(一是民主,二是自律),对市场的变化反应比较灵敏。此外,两者的经费来源也有根本不同:政府靠纳税人提供的财政收入作为经费来源;协会则主要以自己提供的服务换取收入。因此,随着入世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育完善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到位,客观上要求我国行业快会进行准确的定位和科学工作目标的制定,同时围绕着自己的工作目标,强化相应职能,承担起政府可以不管、不宜管的事务、政府不适宜行使的职能以及企业需要而无法实现的职责。

根据我国国情和中国旅游行业协会的具体现况,在行业协会三项工作目标中,我国旅游协会当前应将工作重点聚于帮助旅游企业提高素质和竞争力以及加强行业自律方面,并兼顾其他。因为这方面的工作一是企业改善经营和市场发育的需要;二是比较微观,不便于政府直接介入。

(二)接受政府授权,相对独立开展工作

针对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社团迅猛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中央、国务院从1996年以后相继出台了多个文件,提出加强对社团的管理,要求各行业主管部门切实负起责任。由于发挥行业协会在市经济条件下的作用在我国还是个新的课题,地方省、市主管部门对协会的管理往往沿用传统的行政办法,对一些并非重大的具体事务管得过细,对中介机构授权不足,使行业协会难以摆脱政府附属机构的地位,不利于拓展我国行业协会的业务活动空间。

行业协会是经过注册的法人单位,在目前行业主管部门已对协会人财物有效管理的体制下,是否允许各协会根据行业发展与会员单位的需求,相对独立地开展工作。对那些经过协会理事会同意、已列入年度计划的会议或活动,建议可简化报批程序,实行备案制,支持并允许协会开展不违反国家规定的创收活动。

(三)积极发挥自律管理作用

对本行业的企业和市场秩序进行自律性管理,是行业协会重要的职能之一。但是在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协会的自律性管理显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为了推动协会尽快形成有效的自律性管理机制,政府的指导与扶持是必不可不的(如:支持行规行约的出台,出台一些引导和鼓励协会加强自律的政策与办法)。

(四)明确区分重点,形成工作合力

加快我国行业协会的建设,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而行业协会机构与职责的重复交叉、行政色彩浓厚等问题,则来自计划经济的影响,调整协会架构需要依靠法律法规和属地主管部门的推动。从工作角度分析,我国旅游协会目前按发展程度与发挥作用,已大致形成了两个层次:一是行业协会(专业协会)的联合会,主要职责是为各专业协会提供服务(如:中国旅游协会、深圳旅游协会等);二是专业协会,直接服务于旅游企业(如:旅行社协会、饭店业协会等)。

作为行业联合会,较为理想的状态是把工作重点集中在协调行业关系、研究产业政策、指导协会工作等行业重大问题,开展调研,提出政策建议,协调国际交流等方面。而专业协会则更应注重对企业与政府的双向服务,关注本行业在改革发展中的政策制定、市场问题以及企业管理、价格、培训、对外交流等综合性管理制定课题。至于专业协会下的各个分会,一般是侧重于为会员单位提供专业。但受各种条件所限,不同层次的协会进入理想状态还需要有一个过程。

在目前情况下,旅游行业协会要发挥龙头优势,用高端服务吸引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旅游企事业单位入会,努力扩大在中国旅游行业中的影响。从长远发展看,不同层次的协会要提高各自的专业化工作水平,形成各具特色的差别化竞争优势,争取将会员覆盖面逐步扩大50%以上的中国旅游企事业单位,使旅游行业协会在中国旅游市场发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五)注重队伍建设,重点培养人才

为协会配备相应人才是加强协会建设、发挥协会作用的根本措施之一。随着我国政治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对协会工作的开展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因此,旅游行业协会要加快队伍建设,优化人才结构,形成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的合理比例;通过招聘等手段,吸引一些年富力强的高素质人才进入协会;对现有人员要加强专业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协会开展人力资源开发中,要注意针对不同类型协会的工作特点,综合性协会宜以管理型人才为主,专业协会宜以服务型人才为主。协会要建立真正拥有活力的人才管理体制,形成一池活水。同时,在综合性协会中要探索政府公务员与协会工作人员挂职交流制度,并建立完善必要的社会保障制度。

文化旅游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产业集群;旅游产业集群;旅游品牌;品牌塑造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2

一、前言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让具有丰富旅游资源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内各大城市看到旅游业巨大的发展潜力,产业集群逐渐由在由制造业向服务业的缓慢过渡,旅游产业集群的产生成为我国旅游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旅游产业本身的综合性和强关联性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动力,依托于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成为国内各大景点发展旅游业产业集群及品牌塑造的重要保证[2]。旅游产业集群的营销离不开叫响该区域的集群品牌,集群的品牌创建、塑造及维护也成为集群形成后的关注重点。

二、文献综述

旅游产业集群发源于产业集群理论,国外学者迈克尔・波特(Porter,1998)是最早把产业集群的理论运用到旅游业的,他认为将旅游业进行产业集群化发展是适用的也是效应最明显的,建议国家重点发展旅游企业的产业集群[3]。欧洲旅游研究机构的Sara通过理论的阐释和实证分析得出集群理论既适用于制造业也适用于服务业,在《旅游业集群与创新》的研究报告中指出促进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方式是把集群的概念引入[4]。国外成功的旅游产业集群案例有南卡罗来纳州和澳大利亚昆士兰的旅游产业集群,美国北达科他州旅游集群、加拿大的葡萄酒及农业旅游集群、阿尔卑斯山的健身旅游集群等等。相对于国外,我国对旅游业的研究较晚。金卫东(2004)在对美国东部都市群旅游产业密集带的发展研究中,首次提出了旅游产业密集带的概念[5],为我国借鉴国外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提出了宝贵的经验。尹贻梅(2006)分析了旅游目的地企业有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阐述了旅游业具有创新性,从集群产生的效应角度证明旅游产业集群的存在;聂献忠(2009)集中研究了旅游资源集中基础上的旅游要素集聚、游客流集聚和旅游产业集群等;李大垒等(2009)对产业集群品牌创建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得出了领头企业是影响集群整体品牌创建的关键因素的结论[6]。飞(2009)认为基于旅游业中技术扩散和创新而对合作的要求可能使旅游业形成集群[7];王润等(2012)研究了旅游产业集群研究与其他产业部门集群研究及国际旅游产业集群研究的差距,给出了我国旅游产业集群研究需要加强的建议[8]。赵晶等(2012)在对产业集群品牌的研究中认为其与企业品牌有交互作用,这为集群品牌的塑造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

通过国内外文献研究对比的分析,我国对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仍较落后,尤其旅游产业集群品牌塑造方面亟待加大研究力度。

三、塑造集群品牌对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性

1.集群品牌是产业集群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用集群品牌的出现来衡量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是否进入了成熟期,是一种较为有效合理的衡量方式,在旅游产业集群步入成熟阶段,旅游业相关的产业链也发展较为完整,集群内部的各旅游景点都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此时各旅游景点之间也更加容易相互合作,共同打造旅游精品路线,降低了景点内部的宣传和运行的成本,集群品牌也随着旅游精品路线的不断深入而得到成熟化发展。所以说当旅游产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必然会出现集群品牌,而集群品牌的成熟化又将带动产业集群更加蓬勃的发展。

2.集群品牌与个企品牌的相互融合效用更大

旅游业的产业集群品牌培育,通常是由集群品牌和个企品牌共同支撑促进发展而形成的。以强劲的旅游企业品牌为后盾,逐步培育成具有联合带动效应和外部经济效应的集群品牌。旅游产业集群品牌与旅游企业个性品牌同等重要,集群品牌离不开企业个性品牌的支撑,同时又要把握众多旅游企业个性品牌的本质定位。通过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的联合促进,有效处理旅游业集群品牌和单个旅游企业的品牌关系,才能够帮助集群产业突破发展的障碍和瓶颈,真正实现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集群品牌更具旅游推广的营销优势

集群品牌相较单独的企业品牌更有利于扩大,拥有更广泛更持久的品牌效应,提高整个集群的竞争力,是产业集群发展到一定成熟阶段的必然产物。很多旅游景点便是利用先天的地理资源优势和后天产业集群形成的规模,打出了响亮的旅游集群品牌口号,如“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北京,“永远的三峡,世界的重庆”、“世界瓷都,仙鹤乐园”的江西,“神奇的九寨,人间的天堂”的四川。这些都无疑既方便了消费者选择景点、减少了消费者的购买成本和风险,又使企业可以享受产业集群品牌这个无形资产带来的持久收益和长期营销优势。

4.集群品牌更能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

旅游产业集群品牌的形成,能够减少旅游产品的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因为“旅游信息的不对称”带来不必要的消费纠纷,就会为旅游目的地带来更多的客源,而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它是依托一系列产业的,如吃、住、行、游、娱、购等旅游产业链上所有企业,当旅游产业集群规模化发展时,并且在发展中期形成集群品牌,那么与旅游业相关的其他产业也得到带动,进而巩固旅游产业集群品牌的领头地位。因此通过拉动旅游相关企业的快速发展来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可观增长,是集群品牌又一作用。

四、我国旅游产业集群品牌塑造存在的不足

1.缺少核心龙头旅游企业的支撑

一般来说,旅游集群品牌的建设都是有强大的个企品牌上升而来,这样一方面是充分发挥了个企品牌长期以来形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重造集群品牌降低了建设的成本,也避免了品牌重塑引起的关注度降低的风险,另一方面借助于个体品牌自身的优势,把品牌扩大也更加有利于集群内部的资源共享。但是很多时候旅游区域缺乏对核心龙头旅游企业的建设,使得该片区内并无特色旅游产品,这样各类资质平平的旅游企业的聚集所形成的的产业集群也达不到良好发展的状态,联合而形成的集群品牌也没有带动的意义。

2.内部企业集群品牌共建的意识淡薄

由于集群品牌是属于集群内的公共产品,因此具有主体多样性、目标不统一性和产权不明晰的特点,这也使得集群品牌建设和维护的难度远远大于个企品牌。作为无形资产的集群品牌存在的目的无非是拉动内部各企业的协调发展,但是由于缺少对企业机会主义的监督和惩治,出现很多“搭便车”的现象,他们在享有集群品牌所带来的益处时,却表现出共建和维护品牌的淡薄意识。这类不出力建设维护集群品牌的企业将会拉低品牌知名度的提高,不利于整个产业的发展。

3.集群品牌的定位与区域自身不符,不利于宣传推广

我国众多城市的旅游集群品牌都没能很好的打入国际市场,其中一部分原始归咎于在进行集群品牌定位的时候,要么定位的形象与旅游产品特色存在较大的差异,要么定位的核心价值又与区域自身的发展方向相悖。旅游产品得到效用是游客的直接体验感受。当集群品牌的定位与区域自身不符时,这是对游客的一种欺骗,达不到宣传推广的效果,也是对旅游资源的一种浪费。

五、对旅游集群品牌塑造的实施建议

产业集群品牌的建设需要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的共同努力,成都旅游产业集群品牌的塑造也需要联合政府旅游局、城市宣传部、旅游企业、旅行社和旅游协会等多个部门,齐心共建旅游公共无形资产---旅游集群品牌。

1.政府要创建有利的集群品牌孕育环境

首先,旅游集群品牌的整体方向必须跟齐与城市旅游品牌形象的定位大体相一致,政府在定位城市形象的时候也应把对旅游市场的特色纳入考虑的重点关注因素,毕竟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游客对于一座城市的真切认知是从对该座城市的初次及后续体验中感觉出来的。所以政府在实施城市营销工作时要尽可能的将旅游产业摆在培养首位。

其次,政府要积极引进和推动对本地区的旅游投资项目的合作。大项目建设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通过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带动投资,以投资推动发展,大项目迅速聚集会加速产业集群的形成规模。例如2012年成都市全市重大旅游项目投资131.56亿,引资近210亿的成效。2015年与万达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总投资1600亿元建成成都万达文化旅游城。说明旅游项目的投资是直接拉动成都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关键动力,而且投资规模的扩大有利于形成旅游业的集群效应,这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这样也为集群旅游品牌的孵化奠定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奠定了良好的基金基础。

2.旅游企业要联合共建保证集群品牌的茁壮成长

一是要通过建立强大旅游企业品牌发挥外部经济效应。强大的旅游品牌能够获取旅游者的信任,也才能让消费者放心从而取得市场占有率获得市场地位只有强大的旅游企业才能够保证顾客吸引力,才能保证集群品牌的成长。所以既要利用知名度和影响力高的旅游资源来带动周边区域正在筹建攀升的中小旅游企业,又要树立起强大的旅游企业引导的集群品牌建设时,要求其他中小旅游企业遵循旅游行业的执行标准,实现集群品牌的共享共建。

二是要加强旅游资源间的品牌联盟。相似旅游资源实现品牌的联盟策略,是集群品牌塑造的另一类全新方式,旅游资源的品牌联盟将会开启旅游产业集群中品牌塑造打破传统创建方式的新思维,品牌联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大的响应。笔者认为信在每一个文化的背后都存在下一个资源的品牌联盟来为巩固上级品牌服务。不管是古镇的联盟还是知名资源的外部联盟,都扩大了对集群品牌的宣传,都让共建品牌产生了更大的认知度。

三是要完善旅游集群产业链巩固品牌成长平台。有效整合旅游餐饮业和旅游酒店业能够为旅游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结束提供基础保障,集群品牌的成长也需要餐饮平台和酒店平台的良好发展作为背景。

3.旅游协会维护集群品牌成熟化发展

在产业集群中,行业协会的既承担着政府对企业政策落实的传达责任,又承担着消费者对于行业产品服务使用体验后向企业的反馈的重担,旅游行业协会在旅游产业集群中也肩负着信息双向畅通流动沟通的使命。

旅游行业协会一方面是要规范旅游服务机构组建成立的标准和从业人员准入规则,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监督作用。通过制定处罚条例和行业规约定期淘汰或整改差评落后的旅游企业,来加强对行业所有关联企业的监督控制。加强对从业人员准入门槛的管理,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与国际旅游市场接轨的旅游人才,解决旅游市场高端导游缺失的问题。

另一方面是旅游行业协会做好集群品牌的公关维护。旅游业的品牌建设,需要行业协会在孕育、成长、成熟的各个环节倾注心血。平常时候要注重对品牌的宣传推广,利用政府对倾向旅游业的有关政策和旅游集群中企业的自身优势在宣传广告中进行创新,切实把握新媒体的营销优势,定向向准旅游顾客传达集群品牌理念。在特殊时刻要对品牌进行危机公关维护,通过树立良好的社会价值,避免单个旅游资源的差错损毁掉整个集群资源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张金霞.塑造旅游产业集群品牌的思考[J].商业时代,2006(24).

[2]李伦富.我国旅游产业集群的障碍及突破策略[J].中国集体经济,2009(04).

[3]王萍萍.齐永钦.旅游产业集群文化营销机制构建研究[N].山西财经学院学报,2013(01).

[4]南瑞江.旅游产业集群为何难以“星火燎原”――基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实证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06).

[5]金卫东.美国东部都市群旅游产业密集带的发展及启示[J].旅游学刊,2004(06).

[6]李大垒.产业集群品牌创建的影响因素[J].经济管理,2009(12).

[7]飞.旅游产业集群:理论与现实的探讨[J].经济地理,2009(07).

文化旅游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思想)的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结构状态和运行机制[1]。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是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措施[2],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如何培养此类人才。本文将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措施具体实施过程中涉及到的课程体系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实施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五方面来对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比较。

一、国内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1978 年,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等一批高等专科学校相继成立,中国旅游高等教育拉开了序幕。三十多年来,中国旅游高等教育体系已经形成了研究生、本科、专科、高职四个培养层次,本文以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高职两个层次的高等旅游院校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人才培养模式。

(一)宽泛化的培养目标。

国内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目标是为旅游业的各类旅游企业、事业、机关单位培养高级复合型人才。即使是提倡以职业教育为核心的高职旅游院校,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也难以摆脱本科学科性、系统性理论教育的影响。在人才培养方面,面面俱到,酒店、旅行红、景区、会展等各个旅游行业都有涉及,表现出了宽泛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二)系统性、知识性的课程体系设计。

中国旅游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是围绕旅游管理学科的系统理论构建起来的。整个课程体系建立在一般公共基础理论之上,在此基础上构建经济管理学科理论知识体系,进而深入到旅游管理理论知识领域。具体到旅游管理理论知识领域,其课程体系也是先设置概要课程,再设置专业性更强的课程。总体来看,是一种系统性、知识性强,层次分明,层级递进的课程体系设计[3],追求全面的、系统的、逻辑的理论知识。

(三)理论性、综合性的专业课程设置。

与宽泛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系统性的课程体系相适应,国内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偏向于理论性知识传授的课程居多,真正的实践类课程很少。专业课程设置综合性很强,大多数旅游高校的课程体系中均同时存在旅行社经营管理、导游实务、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旅游景区管理、饭店管理概论课程。

(四)探索中的实践教学体系。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及应用性特点,国内多数旅游高校也开始注意到实践教学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国内旅游高校基本形成了在第四学年进行专业实习的惯例。一些国内的独立学院和高职院校开始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路上迈出步伐。如暨南大学中旅学院, 它依托深圳华侨城集团(集团董事长兼中旅学院的院长)旗下的酒店、旅行社、景区景点,让学生在4 年的学习过程中一边学习、一边实践,走上了相对稳定、规范的校企合作之路[4]。

(五)理论素养高,实践经验缺乏的师资队伍。

国内众多旅游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由以下三类教师组成。第一类是由地理、历史、经济、管理、园林规划与设计、外语等学科转行过来;第二类是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或博士毕业,从“学校”到“学校”直接过来授课;第三类是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员转行或兼职在高校从教。其中,前两类占据了绝对比重,前两类师资学历普遍较高,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但大多数缺乏旅游行业的实践工作经验,缺乏过硬的行业岗位技能。

二、国外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国外大学正式设置旅游专业始于20 世纪60 年代末,80 年代是旅游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旅游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尤以始建于20 世纪初的美国康奈尔大学旅馆管理学院和与之隔海相望的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在国际上闻名遐迩。本文就以这两所旅游高校作为主要案例,分析国外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专门化的培养目标。

虽然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与美国康奈尔旅馆管理学院属于不同层次的高校,前者培养职业人才,后者培养本科层次人才,但两所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存在一个共性,即重视专门性人才的培养。两所院校均以为酒店行业培养懂理论、熟悉业务、又会实际操作的专业化管理人才为目标。

(二)应用性的课程体系设计。

国外旅游高等院校的课程体系设计以“应用性”为突出特点。瑞士旅游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时间与课外实践时间之比保持在1:1—2:l之间。其中,洛桑学院规定新生入学后,必须经过18 周的酒店基本功锻炼,每周一个课题,如餐饮备料、运输、初加工、餐具洗涤、客房整

理、餐厅服务、大堂清洁等。美国各旅游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对实践的要求也非常严格[5]。密西根州立大学招待业管理学院要求学生必须完成800小时实习任务,其中400 小时的认知实习,400 小时的管理实习;佛罗里达国际大学招待业管理学院要求学生完成1300 小时的实践任务,其中1000 小时的工作实践,300 小时在旅游业的管理实习[6]。

(三)广泛、精深、动态的专业课程设置。

美国康奈尔旅馆管理学院以其广泛、精深的课程设置闻名。学院设置的学科基础课(国外称商业课)内容广泛,如经济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决策管理、管理沟通、社交训练、法律、定量分析方法等。而专业课的设置则颇有深度,如招待业财务管理、餐厅管理、设备管理、商业与招待业法律、派房管理、烹饪理论与实践、酒店发展与规划等,而且学生必须独立完成课程的研究报告[6]。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学院培养出来的人才既有扎实的理论根底,又有实际的运作能力。瑞士洛桑学院的课程设置则不断推陈出新,如近年来推出的国际营销策略、国际化市场学、国际连锁管理、全球战略、跨学科案例研究、亚洲商业等课程,深受学生欢迎[7]。

(四)成熟、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

美国康奈尔大学旅馆管理学院与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校内实训、社会实践及企业实习。

美国康奈尔大学旅馆管理学院主楼内设有实验旅馆,其中有80 间客房和一个会议中心,每学期可供200 名学生实习。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则在校内设有7 间不同风格的餐厅,这些餐厅既可为学生提供用餐服务,又是教学场地,学生轮流充

当顾客与服务员的角色,教师则在一旁现场指导和授课。除了在校内设置实验教学基地,为学生创造亲自动手实践的条件,使学生得到与今后实际工作岗位完全相同的模拟实习外,两所院校还把教学链延伸到社会。康奈尔专门向学生提供院外的实习课程,让学生在毕业之前就受到监督雇用式的严格训练。洛桑学院的校园内通常只有七八百名在校学生,另外七百余人则在世界各地酒店实习。学生毕业后可到各国高级星级酒店直接上岗,一般可任部门经理、助理,不必再经实习期[7]。

(五)国际化、行业化的师资队伍。

师资的国际化和行业化是康奈尔和洛桑的共同特点。瑞士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由两部分组成:一种是具备5 年行业从业经验的管理者;另一种是学院的专职教师,须有4 年的学徒经历,3 年以上行业实践经验。洛桑学院聘请教师的必备条件是要有经营酒店的经历[8]。康奈尔则把酒店业著名专家的讲座作为必修的教学计划。此外,两所院校的教师队伍国际化程度高,学校往往会从世界各国聘用急需专业和新兴专业的教师,而且学校和很多国家的学校之间都签订了互派协议。不同国籍,不同文化的师资人才的组合,形成了更宽广的文化视野和更全面的智慧集聚[6]。

三、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一)培养目标的差异。

国外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现出鲜明的专门性,美国康奈尔和瑞士洛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酒店行业培养高级专门管理人才。而国内各旅游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表述上虽都不大相同,但存在一个共同之处,即希望培养出高级复合型人才,希望培养出的学生既能做酒店管理、又能当导游,还能对旅行社进行管理,并且会旅游开发规划。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过于宽泛,且定位和要求模糊不清。尤其对于那些办学时间不长,处于一本、二本及高职院校中间的独立学院而言,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需要在办学过程中逐步摸索和研究的。

(二)课程体系设计的差异。

国外旅游高等院校的课程体系设计以“应用性”为突出特点。瑞士旅游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学生的职业需要构建课程体系,追求应用性与实际操作性。美国各院校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虽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强调学生科学、人文素质的培养及经济学、管理学、法律、会计等方面理论基础的牢固,但在专业课程设计上非常重视学生应用能力、适应能力的培养,很多旅游宏观管理方面的课程均体现了这一点。而国内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基本是以旅游学科的系统化理论知识为核心构建起来的,追求全面的、系统的、逻辑的理论知识,本质上偏向于学问中心主义[8]。

(三)专业课程设置的差异。

国外旅游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表现出广泛、精深、动态的特点,培养和训练学生应用能力的课程较多。而国内的课程设置则偏向于注重旅游学科体系的系统性。专业课程设置中,继承性知识的传播占了主要教学课时,缺乏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且专业课程的更新比较缓慢。

(四)实践教学体系的差异。

国外旅

游院校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系统、稳定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校内实训、社会实践及企业实习,且与理论教学结合紧密。而国内大部分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集中于第四学年,一方面由于企业的不配合、学校的不重视,学生在实习单位充当劳动力的现象比比皆是,无法真正实现换岗实习或管理实习。另一方面,大多数学生利用这段时间做毕业论文、找工作,使实习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当然,国内的一些独立学院和高职院校也开始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路子,但大多校企无法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缺乏统一规范化的实践教学体制。

(五)师资队伍的差异。

国外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表现出国际化、行业化的鲜明特点。师资队伍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教学团队,他们不仅有很高的学历,而且多数在业界有多年的从业经验,具有非常丰富的实战经历。而国内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则由地理、历史、园林规划与设计、外语、经济、管理等学科转行为主,学历普遍较高,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但大多缺乏旅游行业实践经验,这严重制约了国内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李炳义。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l)。

[2] 朱晟利。论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及构成[J].当代教育论坛,2005,(5):28-29.

[3] 王玉。中国与瑞士旅游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差异分析[J] .商业经济,2011,(5)。

[4] 陈秋华,张健华。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

[5] 邹亮,王颖,曹洪珍。 相关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4)。

[6] 王文君。 中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的比较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1)。

文化旅游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4篇

一、旅游产品深化建设成效明显

省旅游经济强县创建强势推进。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全县加快旅游业发展领导小组,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创建省旅游经济强县工作责任分工抓落实方案》。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部门通力配合下,我县创建省旅游经济强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122个分点涉及的100多万字、200多幅照片的帐资料已全部收集完毕,并装订成册;30多个现场检查点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各项管理制度、员工礼仪培训及服务设施的添置改造均已完成;创建的汇报材料、PPT、VCD制作、迎检的线路安排、环境气氛营造方案也已准备就绪;创建涉及的品牌建设成绩不菲,皤滩古镇获国家历史文化保护名镇,神景区获省级文明景区,吴桥农庄获省级渔业示范基地,永安溪漂流景区、竺梅度假村获市级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

规划编制进展顺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已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交通规划》已上报县政府审批;《省景区总体规划》已上报审查;完成《县农业景观(油菜花)规划设计》,完成向日葵种植规划和杨梅果园基地完善方案;完成《县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报告》、《建设神景区生态小火车可行性研究报告》、《广度乡旅游产业规划》和《神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案初稿;完成了神至蝌蚪崖索道建设项目方案设计;着手制作风景名胜区沙盘模型。

景区建设逐步完善。出《县风景名胜区开发利用管理暂行办法》;开展了风景名胜区创AAAAA级旅游区的前期有关准备工作;完成县内通往景区主要道路的标识标牌设置和整治工作;开展数字化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涉及风景旅游基本情况的调查工作;景区全面使用电脑开票系统,实现发票电子化管理。神景区完成上山道路拓宽改造的一期工程、250亩林相改造以及蓄水工程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批;永安溪漂流景区完成西门码头办公楼改建、清口园临时码头搭建和赵岙码头河道疏浚、停车场填方等工程;绿地野营基地完成了基础设施和经营设施的配置,山景区推出了宗教旅游,杨百利饮品有限公司完成杨梅博物馆的修建,推出了工业旅游。

乡村旅游依然火爆。杨梅果园观光旅游喜获丰收,全县有一定规模的杨梅果园观光游基地达10余个,上山采摘游客达18万人次,果园观光门票达255万元,分别比往年同期增71.4%、70%。“农家乐”旅游如火如荼地开展,田市李老汉吴桥休闲农庄、赵岙农庄以及景区周边的农家乐生意红火,特别在油菜花节、杨梅节期间还出现爆满翻。溪潭垂钓型的“渔家乐”也快步发展,目前,全县拥有规模休闲渔庄15处,散钓点80余处,溪鱼垂钓点2处,声名远播至各县市及周边县市。

招商引资积极开展。推出了蝌蚪崖游赏区、雪洞游赏区、西罨寺院、淡竹景区的项目招商引资,其中淡竹景区招商有明显进展,原公司已解散清算、资产转让方案已经县里同意,开发经营权和资产公开招拍挂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蝌蚪崖游赏区、雪洞游赏区的开发经营权招拍挂工作已开始正式启动。

二、旅游市场开发稳固拓展

围绕“立足、主攻、拓展闽粤、面向全国”的市场定位,加大市场营销力度,构建市场营销体系,加强区域合作,组织影响深远的活动,市场拓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广告投入大幅增长。去年共投入200多万元在主要客源市场的主流媒体通栏广告和软文宣传。在中央4套《请您欣赏》栏目投放了300分钟的风光短片,在上海东方卫视、电视经济生活频道气象预报时段全年旅游广告;在经济生活频道、电视、电交通之声、旅游之声做形象方面的大量宣传。委托宁波旅游网成功改版旅游网,并在新华网、上海热线旅游频道、上海旅游网、宁波旅游网、旅游网做门户广告、实现链接。

活动组织层出不穷。成功举办·首届油菜花节,期间举办了新闻摄影大赛、“花为媒·情定”大型交友活动、城市油菜花首发团、论坛美文美图大赛和油菜花基地特色活动等。组织策划杨梅果园观光游活动,与电交通之声联合举办“采仙梅游”自驾游活动。成功策划“热恋向日葵,欢迎你”的主题活动和“中秋景区送月饼”活动,举办了第六届全国生活服务类报刊联谊会活动。

实地促销持续深入。先后参加国内旅游交易会、国际旅游节、乡村旅游节、老年旅游资源博览会、省旅游交易会等各种形式的旅游交易会;完成营销中心组建工作并开展正常运作;印制了10万份油菜花折页,在高速各出口免费发送;制作了100个旅游形象宣传X展架在主要客源地旅行社展示,制作了5000把旅游纪念伞赠送客源地的游客。

区域合作更加紧密。以高速公路全面开通为契机,加强区域联动营销,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依托新仙配、江南仙境游等黄金旅游线,组织“爱在旅途新仙配浪漫之旅”和江南仙境游“互动”活动,巩固上海、苏南等主要客源市场。

三、旅游行业管理日趋规范

安全生产管理务实有效。签订了《安全生产综合目标管理责任书》,进一步健全旅游系统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制;开展了“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年”、全国“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百日督查专项行动”和消防安全专项整治等活动;在“春节”、“五一”、油菜花节、杨梅节、奥运会、“十一”等重大节假日前,会同公安、交警、卫生、安监、工商、消防等部门,开展节前旅游安全生产联合大检查;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组织旅游企业在永安溪漂流景区召开安全应急知识培训现场会,并现场组织应急救援预案演练,全年无安全生产责任事故。

行业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加强对旅行社和推广旅游点的扶持、管理,出《度县旅行社考核办法》、《关于扶持县内旅行社发展的意见》、《推广旅游点审批办法》。加强旅游人才管理、旅游企业品牌创建工作,组织饭店管理人员参加省、市组织的各种业务培训和岗位资格考试工作;继续深化饭店“品质管理年活动”,积极指导假日大酒店创绿色饭店、安福酒店创二星级旅游餐馆及星级饭店工作。加强旅游市场秩序整顿工作,制定《度县旅游市场操作规范》,规范全县各景区的门票销售价格、地接奖励政策、特殊社会群体优惠政策、旅行社接待住宿人和游览人次的统计及导游市场管理,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旅游消费行为。

旅游队伍建设常抓不懈。出《度县导游人员考核办法》、《局直属景区选聘优秀讲解员试行办法》;开展第二届导游大赛暨导游员星级评定工作、旅游饭店服务技能大赛和年度旅游系统“优秀导游员”、“饭店优秀员工”评选活动;开展县地方导游年审培训工作和地方导游资格证考试(共有60人取得了地方导游资格证);举办旅游系统景区员工业务培训和旅游饭店业高层论坛,联合劳动人事部门开展筏工上岗证考试;与农办、林业部门联合举办杨梅果园观光游从业人员培训会等各种业务培训活动。

机关作风建设扎实推进。制定《县风景旅游管理局综合目标考核办法》,完善中层月度例会制度和政务公开制度;扎实开展百日行动,组织“增强信心鼓实劲,解放思想见行动”为主题的大讨论活动,积极学习西门片区拆迁攻坚精神,邀请县委咨询组部分老同志召开旅游民主恳谈会;聘请旅游行风监督员,完善旅游监督机制;办理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各类议提案4件(其中人大代表建议案1起,政协委员提议案3起),办理率均为100%,满意率均为100%。

工作思路

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全局,认真贯彻党的、全会精神,以全景区旅游发展为抓手,以实现地区重要旅游休闲胜地为最终目标,充分发扬旅游人的“四于”精神,发挥全社会合力兴旅的集聚效应,深入推进旅游品牌建设,启动风景名胜区AAAAA级旅游区创建工作,努力创建省旅游经济强县。

工作主题:品牌建设推进之年。

工作目标:争取年接待游客440万人次,门票收入3780万元,旅游总收入17.7亿元,同比增长10%。

工作任务:一推、二抓、三创、四强

一推:即推进品牌建设。从创建省旅游经济强县出发,加大涉旅企业的品牌建设力度。

神、景星岩、淡竹景区以及即将开发的蝌蚪崖、雪洞游赏区要按照国家AAAAA级旅游区的标准出发,改造配置,开发设置相关的基础设施和经营设施,早日启动创建程序;皤滩古镇要积极探索文物异地集中保护的可行方案,加快静态、动态文化产品转化为旅游产品的步伐,努力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区;绿地野营基地、吴桥农庄、郑桥乡村会所在完善相关手续和服务设施的同时,努力朝创省级或国家级示范基地方向发展。

宾馆饭店、社会餐馆、购物场所要积极推行国家标准化管理,提高星级饭店、星级餐馆、星级购物场所的挂牌比率;对一时条件还不具备的或规模档次达不到星级标准的或不愿挂低星级的经营场所,将推行“旅游放心店”等形式,规范引导其向品牌化方向发展。

二抓:即抓产业配套要素发展,抓旅游队伍素质提升。

由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构成的旅游业在我县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与发展规模,但与形势发展需要、大旅游产业布局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住宿、购物、娱乐等方面,在自驾车游普及、人均出游消费提高的情况下,我县还处于低水平收入状态。为此今年旅游工作的一个重点是加快神度假区的开发建设步伐,抓紧上一批高档次、特色化的休闲度假设施与酒店;加快县城和白塔的旅游特色街区建设,集聚整合政府的能源资源,把购物、娱乐、餐饮、住宿等配套要素抓到一体化的发展轨道上来。

由“善于学习、甘于吃苦、勇于争先、乐于奉献”精神凝聚起来的旅游队伍,在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前不论知识层次、应变能力还是开拓创新、阔步前进的能力都有待于大幅度提高,今后要通过四方面工作来改变队伍素质不高的问题。一是用考试、外聘等方式招收一批懂管理、懂策划、懂设计的专业人才充实到旅游企业的高级管理层;二是经常开展岗位培训、技能比武、评先选优等活动迅速提升现职人员的业务水平,积极开展作风整治活动,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三是加大与旅游职业学校联合办学的力度,根据实际需求,及时调整办班的专业方向,全面培养旅游业快速发展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四是加快出用人留人的相关政策措施,组建旅游发展专家顾问组。

三创:即创新旅游产品内容、创新旅游营销方式、创新旅游管理模式。

创新产品内容:旅游是注意力经济,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丰富游览情趣,才会保持经久不衰的市场魅力。为此景区要坚持错位互补的开发原则,在目前山水风光型较多开发的情况下,要注重农业旅游、工业旅游、民俗旅游、宗教旅游、乡村旅游等符合休闲度假需求的产品形式开发,以满足不同文化需求游客的需要。宾馆饭店要坚持个性特色发展之路,在提供吃住娱普通功能的情况下,要分清目标客户群体,研究其吃喝玩乐的消费特点与心理,配置相应的服务设施,营造相应的服务环境,努力创造一种宾至如归的意境。对散落在民间有特色的杂耍表演、花灯表演以及县名由来的神话传说和千年历史的文明传承,要编排整理出一戏,丰富游客的夜生活,加深他们对旅游的记忆。

创新营销方式:根据“立足,主攻,拓展闽粤”的市场定位,结合金、诸永高速将全线贯通的实际,打破以往“请进来、走出去”的常规模式,坚持点面结合、动静互补,广告先行、活动造势,合作共赢、策划为上的工作原则,努力做好春季油菜花节、夏季杨梅节、秋季丰收节、冬季采购节以及其它民俗节日的主题活动;努力做好扇形市场深入社区的客源巩固扩展工作;努力做好品牌线路的合作推广开发新市场的相关工作。

创新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加大打压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力度,组织各种技能比赛,改善同行企业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共青团、妇女联合会、工会等各种社团的生力军作用,形成旅游事务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加快旅游国企的转制步伐,在淡竹景区开发经营权成功转让后,拟组建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具体负责神景区、永安溪漂流景区等国有景区的经营管理和旅游基础设施的投融资,促使政府职能归位、企业增强活力。

四强:即强化安全管理,强化资源保护,强化秩序监管,强化氛围营造。

强化安全管理:落实机构,要及时调整充实安全生产工作管理机构;落实制度,要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制,力求横向到边,纵向到人;建立好的管理机制,要会同公安、安监、物价、卫生、质监等相关部门建立联合检查制度,切实整改存在的安全隐患与问题;注重教育引导,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宣传,导游提示、巡逻人员提醒等多种措施,广泛开展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切实提高游客及广大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

强化资源保护:做好《省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官坑(蝌蚪崖)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报批和《风景名胜区公盂岩景区详细规划》、《风景名胜区雪洞景区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完成《神主要游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评审报批。编制全县旅游资源保护规划、风景名胜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加大景区周边村庄违章乱建的监管力度,加强景区在建工程项目建筑风格与建筑体量的控制把握。

文化旅游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本文从因素观角度归纳了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构建了区域旅游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生态分析法及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我国区域旅游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

随着旅游产业成为全球经济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朝阳产业之一,有关旅游竞争力的研究成为热点。例如,A Jhahti探讨了芬兰的旅游竞争力;Ritchie, J.R.B, Crouch,G.I对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及竞争力等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国内研究起步较晚, 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其中,杨森林、郭鲁芳和王莹探讨了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含义;李葆盛对旅游产业竞争力理论进行了实证分析;赵书华、李辉对全球旅游服务贸易9强的国际竞争力做了定量分析;林源源基于“钻石模型”定义了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要素构成;盛见将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分解为潜在竞争力、外生和内生资源禀赋竞争力、市场竞争力。

综合上述成果,关于区域旅游竞争力的研究可以分为4个层面:国家旅游竞争力研究;地区旅游竞争力研究;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和旅游业内部某一行业竞争力研究。尽管研究对象不同,但都把区域旅游竞争力看成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有关我国区域旅游经济综合实力的对比分析和类型划分较少,本文从这一角度入手进行分析。

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概述

目前,有关区域旅游竞争力评价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两种观点:

第一种是业绩观。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在研究中常根据某地区的旅游业业绩来评价该地区的旅游竞争力。例如张争胜和周永章用旅游收入、接待游客数量和旅游企业数量等评价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旅游竞争力。周树民采用旅游业发展规模和接待能力等指标比较西安、北京和成都的旅游竞争力。易丽蓉基于结构方程模型下“五因素模型”的实证研究结果,构建了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第二种是因素观。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注重探讨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例如Mihalic根据旅游地的吸引力、管理、组织、信息、效率等计量区域旅游竞争力。万绪才等从旅游资源与产品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其他条件等方面构建旅游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梁明珠和陈小洁从供给和需求角度分析主题旅游城镇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王兆峰从旅游品牌竞争力入手构建了区域旅游产业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区域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旅游业绩虽然是旅游竞争力的表现,但它本身并不代表竞争力。旅游竞争力最终还是要通过影响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各种要素来体现。鉴于此,本文从因素观角度出发,归纳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多种影响因素,并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

根据产业竞争力理论和旅游产业的产业特征,按照评价数据的可获得性、代表性、全面性和相关性原则,本文选取了旅游要素竞争力、旅游行业实力和旅游经济社会支持力3个大类共40个原始指标,组成区域旅游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首先是旅游要素竞争力,包括自有资源竞争力、人力资源竞争力和资本竞争力3个二级指标。其中,自有资源竞争力包括世界遗产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4A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森林公园、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个三级指标。人力资源竞争力包括区域总人口、旅游饭店职工数、旅行社职工数、旅游院校学生数和旅游院校数5个三级指标。资本竞争力包括人均GDP、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人均吸引外资、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个三级指标。

其次是旅游行业实力,包括旅游组织接待能力和旅游市场竞争力2个二级指标。其中,旅游组织接待能力包括国内旅行社数、星级饭店数、星级饭店房间数、星级饭店床位数、星级饭店旅游业税金、星级饭店旅游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星级饭店人均占用固定资产、旅游业从业人数8个三级指标。旅游市场竞争力包括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游客接待人数、旅游外汇收入、入境游客接待人数5个三级指标。

最后是旅游经济社会支持力,包括旅游支持产业竞争力和旅游经济政府支持力2个二级指标。其中,旅游支持产业竞争力包括游客周转量、邮电业务总量、每万人拥有卫生床位数、高等学校数、教育经费5个三级指标。旅游经济政府支持力包括地方财政收入和支出、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旅游业占GDP比重、旅游业占三产比重6个三级指标。

我国区域旅游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和聚类分析

本研究采用因子生态分析法并结合单因素方差分析。因子生态分析法包含两种现代多元统计分析,即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

(一)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从研究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纳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当这几个公共因子的累计方差和达到某一百分比时(通常≥85%) ,就说明这几个公因子集中反映了研究问题所选取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而彼此之间又不相关。

本文选取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和《旅游统计年鉴》有关数据,运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计算,按公因子累计贡献率超过85%的原则提取了5个公因子,并把公因子1命名为旅游产业支持力因子,其中星级饭店旅游业税金、旅游饭店职工数、入境游客接待人数、旅游饭店房间数、旅游外汇收入、旅行社职工数、星级饭店数等指标在该因子上有较高的负荷;把公因子2命名为资本竞争力因子,其中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人均GDP、星级饭店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吸引外资等指标在该因子上有较高的负荷;把公因子3命名为旅游资源竞争力因子,其中国内游客接待人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4A景区、世界遗产数等指标在该因子上有较高的负荷;把公因子4命名为人力资源竞争力因子,其中旅游院校学生数、旅游院校数、三产占GDP的比重、世界遗产数、旅游业占GDP的比重等指标在该因子上有较高的负荷;把公因子5命名为政府支持力因子,其中旅游业占三产比重、旅游业占GDP的比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指标在该因子上有较高的负荷。这5个公因子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区域旅游经济的信息特征,在进行斜交旋转后由回归法计算出因子得分,以各因子的因子贡献率占5个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计算,可得到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竞争力的综合得分(见表1)。

(二)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依据样品之间的相似性进行分类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本文采用系统聚类法。在对经济类别指标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后,可得各类数量分布表(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经济可以划分为3个类型。

(三)单因素方差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也称作一维方差分析,它可以对该因素的若干水平分组中哪一组与其他各组均值间具有显著性差异进行分析,即进行均值的多重比较。在进行均值间的多重比较时,本文选用One-Way ANOVA过程,将5个因子移入因变量,3个类移入“Factor”,运用邓肯法可以得出3个类对各因子的重视程度(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类型1对公因子1的重视程度最高,因此将其命名为支持产业型;类型2对公因子4的重视程度最高,因此将其命名为人力资源型;类型3对公因子3的重视程度最高,因此将其命名为旅游资源型。根据表2各类数量分布表可知,属于支持产业型的有江苏、 广东两个省;属于人力资源型的有:吉林、江西、海南、贵州、甘肃、青海六个省和内蒙古、广西、、宁夏、新疆五个自治区以及天津、重庆两个直辖市;属于旅游资源型的有:河北、山西、辽宁、黑龙江、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云南、陕西14个省和上海、北京两个直辖市。

结合我国区域旅游经济综合实力得分及排序表可以看出,类型1综合竞争力排名靠前,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类型2综合竞争力得分除了天津外都小于0,说明它们的旅游经济综合实力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下;类型3中有6个省综合竞争力水平大于0,有10个省综合竞争力水平小于0,总体来看,竞争力水平一般。由此可以得出,旅游产业支持型的地区旅游经济综合实力较强;人力资源型的地区旅游经济综合实力较弱;旅游资源型的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居中。

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第一类区域,提升旅游竞争力的策略是继续加快交通、商贸、邮电通信、医疗卫生、科技教育等基础产业发展,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对于第二类区域来说,则要加快高级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改革旅游教育培训方式方法,努力培养和引进国内国际市场的旅游管理、旅游规划、旅游开发、旅游服务等高级专业人才,实现人才兴旅;对于第三类区域来说,则要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把旅游产业发展与旅游资源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此外,还要以大企业为龙头,以精品旅游区为吸引,积极拓展入境游市场,全面提升旅游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杨森林,郭鲁芳,王莹.中国旅游业国际竞争策略[M].立信会计出版社,1996

2.李葆盛.旅游竞争力之战略构想[M].北海市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2000(3)

3.赵书华,李辉.全球旅游服务贸易9强的国际竞争力的定量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5(8)

4.林源源.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初探[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2)

5.盛见.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构成:基于竞争力性质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7(8)

6.张争胜,周永章.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实证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