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表演艺术的理解

对表演艺术的理解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表演艺术的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表演艺术的理解

对表演艺术的理解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现代音乐美学;表演艺术;启示

音乐是无国界的艺术,音乐领域在我国的发展是十分迅速的,作为音乐艺术的核心,音乐表演艺术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音乐艺术中的音乐美学也是音乐教学的重点之一,在音乐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音乐表演艺术在音乐美学中也同样占据重要地位,它们是相辅相成的。现代音乐美学在本质上为音乐表演艺术提供了支持,音乐表演艺术促进了现代音乐美学的发展。只有将二者相结合,才能凸显出现代音乐的真正魅力。

一、音乐美学的概念

音乐美学是一门研究音乐本质和内在规律的基础理论学科,由于其内容广泛,所以与音乐史、音乐理论技巧、音乐作品评析等都有重要关联。21世纪末至21世纪初所定义的现代音乐美学是音乐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音乐美学一样,现代音乐美学包括社会学、音乐理论技巧等内容,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现代音乐美学是以社会上的物质和精神作为基础,分析人们的情绪和情感,用音乐的形式进行表达,以此来表达人们的情感和对社会的态度等。随着社会对音乐的逐渐重视,现代音乐美学中音乐表现形式和音乐理论技巧等内容,映射了音乐表演艺术,也为音乐表演艺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1]

二、现代音乐美学与音乐表演艺术的联系

现代音乐美学就是从多个角度赏析音乐。音乐可以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感,作为听众,会在感受音乐旋律的同时,体会到音乐带来的艺术价值。从理论上来说,音乐是一种听觉上的享受,表演只占小部分比重,但现代音乐的发展是迅速的,人们对音乐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因此,音乐表演渐渐变得重要。[2]表演艺术可以为观众带来更加直观的音乐体验,并能营造生动的画面感,从而进一步感受音乐带来的艺术价值与音乐情感。依据现代音乐美学,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二者之间的联系:第一,音乐表演艺术是音乐美学的一种呈现方式,表演者可以通过动作和舞台效果来展现音乐的艺术价值;第二,表演者通过对音乐表演艺术的不断摸索,可以更好地呈现出音乐的本质,实现音乐美学的价值,并能够通过观众来调整表演状态,实现音乐的再创造。

三、现代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艺术的作用

(一)审美方面音乐美学更适合理论研究,表演者能够在理论与分析中,给观众设定出音乐情景,在经过一系列抽象化或具象的过程,给观众营造想象空间,引导听众自主理解音乐所体现的艺术魅力。音乐表演艺术与现代音乐美学不同,听众能直接进入创设的音乐情境中,更加直观,并且能够在试听双重享受下完成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现代美学和音乐表演艺术之间的不同,可以使观众深入探讨音乐价值,从而提升自身对音乐的审美。

(二)情感抒发方面与文学、美术等艺术形式一样,音乐也是在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同时,实现对社会现实的评析。例如《黄河大合唱》中“保卫黄河”的片段就是对抗日英雄的赞美,而交响乐表演极具艺术感染力,观众在欣赏音乐时,能够在气势磅礴的旋律中直观感受到黄河的壮阔和战争的残酷,以及抗日英雄保卫黄河的决心。

(三)表演认知方面现代音乐美学注重声音、旋律和曲调的协调,以及音乐表达形式的合理性。在音乐表演中,表演者可以为观众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情感氛围,运用音乐的艺术价值和时代精神,为观众制造视觉与听觉上的盛宴。表演者可以在演绎中进行二次创作,将自身对音乐价值的理解与观众的感受相融合,促进观众真正体会到音乐的艺术美感,提升音乐的艺术价值。[3]

四、现代音乐美学对表艺术的启示

(一)重新认识音乐表演艺术随着音乐美学的发展,人们也重新认识了音乐表演艺术,以现象美学来说,要想正确诠释出音乐的价值,就需要表演者对音乐作品有足够的了解,并且能做到不断创新。音乐表演艺术能体现出音乐的历史意义,但是表演者也要做到紧跟时代的步伐,呈现出现代意义。[4]现代音乐美学推动着音乐表演艺术的发展,要求表演者重新认识音乐表演艺术,促进音乐作品再现,不仅要对音乐作品进行诠释,更要做到对音乐作品的升华。另外,表演者要利用音乐美学对表演进行调整,使音乐作品更加完善,同时要合理运用现代审美理念,将音乐作品赋予时代意义。

(二)历史与现代的融合在接下来的音乐艺术表演中,表演者要结合新时代的思想观念,将新时代的音乐美学融入到表演中,再对音乐作品进行创新,充分展现出音乐作品的时代特色。表演者在进行表演时,要对传统的表演方式进行改革,要勇于创新,将自身的思想情感融入到作品中,并结合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添加一些表演者自身的风格,将音乐作品演绎得更加精彩。

(三)对音乐作品有足够的认知在对现代音乐美学进行研究时,要做到能在音乐表演中充分诠释作品的含义,这就要求表演者要对音乐作品有足够的认知。[5]音乐美学理论表明,要想完成对音乐作品的诠释,就要对作者的创作意图、乐谱记录过程等进行详细了解,还要对创作者的思路进行正确分析。由于音乐作品是创作者用乐谱完成的,音乐作品也无法随着人们的意志进行转移,因此,就需要表演者对音乐作品有足够的认知,从而准确表达出作曲家想要传达的意义。现代音乐的表演以音乐作品的本质为出发点,进行音乐表演时,要展现出音乐作品本身的情景。从目前音乐的发展来看,我国音乐表演艺术发展存在着很多不足,表演者只是理解了音乐作品表面的含义,因此在呈现时,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在展示音乐作品时也无法深入了解创作者的思想情感,造成了表演效果的偏差。同时,对音乐作品文化背景的理解不到位,也影响了表演的效果,使表演效果大打折扣。为了在实际表演中避免这些问题出现,表演者需要在表演前做足功课,深入了解音乐作品的含义,之后再进行表演。表演者只有对音乐作品有足够的认知,才能真正体现出音乐的艺术价值。

(四)对音乐表演艺术进行不断创新音乐表演艺术是对音乐作品的二次创作。在进行音乐表演时,基本要求是根据音乐作品的内容进行构建,而更高层次的要求则是表演者结合时代背景,添加个人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并进行二次创作。从音乐美学的角度上看,表演者应该将自身的音乐素养与音乐的社会性质充分结合,对音乐作品不断创新,赋予音乐作品新的含义。[6]

对表演艺术的理解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电视 导演 艺术 特色

电视导演艺术,是整个电视艺术的重中之重,从某种意义上讲,电视导演艺术直接决定着整个电视节目的优势成败。因此,关注、研究、提升电视导演艺术水准,是当前各电视台工作的重心与主攻方向。而要做到这一点,又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电视导演的艺术特色。为此,笔者结合个人多年来电视导演的工作实践与理性思考,就电视导演的艺术特色这一重要的艺术命题略陈浅见,以与广大电影导演同行讨论,一起提高。

具体而言,电视导演的艺术特色,可以分解为以下三大层面进行解析。

一、电视导演艺术的地位与作用

电视导演艺术在整个电视艺术中,居于首要地位,起着决定性作用。

如果说,电视导演是电视艺术的总设计师和创作集体的总指挥的话,那么电视导演艺术就是电视艺术的“设计图纸”与“施工计划书”及其具体的实施过程。因此,电视导演艺术是电视艺术创作、制作的核心因素,是对所有电视节目文学剧本的诠释、演绎、再创作的过程。

1.对全部节目起综合创作作用。电视导演艺术,对全部电视节目起着综合创作作用,即从文学剧本创作、表演到舞台美术(包括布景、道具、服装、化妆、音响、效果、灯光等),都以导演艺术为统领。

2.对表演艺术起指挥作用。表演艺术在电视节目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它虽然与戏剧表演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但它比戏剧表演更要求生活化、自然化、真实化。而且因为电影表演不受舞台时空的限制,镜头组接灵活自由,不像戏剧表演那样具有独立性与连续性,导演可以随叫随停,所以就更要求导演对表演艺术的指挥功力与指导功力。要把有关表演艺术的“表演艺术是行动的艺术”、“心理(内部)动作与形体(外部)动作的有机统一”、“从自我出发生活于角色”、“舞台生活的双重性”、“情感体验与情感表现”等理论具体灵活地应用于电视表演艺术实践之中。

3.对文学剧本起拍板修改作用。电视导演是电视节目的总负责人,因此有权选择节目文本,并对各种节目的文学剧本起着拍板、修改的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电视导演艺术在电视艺术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二、电视导演艺术的内容与形式

电视导演的艺术特色,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内容的导演艺术特色。内容的导演艺术特色,体现在导演对题材的解释,对主题的诠释、对人物形象的演释、对情感的表达等多方面的特色上面。例如同是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导演艺术,旧版的王扶林导演艺术特色与新版李少红的导演艺术特色,就各有不同:王扶林的导演艺术特色以沉实、厚重、含蓄、凝炼见长,而李少红的导演艺术特色则以唯美、清新、俏丽、舒放见长。这两种不同的导演艺术特色,又分别呈现在不同的表演艺术、美术之中,更分别体现在对剧本题材、主题、人物形象的理解诠释之中。

2.形式的导演艺术特色。电视艺术的形式包括体裁、结构、语言等内涵,电视导演的艺术特色,也具体体现在不同的体裁、结构、语言之中。例如在体裁方面,有的导演艺术善长处理主题晚会,处理综艺晚会,也有的导演艺术善于处理联欢晚会或颁奖晚会。又如在结构方面,有的导演艺术善于选择绘画派构图来体现其特色;而有的导演艺术则善于选择纪实派构图来体现其特色;再如在语言方面,有的导演艺术通过“蒙太奇”(又分为“平行蒙太奇”、“对比蒙太奇”、“复线蒙太奇”等等)语言体现其特色;而有的导演艺术则喜欢通过“长镜头”来体现其完整的时空、丰富的表意性等特色。

由此可见,电视导演艺术特色具体体现在其内容特色与形式特色两大方面。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内容特色与形式特色是一对有机的统一体,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内容特色影响制约着形式特色,形式特色又反作用于内容特色。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

三、电视导演艺术的风格与个性

电视导演的艺术特色,也体现在风格与个性之中。

1.风格的导演艺术特色。风格是艺术风格的简称,指的是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创作特色。风格的行成有两大方面的因素:主观方面的因素是作家、艺术家的创作道路、生活阅历、艺术修养、美学理想、艺术追求等;客观方面的因素是时代、民族、地域、文体对创作的规定性因素。由于处理题材、结构布局、熔铸主题、驾驭体裁、塑造形象、运用表现手法、语言的不同特色,便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色。艺术风格是艺术作品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艺术风格的多样化,是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审美多元化需要的必然。从美学的角度考量,艺术风格的形成又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密切相关。这一点,在电视导演中有许多成功的例证,例如同是电视春节文艺晚会,祖国北方黑龙江电视台与南国广东电视台,风格就显著不同:黑龙江电视台的春节文艺晚会,以热烈、火爆、粗犷、豪放的风格取胜;而广东电视台的春节文艺晚会,则以温馨、柔美、细腻、舒展的风格见长。又如同是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文艺晚会,不同的导演也会有不同的导演艺术特色:黄一鹤的导演艺术特色以老辣、厚重的风格特色著称;郎昆的导演艺术特色则以新颖、别致的风格特色引人;金越的导演艺术特色又以广博、开放的风格诱人……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对表演艺术的理解范文第3篇

关键词:钢琴艺术表演时代化个性化民族化

钢琴表演艺术是一门理论实践性的艺术学科。钢琴表演艺术作为艺术作品的二度创作过程,是建立在遵循作曲家原意的基础上、具有表演者个性风格特点的作品再现。钢琴表演艺术学科的实践运用和音乐美学的审美观是密不可分的。在音乐的表演过程中存在着两种方向的运动:一是表演者把内心的精神转化为音乐,即精神变物质的过程。二是观众把这种音乐再通过大脑的理解转化为精神,即物质变精神的过程。好的表演艺术形式总是可以通过自己的表演,积极地影响和感染观众,帮助观众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力,调节观众的欣赏角度和趣味。任何表演艺术的存在都脱离不了时代、个性以及民族这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对钢琴表演艺术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个性、时代的不断进步,以及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是钢琴表演艺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钢琴表演艺术除了在原有的优秀传统表演基础上要不断发展,还要考虑出新,结合不同层次群体的心理需要,从现代社会人们希望出现新事物的角度,以及对钢琴表演艺术、钢琴文化传播途径的新需求,真正使钢琴表演艺术繁荣昌盛。

一、个性化表演是钢琴表演艺术发展的基础

钢琴表演艺术据其特性及其作品的需要,表演者采用单独、侧面对观众的表演形式。这种传统的表演形式为表演者创造了一个对音乐更好地理解和阐释的艺术氛围,在突出表演者自我意识的同时,向观众传达对音乐的逻辑性和严谨性的理解;也正是这种传统的优秀的表演形式,我们才能欣赏到各种不同风格的表演。风格既表现于内容,又表现于形式,它是由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所表现出来的总体的特色。对于一首作品,表演者根据自己想表达的思想内容,选择能够反映、表达自己心理的表演形式。不同的表演形式,也是表演者风格和修养的体现。例如演奏贝多芬的《热情》,表演者除了根据作品给予指定的表现形式进行表演创作外,施纳贝尔突出了严谨、理性的古典学风;李赫特尔感情激荡,气势恢宏,风格浪漫;鲁宾斯坦呈现了温文尔雅的气质;霍罗维茨则表现了炉火纯青的技术和强烈的个性;肯普夫表现出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和成熟的技巧。正是有了这些不同风格的创造,《热情》才会像钻石一样始终闪耀着夺目的光芒,产生了不同的审美价值。这对于有音乐素养的听众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灵的慰藉。

在钢琴表演过程中,个性与共性不可分割地存在于一个有机整体里,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也就是说,表演者把对作品的整体理解和感情寓于他们不同的表演形式之中。作品给演奏者提供了创作的基础,但也有许多潜在的不定点和空白,给了演奏者填补、再创造的空间。演奏者就可以借助一些手段,创造另外的一种音乐审美效果,拓展音乐表演的视界和话语空间。茵格而顿指出:“像绘画那样的‘原作’在音乐中是不存在的,音乐作品本身只能提供一个多层次的未定点。只有通过一次次的音乐表演来实现一个变体。每一个变体都包含有表演者的独特创造,并使音乐作品成为表演者和作曲者共同创造的艺术复合体。”[1]表演者在这个多层次的未定点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以及内心体验的思维活动,进行抒发人类思想感情并赋予音乐作品生命力的二度创作,尽量完善音乐意境,表现音乐情感与内容,并使其成为联结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的纽带。

钢琴表演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更应突出个性化的艺术表演形式。任何艺术如果脱离了创新与发展,就会变得苍白无力,没有生命力和活力。这就对传统的钢琴表演形式有了更高的要求和迫切的需要,同时对表演者来说,除了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外,还要有跟上时代的敏锐头脑,来丰富自己个性化的钢琴艺术表演过程。

二、时代化表演是推动钢琴表演艺术发展的因素

“美”产生于人——主体的愿望,而主体愿望的产生则源于他的“社会性”![2]任何创作活动都有一定的社会性,同样,钢琴艺术的表演形式也不能脱离社会性而存在,它与时代的不断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

钢琴表演艺术传统延续下来规范化的表演模式可以被真正有音乐修养的少数群体所接受,是“精英”“贵族”式的欣赏方式。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网络传媒等现代交流手段方式的迅速发展与改变,使钢琴音乐面对的是更多、更为广泛的群体,钢琴表演艺术应从音乐表演多元化角度,积极探索如何在表演形式以及音乐表现上使广大观众更好地接受。这也是推广钢琴音乐、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教育和音乐修养,使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和享受音乐的“准精英”式钢琴音乐的推广方式。

钢琴表演艺术发展至今,由于现代社会文化、观众对象的不同,“阳春白雪”式的钢琴表演艺术在后现代文化的特征上应有所突出。由于“观看并不是一面一成不变的镜子,而是充满生气的理解力。”[3]所以根据观众理解的差异,对于作品的艺术表演再现做出的反映,有可能正确、有可能歪曲。当然真正的艺术是不能以大众的喜好和接受能力作为艺术的标准的,这违反了艺术的原则。正如戏剧界所认同的:“观众不一定都是对的,但无视观众的艺术家却永远是错的。”[4]为了让社会能够更为广泛地接受和认同严肃音乐,我们可以在钢琴音乐的表演过程中采取更容易被大众心理所接受的传媒方式和艺术表现手段。“人是精神和肉体的结合物,所以每遇到一种运动,不仅视之而已,同时还有意用我们自己的动作来表出它们。……”[5]所以表演者在钢琴表演过程中,由于从内心生发了音乐的感受并产生了肢体动作,从而更好地表达作品内容及抒发自我情感的手段,即表演形式。它是音乐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音乐作品和观众思想产生共鸣的必要手段。作为媒介,表演形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帮助表演者创造一种情景,通过观众的想象来产生感情。随着时代、网络、高科技的发展,观众对钢琴音乐特别是适合现代钢琴作品新的表现手段有着强烈的渴求和愿望,希望表演者具有时代感、与生活体验相接近的表演形式,表现与观众共有的对现代生活的体验与感受,从而感染观众,同时也给钢琴表演艺术注入新的血液和生命力,使钢琴表演艺术从不同角度更完美地获得其美学体验。这也是现阶段社会发展对钢琴表演艺术的迫切需要,也是钢琴音乐、钢琴教育和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和目标。

三、民族化表演是钢琴表演艺术发展的灵魂

21世纪更是一个在不断发展中求生存的时代,音乐的审美价值趋向多元化、开放性,但总的文化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体现着一种民族精神,闪耀着华夏祖先的文明和智慧。

李凌的美学思想认为,“所谓‘民族风格’,它包括了这个民族的思想、情感以及它要表现这些思想、情感所选取、缔造的音乐形式上的一切特色的总和。”[6]追求表演艺术的民族风格,应该成为钢琴表演艺术遵循的一个美学原则。中国第一位在国际上获得西洋音乐演奏奖的钢琴家傅聪,正是因在他的钢琴演奏中充满了中国灿烂文化的诗情画意般的境界,以及中西贯通的音乐表现力而享有“钢琴诗人”的美誉。他演奏的肖邦被认为“赋有肖邦的灵魂”。傅聪之所以对西洋音乐理解得深刻,“大半得力于他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认识与体会”。因为“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民族的优秀传统精神,具备自己的民族灵魂,才能彻底了解别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渗透他们的灵魂。”[7]这也是傅聪在钢琴表演艺术上能做到真正中西融合贯通,用中国的古典文学表现西方音乐意境的精髓所在。

中国古代对音乐美学的研究源远流长。儒、道、法家对音乐美学都有系统化、理论化的研究。傅聪的父亲傅雷非常重视对傅聪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自小用近乎私塾的方式,从孔孟先秦诸子、《国策》《左传》《晏字春秋》《史记》《汉书》《世说新语》上选教材,以富有伦理观念与哲理气息、兼有趣味性的故事、寓言、史诗为主,以古典诗歌与纯文艺熏陶结合在一起,亲自对他施教。“我的东方人的根,真是深,好像越是对西方文化钻得深,越发现蕴藏在我内心里的东方气质。”[8]所以在傅聪的演奏中有蕴含中国音乐美学的“无我之境”。这和他自小得益于中国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成熟的领悟力是分不开的。

民族性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是艺术再创造的土壤和源泉,是创造具有特色的表演艺术的动力所在。中国的钢琴表演艺术要坚持发扬民族性,与时代共进,突出个性意识,才能使钢琴表演艺术在社会发展潮流中始终保持活力,在时代变革过程中展现新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赵保清《浅谈音乐表演艺术》南京艺术学院院报2001年第2期

[2]《论音乐表演艺术的创造性——从布莱希特“陌生化”表演艺术理论得到的启示》冯效刚人民音乐1997年第11期

[3]艺术风格学:(瑞士)海因里希·沃尔夫林著、潘耀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251页

[4]《试论音乐表演艺术中表演者主体地位的确立》张放音乐探索1999年第1期

[5](德)罗采《卡里哥纳》H·里曼著缪天瑞译

[6]彭根发《李凌音乐表演美学思想初探》交响——西安音乐学院院报1996第4期

对表演艺术的理解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服装表演;艺术美;形式美;审美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2-0038-01

一、服装表演中的艺术美

艺术美是生活和自然中审美特征的能动反映。服装表演艺术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所体现出的艺术美可以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对人的精神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服装表演中的艺术美不是对各种艺术样式的要素的简单相加、机械拼凑,而是把这些要素有机的统一为一个艺术整体,形成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独立的艺术样式。各个艺术成分必须服从、统一于服装表演自身的美学原则,对艺术形象进行典型塑造,并统一于整个表演中,更好地显现服装表演艺术的和谐美。服装表演具有当众表演的直观性。通过服装表演自身的艺术美来实现美的创造,实现服装设计作品的美向欣赏的现实境界的转化,实现服装美的价值,创造服饰美与生活美的和谐。服装表演的直观表达,引导观看者的欣赏活动融入具有意境的表演氛围中,使观者的审美趣味有了新的提高。

二、服装表演中的形式美

形式美不是一种自身独立的美的形态,对人类审美活动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形式美是自然、社会和艺术中各种感性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和声音等)的有规律组合所显现出来的审美特性。”(1)形式美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审美对象。通过形式美,人将“返于‘失去了的和谐,埋没了的节奏’,重新获得生命的中心,乃得真自由、真生命。”(2)服装表演要满足人们对于美的感观的需求,形式美占有重要的地位。一场精心策划的服装表演是需要靠它的形式来表达其中的内涵,给观众视觉的冲击,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服装表演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备形式美的特征。

首先,服装表演具有节奏韵律美。如模特在表演过程中根据服装的特点,跟随服装所配的音乐有节奏的进行,使人产生节奏感,观看者的心能随服装而动,更集中精神在来体味服装的内涵。其次,服装表演是人体静态美和动态美的统一。通过模特的静止的造型,把人体美和服装的款式、色彩以及工艺相融合来体现服装的内在意味,可以美化人体,人体又可以塑造服装的个性,两者是相互依存的。服装表演中的动态美给服装的特征的展现带来更广阔的空间,服装设计内涵的展现需要服装表演的动态展示来诠释其内在的意义。

三、服装表演中的审美

服装表演直接地呈现给观众其本身所具有的美,在表演过程中实现人与审美的关系。服装表演的审美活动是以审美感知为起点,通过联想和想象所形成的审美意象,从中获得审美愉悦并以外化的动作来展现内心体验及对服装设计的内涵的理解。服装表演作为一种审美活动,通过形体、色彩、线条、造型、音乐等形式因素引起观者的视觉反应、心理的变化,满足审美主体的感观需求及心理上的愉悦。服装表演有突出的审美特质,才能满足人们对于美的情趣的追求。服装表演能延续人的审美过程,并深化人的美感意蕴。服装表演中模特的表演方式,把主体引入到一个美的境界,使欣赏者首先在视觉上接受了这场表演,心理上产生愉悦。随着服装的主题一步步展现给观众时,观者的心灵与服装表演相融合,并通过模特对服装的诠释来体验时尚服装的艺术魅力,用自己的心灵来感悟服装中的意味,把情感融入到服装表演中,满足了欣赏者对服装美的理想的追求,服装表演把欣赏者引入到服装的内在意蕴的境界,使欣赏者和服装的美产生共鸣。因而,服装表演艺术价值的实现需要观者的接受。只有表演者与观者的思想相交融,产生强烈的共鸣,融自我于演出之中,这样观者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表演的意境之中,并获得了对表演艺术的深层次的意义的领悟和把握,产生心灵上的精神享受。在服装表演过程中,各个因素的和谐配合,使服装的主题得到完满的完成,欣赏者从服装表演的节奏及服装的个性中获得审美的最高境界,并在服装表演结束后仍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回味着服装的设计个性的魅力以及所引领时尚潮流。服装表演达到了最高的审美境界,而欣赏者也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二者的价值得到了实现。服装表演要把服装作为“有生命”的形象来展示,需要模特创造性地展示服装的个性色彩和情感色彩,进行个性的创意表演,同时也是服装表演中的审美创造。服装表演通过其形式的审美创造,并使观者达到了心理上的审美需求,也就实现了表演艺术的审美价值。服装表演营造了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世界,并对欣赏者的期待视野产生了定向。

综上所述,服装表演艺术能创造美的世界,也能塑造完美的人生,服装表演中的审美活动是不断塑造完美生活的过程,是实现人生追求的过程。服装表演艺术是活的艺术,通过它所具有的独特的美,将其内涵不断地丰富、拓展,以更新的姿态展现给世人,共同实现人生的美的境界。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对表演艺术的理解范文第5篇

在影视表演中,表演艺术是指演员在摄影机前以自身为创作手段来体现影视片内容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它的核心就是解决演员与角色间的矛盾。具体在现场表演的过程中,导演给演员的一个镜头往往就是一个表演元素,比如“等待”“发现”“窥视”“思考”“注视”甚至“昏倒”“休克”等等,只有几秒种,而演员要在这几秒的瞬间里,非常准确地体现人物感觉或动作。

表演艺术创作中,影视演员依据剧作家提供的剧本,在导演指导下进行二度创作,将人的艺术形象从剧作体现到屏幕上。表演艺术的创作主要表现在独特的再体现和鲜明的性格上,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隐藏在剧作字里行间的深邃的作者意念,并对剧作的人物形象作有个性的补充和体现。这种再创造,要求影视演员有一定的思想水平和较高的艺术修养,具备较深的理解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形象的表现力,能运用正确的表演创作方法和娴熟的演技去塑造人物形象,并深入和熟悉各种生活。

优秀的表演艺术要达到演员与角色的统一、生活与艺术的统一、内部和外部的统一,它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表演的假定性

演员表演的银幕形象的完成要经历一个相当复杂的创作过程。电影的纪实性、逼真性特点体现在它面对观众时使人有置身于真实环境的感受,而实际上,电影表演创作的环境远不像在我们在屏幕上看到的那样有一个相对真实、完整的空间。如人物正处在一个十分孤独的沉思中,而在他的周围却拥挤着一批工作人员,有的在打光,有的走过来给他补妆,有时摄影机的位置紧紧地卡着他的腿,有时灯就挂在他的头顶等等。众多的因素制约着他,使他在从“自我”走向影像的过程中并非能够做到主宰一切。而人们从影片上看到的情景和在现场拍摄的场景,完全是两种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气氛。因此我们说,电影的表演实质是假定性极强的表演。

2.表演的生活化

屏幕反映现实要求逼真,影视演员是在与现实相一致的真实景物中进行表演的,这就要求演员的表演与真实环境融为一体,做到自然、真实、生活化。生活化表演绝不是试图以生活本身去代替艺术创作,对自然的真实反映也并不是自然本身;它同样要以生活为原型,从中选择、提炼,再以生活化的形态,艺术地加以表现,同样要求演员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和技巧,只是表演时将艺术与技巧隐藏到生活的背后,融入到生活之中,使屏幕上的表演达到“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的境界。它要求演员非常自然地在镜头前动作,需要的不是舞台上那种与观众保持一定距离所必要的强调和夸张,而是生活化的逼真,是含蓄与控制。

3. 表演的准确度

表演的细腻与准确,其实就是要求演员对表演过程中分寸感的把握。电影表演的原则要求以一种真实而自然的状态对生活加以艺术处理,而艺术的处理是对艺术准确性、生动性以及丰富性的选择。在表演术语中,演员作为创作者的“我”称作“第一自我”,所演角色的“我”称作“第二自我”。两个“自我”是不可分割的,并存于演员一身。演员如果缺乏自我控制,以致激动时哭得忘了台词,忘了接戏,甚至愤怒起来真的去伤害对手,那么表演将终止,表演艺术也随之消失。所以表演的分寸、表演的魅力、表演的艺术就产生于这种“双重自我”的微妙的平衡之中。第一自我的支配力越强,艺术家的表演功力就越深。

二、表演艺术在节目主持中的界定

狭义上的表演由影视扮演的是另外一个戏剧或电影或话剧中的人物角色,它要求演员通过入戏而达到一种忘我的艺术境界,从而塑造成作品需要的人物形象;而主持人表演则不同,主持人在演播阶段,有意识的运用适当的声调、音韵、节奏、神色、手势、姿态等手段,去传播信息、讲解问题、发表评论,使之更加明确生动,以达到感染受众的目的,甚至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是服务节目的需要,这些有声或者无声的形态符号都可以称为主持人的表演艺术。前面所提到的鲍列夫所谓的“不带框框”和“未经训练”两词之所以加上引号,是想说明主持人的形象并非是主持人自身的真实再现,而是有所选择、有所修饰地显露其自身某些适于电视节目内容及形式的部分。这种选择和修饰的过程就是表演。在演播过程中这部分的表演,常常是争论的焦点,而实际上,节目主持人的表演,就是“经过专门的交际性能”,是“行动的语言”,是“显示”或“隐蔽”自己取得良好图像效果的本领。

与戏剧表演比较而言,主持人的表演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非角色的表演

节目主持人在传播上的一个作用,在于他在一定的程度上模拟了“人际传播”,媒介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传播载体,其传播主体的语言行动都不是个人性的,而是代表着一定的角色在进行大众传播。广播电视的播音员、主持人也是角色,其言行必然带有一定程度的表演色彩,但这种表演又与艺术中演员的表演不一样,是一种“非角色表演”,无需去塑造一个新的非主持人自己的角色,主持人依然是主持人。

如今,非角色表演的引入已成为学者研究国内外节目主持人难以回避的一个重要元素。美国电影学者詹姆斯•辛德曼在《电视表演》中论及“无角色表演”时有这样一段话:“电视不像戏剧,一般不要求表演者展现某一特定角色。作为信息和娱乐媒介,许多电视节目要求的是‘人物’而不是演员。一个人物化的表演者可以是采访谈话节目的主持人、新闻广播员、故事讲述者、演讲者,演员是创造各种性格类型的表演者,多少总要有点不同于自我。而人物化的表演者给人的印象则是他们在摄像机前后都一样,他们不是塑造角色,而是表现真实的自我。”作者所谓“人物化”即指屏幕上主持人不变的形象,非角色,是主持人自己。这样一来,我们便可以理解为主持人的“非角色表演”实际上包含两层意义:第一,与现实生活相比较,主持人是要“表演”的,电视本身便是“多重假定的真实”,何况主持人时常处于不同的节目内容的“规定情景”中。第二,与真正的艺术表演相比,主持人的表演又是“非角色”的,主持人依然是自己,即使是自己的多面,而没有去创造新的非自我的角色。

相关期刊更多

国际口腔医学

CSCD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北省教育厅

心智与计算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厦门大学系统与控制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