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策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美术欣赏 教学 知识点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Primary school art appreciation class teaching strategy
WU Qianqian
(Zheshang Xiandai Primary School, Linhai, Zhejiang 317000)
Abstract Art is for the child to learn to judge what is beautiful things; learn to identify and evaluate the beauty of things; to train them has its own unique aesthetic. We can find to teach students to "appreciate" is very important thing. So how to find the elementary school art appreciation class for students, for teachers, for teaching the conventional way of teaching it? This issue is worth to explore.
Key words art appreciation; teaching; knowledge point
1 把握教材知识点,明确重、难点
1.1 “吃”透教材,分析教学内容
教师首先在分析欣赏教材时必须深入细致,要“吃”透教材的每个内容及要了解各相关的资料,做到充分的理解教材,把握每个教材内容。老师了解的越多越详细,那么在讲课时,语言就更丰富更细致,学生的思维就更能发散。
如,在小学五年级《古人的梦想―飞天》中教师对中国古代石窟艺术中飞天壁画要有基本的了解:中国古代石窟壁画艺术的发展历史,石窟壁画艺术的表现形式,技法色彩等等,结合学生的年级特点及了解的知识面,来给本课做详细的讲解分析。
在设计本课时主要以探寻飞天壁画中的人物形象的动态美为主线,首先通过欣赏中国古代石窟飞天壁画,让学生了解敦煌飞天艺术文化的形成到衰落的过程,让学生在欣赏飞天壁画同时,对飞天壁画艺术有深入的了解,并通过线描方式让学生了解飞天艺术形象的飘逸美感。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去热爱和珍惜我们的石窟艺术宝库。
1.2 明确教学目标,课堂主线要清晰
教学目标是裸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回归点。教学目标的制订是否准确清晰,不仅影响着教学过程的展开,很大程度上也牵制了最终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学设计的前提是必须明确教学目标,才能明确课堂教学的主线,达到教学目的。
在上课时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艺术,观察、欣赏中国古代的建筑、彩塑、壁画等三种艺术特色,最后把欣赏的重点放在欣赏壁画,再到寻找敦煌石窟壁画中的飞天,从壁画中带领学生找到飞天形象。学生通过一步一步的欣赏先了解敦煌艺术产生的历史背景,再让学生了解飞天艺术发展的四个时期,对飞天的历史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对飞天的艺术形象有了抽象的了解,然后再使学生对飞天艺术形象在我们生活中应用有所了解,最后让学生用简单的线条表现飞天人物身上的丝带。
教学过程之中,若缺少了明确的目标,犹如航行大海的船只缺少罗盘。倘若教师在教学的开始,就确实地知道他要得到怎样的效果,那他就能把握明确的教导方向了。因此,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基本前题。
1.3 突破美术欣赏教学重点,解决重点
课堂关键看教师是否正确地讲解了教材的基本内容,是否突破了教材的重点及解决了教材的难点,使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了教材的基本知识。美术欣赏教学和其他的课有所不同,教学的重点不是在于知识的重难点,也不在于为了后面学习的一点点作画小练习,而是这节课学生是否能用自己的语言或者美术用语来欣赏评述这幅艺术作品的能力。
2 欣赏内容要细啃,收集相关资料
2.1 艺术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创作
教师在分析艺术作品时,包括艺术家、艺术作品所在的时代特点,及艺术家所处时代的其他艺术作品代表的都要有所了解。例如,在小学五年级《齐白石笔下的蔬果》(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这节课中,在欣赏齐白石老人作品的同时,应该了解齐白石老人(1864-1957)是跨越两世纪活到将近百岁的大画家,他是继清末民初海派画家之后把传统中国画推上一个新高峰的绘画大师。
2.2 艺术家的人生经历
艺术家的绘画风格和艺术表现形式,与他们的生平经历密不可分,要了解一幅画就要读懂这个艺术家的生活经历。例如,齐白石老人出身贫寒,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齐白石先生孜孜不倦,在艺术追求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终于开启了他人生最辉煌的一页。教师在教学时要使学生了解感受画家的艰辛学作,及孜孜不倦的精神,最终成为一代大画家。
一、课题的提出
(一)现实依据及必要性
1、依据《美术课程标准》及《大纲》要求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2)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3)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4)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5)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课标》中指出“美术教育在于激发学生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美术欣赏是学生通过对大自然、美术作品、生活环境的感受、想像、体验、理解和判断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心理活动,达到以美促知,以美启智,以美怡情,以美促能的教育效果。从而获得终身的、可持续的审美创造力。如何提高欣赏课的教学质量,值得我们美术教师去研究和探讨。
2、目前小学欣赏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课程(课型)不被重视。我区现使用人美版教材每册美术19课,专题欣赏只有1-2节课。市区级赛课活动中,容易出课堂效果的往往是实作课,许多学校对美术教师的考核机制和评价标准只看学生的绘画作品……于是,美术课程偶被挪作他用,各级赛课的“指挥棒”导向,学校的评价标准,让许多教师放弃上欣赏课。
(2)欣赏课教材与学生认知脱节。我区现用人美版美术教材,每册一般在开始和结尾各安排一节专题欣赏课,但这些课程的内容普遍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脱节。出现知识性、专业性上浮,趣味性偏低的局面,课程一旦游离于学生感知之外,欣赏难以直抵心灵,触动共鸣。长期下去,学生与老师都会丧失教学兴趣。
(3)美术教师专业素养与欣赏课发展的不均衡关系。教师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欣赏能力。尽管,我校的美术教师均为专业美术院校毕业的专职教师,但欣赏课教学关乎这个教师的美术专业知识、其他领域知识、理论结构、表达方式等综合人文素养。对于综合性强的欣赏课教学,大家都感到难以驾驭。
(二)课题界定及研究的重要性
1、小学美术欣赏的概念界定
欣赏:欣赏就是从一个作品中发现有意义的地方,慢慢去品味,得到一种很愉快的感觉,是个看似简单却十分深奥的东西。
美术欣赏:美术欣赏是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其作品背后的艺术现象的活动。
2、小学美术欣赏的重要性
美术欣赏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课业形式,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罗克韦尔・肯特曾说过:“艺术的最高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深地懂得生活,进而更加热爱生活。”所以,作为美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欣赏好一张画,一件工艺品,而更重要的是带动学生能独立的去认识美,有选择的接受新的观念。同时应重视思想素质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把他们引向健康、文明、积极向上发展的道路。
因此,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本美术教研组确定了《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
二、课题研究概况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1、收集整理适合各年段的欣赏媒材。
2、探索小学各年段适合学生欣赏的美术内容,形成专题欣赏课。利用平时的教学,养成随堂欣赏的习惯。
3、每天利用课前三分钟,了解一位名家或欣赏一幅名画。
4、有效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及鉴赏水品。
5、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美与生活的认识及应用。
6、使欣赏课程专题化,常态化,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欣赏课程。
(二)研究方法
1、调查法:对我校各年段的学生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他们感兴趣的美术学习内容。
2、文献检索法:查阅资料,了解欣赏课教学已有的研究成果。
3、实验法:将我校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分年段进行实践探索及研究。
4、案例分析法:针对具体的课例进行研讨、分析。
(三)研究过程
1、前期准备阶段(2011年5月―2011年6月)
(1)调查美术课堂现状,了解学生美术欣赏兴趣;(2)收集资料、学习理论;(3)讨论制定实验研究方案,撰写课题申请报告及开题报告;(4)尝试研究。
2、中期实施阶段(2011年7月―2013年2月)
(1)调整课题实施计划;(2)继续收集文献,充实理论基础;(3)进行美术欣赏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究;(4)撰写中期报告,总结反思。
3、后期总结阶段(2013年3月―2013年5月)
(1)全面总结,归因分析;(2)撰写课题结题报告;(3)整理研究论文、教学案例等文字与光盘资料。
三、课题研究主要成果
通过两年时间的实验和研究,教师和学生都欣喜地感受到了自己的收获。
(一)学生方面
1、学生掌握了欣赏作品的方法,提高了美术欣赏的审美能力
研究之前,一件作品让学生评述,他一般都只会说色彩鲜艳、非常有趣、好看或不好看等简单、表面的评价词。这是由于学生对作品缺乏深入感知,作品内涵没有深入挖掘。通过欣赏教学后,学生逐渐明白,鉴赏一幅作品,是由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过程。一般欣赏一个作品,先要看整体――看局部――看神态,进行初步感知;接着了解作者――了解创作的历史背景和创作动因――了解作品技法来自何种流派,进行深入了解、理性理解;最后结合自己的已有生活感受,思维作者意图及作品思想、价值意义等,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开阔了学生的眼界,陶冶了情操,提高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成为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健康的审美能力的人。
美术欣赏教学贯穿小学审美教学的全过程,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却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教材中所提供的欣赏内容几乎涉及美术领域的各个方面(自然、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画派,民族艺术,艺术家及其作品欣赏……),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绘画、工艺美术、雕塑……这么丰富的内容理论上讲应该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但由于受教材版面以及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对欣赏作品的理解评述只能肤浅地停留在表面,很难深入理解其内涵。教学形式单一,教师往往让学生看乏味的幻灯片,一讲到底,造成教师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场面。究其原因,学生没有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欣赏活动中来,只是被动地接受。怎样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呢?
一、前置学习,让孩子有备而赏
在这几年的课程改革中,我们一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我们采取的教学策略有:①布置前置学习作业,结合教学重难点,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完成学案,让学生有备而“赏”,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②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上几分钟,然后再请学生说说对作品初步的感觉。
二、尊重学生,正确评价学生
在欣赏过程中,教师的评价至关重要,课标中指出“在评价中要发挥评价的激励性与反馈功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和发现自己的不足”。因此,我们要学会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以一种平等、引导的心态来对待每个学生,不轻易评价学生欣赏的对与错,要善于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和评述美术作品,让每一位同学都能轻松地讲出自己的观点。如在欣赏“画家·梵高”一课时,有的学生认为梵高的作品《吃马铃薯的人》不好看,人物太丑,光线太暗;而有的学生认为好看,作品中的人物很有特点。这时,教师不用去评论学生的审美水平的高低,只要当好中间人,让学生结合凡高的生平、艺术特点去争论。在争论中逐渐加深对作品的认识,接受丑也是美的一种形式。在孩子们激烈的争论声中,让美升华。
三、以生为本,选择欣赏作品
优秀美术作品可以陶冶情操,荡涤心灵,促进儿童审美能力的发展。我们应该怎样选择艺术作品呢?①课前对收集的欣赏作品进行挑选、归类,同时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题材。例如:“雕塑之美”一课,我从选择学生身边的雕塑作品入手,像绿城广场、德华步行街、校园中的雕塑作品等等,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雕塑之间的距离。②对那些反映学生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他们大都能够欣然接受。因此,我们可以选择学生自己创作的优秀作品,作为补充材料。
四、兴趣式教学
(1)“寓教于乐”,游戏激发兴趣。在美术欣赏课中穿插一些游戏,并能在游戏中完成欣赏目的。在“毛毛虫”一课中,为了让孩子了解节节虫的外形特征以及身体连接方法,在课堂上让学生分组游戏,穿上代表毛毛虫不同身体特征的道具,组成毛毛虫,在教室里边跑边做游戏,有的学生掉队了,大家就一起想想,怎样才能将毛毛虫的身体固定在一起呢?这样这节课的难题就这样轻松解决了。因此,在游戏中解决教学难点问题,是美术欣赏课的一种好方法。
(2)问题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一堂课犹如一个生动的故事,在开头设下悬念,然后在过程中将问题一一解决。在美术欣赏课中,我们也要通过分析、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来一步步完成对作品的认知。在“雕塑之美”一课中,欣赏乐山大佛时,我先让学生感受大佛的高大,接着问学生:“面对这样的大佛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迅速举起了小手:“这样的大佛是怎样建成的?”“大佛是谁修建的,多长时间修成的?”“为什么要建造大佛?”……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这时,我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海通和尚如何艰难地修建了乐山大佛。学生聚精会神地听完了故事,在故事中,学生的问题得到了解决。由此可见,发现问题,艺术性的解决问题是上好美术欣赏课的一种有益尝试。
(3)体验激发创作潜能。有时要让学生了解被欣赏的作品,光靠教师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这样产生的印象不仅肤浅,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反感。如在欣赏“雕塑之美”一课时,如果只是让学生欣赏图片,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对作品的认知就会离实现教学目标相差甚远。尤其是外国雕塑在学生的印象中是一个比较遥远的概念,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对作品的实际模仿与操作,才能真真切切体会到作品的美。所以,在讲到《掷铁饼者》时,我安排学生模仿其动作,学生在快乐中体会到了雕塑作品瞬间的运动美感。在作业的编排上更是做了大胆的创新,不是让学生用文字评述,或画雕塑作品,而是变静态作业为动态创作,让学生以“阳光下成长”为主题,模仿雕塑创作形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动态的行为艺术创作。学生的创作热情一下子被激发了起来,有表现学习生活的,有表现运动场面的,有表现乐于助人的……学生在表演时,动态选择把握得很好,表情丰富,配合默契。通过学生自己的创作,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了雕塑的艺术特点和美感。真正做到了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小学美术欣赏在教学中的实施很容易被忽略,不是因为不重要,而是因为有难度,不好把握。但它对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培养审美能力、激发创造力、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十分重要。那么,如何在课堂中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我试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以学定教 面向全体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因此,我在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的时候,时时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使自己“从教师走向学生”。依据学情来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这里的学情包括学生的已有知识、能力基础,学生的年段认知水准,学生课前的预习程度,学生对新知的情绪状态等学习主体的基本情况。)。确定教学的起点不过低或过高,在恰当的起点上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让每一位学生达到最优化的发展。这也正是我们经常提起的“以学定教”。
就好比五年级教材中《飞天》一课, 我先将教材进行了深入分析(它属于“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内容,也是线条系列中的一部分。飞天是敦煌艺术的标志。敦煌地区约500多个石窟中,都绘有大量的飞天形象。这是在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外来艺术的成就,发展创作出来的敦煌飞天形象。这些飞天的造型婀娜多姿,形态各异,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喜闻乐见。),此后结合学生的实际与年龄段特点,确定了教学目标、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艺术作品中飞天的表现手法和丰富多彩的艺术特点,感悟传统造型艺术的魅力;引导学生探究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探究意识;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美术欣赏课的兴趣。)。因此,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中我非常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尊重他们是有主观能力性的活生生的人。所以,导入阶段就预设了两种情况(莫高窟图片的出示,知道或不知道),为本课的学习打下铺垫。同时,通过“听一段录音,看看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形象?”深入环节,使学生明确了本节学习内容,并预埋了悬念,进而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之后的参与、探究过程中更是将教师的“教”,建立在了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而我会根据学生在自学时出现的尚未解决的问题,作适时、适当的引导、点拨,以实现课堂教学时间有效运用和高效运用。整堂课全面调动了每位学生的眼、口、脑、心及四肢,充分实现学生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用艺术的眼光去欣赏,用自己的心灵去发现,用内心的语言去描述,使他们在欣赏中全方位地动了起来,理解作品的内涵,有效提高了欣赏教学效果。
二、改变枯燥 灵活递进
很多时候,大家会认为欣赏课仅仅是拿出作品,让人“看”而已。乏味无聊,一成不变的讲着:这幅是某某某大师的作品,创作于哪一年,属于哪一类别的创作,接下来再来欣赏另一幅作品,它是某个时期的重要艺术,创作于……等等。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不耐烦,老师也会将此类课程当作“照本宣科”。要改变这种“正常”的“不正常”现象,就必须改变索然无味的枯燥教学模式,无形中对任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必须深刻了解教材中每一件美术作品的名称、作者、时代背景、创作情感、深刻内涵等基础理论知识,更要求教师本身要有扎实的美术理论功底,并要了解一些与所讲作品的有关的生动有趣的故事、笑话、典故等等,将它们融会贯通,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切入口,因为“高兴学来的东西永不会忘。”。所以,我们可以在欣赏时分种类进行配编。比如欣赏国画作品,给它配上适合的乐曲,有声有色……;在欣赏古典建筑,如《帕特农神庙》时,我将故事引入课堂,“帕特农神庙是为雅典城邦守护神雅典娜而建的祭殿,传说智慧女神雅典娜和海神波塞冬争夺这座城市。宙斯决定:……”,“决定谁能给人类一样有用的东西……”、“雅典娜敲出了橄榄枝”、“ ……”,孩子们争相喊道,有了这样的共鸣与兴趣,之后的欣赏便在不经意中有序地向前推进了。
不久前听了一位老师《红色的画》的公开课,让我印象深刻,感想良多。他便是用音乐辅助、感知色彩,让学生在音乐的中辨别不同色彩所带来的不同感受。如:在播放上海爱乐民乐团《喜洋洋》乐曲时,学生不由自主的晃动了起来,叫喊着:“是欢快、热烈,是红色”;大提琴音乐《死亡的开始》,当沉闷的音乐声一响起,学生就立刻会反映出压抑、脱口而出地说出这是“黑色”。之后为强化学生的理解与感受,这位教师运用点歌台这一活泼、灵活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进来将自己在音乐中感受到的色彩,不是用嘴巴而是拿起手中的彩纸高高的举起,掀起了这一节课的又一。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完成了欣赏学习。就连听课老师也跃跃欲试,想要加入进去。
不难看出,有特色或“花心思”的欣赏设计,会改变枯燥无味的教学常态,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同样也会让他们对今后的欣赏课学习有着无限渴望。
三、鼓励表达 展现自我
托尔斯泰有过这样一句名言“把自己体验到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使别人为这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我认为这就是表达,表达在生活中代表了一个人的沟通交流能力,在欣赏教学中,我觉得它更是检验一节课教学成果或是实时学习中学生汲取知识、理解内涵的情况反馈。只有通过交流与表达,教师才能在此过程中了解学生掌握与理解的程度,它应是欣赏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又一重要组成。当然,对于表达我认为每位孩子都会有自己的特色与展现自我的方式,他们也许会像我上《飞天》时,可以从各个角度,纵向对比出不同时期飞天的特点,不论是从造型表现,色彩运用还是背景处理上,回答的既充分又完整。这样的表达自会令人满意。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具有这样的能力与素质,就像我们自己的每根手指一样长短不一,他们在生长环境、家庭教育与个人的理解等方面有着差异,所以,我不要求每一位都有如此敏锐的洞察力、会运用华丽的辞藻、有着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完美无缺的口头表达能力。只是希望他们能将自己的感受“毫无顾忌”地表达,可以是与美术相关的专业用语,也可以是简简单单的几个词组,还可以是童言无忌的“胡说八道”和极不协调的“肢体语言”,甚至可以是发泄式的胡涂乱抹……我相信让他们尽可能的展现自我,只要有针对性地分层加以指导,,一定会实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四、收获成功 花香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