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在线教育的经济效益

在线教育的经济效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在线教育的经济效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线教育的经济效益

在线教育的经济效益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继续教育;战略转型;路径;中山大学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继续教育作为高校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的三大构成之一,在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文化传承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窗口。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应顺应学习型社会建设和国家发展战略的大势,因时而动,因需而变,适时实施继续教育的战略转型,以更好地发挥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一、高校继续教育战略转型的必要性

高校继续教育的战略转型是指高校继续教育机构通过战略层面的系统规划和路径选择,实现继续教育办学从学历继续教育到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战略转移。高校继续教育战略转型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继续教育办学定位回归的需要

从继续教育的办学定位看,继续教育是学校教育之后的一种教育,主要是为完成了学历教育的学习者提供一种非学历的教育。而当前大部分高校的继续教育仍然以学历继续教育为主,学历继续教育是其主体和核心。继续教育机构长期以来火热的学历继续教育现状,源于高校学历继续教育供给不足以及社会中积存下来的学历继续教育需求。但是,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办学能力的不断增强,以及社会上学历继续教育需求的逐渐满足,继续教育机构的这种学历补偿功能正在日益减弱,继续教育的办学定位回归非学历继续教育正当其时。乐传永认为高校“只有及时从学历教育为主向专业技能培训、休闲教育等非学历教育为主转型,才能更好地发挥高校继续教育主动服务社会转型发展的作用”。为此,高校继续教育需要调整办学定位,布局办学方向,实现继续教育从学历继续教育到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战略转型。

(二)终身教育体系建构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由此可见,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成,需要满足学习者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而学历继续教育仅仅是学习者多样化学习和发展需求的一部分,同时学历继续教育也只是覆盖学习者人生阶段的一部分。郝克明指出“继续教育类型正从学历补偿教育为主向终身化的继续教育目标发展。适应社会发展和学习者多样化需求的各种非全日制、非学历教育,正逐步摆在继续教育发展的突出位置”。为此,作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中坚力量的继续教育,需要从学历继续教育中跳出来,通过战略转型、系统规划,开展多样化的非学历继续教育,才能真正满足学习者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

(三)顺应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在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国家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战略,包括“一带一路”“万众创新、大众创业”“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这一系列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我们教育机构为国家培养大量的能用的、可用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人才培训市场,而这一人才培训市场,主要应该是非学历继续教育。为此,继续教育教育机构将自身的办学定位从学历继续教育为主转移到以非学历继续教育为核心,是顺应国家发展战略,为国家人才培养做出更大贡献的需要。

二、高校继续教育战略转型的系统规划

为实现继续教育的战略转型,首先需要在宏观层面对继续教育的战略转型进行系统规划,然后通过合适的路径选择,最终实现继续教育的战略转型。继续教育战略转型的系统规划包括指导思想、战略定位和战略目标的确立,以及组织机构、体制机制的明确。

(一)指导思想

基于继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定位以及继续教育自身的特点,继续教育的战略转型应以“4个思维”为指导思想,即继续教育的教育思维、市场思维、信息化思维和战略思维。

教育思维是继续教育之根本。教育思维是指继续教育的转型需要基于教育以及继续教育的基本规律。只有遵循了这两个基本规律,我们所做的才会是教育事业,才会是人才培养事业。只有遵循这些基本规律,继续教育才有可能获得可持续发展。当前,继续教育正在从学历补偿教育转向能力培养为主的非学历继续教育,继续教育的战略转型正当其时。当然,从继续教育更远的发展趋势看,继续教育将最终变成促进人的均衡发展的一种教育形式。

市场思维是继续教育之基点。继续教育作为高校社会服务的主体和窗口,继续教育的开展一定是基于需求导向的、采取市场机制的、注重品牌建设的。继续教育具有较强的市场属性,继续教育的战略规划需要基于市场思维,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

信息化思维是继续教育之利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更好地为更大的社会群体提供更多的教育服务,信息化思维需要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做到趋势引领,在信息技术与继续教育的结合上做到深度融合,并能通过信息技术的创新性应用实现继续教育的模式创新、管理创新、方法创新,最终实现继续教育的高质、高效发展。

战略思维是继续教育之手段。战略思维是对教育思维、市场思维和信息化思维的综合和落实,是对继续教育战略转型的宏观架构。继续教育的战略转型包括战略定位的明确、战略目标的设定、转型规范的制订等(如图1所示)。

(二)战略定位

继续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平台,人才培养、汇聚的场所,服务社会的窗口。继续教育的战略转型应以“互联网+教育”为战略支点,以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为导向,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以非学历继续教育为主体和核心,实现继续教育的战略转型。

为此,中山大学高等继续教育学院确定了“致知致用、致高致远、致优致雅、致善致美”的基本理念,通过发展以非学历继续教育为主体和核心的继续教育,全面实施继续教育的战略转型,以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实现继续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三)战略目标

基于继续教育的发展定位,继续教育的战略目标应该是通过继续教育的战略转型,实现非学历继续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扩大高校的社会影响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树立继续教育品牌。

对于中山大学高等继续教育学院来说,则是力争在2020年形成一个以非学历继续教育为核心业务的综合性的教育集团企业。到2025年,将自身打造成为全国继续教育重要阵地,在北京、长三角、珠三角继续教育的核心骨干分布体系中的南方重要支点,全国格局中的核心成员,树立继续教育的形象和品牌,成为学校服务社会的重要渠道。

(四)战略规划

为实现继续教育的战略转型,需要在组织机构、运营机制和管理模式上的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包括企业化组织机构的架构,产业化运营机制的建构以及企业化管理模式的建立等。

1.建立企业化的组织机构,实现组织架构转型

企业化的组织架构建立,有助于继续教育机构与继续教育市场的顺利衔接,有助于继续教育机构进一步贴近和适应继续教育市场,设计和生产出适销对路的继续教育产品,并能对继续教育市场做出更及时的反馈。为此,中山大学高等继续教育学院参照企业化运作流程,统筹全院管理和办学职能,建立了一体化、扁平化的组织机构。基于功能整合、效率提升的原则,将学院的原有组织机构调整为四大中心11个部门。四大中心分别为事业发展中心、教育培训中心、在线教育(学历教育)中心、公共服务中心。事业发展中心负责继续教育的发展规划、产品研发、市场开发、对外合作、校友工作等,实现对学院信息化、市场、宣传、质量监控、对外合作的统筹;教育培训中心负责各领域、各区域的线下培训业务的开展;在线教育中心负责在线教育的开拓、各类学历继续教育的收尾和转型发展工作;公共服务中心负责对学院的各类业务提供服务支撑。学院同时成立三大培训基地,即广州培训基地、深圳培训基地和珠海培训基地,为各类培训业务提供后勤保障支撑。新的组织架构如图2所示。

2.建立产业化的运营机制,实现运营机制转型

继续教育具有产业化的基本属性。继续教育机构通过采取产业化的运营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实现效益为目标,以专业化服务和优质管理为依托,可以实现从分离型运营机制到产业化运营机制的转型。产业化运营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建立互利共赢的对外合作机制:互利共赢的对外合作机制是继续教育机构稳定合作伙伴、保持长期合作、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此,继续教育机构可以统筹继续教育的对外合作,将继续教育的对外合作工作归口到一个部门。通过采取“加强合作、扩大合作、创新合作”方式,明确对外合作的原则,建立对外合作的制度和流程,通过多形式、全方位的对外合作,做大做强非学历继续教育。

建立以良好社会形象为基础的市场化运作机制:良好的社会形象,是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和前提。为此,继续教育机构市场化运作机制的建立应以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公共关系为基础,而不能急功近利,为了短期的利益,损害长期的市场。市场化运作机制又可细分为产品开发机制、市场营销机制、品牌建设和管理机制等。

建立学历与非学历教育项目相互融通的资源整合机制:高校在长期的学历继续教育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包括学习资源、教师资源等。在继续教育战略转型初期,应充分利用学历继续教育的已有资源和项目,促进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的资源整合,实现从学历继续教育到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平稳过渡。

3.建立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实现管理模式的转型

当前,大部分高校继续教育机构采取的是事业化的管理模式,人力资源的管理与考核难以与绩效考核真正挂钩。采取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可以通过建立企业化的随需而变的动态组织机构、人力资源管理和考核激励机制等,实现制度管理、流程管理、用人机制管理的转变。企业化的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建立企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继续教育机构可以参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建立以“用人”为核心、建立融“选、育、用、留”为一体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优化配置现有人力资源,引进高素质培训人才,通过实施全员聘用制度,激活和优化人力资源,保障非学历继续教育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建立基于目标责任制的全员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基于岗位的工作目标,采取基于目标责任制的全员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绩效考核分为两类:一类是办学部门,可以以经济指标作为考核的硬指标,以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公共服务等作为软指标进行考核;一类是公共管理和服务部门,可以以工作业绩作为硬指标,以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合作精神、服务意识等作为软指标进行考核。继续教育机构的领导也应参与绩效考核,其继续考核与主管部门的绩效考核挂钩,绩效考核的结果跟员工的绩效奖励挂钩。

三、高校继续教育战略转型的路径选择

继续教育的战略转型包括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其中非学历继续教育又包括以线下培训为主的非学历培训和以线上培训为主的在线教育。为此,继续教育战略转型有三大路径,即做大做强非学历培训、做新做活在线教育、转型发展学历继续教育。

(一)做大做强非学历培训

1.发展路径

非学历培训的发展路径:立足于三大业务主线、依托三大培训基地、开发五个支柱产品,实现非学历培训的跨越式发展。三大主线是政府培训、企业培训和国际教育;三大基地是指广州培训基地、珠海培训基地、深圳培训基地;五个支柱产品是指干部培训、企业培训、职业发展教育、国际教育、公共服务培训。

2.三大业务主线

政府培训:面向政府、社区、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领域,依托广州校区培训基地,用好“中山大学干部教育培训基地”,组建政府部门培训团队,以依法行政、政府机构改革、职能转变、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城镇化建设、社区管理等为重点,面向领导干部、公务员、社区管理人员,开展多层次、多类别、多形式的培训。

企业培训:面向行业、企业,依托深圳培训基地,用好“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基地”,与行业、企业建立联盟,与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合作,全方位推进企业培训,包括总裁、职业经理人、港大课程等高端职业发展培训,以及以职业发展能力提升为目标的职业发展教育培训项目。通过打通各类培训项目,实现各类培训资源的共享、互通。

国际教育:基于国家“一带一路”、东盟、自贸区的战略性发展规划,依托珠海培训基地,用好“中山大学东盟教育培训中心”,聚焦东盟国际教育,开展主要面向东盟10国的国际教育。

3.五大支柱产品

干部培训产品:一是配合实施国家人才发展总体战略,以广州为中心、聚焦珠三角,辐射全中国,大力拓展省外培训市场,重视支持西部地区,为香港、澳门等地提供相应的培训课程, 在全国范围内打响中山大学公务员培训品牌;二是调研和整理干部培训项目,优化、强化热门培训项目和课程,形成干部培训项目库、课程库以及师资库,面向政府部门宣传推介;三是创新合作模式和培养模式,通过加强与政府部门的合作,将干部培训工作融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

企业培训产品:一是适应社会需求和国家发展导向(如“互联网+”与企业创新),优化师资、更新知识、优化教学方式,整合课堂教学与实战演练,为企业量身定制实战课程;二是调研、整理现有企业培训项目、课程、师资,建立课程库和师资库。按金融、营销、人力资源、领导力、执行力等不同类别,形成必修课模块和选修课模块,开发新的企业培训产品;三是整合、优化MBA课程培训项目,增加项目类型和培训层次(如DBA),全国招生,多点教学,资源共享,错位发展,将MBA项目向房地产、医疗保健、信息、能源等行业推进,打造中山大学MBA课程培训品牌。

职业发展教育产品:一是围绕“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以制造行业的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为重点,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生物医药相关领域的培训;二是发挥学校“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及学科专业的优势,加强与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合作,共同推进广东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三是结合“万众创新、大众创业”开展创意创新创业的人才培训。依托政府,把“双创”落到实处,实现学校与政府双赢,为打造广东创意之都、发展区域经济作贡献;四是与企业建立培训基地,如与IT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建立IT培训基地,前期开展全国教育系统IT相关的业务骨干、产品开发等培训。

国际教育产品:一是面向国外高端学员开展中国国情(政策)与商务(投资)环境、中国文化与管理智慧、中国历史民俗等研修项目;二是面向国内学员开展出国留学外语培训,国外文化培训、国外政策与投资环境培训等,开展学位课程项目、出国留学项目、跨界学习及标杆企业研修项目等;三是结合“一带一路”重大政策项目输出,面向东盟、自贸区开展合作培训。比如依托“中山大学――东盟教育培训中心”,与云南西双版纳州和国家级磨憨经济开发区合作,建立东盟云南培训基地。该基地与珠海校区培训基地联动,灵活机动地开展商贸、旅游、文化交流等培训。利用区位优势,加强与东盟国家知名高校合作办学的力度,吸引更多东盟国家学生前来就读,加强双向交流,最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合作格局。

公共服务培训产品:自2013年起,中山大学高等继续教育学院与中山市古镇镇政府以研究合作方式建立社区学院,探索了“名校+政府”社区教育模式。学院将总结、优化该模式,同有条件的政府合作,将“名校+政府”的社区教育模式向广东省乃至全国进行推广。

(二)做新做活在线教育

1.发展路径

在线教育的发展路径是:基于在线教育资源,面向政府部门、行业系统、教育机构以及社会个体开展在线教育,做新做活在线教育。中山大学高等继续教育学院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造在线教育品牌,提升在线教育在全国的影响力,并为线下培训服务做平台和资源的支撑。在线教育主要有四大业务主线:干部在线教育、企业在线教育、高校在线教育联盟和社会服务在线教育。

2.四大业务主线

干部在线教育:依托中山大学干部培训基地,与学校有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城市(特别是深圳市、珠海市、广州市)合作开展公务员(干部)培训,开辟在线教育业务。在具体措施上,采取预置与定制相结合的方式,干部在线教育项目的推广可分为四个阶段:方案形成、宣传推广、开发实施、模式形成与再推广。

企业在线教育:与企业、行业、系统多方合作或建立联盟,开展以岗位技能提升为核心的企业在线教育。基于一到两个行业系统,制作在线教育方案和在线教育基本资源,通过企业采购或合作的方式推广在线教育项目,并逐渐形成企业在线教育项目群。如先期可与一些IT行业龙头企业合作,依托其IT技术优势,开展面向全国教育行业的在线培训。

高校在线教育联盟:与高校共建在线教育联盟,基于各自的优势,开发在线教育课程,形成在线教育项目群。一是实现联盟内教育机构之间在线资源的开放共享、资源销售,学分互认;二是以联盟的形式,共同承接面向政府、企业、行业系统的在线教育大项目,增强竞争实力和培训实力,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共赢。

社会服务在线教育:以素质能力提升为重点,面向市场需求打造社会服务方面的在线教育课程,如社会生活、文化服务等,以课程为单位,与云服务商合作推广在线教育课程,实现在线课程的运营与盈利。

3.四大业务支撑

为保障在线教育四大业务主线的顺利开展,需要从四个方面对四大业务进行支撑。

在线平台:基于学历与非学历继续教育互通,校内与校外资源整合,资源开放共享与学分互认的理念,建设集在线学习、在线管理以及门户网站为一体的在线教育大平台的建设,为在线教育的全面开展提供平台和技术支撑。

学习资源:采取市场化的机制建设在线教育资源。一是筛选、优化现有网络学习资源。从现有网络课程中甄选适合在线教育的网络学习资源,作为在线教育的基础资源;二是基于现有线下培训项目,甄选优质培训课程,实现培训课程的在线化;三是基于市场需求,建设一批形式多样、质量优良的在线教育资源,包括微课型资源、高清型资源、虚拟演播型资源等。

运营团队:充分利用现有网络学历教育人员,引进具有专业背景、技术特长或市场营销经验的各类在线教育人才,建立在线教育运营团队,包括项目研发、市场开拓和支持服务团队。

支持服务:构建在线教育支持服务体系,建立支持服务的规范和流程,以客户为中心,提供全面、系统的在线教育支持服务。同时为非学历培训提供平台和资源的支持服务。

(三)转型发展学历继续教育

高校为社会提供学历继续教育服务是其基本的职责,也是高校服务社会的一项基本义务。高校学历继续教育的转型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实行学历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并轨

在国家层面,可以通过教育改革,实施普通教育与继续教育的学历教育并轨,采取同一学校、同等学历、统一的质量标准,实现学历继续教育的转型发展。长期以来,高校学历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实行双轨制,采取不同的入学方式、质量标准,颁发不同类别的学历文凭。对于行内人士类说,可以通过学历文凭的类别来判定学历教育的类型和学历持有者的水平。但是对于社会大众来说,特别是对于国外用人机构来说,则难以判别这两类学历文凭,自然也就难以发现两类学历文凭持有者的水平差异。特别是对于名牌高校,普通教育与学历继续教育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差异显著,当社会不能正确区分这两类学历文凭时,学历继续教育必然会影响社会对高校普通教育办学质量的评判,影响高校的品牌和声誉。只有当两类学生并轨,采取统一的入学方式、执行统一的质量标准,才能真正实现高校学历教育办学质量的统一,学历继续教育才不会影响高校的整体办学质量。

2.改变学历继续教育参与方式

在高校层面,不同高校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为社会提供学历继续教育服务。对于名牌高校来说,基于其自身的办学定位和价值取向,可以通过搭建终身教育立交桥、参与学分银行、提供教育管理服务的方式,改变学历继续教育办学模式,实现学历继续教育的转型发展。在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已经成为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必然选择和归宿。基于开放与共享的理念,各类高校将自身的学历教育课程开放共享。学习者基于自身的学习需求,以及各高校课程的优势和特点,自主选择学历教育课程。这一方式增加了学习者学习的自主性,满足了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名牌高校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将自身的优质资源共享给社会,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彰显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提升高校办学的社会效益。中山大学正是基于这样的办学定位和价值取向,采取了逐步停止学历继续教育的办学,并将通过搭建终身教育立交桥、参加学分银行,实现学历继续教育的转型发展。

高校继续教育的战略转型是高校继续教育改革的战略决策,也是高校进一步提升社会服务功能的战略选择。高校继续教育通过这种内生型的战略转型,能够变被动为主动,进一步适应社会对继续教育发展的需求,实现继续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乐传永.继续教育转型与发展[J].教育研究,2012(11).

在线教育的经济效益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在线课程;在线课程设计与开发;开放大学

一、引言

开放大学最根本的特征之一是“开放性”,它体现在学习的意识开放、地点开放、时间开放、学习资源开放等方面,并通过这种开放的学习理念引领学生学习,既能满足学生共性学习的需求,又能满足学生个性学习的需求。[1]随着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线教育成为开放大学的重要发展战略。2003年以来,《斯隆联盟报告》(SloanConsortiumReport)主要通过调查的方式,持续分析和预测了每年度美国在线高等教育的总体状况和发展趋势。该报告以在线学习所占的比例划分课程类型,认为在线课程(OnlineCourse)是指课程的大部分或全部内容通过在线方式完成,通常没有面对面的交流,在线学习内容比例为80%及以上。[2]通常情况下在线教育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实现,国际上较为流行的学习平台有Blackboard、Moodle、Sakai和Edmodo等。其中,Moodle注重对教学内容的在线学习,以课时内容为主,可以将课堂内容按课时进行分类,按章节对此门课的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并支持70多种语言。[3]从传播的过程和系统角度分析,在线教育可以划分为单向型在线教育模式、双向互动型在线教育模式、协作学习型在线教育模式和发展型在线教育模式等四个发展阶段。[4]英国开放大学(Theopenu-niversity,简称OU)在十年前开启了OPENLEARN项目,是针对在线课程的学习机会和教学过程,随后又开展了在线课程项目———未来学习“FutureLearn”,为欧洲及全球的学习者提供了优质的开放在线课程。课程建设是远程教育体系构建的核心,优质的课程资源是开放大学保证其教育质量的核心竞争力。英国开放大学坚持优质的课程资源开发、有效的课程教学管理、可靠的课程质量保证了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成为世界远程教育成功的典范。我国远程教育急待改变目前课程建设不够深入的局面,改革和完善现有的课程资源建设规划,从远程学习需求、教学目标出发,结合媒体特性设计开发在线课程。

二、英国开放大学在线课程设计与开发流程

1.在线课程设计与开发团队组成

英国开放大学课程开发包括印刷教材的出版及学习材料制作和课程上线。在线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周期通常情况下是2年,第一年的前6个月主要是学院进行战略、预算、规划的申报,后6个月是课程团队同技术团队设计讨论、细化、确定设计开发详细方案,第二年根据设计方案进行制作。在线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参与人员有教师人员和外部人员,共350人,预算费大约16亿人民币,每年要开发150门课程,维护400门课程。课程设计开发工作由学习与教学创新部门下的转化分部管理,该部门还包括有战略、规划和资源,教学,研究等分部。转化分部由技术(增强学习)、委员会和开发与成品三个小部门组成。其中委员会有5个专员、24个高级项目经理、10个项目经理以及法律团队。[5]其中,5个专员中有4个专员一一对应4个学院,对其负责,剩余的1个专员是负责商业市场或者企业业务的。高级项目经理管理课程开发和设计的运作。项目经理是比高级项目经理稍微低层次的管理人员,工作是对在线课程开发的具体管理。法律团队的工作是处理知识内容版权的问题。学院提出课程开发要求、预算费用和战略规划。学院组织课程设计开发团队,成员包含系主任、课程团队负责人、课程质量领队,课程质量经理、课程团队主席、课程经理、学术团队(全职教师8-10人或者更多)、课程助理。转化分部组织和管理团队,为学院课程开发团队服务,成员包括1名委员及1名高级项目经理,学习技术主任及高级学习技术设计员,主任(HeadofV&A)及成品员(SnrProd)。在线课程设计与开发团队还与学习和教学解决部门(LearningandTeachingSolutions)相关,该部门组织媒体团队,成员有媒体委员、媒体项目经理、编辑媒体开发员、图像开发员、交互开发员、维护版权、测试和质量控制的、视频和音频。[6]课程经理主要是管理、控制开发进程及成本。媒体团队负责在线课程媒体的选择、呈现,也可以根据工作进度参与到别的课程建设团队中去。整个设计开发团队形成后,是以公司的形式开展工作。学术团队与媒体团队的交流和沟通由专门的协调员负责。

2.在线课程制作的相关因素

在课程设计与开发课程之前需要弄清楚使用对象即学生与课程及其相关因素的关系,详见图1。与学生相关的因素很多,学生面向课程(印刷教材和在线课程)、兼职教师、学生支持团队、学生会,它们之间又相互关联。为课程服务的是课程制作团队和课程上线团队。课程制作团队主要是设计开发课程。课程上线团队负责维护、改进、设计课程网站及考试。与课程上线团队相关联的是全职教师和兼职教师。而且,兼职教师与全职教师也相互关联,都要提供学术服务,兼职教师不能解决的学术问题,就推送给全职教师,兼职教师同学生的比例是1:20。全职教师的工作有提供学术服务、课程教材设计开发、专业研究工作以及招聘和管理兼职教师,全职教师队伍包括校本部全职教师和分中心全职教师。

3.在线课程设计开发的模型

OU在线课程设计与开发过程以学历或学位为目标,第一步是学习设计,建立课程模型。第二步是学习技术设计,内容是学习活动、学习内容和及其顺序等的设计。第三步是开发,包含标准的制定,实体模型,以及试验等。第四步是草案、目录或者成品的序列以及测试。第五步是检查与试用。第六步是实时分析和学生反馈,调整修改。最后一步是评价。设计与开发过程的每一步必须遵循教育学基本原理。在线课程设计与开发的组成部分是以成果为目的将其分为评价和活动,并且两者之间相互关联。活动是指学习活动的设计,线下进行设计,主要类型有吸收、发现、掌握信息,交流产品经验,交互、适应。评价和活动按顺序和学习量实施,又分为反映与证明、内容与经验、交流与合作、指导与支持,这些通过moodle平台实现。反映与证明主要是博客、文件夹、测试、评价、考试。内容与经验是文本、图片、视频、音频、新开发的资料、重复实用的、第三方的。交流与合作是论坛、维基、Google文献搜索。指导与支持是学习日历、辅导、信息技术支持、专业词典、图书馆。总体原则是设计开发过程要求符合开发流程,学习活动类型分布均匀且符合教育学规律,学习材料需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

4.在线课程的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活动在OU的在线课程设计与开发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设计的学习活动将在moodle学习平台中具体实现,是呈现课程教学过程的必经步骤。在线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中,学习活动是联系其它要素的关键点,也是学习环境最佳的分析单位,教学活动中学习活动的实施效果直接影响着在线学习的质量,而在线课程是在线学习环境的中心,所以在线课程中学习活动的设计就越发的凸显出其重要性。学习活动有7种类型,它们是吸收、发现、交流(交互)、创造(制作)、实践、尝试、总结。[7]吸收活动即同化信息。学生利用学习资源(学习材料、案例)学习时能理解和思考理论和概念,学习行为包括阅读、看、听、思考、使用、观察、检查、想、学习等。实践活动即在真实情境下利用所学的知识。基于学习或者实践科学的模型,学生需要运用学到的技能和知识以及理解进行实践操作,学习行为包括实践、运用、模拟、经验、开发、调查、执行、参与。尝试活动是对无法进行实践的一种补充,即在模拟环境中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也是交互和适应。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及时收到反馈并调整修改,学习行为包括实验、开发、试验、提高、模仿、模拟。OU的在线课程界面必需的模块有:进入路径(accessibility)、查找路径、帮助、学生之家、图片、学习计划(以周展开)、新闻、论坛、学习资源、评价资源、辅导教师网站、图书馆资源、推荐、首选设置、反馈、调整链接。[8]

三、在线课程设计与开发存在的问题

1.开设高质量的在线课程比较困难

开设一门在线课程是个复杂而又费劲的工作,对于教师而言,有太多的新技术、新名词要去学习和掌握。对于学生而言,也是困难重重:担心学习费用,害怕失败,缺乏在线学习方法和预备知识,学习时间很少,没有机会参与面授,缺乏学习技能,缺乏自信,缺乏信息技术技能或者不会使用电脑。[9]开放在线课程给教师带来的挑战是:使所有教师都得到展示自己研究成果和教学特色的机会。学生们自主选择参与不同教师开设的开放在线课程,“如何参与”“是否完成”,都给课程设计、教学实施和支持服务带来挑战,需要教师有足够在线教学能力才能应对。[10]但贝茨(Bates)一直都认为,期望教师个人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发在线课程(他称之为“独行侠”模式),是很难产生高质量课程的。优秀的远程教学需要各种团队用各种不同的技能来支持专业学者。[11]

2.在线课程界面设计不合理

课程导航不清晰,学习路径不明确,无法返回上一级界面或者顺利进入下一个学习内容。课程版块设置不合理,存在空链接。缺少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学过程不完整,甚至无教学过程。课程内容呈现单一,媒体选择不恰当,缺乏交互和评价,不能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课程网页文字按照文字教材堆砌,页面比较长,内容冗长。教学视频存在质量问题,没有引导指南和辅导。缺乏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推荐资料,不利于学生进行线下学习。

3.在线课程实际应用不足

在线课程设计与实际应用不对称,重视教学内容表现,学习资源的重复堆砌,数量和类型都比较多,让学生难以着手开始学习,轻视学习环境设计。学习活动设计缺乏灵活性,辅导和引导不够。教学效果不理想,甚至没有完整的教学过程。在线课程中普遍存在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设计、课程间重复性的套用学习活动设计或者干脆没有学习活动设计的现象,即“学习活动”的设计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中有的分部参与在线学习的学生人数较少,一个完整的教学班中参与在线学习的学生寥寥无几,甚至有的基层广播电视大学没有学生参与。

四、结论与建议

1.在线教学技能培训

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在教学方式、方法、手段等方面有巨大差异,在线教学时需要教师具备更多知识和技能。然而,许多从事远程教育的教师,大多没有远程教育专业方面的背景知识,在线课程教学的经验不足。基于这种情况,有必要对从事远程教育的新手教师进行远程教育背景知识和在线教学的岗前技能培训,以及入职后教师的远程教育技能提高培训,例如,新媒体的使用、新的在线课程设计开发、新的在线教学方法等。使得所有教师在课程(指在线课程)的设计开发、教学、管理方面游刃有余,同时建立在线课程可持续的、良性的循环发展。

2.设计开发过程中学术人员与技术人员必须有效合作

英国开放大学的在线课程设计与开发源于其良好的开发流程,高品质的学习材料,课程设计开发人员与技术人员的协调合作,以及媒体团队的有效支持,满足了学生在线学习的需求,同时学生支持团队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继续学习,从而达到教学效果和保证了教学质量。OU每个年级的在线课程有统一的设计模块和课程结构,但每个年级课程界面是各不同的,方便各年级的学生进行在线学习。国内的在线课程设计开发还处在探究设计方法阶段,例如学习方式、学习经验、教学理论的设计以及针对过程的设计,把完整教学过程拆分成不同的部分,如目标设计、内容设计等。其设计开发的过程大多数情况是课程负责教师一人负责,自己联系技术人员完成,所谓的“独行侠”模式。从OU的经验来看,设计开发一门优质的在线课程需要课程团队和媒体团体以及管理团队相互协作,相互配合才能顺利完成。

3.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体验感和满意度

OU的在线课程上线后,有试运行的阶段,这期间会调查学生的使用情况和满意程度,一般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课程设计开发团队将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结果后,对在线课程进行调整和修改,最后正式上线使用。而电大系统的在线课程没有在试运行阶段进行调整的阶段。在线教学中提供学习工具、社会网络、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通过学生对学习工具的选择,对社会网络的利用可以确定学习者个人独特的认知特征和学习特征。学习者的认知特征、学习特征,学习准备和学习过程遇到的困难是影响在线教学的因素。在线课程设计与开发过程中需要通过对这些因素的调查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体验感与满意度。

4.重视学习效果评价

在线教育的经济效益范文第3篇

邬晓钧:

做MOOC需要:①充的内容,言之有物;②清晰合理的表达方式。

用MOOC需要:①足够的网络带宽;②有相对固定的空闲时间;③学习愿望。

徐明星:

这个问题我理解为做MOOC和用MOOC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关于做:从老师教师来讲,涉及课程、剧本、时间、精力;从公司来讲,涉及师资、渠道、技术、资金。

关于用:兴趣、网络、设备(手机、PC机等)、时间、资金(对于收费课程)。

客观条件也是做MOOC和听MOOC的人操作MOOC的基础,从这样的切入点理解也可以。

李秀:

MOOC中的M(Massive,大规模)和O(Open,公开)似乎表明这样的内容最好由有影响力的教学团队、学校、机构来制作,甚至是以多个大学联合的方式来提升质量并确保受众面。这没有错,至少最初开展MOOC时这样做是没问题的,但我认为也没有必要因为这个M而排斥每一位有热情、有想法的教师的参与。至少,目前MOOC是一个比较好的教学改革载体,能让参与者更系统地梳理自己的教学工作,以提升教学质量,毕竟这是要公开面向受众的一次课程建设过程,这样的实操经验也有助于教师在后续课程建设中更好地评估和使用其他MOOC资源。

做出来的使用者是谁?少数MOOC,特别是那些知名教授讲授的、有知名教材配套的MOOC是能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公开课,也有价值并必须这么做,他们需要考虑社会学员的定位。但是,对于大部分MOOC来说,我认为只需要解决好这两个问题:一是该MOOC是否能真正支持你的教学,二是它是否能够突出你的教学理念和特色,如果做到这两点,这就是一门好的MOOC,就会有真正受益的使用者,也才有价值与其他兄弟院校的同行进行交流分享。

郑莉:

这个问题,我想从做MOOC和用MOOC要具备什么条件来表达一点想法。

打算建设MOOC的教师和学校,应首先解决好下列问题,才能建设MOOC。

(1)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大规模的共享需求。如果只是针对小受众,大力投入去做MOOC,我觉得是没有必要的。

(2)有适合在线教学的内容。

(3)设计适合在线完成的教学活动。

(4)对教学效果有改进作用。

(5)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促进。

话题五:就目前的MOOC使用来看,最大的问题在哪里?

邬晓钧:

最大的问题在于MOOC建设的目的不明确、不坚定,这使得MOOC建设与MOOC学习者的需求有差异。

徐明星:

结合在使用MOOC中的感受,我觉得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以下几点。

(1)新知识学习中的辅导力量还不足。

(2)对学生的督促和强制措施不到位。这一点其实是矛盾的,MOOC本身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但是学生缺乏自控力。我们必须想到好的办法加强对学生的约束。

(3)师生互动不及时,也不充分。

(4)网络授课,难以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

(5)教育过程简化和蜕变为一种信息载体,在把教育活动数字化的过程中把人的社会性掩盖了。

李秀:

目前,MOOC 已从初期“重数量”的线上课程大规模制作阶段,开始进入“重质量”的教学研究探索阶段,为大规模的在线学习者提供更优质的教育和服务。我个人认为目前最大的瓶颈在于,由信息技术升级带来的这一场教育变革,亟待与教育相关的大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技术的融合,让MOOC的价值和魅力来一个质变。

郑莉:

我觉得,具有学习欲望的受众都能使用MOOC。问题主要在于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在线学习的学生,多数是业余学习。在工作与生活的双重压力下,坚持学习实属不易,学习者需要有强大的动力才能坚持学习。

话题六:做SPOC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邬晓钧:

我本人没做过SPOC,但我个人认为最大困难是如何找到有足够内涵、深度或广度的可讨论内容,从而能够支持学生展开讨论,从讨论中得到学习和提高。一般来说,开放性问题容易用来讨论。其次,SPOC对教师的知识水平、组织能力、应变能力要求较高。再次,这对学生课前预习准备的要求也比较高。

郑莉:

如果是为了大学校内课程的教学改革做小规模私有在线课程(SPOC),最大困难在于重新设计教学模式,将在线学习资源恰当地用于教学的不同环节,使教师在付出同等精力的前提下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在投入同样经历的前提下学习效率更高。

话题七:MOOC时代教师的角色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邬晓钧:

MOOC平台只适合某一些教学模式和方法,对另一些则不适合。教师在采用适宜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前提下,其角色没有改变。

徐明星:

从不同层面看,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同的。从教师这个角色在知识传授方面的作用看,是没有改变的,仍然是向外传递信息的一个教育过程。从这个角色实现的途径看,从面授变成了网授。从角色的社会属性看,从学校中的一个岗位,变成了“互联网+”这个虚拟生态系统中的一个成分。

李秀:

我认为MOOC时代的数字化教师角色,应该是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代言人的角色。可能很多教师在MOOC课程建设中将转型为优秀的策划人、编辑等,众人合力将某个知识体系优质地呈现出来。每个教师都需要对当代教育技术有一个了解、思考和应用,然后在面授的课堂里,有机地、高效地组织相关的各类资源;借助适合的教育技术,提升校内教育质量;既贡献优秀的社会教育资源,又让象牙塔里的教学更上一层楼。

郑莉:

我是历来不太同意在MOOC时代“教师角色已转换”这种说法的。教师还是教师,但是MOOC是有助于教师角色优化的。

MOOC有助于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换为思考与探索的启发者和实践的引导者。

(1)MOOC是在线课程的一种新形式,MOOC为教师的课程设计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2)技术的进步为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途径,是挑战也是机遇。教师利用新技术,使教学活动更符合认知规律、更高效率、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3)MOOC可以促进教育公平,使没有机会进大学的学习者能在线学学课程,帮助师资不足的地区与学校提高教学水平。

(4)MOOC对于教师是在线多媒体教材。课程设计者是教师,教材为教师的课程设计所用;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是教师,教材为教师助力。

话题八:“互联网+”第三次教育革命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邬晓钧:

正如李秀老师所说,如果认为基于MOOC大数据的教育教学是第三次教育革命的话,我认为其主要特征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拥有基于网络的大量自主学习者。

(2)加入了全新的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方式(内容涉及学习目的、学习者行为、教学评价体系、教学方式等),而目前的研究基本上是沿用课堂学习的一套东西,我个人认为并不合适。

徐明星:

我不赞成使用“革命”来强调MOOC这种形式的意义和历史意义。

我觉得, MOOC对现行教育模式的颠覆性不够,称“革命”有炒作的嫌疑。称之为“教育改革”可能更合适,其主要特征有:

(1)更加凸显对经济效益的追求。

(2)更加强调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如网络、交互、检索、快速处理、数据可视化、多媒体技术等)。

(3)更加注重传播性、影响力并成为国家软实力的一种重要载体,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4)更加强调随时、随地、随意(计划性、选择性等),想看或者想听,以至于看和听的时间都可以自由选择。

(5)未来随着AI技术、认识心理学等的发展,MOOC也会更加体现个性化。

李秀:

这是教育资源从数字化到数据化转变带来的一次变革,数据化和大数据是其主要特征。

仅仅将MOOC放到网页上,呼吁学生注册和点击,然后以点击量自称“我们的MOOC做成功了”,这根本就不是MOOC。学生是活跃用户吗?他们不是,很多学生根本不会再去点击第二次。

我去年做的一个MOOC,选课的有10 000人,可是最后统计出来活跃用户只有1 800人,当时确实很惊讶。然而我今年带的一门课,选课的有5 800人,后来统计活跃用户有近4 000人,因为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及时调整了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

数据化的处理和分析对MOOC的制订和运营有很大作用。

MOOC不同于以往的在线教育资源,其课程运营积累下来丰富的各类学习行为数据,亟待分析挖掘研究,推出一套有效的MOOC评价体系,指导MOOC课程建设和运营。

徐明星:

如果把MOOC教育上升到大数据分析的层面上,那才真的可以称作为“互联网+”第三次教育革命。

郑莉:

互联网下的教育革命对目前教育模式有比较大的冲击和震撼。

(1)老师可以重新设计和审视整个教学过程。一个教学过程中,有些内容是适合在线自学的,有些是需要深入讨论和探究的。基本原理和知识不太适合在线自学,需要有教师指导和配合,助教老师进行引导。

(2)依据基本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设计针对不同阶段和水平的学生的课程。

朱伟:

在线教育的经济效益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基础教育:微课:前景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消费习惯,也改变了人们的工作习惯、学习习惯。无论你是在大街上,还是在公交车上,看到的更多的都是人们低头摆弄手机的情形。如今,“微”时代到来了,微博、微信、微店、微淘……在信息快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人们需要随时学习、快速学习,因而,微课的产生,成了一种必然。

一、微课的网络定义及特点

微课,百度百科的解释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其特点有:

1.教学时间较短: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2.教学内容较少:“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3.资源容量较小:“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4.资源组成/结构/构成“情景化”:“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

二、微课的前景:微课应用空间大,前景广阔,但须政府、教育专业机构理性思考,规范引导

1.潜在用户多,需求空间大

先看一组数据:“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2999万人a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较2013年底提升2.1个百分点。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013年底增加5672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85.8%。”

“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4.33亿,较去年年底增加478万人,网络视频用户使用率为66.7%。其中,手机视频用户规模为3.13亿,与2013年底相比增长了6611万人,增长率为26.8%”

这么庞大大的网民队伍,这么多的移动终端用户中,这么多的视频用户中,有相当―部分是学生及学生家长。孩子在电脑或手机t玩游戏和聊天,家长都不愿意,但如果是学习呢?而且如果看了视频等对学习有帮助呢,有谁不愿意让孩子去上这样的网站呢?有谁不愿意让孩子去下载这样的客户端呢?而且,大屏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用户越来越多,在与手机商协泌后把微课APP先捆绑到用户手机上,(很多软件都是这样推销开的,事先^们并不知道,但是装在手机上被动使用后,发现是好东西,很快就会自己下载安装并使用了。)未来的用户还会少吗?

2.精品课程是微课的灵魂,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是制作精品课程的关键

在线教育的经济效益范文第5篇

【关键词】走出去 版权贸易 实物出口 人才培养

安徽出版集团自2005年底成立以来,始终将“走出去”战略作为集团支柱性发展战略之一,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出版交流、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国内外两个市场,短短三年多时间,安徽出版集团“走出去”发展相关业务已经涉及全球近百个国家,并以其优异的“走出去”成绩被评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在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过程中,安徽出版集团积极摸索了一条具有安徽特色“走出去”之路,一个围绕出版主

业、以增强文化传播力和文化装备制造与贸易为核心的文化产品与服务贸易产业链已经形成。

一、安徽出版“走出去”现状

1、图书版权输出总量连续攀升

2006年以来,安徽出版集团版权输出数量连续处于全国前列,2006-2008三年累计输出版权合同意向达724种,已经签订协议落实277项。尤其在2008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更是以落实版权输出115项位列全国第一。2009年1-9月份,已经实现版权输出合同140项,其中输出到非华语地区的有103项,占总输出比例近74%。非华语地区版权输出比例逐年提高,产品首次输出到中东市场,填补了国际合作市场的一项空白。安徽出版集团版权输出业务的快速发展,集聚了国际出版优质资源,扩大了集团海外市场,为出版“走出去”打下了坚实基础。

2、图书实物出口呈逐年增长态势

2008年,集团与中国国际图书进出口总公司正式达成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国图公司专业的海外渠道优势和丰富的海外营销经验,结合自身外销产品的特色有选择性地向海外机构销售与推介皖版图书。实物出口总量的快速增长进一步开拓了海外市场,挖掘了国际资源,为推动集团的优秀出版物“走出去”,扩大皖版图书的世界影响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3、国际合作内容不断丰富

在图书出版方面,安徽出版集团先后与美国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团合作出版《世界遗产大全概览》、与韩国富川漫画中心合作开发《学习型漫画》出版项目、与波兰马萨雷克出版社共同策划中波城市人文景观大型画册项目等;在数字出版方面,安徽出版集团与英国UniSevity公司共同合作开发APG-clc国际在线教育社区,推广最新国际化、开放式的在线教育平台,目前已经在安徽省几十所学校、近万名学生中试点。安徽出版集团积极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挖掘国际合作资源,丰富合作内容,深入开展“走出去”工作,成效明显。

4、图书印刷出口服务贸易业务成长迅速

在领跑图书版权输出的同时,安徽出版集团国际印刷出口服务贸易成长迅速,专门成立新德国际印刷股份有限公司承接海外图书及文化产品的印刷订单业务,当年即实现销售收入200万美元。截至目前,该公司已经发展到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合作伙伴近50家,销售额超过500万美元。此外,集团还在俄罗斯直接投资成立新时代印刷有限公司,年销售收入已达2000万元人民币,业务发展逐步呈现出以莫斯科市场为主,向周边国际市场拓展印刷业务的快速扩张趋势。

二、安徽出版“走出去”措施

1、打造“走出去”产品

文化科技结合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必备条件。安徽出版集团在做好图书版权输出的基础上,积极利用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上海研发中心等科研力量,推动科技与文化相结合、科技与艺术相结合,推出更多文化产品,多形式、深层次挖掘中华优秀文化元素,打造了一系列科技与文化高度结合且具有自主创新技术的文化出口产品,如人脸识别器、液晶数字屏幕墙和上网本,这些文化产品先后出口到美国、斯洛伐克、奥地利等国家和地区,进入欧洲主要市场,出口总额达4835万美元。

2、开创“走出去”途径

安徽出版集团成立以来,积极探索出多种适合安徽出版“走出去”的发展途径,主要有“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参加国际性的书展及相关文化产业展览会、与国外驻华使馆等外方政府主导机构保持友好关系和合作往来、在境外直接投资建厂、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安排编辑和版贸人员到境外出版机构学习培训、自己创办专业展览会议搭建交流平台等。安徽出版集团通过以上举措,先后与美国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团、培生教育出版集团、韩国富川漫画信息中心、圣智学习出版集团等近50多家国际出版机构文化产业合作项目近100项,内容涉及国际印刷、版权贸易、数字出版、实物输出、电子文化产品出口等。与波兰玛萨雷克出版社建立定期互访机制,填补了集团在东欧等国际市场的空白,进一步扩大了集团国际市场份额。安徽出版集团在寻求国际合作的同时,已经逐渐探索出一些适合自身发展的途径,这将为集团今后“走出去”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安徽出版“走出去”反思

1、外向型图书选题仍显匮乏

安徽出版集团在最近几年的版权贸易中,虽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是在出版思维方面,出版社主要考虑的是国内市场,图书也是以国人的思维和习惯出版的,适合国际市场发行的外向型图书数量并不多,同时,图书的包装和宣传不够,市场运作无法与国际接轨,部分产品存在“水土不服”的现象,这也导致了部分客户资源的流失。外向型选题策划这一版权输出发展瓶颈亟待突破。

2、文化影响力有待加强

安徽出版集团在图书版权、实物出口、印刷出口、文化产品服务贸易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突破,但是国际市场的效益并不高,产品虽然已经先后走到近百个国家,但是并没有实现产品在海外的“本土化”,一些在国内一度成为超级畅销书的版权输出图书如《鬼吹灯》《红猫蓝兔七侠传》等,在国外市场反响不大,文化影响力尚显不足,“走出去”更待“走进去”。

3、走出去海外渠道尚不通畅

文化产品“走出去”重在渠道建设,即了解海外需求和向外输出版权的渠道建设。由于目前“走出去”的经济效益尚不明显,同时直接与海外出版机构联系合作的周期长、难度大、语言障碍明显等问题突出,大部分出版社从降低成本和期望尽快获得效益的角度考虑,选择与国内的版权公司合作,再通过专业的版权机构将书讯传递到海外出版商手中,最终达成版权贸易。出版社由于很难拥有一手国际出版资源,导致无法快速了解海外市场需求信息,渠道不通畅对“走出去”产业发展产生较大阻力。

4、外向型人才体系还需完善

人才是“走出去”发展的根本。出版业由于体制和机制的历史原因,懂外语、善经营、熟悉国际贸易规则的人才匮乏。

四、安徽出版“走出去”下一步发展思考

1、充分利用并适时建议政府出台对出版行业“走出去”的政策支持

随着出版“走出去”业务深入开展,仅以翻译资助形式扶持的政策已经不能满足出版国际化发展的需求,需要适时建议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比如研究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有利于“走出去”战略的减免税政策,如版权支付的免税、海关税等优惠政策,不仅会提高国内出版商“走出去”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吸引外商大力引进中国文化,提升中华文化传播力。

2、加强图书内容开发,加快实施图书“本土化”战略,加大版权贸易力度

安徽出版集团要策划、选择具有输出价值的优秀选题,定向重点资助。积极利用好“走出去”专项扶持资金,尤其对版权贸易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强。现在集团应该在提高输出图书版权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出版物输出到海外后所产生的影响力,要注重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取得实效。

3、注重资本运作,加大境外直接投资力度,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

目前海外知名出版机构纷纷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国的主要城市设立办事机构,他们雇佣中国雇员在中国推销其图书版权或实物出口等,大力实施“本土化”战略。相比之下,中国的出版社在国外设立办事处的非常少,这样向海外推销起自己的版权来就颇有些力不从心。安徽出版集团有过成功的海外投资经验,随着2008年时代出版传媒上市的成功和资本的逐步扩张,通过资本运作在海外建立中国文化机构或文化中心或兼并重组等模式推广安徽出版“走出去”业务成为可能,在海外建立前沿基地,把“走出去”工作从后方推到市场前方对于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大有帮助。

4、吸引、挖掘和培养复合型人才,打造“走出去”人才队伍

培养“外向型”人才,制定文化产业专门人才的培养与发展规划,全方位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水平,形成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群体,是“走出去”发展的客观需要。安徽出版集团可以进一步落实专项资金,输送专业人才定期到国外实习深造,培训学习。利用集团全国文化传媒企业中唯一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重点培养传媒、动漫、新媒体等高端专门人才,产学研互动发展,全面推动出版“走出去”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昕,中国图书出版产业增长方式转变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关于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思考 [D],出版科学,2007

4、李同,版权贸易与版权产业30年 [N],中国图书商报,2008,(2008-11-26)

5、宋斌、熊润频,安徽出版集团“走出去”战略纪实,新华网,2009,(2009-07-06)

6、畅谈中国出版“走出去”的七大关键[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2009-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