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绘画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学前教育;心里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引言
学前教育学生将在毕业后接受特殊任务。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发展,还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幼儿教育,并影响社会和儿童的未来,国家的希望。因此,与其他大学生相比,教育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是不容忽视的,也是当务之急。。
1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目标片面并缺乏系统性
心理健康教育應注意学校学生的一般心理需求,最终鼓励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和心理,提高人格,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然而,受传统心理学的影响,许多高校都建立了专门的辅导室,配备了专职辅导老师。但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他们仍然侧重于有心理问题或行为障碍的学生。由于学前教育课程的复杂性,有各种各样的理论课和技能培训,要求学生熟练地演奏、唱歌、跳舞、绘画和手工。
1.2 内容简单,缺乏针对性
学前教育方向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突出的心理症状不同于其他方向。例如,受男女学生性别差异的影响,女孩有明显的强迫症,而男孩的人际交往敏感度症状高于正常人。如何与许多学生交流经常会给他们带来困境。但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通常不能在实施过程中考虑专业差异和性别差异。内容很简单,主要表现在一些不变的关系中,例如入学调整,异性恋关系,生活教育,挫败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1.3 未来职业请情感的模糊性
通过专业的教师培训,许多学生可以实现自己未来工作的荣耀。但是,由于大量学生没有主动去寻求这门课程,他们只是由于生活的压力或父母和老师的劝说而不得不做出选择。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难以忍受顽皮和吵闹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学生会为自己的未来职业感到焦虑和恐惧。他们对自己的未来事业含糊不清,他们的职业情感没有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他们没有完全承认并接受幼儿园老师的职业。
2 学前教学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分析
2.1 创造丰富活跃的校园文化生活德育
(1)由于学龄前学生的特点,他们擅长唱歌和跳舞,擅长写字和绘画,并且他们领先于时尚。他们渴望得到老师,同学和社会的认可。他们对自我表达有强烈的渴望,并希望有足够的机会和场合表达自己。这种热情是我们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最佳时机。
(2)因为完成学前教育的学生有更多的空闲时间,所以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课余时间放松,从而获得更多的课外追求和心理上的满足感。这也是我们进行道德教育和实施道德教育的好机会。
2.2 学校应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
(1)学校应进一步确保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化,并根据管理类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特点,提供针对性课程,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自我调节能力。
(2)心理咨询师和高效辅导员在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应在尊重学生权利和人格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和审查。要特别注意症状严重的学生。
(3)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到所有学习和实践活动中。例如,通过教授不同的科目,让学生了解学前教育的含义;通过各种讲座,让学生感受到优秀教师和专家的教育经验;通过幼儿园实习和组织各种社区活动,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态度专业的情感体验。
2.3 创造多种条件提高学生
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困惑,有必要加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幼稚园老师的职位会影响很多人,因此我们应该培养学生接触社会上很多人的能力。例如,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在幼儿园的实习职位,以便学生可以真正地了解自己的未来职业。并通过与幼儿的真正接触,使带孩子的孩子学习如何与幼儿交流,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此外,我们还可以组织一些“走出去”活动。例如,“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而且可以增加与更多儿童和其他社会人士接触和交流的机会。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最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4 营造积极的校园环境和课堂环境
所有的教育和教学都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纳入校园环境和所有课堂教学活动中。亭台楼阁,是我们环境中最重要的功能。我们希望美化校园环境并建立积极的校园文化,以使我们拥有花草树木、凉亭,甚至任何墙壁和雕塑之美。我们可以安静地传递积极的能量和信息,让学生在一个美丽的环境中进行调整和放松,从而积极地影响他们的情感和精神。第二,所有学前班的老师都应该在教室里营造轻松愉快的环境。教师需要改变其角色定位,将学生视为班长,给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并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亮点。教室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位置。如果学生在每个班级都能感到赞赏和认可,他们将体验积极和愉快的情绪,这将激发学习的兴趣,并从被动研究变为主动研究,从而形成学习效率和心理健康一个良性循环,并将继续改善。
关键词:幼儿;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社会的急剧变化,家庭结构与养育方式的改变,特别是应试教育的体制和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增加了幼儿成长过程中的紧张因素和过多的学习压力,致使幼儿的心理问题较以前明显增多。维护与增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已成为幼儿教师、家长,以及全社会日益关注的问题。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最切实可行的办法是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心理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幼儿教育的主题。3-6岁的幼儿还处在心理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可塑性,由于他们在心理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较低,自我意识还处在萌芽状态,极易因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幼儿的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认识、情感、个性、道德的发展和社会适应等产生极其深刻的,有时甚至是难以逆转的影响。幼儿园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奠基阶段,它不仅是为小学阶段学习、生活做好准备,更重要的是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成才打好健康心理和人格素质的基础。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国际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心理学会,为了保护儿童的心理健康提出了《儿童权利公约》、《儿童心理权益宣言》等文件。把维护儿童的心理健康放到了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变革,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每一个人具有面对现实,不怕困难,开拓进取的精神,具有关心他人、家庭、社会、自然的意识和责任感,具有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自主、自信、自强的人格品质。这意味着跨世纪的一代,不仅要有良好智能素质,更要具有一种健康的心理。所以,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目前儿童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独立性差、心理脆弱、怕苦畏难、任性、不懂得关心人、缺乏创造性、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儿童还存在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如孤僻、攻击、胆怯、多动、情绪障碍等等。这种状况如不加以重视,势必影响一代人的素质。因此,重视和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教育改革中一个极其重要和无法回避的课题。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尊重幼儿心理权益,把心理教育落实到教育行为上
联合国于1959年颁布了“儿童基本权益宣言”,主要倡导满足儿童在生活、营养和受教育方面的需要。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的教育行为要努力用亲切的微笑驱散孩子的自卑,用信任的目光消除孩子的胆怯,用慈爱的抚摸鼓励孩子的进步,用赞赏的话语肯定孩子的成功。“你真棒”,“老师相信你能行”、“别害怕,你一定会成功”等话语句句注入孩子们的心田,唤起他们的活泼、开朗和自信。
(二)在园内外环境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体化是指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同关注,形成合力,开张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园是生态环境中学前教育子系统的支柱,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起着导向作用。家庭是幼儿赖依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家庭环境的教育功能会极大地影响幼儿的健康发展。社区是幼儿生活的大环境,和谐的社区生活同样也会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产生影响,所以,幼儿园应该主动与社区沟通,优化社区的教育环境,使幼儿从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环境中,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1.幼儿园环境。创设有利于幼儿健康心理养成的物质环境,如:为幼儿创造温馨的生活空间,小班幼儿的桌椅是淡绿的,中班幼儿的桌椅是柠檬黄的,大班幼儿的桌椅是湖蓝的;幼儿园大环境中创设了富有童趣的玩沙、玩水的小世界;而营造一种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心理氛围更不容忽视,如: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友好合作的伙伴关系,团结互助的教师之间的关系,使幼儿在这种良好的心理氛围中产生“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促使其健康心理的养成。同时要配备丰富多彩的各类玩具,保证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
2.家庭环境。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幼儿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摇篮。端正家长科学育儿观,改进家长教育方式,要把促进家长自身素质提高和完善的这项工作放在家长工作的首位。如:定期开展相关内容的家长讲座,每月出好一份相关内容的家园小报,利用家长园地、家长观摩活动、家教经验交流等途径加以宣传,许多家庭能主动配合学校做好自己小家庭中的物质、心理方面的准备,为幼儿养成健康心理打下扎实的基础。
3.社区环境。走向社会,争取社区的支持也是培养幼儿健康心理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之一。能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如:学雷锋做好事,参与公益活动,树立助人为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使幼儿能合作、乐群、创新,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三)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1.游戏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要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培养的极好手段。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中,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归纳为三个原则:游戏的功能性原则;儿童需要原则;针对性原则。依据三大原则灵活采用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体育游戏、民间游戏、角色游戏、区角游戏等。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通过游戏的开展使幼儿获得一片更广阔的天地。
2.教学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年龄阶段,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的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而不是就事论事;也不是对原有材料中内含的心理因素视而不见,不考虑幼儿的心理反应,一味地灌输渗透或是把各类教学活动互相割裂开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根据课题内容、阶段目标有目的地选择课程内容,在创立园本课程和一些大型活动中,有针对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3.在日常生活和体育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日常生活是幼儿人际交往相对频繁和心理品质自然显露的时刻。一是利用幼儿的日常生活活动进行随机教育;二是设立生活角,开展绘画、编织、种花、手工制作等活动。三是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和感觉统合训练促进合群性发展。体育活动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更是促进合群行为发展的有效方法。尤其是感统训练,能培养团队精神、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使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同步提高,相互促进。同时,让幼儿在共同合作中锻炼能力,培养良好的同伴关系,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个别化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根据幼儿阶段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教育。重视幼儿群体心理健康的同时,必须十分关注个体幼儿的心理健康,实施个别教育。
(一)开展个别辅导
幼儿心理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每一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重视对幼儿的个别辅导,是取得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重要原因。组织案例讨论,学习幼儿心理卫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从大量的案例中积累经验,揭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规律性东西。
(二)开展问题幼儿的心理治疗
[关键词]后现代 高职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0088-03
[作者简介]黄安云,廖卫红,谭碧,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151)
当前,全国各高职院校大多都开设了心理咨询中心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向全体高职学生,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然而在许多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需要加强建设与改革。在后现代视野下,对我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探究,是促进大学生个人及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一、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课程观
(一)后现代主义
从20世纪60年代起,后现代主义思潮在西方一些国家中掀起后,分别出现在绘画、建筑、电视、文学、摇滚乐和网络文化等领域。后现代主义主要表现为非理性主义、后人道主义、反基础主义、去中心化、批判与解构主义、后现代视角主义、多元方法论、后现代哲学史编纂学、建构主义、反美学等方面。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不少西方课程学家把后现代主义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如今,越来越多的教育者了解、认可并实施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他们提倡“倾听他人,宽容他人,学习他人和尊重他人”的教育理念,提出了建立人与自我的关系,这体现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有机整体论思想。
(二)后现代课程观
后现代课程观的理论观点遵循后现代哲学所倡导的本体论、知识论和方法论。后现代课程把那些与课程有关联的事物都作为有生命的个体,把课程视作有机整体,将各种各样的事物置于这个整体的生命圈之中,形成一体的局面。其主要特点是:(1)以认识论或重建的范式框架或理论建构的转换为逻辑起点;(2)强调师生及课程的对话互作用;(3)主张消解教师的话语霸权,强调课程的整体性、有机性及开放性;(4)主张建立师生民主平等的关系,强调教师的支持与促进作用;(5)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后现代的课程观强调知识的暂时性与人们认识能力的有限,提出了知识的价值性,更关注缄默性知识的重要性,体现知识的多元化。它将本土化知识、缄默性知识和个体化知识纳入知识体系当中,丰富了课程内容;它将教学过程看作是不断建构与生成的过程,鼓励学生与教师共同建构知识,体现了情境性、社会性和差异性,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对话关系的形成。后现代课程观中存在两类主要观点:解构主义课程观与建设主义课程理论。后现代课程观饱含人本主义情怀、积极达观的心态及和谐的整体观,尊重个体、重视整体教育,重视教师角色重建、体验学习、民主化、多元化、生态型教育、全球教育、灵性教育等。其整体生态课程观能够为高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资源。
二、后现代视野中高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一)建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块茎结构模式
Deleuze与Guattari在《千高原》中首次提出的带有隐喻性的茎块理论给了我们很重要的启示。“茎块”是植物学中的一个概念,这一隐喻与后现代主义课程的反基础、去中心化、开放性、自组织、解构性的理论,具有很强的一致性,生动地体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策略、课程评价体系、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课程的生成性特征③。如图1。
该模式是一个开放的多维系统,课程结构的各部分都充满了联系,它们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互相补充、共同发展,该模式强调课程的整体性、灵活性、生成性、过程性及创造性。运用块茎结构课程模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课程建构中,课程内部各部分都会因教师与学生的个体特点、知识的不同类型而成为课程生成与建构的起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随着课程的进行,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学生与教材之间相互作用。课程的目标也会得到越来越清晰的诠释。教师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思维不断发生碰撞,兴奋点不断涌现,课程目标也在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二)高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策略
1.课程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关爱、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整体性与独特性,以敞开的胸怀、适度的好奇心、强烈及真实的在场意识,与学生协商建构课程的价值,促进开发潜能,使学生更多地掌握本体性知识,培养学生自身的反思能力,提升对大自然、对生命的敬畏感,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及和谐融洽的整体观,渐渐达到身、心、灵的平衡统一。
2.课程内容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包括:个体的自我成长与发展,工作、职业和事业,爱情、婚姻和家庭等。通过学习,要能处理好三层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与自我的关系及与他人的关系。其中“个人的自我成长与发展”包括自我意识、珍爱生命教育、主观幸福感的培养、潜能与开发;“工作、职业和事业”包括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情绪与压力管理、人际应对;“爱情、婚姻和家庭”包括恋爱与性心理等。
3.课程实践途径与方法
一是将“隐喻”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中。所谓隐喻是就是指在两个认知客体之间类比或联想,将“隐喻”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有助于打破现代课程实践中的“教师独白”和“强势推介”,使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真正建立理解性、共生性、交互性、对话性等主体间性关系,师生是平等、尊重、的协商建构。隐喻的运用可引经据典、利用影音、文学作品等加以引申发挥,如在讲到“宽容”的原则时,可引用《菜根谭》中“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二分,让人嗜。此是涉世一极乐法”,以此启迪学生待人要宽仁。
二是将“叙事”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中。叙事就是叙述一个或一连串真实或虚构的事件,叙事能够帮助个体有效地理顺和重建与自我、他人、物及社会的关系。叙事往往与团体咨询、个体咨询、课外作业、故事分享等结合运用,应当鼓励学生在过往记忆中积极拾取一些闪光记忆,来重构自我认同,与他们交流分享“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个生命都是唯一的,生命之所以会出现消极倦怠是因为没有发现其生命的美丽”的深意。运用“叙事”对于纠正学生的不合理信念、培养自信,引导其探索生命的意义,唤醒内在灵感很有帮助。
三是将“艺术欣赏与表达”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中。实施策略主要有阅读、冥想与心理电影赏析。冥想是指调整呼吸与姿势,回归内在体验,沉浸于音乐之中,自由想象,以激发心理潜能,使情绪情感得以宣泄,一些情绪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艺术性表达指心理治疗师通过激励与支持个体通过创造性的艺术创作来暴露内心的矛盾冲突,来激发潜能,促进人格健全,心理问题得到修复。艺术化表达方式主要有心理剧、心理画、手语歌、沙盘游戏、主题统觉测验、心理游戏等。
四是将“心理辅导”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中。学校心理辅导可分为团体心理辅导和个体心理辅导。辅导是指在一种人际关系中,指导者运用专业技能,根据个体的需要提供帮助与服务,协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并确立有益的生活目标,消解成长中的障碍,开发潜能,从而更好地适应学习、工作及人际关系。各种各样的的心理咨询技术:如精神分析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认知行为疗法、交互分析疗法、现实疗法、森田疗法、完形疗法等为心理咨询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后现代主义主张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咨访关系,通过对话围绕中心问题建构更弹性恰当的叙事。
五是将多学科的视域融合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中。从后现代课程观“回归生活”的观点来看,生活世界的复杂性、整体性意味着高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还须依托伦理学、社会学、生理学、各类心理学等相关社会科学提供理论支持。
六是将本土文化资源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中。所谓本土传统文化资源,是指中医、儒、释及道的思想。例如,在讲授神经症和森田疗法时,教师可从佛学的角度阐述:执着妄念,不知物我一体,指出治疗神经症的途径在于“放下执着,活于当下”的悟道,树立“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人生哲学。
4.课程建设的保障条件
构建高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有足够的人力、财力、物力及整个社会文明进步作为后盾。学校领导要有去个性化的理念,要加大经费支持和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授课教师应遵循教育教学及课程内部各因素的自组织方式,需具备一定的哲学素养、丰富的教育教学及心理辅导经验、灵活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以后现代课程建构的思维方式,积极进行自我反思,消解自身的话语权威,将后现代思维方式融通于实践当中,教师需具有广博的多学科知识,热爱学生,接纳学生,灵活抓住恰当时机,达到好的教育效果。
美术心理健康外来工子女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口流动不断增加,我们学校也涌进了不少外来工子女,他们来自五湖四海,由于流动性较大,更换环境频繁,他们在语言、生活习惯、家庭教育、文化基础等方面与本地学生有一定的差距,他们更容易封闭自己,不善于交流,有自卑心理、考试焦虑等症状,很大一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
由于在校外来工子女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各种新情况、新变化、新矛盾不断出现,影响在校外来工子女的安全的因素越来越复杂,对学校的安全稳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如何促进这部分学生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一直是很多学校面临的重要问题,新的问题新的教育方法,各科教学都可有机地进行渗透,美术教学也不例外。
人的理性与感性是不可分割的。美术它作为美育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它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美术知识,也不仅仅是美术技能的训练,重要的是通过学生内心达到审美状态,使良好心理得到培养和发展,其不良心理受到疗治和矫正,从而使各种心理功能趋于和谐,使各种潜能协调发展,最后达到对人的生存价值的提高,进一步实现美好人生的目的。也就是说,美术和美术教育还具有心育作用。而美术课程标准也提出:“通过学习美术,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以及美术的实践能力,达到能用美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在美术教学实践中如何促进外来工子女心理健康?
美术教学实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种方式:
一、用优秀的美术作品,促进积极上进的美的健康心理
英国心理学家斯宾塞曾经说过:“没有油画、雕塑、音乐、诗歌以及各种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生乐趣便失去了一半,这就会给各种疾病的入侵洞开了门户。”这也就是“恶以戒世,善以示后”。远古的美术作品,如古希腊神像、印地安人的图腾和埃及法老的陵墓,在当时社会被赋予浓重的政治和宗教色彩,而被人们作为祛病去邪,保佑吉祥平安的护身符。埃及尼罗河畔胡夫金字塔那宏伟的形体和三角形的稳定造型,曾给千百万埃及的奴隶造成巨大的心理震慑。近代中国的美术作品,也同样具有强烈的心理效应,民间俗话:所谓的“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旧社会河北杨各庄的的贫苦农民,看着贴在门上的门神(一种年画),起着对幸福的渴望心理,使他们的心理得到暂时的平衡。蜿蜒逶迤、雄伟的万里长城、上下飞舞的中国龙;徐悲鸿笔下昂首嘶鸣的奔马,是历史凝结成的中国气派和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这些无不给每一个中国人心理上注入激情和活力。由此可知:优秀的美术作品,是多么的具有强烈的心理感染力,它能激起高尚的情感,产生情绪的共鸣,促进心理健康美。所谓“怡悦情性”、“快人意”。
二、把握学科特点,挖掘教材心理教育因素
小学美术教材中绘画课较多,有的课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显而易见,有的则并不明显。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挖掘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材料。在教《甜蜜的梦》这一课时,我就尽量倾听学生的心声,让学生大胆讲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想并及时的给予正面的引导和点拨并给他们营造轻松和谐的作画氛围,提供一个自由创作的空间,让学生自由去选择,自由探索,让他们感觉在梦境般的感觉中创作着自己的梦。让学生达到用“我手画我心”,直抒胸臆,表达情感,从而在美术中优化心理素质。
三、帮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充满自信
每个人都喜欢受人称赞和鼓励,渴望获得成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激励显得更加需要和重要。因此,我们在组织美术活动的过程中注意多激励学生,增强学生自信心。在美术绘画活动中,经常发现有些学生落笔不够大胆,很拘束;有些学生在活动时,往往拿不定主意,不知道从何下笔;有些学生则非常紧张,还没有动手画画就说:“老师,我不会画,请你帮帮我吧。”其实像以上这些小学生,他们不是不会绘画,而是他们在作画之前存在一定的疑虑,不敢落笔。长期以往,这些小朋友,往往会导致自信心缺乏,不能形成健康心理。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应通过仔细观察,了解学生的作画水平,认真分析每个学生的绘画能力,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进步。
四、允许孩子犯错,帮助孩子获得成功
我们要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成功都应为学生高兴和自豪,增强学生创造的自信心,使学生不断地勇于表达,敢于创造。对于能力稍弱的学生,我们则不能求全,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或降低要求,帮助他们克服胆怯心理,教孩子学会自我鼓励,自我放松。老师要允许孩子犯错,当他做事不成功或做错时,就教他做而不是指责他,对于给予比别人更多的爱,有时也可以用身体语言,时常抱他、亲他,让他深刻地体会老师像妈妈一样疼爱他。进行活动时经常鼓励他,并且教师要尽可能地在学生感到苦恼和拿不定主意时及时给于帮助、引导,避免他们产生畏难情绪,以致失去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和信心。只有教师在学生活动时善于观察,才能真正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树立起自信心。
五、美术作业中培养外来工子女良好品质
通过进行美术作业的过程,使学生养成耐心、细致、坚定的品质,克服焦虑、烦躁、粗枝大叶的毛病。对小学生来说,美术作业完成的整个过程,正是为他们设置了一种心理发展理想的环境和氛围。作为美术老师,我们更应注意通过美术作业完成过程的自主性、秩序性克服诸多困难,着重培养他们的自立意识,有条不紊踏实操作的习惯,从而勇于排除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以消除其盲目简单、依赖心理,浮躁焦虑心理和经不住风雨的脆弱心理。由此,在完成美术作业的过程中,我设法做到:
1、为学生创设一个安静、和谐而又愉悦的环境,并根据每一节课的主题,配以不同的背景音乐。
2、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课程内容,敞开心扉,说心中想说,认识和发展自我,渲泄释放自己的情感。
3、通过严格的作业程序要求,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浮躁心理,在独立完成美术作业中逐步清醒地认识自我。
4、面对美术材料、工具准备带来的某些困难;因粗心、不严谨,造成作业不佳的困难;由于缺乏良好习惯,丢三拉四造成的困难等,这要求学生学会领悟,善于动脑、勤于动手,克服其所遇到的各种困难,以逐步增强其抗挫折意识,矫正其脆弱心理。
5、耐心帮助、引导学生,让每个学生亲身体验到,通过努力和奋斗,会最终获得成功的愉快。从而使那些曾经灰心失望的学生进一步萌发积极向上的心理情绪,强化培养其进取心,克服自卑自亢心理。
6、有选择地通过作业展评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进取心。这就是说,在完成美术作业的过程中,老师就要注意捕捉、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而后通过作业展评来发现和表扬他们的优点。比如说,有的学生构思大胆,想象奇特;有的学生制作精细,一丝不苟;有的学生虽造型一般,但色彩漂亮;有的学生卷面清丽,制作认真;又有的学生思维活跃,有独特的见解等。如此教师在作业成绩评定中都应予以表扬,并设法创设一个完全舒适的心理环境,为他们提供一些表现的机会。
六、开展轻松的美术活动,抒发内心情感,获得身心健康
我们运用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来设计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兴趣的事物,这就有利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我们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兼顾学生个性发展和知识技能习得两方面的需要,这既顺应了学生的心理发展的需要,突出情感、学习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又能循序渐进地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由此我认为,美术教学应特别注重那些具有娱乐性、注重过程和相对较自由的教育活动。所以,在上美术课时,我尽量用教材、用语言向学生展示美术学科的内在魅力,务使教室里充满了和谐、轻松和快乐的气氛,每个人都爱上美术课;尤其是一些后进生积极参加课外美术小组活动,能使他们的爱好和特长得到更好的发挥,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心理健康教育在美术教学中无处不在,要使心理健康教育和美术教学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关键是教师要做有心人,有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真诚地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一、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同志曾说,学习书画能“休养脑筋,转移精神,增进健康”。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主阵地,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遵循互动性、适度性、审美性、针对性、激励性等几个原则,把握美术教育的基本方向,更好的发挥美术教育的作用。如:互动性原则,美术教育的各个层面都重视师生互动,重视让学生“动”起来。在分析美术作品时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见解,在增进对作品认识的同时,得到更深层次的启发;画静物素描时有关静物摆放的设计及师生的意见交流,都能很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增强自信心。
我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美术理论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审美素质,净化心灵;通过美术创作活动,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丰富学生情感;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提高鉴赏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使其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使其情感得以提升,形成高尚的人格特质。
1、和谐的师生关系
现代的美术教学活动则把师生关系的和谐融洽作为其刻意追求的一种心理环境,着力从理性与情感统一的高度来驾驭和实施美术教学活动。建立起良好、轻松、愉悦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2、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教学氛围。
(1)创设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应当具有“自由、安全、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相互尊重”良好学习环境。
(2)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重视美术教学中情境创设,能促使美术课更好地发挥其有效传承文化、陶冶情操功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感知觉和形象感受力的发展、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的培养,以利于学生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创设情境美,主要做到以下两点:首先,营造特定的情境。可以结合美术知识采用故事创设情境;可借助录音、投影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创造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可创设与美术活动相关的场景,在充满“诱惑力”气氛之中,让学生自然产生审美快乐,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美术活动中;还可利用音乐渲染情境,增强教学效果。例如:在手工制作《灯笼》这一课时,课前我与同学们一起将自己精心制作的“圆形”、“菱形”、“矩形””、“莲花形”等外形美观、图案精致、色彩鲜艳的灯笼挂在教室里,上课时先让学生说一说有关灯笼的典故及习俗,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本地春节时家家张灯结彩、喜气洋洋的图片或短片。然后再配上喜庆洋溢的音乐《红灯笼》,让学生身临其境,沉醉在这浓厚的气氛中,教师及时详细讲解、示范制作灯笼的技巧,让学生放开思路,构思并制作形态各异的灯笼。同时要求同学们将带有自己的梦想、希望的灯笼点亮。其次,构建积极的心境。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或鼓励,或表扬,或调节,使学生以良好的心境内外进入美术活动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艺术与学生交流情感,使师生情、艺术情融汇成一股浓浓的“情感流”,流淌于美术课堂教学全过程。
(3)创设合作互动的学习氛围
合作互动学习是在主动探究学习过程中,同学间进行合作、分工、交流、互动、同心协力,互相促进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方式。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在倾听和尊重不同见解、与他人合作、形成团队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地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在一种放松的情境气氛中,在与同伴的交流和合作过程中,学生的自尊心得以保护,焦虑被适度减轻。
3、创新评价方式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曾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中学阶段正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发展创造性思维及培养积极进取精神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价值观、人生观树立的关键期。“评价”在这一段时期起着很大的指导作用。诸如“你的想象力真丰富!以后肯定能成为一名大画家。”等欣赏性、激励性的话语,体现出对学生成功的赞赏。诚恳的态度,慈母般的关怀,对学生的每一个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就能使学生放松、愉快地学习,大胆实践,找回自信,体验成功。总之,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尽可能根据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注意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尽可能给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舞台,通过创新评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4、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对教师来说,可以开阔教学思路,挖掘教学潜力,提高教学效果,提高综合运用各学科中的心理健康因素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能力;对学生来说,可以增加学习知识的兴趣进而形成各学科间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培养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对教材来说,可以取长补短使教材内容更加多姿多彩,更为引人入胜。以审美为主线的美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综合,有助于形成审美——快乐——兴趣的氛围,能使学生从紧张、焦虑、厌恶、不安等常见的不良学习情绪中解脱出来,学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自然有助于身心健康。
5、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在多媒体技术的平台上,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并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美术语言的基本表达方式和方法,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实践能力,提高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不断地完善人格。
二、课外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补充
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建立美术兴趣小组,定期举行美术绘画比赛,举办学生作品展览,开设美术知识讲座。一方面使学生产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兴趣,培养对美的敏感性,提高对美的欣赏力、鉴别力和创造力,使学生的审美观得到升华,使学生的美感在健康的校园文化中得到熏陶和提高。另一方面,参加美术课外活动,为学生的健康心理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天地。在课外活动的交往中,还能提高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信任、责任感、荣誉感等社会情操,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心理、进取心理、相容心理、克服和矫治固执心理、孤独心理、封闭心理,从而促进学生形成乐观豁达、自信坚强的健康个性。
三、开拓课程资源调适心境
课程资源以其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1、利用本地自然景观陶冶情操
组织学生进行《客家围龙屋》的写生、创作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还培养了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和人文精神,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利用本地民俗活动愉悦身心
《舞狮闹元宵》、《接花灯》等教学活动中,鼓励他们步入社会,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同时收集资料,利用学过的相关美术知识技能开展探索活动,学生在考察、创作的过程中,体验了鉴赏和创作的愉悦,增强了自信,来自于各方面的压力也可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
3、利用废弃物品开发潜能
我们可以开发一系列利用废弃材料进行美术设计、应用教学的校本课程。如《魔法瓶子》、《个性风铃》、《布娃娃》等等。通过自己的心灵手巧,体验设计制作的价值和欢愉,体验劳动的乐趣,增强节约意识,这是将劳动教育、环保教育、审美教育相结合的成功实例。如:《个性风铃》教学活动中利用酸奶瓶、易拉罐、光碟、贝壳等废旧材料,指导学生通过剪、贴、画、串等工艺制作就可以变成形态各异、五花八门的个性风铃,再让他们将自己的作品悬挂在艺术长廊,这样给了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他们丰富的想象、无拘无束的操作、快乐的游戏,这就是我们所期待的教学效果。
实现美术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融合是美术教学追求的更高境界。美术教育因其独特的本质特点、生动的授课方式、丰富而引人入胜的授课内容等因素,既很好地发挥了美术教育的审美性、功能性、体验性、参与性等特点,也将美术教育培养中学生良好审美观、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本质要求体现在了具体的方面。为更好地通过美术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我认为作为美术教师务必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能根据实际情况对美术课程内容进行相应调整;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并与社会、家庭教育密切结合。让每一位学生学会学习美术创作与鉴赏的知识和方法,提高鉴赏品味与审美判断力,自觉抵制视觉文化中所包含的不良因素的影响,达到预防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调控心理状态和消除心理障碍的作用,对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起促进作用,使个人与社会形成和谐关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