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服务行业研究报告

金融服务行业研究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服务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金融服务行业研究报告

金融服务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1篇

[摘 要] 上海要实现“四个中心”的国家战略目标,就必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面对世界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的不景气,中央和国务院从全局出发提出上海要大力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是上海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良好机遇。上海应紧跟国外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趋势,通过国际比较,认识自身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以总部经济建设促发展、以生产型服务业建设为重点、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载体、以产业转移为机遇,以培养现代服务业人才为关键,多渠道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关键词] 上海 现代服务业 趋势 比较 对策

一、国外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趋势

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国外现代服务业为适应新的形势向纵深发展。在经济中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其内部结构逐步升级,生产业成为其核心,并呈现出创新性、国际性、集群化的趋势。

1.现代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

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全面向服务经济转型。如图1,2004年世界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达到了69%,成为经济的主体。高收入国家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更大,在2006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了70%,其中美国在2007年为81.1%,英国在2005年达72.8%,日本在2006年的比重达到67.5%。香港的这一比重更高,在2007年已达到92.3%,成为绝对的服务型经济地区。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其比重在2006年达到54.7%。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网、美国统计网、2009香港统计数据一览

从就业结构看,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人数的主力军。2007年新加坡服务业的从业人员中的比重为76%,美国比重高达83.9%;英国和日本其比重在2005年也分别达到76.3%和66.4%。从以上分析看出服务业成为解决就业的主要渠道。

在全球范围内,现代服务业的增长快速,从事商业等传统服务业的就业比重在下降,而金融保险、地产、社会服务业等行业的就业比重在不断增加。2007年美国服务业产值为112292亿美元,其中批发、零售、运输和仓储等传统服务业的比重大约为18.6%;而代表现代服务业的金融、保险、房地产、专业、商务、信息等服务业合计比重超过50%,成为服务业的主体。现代服务业以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为基础,借助信息技术、系统技术等科技成果,依托现代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以知识为服务内容和产品,其逐步向知识化、信息化、 高科技化等高端方向发展。

2.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呈现集群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世界上已经出现了一批典型的服务业集群如纽约的曼哈顿式的服务业集群、伦敦金融城模式的服务业集群、东京新宿模式的产业集群等。就伦敦金融城模式的服务业集群来说,伦敦金融产业集群的规模非常大,1991年有500多家银行,其中国外银行470家,拥有资本达1000多亿英镑;800多家保险公司,170多家外国保险公司分支机构,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保险中心;每年的外汇成交总额为3万亿英镑,是世界最大的国际外汇市场;石油输出国的石油收入成交额占世界欧洲美元成交额的三分之一以上。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有利于促进现代服务业的有效供给和需求,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有利于服务业企业的快速成长和发展, 增强现代服务业的竞争力;有利于凸显大都市竞争力。

3.跨国公司推动现代服务业走向国际化

经济的服务化推动了传统制造业跨国公司向服务业转型。2008年,全球跨国公司500强中,有271家从事服务业。跨国公司向服务业的转型,推动了现代服务业走向国际化。现代服务业的国际化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服务业的国际产业转移。近年来,跨国公司为了获取高级人力资源和占有更广大的市场,纷纷把部分服务产业转移到海外。二是FDI结构转向服务业。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 服务部门仅占全世界外国直接投资存量的25%;2005年已上升到约占70%。三是国际服务贸易快速发展。据世界贸易组织(WTO) 统计, 2007年, 全球服务贸易总额接近3万亿美元。各国政府已认识到服务业的国际化的益处,纷纷对外开放,降低门槛,吸引服务业的国际转移和国际贸易发展。

4.生产业发展迅速

生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生产业与制造业关系紧密,生产业已全面渗透到制造业的流程中。在OECD国家中,金融、保险、房地产等生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了三分之一。生产业成为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的主体。现代服务业加速向现代制造业生产的前期研发、设计、中期的融资、咨询、管理和后期的销售、物流、售后服务的各环节渗透发展。

5.现代服务业具有创新化的趋势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其创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比如银行、保险公司等不断创新开发新的金融衍生性产品、理财、中介等服务;二是服务方式和模式的创新。比如阿里巴巴公司通过其创新的支付宝手段,短短数年时间, 成为行业领军企业,;三是新的服务领域的拓展和创新。比如美国苹果公司通过与电信服务商的合作, 利用信息增值渠道开发3G手机数据业务, 2005年~2007年该业务年均增长112%。创新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动力,创新成为各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它推动各国服务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国际比较

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速度、结构合理程度等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较,还存在很大差距。

1.现代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较低

上海服务业发展速度快。从1996年~2007年的统计数据来看,服务业生产总值从1996年的1292.11亿元,增加到2007年6408.50亿元,增加了近4.96倍。占GDP的比重从1996年43.7%增加到2007年的52.6%。服务业对GDP的贡献已超过一半。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其比重还较低,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更大。上海的现代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较低。2007年上海的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相关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9.9%、6.6%、3.9%、4.1%,合计24.5%。而香港在2005年其金融服务、贸易及物流、专业服务及其他工商支持服务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2.7%、28.6%、10.6%,合计51.9%,远远高于上海。

2.现代服务业就业比重明显偏低,专业人才相对缺乏

2007年上海市服务业就业人数占从业人员总人数的56.4%,服务业是解决上海就业问题的主力军。但与国际大都市比较,上海服务业的就业比重还比较低。在2006年,纽约和新加坡的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已达到88.5%、76.7%,而上海仅为57%,在2007年降为56.4%,远远低于国际大都市的水平。从各行业就业分析,纽约和新加坡在金融保险、商务服务业、地产、物流和通讯等从业人员比重明显高于上海。可以看出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就业比重较低,专业性的人才相对缺乏。

3.现代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不合理,层次偏低

上海的服务业种类齐全, 已建成全国性生产的资本市场、国家级的生产资料商品交易市场, 人才 、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等,集聚各类知识服务业。可以说, 上海服务业在国内具有一定的优势。

但与国际大都市城市相比,上海现代服务业层次还偏低,尤其高端服务业发展与国外差距较大。就金融业来看,上海金融与国际金融中心比较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如表1,金融服务增加值占GDP比重:伦敦、纽约、东京、香港超过了12%,而上海为9.96%;从业人数上海也远远落后其他城市;金融机构数量:纽约和伦敦是上海的3倍多;日外汇交易额:伦敦是上海的10倍多,纽约是上海的6倍多,东京和香港也远远超过了上海。从以上分析看出,上海的高端服务业发展还比较落后。

4.服务贸易总量小,贸易层次比较低

资料来源:陈东升.上海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吗?.亚布力观点,2008年8期.

2007年,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559.1亿美元,占全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22.3%,占上海国际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6.5%,为国内服务贸易进出口规模最大的省市。

但与国外相比总量小。如表2,2006年新加坡的服务贸易出口额为513.08亿美元,香港在2004年服务贸易出口额为621.75亿美元,上海2006年出口额仅为192.68亿美元,只有香港和新加坡服务贸易出口额的31.0%和37.6%。

数据来源: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和上海市国际服务贸易协会网

注:香港数据是2004年的数据

从服务贸易结构看,日本、新加坡、香港的运输和旅游贸易出口的比重不到一半,而上海两项份额为57.2%。日本、新加坡、香港的金融服务所占服务贸易总量的比重分别为:5.24%、7.20%、7.32%,上海金融服务的比重只有0.49%,这与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有相当大的差距。从以上分析看出,上海的服务贸易与国际发达地区还有很大差距。

三、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策

发展服务业是上海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是上海实现“四个中心”战略目标的重要基础;是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实现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途径。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上海的现代服务业。

1.以总部经济建设,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

总部经济能够对服务业产生强劲的需求与带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总部经济为现代服务业提供了发展空间。大量总部在中心城市集聚必然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特别是知识型服务业,包括信息、金融、中介、物流等服务业。研究表明,一个制造业跨国公司总部迁移,会带动几个甚至十几个与其相关的知识型服务企业相伴发展。 总部经济能够产生大量现代服务业需求,发展总部经济为金融保险、信息、会计法律等现代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2)总部经济的高需求、高要求, 促使现代服务业提升服务层次。企业总部一般从事研发、战略决策、投资管理、营销等高端经济活动,需要各种生产业作为支撑。企业总部的入驻和聚集对金融、保险、会计评估、法律、会展、信息等生产业产生巨大的需求,带动生产业的发展,从而提升服务业层次和整体发展水平。(3)总部经济推动现代服务业的集群发展。总部经济是大量企业总部集聚在中心城市的优势区域,围绕总部布局了许多金融、法律、信息、中介等现代服务业机构,形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4)一些企业总部本身属于现代服务业行业。企业研发总部、销售总部、投资总部等属于高端现代服务业,它们带来先进技术、管理经验,能迅速提升当地现代服务业的水平。

上海由于其区位、信息、人才等优势,吸引了大量企业总部入驻。截至2008年底,外商累计在上海设立总部经济机构共676家。上海应该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1)以总部经济为中心,发展商务等现代服务业。总部经济的发展必须以金融、保险等相关服务业作支撑,因此积极金融、法律、信息等知识型服务业发展,不断完善总部经济所需求的专业服务体系。(2)吸引大型服务业总部入驻,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大型服务业总部入驻一方面能够带来先进管理理念、先进技术、知识和人才等,通过技术外溢、学习效应、人才流动等方式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外部引进打破垄断局面,以市场竞争推动现代服务业不断发展。(3)发展特色总部集聚区,形成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总部经济要要根据自身现状和产业基础,吸引相对应的企业总部集群发展,形成特色总部集聚区,带动相关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发展。

2.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动现代服务

业体系的形成现代服务业集聚在一起能带来明显的竞争优势,产生明显的集聚效应:外部经济效应、区域创新效应、广告品牌效应。建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能在较短时间内形成现代服务业集群,发挥集群的集聚效应优势,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服务机构的网络化发展,形成区域创新体系。

上海规划要到2020年止建成2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将带动一大批现代服务企业的发展,带动整个服务业结构升级。同时区内服务业内部企业间联系紧密,合作发展;服务业与其他产业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制造业,产业间融合发展;并且区内与区外企业合作交流,从而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3.以生产业发展为重点,促进产业融合

上海发展定位是二、三产业并进发展,制造业对上海经济的贡献也非常重要。但是制造业的发展出现一些问题,比如研发投入不足,技术落后;高投入高消耗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等,这制约着制造业发展。解决这些问题要大力推进生产业的发展。上海要重点发展信息产业、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中介服务业等行业,进一步促进上海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发展,加快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的建设。

4.以全球产业转移为契机,进一步扩大开放

对外开放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可抗拒的趋势和重要驱动力。据统计,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占其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的三分之一以上。上海应该借鉴国外服务业的发展经验,进一步扩大开放,吸引外资到服务行业。同时,全球在产业转移中加大了对服务业的转移。上海应该抓住良好的机遇,培育良好环境承接产业的转移,积极发展服务外包、离岸服务,继续扩大服务贸易。通过对外开放,一方面可以引进管理先进、技术一流的优秀服务行业来带动当地服务业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引进竞争机制,促进现代服务行业在竞争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5.培养现代服务行业的人才

上海要想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就必须解决人才缺乏这个关键问题。上海在金融、软件、信息、咨询等行业人才很短缺,特别是高级的复合人才。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对现代服务业的重点领域,以采取优惠政策、高薪聘请等方式吸引高层次、国际性的人才。(2)以上海的教育资源优势,培养自身人才,大力培养复合人才。(3)加大现有人才的培训,一方面请国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来本市为现代服务业人才授课,另一方面,可以外派一批现代服务业人员到境外深造。总之,上海要大力培养现代服务业人才以满足各行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汉镒资产研究院.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报告[M], 2008年3月

[2]谢 军:现代服务业的呈现五大趋势[J].政策望,2008年第10期

[3]赵 弘:2007年~2008年: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M],2007年9月

[4]王 靖:上海服务业的大格局[J].上海综合经济,2003年第3期

金融服务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2篇

一、我国服务业直接投资的现状和特点

近年来,我国吸引外商投资稳步增长。虽在个别年份出现较大的负增长,但“九五”期间的实际利用外资额年均增长速度也达到1.6%的水平。2001年,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甚至达到了14.9%。同时,近年来服务业吸引的直接投资的增长也较为稳定,服务业直接投资占全国的比例在1999年达到最高,为27.47%,近两年稳定在22%的水平。这个比例低于服务业在GDP中的比例(30%以上)。

2002年上半年,全国实际利用直接投资总额为2,457,850万美元,其中月艮务业为496,599万美元,占全部的20.20%。全国合同利用直接投资总额为4,398,990万美元,其中服务业为866,51l万美元,占全部的19.69%。从合同总额及实际总额上来讲,都较同期有较大的增长,但由于制造业等其他产业增长更快,服务业吸引的直接投资比例反而有所下降,但幅度不大。从行业上看,仍然以房地产、社会服务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为主。以上情况反映出,我国“入世”之后的短期时间内,服务业在吸引直接投资方面并未出现显著的变化。

二、服务业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向

服务业直接投资在“九五”期间得到了较为平稳的发展。随着我国加入NT0,我国将在“十五”期间逐步履行加入NT0时所作出的承诺。同时, 由于我国自身服务业的良性发展,及制造业等行业对服务业发展的要求,可以预计在“十五”期间,我国的服务业吸引的直接投资将会有较快的增长,结构上将会得到更进一步的优化。

(一)总体增长速度将加快

1.GATS原则的贯彻和履行《服务具体承诺表》的影响

我国于2001年入世之日起就自动接受了《服务贸易总协定》(GAT5)并根据协议作出了《服务具体承诺表》,作为《中国入世议定书》的附件。根据承诺,我国将在今后的3至5年内逐步开放服务业市场,放宽服务业的市场准入限制并给予国民待遇。

《服务贸易总协定》确立的虽然是多边服务贸易自由化规则,但商业存在(成员的服务提供者通过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的商业现场)是服务贸易一种主要的形式,外国企业通过商业存在的方式在其境内提供服务也就是国际服务业直接投资的问题。

根据入世承诺,我国服务业在金融保险,电信服务、商业、运输等领域的市场准入限制将陆续取消,将逐步放宽服务业投资在其企业中的最高所有权限制,逐步取消在服务业投资中所设置的各种服务提供者人数限制,服务提供的法律实体形式的限制,服务产出量的限制等。

服务业投资是外国服务商进入国内市场的主要方式。在许多服务部门,以商业存在方式提供的跨国服务为数最多,规模最大。因为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都倾向于直接的接触,在交易频繁发生或连续进行时,与远距离的联系比较而言,交易方更倾向于商业存在。国际资本也非常关注国内的服务市场,投资意向比生产领域更强烈。因为发达国家在服务水平、经验、规模等方面都较我国高很多,比较优势明显。

随着中国WTO规则下服务业市场的逐步开放,必然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投资于中国的服务行业。

2.国内服务市场发展的促进

中国服务业市场规模巨大,发展潜力巨大,对外国服务业企业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中国的服务产业在“九五”期间平稳发展,其产值由1995年的17,947亿元上升到2000年的Z9,704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10%, 占GDP总值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由1996年的32%上升到2000年的33.2%。但这个数字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也较发展中国家服务业在GDP的比重(45%~55%)为低。同时,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比例在“九五”期间逐步上升,由1995年的24.8%上升到2000年的27.5%;但这一水平也较发达国家服务业从业人数占国内总就业人数的比例(55%~75%)为低, 同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30%~55%的水平。这些也都说明,我国服务业规模巨大,但发展水平较低,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这些因素对外国服务业企业都有较大的吸引力,促使它们投资于我国的服务业。

3.国际贸易投资的推动

贸易与投资从来都是密切相连的。国际企业通过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化活动,越来越多地依赖于贸易、金融、会计和广告等支持。

近年来,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平稳发展,各国间经济交流的加深,各国间交往必将由原来的单纯提供商品向更多地提供服务这一方向转变。企业较以往更加注重商品生产的有关服务的环节,比如售后服务与维修、技术指导、金融服务和商业服务等。同时,外资企业中的商务人员的增长,由于他们更为熟悉和信任他们原地区的服务提供商,所以也导致了对商业服务、金融、饭店等服务部门直接投资的需求。

(二)服务业直接投资的比重将有所上升

目前,我国吸引的直接投资中,制造业占主要部分,约为2/3左右。而服务业比重为20%左右,远低于世界水平(服务业直接投资占全球直接投资总量的比重约为50%)。其中OECD国家中,外国直接投资中服务业投资总额已经明显高于制造业投资的总额。我国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也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和平均发展中国家水平。

由于服务业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中的作用,使得“发展服务业,提高供给能力和水平”成为“十五”计划的基本目标之一。其于这个目标所产生的政策导向及相应的投资鼓励,放松限制等措施将对于服务业投资产生激励刺激性的作用。

一项对欧盟136家在华投资企业的调查表明,未来欧盟对华投资的产业结构将很可能出现倾向于服务业投资的变化。(见表1)从表中可注:问卷问题:你认为今后欧盟对华投资会选择哪些行业?资料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课题组: 《欧盟中小企业发展研究报告》,2001年9期看出欧盟企业对华投资在服务业的直接投资比重将会明显上升,制造业直接投资比重将会有所下降。

(三)服务业直接投资的分行业趋向

《服务具体承诺表》中分行业在市场准入限制和国民待遇原则方面作出具体承诺。尤其是承诺在金融、保险、电信服务、商业、运输等领域作出的放宽市场准入限制。

以上提及的一项对欧盟在华投资企业的调查也表明了外资企业在“入世”后对交通运输、通信服务业、金融保险等行业的浓厚兴趣。在现有企业中邮电通讯的比重仅占3%,而在调查表中却发现认为今后欧盟将选择该行业进行投资的企业高达57.4%。其次还有47.0670的企业认为金融保险也将成为企业可能的选择,而目前, 由于金融保险业的严格限制,欧盟对华在该领域投资甚少。由此可以预计, “入世”后一段时间内,外商对华投资的服务业中,交通运输、通信服务业和金融保险业投资将会有较快的增长,比重也会明显提高。同时, 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商业、餐饮业等行业的投资也可能增长较快。

三、“入世”后我国对服务业直接投资应采取的对策

面对“入世”的新形势和我国服务业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向,我国应及时采取必要的对策,在GATS框架下,进一步开放我国的服务市场,履行承诺,在产业政策上积极引导、合理安排服务业直接投资,并在立法上对已进入的服务业直接投资予加强监管和规范。

(一)GATS框架下,我国进一步开放服务市场的吸引服务业直接投资的策略

1.认真履行承诺。我国已经加入WT0,已经对服务业开放作出了承诺,这就要求我们在GATS的基本原则下,遵守一般责任和纪律,承担特定义务。并根据我国在入世时的《服务具体承诺表》,在实践过程中制定出具体的实施计划和方针。对服务市场的开放和保护都应符合GATS的原则和要求,遵守国际惯例和商业惯例,积极稳妥地推进服务业开放,合理恰当地安排和使用服务业的直接投资。

2.逐步自由化。服务业的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服务市场的对外开放关系到一国的国际收支,国家和安全等。而我国的服务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晚,总体发展水平低,许多行业还处于幼稚时期,服务市场发育不完善,服务企业竞争力普遍还比较弱。因此,现阶段就有必要对服务业采取适度保护的政策,逐步推进服务市场的对外开放。

同时,GATS倡导的也是一种逐步的自由化,市场开放只能逐步进行,市场如何开放的决定权也掌握在各国政府手中。GATS为吸引发展中国家的更多参与,也对发展中国家作出了相当多的保留和例外,这也给“逐步自由化”创造了具体条件。

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应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利用GATS给予发展中国家在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透明度、市场准入等方面的优惠待遇,宽限期及保护措施,依照循序渐进的方针,稳步前进。根据我国服务业的具体情况,有步骤、分阶段地开放我国的服务市场。

(二)在产业政策制订上合理引导和安排服务业直接投资

由于服务业门类繁多,各行业在要素密集程度、劳动生产率、服务对象、新技术应用程度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我们对制订各服务行业的引资政策上应有所侧重。如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为吸纳劳动,扩大就业,就应积极吸收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的直接投资。如科研教育业,交通运输,通信服务业,其他社会服务业(包括商务服务等)的直接投资。

而一些服务部门使用信息和通讯技术程度较高,如商业服务业、科研教育业、电信、金融和商业等部门。发展这些部门将有力地带来新技术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其他产业的技术进步和持续发展。

一些服务业如金融、保险、运输、通讯、零售、医疗、教育等服务行业是我国的薄弱环节,外交的介入可以大大改善其服务质量和投资环境,拓宽服务领域和服务范围。这些产业的完善也是吸引国际直接投资的必备条件,并能与其他消费资料产业,生产资料产业形成互动关系。因此,对这些产业应积极合理地引入和利用外资。

(三)在立法上对服务业投资加强监管和规范

建立健全的服务业直接投资管理体制和法规,制定切实可行的既符合本国国情又符合国际规范的服务业投资法规,按照多边规则的要求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法律体系,加强监督和执行的力度,这不仅是《服务贸易总协定》赋予发展中国家成员国的基本权力,也是保障政策透明度所必须承担的义务。

因此,我们应积极组织、参与服务贸易及国际投资的双边与多边谈判,并制定相应规则;同时,还应加快国内的服务业领域的贸易投资的立法步伐。

近年来,我国已在《对外贸易法》等法律法规原则指导下先后颁布了《海商法》、 《商业银行法》、 《保险法》、 《民用航空法》、 《注册会计师法》、 《律师法》、 《广告法》、 《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等原则与服务业投资相应的法律法规,但我国目前仍然没有专门针对服务业直接投资的立法,相关法律规定也只是在诸如《合资企业法》、 《独资企业法》等法律法规中体现,尚未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不少领域存在空白,一些法律法规还缺乏可操作性,缺少一些必要的实施细则和明确的单项法规。因此,有必要在实践中,依照服务业的开放进程,予以不断地丰富和完善。

在立法和执行中既要尊重国际惯例GATS原则,履行“入世”承诺,还要充分利用GATS的保障条款,例外条款和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待遇,合理引导服务业直接投资的产业流向和区域流向,促进国内服务业及其他行业的发展,维护国家利益。

本文作者:王娟丽 上海大学国际工商管理

金融服务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国农行支行;客户分层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1

在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金融体制不断的进行改革,已经初步完成了商业银行体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了商业化工作的转换。然而由于我国银行事业起步较晚,所以很多方面还有待于提高。在客户经理对队伍建设与管理上,我国农业银行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然而在客户分层管理方面,我们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以客户为中心

以客户为中心现在已经成为了现代银行公认的基本运作原则,然而这一原则的实现却成为了银行事业发展的一大难点。

(一)客户需求。银行本身就属于服务行业,其根本任务就是服务于社会。因此银行所面临的客户群体非常广泛,包括着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的人群,因此也造成了银行所面对的客户人群拥有着各式各样不同的需求。特别是不同职业、年龄等造就的不同经济实力,最终导致了其对银行服务的选择不同。

(二)客户潜力。在传统的银行服务中,我们所注重的是客户对现有现实的需求,从而根据客户的需求来进行服务,即“客户想要什么服务,我们就给予什么服务”的被动服务形式。因此令银行忽视了客户的未来发展需求,从而令银行错失了很多机会。因此在现代农业银行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客户未来潜力的挖掘,对其进行发展需求的引导,根据客户的层次来对客户的潜在需求进行差别化的服务,从而满足不同层次的客户需求,以此来引导客户成为银行最忠实的客户。

(三)经营目标。虽然银行是一个以服务为主的企业,然而其根本目的却还是盈利,所以利润最大化才是银行经营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所以银行往往会更加倾向于优质客户的选择,然后向其推荐利润较大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使其成为了银行业务的重点,从而忽视了更为广大的客户群体。

(四)有限资源。面对来自社会各种客户的多样化需求,银行自身的有限资源就显得有些相形见绌了。然而社会所需要的是能够满足所有客户需求的全方位服务,可是现在无论哪一家银行都无法全方位的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所以这就要求银行根据客户的特点进行分类,然后集中资源的进行重点突破,从而最大程度的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需要。

综上所述,农业银行必须将自身优势与自身经营特点相结合,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来对市场进行细致的划分,从而对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源等进行差异化管理,以达到银行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

二、分层管理和服务的必要性

事实上面对不同的经济状况和人文条件,客户的需求也会不尽相同,这就促使银行实行不同的方法来应对。然而在这些不同的方法和途径中,事实上还是存在着某些普遍的基础方法的,这就需要我们对分层管理和服务的必要性进行深入的探索。

(一)细分市场。细分市场主要是根据客户对银行服务的需求,对客户进行层次上的简单划分的一种方式。而这种方式就可以应用到各个地区,通过地区的人口、行为等特点进行相应的市场细分,然后再根据他们的特点制定相应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二)客户的发展方向。关注客户的发展方向事实上是对客户潜力挖掘的一种手段。由于客户的自身条件不同,所以导致了其发展方向也不尽相同,这时银行就需要针对其推荐不同的金融产品,来引导客户的消费。与此同时再根据客户的发展方向,去挖掘客户下一步发展中的潜在需求,从而对其引导,最终建立一个忠实的客户群体,实现银行效益的最大化。

(三)银行服务人员。由于银行内部人员的自身素质不尽相同,能力也各有特点,正好可以将其按照客户的需求进行分配,使其在面对不同的客户群体时,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四)网点功能与规模。事实上由于银行自身的资源限制,导致了其根本无法完成全面的金融服务。因此其便可以针对网点的特点,对地方进行选择性的强化服务,合理有效的利用地区客户群体的特点,进行科学的分层管理。

三、分层管理和服务的现代化发展

通过以上的叙述,可以看出分层管理对农业银行的促进作用,然而其中还存在着几点问题,必须要切实的解决,才能真正的将银行效益发挥到最大。

(一)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目前,很多农行支行都在提倡“以客户为中心”,然而也仅仅只是“提倡”而已。所以必须落实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彻底令这句空话变成现实,则需要农行支行内部建立一套完整的、健全的考核激励机制,从而监督、鼓励员工,最终真正意义的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工作理念。

(二)以客户为中心的会计科目设置。目前的会计科目设置非常单一,通过同一科目只能令客户得到该项目的汇总,所以必须建立一个以客户为中心的会计科目设置,从而实现客户所有信息的集中管理和使用调配,方便客户对自己财务状况随时进行全面的掌握和了解。

(三)人才挖掘、素质提升。无论什么企业,人才是其发展的一个必要因素。因此针对人才,农行支行必须要建立完善的、有效的用人机制以及奖励机制,同时注意合理的人才分配利用,从而为客户提供一流的服务。

(四)资源配置。有关资源的配置,想要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必须贯彻“集约投入”和“重点突破”的方式,从而充分的挖掘市场,满足客户需求。

结束语

总之,分层管理对于中国农行支行的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地域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必然会令其出现各种问题,针对具体问题具体解决,才能更好的贯彻分成管理“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为中国农行支行的发展带来最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金融服务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银行网点;服务质量;银行服务;网点布局;业务流程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7-0110-02

中国入世后,金融市场开放以来,国内银行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虽然银行服务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还存在广大居民迅速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和有限的银行服务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服务水平仍存在滞后的现象。银行网点普遍存在客户排队严重,服务标示不明,服务效率不高的现状,《2006年金融服务指数研究报告》显示,银行服务满意度为71.5分(满分为100)。金融行业的服务质量总体还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服务行业,提升顾客满意度是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银行的服务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顾客的满意度。所以提高服务质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一、问题分析

商业银行服务质量低下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总体分析原因主要有:

(一)银行制度设计存在缺陷,银行客户素质参差不齐

银行承担了大量传统型结算业务,如:工资和养老金,代收水、电、房租等业务,大量的中间业务为银行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统计显示这些低端业务占据了大量的银行资源,不仅怠慢了优质客户,使一部分高端客户流失,更加影响了银行的服务效率。虽然银行开设了ATM、网上银行等自助服务,但是由于银行客户素质参差不齐,相当的顾客难以接受这些功能,还是忠于传统的服务模式,使这些业务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而且自助服务功能不全面,经常出现故障,也导致了柜台人满为患,影响了服务的质量。

(二)业务流程问题

近年来随着银行风险防范意识和措施的不断加强,银行业务处理的流程也日益复杂化。银行的各种服务,在最终提供给顾客之前,都需要经过一系列部门和环节,停滞的时间长,耗费的成本高。业务手续繁琐,降低了服务效率。理财账户的开立、基金、保险等业务,客户需要填写大量的申请表,还要确认交易打印的凭条,既造成了浪费,又影响了服务效率。再如,柜员交接凭证时,由于大机不核对往出和往入的数量,不仅容易出现差错,而且由于凭证多、交接时间过长,直接影响对外服务;另外,不合理的系统设置也是造成业务流程复杂,服务效率低下的重要因素。系统繁琐、重复录入、打印凭证等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不能充分的利用,使业务流程等待时间过长。

(三)服务时间太长,造成了银行网点客户排队现象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金融市场的开放,人们的金融投资理财服务需求不断增加,人们对于股票和基金等金融产品的需求迅速增加,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涉足于证券市场,导致银行网点受理基金开户、理财产品的数量成倍增加。这些业务通常都是银行的复杂业务,办结通常需要10~20分钟,这就极大地增加了银行员工的服务时间,以致于出现了银行网点的客户排队现象。

(四)银行营业网点和人员相对不足,银行员工的业务技能同质化,缺少专业人才

银行为了控制成本,导致了银行营业网点和人员的相对缺乏,银行业务逐渐增大,但是服务人员缺乏导致了银行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的状态,排队等待时间长,导致了服务效率的降低。另外,银行基层一线员工技术仍然处于技术操作阶段,只能用于处理一般的传统业务,而现在银行频繁推出新业务,而银行员工的业务技能培训却滞后。银行缺乏咨询、理财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无法满足高端客户业务的投资融资、理财等业务的需要,造成了服务时间过长,服务效率低、服务质量不佳的状况。

二、解决方法

针对以上问题,银行要提高服务效率需要进行以下改革:

(一)优化网点布局结构

现在一般银行虽然进行了分区,有柜台区、等候区、自助服务区,但还是不能足够满足网点内部服务和销售流程的需要,还应该设立理财专柜或理财中心等专项服务区,做好顾客细分,实行差别化服务战略,及时快速依据业务办理情况做好客户分流,以减轻柜台负担,提高服务效率。另外,要大力发展ATM机自助渠道,不断完善ATM机自助渠道功能,让自动柜员机充分分担银行中低端客户,降低大众客户服务成本,达到顾客分流的目的,提高柜台服务效率。

(二)整合业务流程

要充分利用和发展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发挥网络技术优势,提高自主设备的使用率,积极构建符合现代商业银行特点的“灵活服务体系”、“弹体系”。根据客户的需求整合业务流程,规范柜员业务操作程序,应进一步整合业务处理中的同类内容和环节,最大限度地削减不必要的工作环节,避免重复劳动,提高处理速度。细化业务流程,合理地把一个大的业务流程分成若干个小而具体的业务流程,这些经过细分的业务流程可以包含一个部门或一个团体,也可以只包含一个员工、一个环节;明确各个流程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同时也要确定测量该产品或服务的单位;明确各流程的顾客以及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服务。

(三)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

员工的素质、知识、技能是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直接影响服务效率。一是要为员工提供优质的培训平台,要针对人员素质较低,服务意识较差问题,加强各专业素质教育,使员工迅速掌握各种渠道的专业知识,提高服务水平;二是要根据银行柜台业务不同特点将业务分解成几个模块,分别对不同的业务比如咨询、理财、中间业务等对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使不同的业务都有专业化的服务,做到分工明确,在业务上做到“好、快、准、严”,从而提高各项业务的服务效率。

(四)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改善工作人员的服务理念,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银行要使员工科学的认识银行服务的重要性,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例如:可以以“为客户提供安全、便捷、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作为商业银行服务的理念,使员工在思想上得到统一,并将之付诸行动,体现在日常工作中。另外,银行还可以引入服务考核激励机制,制定服务质量标准,注重市场(客户)对服务的评价,建立适度奖惩制度,将服务质量与工作绩效挂钩,建立完善的服务体制。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要尊重员工,与员工利益共享,并让员工满意。员工满意与顾客满意在一定程度上成正相关的关系,员工满意,工作积极性才能提高,才能更好的工作,提高服务质量。在管理中,要加强银行各个部门的协调沟通,使银行具有团队精神,才能形成巨大的凝聚力,更好的服务客户,提高服务质量。

(五)重视客户需求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不断推出新业务,新产品,却忽视了客户的真正需求。为了体现差异化,大多业务都贴上了不同的标签,内容繁杂,导致了客户难以理解,需要花大量的时间了解接受,增加了工作人员与客户的沟通难度,不仅没有达到增加收益的效果,反而使客户对这些业务、产品敬而远之,既没有得到利益,还降低了服务质量。银行应该真正了解客户的需求,进行深入系统的市场调查,并采用换位思考的方法进行分析归纳。这样银行推出的业务和产品充分的反映了客户的需要,提高了顾客的接受度,使顾客满意度大大的提高。

金融服务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多元化金融功能诉求;盈利能力;经营风险;客户忠诚度

中图分类号:F832.33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伴随着经济自由化和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化,国际范围内银行与保险之间出现了一种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新型业务关系,我国银行业与保险业的融合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中国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中,银行经营保险日益受到重视,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已形成一定的业务规模。保监会2010年保险中介市场报告显示,银行保险保费收入达到3503.79亿元,占保险兼业实现保费总收入的64.12%①。中国商业银行跨业经营保险的动因何在?我们通过金融消费者的需求分析和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分析做出深入探究。

一、我国消费者的多元化金融功能诉求分析

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得我国金融消费者的需求日益多元化,追求金融产品功能的全方位整合。近年来,国内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个人财富迅速增长②。在居民家庭金融资产总量迅速扩大的同时,资产结构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改革开放前,我国居民金融资产只有储蓄存款和现金两种形式,而到2005年底,居民金融资产构成中存款占72%,现金占9.8%,证券占8.6%,保险准备金占8.8%,其它金融资产占0.9%,金融资产多元化初显端倪③。

未来中国消费者的金融需求将会怎样变化呢?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202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届时人均GDP将达到3500美元左右。据史料记载,日本的人均GDP在1966年达到1000美元,1973年超过3000美元。考察20世纪60年代中至90年代末的日本家庭金融资产构成情况,可以看到,安全资产比例一直稳定在60%左右;保险和退休金等的比重呈现逐渐上升趋势,达到20%以上,领先于债券和风险资产等其它家庭金融资产。得益于“二战”对经济发展的推动,美国的人均GDP早在1942年就达到1000美元,1962年实现了人均GDP3000美元的跨越。这一时期美国的家庭金融资产构成变化较大,表现为:在20世纪50、60年代,安全资产一直占据20%左右的份额,80年代以后,安全资产占比开始下降,风险资产的变动也出现类似情况,唯有保险和退休金等的比例稳步上升,超过20%。分析英国、法国和德国的家庭金融资产构成,也可发现同样的情况,即保险和退休金等的比重相对稳定,且呈上升态势(参见图1)。不难看出,在这些国家中,家庭金融资产多元化的趋势较为明显,而且保险已经成为其它安全资产的“替代品”。

因此,未来中国消费者将不再满足于单一的以存贷为主的银行产品,而将产生包括保险在内的多元化金融消费,并由此引发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结构更快的调整。一方面,保险产品可能逐步替代预防性储蓄。据教育部预测,到2020年中国人口的教育文化水平将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入学率将达到35%,人均受教育年限将达到11年,而且保险教育将被纳入中小学课程。随着保险知识的普及、受教育程度的提高、风险意识的增强,人们将会逐渐认识到保险和储蓄一样,可以实现防范风险的目的。实际上,根据金盛人寿保险公司的《安盛生活信心指数调查》 ,中国受访者对于子女的教育计划准备和自身的退休规划准备都非常不足⑥,且选取的主要方式是储蓄。一旦认识到非正式保险安排只是次优选择,目前居民储蓄中相当部分出于“攒教育费”、“养老”和“防病、防失业或意外事故”等原因的预防性储蓄,将可能转化为现实的保险需求。另一方面,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社会各阶层保障财富安全、增加财富收益的要求将更为迫切,财富管理将成为金融服务的核心内容。这同样会对未来中国保险需求产生重要影响:一是随着消费者对房屋和车辆等财产需求的增长,财产保险对于房屋和车辆的损失补偿功能,传统寿险保障家庭主要收入来源者生命风险的功能以及信用保险在居民贷款购房和购车中的作用,将重获重视。二是一些新型寿险将会成为居民增加家庭财产性收入的选择之一。三是财产性收入的快速增长,将带来居民财富的积累和中等收入阶层的兴起,由此引发新的保险需求。根据中国市场营销中心数据库提供的调查结果,中国民众的人身保险投保率呈现“两头低,中间高”的状态,是倒“U”字型曲线⑦,这从另一角度提醒我们,中间阶层的形成可能成为中国保险消费的主要力量⑧。

有调查显示,约有80%的银行客户表示愿意在银行购买包括保险产品等非银行金融产品在内的个人理财产品,约有33%的银行客户迫切要求银行提供关于各种不同金融产品的信息咨询服务⑨。在金融服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客户的需求对于国内商业银行而言,显得越来越重要。经营保险可以在不影响商业银行资产总额的前提下,分流预防性储蓄,减轻自身压力,极大地满足银行客户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金融需求。

二、我国商业银行跨业经营保险的动机分析

响应消费者的金融功能诉求是商业银行涉足保险的重要动力,但也会考虑自身的经营状况。随着中国银行业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无论是国有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无论是全国性商业银行还是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都不得不与同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展开角逐,特别在国外大型银行依靠金融集团背景、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的巨大竞争压力下,如何增强盈利能力、降低经营风险和提高客户忠诚度是商业银行经营的重中之重。

(一)经营保险业务可以增强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在国内几家大型商业银行股改上市之后,经营模式转型、改善盈利结构逐步成为商业银行改革的新重心⑩。尽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商业银行就已开始积极拓展中间业务,但其收入在商业银行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仍然偏小,存贷款利差仍是主要收入来源。从1995年开始,国内银行出现存差,并呈现逐年扩大之势!。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10年8月,国内金融机构的存差已经达到22.96万亿元,比2009年增加3.16万亿(参见表1)。巨额的存差,过剩的流动性,不断加快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以及未来一段时期从紧的货币政策,将使传统存贷款业务的利润率不断下降,国内商业银行必须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追求更加稳定的收入来源。2006年,中国工商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约为8.8%,而同期美国大型商业银行的平均非利息收入占比约为45.8%,小型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约为24.0%;欧盟大型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平均占比稳定在50%左右,中小型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稳定在30%左右;亚太地区其它国家如韩国、泰国、新加坡和日本等国的第一大商业银行的该比率均超过20%,其中最低的韩国国民银行约为20.6%,最高的东京三菱银行甚至达到56.6%@。国外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占比情况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以存贷款利差收入为主要来源的中国商业银行,今后将可能面临极大的生存压力。此外,专业市场研究公司TNS的2007年中国银行业调查显示,我国银行网点的柜面业务结构十分单一#,利润最低的活期、定期存款业务占据了柜面的绝大多数比例,成为导致银行收益率较低的主要因素之一。

以上这些情况的出现,促使国内商业银行一改往日的消极和被动态度,更加积极主动地分销保险产品,提高网点资源的利用率,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保险业的高成长、高利润本身对银行业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据Sigma(2007)对全球保险业的统计,2006年中国保险业的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指标与其它国家和地区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正是未来中国保险业的巨大潜力所在。实际上,根据IBM商业价值研究院的预测,2020年中国的保险深度将提高到4.9%,保险密度将增长至1982元(参见图2)。通过与保险融合来分享保险市场的快速成长,通过“制造”保险产品增强自身盈利能力%,不失为商业银行的明智之举。

(二)经营保险业务可以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长期以来,国内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较为单一,主要资金运用大量集中于贷款。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相关统计,尽管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主要资金运用中“各项贷款”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仍高居60%以上;“有价证券及投资”所占比重约为10%左右;“金银占款”、“外汇占款”和“在国际金融机构资产”等其它项目的占比总和不足30%(参见图3)。显而易见,商业银行这种高度集中的资金运用结构潜伏着巨大的风险。通过涉足与自身具有不同经营特点和业务功能的保险业,拓展新的业务内容和产品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降低收入和利润的波动性,在维持相对稳定的收益的同时减少经营风险。

(三)经营保险业务可以提高客户忠诚度

国内商业银行经营保险的另一主要动力源于提高客户忠诚度。所谓客户忠诚度,是指客户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认可,从而体现于其购买行为上。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客户忠诚度体现为一个客户对该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或服务持久的使用或消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金融机构获得新客户的成本越来越高,客户忠诚度无疑成为金融机构的致胜关键^。提高客户忠诚度,将非常有利于国内商业银行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增强竞争优势。

然而,专业市场研究公司TNS的2007年中国银行业调查显示:在中国,客户对零售银行的满意度较低&。2006年12月11日,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渡期结束后,外资银行虎视眈眈的不仅是高端客户市场,还包括风险相对分散、盈利相对稳定的中国零售业务市场。近年来,国内各大商业银行也逐渐认识到零售业务的重要性,纷纷提出“打造国内最大的零售银行”、“建设国际一流零售银行”等理念。随着零售业务市场竞争的加剧,消费者金融意识的增强,金融产品可替代性的加大,未来国内商业银行的客户对于银行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及范围等要求将越来越高,客户忠诚度还有可能不断降低。

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商业银行如何打造自身的竞争优势?从成本的角度看,切实提高客户忠诚度,防止客户流失是其中必须考虑的一点*。据Schroder Salomon Smith Barney咨询公司对12个欧洲国家30000名零售银行客户进行的调查与研究,银行对于包括人寿保险在内的长期储蓄产品的销售率,欧洲12国平均达到27.9%,仅次于存款和信用卡两类产品,最高的国家丹麦达到50%,最高的银行Deutsche达到62%。银行保险在提高银行客户忠诚度方面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同样地,国内商业银行如果经营保险,能更加有效地针对客户需求,在银行保险产品的设计和开发方面与保险公司充分合作,为客户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综合金融服务。

注释:

① 数据来源:中国保监会网站于2011年3月2日的“2010年中国保险中介市场报告”。

② 据统计,1984年,我国城镇居民户均金融资产仅0.13万元,而2002年6月末已增至7.98万元;截至2005年底,中国居民金融资产余额约为20.9万亿元,比1978年的376亿元增加554.8倍,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9.3%。

③ 但总体上,将大量金融资产用于银行储蓄的现象仍十分突出,储蓄存款占比长期稳定在70%左右。中国人民银行对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即使在股市较为红火的情况下,2007年第一季度居民拥有的最主要的金融资产仍为储蓄存款,花费在保险和其它金融消费上的金融资产比例不高,数量有限。

④ 日本:安全资产包括现金和存款、信托(贷款、货币、退休金)等;风险资产包括股票和其它证券、投资信托、国外存款、保险和退休金等,其中保险和退休金包括寿险、非寿险和退休金;债券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债券、上市公司债券、银行债券以及企业债券等。

美国:安全资产包括存款(不含国外存款)、银行个人信托投资等;风险资产包括公司股票、非公司业务股权、共同基金份额、国外存款等;保险和退休金包括寿险准备金和退休金准备金等;债券包括信贷市场工具、货币市场基金等。

英国:安全资产包括现金、在英国小额信贷机构的存款、小额信贷机构以外的存款等;风险资产包括股票、共同基金份额、在国外小额信贷机构的存款等;保险和退休金包括寿险技术准备金等;债券包括发行的债券等。

法国:安全资产包括现金及其它可转换存款、其它存款等;风险资产包括股票等;保险和退休金包括家庭对寿险准备金和退休金的净所有者权益等;债券包括短期证券和债券等。

德国:安全资产包括现金和存款、在建筑和贷款协会的资金等;风险资产包括股票和投资基金凭证形式的资产等;保险和退休金包括在保险企业的资金等;债券包括货币市场票据形式的资产和债券等。

⑤ 这项调查是金盛人寿外方股东――安盛集团继在全球连续多年开展《安盛退休角度调查》之后,于2007年8月在亚洲地区首次开展的一项调查。 本次调查针对亚洲地区富裕人群,涵盖了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8个主要市场。中国内地调查采样于上海、北京和广州三个城市,受访者为25岁至50岁、个人月收入高于4000元人民币的富裕人群。调查通过对受访者在事业、家庭、健康和退休4个核心生活层面的研究,提炼出人们对未来生活的信心指数。

⑥ 受访者中仅有23%开始为教育金计划做准备;仅有31%开始着手准备退休规划,平均起始年龄为37岁。

⑦ 具体而言,2006年家庭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者购买保险的比例偏低,家庭月收入在20000元以上者购买保险的比例也偏低,唯有家庭月收入在2000-20000元之间者购买保险的比例偏高。

⑧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标准,到2020年,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将由2005年的5.04%扩大到45%;法国巴黎百富勤公司测算,2010年中国达到中等收入阶层标准的家庭将有1亿个,户均收入15万元,户均资产60多万元;麦肯锡咨询公司的研究报告则认为,中国中产阶级将经历两次大的发展:第一次是下层中产阶级的壮大,2011年其人数将增至2.9亿人,并在2015年增至峰顶;第二次是上层中产阶级的扩张,包括吸收部分收入攀升的原下层中产阶级的成员,2025年其人数将高达5.2亿人,超过中国城市人口的一半。尽管这些研究机构对于中国中产阶级的界定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共识是中国社会的收入结构正在由“金字塔型”转变为“橄榄型”。中间阶层的兴起,将是未来中国保险消费领域潜在的巨大资源。

⑨ 赖荣旋.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探讨[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P23-28。

⑩ 杨有振.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制度创新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P114-173。

!即金融机构的各项存款大于各项贷款的差额不断扩大。

@王家强.亚太地区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特征、成因及其前景―基于全球视角的比较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7,7.P30-35。

#在调查中,TNS选取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1500名零售银行客户以及900名信用卡用户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目前87%的柜面业务为活期、定期存款业务,仅有7%为投资理财业务,3%为借记卡业务,2%为信用卡业务,1%为贷款业务。

$2006年的保险深度,中国为2.7%,世界平均水平为7.52%,其中美国8.8%,英国16.5%,德国6.7%,法国11.0%,日本10.5%,韩国11.1%,南非16.0%,台湾省14.5%,香港10.5%;2006年保险密度,中国为53.5美元,世界平均水平为554.8美元,其中美国3923.7美元,英国6466.7美元,德国2436.8美元,法国4075.4美元,日本3589.6美元,韩国2071.3美元,台湾省2250.2美元,香港2787.6美元。

%对近年来国内保险公司内涵价值的测算表明,保险制造环节创造的价值约为保险销售环节的1.9至3.9倍。

^Frederick F.Reichheld&W.Earl Sasser(1990)的著名研究表明,在银行和保险等服务行业,客户忠诚度每上升5%,企业利润的上升幅度将达到25%到85%;而金融机构维持一个老客户的成本仅仅是获得一个新客户成本的1/10。

&大多数银行的客户流失率高达40%左右,客户关系中仅有31%为“信徒”类型,即既满意又忠诚;18%为“雇佣兵类型”,即虽然满意但并不忠诚;24%为“人质”类型,即虽然忠诚但并不满意;27%为“”类型,即既不满意又不忠诚。

*国外有研究表明,只在银行开立一个活期存款账户的客户脱落率高达100%;开立一个定期存款账户的客户脱落率约为50%;而如果同时在银行开立一个活期与定期账户,则客户脱落率降为10%;如果在银行开立一个活期账户的同时还接受其它金融服务,则客户脱落率仅为1%。

参考文献:

[1] 赫国胜.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创新的对策[J].中国金融,2007,(1):P28―29

[2] 陈秀良.银保合作:问题与对策[J].中国保险,2009,(3):P40―42.

[3] 崔勇.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的制度因素实证分析[J].保险研究.2010,(4):P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