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内涵

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内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内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内涵

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内涵范文第1篇

 

《黄帝内经》为中医从业者所熟知,然“黄帝”即是传统文化中的传说的人物,足以表明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是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中的,历代中医药名著的问世、中医理论的形成以及名老中医的培养,都是在汲取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对当时疾病的认识规律相结合的基础上诞生的。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收到中医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包含着古代哲学、军事学、气象学、历法学、自然观、儒家、道家、佛家等丰富的内容,其中尤以儒、道家对中医的影响尤其明显,本文试从儒家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简析如下。

 

1、儒家文化在中医学中的影响

 

自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创立儒学,发展于孟子、荀子,历经各代儒家学者的不断创新发展,在经历了秦朝的“焚书坑儒”后,自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此启动了儒学思想在中国社会的统治地位,“仁”、“义”、“礼”、“智”、“信”儒家五常也成为中国传统价值体系的核心因素而影响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中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成书、中医名家的成长均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俗语就有“儒不必医,医必须儒”,如刘完素、李杲、朱丹溪、张介宾、李时珍、陈修园等,均是一代“儒医”,儒家的思想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中医的发展模式,内化为中医学的核心思想。儒家学说作为中国的正统文化,其主要的思想内涵为“中庸之道”和“仁爱之治”。

 

1.1 “中庸之道”在中医学中的体现

 

“中庸之道”即中和,在《黄帝内经》中可以看到受“中庸之道”思想的广泛影响,中医学在理论体系和临床治疗方面,无不蕴含着“和”的思想。“中庸”一词出自于《论语 · 雍也》,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准则,要求人们在为人处世时要不偏不倚,既不过分也无不及,和谐相处,反对处理人和事的极端化倾向。“和”的思想在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治疗中均有体现。在理论上,中医学中的整体观念即要求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不可分割,患病时即相互之间的不和谐关系表现出病理的变化;中医学的养生观点“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也是在讲阴阳交感,化生万物,阴阳和合,方可健康长寿,中医学讲求阴阳的交感运动,最终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其实这就是“和”的思想;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木火土金水之间相生相克,相互制约,才达到一种和谐平衡状态,如若出现制约不及或制约太过,则就表现为病理状态,身体也就表现相应的症状,即“不和谐”的佐证。在临床治则上,追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原则,其实也就是通过药物的调理达到机体的寒热、虚实之间的动态平衡;清代医家程钟龄把治法归纳为“八法”,其中就包含“和法”,即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医家戴天章《广瘟疫论》说:“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明代张景岳把方剂分为“八阵,曰补、和、攻、散、寒、热、固、因”,“和方之剂,和其不和也”,“不和”即人体生理功能的不和谐,这种不和谐要以“和剂”治之,这些在治法或方剂的组成上都体现着“和”的思想。由此可见,中医学中从理论的形成到临床的治疗都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中庸之道”的影响。

 

1.2 “仁爱之治”的中医学体现

 

儒家文化的另一核心思想为“仁爱之治”,以仁爱之心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谓儒家追求的道德理想。孙思邈在《大医精诚》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悲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大悲恻隐之心非仁人君子可有也?!先修的“仁心”,后才可操“仁术”,如此才可谓“苍生大医”;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说“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苦,中以保身长全”,即不论是君王亲人还是贫贱百姓,亦或是自身,医术都是一种“仁术”,医者都要以仁爱之心平等对待患者,一视同仁,以“仁术”救之。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曰“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于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医已经被视为仁术,“仁”即儒家的道德思想,清代喻昌在《医门法律》说“医者,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仁人君子都是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在人们观念意识里所形成的“圣人”,可见医为仁术突出了医者首先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这些在以后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医者的道德基础。目前国家非常重视医生培养中的医德培养,鼓励成为“德艺双馨”的医学大家,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仁”在中医学上的重要影响,尤其是对医者医德医风的培养,具有重大的作用,故古人把医者的道德修养纳入医德范围。

 

2、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医

 

20世纪初,中医理论家恽铁樵提出“西方科学不是学术的唯一途径,东方医术自有其立脚点”的观点,细细思考,中医学的立脚点就是其所产生的土壤——中国传统文化。目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进行高级中医药人才培养时,非常强调加强学员的国学修养,因为中医学本身就是一门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体,在研究中医理论时,要注重她的整体观,既不能脱离中医学所提倡的“天人合一观”,也不能脱离其社会属性的“人文观”,因此在中医的发展与完善道路上,必须抓住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基石,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熟读理解中医经典,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中医药的发展需要,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不断创新中医药的发展思路与理论基础,并且要学会中医研究,要站在中医的角度上出发去研究,而不是一味的用西医的标准来研究中医,脱离中医学的基点,产生于不同文化土壤的医学,要用一门医学的标准来验证另一门医学,这本身就没有科学性可谈。所以中医的发展要重视传统文化的发扬,积极寻求中医的革新之路,在自己的土壤中再生,不断地汲取中外科技文化的精华,发扬广大,再创辉煌。

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内涵范文第2篇

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其中许多经典思想深刻影响着现代营销的发展,如人性化营销、诚信营销、公益营销等都是儒家思想在营销中的体现。新时代要求的营销模式正在发生变化。中国营销市场需要儒家文化的引导,国际营销市场需要儒家文化的引导。促进利义的一致认知和多元化交往发展,实现营销与儒家文化的双赢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

的儒家文化。孔子。四维八德市场营销。经营

世界经济发展迅速,技术变革不断更新,产业竞争激烈。由于儒家文化具有其他派别所没有的魅力,它不仅涉及思想面广,内容丰富,而且具有一定的规范性,更容易被世界所接受和理解。在儒家文化营销的传承与推广方面,本文通过对《四维八德》和《三纲五常》的解读,以及对其他“儒家中心思想”的探索,解释了人们对营销不同接受的原因,为了探索一条适合打破当前营销瓶颈的道路,从而提高企业的营销水平和管理水平。

。儒家思想的营销从“仁”的推广开始,逐渐关注“信”、“义”等意识形态因素。其中,孔子及其弟子和后人对这种营销理念的深入探索,对当前企业营销和管理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离不开“礼”的规范化。对于营销而言,“仪式”的规范功能也是不言而喻的。

的礼仪行为、行为和言语都体现了社会的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在运用营销手段时,“接收者”首先关注“推销者”的“仪式”。接收者地区是否愿意主动了解其销售的产品取决于“最后一顿饭”是如何做的。如果“最后一餐”的销售礼仪符合接收者地区的“礼仪”规范或接收者地区规定的“礼仪”范围,其销售活动将非常顺利,从而进一步提升其营销目的。

。同时,它也是给我们的一个营销标准,建议我们在进行一些营销活动时,要更加注重用“礼貌”来规范我们的言行,使我们的言行符合礼仪,赢得“接收者”的心,如果营销活动能够顺利进行,营销进程就会顺利,营销发展就会更快。

。它在中国古代是一个非常广泛的道德范畴。它的原意是指应该做的事情是公正和合理的。在《论语里仁》中有人说《君子喻于义》中的坏人比利润,义利之间的权衡在营销中也很常见。《推销员》从“接收者”的角度审视产品。考虑“环游太平洋”是恰当的。它在销售商品时,大多涉及消费者的关注,所以它的推广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因为它不仅注重自身的利益,而且考虑到潜在的消费者,从“义”出发换位思考,所以其营销效果是巨大的。相反,急功近利,急于推销手中商品的人,只关心眼前利益。为了千方百计实现目标,他们的大部分营销活动都很恶心,结果事半功倍。在

,另一朵花——论语·蒂凡尼早餐中的阔叶昙花——是“不公正的,但丰富而昂贵。在我眼里,它就像一朵云”。它违背了正义的前提,它可能取得的所有成就都是一个泡沫。这提醒营销人员和管理者要理顺思路,找到出发点,不要违背道德,不要做损人利己的事情。

。只有以自身的诚信为前提,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

的“论语为政”已经孤独了一百年。“人而无信,我不知道它能做什么。为什么没有大轿车和小轿车我们能做?”他说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和发展,许多新兴经济体正在萌芽和成长,诚信已逐渐成为衡量企业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准,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非常重要。如果要像泰山一样站在消费者的心目中,企业应该坚信诚信是营销的基础。“诚信”不是商品的特征,企业不能将其与商品捆绑销售。真正影响“接收者”满意度的诚信是“最后一餐”的诚信和产品公司的诚信。当产品的特性不同时,诚信因素在理论层面起着很大的作用,因为诚信具有独特性、不可模仿性,对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许多大型企业的高层领导都把“信誉”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关注。正如

所说,“诚招天下客,信纳八方财”。如果“最后一顿饭”不可信,践踏道德,它将以臭名昭著的结局告终。总的来说,只有以诚信为原则,以诚待人,诚信做事,才能取得理想的营销效果。

。儒家对“仁”的解读是从人与自然本质统一的层面上进一步寻求统一的方法。营销中的“仁”是从中获得的灵感,在一定程度上统一顾客的需求和利益的获取,从而促进营销的发展。

真诚贯彻“仁”的营销理念,不是做表面的虚假文章,而是让《推销者》的营销活动真正得到社会的认可,抵制金钱的干扰,坚持自己的底线和原则。营销人员只有树立以“仁”为核心的营销理念,才能赢得客户的信任,建立稳定的客户关系,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

。儒家重视的这些详细系统点已被放大并反映在营销思想中。营销管理对儒家文化的合理运用,使儒家思想与营销活动紧密结合,共同发展。

。他们都非常重视以人为本。回首现代,企业管理者充分认识到以人为本,在营销别关注基层消费者,效果自然可观。近年来,

的人性化营销理念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为公众所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很多综艺节目的导演充分利用人们的好奇心,在与其他节目组的竞争中反其道而行之,从基本生活的角度提升一些艺术家,进而产生节目商品的差异化,以最简单的生活方式还原人性,从而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获得理想的营销反应。例如,流行的《亲爱的客栈》近年来的综艺节目,邀请明星在风景秀丽的地方开客栈,向社会开放客栈。通过客栈的日常生活,主要展示明星的个性和行为,以及他们的经营理念。节目播出后,反响热烈,成为人们饭后谈论的笑柄。《慢综艺》逐渐赢得了观众和制片人的双重青睐。因为切入点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很容易引起观众的注意。不管是不是粉丝的计划,他们都会因为好奇而关注这个计划。因此,节目播出后,人性化营销活动也开始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当

的《推销者》与人们面对面销售时,最重要的是沟通技巧和需求理解。企业在开发新产品时,会向基层发放调查问卷,了解普通人的思想和观念理解,以保证商品的后期销售。那些容易被《潜在消费者》接受的商品,往往不是因为产品本身有多好,而是《推销者》的营销方式,让《接收者》我觉得我可以试试,或者根据《推销者》的描述,我认为这些商品适合我。这种事半功倍的营销方式,使得许多《推销者》以儒家重视的“蒂芙尼早餐”为主要销售理念,实施非压迫性销售技巧、沟通技巧和人际交往技巧进行推广,从而辅助营销。

儒家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体系,《诚信》是中国最基本的理论范畴,孔子十分重视“信”,并将其视为儒家五常之一,继孔子之后,孟子对“诚”与“信”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儒家经典《中庸》说:“诚者是天道,真诚的人是人之道。”此外,荀子将“信仰”延伸到一般的交往伦理,进一步加强了人们对“诚信”的关注在荀子的《不苟》中,有人说“言无常信是无常的、纯洁的,只有好处,一切都是倾斜的。如果是,那就可以说是一个恶棍”。这两次讨论表明儒家学派重视诚信,以及“诚信”的理念

的“诚实”是指诚实不欺骗,诚实不胡说八道。“信仰”是指重信用、守信誉。“诚实”与“信仰”是相互依存、相互独立的。在现代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背景下,《诚信》是一切经济往来正常进行的前提。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也会带上《诚信》作为处理商业交易关系的标准。

的诚信管理要求企业应将客户利益放在首位,生产满足客户迫切需要的产品,遵守市场规则,不破坏行业规范,不从事虚假宣传,不销售不合格或三无产品专业产品在经营活动中,要努力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品结构营销服务,善待人,真诚待人,不耍花招,不欺骗消费者,在处理售后服务时从客户的角度思考,努力满足客户合理合法的需求。经营者应始终牢记营销只是一种战略方式和手段,并且《诚信》是企业顺利营销的重要前提,企业要在外部树立诚信经营的声誉,首先要坚持“真诚”二字,以确保品牌得到市场的肯定。

的《诚信》它本身就是一种财富,无论是对于一个企业还是对于一本《推销者》。《诚信》是一种可以通过自身行为调动和利用的资源。许多企业家相信《利在诚信中》的真实性。当两个企业的产品几乎相同,消费者难以选择时,企业的声誉是一个非常强大的竞争条件。它能更好地吸引顾客,促进营销进步,使顾客信任品牌,进而决定选择品牌的产品。一般来说,无论是在日常沟通还是在销售活动中,拥有较高声誉的一方都会占据优势。正是因为人们关注高声誉带来的优势,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感受到儒家思想的指引,在越来越多的领域看到儒家思想的影子,特别是在管理领域,儒家思想与之密切相关,相互融合,紧密结合。

在公众面前塑造积极良好的形象,形成一个有利于人们购物选择时企业商品的消费偏好,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品牌知名度的认知度,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大企业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企业管理者承受着强大的竞争压力,不断尝试产品差异化,并希望结合产品特点得到社会公益的支持,利用良好的公益形象扩大产品的知名度,让消费者感觉亲近,更喜欢品牌,最后,它使企业能够开拓新的营销战略。

从营销与公益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如果公益营销是非常有效的,那就证明《推销者》采取了适当的手段,在正确的时间做了及时的事情。一方面,它追求企业的利益,另一方面,它向公众展示了“我们不是唯一一个盈利的目的”的形象,相应地产生了良好的公益营销效果。儒家学校由布尔创立,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对当今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和价值。《十三经》中的“孔子”思想对营销与管理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儒家相信,人们拥有“四端”——仁义、礼貌和智慧。孔子说的“义者宜也”,就是说,如果人们有了正义的意识,他们的行为就会合乎情理现代社会,企业的升级速度日益加快。许多企业因为没有协调利益和正义而在洪流中衰落。

关于市场营销中的利益与正义的争论是儒家利益与正义之争的具体体现。做人需要诚实和道德,但营销的目的是获取利益,这就是利义与信仰的矛盾,即《利义之争》在儒家营销中的具体表现。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许多企业管理者在要求营销人员不要盲目追求自己的利益时,也要考虑彼此的需求和利益。“义”不仅是“利”的根源,也是“利”的前提。营销只是一种商品交换。企业最追求的是互利交流。只有互利互惠,才能实现长期合作,才能保证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和运行。在国语《晋一语》中,晏婴说:“义生利,利生丰民”。总之,营销的效益和正义与儒家的认识和理解是一致的。

。近年来,国家和地区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发展。由于人们认识的不同,文化的发展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中国历来尊重儒家思想。即使在今天,许多儒家的思想仍然可以成为指导自我修养的洞见。因此,高山文化源远流长,必然有其独特的内在原因。如果企业能从中吸取教训,其本质是什么儒家思想的发展及其与自身企业文化的融合必将取得更快更好的进步和发展。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同的营销理念相互融合,在管理层和营销层都有了多元化的发展。

的营销学与儒家文化相结合后,为营销理论注入了新的血液和规则。传统营销只向顾客推销产品,不从顾客需求的角度考虑,也不把顾客需求转化为企业追求。在现代营销思想的发展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后,它开始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并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推广合适的产品。它还推出了“蒂芙尼早餐”和“诚信营销”等新的营销模式,使营销内容更加有趣、丰富和有竞争力。企业管理者对儒家学术的重视,极大地发展了儒家学术和企业营销管理思想,使其他领域都意识到儒家思想和文化的指导意义。因此,现在儒家文化结合的层次越来越多,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儒家文化的内涵也在人们的认知中,发展得更加丰富。基于以上两点,

的营销管理与儒家的思想文化正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合并后,各自的发展速度也在加快。它们相互渗透、相互进步,最终成功地达到了紧密结合的目的——使儒家思想的应用范围更广,更顺利地继承和发扬儒家文化,开拓营销理论的新视野,促进营销的可持续发展

的儒家思想对营销管理的影响不是一般的、片面的,而是系统的、全面的。它对营销理论发展的四个阶段具有指导意义。在创业阶段,为他们提供建立营销的指导和灵感。在应用阶段,向他们提供营销管理所需的规则和方法。在形成和发展阶段,为他们提供不同的营销理论和分析角度。在成熟阶段,结合实际营销背景和情景案例,引导营销多元化发展,使营销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总之,经过2500年的发展,儒家思想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极其宝贵和正确的。通过对《论语》所引领的《儒家十三经》的探索,以及对《儒家》的内容与营销指导意义的深入结合,结合实践,对当今社会一些隐含的“公益营销”提出了新的理解态度,从而在确保借鉴儒家传统文化《人文本质》的基础上,探索与儒家传统文化的整合,提升企业营销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从而在企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孔子倡导的儒家思想不仅适用于营销层面,而且影响着企业管理者的思想认识。由于篇幅问题尚未被详细讨论,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讨这类问题,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孔子的时代影响力和儒家文化及其核心思想,为今天的中国营销管理乃至世界营销做出贡献展会,提供独特新颖的营销理念。

[1]潘倩。营销专业诚信文化建设分析[J]。现代商业工业,2019(40)

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内涵范文第3篇

关键词:儒家思想,现代体育,体育思想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出现过众多的思想体系和哲学流派,其中,儒家思想的影响最为深远。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历代儒家的发展,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主流意识,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我国现代体育精神与儒家思想有很多的共同之处。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是是“仁”,历来主张修身养性,重视人、自然、环境相互之间的和谐统一,它将修身养性、治国齐家、强身健体等各个方面结合在一起,体育文化思想融入在其底蕴深厚的思想体系中。儒家思想中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内外兼修、文武兼备以及保健养生的观念对我国体育文化的价值观和精神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儒家思想在传统体育思想文化中的体现

1.1重“仁”、“礼”的体育道德观

在儒家思想中,“仁”,是孔子的基本观念之一,其核心内容为仁爱、爱人、人与人相亲。“礼”是儒家的一种行为道德规范和基本的生活准则,是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贵贱、长幼、尊卑的一种秩序。儒家思想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具有独特形态的思想文化体系。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了中国传统的体育文化。儒家的体育教育思想也是追仁循礼的。 孔子在体育实践过程中也是“扬礼”的,教育学生“不知礼,无以立也”。 不遵守礼,就是大不敬,儒家思想中类似言语和行为准则还有很多。

1.2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思想

《论语・述而》曾记载:“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意思是说,君子立志在道,根据仁德而游学欲于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之中。六艺当中的射和御就很明显的属于体育教学的内容。如颜元所倡导的“文武相济”、“兵学合一”思想,希望教育的人才德智体全面发展。儒家教育着眼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类似于如今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

1.3仁者寿、内外兼修的养生观

“养生”,一直就是我国传统体育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仁者寿"的养生观点不仅在中国古代的养生思想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而且成为儒学体育思想的重要亮点。孔子认为在日常的生活中按照“仁”的标准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就能够实现长寿。[1] 儒家思想注重修身养性,把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整体,强调“天人合一”;把神与形看做一个整体,强调“神形合一”。这些思想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在传统的气功、武术和养生活动中表现得尤其明显,通过身体上的锻炼活动,促进人精神上的满足,从而调身养息, “坦荡豁达”保持健康的心态、达到锻炼意志的目的。

2儒家思想在现代体育思想中的体现

2.1“自强不息”与“奋斗拼搏”的体育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 [1],这是儒家思想文化的基本精神。正因这种奋发向上,拼搏,反抗精神, 对民族的凝集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融入了现代体育运动中,奥林匹克精神已慢慢渗入在现代体育思想意识中,如儒家思想倡导的身心和谐全面发展,对真、善、美的追求,把超越、进取、公平、团结作为一种竞赛原则,乃至一种竞赛精神。

2.2“正己”与“至诚”的体育道德思想

为了实现儒学中“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就要培B出坚强的人格意志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儒家提倡了以射习礼。孔孟认为射箭必须先要“正己”,就像射箭一样先有个“瞄准”的过程,尽管射者瞄准了目标,但仍有不中的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不要怨天尤人,应从自身找原因这个过程也就是“至诚之道”。在孟儒家学说里,体育的道德意义是自我形成和完善的过程。例如现代运动员们遵守严格的科学训练和在比赛后的心态调整一样,都需要正己和自省。

2.3“团结互助”与“共同进步”的体育思想

儒家文化所宣扬的“礼”与“仁”,现代体育传承了儒家思想体系中强调整体性,团结互助和友爱的思想,注重集体利益,顾全大局。比如现在的很多体育项目就十分注重团队的整体利益,在比赛过程中各位队员团结协作,更需要一种大局观念和团结互助的精神,体育参与者们能形成比较和谐的团结合作精神,为集体考虑,然后共同进步,这样的配合与协作在集体对抗性项目中显得极其重要。

2.4“大同世界”与“和平友爱”的体育思想

儒家理想社会的目标是“天下为公”和“大同世界”。大同理想的提出,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追求理想社会的美好愿望和对社会不和谐现象的批判。儒家所倡导的大同世界蓝图与现代体育思想密切相连,前者通过个体的努力,共同实现大同世界的和谐社会,这与奥林匹克精神中追求世界和平与民族团结的核心内涵所属一致。儒家思想中有具体的实践措施: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等,与现代奥林匹克精神中以文明的道德行为方式,公平、公正、公开地参与比赛的精神不谋而合。反之,面对体育界滥用禁药,斗殴,贿赂等违反体育道德的不良行为,极力克制。正确借鉴儒家优秀的德育成果,培养人们的“仁爱、礼仪、诚信”等良好的道德素养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结语

儒家思想中的体育思想观念仍然有着突出指导作用和借鉴价值,我们在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保健养生等体育思想文化的演进和发展过程中,都能够或多或少地寻找到儒家思想的存在,为中华民族的现代体育发展提供着丰富的精神营养。儒家思想体系中所蕴含的养生保健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养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他派别的养生保健思想以及我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均有积极的影响,而且对于促进现代健身运动的蓬勃发展起着有利的促进作用。在当今的各种体育现象中,我们需要对经典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好地体现并利用儒家的经典思想,并赋予其新时代的精神内涵,使其在现代体育思想文化中得到很好地继承和发扬,才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京龙.从《论语》看孔子的体育思想观念[J].体育科学,2012,32(1):77-80.

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内涵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子贡;儒商精神;讨论

中图分类号:F011 文献标识码:A

儒商精神自古以来虽然对于不同时期商人所产生的影响会有所不同,但无论哪一时期对儒商精神的诠释,儒商的核心本质均是将儒家的价值思想与不同时期阶段的市场运行的运行法则相结合。儒家精神督促着不同时期的商人遵循指导市场活动的行为法则。

一、何为儒商精神

古代儒商精神是以孔子倡导的儒家道德来对商人自己的商业行为进行规范,同时,对内部进行科学管理。本文将结合时代不同特征对于不同时期的儒商精神的内涵进行阐述。

儒商是以子贡为代表的儒家理念为指导的、从事商品经营活动的商人。其理念重点是把“儒”与“商”相结合的商人。儒商精神对于商人的职业与儒家的伦理品种结合起来的市场经济的经济活动行为主体。与一般人认为的商人的区别在于对商业道德的强调。换言之,儒商的从业理念为不取不义之财。儒商精神的理解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看。从广义上看,儒商精神指的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与如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的思想融合的商人;从狭义上看,儒商精神是指以儒家学说作为行为准则的思想道德水平。

儒商精神由子贡提出,其核心思想在于“儒商”。所谓儒商,指的是凡是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较为高尚的品格的成功商人。儒商的典型行为为见利思义,并对社会有所贡献。传统理解中对于商人经商行为的定义为“无奸不商”,而这种认定是对于商人群体中的个别人的不当行为的阐述。由此可以看出,民众对于商人品格的界定常常依据其不当行为的印象。可以说,儒商形象的建立过程并不容易。

结合当前市场环境而言,儒商指的是具备儒家道德观、儒家价值去想的成功企业家。这类企业家区别于一般商人的典型特征是他们均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有自强不息和勇于创新精神。现代儒商精神是基于古代儒商精神的升华概念,其把内圣与外王进行有机结合,将传统美德和新时代的道德观念进行匹配,在重视商人经济利益及发展利益的同时,更加关注个人的价值及人格完善管理,并对市场利益的维护起促进意义。

二、儒商精神的经典理论

鉴于意识到儒商精神对于当代社会经济运行活动的重要影响,我国近几年来对于儒商这一热门话题在学术界及研讨界的讨论热度越来越强,不同结论、观点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研究者们在对儒商精神进行相关研究、讨论时,普遍发现当前时代的商人的地位相较于以往有很大提高,同时,在全民皆商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于从商人员的素质水平有越来越高的要求。

从子贡从普通商人演变为儒商的过程我们不难看出,商人职业素养的提高不仅有助于自身利益的提高,同时也会对国家、社会利益起到促进意义。从儒商精神的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其中对社会有益的典型理论有如下几项:

第一,“瑚琏”精神。瑚琏指的是古代庙堂供奉器具中非常精致、简洁、庄严的玉器。《论语.公治长》中提到:“子贡问曰:'赐也如何?'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这一段是子贡向师傅孔子询问起对自身的看法时的记录,而子贡得到的答案是师傅将自己称为瑚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孔子看来,子贡是具有高尚、清廉的精神水准的典型代表。

第二,通达精神。通达即通情达理之意,指的是商人在经商过程中需要持有一颗对于社会其他人员的帮助之心,不自私不自利,不为谋求个人利益而做违背社会道德的事。在子贡的经商过程中,其对个人利益的持续追求热情并不高,其在盈利后总会将钱财用于博施济众、资助老师。子贡为人谦和不骄傲。这一精神品质对于当今社会的商人来说也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需要越来越多的瑚琏式企业家的努力。

三、儒商精神给现代社会的启示

从客观时代背景看,当前我国对于商人的诉求在于商人们提升自身职业素养,清除社会上由于历史个别案例造成的“无奸不商”的片面观念。

儒家文化与几个主要家族思想构成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四线,现代社会,儒商思想把儒家文化以及传统儒家思想的创新性应用于市场经济,这也是社会影响的经营理念。换言之,当前新时代的儒商的内涵包括:具有现代社会特色的人文道德、具有竞争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现代管理能力,并具有开拓创新意识。集聚上述内涵的企业家对于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当今社会的儒商精神文化推动经商、贸易领域的合作的主要方式为以思想文化领域作为交流方式,诚信经商、中庸从商、仁爱待人的哲学思想也是值得当今市场企业家团队的每个商人学习并遵循的儒商精神。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社会的儒商精神并不局限于国内区域,对于海外华人商人的事业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孔孟的中庸、忠恕、仁义、礼制等思想内涵需要华侨企业家牢记。在儒商精神的影响下,很多海外华人商人在从事经济活动时遵循诚信为先、信誉第一、义利并重。

四、结束语

对于具有历史特色及中国魅力的儒商精神,需要国内外从商人员的共同努力,以认真、谨慎、科学的态度看待儒商文化及其的精神内涵。值得注意是,对于当今社会的新儒商精神,需要对传统儒商精神进行选择,以符合现代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要求的儒商文化为重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1]臧宏.论子贡的儒商精神.[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1,(11)

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内涵范文第5篇

儒家的人文教育思想

我国的传统教育主体上是以培养人的人文素养为首要目的的。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人文”这一概念可谓历史悠久。《易・贲・彖辞》中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见,我国历史文化中的“人文”,是与天文相对而言的,其意义在于将人区别于自然界和动物界,一切人以外的境界。人文之所以被提倡,在于其能够产生与人的活动有关的文明而化成天下的作用,并最终依此而建立一个和谐美好,人伦有序的理想世界。由此,古代先贤们的人文教化思想则可见一斑,强调人文的实质就是要依此教化苍生以达成理想天下。而在儒家看来,苍生欲实现理想,必要先“修身”,于是便有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修身,是完善个人的人文素养的过程,因为个人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该人是否具有治国、平天下的能力。因而,注重人文素养教育成为了我国传统教育中的必修课。

儒家的人文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仁和礼两个方面。儒家教导弟子要仁爱,只有将仁与人结合起来的人才是合格的人,才是能够立足社会的人。《中庸》说:“仁者人也。”《孟子》也说:“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可见,为人之道在于仁,只有具有拥有仁爱之心的人,才能符合人之为人的道理。因而儒家强烈要求教育具有仁爱之心的人,也唯有这样的人才能够博爱众生,使社会趋向和谐。于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成为了儒家先哲力行仁爱素养的行动指南。礼,是儒家教育思想的又一人文素养要求。在儒家文化教育史上,仁和礼是不可分割,有着密切联系的两个概念,它们共同构筑了儒家文化的思想内涵。礼既是仁的外在表现,也是儒家人文素养的基本要求。《荀子・非相》中说:“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礼记・乐记》中说:“礼者,殊事合敬者也。”可见,人之所以为人,不仅要拥有一颗仁爱之心,更应在行动上注重礼敬,懂得敬重其他人,才能够被其他人敬重。因此,儒家认为仁爱之外,时时都对他人存在礼敬之心,应成为为人最基本的人文素养。由此可知,儒家的教育思想内涵在于仁和礼的发扬。

孔子的人文思想

孔子是我国古代教育的开创者。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教育思想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重视人文素养教育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记载在《论语》中,《论语》中大部分内容都是孔子与弟子的对话,从中可以看到许多具有启发性的观点,这对我们今天研究教育现实,提升教育内涵,推动当代教育的发展都将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孔子对人的生存发展有着无限的关怀,他的仁学,在探讨人的本质、人性、人的价值、人的理想以及人的生死和自由等问题的同时,形成了其具有特色的关注现实人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孔子思想中体现了深刻的“仁”“礼”观念,并在《论语》的字里行间透出以人为本的光芒。孔子对人的本质的最早阐述在于“仁者,人也”。他肯定了每一个人存在的价值,揭示了人存在的社会意义。他认为,所有人都应该具有仁德,不具有一定仁德的人也就不具备做人的资格。同时,孔子也明确的把仁的基本内涵深化为爱人,将儒家文化对人的关怀发挥到了极致。当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时,他即回答“爱人”。他说“泛爱众,而亲仁”。对于立足社会的仁德之人来说,它更应当具有一颗广博的仁爱之心,应该体恤劳苦大众,由此而去热爱大众。同时,孔子也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体现了孔子强烈的以民为本,以人为主旨的仁爱观。

孔子也是十分推崇“礼”的,并且明确表明了“仁”为“礼”之基础的观点,他认为,“礼”是因人的本性与情感而发展出来的行为,而那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是为仁,仁既是礼之所生的内在依据,也是人们自觉守礼的内在动力。认为没有了“仁”的存在,“礼”则没有了依附之地,就没有了实际存在的价值。只有仁德理念发自于内心,则其行动能合乎礼仪,“人而不仁,如礼何。”“所以治爱人,礼为大。”可见,“仁”是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一种高尚的理想,由“礼”而体现“仁”治,“仁”由“礼”而得以展示,因此,孔子要求弟子要“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以达成其对弟子的人文素养要求。

孔子的教育思想

1.孔子提倡因材施教,尊重差异

孔子非常重视人的差异,他认为:“若藏武仲之智,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他认为,人各有异,作为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应充分认识到个性差异的事实,充分注意到受教育者的兴趣爱好的差异,充分鼓励其发挥自己特长,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其学习程度进行相应的指导,充分培养其智力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抹灭受教育者的个性。“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知者动,仁者静”即是这一理念的鲜明体现。

2.孔子提倡以身作则,身体力行

在提及统治者的影响和示范作用时,孔子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认为作为首长,就应当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做下属百姓们的榜样和模范,以自身的行动来影响、感召和带动他们。他把首长的品德比喻成“风”,把下属的反应比喻成“草”,认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深刻的揭示了作为首长的思想作风和道德品质对下属所产生的心理效应。引申至教育,则告诉我们,师长的一举一动对学生产生的上行下效的心理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作为为学生所瞩目的师长,其身体力行的品德是极为重要的,它不仅具有深远的影响力,而且具有鲜明的师范和导向作用。

3.孔子提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对于孔子的教育实践而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其教育思想的精华,深刻体现了教学双方的辩证立场。对于受教育者和教育者而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二者不同角色分工下的不同历史任务,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孔子的人文教育观。对于受教育者来说,学而不厌,是其本职工作,这是由历史决定的;对于教育者来说,则要诲人不倦,也是由其历史分工决定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历史职责要求教育者积极教育,使受教育者认识和掌握客观事物的规律,增长知识和才干,进而体现其人生价值。

4.孔子提倡德智结合,全面发展

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德智体全面发展是现代人的专利,其实不然。《论语》中讲“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志于道,据于德,依于行,游于艺。”孔子在教学中主张知识、能力、德育几者并行。同时深刻指出了德与智共同发展的辩证关系。认为在教与学的问题上,德起统帅作用,用以解决运用智力过程中的方向问题,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够明眼识真人,炼真金,进而保证智力发展的方向符合客观规律的发展。同时,也只有具有崇高品德和智慧的人,才能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坚持德字先行,以义取利。孔子的这一主张在当今义利混淆的思潮中,有着深远的意义。

5.孔子提倡循循善诱,学以致用

《论语・述而》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说明教育者应当在受教育者不明白、有困难的时候去帮助他,在受教育者想讲又讲不明白的时候去开导他,同时要求学生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明显的儒家教育方式,既循循善诱,又针对了学习个体。对于受教育者来说,他也要求受教育者“博学笃行”,学以致用,认为学习要有毅力。在《论语・子路》中,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可见,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很重视启发诱导,重视学以致用,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种思想在当代也是很值得借鉴的。

可见,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处处以人为本,处处透出人文色彩的光芒。他强调因材施教,无论是强调以身作则,还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无论是德智结合,还是循循善诱,都是要求教育者以受教育者为对象,变通的种种教育方式教育理念,笔者认为这是孔子对于儒家思想的一种继承和发展。一般认为儒家思想作为一个思想体系,倾向于保守、复旧,但是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教育思想有的还是值得我们当代教育者加以学习的,尤其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的人文观,是值得我们加以借鉴的。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他积累的诸多教育经验,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总结倡导的宝贵教育主张和原则,形成的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宝贵遗产,对当代教育实践也具有相当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蒋文学,袁彬.儒家人文素养思想[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