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画画零基础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福建省晋江市新侨中学 洪永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验证化学知识的主要标准,是学生获取经验知识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自主建构化学观念的重要途径。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中学化学教学正由“重知识传授”逐渐向“重观念建构”转变,即课堂教学不但要传授事实性基础知识,更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和发展观念的能力。实验探究最大的优势: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自主构建完整知识体系。在实验复习中,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储备,巧设实验情境,以实验为载体引出驱动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进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自主分析、自主归纳、自主解决问题,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到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变化过程,自主建构化学基本观念。本文以“NaOH变质再探究”为例,具体阐述在初中化学实验复习中如何设计观念建构教学。
一、教学设计思路
宋心琦教授认为:教育最终让学生受益的不是专业知识,而是影响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学科思想观念。学生能否牢固、准确、定性地建立起基本的化学观念,应当是中学化学教学的第一目标。化学观念引领下的实验复习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化学基础知识和实验基本技能的掌握,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复习课焕发新的活力。在初中化学实验总复习时,为更好地整合实验探究和酸、碱、盐的知识网络,笔者设计了“NaOH变质再探究”教学内容,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念建构两条主线进行设计和教学,以探究NaOH变质的相关问题为明线,以建构变化观、分类观、实验观、微粒观、价值观、定量观等化学观念为暗线,双管齐下统领整节课堂。
在实验探究设计中,紧紧围绕NaOH溶液变质引导学生提出相关问题:①如何检验NaOH溶液是否变质?②如何检验NaOH溶液的变质程度?③部分变质NaOH溶液中的杂质如何除去?④如何测定NaOH的变质程度?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大量思考、讨论,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自主进行合作探究、自我评价、自我完善。学生在一系列问题的驱动下主动探究,在经历一次次科学探究体验的同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观念的有效建构需要学生在真实、有深度、有挑战性的情境中,以积极主动的心态,通过参与具有驱动性的问题和活动,主动与同学合作去探究和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和隐藏在知识背后的重要思想和观念。基于观念建构的教学设计就要注意情境设计、问题设计和小组活动设计的融合。要根据学生的现有学力,不断打磨、搭建问题支架,提出的问题要层层深入、层次鲜明,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促进学生主动深入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和建构观念。
二、教学设计方案
1.复习引入。
【情境创设】在化学实验会考做“酸与碱的性质”实验时,有少数学生发现往预先滴了无色酚酞的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时,除了看到红色溶液逐渐褪去外,还看到试管中出现少量气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异常现象”呢?
【实物展示】一瓶久置的NaOH试剂瓶,让学生观察瓶口的白色固体。
【趣味实验】CO2与NaOH溶液反应使气球胀大。
【引导小结】NaOH溶液会吸收空气中的CO2而变质生成Na2CO3。
设计意图:通过实事实物、趣味实验引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好地唤起其对学过知识的回忆,促进对“物质变化观”的建构。
2.探究活动1:如何检验NaOH溶液是否变质?
【教师提问】我们知道,NaOH溶液容易吸收CO2而变质,那如何检验NaOH溶液是否变质?问题的关键是要检验什么物质(或什么离子)的存在?
【学生活动】交流讨论,设计实验方案:①加盐酸,观察是否产生气泡;②加Ca(OH)2溶液,观察是否出现沉淀;③加CaCl2溶液,观察是否出现沉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探究实验的关键:检验是否有Na2CO3的存在,这样学生就会很快利用碳酸盐的性质来解决问题。通过交流讨论和设计方案可帮助学生建构变化观、分类观、微粒观和实验观。
3.探究活动2:如何检验NaOH溶液的变质程度?
【教师追问】如果有变质,那是完全变质,还是部分变质?完全变质与部分变质的物质成分有什么不同?这个实验的关键地方是检验什么物质(或什么离子)的存在?
【学生活动】交流讨论,提出方案,修改、完善方案,最后确定:先加入足量中性的CaCl2溶液,以除去影响检验NaOH存在的Na2CO3,过滤后,取滤液再滴入无色酚酞试液,观察是否有变红色(或CuSO4、FeCl3溶液,观察是否有沉淀生成)。
设计意图: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其思维处于兴奋状态。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的问题,关键处不同。在利用物质性质证明物质存在时,要全面考虑,不可片面下结论。让学生体会到很多探究实验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要多步进行的,学生的微粒观、实验观就在体验中形成。
4.探究活动3:部分变质的NaOH溶液中杂质如何除去?
【教师设疑】生活中很多东西变质后就失去了使用价值,溶液部分变质后就都没有用了吗?怎样才能把变质生成的Na2CO3除去?
【教师启示】除杂时应遵循“不增、不减、可行、易分”原则。
【布置任务】从盐酸、CaCl2、Ca(OH)2中选取可行物质进行除杂,说出实验操作方法。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盐酸、CaCl2不可用的原因,完整、规范说出除杂操作过程。
设计意图:“部分变质的溶液是否像生活中许多变质的东西一样失去使用价值呢?”这种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追问,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接下来学杂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就会兴趣高涨,效果好,同时学会充分利用资源,节约资源,培养学生正确的化学价值观。
5.探究活动4:如何测定NaOH的变质程度?
【布置任务】工业烧碱(NaOH)具有较好的杀菌消毒作用且廉价易得,但工业烧碱若保存不当容易变质而混有碳酸钠。某化学学习小组同学围绕工业烧碱样品纯度测定问题,展开了讨论与探究。
(1)利用Na2CO3与稀H2SO4反应产生CO2,通过CO2 质量的测定,确定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从而计算出样品纯度。实验设计如下图所示(固定装置省略)。
第一,反应前,应先关闭弹簧夹c,打开弹簧夹a、b,通入过量的空气,以排尽装置A、B、C中含有的______;反应结束后,为让产生的二氧化碳完全被装置D吸收,应关闭弹簧夹______,打开弹簧夹______(选填“a”、“ b”或“ c”),继续通入足量的空气。
第二,装置C中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若没有安装装置C,则测得工业烧碱的纯度将______(选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第三,写出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任写一个)。
(2)利用Na2CO3与CaCl2反应生成CaCO3沉淀,通过测定沉淀质量,确定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从而计算出样品纯度。该实验中CaCl2溶液要过量的原因是 。充分反应后,要经过_______(填操作名称)、洗涤、烘干、称量,得到CaCO3沉淀的质量。利用沉淀法来测量样品纯度还可选择以下 _______试剂(填序号)。
A.NaCl B.Ca(OH)2 C.Ba(OH)2 D.CuSO4
【学生活动】读题、审题,交流讨论探究目的、探究方法、探究流程。
【教师点评】要测定变质NaOH中各成分的含量,通常选用能与Na2CO3反应生成气体或沉淀的物质来实验,通过测定气体或沉淀的质量来计算Na2CO3的含量,从而得出NaOH的含量。
设计意图:别出心裁的引导过程,螺旋上升、定性到定量的驱动问题设计,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入定量观,为初高中衔接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教学设计反思
1.有关酸、碱、盐知识网络的建构是教学难点,也是重点,多数学生在理解、应用、建构知识体系时出现困难。本节课巧设实验探究情境,充分整合了实验探究和酸、碱、盐知识,在探究有关NaOH变质问题时,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有效整合、应用进去了,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自然、高效地对知识进行理解和应用,自主建构化学基本观念。
2.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论是知识的建构,还是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课堂中只是及时点拨、引导与鼓励,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大大增强,气氛活跃,效果良好,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
3.不足之处:本节实验复习课牵涉的知识点多,实验探究能力要求高,少数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合作探究无法开展;受课堂时间影响,定量测定NaOH变质程度的探究、分析无法深入,让学生很好地建构定量观的意图不能较好实现。
4.观念是在大量的事实、概念、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提炼出来的一种总观性的认识。观念建构不是一个简单被告知、强加的过程,而是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以及在反思、评价活动中感悟自省而逐步达成,即观念需要在教师的价值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建构中形成。随意创设没内涵、没层次、没价值的问题、情境和活动是很难让学生深入理解、概括提炼知识,很难让学生建构出有价值、有深远影响的化学观念。帮助学生建构化学基本观念需要教师精心创设驱动性或开放性问题、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富有吸引力的探究活动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思索、深入理解,在化学知识不断丰富和反复提炼概括中逐步建构化学基本观念。要从事实性知识提炼成化学观念,绝非是在大脑中堆积大量事实性知识就可以形成的,也绝非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它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在实际教学中把教学活动设计与观念的建构紧密联系起来,需要学生思维和情感的积极参与。教师在基于观念建构的教学中采取的教学策略及据此所展开的教学活动应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5.李嘉诚曾说过,“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在化学复习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动力,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以学科观念来丰富认知结构,让化学课堂教学“返璞归真”。
参考文献:
[1]宋心琦,胡美玲.对中学化学的主要任务和教材改革的看法[J].化学教育,2001,(9).
[2]李小静.将学科观念的培养贯穿于教学设计之中[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4,(12).
[3]毕华林,卢巍.化学基本观念的内涵及其教学价值[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6).
Juelab 同艺术设计零距离
Juelab由2013年的一个书籍装桢工作坊开始,陆续举办皮革、刺绣、花艺、羊毛毡、摄影、蜡烛等工作坊活动,他们提倡艺术家与普通人之间最直接的交流,文化的直接传播,并且通过让大众了解艺术设计品制作的过程,更进一步了解产品和想法的价值。Juelab累计参与人数将近600人,实验室意味着探索。2014年3月,Juelab在苏州河畔找到一个环境宜人,安静的空间,这个空间将作为Juelab正式自有的教室,所有的学员可以在这里参加学习,与艺术家交流,自己练习技艺,与同好者共同学习。并且,Juelab也会与更多类别的艺术家和匠人进行合作,开展更为丰富和有趣的工作坊活动。
网址:jue.so
Root of 4 Atelier工作室 体验艺术慢生活
Root of 4 Atelier(简称“R4”)工作室,由博物艺术家孟令、版画艺术家杨默、插画师吴数一同创立。一年之后,这个工作室搬离了原来的地方。和G11工作室共同租下了乌鲁木齐路上一处新式里弄,多了一个新的小院,工作室成员也从原来的四个人变成了三人。Root of 4 Atelier 的第一次开幕展在2011年7月24日举行,为期一周,展览主题为“在时间的某处”。对于平日被琐事牵绊的大家,又加之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专注的领域,能重新在新的地方开始一起做东西是件难得的幸事。坚持手工制作是工作室最为看重的原则。从缓慢又繁复的手工中,回归到人和艺术之间最基本关系的思考。
地址:徐汇区乌鲁木齐南路63弄4号B
微博: /rootof4
雕刻时光咖啡学院 杯测闻香识咖啡
雕刻时光咖啡学院以意式咖啡制作、咖啡馆投资经营管理为教学主体,提供小班授课,确保教学质量。历届咖啡大赛获奖优秀咖啡师及资深咖啡馆管理人员亲临执教,良好的学习环境,高品质的物料,现场使用各种专业咖啡设备,严谨的教学实践体验带你领略迷人的咖啡世界。其中学院中所学习的咖啡杯测,既是一种职业,也是一种乐趣。要闻咖啡的干香气、用杯测勺去破渣;释放杯中咖啡的湿香,吮吸咖啡液;让咖啡呈雾状分布整个口腔,覆盖味蕾,探索咖啡滋味的无穷变化……
地址:闸北区光复路195号312咖啡学院
MOSSGREEN苔藓微景观DIY
为生活添份绿意
Terrarium,意思是把绿植种在玻璃容器中,在玻璃瓶营造的微环境中,绿植们能得到与外界不同的微气候,湿度和温度的变化都相对较小,非常有利于植物们在新的生长环境中得到缓冲和过渡。而苔藓微景观是利用绿色苔藓植物为主体,搭配相近环境下生长的观叶植物以及精致的手办所制成的生态微缩景观。苔藓微景观主要是在玻璃器皿内利用苔藓、小型观叶植物、隔水层、培养土、装饰沙、装饰石、配件等构成。具备装饰性强,能使人心情舒畅,制作流程简单、苔藓等盆栽植物易种植等特点。这样的种植方式越来越得到都市年轻人的青睐,非常适用于室内,床头、书桌甚至是挂在墙壁上,为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乐趣。
地点:徐汇区复兴中路1363弄1号104东篱文艺沙龙
米家手作工作室 放慢脚步唤醒生活
米家手作教室充满了可爱温馨的气息:拼布、拼拼豆豆、橡皮章、布艺玩偶、软陶,还有各式各样的手作材料。这里的手工都是工作室主人Yuki独一无二的原创,不拘泥于特定的内容,倾注了自己感情的手工,变得尤为珍惜,而这种心境才是最重要的。希望尽情地享受创作过程中的乐趣,也享受完成一件件作品的成就感,和手作带来的那种无法比拟的喜悦。从简单的拼豆、挂件、别针、冰箱贴、书套、小物,到稍复杂一些的手偶、抱枕,甚至是那些包包、围巾。用双手,用想象力,每件东西都能在彼此的身边鲜活起来,能让大家都变成心灵手巧的人。
地址:闵行区宝城路158弄莘城公寓8号302室
米店画室 体验绘画乐在其中
关键词:美术学困生;成因;转化策略
本文为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十二五”规划全国重点课题《中国特色学校创建与发展战略研究》子课题《特色学校创建促进“学困生”进步的研究》的成果论文。
所谓美术学困生,是指那些在学校教学环境下,智力正常,在同类群体中,美术学习水平较低,在美术学习中感到困难,达不到国家规定的相应美术教学要求的学生。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幼儿教师,一个素质全面的幼儿教师,对幼儿的启蒙教育、青少年的健康发展,甚至对国家、民族的未来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在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的宣言中,把“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列为了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作为未来幼儿教师的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其素质的高低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幼儿教育事业的影响是直接和深远的。
一、美术学困生的成因
(一)教师因素
美术教师常常忽视美术学困生的存在,他们往往喜欢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成绩较好的学生身上,对学困生往往不会进行更多的关心。教师与学困生缺乏情感的交流,加上成绩的不如意,从而导致这些学生放任自流,自我放弃。
另外,出于对教学业绩和教学效果的追求,美术教师常常心情迫切,甚至急于求成。比如,素描是一切造型的基础,在素描静物的基本形体还画不好、透视尚不准确的情况下,就要求学生进行色彩的绘制,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即使个别色彩感觉很好的学生也会因为素描静物不过关而最终停滞不前,因此对于基础薄弱的学困生来说,难度就更大了。
(二)学困生自身因素
五年制学前教育的学生来源为初中毕业生,年龄大都处于15至19岁之间,正值少年期的结束期和青年期的开始阶段。他们的心理尚不稳定,表现为易变和冲动,这时候教师的态度、同学的关系、生活的环境都能改变他们的心理走向,甚至是逆变。同时,他们又有很强的自尊心,希望被尊重、渴望成功。一旦遭受挫折,就会产生自卑、逆反的心理倾向。
就文化程度来说,初中毕业的水平可以满足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需要,但就美术基础来说,却有着较大的差距,零基础的大约占到70%左右。这意味着美术知识、美术欣赏、美术技法都要从头开始,这种科目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一部分学生自认为“没有艺术细胞”,从而主动成为学困生。
自卑、缺乏自信心也是学困生形成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农村学校来的学生,初中时没有上过美术课,学习基础薄弱,成绩不尽人意,经常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冷眼,如果这种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善,就会使其产生自卑、焦虑的心理倾向。此外,还有一部分学生对美术缺乏兴趣,没有美术学习的目标,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再加上意志力不强,缺乏勤奋刻苦的精神,不喜欢主动思考,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逐渐成为了学困生。
学习方法的欠缺也是学困生形成的因素之一,美术课有自身的学科特点和学习方法。一部分学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美术学习方法,虽然很用功,学习效果却不好。比如素描学习中形体和调子的问题,这些学生不能认识到形体优先的原则和调子排列变化规律,导致自己常常在基础形体上出问题。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无法提高自己的成绩,最终成为了学困生。
(三)家庭、社会、学校因素
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均有重要影响。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所说:“每个学生都在‘生物一心理一环境’的复杂系统中生存,处理所面临的各种困难与挫折必然会受到环境系统中种种因素的影响。”
网络化的社会带给学生的冲击越来越明显,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上网已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泛滥、海量的信息源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发展。五年制学前教育的学生鉴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尚不完善,网络的游戏性和刺激性使得他们不能静下心来,甚至迷恋网络,不能自拔。长时间的信息浏览,容易造成思维被信息控制的后果,出现学生感情冷漠、真情不再,甚至交往困难。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更是如此,他们往往认为学习中的不如意,可以在网络中得到弥补,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学习困难。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幼儿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成为学习型和研究型的教师,这些就业门槛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影响,从而波及到美术的学习。同时,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也对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既担心就业困难,又担心社会上的不正之风造成不公平竞争,使他们无法轻松地学习和生活。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庭提供了学生最初的成长环境和教育环境,因此,家庭的结构、处事态度及生活方式都会对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以2012级的2班为例,就美术学习而言,17%属于优秀的,成绩在85分―95分之间;55%属于中等,成绩在65分―84分之间;18%属于差生,成绩在64分以下,其中2人不及格。通过调查发现,这些差生的家庭大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的父母离异,缺少父爱和母爱;有的是重组家庭,使子女找不到归宿感和家庭温暖,怨恨自己的父母;有的家庭价值观片面,“能挣钱就行,吃好玩好第一”,使子女也养成了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的生活习惯,同学之间相互攀比吃喝、穿戴,宁可饿肚子,也不丢面子。此外,还有的家庭保守专制,导致子女自卑心理严重,孤独不合群。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由于五年制学前教育的学生绝大部分是女生,这种单性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性格和心理都会产生影响,有的学生变得张扬无节制,缺少纪律意识;有的变得沉默寡言,性格孤僻,不喜欢与人交往。另外,人们普遍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就应该以音乐课为主,唱唱跳跳就可以胜任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因此,虽然美术课在一定程度上地位有所上升,但事实上美术课作为“副科”的地位仍然没有改变。无论是教学环境,还是教学设备,美术课都和其他文化科目有所差别。
二、美术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一)合理引导学习方法,避免学困生形成
对于五年制学前教育的学生来说,“学会学习”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这种能力正是他们所普遍缺乏的。例如,在对美术理论的学习中,这些学生常以死记硬背作为掌握知识的方法,在技能练习中,不积极发现规律,积累技巧,而是以机械练习作为提高成绩的途径。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练习时,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技能、技巧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已有技巧和新技能之间寻找契合点,新能力是在旧能力基础上的累积,而不是另起炉灶。同时,在美术知识的掌握上,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积极探索知识点之间、学科之间的共同点,加以利用,形成知识网络,减少遗忘的几率。
此外,美术作品鉴赏可以和历史课加以贯通,因为任何艺术作品的产生都是当时社会的写照,是另一种历史,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个侧面。造型不准的学生可指导他们多画画石膏素描;色彩画不好的学生可多临摹一些印象派的绘画;对于画画拘谨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临摹奔放的作品,象席勒、门采儿等;需要提高构图能力的学生,则可以引导他们多看看大师的作品,帮助学困生进行转化。
(二)善待美术学困生,优先面向美术学困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在于如何爱护学生。”五年制学前教育学生大多是基础较差的初中毕业生,他们往往觉得低人一等,缺乏自信心,尤其是学困生,这种感觉更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有十二分的耐心,帮助他们合理认识自我,多和他们谈心,珍视他们取得的微小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困生找到位置,实现价值,从而乐于学习。
例如,在美术技能的练习课上,教师应以欣赏的心态面对学困生,平和的语调、微笑的表情,都是学困生进步的一种力量,多帮他们进行示范,逐渐树立他们学习美术的信心,使他们感到“我也可以画好”。另外,在美术鉴赏课上,教师要多为学困生创造表现的机会,只要他们举手,就让他们优先发言,让他们感到教师心中有他。
(三)分层次教学,让差生变优、优者更优
五年制学前教育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对于教师来说,不能搞一刀切,这样会造就更多的学困生。而分层次教学可以针对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实行阶梯目标,对优等生和学困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让差生变优、优者更优。例如,在色彩的教学中,对优等生的要求是:构图合理、色彩协调、15个色阶以上;而对学困生的尤其是:构图相对合理、5个色阶以上。这样就可以保证人人都能够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
此外,教师还要充分利用优等生的优势,互相带动,把同学友谊转化为提高成绩的动力,同时优等生在指导学困生的过程中,对自己的知识也是一种升华。
(四)做好多媒体教学课件,吸引学困生注意
虽然有的学校多媒体设施不尽完善,但教师还是要尽量备好课,多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因为多媒体的很多优势都是讲解和板书无法比拟的,它通过音、影、像的结合为美术课的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了保证,学困生也会被吸引,从而在快乐中学习,在欣赏中掌握知识,有利于学困生的进一步转化。
总之,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是多维的,成因的多面性也要求转化的策略与之相适应。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恰当的教学艺术,使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学困生逐渐脱“困”,成为学优生。
参考文献:
1.曾天山.教材论[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
一、“说文”四大家之一王筠与蒙学教材《文字蒙求》
王筠(1784-1854),字贯山,又号友,山东安丘人,为清道光元年(1821)举人。他是清代著名蒙学经师、文字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学家,自少喜爱篆籀,后博涉经史,在《说文》学、校勘学、汉字理论等方面颇有建树。王筠一生著作丰富,自著书52余种,批校的著作有60多部,研究《说文》的著作主要有《说文释例》、《文字蒙求》、《说文句读》,其中《说文句读》与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并称为《说文》研究经典著作,后人以此合称为“《说文》四大家”。
《文字蒙求》是王筠应友人陈山嵋(雪堂)请求,为教陈氏二孙识字所著,初名《字学蒙求》,道光18年(1839)由陈山嵋手写付刻,后经王筠本人修正重订,再刻于道光26年(1846),并改名为《文字蒙求》。该书从《说文》9353字中选取常用2050字(正字2036字,补阙14字),先列楷体次列小篆,参照许慎说解对所选字进行解释,但又不拘泥于许氏观点,“兼采钟鼎,字形更近古初,而不全依《说文》以释形体。”王筠以古文字证《说文》,很多字的解释比《说文》更加合乎情理。
《文字蒙求》为教儿童识字的蒙学教材,王力先生评价该书“不但对于儿童,就是对于一般学习文字的人来说,《文字蒙求》也是一部很好的入门书。”马景仑先生曾将该书所选2050字,同现代汉语常用字表覆盖率达97.97%的常用字2500字作比较,结果发现有916个汉字相同,也即约有49.86%的字在现代汉语中仍作为常用字使用,该书在当代的对外汉字教学中仍具重大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二、《文字蒙求》与当下的对外汉字教学
在《文字蒙求》的自序部分,王筠引用友人陈山嵋的话阐明了汉字习得之法:“人之不识字者,病于不能分,苟能分一字为数字,则点画不可以增减,且易记而难忘矣。苟于童蒙时,先会知某为象形,某为指事,而会意字即合此二者以成之,形声字即合此三者以成之,岂非执简御繁之法乎?……总四者而约计之,亦不过二千字而已。当小儿四五岁时,识此二千字非难事也,而于全部《说文》九千余字,固已提纲挈领,一以贯之矣!”
王筠通过这段话指出了童蒙阶段汉字习得过程中的问题:“病于不能分”,“增减点画”,“难记易忘”,这与我们的对外汉字教学何其相似!我们在教授外国留学生学习汉字时,学生普遍感觉写汉字像画画儿,汉字难写难记。初接触汉字时,留学生汉字构形意识尚未健全,识记汉字普遍采用整字记忆法,往往缺胳膊少腿儿,或者少了一个部件,或者少了点画,或者增添了部件、点画,有时候又部件、点画偷换或者变形。以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编写的对外汉语教材,又造成了随文识字现象,汉字习得规律被打破,更加大了汉字习得的难度。
作为“说文”四大家之一的王筠,其《文字蒙求》一书,将王筠的文字学造诣和教育理念成功地运用到了汉字教学之中,不但是研究《说文》的入门读物之一,同时也给我们的对外汉字教学提供了诸多可借鉴之处:
(一)定六书,从字源角度分析汉字字形,以形说义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一书中记载:“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这说明从周代开始人们已重视汉字字形分析教学。后来的《急就篇》、《仓颉篇》、《三字经》、《百家经》、《千字文》等传统的韵文蒙学教材,都寓汉字学习于诵读课文之中,不太重视汉字字形分析教学,同样为随文识字。
王筠认为:“故文统象形、指事二体,字者,孳乳而浸多也,合数字以成一字者皆是,即会意、形声二体也。四者为经,造字之本;转注、假借为纬,用字之法也。”[5]《蒙求》不拘泥于《说文》的540部首编排方式,按照汉字发生规律自创编排体例,先象形指事,后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为用字之法而不予编排。全书分四卷:卷一,象形字(264字);卷二,指事字(129字);卷三,会意字(1254字);卷四,形声字(389字);补阙(14字)。每字先列楷书后列小篆,对小篆形体进行分析有利于从字形结构上解释字体的源流演变,达到以形说义的目的。如:《卷一・象形》:鼠,,此字当横看,大首俯身曳尾。《卷二・指事》:八,,别也,字象分别相背之状。《卷三・会意》:公,,,公私之私之本字,八,背也,背为公。《卷四・形声》:帝,,从二,古上字,声。
《蒙求》《卷一・象形》记载:“字因事造,而事由物起。牛、羊,物也;牟、芈,则事也;木,物也,出乇、、、皆事也。”《卷二・指事》记载:“会意者,会和数字以成一字之意也;指事或二体,或三体,皆不成字,即其中有成字者,而仍有不成字者,介乎其间以为之主,斯为指事也。王筠从汉字发生规律出发,认为象形是造字法的基础,汉字产生先有象形和指事,会意字则由这两者构成,形声字则是三者组合而成。学生先习得象形字、指事字,再复合构成会意字、形声字形体构造,“能分一字为数字”,再学习《说文》九千余字便可“提纲挈领、一以贯之”,便可达“执简御繁”之功效。我们认为这同时也符合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汉字认知和习得规律,在对外汉字教学上大可尝试。
(二)先独体字,后合体字,对汉字实行分类教学
王筠认为汉字教学应“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纯体字既识,乃教合体字,又须先易讲者,而后难讲者。”《蒙求》一书按此理念对每类字书所选字进行分类编排,不但符合人类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思维,而且遵循由独体字到合体字,由部件到组合成字的发生规律。80年代开始,基于计算机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研究的开展,汉字部件分析逐渐引起重视。2005年邢红兵对《汉语水平汉字等级大纲》中的2905字进行拆分统计,结果发现在515个部件中构字数在5个以上的基础部件占到了57.48%。汉字部件教学逐渐成为对外汉字教学的重要方式。这些都与王筠的“会和数字以成一字”的文字学观点一脉相承。
《蒙求》除按六书先后发生顺序进行分类,在每一类书中也对汉字进行了系联归纳、类别整理,以便于学习。《卷二・指事》记载:“本,,末,,朱,,本者,木之根也,末者,木之杪也,朱者,木之心也,皆有形而形不可象,共一记其处谓在上在下在中而已。”三字抓住相近形体的区别特征进行解释,便于理解和记忆。《卷四・形声》记载:“啻,,从口,帝声,楷又变为。、、、、摘、、滴、嫡、,篆皆从啻,隶皆从,惟尚有作者,又音滴,本也。邵子湘以为滴,改土昏礼三为三滴,大缪。”将同部件字归类解释,触类旁通,记忆深刻又减轻记忆负担。
(三)以人为本,以汉字文化激发学习兴趣
作为文字学家的王筠同时非常重视语文教育方法,他把语文教学分为集中识字写字阶段和读书作文阶段,又坚持“学生是人,不是猪狗,人皆寻乐,谁肯寻苦”的理念,主张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从汉字的特点出发,以汉字文化激发学习兴趣。
王筠认为“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集中识字虽效率高但易枯燥,识字为读书写作之工具,识字同时又具有独立的教育意义。古人造字意在正名百物,在古人眼里是“惊天地、泣鬼神”之举,汉字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汉字学习是语言交际及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目的,这是拼音文字所不能媲美的。汉字学作为国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独立存在,因汉字形体以其独特的叙事特点,蕴含着丰富的华夏文明。从这一点来看,对外汉字教学又具有特殊意义。
《卷一・象形》记载:“日,,日中有黑影,初无定在,即所谓三足鸟者也。月,,月圆时少,阙时多,且让日。故作上下弦时形也。中一笔本是地影。词藻家所谓顾兔桂树也。”三足鸟和顾兔桂树的民间神话故事,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了解了古人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卷一・象形》记载:“匕,,栖也,勺匕同形,特柄有在上在下之异,所以相避也。”《卷三・会意》记载:“匕,,比也,君子周而不比,相比是反人道也,故从反人。此即象形篇‘匕’字,说文两义归之一字,窃以为为安,故分收之。”在《卷三・会意》部分又记载:“匕,,变也,从倒人,此变化之正字,化教行也,乃教化字今合为一。”王筠对“匕”字分类解释,即对形近字进行了分类阐释,使习字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又了解了古人的文化思想。
总之,学习汉字,首先得认清汉字。王筠的《文字蒙求》一书,无论从汉字发生规律出发设计编排的思路、从字源分析以形求义、实行汉字分类教学,还是从其以人为本、推崇汉字文化等教育理念,都给我们对外汉字教学及教材编写指出了一条崭新的路子。
我们认为,汉字学习,并不能同步于口语学习。功能主义及结构主义主导下的教学体系及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虽然在留学生口语的提高和学习积极性方面具有促进作用,但随文识字,打破了汉字的造字规律,也不符合汉字的学习规律。因此,我们提倡在零基础阶段专设汉字学习课,汉字学习课和口语课完全可以独立开展,口语课只教授拼音即可,在初、中级实现两者合流。另外,我们倡导王筠《蒙求》一书体现的从字源出发解释汉字的理念,反对因功利主义而臆造汉字字理来突击学习汉字,避免出现王安石的“波,水之皮;滑,水之骨”的笑话。
参考文献:
[1]王筠.文字蒙求[M].中华书局,1962.
[2]胡楚生,王筠.《文字蒙求》简析[A].第五届中韩学术会议论文集[C].1983.
[3]王力.中国语言学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4]马景仑.《文字蒙求》的实用价值及其学术贡献[J].南京师大学报,1995,(4).
[5]王筠.说文释例・六书总说[M].世界书局印行,1983.
[6]王筠.教童子法[M].中华书局,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