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测绘行业调研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6月4日,信息产业部下属的赛迪顾问(CCID)了国内GPS后装导航电子地图领域的第一份权威排名报告――《2006年度至2007第一季度中国GPS后装导航电子地图及软件市场监测》。该报告显示,2007第一季度的GPS市场规模,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94.9%,GPS后装市场第一次有了权威的座次认定,凯立德、灵图、瑞图分列GPS后装市场的三甲。
近日,在慧聪的07年度上半年GPS行业市场调查报告中,凯立德位居榜首、城际高科和灵图紧随其后。紧接着,赛迪顾问又了GPS市场第二季度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快速增长的GPS市场正呈现出龙头优势明显、群雄交替跟随的特征:市场领头羊凯立德在连续五个季度位列榜首后,再次毫无争议的稳居GPS市场第一品牌的宝座,灵图天行者位居次席。上季度排第三的瑞图道道通则痛失三甲宝座退居第四,而城际通则荣登第二季度探花席位。在这短短不到一个季度的时间里,GPS市场格局便三强更替,显示出我国GPS后装市场竞争激烈。赛迪顾问的调研报告一直是IT业界发展的重要风向标。本次的GPS行业调研报告,由赛迪顾问通过对全国各省会城市渠道,包括汽车后市场和IT渠道所销售的一机一图,终端正版软件销售的数据进行统计得出,其中整个市场的环比增长率高出80%,而排名第一的凯立德更是超过了这个数值。CCID的报告显示,现今GPS的市场集中度在不断攀升,凯立德、灵图、城际通前三甲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已然超过70%,而其他数百厂商却仅能在剩余的狭小市场空间中腾挪生存,这种实力之间的差距恰似一条鸿沟,让众多小品牌厂商难以逾越。
引领行业发展的企业在各行业中都存在,正是这些企业在经营和产品研发方面的不断创新,才推动了行业的稳定发展。这些领航者的特点也往往比较类似,他们总能领先于其他厂商,推出一些对行业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产品或服务。从研发到销售,从市场到社会责任,领导企业总是能够将企业的特点在这些方面发挥得淋漓尽致。
引领研发 驱动销售
业内人士指出,凯立德能够蝉联第一并在IT领域的两大市场调查机构――慧聪和赛迪的报告中夺得“双冠王”并非偶然。作为现今国内导航软件第一大品牌,凯立德一直以深入的自主研发和精准的市场定位为特色。在近10年的发展历程中,凯立德与英特尔、微软、SIRF等产业链前端厂家保持着紧密的技术研发合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导航引擎设计,超过600人的专业测绘队伍和超过200人的研发团队,使得凯立德产品在地图数据的精准性和软件运行的流畅性方面有突出优势。通过长期准备,凯立德在2007年初推出了全国第一张“全覆盖”导航电子地图,第一次完全覆盖了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及其所属2862个县级行政区域,实现了全国路网100%可导航,良好的稳定性以及人性化设计得到了广大GPS用户的一致好评。由此,凯立德迅速确立了自己的行业领航者地位。
凯立德每年投入近亿元的研发资金和庞大的专业测绘队伍,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导航电子地图的信息采集。并自主研发了适应中国道路状况的导航电子地图数据采集、加工、编辑、转换、自动纠错等工具软件系统,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导航电子地图数据采集、加工、流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是国内厂商中研发投入最多的企业。
巨额研发投入,极大推动了销量的提升。赛迪顾问(CCID)先后两次的权威调查报告显示,凯立德稳居市场占有率榜首。更值得一提的是,凯立德已经连续6个季度占领同类软件销量榜冠军的位置。这种销售风光的背后,不光有凯立德专心于技术,为消费者提供优秀产品的投入,还有其对市场的精准把握和对行业威胁的应对措施。
引领市场 联合促销
6月23-24日,凯立德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四地知名的IT卖场,同时开展了凯立德导航电子地图软件更新换取的"百万回馈"活动,全面引领广大用户对GPS导航的关注。活动当天,除了免费给所有使用凯立德导航软件的用户升级成最新版地图之外,还对最先到场并持有GPS产品的50人给予更大的优惠,即只需花费100元,便可获得价值880元的凯立德正版导航软件一套及价值300元的1年内地图升级服务。凯立德的此次活动,引发了GPS导航业的推广热情。
除了单兵作战还有联合作战。8月11-12日,中关村海龙科技城门前人头攒动,国内GPS移动导航系统第一品牌凯立德携手MOTO、NOKIA、神达、长虹等十数家厂商展开了主题为“凯立德大家族精彩呈现”的GPS导航设备联合大促销活动。本次活动促销品牌众多、促销手段也是花样迭出,价格跳水、好礼不断,更有厂商把旗下的GPS产品拉到了千元以下的价格段,使GPS真正走下神坛,成为大众化的电子消费产品。
众所周知,自从便携式车载GPS问世以来,其价格一直居高不下,“金贵”的身价限制了GPS行业的快速发展。但此次联合促销中,众多厂家的超低价格打破了这一僵局。神行者凭借与凯立德的深层战略合作,在此次促销中最为抢眼,其7英寸超大屏幕产品标价仅3280元,与半年前的3.5寸屏产品价格相当。奥可视也展出了1999元、1499元价位的不同款式GPS,其中M10更是以3.5英寸屏幕、999元的价格震撼全场,并赢得了消费者的普遍好评。而曾经的GPS手机之王神达A701,在此次促销中也打出了3599元的特价。在促销现场,每个品牌的展位前都聚集了众多GPS爱好者,或了解最新产品动向,或趁此次联合促销为自己的爱车“转正”,成为真正GPS一族。
此次联合大促销,众多大品牌同台“竞技”,促销幅度之大也是近年仅有。本次参加促销的众多大品牌均采用了凯立德的GPS移动导航系统,硬件性能和优质导航系统的完美软硬结合是凯立德大家族的信心所在。凯立德GPS导航系统出色的人性化设计、流畅性和稳定性是众多厂商能够一起成立凯立德大家族的重要因素之一。现场的厂商都表示希望更多的消费者通过了解和使用GPS产品,体验到GPS带来的便利,从此享受行车生活。
关键词:工程硕士;培养;实践探索
作者简介:高文波(1964-),男,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副处长。(湖北 武汉 430072)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4-0015-02
武汉大学是全国首批招收、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的高校之一,目前工程硕士招生领域数已达到22个,涵盖水利、电力、测绘、机械、建筑、环境、计算机、电子通信、制药、物流等,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经过十余年的探索与发展,为社会、行业培养了大量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一、适应社会需求,创新工程硕士教育理念
随着我国由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人才资源大国向人才资源强国的转变,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迫切需要转变教育理念,调整研究生培养结构,大力培养各行各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长期以来,武汉大学坚持“以质量为核心,以学生为根本、以教师为主导,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应用、重视工程实践,开放办学”的工程硕士教育理念,为社会、行业培养了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1.树立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
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在培养规格上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比较明显的差异。工程硕士是一种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它按工程领域设置,以专业实践为导向,侧重实务和应用,强调实用性和综合性。在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尤其要重视工程硕士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之需。
2.树立开放的教育理念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工程硕士教育必须学习和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先进经验,必须加强与行业企业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和创新培养模式,完善培养方案,大力改革课程体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工程硕士教育水平。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课程设置方面体现多层次、多领域、多方向、模块化、开放式的特征。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制订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3.树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理念
着力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面向行业实际,侧重实践,将理论学习应用到实际工作之中,体现强化能力、突出实用、结合工程的特点,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树立“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确立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习和研究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其身心特点、兴趣和个性特征,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不断获取知识。课程教学更加注重对其思维方法的熏陶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及实践能力、职业素质的提升,使工程硕士研究生在研究方案的制订、研究资料的收集、研究方法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调整、研究结论的得出和研究报告的撰写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中体现出较强的能力和良好的素质。
5.树立“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
“大工程观”是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思想道德与工程实践融为一体,具有实践性、整合性、创新性的教育理念。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需要亟待改变狭隘的学术教育观,树立“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重视工程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兴趣、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工程创新能力。
二、面向行业实际,探索工程硕士培养模式
在推进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战略过程中,武汉大学秉承“规范管理、提高质量、突出特色、打造品牌”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理念,始终抓住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这一核心,经过不断实践探索,初步构建形成了以质量为核心,以培养工程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与行业紧密联系为根本,包括课程教学、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三大环节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工程硕士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与行业紧密联系。
1.课程教学环节
增设“行业前沿讲座”课程,大力推进案例教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行业前沿讲座”。为了使工程硕士研究生尽早接触行业、贴近行业,增进学生、教师与行业专家的密切接触和交流,帮助他们开拓视野,激发他们对于行业前沿重大应用问题的研究兴趣。我校把“行业前沿讲座”作为一门课程进行规划、建设,选定相关讲座内容,定期开展讲座,并保证讲座质量;聘请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了解产业发展需要、熟知行业发展动态的行业专家开设前沿讲座。近年来,学校对各培养单位邀请行业高级技术和管理专家来校开设“行业前沿讲座”进行资助,每年都拨专项经费予以支持。
(2)案例教学。为了借鉴国际一流大学先进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我校在工程硕士课程教学中大力推行案例教学。近年来,我校坚持抓案例课题申报和案例库建设,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2.专业实践环节
通过加强专业实践的组织与实施以及专业实践基地建设不断强化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其职业素养,通过专业实践锻炼,增长实际工作经验,缩短就业适应期,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1)专业实践。我校通过制定《专业实践手册》,严格按照实践手册要求完成整个专业实践过程。主要把握好四个方面的内容:实践计划制订;实践阶段小结与自我鉴定、指导教师阶段成绩评定;所有实践阶段完成后,专业实践学结报告;导师组给出专业实践最终成绩。
(2)专业实践基地。专业实践基地是实现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保障,也是校企合作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要平台,对于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职业素养、实践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校正在制订《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管理办法》,思考怎样选取实践基地、怎样建设和管理实践基地等相关问题。实践基地一般应建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有行业代表性,应具备一定的软硬件条件(如食宿条件、实践场地、实践项目、指导人员等)。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管理主要依托行业企业开展。
3.学位论文环节
学位论文环节对学位论文选题、学位论文形式以及论文评审与答辩都做出了相关规定。要求论文选题来源于生产实际,有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要在专业实践中选题;论文形式根据选题,可以多样化;可以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工程/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形式;论文评审与答辩必须有行业专家参加。
三、强化过程管理,提升工程硕士培养质量
培养方案制定后,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十分明确,但是要让目标成为现实就必须强化培养链各环节的过程管理,保证培养质量。
1.课程教学过程管理
为规范课程教学管理,我校通过加强教师资格审查、课堂教学检查、考试及成绩登录等各个环节的监控切实保证教学质量。
(1)课程学习是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工程硕士研究生获取本专业领域基础理论和系统专业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长期以来,我校坚持课程教学选派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授课,同时聘请行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专业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来校讲课。教师在实施课程教学之前要编写好课程教学大纲,严格按照大纲实施课程教学。
(2)课堂教学的规范和效果是评判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为此,我校加强了课堂教学检查与督导工作,聘请学校研究生教育专家组成员到课堂听课,选派课程信息员到课堂查课,引导研究生在网上评课,从而对讲课教师的上课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监督。
(3)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知识获得的一种有效形式。我校要求课程考核按规定的时间、地点进行,注重平时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并要求上课教师及时将成绩录入学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各培养单位将考试试卷等相关材料存档备查。
2.专业实践过程管理
专业实践环节是工程硕士研究生增长实际工作经验、获取学位论文选题和素材、培养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的过程,也是达到培养目标要求的重要环节。
为了保证专业实践的顺利完成,我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建立了大批专业实践基地,并组织学校教师和行业企业高级专家共同指导工程硕士的专业实践。同时学校还专门制定了《专业实践手册》,明确专业实践内容及应达到的目标、详细的专业实践计划和实践考核办法,及时对专业实践全过程进行跟踪管理,定期检查、评估专业实践实施情况,较好地保证了专业实践质量。
3.学位论文环节管理
学位论文不仅是检验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工程硕士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专业领域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体现。
我校要求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来源于生产实际,有明确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要在专业实践中选题;论文形式根据选题,可以多样化,可以采用调研报告、工程设计、产品开发、工程/项目管理、应用研究等多种形式;论文评审与答辩必须有行业专家参加,论文评审按程序进行。同时狠抓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评审、预答辩和论文答辩等环节,切实加强论文各环节管理,严把论文质量关。
四、结语
随着工程硕士教育的不断发展,还需在招生体制改革、导师队伍建设、质量保证体系和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和实践创新,真正将工程硕士培养与工程领域各行业紧密联系起来,不断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以期满足社会、行业需求。
参考文献:
[1]林蕙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
[2]高文波.提高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29).
[3]文冠华,姜文忠,陈宏量.抓好专业实践环节,确保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8):15.
[4]熊玲,李忠,赵伟.基于大工程观的工程研究生培养目标及相关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4):15.
[5]张笑燕,宋茂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3).
【论文摘要】:全球定位系统(GPS),特别是车载GPS设备在我国应用广泛、发展迅速。但是我国车载GPS设备仍然存在诸多制约因素。通过对这些因素的了解,才能更好的促进车载GPS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GPS是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的英文缩写,它是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建立的新一代精密卫星定位系统。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汽车正在逐渐走进每一个中国家庭。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培育,GPS系统市场也已进入规模发展时期。据相关市场调研报告显示,日本的GPS系统车载使用率高达59%,欧美约为25%。截止2007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达到2300万辆,但是配备GPS导航设备的汽车不足60万辆,GPS系统车载率不到3%,远远低于国外的平均水平。这也说明了中国的GPS行业的潜在市场十分庞大。数据显示,到2008年,中国安装GPS系统的汽车至少将增加1倍,产值至少超过250亿元人民币。一汽、二汽、上海大众、通用等都已经在豪华轿车或普通轿车上将GPS导航系统作为标准配置。
1.中国车载GPS市场发展现状
1.1我国GPS车载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发GPS技术,车载GPS装置从系统的技术水平与产品的质量和成熟程度来说,我国GPS车载市场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与车辆跟踪系统市场相比,车载导航系统更加不成熟,例如:实时交通信息和完善的导航电子地图的提供与更新机制,均缺乏高效实用的解决方案和途径。
1.2GPS车载系统以后装市场为主
市场上GPS车载系统的安装可分为前装和后装两种方式。前装系统是在车辆出厂前就组装在车辆上的配套产品之中。后装系统则是在车辆使用过程中安装到车辆上的。目前我国车载系统市场尚处于开发启动阶段,如将导航终端作为标配,则汽车的成本会有所提高,而用户对GPS设备的需求并不确定,汽车厂商要冒比较大的风险。所以采用后装形式给汽车用户提供一种灵活的选择无疑是更明智的策略。
我国目前的轿车拥有量大约为2300万辆,这部分车辆都是后装导航终端的潜在市场,因此后装市场在今后几年内仍将是市场的主流。相对于后装设备而言,车载前装设备可以将导航系统与车内系统完整地统一起来,在出厂前都经过严格的测试,其稳定性远高于后装设备。随着消费市场的不断成熟,后装市场所占比重将逐渐下降,更多的汽车生产厂商将会把GPS车载系统作为标配提供给消费者。
2.制约车载GPS消费市场的四大因素
到目前为止,车载GPS系统市场并没有像人们预计一样发展迅猛,整个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究其原因,主要有四方面的因素制约了其发展。
2.1消费需求不强烈
在出行习惯方面,我国汽车使用者与发达国家有明显不同。在美国、日本,人们日常开车出行半径都在数百公里,而中国大多数车主的日常出行半径里程仅为其1/10,而且大多数是往返在至居住地固定的道路上。由于我国的汽车使用者对于路况更加了解,这就决定了在产品使用上,我国没有GPS导航产品市场发达的国家那样强烈的市场需求。
2.2缺乏行业标准
标准化问题是GPS车辆跟踪系统产业化的核心问题。目前,不同公司的GPS产品及运营系统不能通用、兼容、联网。市场上主要的GPS行业标准有:《公路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JTJ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赛格导航全国统一的GPS服务标准》以及浙江等省份制定的标准。客户很难在市场中选择最新最优的产品,以及将技术进行更新换代。此外,涉足该领域企业的实力和信誉参差不齐,服务质量有待完善。这些问题妨碍了该产品的推广应用。
2.3产品价格过高
价格昂贵使GPS类产品不可能在中国市场迅速普及的原因之一,开发出中国大多数消费可以接受的价位的导航产品是当前各大GPS厂商的主要任务。目前,市场中主流的GPS系统高端市场单体接收机价格大约为8000元,中端市场价格为5000元左右,低端单体接收机价格为2000元左右。即使是简单车载系统平均价格也为2500~4000元,这样的价格让很大一部分潜在消费者望而却步。
2.4地图有待开放
在GPS导航系统中,最重要的就是该产品所提供的电子地图了。可是在中国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政府对地图数据进行严格控制。
3.车载GPS技术层面的发展趋势
第一个大趋势就是频率分集技术(frequencydiversity),实际上已经正在第二代GPS系统替换老化卫星过程中进行。完成以后,现代化的卫星星座将为民用用户提供三种新的定位信号。此外,欧洲联盟在2002年3月启动的“伽里略”计划也采取了此种技术。
第二个大趋势就是克服射频干扰(RFI)。GPS广播的功率特别低,一般为10到16瓦,很容易就会被周围的射频信号所干扰,而不能正常工作。GPS接收器将通过把接收到的测距码与储存在本地的复制码的相位进行匹配来穿透噪声。当相位一致时,接收器就能够以定时信号作为精确的参考,因此就可以准确的定位。
第三个大趋势就是安装保证定位误差小于某一个特定值的综合机械系统。采用微分GPS技术,系统将获得来自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的最新误差校正信息,修正数据来自于地面参考接收器。过去GPS的误差为2米,现在将更小。
参考文献
[1]BrookfieldEngineeringLaboratories,Inc:Moresolutionstostickyproblems,aguidetogettingmorefromyourBrookfieldviscometer.(U.S.A.).1994.
[2]杨天军,杨晓光.GPS/GIS车辆实时监控调度系统研究.城市交通.2004年第一期.
关键词:数控技术;课程群;整合优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246-03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是山东省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山东省名校工程首批立项建设单位。数控技术专业作为院级特色专业,紧跟高职教育发展方向,围绕社会的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深化教学改革,经过几年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经过大量的调研和与企业一线技术人员进行研讨,确定数控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具备过硬的机床操作守岗能力,懂工艺、会编程、善维护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通过专业调研、行业专家研讨会、专家论证会确定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有效对接岗位是面向聊城地区中小型制造企业的工艺施工员。数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群包括:《零件的造型与测绘》、《零件的数控车削加工》、《零件的数控铣削加工》、《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编制》和《零件的计算机辅助制造》。不同课程之间的整合优化体现在课程平台建设、结构重组及内容整合优化等方面。
一、课程平台建设
(一)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在制造类校企合作理事会的指导下,与聊城市政府主导部门、行业、企业联合,成立了数控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完善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机制,使校企合作成为培养有责任感、能做事、会做事、做成事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有效平台。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深化与山东鑫亚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迅力特种汽车有限公司、中通客车等地方企业的合作,校企共同开展实训基地建设、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标准制订、师资培养、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专业评估和人才培养与就业等工作。明确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职责,权利、义务以及工作程序,每年组织召开两次专业建设指导研讨会,研讨人才需求调研报告、人才培养方案,审议专业发展规划,提出人才培养方案修改建议等,实现校企共同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解决人才共育共管、成果共享等问题,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二)完善了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1.制度建设。在充分调研基础上,依据理事会章程,制定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相关制度,对校企合作进行系统设计。在学院相关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了《先进制造实训中心管理制度》、《企业研修锻炼管理制度》和《兼职教师聘用制度》等有利于校企协同的管理制度,使企业深度参与学校教学,构筑有利于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制度环境。
2.校企合作运行载体――“双基地”模式。加强了与企业的合作,实施了“双基地”的校企合作模式,即企业做学校的教学实践基地、师资培训基地;学校做企业的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技术工艺创新基地;构建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使校内教师承担企业角色,企业人员肩负培养任务。
(三)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山东鑫亚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积极探索和实践“双基地融合、双实境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打造一个“教学工厂(教学区+生产区)+师生工作室+顶岗实习基地”工学结合的运作平台,引入企业真实的产品和生产过程,学生通过不断完成工作项目来提高专业技能、增强岗位适应与迁移能力,形成一个职业人所具备的职业能力。真正实现了三个“零距离”对接,即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零距离、课程设置与职业活动零距离、专业设置与用工需求零距离。
二、结构重组、内容整合与优化
结构重组、内容整合与优化的内容主要包括有:课程体系的优化;课程内容的优化;教学团队的优化;实践条件的优化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一)课程体系优化――构建了“重能力、强素质、细方向”的课程体系
围绕“双基地融合、双实境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确立动态的课程发展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与课程内容,从而保持教学内容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动态一致性。由专业教师、行业企业专家、企业人力资源专家和课程研究专家组建团队,系统分析面向中小企业岗位群的“工作过程与职业活动”,解剖典型工艺和典型产品加工过程,确定职业岗位技能要求,构建“重能力、强素质、细方向”课程体系;参照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开发相应的专业教学标准。依据就业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构建课程体系,设置公共平台课和专业平台课两个平台课程,以及专业方向模块、素质拓展模块和集中实践教学模块三个模块课程。“重能力、强素质、细方向”课程体系的内涵如下。
1.重能力――构建“三链路”专业平台课课程体系。围绕工艺施工员三大核心能力进行分学期、递进式的能力培养,每个学期对三种能力进行延伸和拓展,按照从学徒到准员工的成长规律逐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以适应岗位的需求。这样就形成了以三条链路为骨架组织的专业课课程体系,即零件加工与装配链路、工艺编制链路、数控维修链路。
2.强素质――加强职业素质教育。增设专业教育课程,由行业专家、技术能手和专业教师轮流执教。通过对现代制造业和数控技术职业的系统介绍,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典型技术岗位进行工作观摩,请优秀校友和企业家作报告、讲座等各类职业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入学伊始就了解毕业后的职业岗位,了解职业课程的对应岗位,认识将来从事工作岗位的职业技术特征与技能知识要求,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职业观,制定个人奋斗目标,激发、驱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传统入学专业教育向岗位职业教育转化。增设《职业健康安全与规范》模块,将模块内容分散在零件的普通机加工、零件的数控加工、顶岗实习等各实践环节进行教学,毕业前以面试的形式测试,对考试合格的学生给予相应学分。素质教育贯穿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促进职业素质的提高,最终成为一名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在完成专业课程体系及课程开发的同时,重点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心理调适、创新思维、与人交流、与人合作及解决问题等能力。在先进制造实训中心中创办师生工作室,以师生工作室为载体,以工艺创新设计、产品创新设计为研究方向,构建出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训练,组织学生参加各级技能大赛,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各种科技创新活动达到拓宽学生知识面、锻炼社交能力、培养团队与合作意识的目的。
3.细方向――精准与有效对接工艺施工员岗位要求。避免原来培养目标大而全的误区,采用精准和有效对接工艺施工员的模式。围绕工艺施工员的岗位要求构建课程体系。
(二)课程内容的优化――项目化教学
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根据工艺施工员职业岗位所需要求来选取,职业能力阶次递进。课程的设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真实的产品为载体,对课程的结构和内容进行重构。
按“做中学、所学即为所需”的原则跨科目归整各项目相关学习内容,通过开放拓展的引导问题进行新知识结构融会贯通性的导向。教师的工作是“化整为零”――将传统教材归纳后的知识内容结合载体解构到各个项目中实施教学;学生的学习是“零存整取”――将各个项目中学习到的零散知识归纳后提升到系统化认知的高度。
(三)教学团队的优化――建设了一支“上课堂,进厂房”师资队伍
根据专业及课程建设的需要,由企业专家、教学管理专家、专业教师共同组建教学团队,依托团队做好专业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技能培训、挂职锻炼、职教能力培训等形式,促使团队成员在理论、技能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得到提升。在师资配置上,每门课程的主讲教师都有来自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形成职称、年龄、双师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在教学上,可把企业应用的新技术更新到教学内容中来,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每门课程工学结合教学团队的合作教学不是各司其职的简单组合形式,是互相交流、共同提高。学校教师积极参与企业职工培训、技术革新、企业文化建设,实现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身份互兼,将企业教师纳入专业师资建设团队范畴;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开发培训教材、学习包等,进一步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四)实践条件的整合优化――对接生产现场、对接关键技术、对接典型工艺
为实现实践条件体系化建设,在原有实训室基础上整合、新建先进制造实训中心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该实训中心有加工中心、数控铣床、数控车床、普通车床、铣床、钻床、刨床、钳工工作台等大中型实训设备60余台套,配套设施200多种,可实施加工中心操作工、数控车工、数控铣工、车工、铣工、钳工、维修电工、制图员等实训项目和技能鉴定。通过先进制造实训中心的建设,逐步实现实践条件的体系化建设。构建校内教学工厂各分区与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各部门的双实境对应,教学工厂中教学区与生产区的双实境对应。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能力本位、做学教一体化
改革原则:教学目标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相一致;教学行动以学生为主体,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方法要采用项目任务等多种方法。
1.课堂教学以能力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形成学教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课程整体设计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能力目标,能力训练项目精心设计,实践、知识、理论一体化,课程以行动导向组织教学,学生是课程及其评价的主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程中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职业核心能力的渗透。在专业核心课教学中全面推行项目化教学。在教学中注重工作过程和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学生针对某一工作岗位的某一生产任务中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付诸实施。
2.实施特长生制度,每个班级抽取学习基础好、有特殊兴趣的学生组建特长生小组,由富有教学经验、实践经验和科研特长的老师带领,在师生工作室对他们进行个性化培养,学生作为老师的科研助手共同进行科学研究,准备科技竞赛,共同开发技术服务项目。特长生是班级的学习骨干,带动更多的学生改善学风。
3.应用信息化手段和多媒体技术,制作电子教案、课件、动画、视频等资料,使教学内容生动、丰富、具有立体感,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4.建设课程群网络学习资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还开辟了丰富的第二课堂,成立了创业协会、科技协会等学生社团,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业余活动。每学期邀请企业技术人员与学生一起举办技术竞赛活动,以赛促学。同时,使学生了解到成为一名企业技术人员应有的技术水平和劳动态度。
三、整合优化后的效果
数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群实现了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教师队伍、实践条件的重组与优化,实现了资源共享,促进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课程群课程的整合优化,是一种新的课程设计理念与方法,避免了课程内容的重复与遗漏,课程体系更具科学性和实效性;课程内容的整合与优化,更加注重所学内容与工作过程的一致性,解决学生“学什么”、“为什么学”的问题;学生通过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对工作不再迷茫与畏惧,对自己将来从事的工作更加有信心。
1.符合教学认知规律,学生技能培养得到提升。遵循了教学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依托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对教学内容进一步的整合,按照不同工作任务的技能需求以及由简单到复杂的能力递进规律,科学设计了基于零件加工过程的课程体系。经过解构和重构之后的课程群课程,总学时下降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课程群课程以典型零件的加工为主线,符合认知规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了学生对所爱好专业的信心。课程群课程教学增强了职业能力培养,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的零件加工技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体现了1+1+1+1+1>5的课程综合优化效果。
2.学生职业能力得到提高。整合优化后的课程群课程注重知行合一、学思结合,使得数控技术专业的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强,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很多毕业生快速成长,经过几年的磨炼,逐步成长为班组长、车间主任或技术骨干。
3.利用专业知识开展社会服务。数控技术教学团队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基地的设备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和技术服务,增强了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李兴凯.鞠永胜.基于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能力为本位的课程群构建[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陕西上市公司;股权结构;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7-0111-03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重大理论与现实研究项目“陕西上市公司股权融资问题研究”(批准号:08C014)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晓军,延安大学财经学院副教授,管理学硕士,中国注册会计师,研究方向为财务分析:
李新开,延安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
王梅梅,延安大学财经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陕西延安716000)
随着中国证券市场发展,陕西企业上市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通过上市推动了一批高水平、高起点的技改项目的实施,调整优化了产业结构,提升了陕西企业对外形象和影响力。而且,企业通过股票公开发行上市及配股等途径,直接融资100多亿元,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优化了资源配置,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一批国有企业通过改制上市,初步建立了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了组织结构和经营机制的转变,增强了活力。有的上市公司已成为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对发展陕西支柱产业起到带动作用,为陕西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成绩与问题往往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不可避免同时存在一样,在同样体制和环境下,陕西上市公司与全国其他省市上市公司在规模和业绩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截至2007年底,陕西只有26家上市公司,全国上市公司总数为1530家,占全国上市公司总数的1.63%,在省市排名中位于第24位,仅高于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广西、贵州、海南、这8个省区;总股本为62.97亿股,全国上市公司总股本为2.24万亿股,占全国上市公司总股本的0.28%,在省市排名中位于第26位;总市值1007.07亿元,全国上市公司总市值3.27万亿元,占全国上市公司总市值的0.3%,在省市排名中位于第30位。
陕西上市公司不仅规模小,而且经营业绩也较差。据和讯公司编制的《2007中国A股整体综合财务评级报告》显示:2007年陕西年上市公司总净利润约7.75亿元,占整体股市总净利润的0.1%,在股市中所占总净利润的比例极小,在省市排名中位于第31位;平均每股净利润约0.13元,比整体股市平均每股净利润低61.7%,在省市排名中位于第29位;陕西平均每股净资产收益率约7.9%,比整体股市平均每股净资产收益率低9.1个百分点,在省市排名中位于第30位,排位极后。陕西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严重影响着陕西上市公司的生存发展,2004年以来,陕西先后有达尔曼、数码测绘、精密股份三只股票退市,ST长岭、ST长信、ST建机、ST秦岭、ST秦丰、ST金华等公司也面临着退市风险。造成陕西上市公司目前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仅从股权结构一个视角进行探讨,以期促进陕西上市公司的发展。
一、陕西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存在的问题
1 国有控股公司多,所有者监督缺位。截至2007年底陕西26家上市公司中,国有控股公司20家,民营控股公司6家,国有控股公司占全部上市公司的76.92%,国有控股公司远远多于民营控股公司。国有控股公司多,导致的问题是陕西上市公司的整体竞争力下降。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公有制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从非关键行业与领域撤出来,给其他所有制以更大发挥优势的空间。事实上,政府作为股东参与市场,一方面容易导致权利滥用,破坏市场规则。另一方面容易导致所有者缺位,形成管理者内部控制。
陕西上市公司近年来费用一直居高不下,与国有控股公司所有者监督缺位有十分大的关系。陕西国有控股公司的期间费用增长率明显高于营业收入增长率,特别是营业收入增长较快的企业,期间费用的增长幅度更大,民营控股公司期间费用的增长率明显低于国有控股公司。2007年陕西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营业收入的平均增长率为8.58%,期间费用的平均增长率为11S71%;而同期陕西民营控股上市公司营业收入的平均增长率为10S42%,期间费用的平均增长率为-1.26%。
2 控股股东与实际控制人的关系复杂,控股链较长。陕西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与实际控制人并不是同一人,在实际控制人与控股股东之间往往还有许多中间控制人。如宝钛股份,它的控股股东是宝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它的实际控制人是国务院国资委,另外还有中国铝业公司、陕西有色金属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两个中间控制人。其具体控股关系是:国务院国资委拥有中国铝业公司100%的股权,中国铝业公司拥有陕西有色金属集团有限责任公司72%的股权,陕西有色金属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拥有宝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00%的股权,宝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拥有宝钛股份56%的股权。陕西上市公司控股链中一般有2――3家中间控股股东。
过长的控股链,形成了很多间接控股股东,增加了上市公司的“领导”,加重了上市公司的负担,不利于上市公司的发展。每一级控制人都可以干预上市公司的经营,都可以要求上市公司为其输送利益。多层控股关系也导致了大量的关联交易,通过关联交易将上市公司的利益输送到相关的关联方。从陕西上市公司的控股关系也可以看出,控股链长的上市公司经营效益一般较差。
3 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低,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差。陕西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较低。持股比例最高的是宝钛股份,控股股东宝钛集团有限公司持有宝钛股份56%的股份;持股比例最低的是ST长信,控股股东西安万鼎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持有ST长信12.68%的股份。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在50%以上有l家,持股比例40-50%有6家,持股比例30%-40%有4家,持股比例20-30%有9家,持股比例10%-20%有6家,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在30%以下占全部上市公司的57.69%。
事实上,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只有英、美等国的少数大公司存在,股权集中与家族控制(一股独大)才是全球公司股权结构的主导形态。欧洲公司治理协会的前身欧洲公司治理网络早在1997年发表的研究报告《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欧洲七国调查报告》发现:奥地利、比利时、德国、意大利四国非金融机构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的投票权(直接或间接)都高于50%,荷兰、西班牙和瑞士的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的投票权分别达43%,34.5%和34.9%,而英国的这一数字是9.9%,美国的这一数字是8.6%(纽约证券交易所)和5.4%(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
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越低,控股股东通过损害上市公司利
益而获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成本就越低。相反,当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较高时,控股股东通过损害上市公司的利益而获取自身利益往往是得不偿失,因为损害上市公司的利益就是损害自身的利益。事实上,从陕西上市公司2007年的每股收益与净资产收益率也可以看出,控股股东持股比例高的,经营业绩也较好,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低的,经营业绩也较差。2007年宝钛股份的每股收益为1.25元,净资产收益率为25.03%;而ST长信的每股收益为-0.97元,净资产收益率为-314.73%。
4 控制权高度垄断,控股股东“一股独霸”现象严重。陕西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现象并不存在,因为只有宝钛股份的控股股东持有56%的股份,其他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并不高,但陕西上市公司“一股独霸”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从陕西上市公司2007年年末董事会构成情况可以看出,控股股东在董事会中拥有的席位较多,所有控股股东在上市公司董事会中拥有席位占上市公司非独立董事席位的比例都高于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控股股东拥有的董事席位占上市公司非独立董事席位2/3以上的有19家,占陕西全部上市公司的76%,1/2以上的有22家,占陕西全部上市公司的88%。西安民生的控股股东――海航集团有限公司只持有西安民生17.38%的股份,但在4个非独立董事席位中拥有3席,占比75%,宝商集团的控股股东――海航集团有限公司只持有宝商集团19.16%的股份,但在4个非独立董事席位中拥有3席,占比75%。由此可以看出,陕西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尽管持股比例不是很高,但大多数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拥有绝对的控制权。
由于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再加上我国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法律规范体系不健全,造成上市公司侵犯上市公司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先是sT达尔曼的控股股东侵占sT达尔曼的资金并逃亡国外,造成sT达尔曼的退市;其后,sT精密被控股股东侵占与违规担保数10亿资金,导致sT精密由“冶金一枝花”变成“重组无人问”的退市公司。另外sT金华、sT长信等上市公司也曝出被控股股东侵占利益。
5 机构大股东少,不利于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管。机构投资者是指基金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社保基金等投资机构。被机构投资者选中的上市公司一般经营业绩较好,而且有较好发展前景。机构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好会吸引机构投资者,另一方面机构投资者通过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可以进一步促进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提高。陕西上市公司2007年年底时只有宝钛股份、西飞国际、陕国投、秦川发展与广电网络等几家上市公司的机构投资者较多,其他上市公司的机构投资者都很少。陕西大多数上市公司不被机构投资者看好,既说明陕西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较差,又说明陕西上市公司缺乏投资者的监督。
在股权高度分散,散户投资者“搭便车”现象非常普遍的情况下,机构投资者的监督十分必要,因为只有机构投资者的监督才是最有效的监督。虽然资本市场上存在证监会、交易所等监管机构,但是上市公司与这些监管机构之间不存在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这些监管机构监管的动力与压力都不是很明显。机构投资者则不同。首先机构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有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经营者的无效或不合规经营必然影响机构投资者的利益,它有监管的动力;其次机构投资者是专业的投资机构,拥有各种高素质的人才,能及时发现上市公司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它有监管的能力;最后机构投资者手中的资金大多是其他投资者的委托资金,它的投资要对委托者负责,所以它有监管的压力。所以,上市公司缺少机构投资者,非常不利于对其进行监管。近年来,陕西上市公司舞弊不断的事实也证明了陕西上市公司缺少有效的监管。
二、解决陕西上市公司股权结构问题的对策
1 引进机构投资者,打破控股股东“一股独霸”的局面。陕西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不高,但都可直接控制上市公司,其原因在于陕西上市公司的散户股东太多,而且持股比例远远低于控股股东,大多数散户股东放弃行使股东投票权。sT长信在2008年5月28日召开2007年度股东大会,出席会议的股东及股东人7人,代表股份1.62千万股,占总股本的18.54%。根据《公司法》及公司章程规定,股东大会上的相关决议只要达到出席股东代表表决权的1/2或2/3通过即可。sT长信的第一大股东西安万鼎实业有限公司拥有盯长信12.68%的股权,大于出席股东会议2/3的表决权12.36%,因此,万鼎实业就是ST长信的绝对控股股东。宝商集团在2008年5月26日召开2007年度股东大会,出席会议的股东及股东人5人,代表股份5.82千万股,占公司股份总数的23.59%。西安民生在2008年5月20日召开2007年度股东大会,出席会议的股东及股东人5人,代表股份5.66千万股,占总股本的20.93%。由于出席股东大会的股东及股东人代表的股份占公司总股份的比例很低,使得控股股东只需持有上市公司很少的股份,就可以控制上市公司。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就是引进机构投资者,增加出席股东大会的股权比例,制约大股东的控制权,增强上市公司的独立性。
2 推进整体上市,减少中间控股股东。陕西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与实际控制人之间的关系较复杂,在控股股东与实际控制人之间还有几层中间控制人,造成复杂的关联关系与交易。要解决控股股东或中间控制人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的问题,就应当尽量减少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如果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变成一个不从事经营的纯粹的投资者,它就不可能与上市公司发生关联交易。对于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如果控股股东直接变为各级政府的国资委,就可以避免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从而可以解决控股股东通过关联交易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的问题。把控股股东变为直接的投资者,有两种解决方法:一是推进上市公司整体上市;二是直接将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划拨给相应的国资委。当然,后一种方法操作起来相对困难,因为涉及到利益的重新分割问题。
3 逐步减持国有股,改变所有者缺位的现状。国有控股公司所有者缺位问题一直是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一大缺陷,解决这一缺陷最好的方法是尽可能减持国有股,特别是竞争性行业的国有股。竞争行业的国有控股公司本来在竞争中就不占优势,再加上所有者的缺位,经营效益不好是很自然的事情。要让这些经营效益差的国有控股公司,提高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就要减持国有股,引进真正的投资主体,加强对公司的监控,促使公司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4 提高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减少控股股东短期行为。理论界大多数研究者认为,一股独大是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主要原因。然而,笔者认为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过低才是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主要原因,因为在我国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法律不健全,中小投资者难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所以中小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经营者侵犯自身权益的行为疏于监督,控股股东侵犯上市公司的利益比较容易。如果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很高时,控股股东侵犯上市公司的利益就是侵犯自身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控股股东自然会减少侵犯上市公司利益这种短期行为。
提高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可以通过两条途径去操作:一是减持国有股时,尽量将主要的国有股份转让给一个控股股东,以保证控股股东保持较高的持股比例;二是对于那些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较低上市公司,国有投资机构可以通过收购这些上市公司的股份,迫使控股股东提高持股比例。否则,它可能会失去上市公司控制权。
参考文献:
[1]薛金文,马红光,单印民,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支持作用――陕西资本市场发展调研报告(上、下)[J],理论导刊,2001,(3、4)
[2]徐清梅,李国平 陕西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分析[J],唐都学刊,2001,(1)
[3]杨建军,陕西三分之二上市公司丧失再融资能力令人痛惜――访西安交通大学经济金融学院何雁明教授[J],西部大开发,2004,(11)
[4]马玲,陕西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05,(3)
[5]提云涛,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