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互联网医疗行业研究报告

互联网医疗行业研究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互联网医疗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互联网医疗行业研究报告

互联网医疗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1篇

(本文来源于“艾媒咨询”微信公众号。随时随地了解更多行业数据资讯,可微信搜索“艾媒咨询”或者扫描文章底部二维码。更多行业资讯福利,尽在“艾媒咨询”微信公众号。)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在报告中指出,中国移动医疗规模在2014年实现快速增长。预计到2015年底,全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42.7亿元。在2014年,互联网在线问诊、线上售药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在2015年互联网医疗新生态中,在线问诊、在线买药将紧密结合,打通在线求医、买药多环节,构建互联网医疗新生态闭环。

回顾过去一年国内移动医疗行业动态,BAT仍是作为行业的带头人。其中,百度战略投资“健康之路”、阿里则从药品开始切入,构建医药电商,并借此从药品O2O扩展到医疗O2O,希望建立完整的医药生态闭环。而腾讯在7000万美元投资丁香园后,又以1亿的美元领头挂号网;另外,以2014年微信数据为例,全国已经有近100家医院上线微信全流程就诊,超过1200家医院支持微信挂号,服务累计超过300万患者,为患者节省超过600万小时。下面,我们也借此前Dr.2的资料,来盘点一下BAT在互联网+医疗上的详细布局。

当前阿里主要布局分布在阿里-未来医院、天猫医药、阿里健康三者。借助阿里本身在移动支付上的优势,打通B2B以及B2C的交流渠道,彻底深化O2O在移动医疗的应用。

去年5月,支付宝钱包正式推出“未来医院”计划,将阿里最基础的支付能力、账户体系能力、数据能力、云计算能力输出到医疗行业。通过移动电商入口、用户识别、数据分析、支付结算、客户关系维护、售后服务和维权、社交推广等能力形成整套的闭环式移动互联网商业解决方案,而医疗成为主要项目之一,被称为“未来医院”。而此前,根据官方透露的最新数据,截止到目前,“未来医院”已在北京、上海、杭州、广州、南昌、郑州、长沙、昆明、武汉等25个省市落地,覆盖37家医院,累计为超过30万个患者提供服务。

天猫医药馆是则天猫旗下的一个医药购物频道,它汇集了OTC药品、医疗器械、计生用品、隐形眼镜、品牌保健品、传统滋补品等网购服务项目。

根据店讯通研究院相关数据研究,2015年2月天猫医药馆药品销售额为5233万元,环比下降34.43%。但回看天猫医药在过去一年的数据,显然天猫医药目前已成为了天猫里面的一个重要品牌。

在本月的月中,阿里健康了其官网上线的消息,同步推出包含医药、医疗功能在内的四大平台,囊括了消费者、医疗机构、药店和药企的全生态环节,坐实了对阿里健康的诸多想象。由此可见,马云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布局初步展现。

另外,阿里健康与新浪微博爱问医生的合作自从公布后也是受到了行业的一致关注。综合两者优势,阿里在移动医疗的布局日趋完善,并且开始面向全国的医疗服务机构逐步发力。

腾讯方面,则很容易可以看到,在充分利用微信这一超级APP优势的情况下,配合挂号网还有丁香园的助力,腾讯已经轻松实现O2O。而在智能设备还有垂直搜索方面,腾讯同样也有着相关部署。

目前在微信上,医院挂号等服务已经逐步上线面对用户开放。而其移动支付功能在此前一轮的推广中,用户习惯也已逐步养成。借助微信,腾讯已经在移动医疗上逐步建立其一个用户就诊的完整闭环。

在智能硬件上,糖大夫血糖仪作为腾讯在移动医疗的又一重要产品,则有助于腾讯打通在智能硬件尤其是针对医疗方面的市场入口。同时,智能设备的推出,更有利于腾讯在后续服务方面挖掘商业价值。如接入后端医生服务,并且在数据和服务平台方向上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借助腾讯本身的社交属性,未来腾讯还将在垂直搜索领域持续发力,打造移动医疗大平台,为用户打造一个完整的移动医疗生态。

日前,百度总裁张亚勤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百度在医疗领域布局主要有3点:1、与国内医疗领域的权威机构301医院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搭建移动互联网医疗线上平台。2、百度以“百度医生”APP为连接点,将病人与医疗服务紧密地连接在一起,目前已经在福建、湖北、广东三个省份推出,并进一步大范围推广。3、百度今年还战略投资医护网,将百度医疗服务拓展延伸至线下。目前百度在移动医疗硬件市场、还有云端服务等方面均有相关行动,并且在B端逐渐深入,利用其在大数据方面的优势,打造移动医疗生态圈。

日前,健康云的上线,也为移动医疗大数据的应用带来了充分的想象。通过健康云平台,当医疗数据积累足够大之后,包括疫情监测、疾病防控、临床研究、医疗诊断决策、医疗资源调度、家庭远程医疗等方方面面,全社会的健康管理和干预水平、医疗健康产业运行效率都将得到根本提升。而Dulife硬件平台,则进一步契合百度在移动医疗上数据方面的融合,令百度在移动医疗平台的建设上起到重要的作用。

互联网医疗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数据 金融市场 麦肯锡 风险投资

一、大数据及其发展

继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之后,近来大数据(Big Data)主题投资引起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

2011年5月,以倡导云计算而著称的EMC公司在其“云计算相遇大数据”的年会上抛出了大数据概念。2011年6月底,IBM、麦肯锡等众多国外机构大数据相关研究报告予以积极跟进。同时,由EMC 赞助的IDC(International Documentation Centre,国际文献资料中心)编制的年度数字宇宙研究报告《从混沌中提取价值》,文中提到三点重要论断:根据IDC过去五年的研究发现,全球数据量大约每两年翻一番;2010年起全球数据量跨入ZB时代,预计2011年全球数据量将达到1.8ZB;未来全球数据增速将会维持,预计到2020年全球数据量将达到令人恐怖的35ZB,被称为“大数据摩尔定律”。IDC在该报告中对大数据的定义是:一般会涉及2种或2种以上数据形式;它要收集超过100TB的数据,并且是高速、实时数据流;或者是从小数据开始,但数据每年会增长60%以上。

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的机构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麦肯锡在研究报告中指出,数据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逐渐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运用将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2011年10月,Gartner第一次将大数据放入十大战略技术预测,2011年11月底,与IDC将大数据放入2012年信息通信产业十大预测之一的同时,由CSDN举办的中国大数据技术大会在北京成功举行。2011年12月,中国券商大量推出大数据主题研究报告,大数据在中国证券市场正成燎原之势。

在2011年12月8日我国工信部的物联网“十二五”规划上,提出了4项关键技术创新工程,分别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感知技术、信息传输技术、信息安全技术,每一项都与大数据密切相关。其中包括的海量数据存储、数据挖掘、图像视频智能分析都是大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大数据产业实际已得到政府的关注与政策支持,这无疑也将会带动行业快速发展壮大。

二、大数据下的金融市场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首先引起全球关注的是产业界和金融界。

(一)大数据下的产业企业

大数据有望开拓一个新的黄金时代。根据麦肯锡的研究显示,大数据技术将通过多种方式来为我们这个世界创造价值。首先,大数据技术能够增加企业和价格的透明度,降低社会管理的成本和交易摩擦成本。其次,大数据技术能够提高企业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使得企业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设备与制造流程。另外,庞大的消费者数据将有利于企业进一步挖掘细分市场机会,提高产品的消费者满意程度。同时,大数据的智能分析还将提高企业的决策水平,进一步降低企业经营的风险。最后,大数据分析在研发过程中的应用,还能够缩短产品研发时间,提高企业在商业模式、产品和服务上的创新能力。

Gartner对未来五年的预测提醒企业,如果不采取大数据的策略将失去竞争力。谁能提前采用大数据技术,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一些先机。

图1是麦肯锡全球研究所针对美国各个行业应用大数据潜在价值提升做的一个评估,可以看到,未来政府、批发贸易、金融保险、信息技术等诸多行业都将在大数据技术中获得极大的价值提升。

图1 麦肯锡全球研究所针对美国各个行业应用大数据做的

一个评估

从麦肯锡的研究报告我们可以看到,仅美国医疗服务业、欧洲公共管理部门和全球定位数据市场三个领域每年就能产生超过7 千亿美元的市场价值。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大数据的产业规模将会至少以万亿美元来进行衡量,大数据将有可能给IT行业开拓一个新的黄金时代。事实上,全球互联网巨头都已意识到了大数据时代数据的重要意义。自2010年以来各大IT巨头在大数据领域的产品推出进度,关于大数据主题的并购数量和规模正在逐步上升,包括EMC、惠普、IBM、微软、Oracle、SAP、Teradata在内的全球IT巨头纷纷通过收购大数据相关厂商来实现技术整合,其中最大的一笔是2011年8月惠普宣布的以103亿美元收购英国非结构化信息处理软件公司Autonomy,亦可见其对大数据的重视。近年IDC预测2012年可能会是充满由大数据引发的合并及收购活动的一年。

根据麦肯锡《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个前沿领域》披露的数据,目前政府、传媒、银行、证券、公用事业等行业平均每家企业存储数据总量已经超过1PB。最高的证券行业,平均存储数据量已经近4PB。几乎已经到了“数据就是业务本身”的地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本身是资产”这一点在业界已经形成共识。如果说云计算为数据资产提供了保管、访问的场所和渠道,那么如何盘活数据资产,使其为国家治理、企业决策乃至个人生活服务则是大数据的核心议题,也是云计算内在的灵魂和必然的升级方向。

互联网医疗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3篇

一、中国网站规模发展迅猛。截至2015年12月底,中国网站总量达到426.7万余个,同比年度净增长62万余个,超过前五年中国网站净增量总和,中国网站所使用的独立域名共计561.7万余个,网站主办者达到327.3万余个。全国提供教育、医疗保健、药品和医疗器械、新闻等专业互联网信息服务的网站2.3万余个。

二、互联网接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一是互联网接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从事网站接入服务业务的市场经营主体快速增长,2015年全国新增54家。二是国退民进加剧,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直接接入的网站为中国网站总量的6%,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而接入网站数量排名前20的接入服务商接入网站数量占比由2014年底的58.13%提高到2015年底的64.96%。接入网站数量在1万以上的重点接入服务商数量比2014年减少2家为54家,54家重点接入服务商接入网站总量为中国网站总量的77.1%,比2014年提高4个百分点。三是市场份额相对均衡。单一接入服务商市场份额均未超过30%。四是民营接入服务商发展成就越来越显著。以腾讯云为代表的新型云计算公司发展迅速,接入网站数量排名前10的接入服务商均为民营接入服务商,接入网站数量排名前20的接入服务商中只有一家基础电信企业省级公司,且排名在第十五。

三、中国网站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平衡,区域内相对集中。截止到2015年底,东部地区网站占比69.28%,中部地区占比18.01%,西部地区占比12.71%。无论从网站主办者住所所在地统计,还是从接入服务商接入所在地统计,网站主要分布在广东、北京、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山东等东部沿海省市;中部地区网站分布主要在河南、安徽和湖北,西部地区网站主要集中分布在四川、重庆和陕西。

四、中国网站主办者中单位举办网站所占比例进一步提高。在426.7万个网站中,网站主办者为“单位”举办的网站达到323.5万余个,占中国网站总量的75.8%,同比提高18.7%。其中“企业”举办网站达到301.9万余个,较2014年底增长49.3万余个。主办者性质为“个人”的网站103.1万余个,较2014年底增长11万余个,主办者性质为“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社会团体”的网站较2014年底分别出现小幅增长。中国网站主办者组成情况见图1-1。

图1-1:截至2015年12月底中国网站主办者组成情况

五、网站主办者配置使用网站域名的选择性增多,但仍相对集中。截至2015年12月底,“.com”域名使用数量最多,达到350万余个,其次为“.cn”和“.net”域名,各使用146.9万余个和33万余个,较2014年底分别增长54.1、17.4和3.5万余个。中国网站注册使用各类顶级域使用情况如图1-2所示。

图1-2:截至2015年12月底中国网站注册使用的各类顶级域占比情况

六、中国网站注册使用新通用顶级域和中文域名的积极性显著提高。截至2016年1月20日,全球新通用顶级域注册量接近1,164万个,来自中国的注册量为518,361,3个,占全部新通用顶级域注册量的44.8%,比排名第二的美国的三倍还多,占据了全球新顶级域名市场的半壁江山。注册量排在前十名的新通用顶级域中有四个来自中国,依次为:top、wang、网址、ren,如图1-3所示。

图1-3各新通用顶级域注册量和市场份额(注册量单位:个)

在使用上,截至2015年12月底,“.中国”、“.公司”、“.网络”、“.商城”等24类中文顶级域在备案系统中备案的域名总数达到7.3万余个,具体情况如图1-4所示。

图1-4:2015年全年中文域名总量使用情况

2015年全年,网站注册使用“.wang”、“. ren”、“.商城”、“.我爱你”、“.集团”等多个新通用顶级域名的备案数量持续增长,其中.wang占比64.7%,在新通用顶级域中占领半壁江山,其次为.ren和.网址,详细情况见下图。

图1-5:截至2015年12月底“.wang”、“.ren”等新通用顶级域占比情况

七、专业互联网信息服务网站持续增长,文化类网站增幅最大。截至2015年12月底,专业互联网信息服务网站共计2.3万余个,主要集中在教育、医疗保健、药品和医疗器械等行业和领域,新闻、视听节目、出版等行业和领域发展规模相对较小。较2014年底相比,各类专业互联网信息服务网站均有所增长,其中文化类网站增幅最大,同比增长43.3%。各类中国网站中涉及提供专业互联网信息服务的网站情况见图1-6。

图1-6:2015年中国网站中涉及提供专业互联网信息服务的网站情况

八、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发展态势良好。2015年是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一年,国家系列战略规划的部署、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使得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程度越来越深、融合广度不断拓展,传统的金融机构以及业内优秀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一个业务形态丰富、服务形式创新、参与主体多样化的生态系统。据公信点评网(dianping.wang)统计,截至2015年底,互联网金融类网站共计4045个,其中广东(733个)、山东(494个)、北京(462个)、上海(379个)、浙江(369个)位列全国前五名。互联网金融相关主管部门正根据《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银发〔2015〕221号)的要求不断完善互联网金融的规则、制度,为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九、网站接入、网站加速、网站安全已成为互联网接入市场中的三项基本业务。采用网站加速、网站安全防护等互联网新技术新业务的网站数量及规模正在快速增长。2015年从事网站加速、网站安全防护等互联网新技术新业务的网宿科技、知道创宇等互联网企业的规模也在日益扩大。据Alexa统计,网站排名前100和前500的中国网站使用CDN服务的比例已分别达到91%和73%,相对前几年的CDN渗透率显著提升。2015年从事CDN的网宿科技业绩增长持续超预期,全年网宿营业收入29.3亿元,同比增长53.4%。知道创宇旗下云安全防御平台已对全国80余万网站做出安全防护。

十、中国网站语种呈多元化发展趋势。截至2015年12月底,中国网站中除简体中文、繁体中文和英语之外,使用其他语言网站的数量较2014年底增长6000余个,其中包含法语、藏语、维吾尔语、蒙古语、哈萨克语、柯尔克孜语、西班牙语、日语、俄罗斯语等14种语言。

十一、中国互联网行业创新创业更加活跃与频繁。互联网领域的创业创新正在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互联网领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创业创新热情和氛围。从2015年“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排行榜来看,在前十位中有三家企业发生变化,阿里巴巴跃升第一,携程、搜房首次跻身前十。创业创新是否成功与网站生存周期关系密切,2015年全年新开通的中国网站数量110.3万余个,平均每月新开通网站9.1万余个;全年网站主办者自行停办的中国网站48.3万余个,平均每月自行停办的网站4万余个。2015年网站主办者新开通及自行停办的中国网站数量月变化情况见图1-7。

图1-7:2015年网站主办者新开通及自行停办的中国网站数量月变化情况

十二、中国网站安全仍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安全态势。网站作为互联网的主要入口,面临着以瘫痪目标业务系统、窃取用户有价值信息、控制大规模服务器(或设备)资源等为主要目的攻击威胁。据CNCERT监测发现,2015年网页仿冒、拒绝服务攻击等已经形成成熟地下产业链的威胁仍然呈现增长趋势,针对中国网站的仿冒页面(URL链接)191699个,较2014年增长85.7%,涉及IP地址20488个,较2014年增长199.4%。网页篡改、网站后门等攻击事件层出不穷,党政机关、科研机构、重要行业单位网站依然是黑客组织攻击特别是APT攻击的重点目标。

互联网医疗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4篇

 

移动支付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

 

移动互联网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的行业,而且正在加速渗透到我们生活及工作的各个方面。在移动互联网世界中,移动支付将成为继高速网络(3G及4G)及智能终端后的第三大基石。目前,国内移动支付产业呈现出电信运营商、银联、第三方支付/互联网公司三足鼎力之势。

 

“预计未来3~5年全球移动支付市场规模仍将继续扩大,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0%。”研究人士介绍,移动支付主要包括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远程支付指用户通过手机网络进行支付、账户操作等;近场支付则是手机通过射频、红外、蓝牙等通道,实现与自动售货机、POS机等终端设备之间的近距离通信技术(NFC)。从国内市场来看,未来银行及运营商将成为国内移动支付产业主要推动者。

 

记者了解到,从市场格局上看,支付宝依靠阿里巴巴这一电商平台,积累大量用户规模和交易基础,占据了互联网支付市场的半壁江山。另外,腾讯旗下的财付通市场占比20%,中国银联的银联在线占比9.3%。因此,支付宝依靠其巨大的用户规模和线上交易量,交易规模超过9000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公司。移动支付主要有支付宝、财付通为代表的远程移动支付客户端,以拉卡拉为代表的手机刷卡器,以联动优势和上海捷银为代表的传统短信支付和以中移动、电信、联通三大运营商为代表的移动近场支付。由于三大势力对移动支付产业的诉求不尽相同,市场推广的动力也大小不一。运营商与银联主张NFC支付技术,其中中国移动与银联形成合作关系,以阿里支付宝和腾讯微信支付为代表第三方互联网在线支付机构则更倾向于基于软件方式实现的二维码支付方案。

 

“移动支付的核心问题是安全属性。”分析师向记者强调,NFC安全属性要高于二维码支付,因此被市场寄予厚望。

 

随着苹果公司在2014年9月正式推出其革命性移动支付系统ApplePay,一方面将为运营商、银行以及银联推广NFC提振信心,另一方面也会迫使阿里、腾讯加速二维码支付的拓展和生态建设,因此2015年移动支付产业有望爆发式增长。尤其是中国移动在2014年主要资源倾向于向4G网络建设及推广,待取得足够的4G领先优势之后,由此三大SIM卡商——恒宝股份、天喻信息、东信和平将从中获益。相应地,正在建设校园支付生态圈、拥有TSM平台建设能力的新开普也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当然,短期来看,目前阶段国内移动支付产业更可能由互联网公司主导。鉴于支付宝与腾讯更倾向于采用基于软件的二维码支付方式,即使采用NFC技术也更有可能通过HCE技术绕开电信运营商,个人消费者端(C端)无须增加硬件设备,支付受理环境(商户,B端)的改造升级却不可避免,由此产生第三方企业的投资价值。因此拥有二维码扫描枪、NFCPOS机具设计生产能力的新大陆,以及拥有商户信息管理系统并积累大量线下客户资源的石基信息具有明显优势。

 

智慧医疗拉开“大健康”时代帷幕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不断发展,通过远程医疗、可穿戴便携式设备等方式进行医疗服务的互联网医疗产业正逐渐壮大。而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巨头正纷纷涉足医疗领域。

 

1月27日,阿里健康(0241.HK)再度披露与医疗卫生领域应用软件企业卫宁软件(300253)战略合作成为业界重磅消息后。腾讯的移动医疗战略推进工作正在不断提速,据悉,目前全国已经有超过1200家医院接入以微信为平台的腾讯“智慧医疗”解决方案,并均已实现微信挂号功能,另有近100家医院可通过微信为患者提供从挂号、取药到后期监测在内的全流程医疗服务。腾讯表示,虽然多数医院仍不能通过微信为患者提供全流程医疗服务,但这些医院已具备“微信公众号+微信支付”为基础的智慧医疗解决方案的雏形。通过升级,多数医院未来可为患者提供全流程服务,而微信智慧医疗也有望在短时间内扩容至全国各地。

 

目前智慧医疗主要的应用模式有两种,一种是面向医院医生的,可称之为B2B模式,另一种是直接面向用户或患者的,可称之为B2C模式。面向医院医生的智慧医疗应用模式主要用于医生之间的交流、医学知识库的应用和管理病患健康数据等方面。现阶段一般认为智慧医疗通过以下三个步骤实现:用户健康大数据采集、远程大数据处理分析和智能医疗认知实行。

 

国信证券研究表示,2012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为18.6亿元,2014年市场规模增长至28.4亿元,预计在2015年达到42.3亿元,同比增长48.94%,到2020年,预计将达到574.1亿元,未来移动医疗市场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

 

对于智慧医疗行业中投资机会,上海证券认为在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智慧医疗正在超级大风口上,首推万达信息,上海模式作为医改标杆,其在医改的各项创举有望在全国推广。其次,还要关注卫宁软件、东华软件、宜华地产、朗玛信息、荣科科技、海虹控股等公司机会。

 

以朗玛信息为例,公司业务转型就瞄准了医疗大健康数据,投资6.5亿元收购39健康网,目前39健康网已经覆盖了1.3亿人次,与国内500家医院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39健康网打造的药品通成为全国药品信息最全的数据库,并与微信合作向手机用户提供药品功效的说明。此外,朗玛信息还与电子科技大学合作,设立了健康大数据的中心,对数据挖掘、网络科技进行系统性开发。类似的,汤臣倍健也具有智慧医疗概念,公司投资1亿元入股深圳倍泰,而深圳倍泰则已建立起“硬件大数据采集、云健康平台、智慧医疗、移动健康”的商业模式,正致力于成为智慧医疗解决方案领导者。

 

大数据发展潜力巨大

 

大数据广泛应用于各行业,涉及到互联网、电信、金融、医疗、农业、教育等行业和领域。金融业是大数据的重要产生者,交易、报价、业绩报告、消费者研究报告、官方统计数据公报、调查、新闻报道无一不是数据来源。大数据的发展,对金融行业的转型、创新将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

 

大数据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大数据商业应用给各行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价值,这主要体现在将海量客户信息特征转化为数据资源,从而精准营销获取商业效益。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分析,大数据将每年给美国医疗保健领域创造3000亿美元的价值,给欧洲公共管理领域创造2500亿欧元的价值,使美国零售业净利润增长达到60%以上,使制造业产品开发和装配成本下降50%。第二,大数据还能有效推动政务开展和智慧城市的构建,提高政府决策水平、服务效益和社会管理水平以及城镇智能化,尤指在政府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

 

据研究人士分析,根据应用方向看,短期而言,大数据商业应用精准营销将更成熟化落地;而从长期看,大数据在国家治理-智慧城市构建方面将会大有作为。

 

1月21日,中证淘金大数据100指数的正式,其推出再次将大数据推向风口浪尖。1月22日有消息称,高盛正主导对新加坡大数据公司AntuitHoldingsPte进行5600万美元的投资。对此,分析人士表示,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时代正悄然来临,数据背后所隐藏的商业价值正逐渐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产业资本的大举进入将有助于大数据产业的快速发展。作为国际知名投行,高盛出手一贯是有备而来,此次投资大数据公司也显示出其对该行业未来发展的看好,对其他同业公司而言或将产生一定的提振。

 

光大证券认为,大数据潜在市场价值必将为整个产业链上的所有企业分享,由于国际巨头在硬件层和基础软件层垄断优势明显,应用软件层的大数据分析产品将是未来大数据蛋糕中最大的一块。考虑到各个行业信息化建设程度的差异,未来大数据应用仍将集中于政府、金融、通信、电力四大行业。本土信息服务企业受益确定性最为明显,信息安全、IT基础设施服务、IT咨询等领域值得关注。上市公司中,天玑科技、汉得信息、同方股份、紫光股份、美亚柏科、拓尔思等值得关注。

 

记者注意到,业绩同比预增30%~50%的拓尔思明确表示,公司在行业拓展和大数据应用方面取得新的进展。天玑科技也预计2014年净利润同比上升15%~30%,公司表示,新业务数据库云平台开拓顺利且呈现良好态势。而美亚柏科则称大平台拉动公司高增长,公司2014年净利润预增83%~113%的同时,推出了拟10转10派0.45元的高送转方案。

互联网医疗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5篇

第一条为加强全省卫生信息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大力推进卫生信息化发展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卫生行业现代化,促进卫生事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根据《省卫生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年)》和卫生部、省政府有关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卫生信息化是指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导,信息资源为核心,信息网络为基础,信息人才为依托,有关信息法规、政策、标准和管理制度为保障,不断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应用于医疗卫生各个领域,全面提高卫生医疗质量、卫生服务能力和卫生管理水平的过程。

第三条卫生信息化建设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统一规范、资源共享;统一平台、集成建设;安全可靠、务求实效”的发展原则,贯彻建设“数字”、打造“信息卫生”的指导思想,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改进卫生管理方法,优化卫生业务流程,提高卫生服务效能。

第四条卫生信息化建设的近期目标是:建立一个系统安全、运行通畅、标准统一、应用全面、管理规范、资源共享,覆盖全省城、乡各级各类卫生医疗机构的信息化网络体系,基本实现卫生政务电子化、医院服务网络化、公共卫生管理数字化、信息服务一体化的战略目标,以信息化促进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为政府、社会和人群提供高效优质的信息服务。

第二章管理机构及工作职责

第五条省卫生厅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对全省卫生信息化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其主要工作职责是:

(一)按照卫生部和省政府信息化工作的方针、政策,对我省卫生行业信息化工作进行统一领导和管理。

(二)审议和省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规划、信息标准及有关工作规范、管理规章。

(三)审查和审批省卫生信息化建设大型工程项目。

(四)协调跨行业、跨部门重大卫生信息工程项目的建设。

第六条省卫生厅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承担省卫生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其主要工作职责是:

(一)在厅信息化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研究制定全省卫生信息化工作的方针、政策、发展规划和信息标准。

(二)负责全省卫生信息化工作的组织、协调、管理和监督检查,制定卫生信息化工作的管理办法和有关工作制度。

(三)组织协调全省卫生信息网络建设、信息技术开发及与卫生相关的网站、软件产品的管理和推广应用工作。

(四)组织开展卫生信息化人才队伍培养和专业知识培训工作。

(五)组织开展卫生信息技术应用学术交流。

(六)组织协调全省卫生系统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方面的重大问题。

(七)办理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宜。

第七条 各州(地、市)、县卫生行政部门成立卫生信息化工作领导机构和设立工作部门,具体负责本地区、本单位的信息化管理和建设工作,并接受上一级信息化工作领导机构的指导。

第三章项目管理

第八条各地、各单位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应从本地、本单位实际情况出发,按照全省卫生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和有关要求,遵循“统筹规划、分布实施、满足需求、经济有效、资源共享、安全可靠”的原则,坚持标准化、规范化、通用化、系列化建设,将信息化工程纳入本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规范化管理,按规定报有关部门立项、审批后实施。

第九条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批实行分级管理。项目预算资金在50万元(含)以上的,经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审批后报省卫生厅信息化领导小组立项审批。省卫生厅信息化领导小组和地方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督导检查项目工作落实情况。

第十条按照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立项审批的,各级信息化管理部门应对本级建设项目的立项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建设方案等提出书面审查意见。未经信息化管理部门审核的项目不予立项,财务部门不予拨付资金,项目不得实施。

第十一条各级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管理,原则上由各项目应用的业务主管部门负责统一管理、协调并提出项目需求,同级信息中心(信息管理部门)负责提供技术支持并将项目内容纳入本地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框架内进行统一规划和资源整合,避免重复建设、保证信息共享。项目建设完成后,应用系统的运行、设备维护和技术支持交由信息中心(信息管理部门)统一负责。

第十二条卫生信息化项目建设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公开招标,承担卫生信息化项目设计、施工、监理和招标的单位,必须取得国家规定的相关资质证书。

第十三条卫生信息化项目建设必须根据标准化要求,执行国家、行业或地方统一的信息标准,自定信息标准(信息代码)的使用需经省卫生厅卫生信息化领导小组审定批准。

第十四条卫生信息化项目建设(包括设备招标采购项目)完成后,建设单位应根据国家和行业有关标准组织专家进行性能指标测试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

第四章 卫生信息技术应用及网络管理

第十五条卫生信息网络是指医疗卫生单位的局域网和外部互联网。各单位内部局域网遵循切合实际、满足需求的原则自行建设;外部互联网与卫生行政部门的各业务专网互联应用卫生专网,必须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分级负责。

第十六条各单位计算机网络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必须符合相关计算机网络建设技术规范的要求,建设方案须报同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信息化工作管理机构备案。

第十七条省卫生厅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卫生系统内联网VPN的IP地址和域名的规划、分配、监督和实施。各单位必须严格遵守,不得擅自变更,确保行业计算机网络的互联互通。

第十八条各单位在建设和使用计算机网络中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管理办法》、《中国互联网域名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

第十九条涉及国家和卫生系统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和网络应用系统必须与互联网进行物理隔离;采用与互联网进行逻辑隔离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和网络,要建立和配置相应的安全设施;在互联网运行的网络应用系统和门户网站,信息和数据不得上网。

第二十条各单位局域网和应用系统要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灾备机制,加强信息数据存储与备份的有效管理,切实保障系统和数据稳定与安全。

第二十一条信息系统的运营、使用单位依据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和《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的要求确定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并报同级主管部门审核批准。

第二十二条卫生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

(一)卫生信息涉及卫生政务、医疗活动、公共卫生和个人健康多个领域。各单位信息化管理部门负责统一规划、组织和管理本部门的卫生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

(二)各单位信息化工作部门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加工、存储、分析、开发和应用卫生信息资源,应将现有的纸介资料转化为数字化、结构化的电子文档,应避免建设与其它地区或部门已经建立的或可以共享的电子文档、数据库,应将公开的信息放入互联网网站,实现我省卫生信息资源共同开发、综合利用、互连互通、全面共享。

(三)加快建立和完善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的互联网门户网站,根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管理办法》,遵守网站建设规范,建立卫生系统内网站建设考核机制。

(四)涉及全省卫生事业发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重要信息由省卫生厅网站,各单位和个人不得抢先。各单位在互联网网站上的信息,贯彻上网信息审核制度和“谁上网、谁负责”的原则。

第二十三条卫生系统应用软件管理

(一)卫生系统应用软件包括在卫生领域内软硬件一体化产品、商品化软件、自开发软件等。各单位必须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采购应用软件和服务,并要求购买正版软件。

(二)在省卫生系统内投入使用的商业软件必须到省卫生信息中心登记备案,条件成熟时,建立省卫生系统应用软件审核和准入制度。

(三)卫生系统应用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应根据省卫生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组织进行,不得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卫生部、省卫生厅统一开发使用的应用软件,各单位应积极推广使用,不得另行开发。

第五章卫生信息化综合管理

第二十四条各单位要积极应用卫生信息技术,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卫生行政效率、降低医疗成本和提高卫生服务质量及管理水平。省级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三级医疗机构要专设信息化工作机构,配置专职人员;州(地、市)级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可设或代管信息化工作机构,配置专职人员。各单位积极争取资金加大对本单位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第二十五条 各单位要加强对各级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进行信息化知识的宣传普及、应用技能的培训和考核工作;卫生信息化的应用技能应作为公务员、员工上岗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建立卫生信息化的管理制度和卫生信息系统运行的安全措施;要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引进、使用和培养,对信息化工作中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影响信息化工作开展的,要给予批评,造成重大事故和损失的,应依法追究相关责任者和单位负责人的责任。

第二十六条 鼓励卫生系统内的各类中心、专业协会、学会等社会团体和其他具有信息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能力的单位,开展卫生行业内信息化建设相关标准、规范和代码的制定工作和卫生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活动。

第二十七条鼓励社会力量和信息技术(IT)行业的企业、公司积极参与卫生信息化建设。

第六章 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