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综合管理部职能定位

综合管理部职能定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综合管理部职能定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综合管理部职能定位

综合管理部职能定位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文化站;作用存在问题;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G25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5-0197-02

所谓“角色定位”,就是要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大背景中重新审视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性质、特征、功能、使命和作用,找出不适应新时期统筹城乡文化建设的,甚至阻碍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制度,进而确立综合文化站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位置。这既是加快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具体化的题中之义,又是不断完善综合文化站体制机制的内在措施。

本文在分析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在组织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地位、作用及存在问题,提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要认清角色、强化职能、优化服务的几点思考。

一、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地位与作用

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是党和政府开展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阵地,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统筹城乡公共文化文化发展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一)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唱好主角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而文化站干部又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组织者、实施者和管理者。村级公共文化事业的规划建设离不开文化站去指导,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管更离不开文化站去履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需要乡镇文化站去组织实施,乡镇大中型文化体育活动以及文体团队的管理更需要乡镇文化站去发动、去发展。

(二)在发展文化产业中当好配角

一方面,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通过组织开展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资源的普查,挖掘其丰富的文化内含,使一方山水富有灵气和文化特色,以提高文化旅游景点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积极开发越剧、民间吹打、竹编、木雕、泥塑、石雕、舞狮、舞龙等民间艺术表演项目,将文化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成为农村致富一方的特色产业。

(三)在管理文化市场中履行职责

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整治,不断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规范经营行为,维护社会稳定。一方面,对城镇、乡村的文化市场进行日常巡查,发现违反文化市场管理规定的,及时上报文化稽查大队依法查处。另一方面,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在对文化市场经营行为依法进行管理的同时,寓管理于服务之中,通过对经营者提供全面的人性化服务,积极维护文化市场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二、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在公共文化服务中面临的困惑与难题

( 一)双重管理的问题

目前,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受乡镇政府(街道)日常管理和县(市、区)文化主管部门业务指导的双重领导。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文化站与其他部门合并,乡镇文化站经历了从文化站到文化广播电视站的演化。文化站对应宣传、文化、广电、体育等多个部门,职能上表面看是得到加强,但机构性质界定不清,部门关系不能理顺,实际上是不同程度受到削弱。乡镇文化站财产管理权、工作安排权在当地政府,业务主管部门虽有人事管理权、却难以调配使用干部,文化站人员不能流动,缺乏活力。

(二)双重角色的问题

据统计,嵊州市22个乡镇(街道)文化站在编干部有50多个,但专职从事文化工作的几乎为零。乡镇综合文化站干部常年充当乡镇干部和文化员的双重角色,常年累月为乡镇政府完成中心任务,文化工作职能相对弱化,不太有时间去组织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出现了文化员专职不专干的现象。个别乡镇(街道)经常变换文化员的工作部门,有的则长期在编不在岗,有的文化站长是身兼数职,不务正业,导致文化站难以安下心来从事文化工作。

(三)双重职能的问题

文化部《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虽然明确规定了基本职能和主要职能,但乡镇综合文化站究竟管什么、怎么管一直没有解决好。一是服务职能主次不分。乡镇综合文化站就像一个小文化局,事无巨细一把抓,管了不少不好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二是管理职能相对弱化。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权力层层上划,而工作责任层层下压,文化部门的工作任务层层加码,导致权力与责任不相称,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没被赋予权力,只负责任。

三、找准综合文化站的角色定位

(一)理顺管理体制

在综合文化站管理体制上,合理划分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与乡镇的职责分工。要在政策层面明确乡镇(街道)对综合文化站在编制、待遇、设施及经费保障等方面的行政管理职能,进一步强化县(市、区)文广新局对综合文化站的业务指导和绩效考评。要进一步明确乡镇综合文化站是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国家最基层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通过乡镇综合文化站法人登记,赋予独立法人主体资格,确定一名专职的文化站站长为法人,使乡镇综合文化站具有自主管理权限,并在组织形式、人员、经费上有更多的自。

(二)创新服务机制

按照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对文化站全年目标任务实施全员、全程、全方位的项目责任管理。一是实行站长负责制。站长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充分尊重站长在人事管理、收入分配、业务管理等方面的自和决策权;对站内管理人员由站长聘用,并有权检查、督促本站干部岗位工作职责完成情况。二是推行包片联线制。按照地理位置和传统习惯,将本乡镇行政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工作片,每片安排一名干部负责该工作片所辖村的文化工作。同时规定每人至少联系一条业务线,按照量化事项和责任到人的工作要求,落实每个人员的岗位职责和任务,避免职责不清、工作推诿等现象的发生。三是推行矩阵式管理。为破解文化站人少事多的困境,在工作中应推行矩阵式管理,明确每一项目的负责人、具体责任人、进度、要求等内容,并按纵向排列项目名称、横向罗列项目的要求,使全年任务呈矩阵排列,将项目转化为矩阵管理图,纲举目张,井然有序,成为全年项目管理的总纲。

(三)发挥职能作用

一方面要发挥公共服务职能。在开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应突出综合文化站的公益性地位,制定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的服务标准,完善免费开放公示制度和服务质量评价标准,向社会公开文化站服务时间、内容、标准和程序,认真做好日常接待、活动引导、资料提供和内容讲解等工作,进一步拓宽送文化下乡的途径,搞好供需服务的有效对接,为农村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普遍均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另一方面要增强行政管理职能。明确工作责任,理顺条块关系,界定部门和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执法责任,承担市级部门委托给综合文化站的文化市场管理等相关行政执法授权事项,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综合管理部职能定位范文第2篇

一、高校办公室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首先,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积极性不高。在繁杂冗重的办公室工作中,为避免出现工作人员疲于应付、手忙脚乱的现象,需要办公室管理人员具备较强的机动性。然而,具有较高工作效率的管理人员十分少见,多是一些成绩平平、无独立思考能力且工作效率低下的人员。另外,学校领导对办公室工作的认识不足,下属办公室工作是为了领导层服务,快速完成领导交托的工作任务,但是难免忙中出错。最后,情绪因素对办公室员工的影响。如果不能处理好工作中的各方面关系,办公室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难免产生畏惧心理,最终导致问题出现。

二、高校办公室管理内涵的创新

1.准确定位创新方向。想要对高校办公室管理工作进行创新,首先要清晰地了解办公室的相关业务和服务方式,对办公室管理工作进行准确定位,诸如督办职能、信息传递职能、服务职能、协调职能等,更好地发挥其学校的枢纽作用。

2.科学定位创新管理。高校办公室的管理工作是将办公室业务与学校的发展有效结合起来,科学的发展观念首要是构建在科学的管理体制之上的,所以,科学定位能够为高校办公室管理工作指明确的创新方向和方式,进一步提升办公室的服务水平。

3.整体性创新观念。管理人员要时刻警醒自己,要能够从学校大局、整体角度出发,围绕学校办公室工作开展创新工作,结合学校的近期和长期发展目标,科学合理地统筹组织内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保障。

三、管理平台的创新

1.建立办公信息自动化管理系统。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现代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融合,高校办公室的工作亦由传统的纸质办公开始向无纸化办公转变,工作效率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并且能够大幅度节省资源。

2.实现办公业务规范化、流程化。通过学校的自动化办公系统,将各类公用的表格提前制订好,为教职工准确快速地办公提供便利,并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逐步实现工作的规范化、流程化,提升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3.组建一支优秀的管理团队。一名合格的高校办公室管理人员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积累工作经验,并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思路,全面提高组织协调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自动化信息系统办公能力,打造出一支政治觉悟高、精通业务、作风正派、综合素质高的现代化管理队伍。

四、管理机制的创新

1.推进机构改革和职能整合。打造高效的办公室机构,积极推进办公室内部机构的改革,促进职能整合,实现办公室人员结构的科学合理配置,避免一些虚职的出现,让办公室职能发挥自身最大的潜能和创新性,提升部门内部人员职能办公的效率。

综合管理部职能定位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昆山

[中图分类号]R181.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3-9701(2011)20-132-02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病”)已经成为我国卫生改革与发展所必须面对的突出公共卫生问题[1]。 据 2003 年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数据显示 ,若按患病人数计算,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为123.3 ‰,循环系统疾病已列为第一大疾病,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疾病在城乡均位居死亡谱的前两位[2]。卫生部在分析了我国开展慢病社区综合防治的依据和条件的情况下 ,提出了以社区为基础开展慢病防治是最佳的手段[3]。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情况

陆家镇位于江苏省的东部,地处长江下游,太湖之滨,东望上海,西邻苏州,与国家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接壤。全镇总面积35平方公里,下辖8个行政村,5个社区居委会,常住人口56784人,流动人口42566人。境内地势低平,河港纵横,气候宜人,雨量充沛,属典型的江南水乡。

1.2一般资料

本镇共设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共有52人,男 22人,占42%,女30人 ,占58%;具有执业资格者25 人,占48%;注册乡村医生21人,占62%。见表1。

1.3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归纳、实证收集、专访调查、小组座谈等方法收集有关研究信息。

1.4研究对象

专题访谈对象为社区站长及工作人员、保健所社区科领导、昆山疾病控制中心慢病科人员及以前分管慢病的领导等。

1.5研究内容

社区慢病防治模式、 社区慢病防治的主导机构、社区慢病防治的主要问题、慢病防治的主要措施及常规工作内容。

2结果

2.1昆山市社区慢病综合防治基本模式

昆山市慢病防治的基本模式是在《苏州市社区卫生服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制工作规范》的基础上,借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全国慢病社区综合防治示范点――高血压防治方案》、《全国慢病社区综合防治示范点――糖尿病防治方案》及《高血压防治基层实用规范》。其主导机构是各个乡镇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及中心。

2.2我镇社区慢病综合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社区慢病防治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方面是人员数量及素质、经费补偿机制、机构定位、制度政策配套、技术支撑等。

2.2.1人员配备 现有人员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慢病综合防治的需要,具有执业资格人员占比例低(48%),大部分是为临床门诊配备的,队伍老龄化较严重,有的社区才两个人,而且全是退休返聘人员,根本无法满足慢病防治的需求,社区之间人员配备差距较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大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相对来说人员配备较好,而小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人员就很不到位。

2.2.2经费补偿慢病社区综合防治要以社区为平台,进行全方位的健康干预。因为社区医生的经济收入与业务量挂钩,最后迫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放弃人群干预项目,变成了纯粹的门诊服务机构。所谓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大多仅仅是医院的“门诊搬家”, 并没有体现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和优势;而且公共卫生防治经费很难落实到位,使慢病防治中应该开展的常规工作如高危人群筛查、流行病学调查、群体和个体干预管理等均不能很好开展。即使有些地区开展工作,质量也难以保证。

2.2.3机构定位缺少部门间的协调和职能定位,卫生系统和非卫生系统在社区慢病防治中的职能不明确;卫生系统内部疾控部门和医疗机构的协调及资源共享机制不清,常常出现多个部门管理社区,还会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使得社区人员无法适从;社区内部数据也是各管各的、各要各的,使得一个数据重复报告多次,即浪费了资源,又降低的效率。有的领导对社区卫生服务站本身职能定位不是很明确,很多职能都形同虚设。

2.2.4制度政策配套目前社区卫生服务还没有一整套完善管理体系制度,对于社区卫生服务的理念仅停留在管理者和服务者口头上,没有转化为实际行动,只有责任,没有有效激励机制,尤其是服务人员对于社区的疾病防治管理的理念还没有完全形成,仍然存在医院医生看病的理念,大部分以经济效益为主,注重日常门诊量,缺乏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管理的主动意识。而且在慢病干预领域缺少宏观的、全面的、可操作的政策和监督。

2.2.5技术支撑现各级行政领导对慢病的危害没有正确认识,对慢病防治都是一种能拖就拖、能造假就造假的态度,没有人想去积极地改变现有的状态,而且社区无专业技术人员。大部分都是乡村医生,即使有执业资格的人员,也是针对临床配备的,无法满足慢病综合防治的技术需求。

3讨论

昆山市自从1999年开始启动慢病防治工作以来,经过了十多年的探索,已经建立了一个基本管理模式,这个管理模式基本能满足现有的慢病社区综合防治需求,但在探索过程中也发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可能这些年所做的工作就会付之一炬。

慢病社区综合防治人员的不足,影响了这项工作的发展,只有人员配备足够了才能将社区慢病综合防治工作做好;只有经费补助到位了,在社区工作的人员才能安心工作,才能留住人才;只有将社区自己的职能准确定位,才能真正体现社区的作用,而不是沦为“医院门诊”搬家;只有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才能把慢病社区综合防治发展长远;只有领导重视起来,制度才能很好的落实下去,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现在社区慢病防治模式基本上能满足现在的要求,但还面临着不少的困难,要想慢病社区综合防治长远发展,领导重视、经费补偿机制完善是做好社区慢病管理工作的基础,技术培训、人员配置到位是关键,完善管理制度是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最终保证。

[参考文献]

[1] 武瑞雪,刘宝.中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防治的发展及经验启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10):706-708.

[2] 王陇德.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析报告[M].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250-261.

[3]卫生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社区示范点专家指导组.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综合防治示范点工作总结报告(二) ――评估结果[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杂志,2002 ,10(2) :77

综合管理部职能定位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体制;人才队伍建设

现代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交通运输安全生产事关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交通运输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出行安全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期待。当前,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初步建成,为保障交通运输各行业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有效、顺利开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撑。但在现代交通运输新的安全生产形势下,安全监管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基于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综合监管的视角,从综合监管在行业安全监管中的角色定位入手,在分析行业综合监管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完善我国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体系提供参考。

1综合监管部门的角色定位

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综合监管是构成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的一部分。按照《安全生产法》第九条相关规定,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的基本要求,作为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管理主要决策者的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是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的主要监管主体。近几年,随着交通运输大部制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为了依法履行和落实安全监管职责,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逐级逐层建立健全了专门的安全管理部门或处室,负责综合安全监管工作,例如交通运输部内设安全与质量监督管理司(简称“安质司”),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内设安全监督与应急处,辽宁省交通厅内设安全生产监督处,虽然名称各异,但均为综合安全监管部门。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内部“安全部门综合监管,其他部门依法监管”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格局已经基本确立和形成。在如图1所示的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监管体制结构关系中,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承担安全监管的总体领导、管理和监察职责,主管部门内设的安全处室承担综合管理和协调的责任,同时,承担对个别企业的部分安全监管责任,各分行业管理部门承担行业管理责任和对社会企业的监督主体责任。值得注意的是,只有综合安全监管部门为专职承担安全监管职责的机构,其余不论是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还是各行业管理部门或机构,在其法定职责中,除了安全生产监管职责外,还承担了包括市场管理、环境保护和质量监管等其他方面的职责。分析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监管体制结构关系可知,安全部门一般作为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内设处室,通常也是安委会办公室常设部门。安全部门在体制结构中的角色定位和被赋予的职责受其所在主管部门意愿的影响,在不同级别和不同省份、市县的主管部门内部,安全部门的角色定位和职责大致相同,同时也有一定的差异。总体上讲,综合安全监管部门在交通运输安全监管中主要承担以下几个角色:①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领导安全生产工作决策的参谋者;②解决跨地域和跨行业安全监管工作重大问题的召集者和协调者;③行业安全监管工作落实的督促者;④行业综合安全生产信息的分析者和者;⑤行业综合安全生产体系的制定者;⑥行业安全事故调查的组织者。结合其角色定位,考虑综合监管的丰富内涵,概括地说,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职能就是对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工作宏观的、全局的、全面的协调管理和督促,具体内容包括运筹谋划、导向促进、组织部署、指导协调、宣教培训、统计分析、监督检查、通达反馈和综合调度等。

2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体系建设经过近几年从无到有的发展,监管体制不断健全,监管职责日渐明确,机制建设日益完善,综合监管效能不断提升。但交通行业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能力建立与我国交通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相比,与公众对交通安全的需求和期望相比,与国家对安全事故的重视程度和追责力度相比,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还有较大的效能提升空间。鉴于此,有必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和分析目前交通行业安全综合监管面临的主要问题。这既是综合监管能力实现从有到优的升级进化的现实需要,也是综合监管部门持续改进、自我提升的重要任务之一。这项研究于2015年、2016年连续2年间内,对32个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综合安全处室以及部分市县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综合安全处室进行了问卷调查、资料收集和访谈,掌握了基本情况,了解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根据调研结果,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对行业安全生产综合监管的认识不统一

很多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人员对综合监管在认识上仍然存在较大偏差,习惯从行业管理的角度看问题、想办法,没有全面理解综合管理的内涵和外延,把监管监察混同于行业管理;某些地方交通主管部门把安全部门排在大部分职能部门或机构之后,某些仅比工会等其他部门靠前,把安全部门当成一颗“不定时炸弹”,安排最新上任的部门副职主管安全部门,对管理安全部门“避之唯恐不及”,对综合监管的重视程度偏低,责任担当不足。

2.2行业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体制建设逐级弱化

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交通运输部)专设了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部门——安全与质量监督管理司,省级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专职部门设置比例达94%,到地市级约为60%,而县级基本没有设置独立的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机构设置呈现逐级弱化的情况。省级和地市级综合监管部门的人员编制配置呈现配置不均的情况。在各省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中,上海市交通委的综合安全处室配置人员编制最多,编制人员数达到了12人;对于个别经济欠发达省份,编制配置只有两三人;到地市级一层,仅有64%的地市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配置了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处室,另有约1/3的地市级交通主管部门仅配置了兼职处室或未配置相关处室。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图2地市级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处(科)室设置情况统计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综合监管机构的人员配置自上而下逐级弱化,越往基层兼职综合监管的人员比例越高,专职从事综合安全监管的人员偏少。作为监管组织结构金字塔的底层,市县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既是法规政策落实的监督者,又是地方安全生产状况的“感应器”,基层安全生产综合监管机构的相对缺失导致综合安全监管覆盖面不全,上层相关政策指令的信息传递和落实执行大打折扣,导致一些综合监管工作难以及时到位和保持相应力度,也影响地方交通运输综合安全生产情况的敏锐感应和高效上达。

2.3行业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责任落实受限制

行业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作为交通主管部门的内设部门之一,在职级上一般等同或低于其他职能管理部门。在协调、督促或指导其他职能部门时,以安全部门的名义执行相关工作往往行不通,不得已只能以本级主管部门安委会办公室的名义来变通,对“综合安全处”和“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安委会办公室”2块牌子的运用出现偏差。另外,综合监管具体职责依然不够明确,除了粗框架确定安全部门主要职责的“三定方案”以外,没有具体的规章、制度或文件明确细化安全部门的具体职责及其与有关职能部门的关系。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工作涉及部门多、单位多、人员多、环节多、涵盖内容广,影响因素复杂多样、多变,压力和责任巨大,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职责依然存在部门分割和条块分割等问题。对于交通行业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应该管什么怎么管,缺乏可操作的具体规范,综合监管的工作内容、成效也缺乏可行的参照要求和评价标准,同时,配套应拥有的支配权力、应承担责任的具体情形和应享有的利益保障等更是无从谈起,容易导致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不敢大胆创新,工作抓了很多但效果却并不显著的情况出现。

2.4难以保证综合监管力量配置

综合监管力量配置难以保证,缺乏保障支撑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目前,交通运输行业整体安全生产追责风险高,工作责任大,难以吸引专业技术人才,人才流失显著,队伍结构不稳定。监管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系统的专业理论培训和学习,具有丰富专业经验的人更少。②大部分省级、地市级、县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缺乏必要的安全装备配备,比如安全监督管理必备的车辆、照相机等,信息化手段落后于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的需要,影响了监管工作效率和依法行政的水平。③专项工作经费落实困难,特别是市县级交通主管部门基层一线的问题相对突出。根据调研,全国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中有19个省设立了专项工作经费,多个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处室无专项工作经费,而地市级、县级的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专项工作经费更加无法保障,导致监管效能大受影响。④行业安全生产服务机构发展迟缓、数量不足、职能定位不明确,难以满足综合监管中的教育培训、隐患排查、风险评估等技术咨询和服务的需求。

3加强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监管的对策建议

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关系着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全局和最终的工作成效。进一步理顺交通运输行业内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的关系,明确履职规范,提高监管工作保障能力,从法制、体制和保障等方面予以科学、合理的调整和提升,是提高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综合监管水平的重要途径。

3.1建立健全行业安全生产综合监管组织体系

建立健全的行业安全生产综合监管组织体系,一方面,能够提高省、市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配置独立的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处室的比例,保证按需分配,配备充足专职安全监管人员。另一方面,以交通运输综合安全监管部门为中心,同时,建立社会组织、监管服务机构等为辅助的安全监管体系。政府推动社会监管机构的发展,授予其相应的监管权力和职责,社会机构协助开展综合安全监管工作。

3.2明确行业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和行业监管的职能边界

在工作过程中,有必要根据三定方案、法律法规、制度规章,结合工作实际情况,制订出台《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责任规范》,明确行业内综合监管部门和业务监管部门的职责分工,明确职责边界。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要求,落实“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界定细化综合监管部门和各行业监管部门的职能定位、工作规程、职责内容等。另外,综合监管部门普遍承担着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安委会办公室的职能,可以充分发挥安委会(安委办)的作用,加强综合监管部门与业务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使沟通协调常态化。当涉及到一些安全生产重大事项或问题时,可以以安委会或安委办的名义对同层级或下级相关部门进行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

3.3改善行业安全生产综合监管条件

设立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专项工作经费,用于安全生产监管评价考核、督查巡查、检查、事故和重大险情技术调查、标准化建设、诚信体系建设与维护、科技创新、宣传教育培训等方面。安全监管服务机构是监管体系的“助推器”,为政府监管队伍提供培训和工作指导,为企业自我管理提供技术服务和业务咨询。因此,笔者建议积极推进安全生产监管服务机构建设,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学会、科研院所等组织在行业安全生产工作中发挥其行业自律、技术支持、管理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协助政府开展安全生产监管工作。

3.4加强基层监管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行业基层的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从以下3方面入手:①优化行业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人员专业结构,提高基层监管人员的录用门槛,有针对性地招录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和专业技能的人才。②完善行业安全监管人员培训体系,建立健全安全监管培训标准,建立稳定的教学和培训基地。根据不同工作内容和业务领域,对监管人员开展分级分类培训,突出培训针对性和实用性。③推进尽职免责,维护监管人员正当的法律权益,增强交通运输综合安全监管岗位吸引力,保证优秀人才能够引得进,留得住。

4结束语

目前,虽然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中仍然存在若干问题,但对于管理部门而言,这些问题既是挑战,也是促进行业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转型升级的催化剂。本文针对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的部分对策建议,意在为行业综合安全监管工作提供完善路径的参考和借鉴。不论政府选择采取哪些举措,解决系列问题的最终途径都将指向建设一个更为法治、高效、严密、公正的行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我国交通运输管理部门需要认清新形势,坚持问题导向,采取有效举措,加快监管转型升级,抓好新时期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工作,为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切实保障。

参考文献

[1]杨广威.浅析我国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向[J].交通标准化,2008(10):78-82.

[2]李志强,陈济丁,田建.交通建设工程安全监管现状及模式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8(7):74-79.

综合管理部职能定位范文第5篇

传统上是以“清算”来命名券商的清算工作及其相应的职能部门,这其实并不恰当。清算工作的基本职能应包括三项:清算、交收和存管(即对客户现金和证券资产进行保存管理和权益监护,目前国内证券登记存管法律规范尚不够健全明晰),清算和交收合称结算。因此,将券商的清算工作及清算职能部门相应地命名为“结算存管工作”和“结算存管部门”,应更为合理些。

国内券商长期以来重前台业务轻后台管理的运行模式,一直使清算工作处于一种被动应对的状态,并导致了清算平台(系统)零乱、清算体系残缺、清算功能弱化的现状。尽管当前越来越多的券商成立了独立的清算部门,但清算工作依然是目前大部分券商经营管理体系中那块“木桶的短板”,既不能满足券商稳健经营的需要,更无法适应产品创新、制度进步和日益国际化发展的要求。

职能和定位模糊

从严格意义上讲,清算只是券商清算工作的一部分内容。实践中,清算仅指对交易各方的有效交收指令进行分账、分类计算,以确定各参与人的钱券应付(收)义务和应付(收)对象,它与交收(即证券的交割与资金的支付)共同构成了交易的后台。

我国券商大都经历了如下的清算模式更迭:营业部自主清算自发的三级清算法人结算制度的实行部分券商研讨实施的集中清算。

随着我国证券登记结算制度、交易产品、交易模式以及券商经营管理的发展,券商清算工作职能也由盲目、模糊到逐渐清晰而不断发展完善。但目前,职能和定位的模糊依然制约了券商清算工作规范和优化的进程。

业内关于券商清算工作的定位存在较多的争议。

一些券商将清算工作定位于,认为清算为前台交易提供支持和监控,又被后台核算和风控部门所监督和事后管理。我们认为,尽管在证券行业中,细分下的清算工作虽然具有的许多职能和特性,但从广义上讲,清算工作的性质、重要性和其在管理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应更多地定位于后台。

清算定位于后台与其接受核算及风控部门的监督、接受信息技术部门的技术支持,这几者是并不矛盾的,其主要职责是履行清算、交收和存管职能,做好业务支持,通过健全的规章制度、完备的存管及清算数据管理来完善风险控制。

此外,客户资产管理职能实质上是券商清算工作存管职能的细分。2002年证监会3号令颁布实施的《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管理办法》,对客户资金采取独立存管政策,这对券商的客户资产管理工作提出了更为明确和严格的要求。而有的券商将客户资产管理职能赋予了清算部门以外的其它部门的做法实在欠妥,这使其脱离了清算数据和存管数据的监管,其监管将难以到位。

清算平台有待整合

目前,券商内部的清算平台(系统)比较零乱,在如代办股份转让业务、开放式基金代销业务、合作市值配售等非交易所标准交易品种上,表现的尤为突出。

券商大多采用了多家技术提供商的、零散的清算系统,以及大量的人工方式来处理非交易所标准交易品种的清算,使得处理流程不规范、工作效率较低且系统与系统之间缺乏衔接,无法实现有效的数据信息互享。不对清算平台(系统)进行良好的整合,将直接制约券商清算工作水平、创新能力和风控能力的提高。

在业务需求主导技术开发的今天,券商清算平台(系统)的整合切忌采取“拿来主义”。各券商应根据自身的经营管理现状和发展构想,创新产品特色、交易清算模式等,个性化选择和开发切合自身需求的清算平台(系统)。其着眼点应是建立一个先进的、扩展性强的综合清算平台(系统)。即在实现清算业务处理电子化、标准化和清算平台(系统)管理集中化、规范化的同时,能够集登记、存管、清算、交收功能于一体,适应未来跨市场、多产品的需求。这样才能集中清算资源、提高清算效率、主动应对市场发展的需要,以提升券商的综合竞争力。

组织架构体系有待健全

随着市场和企业的发展,当前的清算体系面临组织架构重组的问题,亟待进一步健全。

■ 打破清算小独立王国

在现阶段,大部分券商出于保密性等因素考虑,在自营、资产管理和固定收益等业务部门都自行设立了清算系统,来处理本部门的证券交易、集合理财和柜台债券销售等的业务清算、登记、存管及估值等工作,成了游离于券商整个清算体系之外的独立王国。这不仅破坏了清算体系的完整性,影响了券商清算工作的优化进程,更为严重的是,由一个部门既完成交易又履行清算职能,后台清算对前台交易缺乏有效监督制约机制,存在着极大的制度漏洞和风险隐患,巴林银行的倒闭就是前车之鉴。

因此,在健全保密措施的前提下,由独立的清算部门来统一管理业务部门的清算工作,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以防范业务风险已是迫在眉睫。

■ 加强营业部清算管理

此外,在传统的经纪业务模式下,后台清算本应在营业部的日常经营和风险控制工作中居于核心地位,但现实的情况却是,券商普遍忽视了对营业部层面的清算工作管理。

首先,营业部没有专职的清算岗位或人员;第二,没有明确的客户资产管理岗位或人员;第三,总部清算部门无法对营业部层面的清算工作进行垂直的、有效的指导和管理。这使营业部层面的违规风险已成为券商经营风险的主体,这极大地弱化了券商的风险控制能力。

因此,营业部应设置独立的清算岗位和人员,明确专职的客户资产管理岗位或人员,并将营业部的开户、转托管、资金存取等柜员也归为清算人员,接受总部清算部门的垂直管理。严禁交易人员、电脑人员拥有清算的权限,代行清算职能。

集中交易和清算后,营业部的定位将更多地向营销中心和客户服务中心转化,清算和交收将由总部集中完成,但客户资产管理职能及开户、转托管和资金存取等的后台流程控制,仍将是总部垂直管理的重心。

重点梳理清算业务流程

清算工作应具有风险控制职能、业务创新支持和管理支持职能。

■ 风险控制职能

这既是后台清算对前台交易的监督制约机制的具体体现,也是券商清算工作存管职能的要求。传统的券商清算工作,往往强调了清算和交收职能的履行,而忽视了风险控制职能。现阶段,大部分券商仍然没有在既有的清算平台(系统)上,充分利用清算、交收和存管的数据资源优势,建立起科学的风险预测和监控系统。

作为清算平台(系统)的有机构成,须加强对前台交易和客户资产安全的监管,健全券商的风险控制体系。另一方面,券商的清算部门也应切实加强对营业部层面清算工作的管理,进一步理顺和规范客户端的开/销户、授权管理、资金存取、转托管、非交易过户等业务操作流程(这些工作长期由交易部门管理),杜绝制度隐患,防范业务风险。

■ 券商的创新机制

在券商开展创新时,应重视清算的配套与支持功能,清算部门应及早介入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同时,清算部门应积极优化传统的结算存管手段,规范业务流程,提升清算工作的应急应变能力,并充分发挥良好的银行关系资源和资金结算专业优势,推进券商在混业经营趋势下的金融产品创新和与银行、保险等机构的业务合作。另外,清算部门应通过多维的、深层次的清算数据挖掘,建立健全统计分析体系,综合数据信息资源为公司提供经营决策支持。

集中应深谋远虑

目前,券商大集中建设风起云涌,以业务(客户)数据集中处理为标志的集中交易清算模式,可谓是对传统的券商业务运作模式的颠覆。但后台清算工作在集中业务模式的革新中如何定位及如何推进实施,目前看来仍比较盲目,许多券商甚至又陷入了重前台交易轻后台清算的误区。

■ 重心和目标

盘后清算的集中处理并非集中清算的初衷,集中清算的工作重心和目标取向是:

首先,基于数据大集中下的清算工作,如何在业务模式转型后更好地适应公司经营管理模式转型的需要,履行后台对前台的服务与支持职能、履行客户资产的安全管理职能;其次,如何在简化清算层次、缩短清算半径的同时有效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业务创新能力和市场响应力,提升风险控制能力。

因此,集中清算并非一次简单的清算模式改变,而是与交易及公司整个经营管理体系密切结合的系统工程。为了保证集中清算的开发效率和实施效果,券商在集中交易系统的软件设计及开发阶段,就应统筹考虑集中清算的业务需要,并保证集中清算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

■ 清理数据垃圾迫在眉睫

营业部柜面系统的历史数据清理是实现数据上挂的前提,也是影响集中清算能否顺利运行的难点之一。多年来,券商重业务轻管理,体现在营业部柜面系统上则是累积了相当多的数据垃圾,清理的难度可能比想象中更为复杂。

为了保障集中清算的平稳运行,防范错误数据、垃圾数据等所蕴藏的经营风险,券商应充分利用集中清算这一契机,完成对营业部柜面系统数据的彻底清理和规范。在股份数据方面遵循账账相符原则,在资金数据方面遵循账账相符和账实相符的原则,同时进一步健全和规范客户的资料信息和相关授权手续,清理一家上挂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