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绿色建筑技术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引言
随着社会的巨大进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环保意识不断增强,传统建筑行业大量消耗资源而产生污染影响生态的做法逐渐被淘汰,绿色建筑施工逐渐成为人们的选择。绿色建筑施工技术能有效减少建筑工程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和污染,提高建筑施工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使人与环境和谐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本文将对绿色建筑施工技术的含义、特点、应用进行相关的阐述,希望给相关的绿色建筑施工人员带来一定帮助。
1绿色建筑施工技术的含义
绿色建筑施工技术,是结合现今国家大力倡导的“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等理念,要求建筑工程的所有参与者,积极承担自己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减少污染,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在满足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施工目标[1]。施工企业在绿色建筑施工过程中,应遵守以下原则:(1)施工前应对建筑工程的相关施工方案进行综合分析,将绿色施工理念与施工目标相融合。(2)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管控施工现场的机械设备和工程材料时要符合绿色施工的相关要求。(3)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进行评价时,要依据绿色施工的相关要求,总结经验,分析不足。
2绿色建筑施工技术的特点
绿色建筑施工是施工企业实现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以下特点[2-3]:(1)节约水资源。在绿色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要节约用水,杜绝浪费,高效利用水资源。同时,要注意多利用雨水、再生水等非传统水源以减少传统水源消耗量,从而进行节水。(2)节约能源。在绿色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要严格控制能源的使用,减低能耗,提高其利用率。要多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能源,多使用可再生能源,减少污染环境,减少消耗不可再生能源,同时,施工过程中尽量采取给房屋建筑设置保温隔热层、施工过程合理使用施工机械设备等措施减少损耗能量。(3)节约用地。在绿色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施工占地面积要严格控制,要合理利用施工空间,严格控制施工的规模,不能影响施工场地周围居民正常生活,不能破坏施工场地周边的管线和建筑物。(4)节约工程材料。在绿色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对于工程施工中用到的工程材料要节约,要分类处理建筑垃圾,利用可再次利用的工程材料。这样既能高效利用建筑材料,又能减少建筑垃圾,一举多得。(5)保护环境。在绿色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要减少对施工场地周围环境的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以避免严重破坏生活环境而给人们正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所以,在绿色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将建筑材料合理堆放和运输,降低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合理处理建筑垃圾。
3绿色建筑施工技术的应用
3.1节能措施
(1)节油措施。通过合理规划,划分不同的施工阶段,耗油控制制度随着施工阶段的不同而不同,严格控制住参与工程施工的机械设备的用油量。同时,定期按照规定对用油机械和设备进行维护、保养,检查是否漏油,采取相应措施解决漏油问题,减少施工机械设备的耗油量。(2)节电措施。为了节约电能,可以将施工场地分成生产区和生活区两部分。不同功能的区域,采取不同的节电措施。在生活区,要制定相应制度使人们在生活区合理用电,要采取相应的奖罚措施控制生活区各个职工宿舍的用电量,同时还要严禁各种如电毯、电炉等大功率电器的使用,在同一宿舍安排同一班组的人以降低宿舍的用电量,在宿舍安装漏电保护开关以及限流器防止漏电,而且施工单位要定期检查生活区用电情况,对老旧电气设备及时进行更换。在生产区,要根据建筑工程项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用电制度,安排专门人员控制用电量,施工过程中严禁使用已经过度老化的工程施工机械设备,为了避免施工机械空载运转情况的出现,要加强培训机械操作人员,施工现场应分路供电,尽量安装节能灯具,同时还要优化设计施工方案,减少使用机械设备。
3.2节水措施
在进行绿色建筑工程施工时,要采取以下节水措施:(1)在进行施工场地硬化时,为了使雨水能够渗透到土壤中而不会影响到雨水的循环,应该将预制水泥块铺设到加工场地以对加工场地进行硬化处理。(2)应该认真勘测施工场地的工程水文条件,在施工场地所属地区地下水丰富的前提下,为了节约成本和减少自来水用量,可以在施工现场开挖水井以供水给施工现场。(3)在混凝土养护时应该尽可能地采取覆盖和浇水相结合的方式以节约用水,还应该合理布置供水网络以使供水路线的长度尽量缩短,而且要定期检修供水管避免渗漏。(4)在进行基坑施工时,应该采取深水井降水相关技术来动态观测地下水位以避免地下水上涌。
3.3节材措施
为了节省工程材料,应做到以下节材措施:(1)在施工前,制定的采购计划要详细,为了使施工现场库存量得到减少和使建筑材料的非必要损耗得到降低,应该根据工程项目的材料库存情况、施工进度等确定合适的材料采购时间和数量。(2)施工过程中,为了提高模板、脚手架等材料的周转次数要对其加以合理保护,及时处理无法周转使用的材料以降低施工成本。(3)在施工现场,办公室、生活区宿舍等临时建筑物应该建成活动板房,节省轻钢板等建筑材料使用量。(4)为了使建筑材料损耗降低,要依据安全保管制度保管建筑材料和将建筑材料合理堆放。(5)要加强巡视管理施工现场,对浪费材料的行为要及时制止。(6)应该在符合工程实际情况的前提下,精确计算混凝土使用量,视施工进度控制混凝土使用量。
3.4节地措施
在施工的过程中,为了节约场地,钢筋混凝土结构应尽量采用现浇,要在施工现场浇筑框架柱和楼板,使用混凝土砌块来砌筑墙体,这样可以节约用于准备建筑施工的场地。同时,采用钢板桩、喷锚、旋喷桩等综合支护技术对深基坑进行支护来减少挖土量和减少破坏土壤,这也可以节约用于准备建筑施工的场地。
3.5环保措施
在施工的过程中,要通过合理安排施工次序、回填一部分基坑挖土方等手段来减少施工带来的土方这一固体废弃物,避免扬尘。要尽量回收利用建筑垃圾。要严格控制夜班时间和尽量使用小噪声的机械设备来控制施工现场噪声以免扰民。要在运输土方时遮盖好土方以避免扬尘和土方外泄,施工场区要定时定量洒水。施工现场产生的施工用水、生活用水等污水要先处理后外排。
4结语
本文通过对绿色建筑施工技术的含义、特点、应用进行阐述与分析,对绿色建筑施工技术进行了初步探析,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对相关从业者进行绿色建筑施工起到了一定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锐,魏娜.基于绿色理念的建筑施工技术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5(3):19-21.
[2]李新宇.建筑绿色施工技术的运用[J].绿色建筑,2012,02:47-48.
关键词:绿色建筑;技术体系;应用分析
1、无锡市绿色建筑发展概况
2011年10月,无锡市被住建部授予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称号;2012年,无锡市被列入住建部评选的第一批智慧城市试点名单;2012年,经国家财政部、住建部批准,无锡太湖新城成为国家首批8个绿色生态城区之一;2014年,无锡市获得首批江苏省绿色建筑示范城市称号,标识着无锡市绿色建筑进入规模发展阶段。根据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数据,截止2015年12月,无锡市(不含江阴、宜兴)共有60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总建筑面积730.51万平米。其中,三星级绿色建筑项目5个,总面积20.13万平方米,面积占比2.76%;二星级绿色建筑项目30个,总面积351.43万平方米,面积占比48.11%;一星级绿色建筑项目25个,总面积358.95万平方米,面积占比49.14%。无锡市一星级绿色建筑占比最大,接近50%,二星级绿色建筑占比其次,也接近50%,而三星级绿色建筑占比最小,不足3%。
2、调研样本
本研究通过收集绿色建筑项目的申报书及自评估报告,统计分析无锡市绿色建筑项目应用的绿色建筑技术措施及关键定量指标。本研究共收集了24个绿色建筑项目,包括住宅项目8个(其中:三星级项目1个、二星级项目4个、一星级项目3个);办公与商业建筑项目16个(其中:三星级项目1个、二星级项目6个、一星级项目9个)。
3、绿色建筑技术体系应用分析
3.1住宅建筑技术应用分析
本研究分析的8个住宅项目全部为设计标识,其中,有6个项目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进行评价,有2个项目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进行评价。本研究从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以及室内环境质量五个方面进行技术应用分析,共统计分析了56项技术措施[1-3],把40%的技术措施应用率作为高、低应用率的分界线。图1显示了节地与室外环境方面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的选择应用情况,高应用率的技术措施包括:日照模拟优化、本土植物选用、提高绿地率、场地风环境模拟、复层绿化、公共交通连接、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公共服务配套完善以及铺设透水地面。图2显示了节能与能源利用方面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的选择应用情况,高应用率的技术措施包括:高性能围护结构、节能灯具、节能照明控制系统、外遮阳系统以及太阳能热水系统。图3显示了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方面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的选择应用情况,高应用率的技术措施包括:水系统规划、节水器具、雨水回用系统、节水灌溉系统以及雨水径流控制、采取雨水入渗措施。图4显示了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方面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的选择应用情况,高应用率的技术措施包括:采用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以及选用高强度钢。图5显示了室内环境质量方面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的选择应用情况,高应用率的技术措施包括:室内自然采光模拟与设计、室内隔声降噪措施以及室内自然通风模拟与优化设计。无锡市住宅建筑高频技术措施的应用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原因,分别为地方标准要求,增量成本较低以及适合本地气候条件。太阳能热水系统是典型的地方标准强制要求的措施,无锡市规定12层以下住宅建筑强制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日照模拟优化、场地风环境模拟等属于典型的低增量成本的技术措施,由于采用这些技术不会对绿色建筑项目的造价产生显著影响,业主会更倾向于采用。雨水入渗措施、室内自然通风模拟与优化设计等属于适合本地气候条件的技术措施,已经在无锡市传统的建筑中广泛采用。
3.2办公与商业建筑技术应用分析
本研究分析的16个办公与商业项目全部为绿色建筑设计标识,且项目全部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进行评价,本研究从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以及室内环境质量五个方面进行技术应用分析,共统计分析了88项技术措施[1-3],把40%的技术措施应用率作为高、低应用率的分界线。图6显示了节地与室外环境方面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的选择应用情况,高应用率的技术措施包括:光污染控制、场地风环境模拟、本土植物选用、复层绿化、公共交通连接、地下空间综合利用、人车分流、景观照明入射控制、场地噪声模拟以及提高绿地率。图7显示了节能与能源利用方面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的选择应用情况,高应用率的技术措施包括:高效冷热源系统、节能灯具、能耗分项计量监控系统、空调系统部分负荷时段高效运行控制、节能电梯、排风热回收系统、节能照明控制系统、全新风运行、过渡季节新风利用、高性能围护结构以及高性能幕墙。图8显示了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方面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的选择应用情况,高应用率的技术措施包括:水系统规划、节水器具、用水分项计量、区域中水利用、雨水回收系统以及节水灌溉系统。图9显示了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方面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的选择应用情况,高应用率的技术措施包括:采用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以及选用高强度钢。图10显示了室内环境质量方面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的选择应用情况,高应用率的技术措施包括:室内隔声降噪措施、室内背景噪声控制、采暖和空调的可调控性、无障碍设施、室内自然通风模拟与优化设计以及室内自然采光模拟与设计。无锡市办公与商业建筑高频技术措施的应用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原因,分别为地方标准要求,增量成本较低以及能有效节省运行费用。高性能围护结构以及可再生能源应用是典型的地方标准强制要求的措施,无锡市规定大型公建节能率需达到65%以及至少采用一种可再生能源系统。本土植物选用、场地风环境模拟等属于典型的低增量成本的技术措施,由于采用这些技术不会对绿色建筑项目的造价产生显著影响,业主会更倾向于采用。高效冷热源系统、过渡季节新风利用等能有效节省运行费用,有利于业主减少使用过程的成本。
4、绿色技术体系汇总分析
表1汇总了不同星级绿色建筑高频应用技术。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住宅建筑高频绿色建筑技术应用主要集中在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以及室内环境质量四个方面。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高频绿色建筑技术应用较少。对于不同星级的住宅建筑来说,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的主要差别集中在节能与能源利用以及室内环境质量两个方面。不同星级高频绿色建筑技术应用项数分别为:三星(32项)、二星(26项)、一星(26项)。可以看出,三星级绿色建筑所需应用的绿色建筑高频技术显著多于二星级和一星级;二星级和一星级所需应用的绿色建筑高频技术数量一致。结果表明,在绿色建筑高频技术应用方面,一星级绿色建筑向二星级绿色建筑发展的难度并不大。办公与商业建筑高频率绿色建筑技术应用主要集中在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以及室内环境质量三个方面。节水与水资源利用以及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高频率绿色建筑技术应用较少。对于不同星级的办公与商业建筑来说,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的主要差别集中在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以及室内环境质量三个方面。在节能与能源利用方面,不同星级高频绿色建筑技术应用项数分别为:三星(15项)、二星(13项)、一星(9项);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方面,不同星级高频绿色建筑技术应用项数分别为:三星(7项)、二星(6项)、一星(4项);在室内环境质量方面,不同星级高频绿色建筑技术应用项数分别为:三星(9项)、二星(7项)、一星(5项)。不同星级高频绿色建筑技术应用项数分别为:三星(44项)、二星(42项)、一星(30项)。可以看出,随着绿色建筑星级的提高,所需应用的绿色建筑高频技术显著增加。
5、结语
本文通过统计分析,从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以及室内环境质量五个方面,统计分析了绿色建筑技术措施的应用情况(住宅建筑56项、办公与商业建筑88项),给出了不同星级住宅建筑及办公与商业建筑高频应用绿色建筑技术体系。本研究为无锡市绿色建筑发展提供参考,同时可供其他夏热冬冷地区绿色建筑项目借鉴。
参考文献:
[1]程志军,叶凌.绿色建筑技术应用分析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修订建议[J].建筑科学,2012,(02):1-7+22.
[2]叶祖达.我国绿色建筑的设计技术选择分析[J].现代城市研究,2013,(10):60-69.
[关键词]绿色建筑;评价体系;适宜性技术
引言
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持续恶化,是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行业发展迅速,所造成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据统计,我国建筑能耗已占社会总能耗的30%以上,建筑垃圾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1/3,建筑所造成的水污染和生态破坏更是触目惊心。如何切实有效地降低建筑的资源消耗,平衡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成为我国亟需解决的问题。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是绿色建筑的技术灵魂,“因地制宜”是绿色建筑创建的基本原则。绿色建筑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更多关注建筑的设计、建造、使用和拆除全过程对于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同时,在保证建筑使用功能和安全性的基础上,尽可能提高建筑品质,改善生活、工作环境的舒适性。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等重要政策文件的同时,不断完善绿色建筑技术标准和相关管理制度,培养绿色建筑产业,推动绿色建筑规模化和普及化。
1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简介
我国于2006年3月正式推出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并在随后迅速完善相关管理要求和技术细则,标志着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认定和技术指导体系基本建立,绿色建筑的概念得以标准化和具体化,为全国范围内绿色建筑推广打下前期基础。目前,新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已修订完成并颁布,评价方式由原来简单的措施条款符合性检查改为打分制,绿色建筑技术措施被区分权重,使得绿色建筑的评价更为科学、全面、合理。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制定,是以我国的基本国情为出发点的。针对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我国分别制定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并且,针对民用建筑的不同使用功能,细化形成了《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商店建筑评价标准》和《绿色宾馆建筑评价标准》,由此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绿色建筑的认证有一套相对固定、严格的程序,包括材料准备、材料形式审查、专家审查、备案、公示公告、证书发放。经过绿色建筑认证后,可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为提高项目进行绿色建筑认证的积极性,我国按工程进展阶段的不同,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分为“设计阶段标识”和“运行阶段标识”。“设计阶段标识”在项目完成施工图审查后即可申请,仅考评项目设计的绿色化程度。“运行阶段标识”则是项目竣工并投入使用1年以上方可申请,考评项目绿色建筑技术/产品的落实情况,以及实际运行的绿色化程度。目前绿色建筑标识均由国家住建部备案、颁发和管理。量大面广的民用建筑是我国实施建筑绿色化的重点,因此相应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成为当前绿色建筑评价的主流标准。该标准基于“四节一环保”的要求,在内容上划分为“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施工管理”和“运营管理”共7个版块,其中进行“设计阶段标识”的项目不需要参评“施工管理”和“运营管理”。每个版块的条款分为“控制项”和“评分项”两类,其中,“控制项”为绿色建筑的前提条件,如果参评建筑未能满足控制项中的任何一项,则判定为达不到绿色建筑要求。“评分项”是划分绿色建筑等级的可选项,每个“评分项”基本对应一项绿色建筑技术/产品,并根据该技术/产品的绿色化程度和重要性赋予不同分值。实际工程项目进行绿色建筑认证时,在确认满足所有“控制项”的基础上,根据其所采用的技术/产品的得分情况,区分该项目的绿色建筑等级。根据绿色化程度的不同,绿色建筑分为一星级、二星级和三星级。为方便推广,住建部从2009年起将一、二星级绿色建筑的评审权限下放至各省、直辖市的住建部门。我省一、二星级绿色建筑的评定,所执行的标准为地方标准《福建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T13-118-2014,由省住建厅委托的福建省海峡绿色建筑发展中心统一组织评审。三星级绿色建筑的评定,所执行的标准为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由国家住建部委托的住建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和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组织评审。
2福建省适宜性绿色建筑技术简介
一项建筑技术的绿色化程度和经济性,与建筑所处地区的气候、资源、人文环境息息相关。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地域条件存在差异,为此,充分调研和分析建筑所在地域条件,“因地制宜”进行绿色建筑技术的使用,遵循“被动式技术措施优先、主动式技术措施优化”策略,是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福建省地处沿海,建筑气候上骑跨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两区,山多平地少,夏季闷热,过渡季节长,常年较为湿润。大量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表明,自然通风、遮阳、立体绿化、围护结构自保温体系等,是具有我省特点的适宜性绿色建筑技术,应予以大力推广[1]。
2.1自然通风
我省多数地区夏季和全年平均风速均在1.5m/s以上,具备自然通风的基础条件。而且,开窗通风在我省有着良好的群众生活根基,人们无论是过渡季节还是冬、夏两季普遍有开窗加强室内通风的习惯。自然通风有着两方面的突出优势:一是改善室内空气品质;二是在两个连晴高温期间的阴雨降温过程或降雨后连晴高温开始升温过程的夜间,室外气候凉爽宜人,通风能带走室内余热或积蓄冷量,减少空调使用,降低建筑能耗。自然通风属于被动式、低成本技术,不耗能,且对建筑品质提升效果明显,但应在建筑的前期规划和设计中予以充分考虑。在实际工程设计中,通常结合计算机辅助模拟对建筑方案的通风效果进行分析,并通过调整建筑形体、朝向、室内布局和增加通风辅助设施(导风板、通风器)等方式进行优化。我省较为显著的季风特征,是进行自然通风设计的主要依据。除此之外,水陆分布、地势起伏、表面覆盖物等条件不同,会对局部微气候产生影响,形成地形风,如山谷风、巷道风等。当季风不明显(季风转换期)时,地形风是建筑自然通风设计的重点考虑因素。建筑布置及朝向是自然通风首要考虑的因素。按建筑群排列方式,错位排列、斜向排列及自由式排列的自然通风效果较好,如图1所示。若受各方面因素限制采用平行排列的形式,为改善后排建筑的自然通风条件,可在前排建筑做垂直通风口,或利用底层个别位置做“过街楼”,也可将底层全部架空做水平通风口,如图2所示。此外在立体布置方面,可采用“前低后高”和有规律的“高低错落”的方式,为自然通风创造条件。在单体建筑的设计方面,应重点关注建筑通风开口面积和位置,以及合理利用外挑檐、挡风板等构造,形成良好的风压差,提供自然通风的基础条件。如图3所示。在室内平面布局方面,应统筹各房间及其开口位置,设计良好的通风路径形成穿堂风。此外,采用灵活的室内分隔措施,如通风隔断、带可开启扇的通风门(老虎窗设计)等,可显著加强室内通风效果,如图4所示。
2.2遮阳
窗户是建筑围护构造中热工性能最为薄弱的环节。通过设置建筑遮阳,可有效降低夏季透过窗户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得热、减少空调能耗和提高室内舒适性的同时,也可起到良好的防雨作用,避免梅雨季节因外窗无挡雨构造不能开启通风,而造成的空调时间变长,能耗增加。建筑各个朝向的遮阳形式选择与朝向所受日晒时间长短及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我省夏季太阳辐射在东、西向最大,因此在建筑东、西向外窗设置外遮阳十分必要。并且,因东西向太阳高度角随时间变化,宜采用综合遮阳。南面由于太阳入射角变化较小但日照时间长,所以宜采用水平遮阳。北面由于直接日射较少,不作为建筑遮阳的重点,可采用水平遮阳。我省建筑各朝向遮阳需求系数及适宜的外遮阳形式如图5所示。另外,天窗受夏季太阳直射得热大,也应采用遮阳措施。建筑遮阳形式有多种多样,如利用建筑形体(形体凹凸、阳台、挑檐等)形成的自遮阳,外窗固定外遮阳构造,外窗活动遮阳设施,中空内置百叶玻璃窗,以及外窗玻璃自身遮阳等。从阻断热辐射的效果上看,设置外遮阳最为有效。外窗进行遮阳设计时,应优先采用建筑构造遮阳,其次考虑采用安装构件的遮阳,当两者都不能达到要求时再考虑提高窗自身的遮阳能力,原因在于单纯依靠窗自身的遮阳能力不能适应开窗通风时的遮阳和防雨需要。在建筑方案设计时统筹考虑外遮阳构造,可达到建筑美观与节能的双重效果。常见外遮阳形式的工程实例如图6所示。
2.3立体绿化
建筑立体绿化是增加绿化覆盖率,改善居住环境的有效措施。我省气候条件较为优越,植物成活率高,后期维护难度低,因此推广立体绿化有着天然优势。立体绿化分为屋面绿化和垂直绿化。屋面绿化是指在高出地面以上,周边不与自然土层相连接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等的顶部以及天台、露台上的绿化。屋面绿化具有隔热节能、提供休憩活动场所、提高顶层热舒适性、改善城市热岛效应等显著优点。垂直绿化是指利用植物材料沿建筑物立面或构筑物表面攀附、固定、贴植、垂吊形成立体空间的绿化方式。垂直绿化植物的选择,与种植地的生境条件息息相关。东南向的墙面或构筑物前应以喜阳的攀援植物为主;北向墙面或构筑物前应栽植耐荫或半耐荫的攀援植物;在高大建筑物北面或高大乔木下面遮荫程度较大的地方,应选择耐荫种类。垂直绿化设计应保证室内对采光、通风的正常需求,并综合考虑植物的观赏效果和室内功能要求。同时,应考虑后期养护需要,采取合理的节能节水浇灌措施。建筑采用立体绿化,屋面和墙体的设计条件会有所变化,应重点对结构荷载、防水、防腐等方面的要求进行复核,避免覆土重量、植物根茎穿刺等影响建筑物的安全性和功能性。同时,应合理选用植物类型,形成易于养护、相对稳定的植物群落,避免后期植物死亡造成负面影响。常见立体绿化实例如图7所示。
2.4建筑围护结构自保温体系
改善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提高人体舒适度,从而降低建筑物的采暖和空调能耗,是降低建筑能耗的最基本方法。北方全年气温较低,气候干燥,为此北方建筑的围护结构重点在于阻断室内热量散失,加强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常用做法是在外墙部位采用高效的保温材料,设计复合墙体及屋面。而相比之下,福建省地处南方沿海,夏季闷热,冬天湿冷,过渡季节长,由此决定福建省建筑围护结构应考虑阻断室内外的冷热量传递,适度提升整体隔热性能的同时,又能在需要时(夏季、过渡季节的夜晚等)进行有效散热。因此,在我省范围内进行建筑围护结构设计,需要进行统筹考虑,不能一味提高其热工性能要求,否则将造成建材过度使用,经济社会效益不高。经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我省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建筑围护结构自保温体系,相应的自保温产品也已能够基本满足当前建筑节能发展的需要。典型的自保温墙体材料有加气混凝土砌块、粉煤灰(陶粒)小型空心砌块、淤泥烧结多孔砖、煤矸石烧结砖等。这些自保温砌块(砖)不但可以满足我省墙体隔热保温要求,而且多数可以就地取材,甚至于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具有较高的经济社会价值。常见自保温砌块(砖)的类型和保温隔热基本原理如图8所示。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绿色建筑;住宅;施工技术;要点
“绿色建筑”诞生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环境保护的大背景下,指的是工程建设过程中破坏生态环境平衡,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能耗与资源消耗。因此我们说绿色施工的本质就是节约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工程建设过程中依托先进技术与管理方案,减少能源消耗,有效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品质。
1绿色建筑住宅施工技术
绿色建筑施工技术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1)合理选择施工设备与材料,使用节能、环保、低碳及绿色材料;(2)项目工程施工设计时遵循绿色理念。引入先进的技术与管理模式,培养全体从业人员的绿色环保意识,推动绿色施工的实现,提高施工效益;(3)绿色建筑施工过程中最大程度节约资源,监控施工质量,避免出现返工情况,有效控制原材料的消耗;(4)强化绿色建筑住宅施工管理,对施工中产生的废弃物及时清理,有效控制周围环境,避免产生环境污染。所以说,住宅施工中引入绿色建筑施工技术,可以有效改善人们居住环境,达成绿色建筑发展的初衷,实现和谐社会。
2绿色建筑住宅施工案例
某住宅建筑项目由2栋塔楼与2层地下室构成,建筑总面积约为100000㎡,设计高速100m,主要采取剪力墙结构,地下室采用抗浮设计,外墙采用内包围形式,具体工程建设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规章制度,严格执行绿色施工技术要求。
2.1环境保护
施工场地入口处设置标识牌,提醒施工人员注意环境保护,施工场地中设置各种显著的环境标识,做好施工场地绿色;合理划分施工场地,将施工区、生活区及办公区区分开来,严格执行绩效考核制度。施工开始后与环卫所合作,分类回收每天施工场地产生的垃圾,及时处理一些不能再次使用的来及,确保整个施工场地并无大量垃圾堆积;施工场地中用到的具有毒性的材料单独保管,安排专人复杂,避免材料泄漏等污染场地;人工挖孔桩时深度≥6m时利用空压机送风,确保井下施工人员具有良好施工环境;现场土方回填、基坑开挖等外漏土方施工过程中,使用安全网覆盖土方,避免出现扬尘污染。
2.2优化使用材料与资源
对于施工材料其技术要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在进行图纸设计时,要提高材料的有效利用率,同时,对材料的耗损率进行控制,尽量低于30%;(2)严格按照施工预算对材料进行购买和存储,确保材料的质量,定期对材料进行整理,做到摆放有序,在运输和搬运途中,尽量避免受到丢失和损坏;(3)住宅结构选择材料时,为确保其施工质量,尽量选择高性能的混凝土和高强度的钢筋、商品砂浆、等,对施工工序进行优化,做到尽然有序;(4)在选择维护材料时,应尽量选择绿色环保、结实耐用且方便安装和拆卸的防护材料,从而避免环境受到破坏。此外,严格控制现场施工中混凝土使用量,浇筑前计算用量后报上供应计划,剩余混凝土浇筑门窗洞口,通过这些合理有效的控制措施,大幅度提高混凝土利用效率。
2.3水资源使用
施工场地处于地下水资源丰富的区域,利用人工挖空桩的方式开挖积水井,其直径为90㎝。充分利用地下水,将经过沉淀处理的雨水直接排入井内,将加压泵设置在井口出,为施工、洗车机及搅拌机提供水源,大量节省水资源;厨卫均采用节水式水龙头与阀门开展供水。节省大量资本。
2.4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该住宅建筑工程对于施工阶段所有的材料堆积区和作业区域度进行了规划,科学合理的布置,对于地下室顶板也有效的利用起来,办公区、生活区和材料堆放区也进行了规划,统计下来,所有的材料加工场地合计达到4500㎡,而对于一期中地下室周边所缺少的土方也利用了二期开挖坑基时的土方进行回填,这样有效避免了场内外的土方运输。
2.5施工管理方面的技术要点分析
在建筑住宅进行施工时,为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对施工成本进行有效控制,施工单位要建立和完善好其管理机制,做到规划管理、组织管理、人员安全管理、实施管理和验收管理同步进行,对于表现突出的先进工作者要进行奖励,同时,对于拖后腿的员工也要有相应的处罚措施,这样才能对施工进度、施工质量和人员安全起到保障,为建设绿色建筑住宅提供可靠保证。
3结语
总而言之,国家政府大力推行绿色建筑,这是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高度重视绿色建筑住宅施工技术,强化施工技术管理,促进施工人员环保意识的提高,才有助于推进绿色建筑住宅施工质量的提高,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希望通过本文论述,为同行从业者提供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杨锦程.浅谈绿色建筑住宅施工技术的要点[J].科技与企业,2015(01):34-36.
[2]于中琳.绿色建筑住宅施工技术要点[J].黑龙江科学,2014(08):112-114.
关键词:绿色建筑技术;发展策略
1 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发展现状
2005年,建设部出台《绿色建筑技术导则》,不但给予绿色建筑明确定义,而且对于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智能、运营管理等技术要点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将原有分散的绿色建筑技术措施统一在“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与环境保护”的技术框架之下,使绿色建筑技术从研发到应用目标更明确、体系更集成化。
在技术创新方面,我国已接近高端技术研究领域的领先水平。2004年,建成的上海生态建筑示范楼,汇集了国内外104家产、学、研联合体,涉及l2个交叉学科,集成了国内外最先进的绿色建筑技术和产品,力争达到“综合能耗为普通建筑的25%,再生能源利用率占建筑使用能耗的20%,室内综合环境达到健康、舒适指标,再生资源利用率达到60%”。具有自然通风、超低能耗、天然采光、健康空调、再生能源、绿色建材、智能控制、资源回用、生态绿化、舒适环境等十大技术特点。通过对所实施的技术体系进行跟踪实测(表1),开展新技术、新产品后续应用研究,上海生态建筑示范楼已被打造成绿色建筑技术推广平台和教育示范基地。
绿色建筑的推广不仅对于传统建筑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相关的落后产业进行技术更新、产品换代,与建筑行业一起迈向绿色产业的新时代。绿色建筑对于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推动作用尤为明显,我国具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资源,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现已具有显著的规模和经济优势.力争到2010年使可再生能源消耗量达到能源消耗总量的10%,到2020年达到15%。
表1上海生态建筑示范楼所采用的技术体系
2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发展瓶颈问题
(1)引进技术还需本土化。绿色建筑技术研究在国外发展得较早,已有大批的成熟技术和定型产品,如何引进国外技术并转化为适宜本土的技术,同时利用国产材料降低成本,可在国内大量生产并推广应用,是目前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除了引进技术和产品,国外的绿色建筑扶持政策和绿色建筑评估体系都已相对成熟,我国在借鉴经验的同时,也应密切结合本国国情和体制特色,制定适宜的、本土的、可操作性强的标准和规章。
(2)亟待降低技术成本。以“绿色地产”为卖点的一系列高端楼盘和部分投资巨大的示范项目将大众引入“绿色”即“生态”、“生态”即“贵族”的误区。绿色建筑因为采用了多项新技术和新设备,必然增加初期的投资和成本,以上海生态建筑示范楼为例,其建筑面积造价为4603元/m2 ,比同类型普通办公楼高出约1400多元,成本增长率接近50%,这些超额投资预计需22.3年才能收回。高科技含量、高成本投入、长期缓释型回报都使绿色建筑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开发商、消费者难见即时利益,自然不愿意为此买单,成本高昂必将阻碍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3)产业化水平低。虽然对节能、节材及环保等关键产品的需求迫切,但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且适应市场机制的环保经济产业链,许多与绿色建筑相关的行业,如建筑施工行业的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还较低,由于缺少专业的高素质施工队伍,对新技术和新材料没有应用经验,大大降低了绿色建筑设计的完成度。国外绿色建筑产业化程度较高,以既有建筑改造行业为例,瑞典有1500多家节能改造公司,他们首先评估待改造房屋,然后向银行贷款进行改造,改造后用节约能源节省下来的费用偿还贷款,7~10年后,住户即可开始享受改造后的成果。这种由节能改造公司推动改造的方法大大优于由政府出资并组织进行改造的方式,同时对节能改造行业给予减免税务和低息贷款等措施,大大促进了改造行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因此,我国应尽快提高绿色建筑相关产业的整体水平,依靠相关产业发展带动技术更新换代。
(4)经济效率与生态效率的博弈。“衡量绿色建筑技术优劣的首要标准,是看其在提高建筑的资源利用效率上的贡献度,而不是仅关心其对自然环境依赖度的绝对降低值[2]。”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的目的在于提高建筑对于资源的利用率,大量的技术叠加未必能达到资源利用和配置效率的最佳,往往增加成本的同时反而降低了综合效益。一味地在绿色建筑中应用多项技术而获取最佳的生态效率,而不顾及投资和开发以及使用上的经济效率,只能背离建设绿色建筑的最初目的。发展绿色建筑技术不能只专注于技术本身,如何选择技术、集成和优化多项技术也同等重要,因此,对于技术系统化、集成化和技术优选等研究的进程也决定着绿色建筑技术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3绿色建筑技术发展策略
结合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目前所面临的具体困难,绿色建筑技术发展定位应更加明确,适时地转变技术理念、调整技术路线、拓宽研究方向。都将有效地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
3.1 转变技术理念
(1)环境观。恩格斯曾说:“人类不能陶醉于对自然的胜利,每次胜利之后都是自然的报复。”技术千百年来一直是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工具,人同自然的关系一直被技术至上的思想所左右,科学技术一直是为人类向自然索取而服务。“以人为本”被误解为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但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以人为本”将转向“以自然为本”,其实两者并不矛盾,保证自然的生态利益才能保证人类生存的根本利益,因此,对技术的理解必将随之发生根本性变革,更多的技术应用将会把生态效益置于首位。
(2)能源观。2006年我国房屋建筑总面积为395亿m2,总商品能源消耗约5.63亿t标准煤,占当年社会总能耗的23.1%[3],而1996年建筑总商品能源消耗为2.43亿t标准煤,l0年时间增加了1.3倍。2006年底,全国政协调研组就建筑节能问题提交的调研数据显示:按目前的趋势发展,到2020年我国建筑能耗将达到9.1亿t标准煤的水平。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应用体系是架构于“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环境保护”的整体思想之上,其中又以“节能”为目前绿色建筑推进工作中的突破口。我国发展绿色建筑节能的具体目标是“大力推动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严格实施节能50%设计标准,直辖市及有条件地区实施节能65%,‘十一五’后期建筑节能1.1亿t标准煤”[4]。我国建筑能耗还有很大的下降空间,降低建筑行业能耗将是整个节能减排计划中的重要环节。同时,我们也应适时转变能源观念,从传统的节约思想――节流,转向可再生思路――开源,只有开发新的替代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3)经济观。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经济增长、经济效益、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的社会再生产活动。经济增长、经济效益、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如果为追求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而将生态环境置之不理,当时的经济虽然得到迅速发展,但必然会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自然的恶意报复,而后经济发展将会停滞不前,甚至萎缩后退。绿色建筑技术不能只专注于技术本身,而应面对除了技术本身之外、影响技术发挥效用的种种因素,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对其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在两者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谋求共同利益、和谐发展,才能保证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
3.2 调整技术路线
(1)构建多维度技术体系。绿色建筑的技术体系区别于传统建筑技术体系的独立、单一和割裂,具有复合、多维度、相互联系的特点。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绿色建筑作为城市中的单体模块分配给它的功能配置;二是绿色建筑个体内部的技术集成系统;三是从全寿命周期角度构建绿色建筑在设计、施工、使用中的技术综合系统。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的组成要兼顾城市整体和建筑单体,兼顾建筑内部的不同专业技术系统,还要从时间维度上兼顾到各个阶段的技术集成。
(2)走集成优化路线。技术组织方式也面临着变革,传统的技术路线割裂而封闭,而绿色建筑技术要求组织模式模块化、系统化、整体化,只有技术优化才能使各项技术发挥最大作用,达到最佳效果。“技术集成度是最大限度发挥各种技术优势的关键所在”[2]。孤立地提高系统各部分的效率,反而易使整个系统效率降低;不分主次的一一满足功能需求,没有技术进行优选,多项技术的简单叠加,也容易造成系统冲突和成本增加。因此,引入“整合设计”思想、注重技术集成与优化,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功效。
(3)推广分布式能源系统。分布式能源系统是在较小的区域内,利用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气、煤层气等新能源实现冷、热、电三联供的装置。连同其配套装置共同构成的集成系统。分布式能源系统优势在于根据用户的能量需求特点,利用一系列满足环保要求、适合就地生产的能源供给方式,按需供能,在用户端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达到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成本、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提高安全性和可靠性的目的,为用户提供更多选择。传统的集中式能源系统面对用能高峰期和突发灾害应对能力较差,同时在能源传输上也存在着巨大浪费。以采暖供能为例,我国北方地区建筑物冬季采暖消耗的能源达1.3亿t标准煤,占全国能源生产的11%,向空气中排放的CO2达1.9亿t,SO2约300多万t,烟尘30多万t,如果采用建筑物小规模联供技术,相对于目前利用化石燃料的能源技术相比,污染物排放较少,有助于改善目前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3.3 拓宽研究方向
(1)引进技术本土化。积极引进新技术和新产品是短期内迅速达到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有效途径。但引进技术必须经过本土化改造,才能适应本国国情。绿色建筑技术是基于当地气候条件,符合当地社会经济文化水平、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技术,因此,其本质具有较强的地域性。深入研究如何将引进技术本土化,有益于采用地方材料来降低成本,有助于提高技术能效,更加有利于在地方迅速推广技术。
(2)适宜性技术开发。适宜性技术是依据地域自身条件地限制,针对地方资源、自然气候特点、经济发展状况、地域文化传统,将现代技术有选择的与地方传统技术结合起来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因地制宜”是其最主要的特征。适宜性技术既不主张依赖高技术。也不主张只采用低技术,只需符合现实需要和实际情况,结合当地的建造方式,选取适宜的、有效的、适度的技术。开发适宜性技术是引进绿色建筑技术本土化的主要方法,同时也是全球化与现代技术对于地域性的回应。
4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