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综合管理规划

综合管理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综合管理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综合管理规划

综合管理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市政工程;管线综合规划; 管位

近20 年来,我国城市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所需各类市政管线必将日渐增多,且未能和道路同步施工,城市道路二次开挖现象非常严重,不但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交通堵塞,也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如何宏观控制及管理市政管线一直是困扰设计单位和业主的难题。

1、3种道路形式的管位布置

目前城市道路较典型的有 3 种( 24 m、42 m 和60 m 宽) , 其中 24 m 宽道路只有车行道和人行道,无快、慢车道之分; 而 42 m 宽道路有快、慢车道及人行道之分; 60 m 宽道路分快、慢车道及人行道, 且中间分隔带较宽。5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6( GB50289―89) ( 以下简称5规范6) 规定: 道路红线宽度超过 30 m 的城市干道宜两侧布置给水配水管线和燃气配气管线; 道路红线超过 50 m 的道路城市干道应在道路两侧布置排水管线。笔者通过工程实践及进行经济比较后建议 45 m 以下道路不必分两侧设给水及燃气管线, 这一方面是为了减少管线数量, 另一方面分两侧设给水及燃气管线虽然避免了管道横穿道路, 使街坊预留管投资减少, 但却造成主管投资增加, 其综合造价至少增加 20% , 同时使管道的管理维修负担增加。因此, 前两种形式道路宜单侧布置管线, 而后一种形式道路应采用双管线布置。

1.1、24 m 宽道路

24 m 宽道路的管位布置见图 1。

图 1 24 m 宽道路管位布置图

由于雨、污水管管径较大且埋深较深, 故将其布置于车行道下, 又遵循江南一带城市的习惯做法( 雨水管布置于道路的西、北侧, 污水管布置于道路的东、南侧) , 将雨水管定位于离道路中心线西、北侧2. 0 m 的位置, 而污水管设置于离道路中心线东、南侧 2. 0 m 的位置。给水管管径小、埋深浅且是压力管道, 检修频率高, 一般设于人行道下且便于消火栓的设置, 因此将给水管布置于距人行道侧 2. 0 m 的位置。由于通讯公司较多, 又有各自的电信管, 若各走各的管位势必使管线综合规划与管理更为复杂。笔者通过借鉴某些工程实践经验认为, 既然电讯管及有线电视管线均为传输信号之用, 埋深均较浅, 因此将所有电讯管和有线电视做成小管沟形式,见图 2

图 2 电信及有线电视管沟做法

设计综合电讯管沟前, 各电信及有线电视主管部门应协调好资金、管理等有关事项, 并预测各部门所需孔数。若 4 孔数不够则可将管沟加大尺寸, 但一般将管沟宽度控制在1. 5 m 以内( 含基础宽度) 以便控制管位, 管沟深控制在 0. 60 m 以内( 含基础深) , 管沟覆土按规范取 0. 70 m, 这样电讯管沟深

1.2、42 m 宽道路

42 m 宽道路布置见图 3。

图3 42 m 宽道路管位布置图

一般业主均不愿将雨、污水管设置于快车道下,而愿设于非机动车道下, 其原因在于下水管易堵塞且需经常清通而影响交通, 若将雨水管分两根设于慢车道下又会带来雨、污水管的间距问题。按照上海市5市政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6( DBJ 08- 220- 96) 中的同沟槽施工方法, 一般在 4. 5 m 的慢车道才可勉强安排下雨、污管线。另外, 电讯管沟深一般为 1. 3 m, 因此将煤气管、给水管覆土控制在1. 4 m 左右, 江南一带大多数城市污水主管埋深均达到甚至超过 6. 0 m, 按/ 大路埋大管0原则, 42 m宽道路的雨、污水管均为主干管, 因此笔者认为应将雨、污水管道安排在快车道下, 另外通过加大管道坡度、提高管道内水流速度来保证管道施工质量以减少管道维修频率。这样, 又可将慢车道留给其他管线作通道, 热力管则设置于中间分隔带下。

1.3 60 m 宽道路

60 m 宽道路的管位布置见图 4。

图 4 60 m 宽道路管位布置图

这种道路一般为景观道路, 两旁建筑均后退道路红线一定距离, 而将该范围用作绿化带。5规范6要求这种道路的给水、排水、燃气采用双管线布置。以上管位布置均针对沥青路面而言, 若路面为水泥板块白色路面, 为了避免破坏板块的整体性和板块受力时造成应力集中而使板块出现裂缝, 将检查井布置在板块正中或齐缝式布置来适当调整管位。

2、管线高程控制

合理安排好各管线平面位置后还应合理控制各管线高程。一般来说, 从上至下管线顺序依次为电力管( 沟) 、电讯管( 沟) 、煤气管、给水管、热力管、雨水管、污水管。电力管( 沟) 一般深为 1. 2 m 左右, 电讯管沟深为 1. 3 m, 因此将煤气管、给水管覆土控制在 1. 4 m 左右, 而将雨、污水管覆土控制在 1. 5 m 左右, 即可在高程上使各管线基本相互错开。若管线在高程上相碰, 则遵守/ 压力管让重力管、小管径让大管径、支管让干管0的原则。

3、管线间距控制

《规范》规定, 一般市政管线之间的最小垂直净距为 0. 15 m, 个别管线如电力管沟与其他管线最小垂直净距为 0. 50 m, 这在实际工程操作时很难做到。一般管线净距> 0 时即可施工, 5上海市排水管

道通用图6在排水管道之间净距大于零且小于管道基础厚度的情况下采用管道混凝土方包加固, 因此在市政管线综合规划时, 除电力管线同热力及燃气管交叉时最小垂直净距争取控制在 0. 5 m 外, 其他

管线综合规划时的管线最小垂直净距> 0 即可。在实际工程设计或施工时有些管线很难避开, 如雨、污管线因受各因素制约而无法相互错开则做成交叉井形式, 将污水管线直接穿过交叉井, 而雨水管线在井

中断开( 见图 5) 。

对于小管径压力管线与重力管线交叉无法避开时, 可采用 4 个 45b弯头绕开(见图 6) 。

若该压力管为给水管且从重力管上方走行而覆土不够时, 可从排水管下方走, 但给水管须做钢套管以免水质污染。

综合管理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综合性海岸带管理;综合性海岸线规划;海岸带;海岸线

Discussion on the Comprehensiv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Coastal Region/Chen Fei,Wang Lingshu

[Abstract] The study on th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the coastal region in China is just at the beginning stage.The most urgent thing to do now is to learn from foreign experience of success and utilize the concept of comprehensiv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coastal region,placing stress on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spatial relationship and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integrity among management departments,etc.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coastal region,comprehensive planning of coastline,coastal region,coastline

1、引言

据世界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992)估计,世界上60%的人口居住在距海岸线100 km的海岸带地区。世界海岸带大会(1993)预测,进入21世纪,发展中国家的2/3人口将居住在海岸带地区[1]。然而,海岸带也是生态环境脆弱带之一,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以及各自为政的城市建设已给海岸带造成了巨大的环境和景观压力。由于沿海区域的复杂性,近年来综合性海岸带管理(ICM)与规划逐渐被视为指导沿海区域内不同人类活动及相关管理的一种支配方法[2]。

作为沿海国家之一,我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发达地区也主要集中在沿海。然而在城市规划日益受重视的今天,我国对海岸带的规划和管理却相对滞后,因此,科学管理、有效利用沿海地区的资源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将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综合性海岸带规划管理系统,希望能对我国的海岸带规划与管理起到启发和促进作用。

2、概念释义

2.1海岸线与海岸带的概念辨析

区别对待海岸线与海岸带将有助于更好地对综合性海岸带进行管理。

2.1.1海岸线

地理学所指的海岸线是指陆地与海洋相互交汇的地带,也是位于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影响的叠合地带。规划学科里的海岸线概念不同于地理学科的海岸线概念,它是一个空间概念,包括一定范围的水域和陆域,是水域和陆域的结合地带。但目前海岸线尚无统一的界定标准。我国学者张谦益认为,海岸线的陆域界限一般以滨海大道为界,海域界限一般以低潮线向外平均伸展500 m等距线为界[3]。

2.1.2海岸带

海岸带的地理区域包括近海水域、潮间带和潮上带的沿岸陆地部分。我国科学家认为海岸带范围的外界应为海水波浪和潮流对海底有明显影响的区域,以及人类的生产活动最频繁的区域;其内界应包括特大潮汛(含风暴潮)涉及的区域,河口海岸则为海水入侵的上界[4]。一些学者将滨海地区划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内陆地区、滨海土地(包括湿地、沼泽地和人类聚居并直接影响邻近水域的地区)、滨海水域(如入海口泻湖和浅海水域等)、离岸水域(是国家领海范围内离岸200 n mile的水域)和远海[5]。我国著名学者陈述彭则将海岸带定义为:以海岸为基线向两侧扩散而且辐射的地带。他认为海岸带向陆还应包括古海岸即海相与陆相相互沉积所达到的范围,以及现代三角洲河流的潮汐顶托点;海岸带向海应包括海洋岛屿、人工岛屿,以及岸外辐射沙洲[1]。

2.1.3海岸线与海岸带的关系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两者的关系为:海岸带所涉及的范围相对较大,主要通过各有关部门的综合性管理来加强保护,而海岸线被包括在海岸带范围之内,是目前各地通过景观规划等手段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业的主要地带(图1)。

2.2综合性管理与规划

2.2.1综合性海岸带管理

综合性海岸带管理(ICM)已具有四十多年的历史[6]。世界银行组织把综合性海岸带管理(ICM)定义为:“通过跨学科间相互协调的手段对沿海区域内的问题进行定义和解决,这个手段包括‘在由各种法律和制度框架构成的管理程序指导下,确保沿海区域发展和管理的相关规划与环境和社会目标相一致,并在其过程中充分体现这些因素’,追求沿海区域内利益的最大化,同时将各种人类活动对于社会、文化以及环境资源的消极影响最小化”[2]。Cicin-Sain和Knecht教授(美国德拉威州大学,1998)将综合性海岸带管理定义为:“在保持连续和有力的程序下,对于可持续利用、发展和保护沿海与海洋区域内资源的决策”。比较以上两个定义,可以看出,两种概念都强调如何保护和可持续性利用沿海区域内的各种资源。因此,加强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是综合性海岸带管理的关键问题。而根据Sorensen(1997)的说明,在“综合性海岸带管理”这个概念中,“综合”既包括同一等级不同经济部门间(如渔业、旅游等部门间)的水平整合,也包括不同级别部门间(包括国家级的部门和地方部门间)的垂直整合[6]。

2.2.2综合性海岸线规划

综合性海岸线规划主要包括空间在横向上的协调和空间要素在纵向上的关联与统一。空间在横向上的协调指各地区的海岸线规划应注意与相邻岸线在景观、功能等方面相协调、相关联,包括根据岸线的资源条件,合理划定港口、近海工业、居住生活、旅游度假、休(疗)养、海水养殖、生态保护等功能区,避免不同功能区间的相互干扰,如港口的选址,应尽量远离旅游岸线,尤其应远离海水浴场等。空间要素在纵向上的关联与统一主要指各地区的海岸线形象应与所在城市的整体形象一致,注重各空间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塑造富有个性的海滨城市景观。

2.2.3综合性海岸带管理与综合性海岸线规划的关系

从以上分析可知,综合性海岸带管理的研究范围较广,内容较全面,海岸线规划只是其中的一项专题研究。因此,本文主要针对综合性海岸带管理进行探讨。

3、国内外相关研究与规划实践的介绍与分析

澳大利亚地处大洋洲,资源丰富、环境优美。因其四面临海,且大部分的城市分布在沿海地区,所以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很重视对海岸带地区的规划和管理,其综合性海岸带管理已逐步形成自己的体系。维多利亚州的国家级海洋公园和海洋保护区体系是其中一个较大的系统。

3.1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国家级海洋公园和海洋保护区体系

3.1.1概况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国家级海洋公园和海洋保护区体系是依据《1975年国家公园法》建立的[7],整个体系包括13个新成立的国家级海洋公园和11个小型的海洋保护区(图2)。

该体系将维多利亚州整个海岸带范围内的一般地域与重点地域相结合,其中,所有海洋公园和海洋保护区的面积大概占维多利亚州海岸水生面积的5.3%[8]。建立这些海洋公园和海洋保护区的目标是确保维多利亚州生物的多样性,继续保持良好的海洋环境。13个海洋公园主要保护维多利亚州内具有代表性的海洋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和生物链;11个海洋保护区占地面积约为900 hm2[7],主要保护具有显著自然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小型区域。

在《国家海洋公园和海洋保护区发展战略(2003-2010)》中有5个战略目标:①保护有价值的自然环境;②保护和认证文化遗产;③加强保护区与当地社区的融合;④加强保护区内娱乐业、旅游业和参观访问的管理;⑤加强对保护区环境的研究和监控。同时,每一个战略目标都有具体的实施细节。以下罗列一些主要的方针政策:①保护和丰富保护区内的自然价值和文化价值;②确保海洋保护区管理的优秀性和创新性;③加强社区交流,培养社区居民的主人翁精神;④对外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和管理;⑤从长远的眼光看待保护区的规划和发展;⑥鼓励和发展个人及组织参与到保护区体系中;⑦认知和尊重当地土著居民的文化习俗;⑧加强保护区管理决策在环境、文化和经济发展方面的可持续性;⑨确保管理建立在科学的、充分考虑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之上;⑩充分体现规划和管理过程中的透明度,建立责任制度;保持对量化产出的关注。

3.1.2分析与评价

综观维多利亚州的国家级海洋公园和海洋保护区体系可以发现,整个系统是把沿海区域的资源保护和海洋管理结合起来的。在沿海区域的资源保护方面,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又是相结合的。例如,在环境保护体制方面,通过确认和定义自然资源的价值、状况和潜在威胁,分析未来对自然资源价值保护可能产生的主要威胁并制定相应的管理目标;制定相应的行动措施并评估这些措施的有效性,为海洋自然资源的保护提供充足的决策信息;其他保护措施(如濒危生物及其生存环境保护条例、海洋有害生物防治措施、海岸及流域活动影响、海洋事务应对和规划)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也都起到了一定作用。又如,在海洋文化资源的保护方面,保护航海历史文物等政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此外,通过举办社区教育和交流、社区咨询会议等活动,使当地居民充分了解沿海区域资源的保护体系,增强环保意识[7]。这些经验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虽然维多利亚州国家级海洋公园和海洋保护区体系是依据澳大利亚《1975年国家公园法》和《1998澳大利亚海洋政策》而建立的(后者被视为澳大利亚迈向海洋环境综合生态规划和管理的里程碑[8]),但它却不是全国性的,它与其他州的海洋保护体系并没有相互协调。因此,从这一点上来说,维多利亚州国家级海洋公园和海洋保护区体系规划并不完全是综合性的,它没有真正实现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的垂直整合与协调。

3.2我国目前的相关研究与规划管理状况

相比较而言,我国对海岸带规划与管理方面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局限于海岸线滨海景观规划,从上海浦东陆家嘴地区规划设计开始,我国东部沿海、长江流域及珠江流域的各大城市(如大连、青岛、上海、厦门、广州、深圳、北海等)相继组织了多次滨水区规划与城市设计的竞赛和咨询,其中有些正朝着综合性规划与管理的方向努力。如海口市总体城市设计的滨海岸线规划就在土地及岸线功能整合规划条款中提出了要按照土地与海岸线利用的类型与模式,把滨海区划分为若干功能区域,以便对其发展方向与开发强度做出有效的引导,加强各管理部门间的协调。功能区具体划分为:①旅游休闲区(相应为旅游度假岸线)—以休闲度假为主要使用内容,以低强度开发为控制原则;②城市生活区(相应为城市生活岸线)—根据城市总体的需要,综合居住、商贸办公和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采用中等开发强度;③港口区(相应为城市港口岸线)—以物流、加工制造为主要使用内容;④历史文化区(相应为历史岸线)—以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为主要使用内容;⑤自然资源保护区—保护自然资源,对开发行为进行强有力的控制[9]。

目前,我国的海岸带规划与管理还存在盲目跟风现象,一些地方不遗余力地开发海域资源,却很少与保护相结合,只做了一些表面工作和孤立的规划,或者只关注所在地的规划与管理,很少兼顾与相邻海岸线之间的横向协调,缺乏必要的联系与过渡,各区域之间在功能方面缺乏相互支持,甚至存在相互争夺空间的现象。这些规划往往是纯粹的海滨地区规划,主要针对海岸线的景观与旅游资源开发,缺乏与所在城市整体景观形象之间的纵向协调,如为了展现城市环境而大力建设环岛路,以市政路和公共绿带分割海岸环境与其他城市空间,甚至把海岸带的向陆与向海区域一分为二,造成整个海岸带的空间景观要素之间缺乏应有的关联性和过渡性。这些做法都是与综合性海岸带规划与管理的方向背道而驰的。

在海岸带的管理方面,我国目前主要是通过建立国家和地方级自然保护区,以及颁布海洋法规来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防止海洋生态环境的恶化。这种管理方式稍欠系统性和全面性,缺乏综合性管理的理念,其直接结果是把本应由各个管理部门相互协调的复杂任务分配到个别部门,影响了规划管理的效果。

4、结语

我国海岸带规划与管理的当务之急是要与国际接轨,适当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改进其不合理之处,逐渐摸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性海岸带规划与管理之路。主要可从以下四点来进行:

(1)做到同一等级不同经济部门间的水平整合,通过对海岸带进行功能分区等手段,充分发挥旅游、渔业、规划等部门的管理职能,加强合作与协调,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者效益的最优化。

(2)做到不同级别的部门(从国家级到地方级部门)之间的垂直整合,使上下级管理互不矛盾、协调一致,邻里之间互不争夺、共同优化。

(3)做到各地区海岸线的空间要素与相邻岸线间的横向协调,保持应有的关联性与过渡性,可以从宏观到微观进行规划研究,编制一套国家甚至全世界范围内的区域性宏观体系规划,然后逐步具体到局部地段甚至个体空间要素的方案设计,并坚持重点区域与一般区域相结合。

(4)强调各地区海岸线形象与所在城市整体形象的一致性,注意各空间要素之间的纵向关联性,塑造富有个性的海滨城市景观。

[参考文献]

[1]陈述彭.海岸带及其可持续发展[J].遥感信息,1996,(3):6-12.

[2]Xue,Xiongzhi,Hong,Huasheng & Charles,A.T..Cu-mulative environmental impacts and integrated coastal management:the case of Xiamen,China[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4,(7):271-283.

[3]张谦益.海滨城市岸线利用规划若干问题的探讨[J].城市规划,1999,23(2):50-52.

[4]赵 奔,吴彦明,孙中伟.海岸带的景观生态特征及其管理[J].应用生态学报,1990,1(4):373-377.

[5]吴晓莉,陈宏军.美国滨海地区综合管理的经验[J].城市规划,2001,25(4):26-31.

[6]Sorensen,J..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Efforts at Integrated Coastal Management:Definitions,Achievements and Lessons[J].Coastal Management,1997,25:3-4.

[7]Park Victoria.Marine National Parks and Marine Sanctuaries Strategy(2003-2010)[Z].2003,Park Victoria website,viewed 12 September 2004,parkweb.vic.gov.au/resources/07_1013.pdf

[8]Rothwell,D.& Kaye,S..A Legal Framework for Integrated Oceans and Coastal Management in Australia[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Law Journal,2001,18(3):278-293.

综合管理规划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浙江省义乌市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率先在乡镇实施路网规划、公交服务规划、强化交通养护管理职能三项工作,并摸索出一套交通管理模式,这可以为小城镇交通综合规划与管理模式提供借鉴。

0 引言

城镇化是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长期战略,发展小城镇是城镇化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小城镇的交通网络则是促进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小城镇交通规划属于区域性专项规划.应结合自身特点与当地的交通需求,在交通总体规划与城镇总体规划的框架下,编制符合实际的、有特色的城镇区域交通综合规划。

在浙江省义乌市,小城镇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群体性的膨胀发展促进了小城镇的崛起,小城镇进一步发展成为卫星城镇,几个卫星镇围绕中心城镇进行组团发展,在路网上表现为射线交通联接。在一段时间沿交通线的发展融合后便形成了一座小城市.这就是一座城市的自然发展之路。但是目前多数小城镇的路网规划布局不合理.基础设施分散,配套程度不高,对小城镇进一步发展影响较大

在这种情况下,浙江省义乌市交通主管部门适时在经济基础较好的廿三里镇开展了交通基层基础建设试点工作,提出了路网规划、公交服务规划、强化交通养护管理职能三项工作,并建立“一所三网”,其中一所指成立一家交通管理所:三网为建设农村公路建设网、农村公交运输网和农村交通管理网。重点是做好交通综合规划。

1 现状分析与评价

廿三里镇位于义乌市的东部,面积为72.2km,是中国小商品城的发源地,商品经济发达廿三里镇下辖35个行政村,8个居民区,户籍人口达4.2万,外来人口达5.6万。20世纪90年代后陆续进行的各条农村公路建设对廿三里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到起了促进和带动作用。道路里程的快速增长和客货运输市场的繁荣发展,对廿三里镇的交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公路交通现状

廿三里镇公路网、公路长度、技术等级、公路网密度情况如表1一l和表1—2所示.

由上表可知,在廿三里镇域,乡道、村道比例相当,公路普遍等级不高,以四级公路为主。

1.2分析与评价

1.2.1通行政村率

通行政村率指规划区域内通公路的行政村数与行政村总数之比。通常该指标值越大,表示通达程度越好。全镇通公路情况如表1—3所示。

1.2.2对建制村层次的指标

重点考察人口在500人以上规模的行政村的道路条件,则建制村层次的指标r为:

1.2.3公路网等级水平

公路网等级水平按下式计算:

公路网等级水平=

∑(公路里程×公路等级)/∑公路里程

计算得廿三里镇公路网的等级水平为3.62,与义乌市域2010年公路技术等级所需达到的2.72相比,路网技术等级偏低,规划中需提高公路网等级水平。

1.2.4公路网密度(见表1—4)

由表1—4可见,廿三里镇的各项指标均低于义乌市的平均水平,有必要加大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公路总里程。

1.2.5公路网连通度

公路网连通度按下式计算:

dn-----------------公路网连通度。

廿三里镇下辖35个行政村.8个居民区.以行政村为节点计算得连通度dn=0.97。廿三里镇按规划分l4个社区,以规划社区为节点,dn=1.70。说明廿三里干道网络虽基本成形,但农村公路网处于树状低级结构,路网须进一步完善。

2 公路路网规划

2.1廿三里镇经济发展预测

以金华地区和义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为依据,分析国民经济指标的增长率预测国内生产总值,见表2—1。 

 

客运量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型为:

货运量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型为:

代入具体的数据,得预测年客、货运量如表2—3所示。

2.3农村公路网预测(见表2—4)

根据预测,规划近期以增加路网长度、提高连通度为主,规划远期以提高公路等级水平为主。

2.4公路网布局规划

根据城乡一体化规划,在确定的城乡发展布局和现有农村公路网布局基础上,将规划路分为三个层次:

a)骨架路网 高等级公路和主干路构成骨架道路。沟通中心区与北、东、南三个组团片区之间的大量交通,以及连接廿三里镇与其他乡镇、地区,以一、二级道路为主,由开元街、梅林大道、商城大道、稠廿公路形成井字形路网:

b)集散道路 作为骨架路网的延伸,构成各功能区内部路网的骨架,为工业区、居住区、景区、农业区等连接到骨架路网上,同时保证骨架路网之间的联系.以二级路为主;

c)支路 作为功能区内部道路,偏远山区、景点、农业区的连接道路,以及中心区行政村至集散道路的连接路,以三、四级路为主。

廿三里镇域形成“五横四纵一高速”道路网结构.分别连接廿三里镇与主城区、东阳、苏溪、诸暨等对外交通和内部各社区的城乡统一道路网,县乡公路辅助主骨架公路网络形成一个多层次、多功能、高标准、高性能、大范围的农村公路网络系统。其中“五横”为涌金大道、大通路、诚信大道、商城大道、通宝路;“四纵”为城东路、开元路、岩路、梅林大道;“一高速”为甬金高速公路。

3 公交运输发展规划

3.1运输业发展现状

目前,廿三里镇境内拥有公交服务班线共12条。线路总里程约147km,营运车辆51台.日客运量超过2.8万人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群众的出行需求。停车场有廿三里北(900m2),廿三里南(2700m2),机动车维修点43个,企业主大都拥有小型货运车辆,大的物流配送企业没有形成。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a)公交线网、站点设置有待优化;b)公交车服务多年,需要更新和增加;c)公共交通场站不能满足需求:d)道路交通拥堵状况严重,影响公交车辆运行速度;e)三轮车、残疾车参与非法营运现象长期难以消除,从而影响地区形象,也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3.2公交线网优化

近期廿三里镇境内以优化公交线网为主。具体如下:a)调整后的公交线路为15条,线网总长150km,其中廿三里镇境内增加了25.4km,线网密度达到1.26km/km2;b)调整后公交线网重复系数约为1.2,非直线系数为1.36,线网指标更为合理。

远期因廿三里镇建设区域已纳入义乌“一体两翼”发展格局的义东北城区范同,所以进一步增大公交线路总长度,达到约20条公交线路,增设廿三里镇公交总站统一调度。

3.3运输车辆发展

公交车辆配置在主干线上投放30座以上的大客,支线上投放l3座左右的面包车。增加公交车辆数,干线上发车间隔控制在6min---8min,支线上控制在1h内。调整前后公交车辆指标见表3-1。

3.4运输场站建设

    根据廿三里镇的实际,坚持“经济实用,布局合理,方便群众”的原则,努力构筑以公交总站为中心,以村级简易站(回头站、首末站)为依托,沿线停靠站为支持的多层次和网络化公交站点体系,逐步形成镇区有站、大村有亭、小村有牌、沿线有点的格局。同时,建设一个规模适宜、功能完善、设施先进、组织合理的现代物流场站,以适应广大企业提供原材料和生产成品的运输、仓储、流通加工、信息等需要。

4 强化交通养护管理职能

    目前,义乌市的全部农村公路由公路养护管理所负责养护管理。因全市管理区域面积较大,道路里程逐年增长,养护管理难度日益增大。随着廿三里镇客货运输市场的繁荣发展和道路里程快速增长,对其交通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抓住交通基层基础建设试点的机遇,义乌市适时成立廿三里镇交通管理所,对交通管理体制进行了大胆创新,以强化农村管理。

    廿三里镇交通管理所的主要职能有:

    a)组织城乡公交线网调整,监督管理客运市场;

    b)做好辖区乡道、村道的建设养护工作,负责辖区农村公路的路政巡查和路政案件的调查处理;

    c)贯彻执行交通运输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法开展交通规费征收工作;

    d)监督管理农村货运市场,加快发展农村物流。

综合管理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海岸带规划;生态化综合管理;逻辑架构;理念;基本原则

一、引言

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陆地资源的竞争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关注点转移到了蓝色国土上。世界开发海洋的浪潮迭起不断,海洋开发利用压力加大,科学处理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已经提上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对于海洋资源丰富的中国来说更应如此。我国的海岸线长达32000km(含岛屿岸线14000km),海岸带面积约28.5×104平方公里,跨越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它对于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极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海岸带地区生态脆弱,易受气候变化、海陆相互作用等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多年来我国海岸带资源的开发利用因缺乏科学的指导,导致了资源的破坏和浪费,致使资源近期消费或利用需求与资源的长期供给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环境质量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还带来了海岸侵蚀加剧、灾害损失加大等不良后果。除了国家级海岸带规划管理外,分区域、行政省区进行规划管理更加具体、深入、有效。综合规划管理总体的理念和原则既是海岸带规划管理这条大船的舵,掌握着前进方向,又是在实施规划管理方法和技术所坚持的底限。因此,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和原则是实施海岸带开发利用与生态化综合管理的重要前提。

二、我国海岸带管理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研究进展

自从美国率先提出海岸带综合管理以来,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探索海岸带管理理念。我国自1979年开始,已经陆续完成了“全国海岸带和滩涂资源综合调查”、“中国海湾志”、“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全国海洋开发规划”等项目,摸清了全国的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中国各学科研究人员在海平面变化及未来预测、海岸带及海洋灾害、海岸侵蚀、海岸带环境保护及生态研究等领域开展了相应的专题研究,也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与国外相比较,我国对海岸带规划管理关于可持续利用与综合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正处于起步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岸带综合管理的理念得到进一步重视。本世纪初,我国学者开始研究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岸带综合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在进行海岸带综合管理的研究中,也开展了一系列海岸带管理的实践工作,一些地区在海岸带综合管理理念的实践上表现较为典型。

三、山东半岛海岸带规划与生态化综合管理的理念和原则

山东省海岸带资源丰富,在海洋渔业资源、石油资源、盐业化工资源、滨海旅游资源、海湾港口资源在全国都居于优势地位。近几年,全省加大了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同时也给海岸带造成了巨大的生态压力。青岛市正立足建设21世纪国际海滨大都市,充分发挥海洋科技优势,着力推进海洋科技产业化,建设海洋科技产业城。烟台市以国家海洋综合管理示范区建设为先导,不断提高海岛及海岸带开发、管理与保护水平。威海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实施“海洋经济现代化”战略,大力推进海洋水产科技示范园、国家级渔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潍坊市发挥滩涂广袤的优势,海洋盐业、化工产业发展显著,居于全国前列。日照市围绕建设欧亚大陆桥头堡的优势和海洋经济强市的目标,大力实施以港兴市和科技兴渔战略。东营、滨州两市注重发挥黄河三角洲丰富的滩涂、盐卤、油气资源优势,加大海洋化工和“上粮下渔”综合开发力度,推进海洋新兴产业迅速发展。2009年8月开始,响应中央的号召,全省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全面启动,这也标志着对省情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海洋经济发展将实现新的突破,标志着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站在新的起点、进入新的阶段,意义重大而深远。

综合国内外海岸带规划管理的经验,结合山东省自身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对山东半岛海岸带规划与生态化综合管理的理念和原则是:山东半岛海岸带规划管理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生态化系统管理的基础上开展海岸带综合管理。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当前与长远兼顾、陆域和海域资源统筹、海洋产业链之间关联、内外发展相结合,构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设施完善、聚拢效应明显的山东省海岸带综合开发利用的格局。具体如下:

(一)坚持四效统一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把生态优先、保护优先贯穿于海岸带开发利用的始终,做到科学规划、有序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和保护中提升生态文明、环境友好水平;坚持集中集约用海用地,构建优势产业基地或园区,促进产业项目向园区、基地聚集,向集约、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科学规划、严格控制、有序开发沿海岸线,严格保护沿海防护林,不断提高森林、植被覆盖率;严格控制污染排放,健全海洋水质保护体系,污控指标体系,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现资源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四者相统一,提高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坚持立法先行,严格执法的原则

海岸带规划管理中必须明确法律法规的要求,现阶段,我国现已加入和签署了国际海洋公约和条例,成为我国海洋法律、法规体系的基础。根据具体国情,我国又制定了支撑多个海洋法制体系的各类规章。《领海及毗连区法》、《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构成了海洋权益;《海域使用管理法》建立了“海域权属”、“有偿使用”、“功能区划”三项制度;《海洋环境保护法》、《矿产资源法》、《海上交通管理法》、《涉外海洋管理条例》及相关法规为我国的海洋管理、海域使用管理、海洋环境保护执法提供了法律依据,也初步构建起了我国的海洋法律法规体系。上述海洋法规看似全面,但在实际的管理中会出现有交叉部分,管理机构容易产生矛盾、冲突,不利于海岸带开发利用和保护的进行。因此,我国亟需一部海岸带综合开发管理的专门法来进行规范和制约。

(三)坚持陆-海统筹,有偿使用的原则

统筹海域、海岸带、腹地开发建设,推进从陆地到海洋、从近海浅海到远海深海的新跨越,实现海陆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布局互联。把海域陆域作为一个整体,整合人才、技术、资本、土地、海域等要素资源,对海陆产业统一规划、资源统一配置、基础设施统一构建、生态环境统一治理。以海洋开发带动陆地开发,以扩大开放激活海陆资源,实现海陆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布局优化,形成开发海洋、发展沿海、带动腹地发展新局面。在规划管理中应该保证整体利用,统一审批,保障海岸带资源有偿使用,杜绝“无序、无度、无偿”使用,维护海岸带资源开发利用的正常秩序。

(四)坚持科教兴省的原则

进行海岸带综合管理,关键还是在技术;规划海岸带功能区划仍然要首先考虑技术因素。如目前计算机先进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如互联网、GPS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技术等等都是进行海岸带开发管理的关键。把海洋科技、教育、人才、文化发展放在突出位置,以科技进步推动海岸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科技创新引领全省海洋经济建设,提高区域竞争能力。

(五)坚持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原则

深入了解省区自身特点,深度挖掘区位、资源、产业、文化等比较优势,坚持差别竞争、错位发展,有所为、有所不为,探索符合山东省实际、展现全省特色的海洋经济发展道路。青岛、烟台、威海、潍坊等城市要各自发挥特色,树立个性鲜明的城市形象。海洋经济产业突出阶段性工作重点,抓起一批重点产业、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技术和重点项目,形成发展亮点,起到示范作用,促进经济全面发展。

(六)坚持横向协调、纵向关联的原则

在规划全省海岸线时要注意统一性,做到各地区海岸线的空间要素与相邻岸线间的横向协调,保持应有的关联性与过渡性,可以从宏观到微观进行规划研究,编制全省的宏观体系规划,然后逐步到地区的个案设计,并坚持重点区域与一般区域相结合。强调各地区海岸线形象与所在城市整体形象的一致性,注意各空间要素之间的纵向关联性,塑造富有个性的海滨城市景观。

(七)坚持公众参与的原则

公众参与在美国应用较为普遍,在我国海岸带规划管理中往往被忽略。公众参与是一种民主工具,是人类生活质量得以全面改善和提高的保障。它不仅是一种政治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种社会责任,能确保公众的知识与经验整合到管理与规划过程中去,能够保证已确定的解决途径的质量和在一种特殊情况下的适应性以及能够促进规划管理决策的实际完成。海洋的问题关系到每一个公民,每个公民都有权利参与决策的制定,有义务参与到规划管理中来,享受开发利用所带来的效益,履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义务。可以通过信息、信息反馈、公众访谈、讨论等方式来完善公众参与综合管理的途径。

(八)坚持国际合作的原则

海岸带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不再是一个省区的问题,甚至突破国界,是一个全球共同面对的问题。因此,山东省海岸带综合开发管理要以国家海洋技术、政策等为依托,以科学的理念为指导,积极寻求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走国际合作的道路。

四、结论

本文简单介绍了海岸带规划与管理理念的必要性,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阐述了海岸带规划与管理的理论研究进展状况,并且选取了天津市海岸带的规划管理座位案例进行了详细分析。进而又基于山东省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政策优势,论证得出了山东半岛海岸带规划与生态化综合管理的逻辑架构:理念与原则。这是对山东半岛海岸带规划管理的宏观把握,具有旗帜性的作用和整体的战略意义,希望能对海岸带管理的相关部门有一定得参考价值。

当前,海岸带规划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海岸带生态环境,整个生态系统的好坏,而且关系到海岸带区域甚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因此,我国应该密切关注国际社会关于海岸带规划管理的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及时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走国际合作的道路,立足本区域海岸带自身的自然地理条件,扬长补短,力求做到更科学、更合理地规划管理和利用海岸带资源。

参考文献:

1、鹿守本,艾万铸.海岸带综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研究[M].海洋出版社,2001.

2、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M].海洋出版社,2007.

3、陈飞,王灵舒.综合性海岸带规划与管理探讨[J].规划师,2005(11).

4、赵树明,孙雁.解读海岸带规划的理念、方法与经验――兼谈天津海岸带规划[J].城市,2006(6).

5、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EB/OL]..

综合管理规划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介绍了防洪规划的定义、目标、原则及内容,了解并掌握这些关键部分,对做好防洪规划报告将起到指导性作用,从而筑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墙堤。

洪水本是发生在河道及其泛滥区域的一种 自然 现象,但如果人类活动处于洪水范围内时便会形成洪水灾害。洪水灾害是一种自然灾害,人类社会越 发展 、 经济 越发达,造成的灾害也越严重,洪灾往往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和痛苦。洪水会直接影响生态环境,容易引起瘟疫蔓延,形成脆弱的社会环境,对特殊的文化古迹、珍贵物种、风景名胜区等造成不利影响,破坏经济发展,给居民、 企业 、厂矿、学校、 医院 、 交通 运输、通信、商业等各部门造成损失,甚至会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做好防洪规划是极其必要的,为做好防洪规划这一重要环节,我们一定要掌握防洪规划的定义、目标、原则及内容,这将对我们做好防洪规划起到标杆的作用。下面就防洪规划的定义、目标、原则及内容进行逐一简单介绍:

1防洪规划的定义

防洪规划是指防治某一流域、河段或者区域的洪水灾害而制定的总体安排。根据流域或河段的自然特性、流域或综合规划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安排,研究提出规划的目标、原则、防洪工程措施的总体部署和防洪非工程措施规划等内容。规划类型一般有流域防洪规划、河段防洪规划和区域防洪规划。防洪规划应当服从所在流域、区域的综合规划;区域或河段的防洪规划应当服从所在流域的防洪规划。防洪规划是江河、湖泊治理和防洪工程设施建设的基本依据。防洪规划中必须首先充分认识河流的洪水演进特性,包括河湖对洪水的自然调蓄作用,天然河道宣泄洪水的能力以及大洪水漫溢泛滥的情况。它是一种战略性计划,对河道治理及防洪设施的建设起到了指导作用。

2规划目标

规划目标是指根据所在流域的洪水特性、 历史 洪水灾害,规划范围内国民经济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对防洪的要求以及国家或地区 政治 、经济、技术等条件,考虑需要与可能,研究防治毁灭性灾害的应急措施。防洪规划必须全面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的目标。防洪经济效益是防洪规划的主要目标,此外还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充分考虑社会福利和生态环境方面的影响。

3规划原则

防洪规划的指定应确保重点、兼顾一般,遵循局部与整体、需要与可能、近期与远景、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防洪与水资源综合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在具体方案研究中,还要充分考虑防洪 规律 和上下游、左右岸的要求,处理好蓄与泄、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并注意与国土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

3.1局部与整体 洪水是一种自然现象,人类还不能完全控制。防洪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从全局出发,上下游、左右岸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洪水。为了保全大局和重点保护对象的防洪安全,有时要做局部牺牲。重点保护对象一般指:洪水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毁灭性灾害的地区,如重要城市、工矿企业、交通干线、文物古迹或大面积农田等。

3.2近期与远期 洪水灾害直接威胁人身安全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但历次洪水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有所差别。要根据各地区或部门对防洪的要求及国家和地方的财力,分轻重缓急,分阶段、有计划地逐步提高不同保护对象的防洪标准和一般地区防御常遇洪水灾害的要求。

3.3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一般耗资很大,并需占用大片土地;非工程措施可用较少投资,减轻洪灾损失,是防洪灾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洪规划中要研究二者的结合,重视非工程措施的安排和建设。

3.4防洪与水资源综合利用 水资源总量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在人均、单位土地面积水资源量偏低的流域,河流的开发与治理要考虑综合利用,兴利与除害统筹兼顾,把防洪与水资源综合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处理好蓄与泄的关系:山丘区一般以蓄为主,修建山谷水库、水土保持工程,拦蓄洪水,消减水沙洪峰;平原区一般以泄为主,并辅以分蓄洪措施,合理安排洪水出路。如“松花江防洪规划”具体遵循以下原则:①充分发挥现有防洪工程的作用,近期以整顿、挖潜为主,争取少花钱多办事。②兴建控制性水库与堤防工程相结合,水库工程应结合兴利考虑防洪等综合利用的要求。③防洪标准选定及防洪治理措施上充分考虑近期与远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要突出体现城市与主要河段防洪的重要性。又如“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城市防洪规划”遵循的原则如下:“为提高该区的综合抗洪能力,解除安邦河两岸的洪水威胁,确保城市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三江平原综合治理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本区实际情况,本着因地制宜,统一规划,突出防洪重点,上、下游兼顾的原则,选择经济指标优越,技术切实可行的方案。达到占地少,动迁少,工程坚固,防洪效果好的目的。”

4规划内容

规划内容是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防护对象、治理目标、标准和任务;研究确定防洪体系布局,包括设计洪水与超标准洪水的总体安排以及与此相适应的防洪措施,划定洪泛区、蓄洪区和防洪保护区,规定蓄滞洪区的使用原则;对拟订的防洪工程措施进行工程方案比选并初选工程设汁特征值;拟订分期实施方案,估算所需投资;进行环境影响和防洪效益评价;编制规划报告等。

4.1调查研究 收集、分析流域与保护区的 自然 地理、工程地质条件,水文气象与洪水等资料;了解 历史 洪水灾害的成因与损失、社会 经济 现状与今后 发展 状况;摸清现有防洪措施与防洪标准,广泛收集各方面对防洪的要求;有时还要进行必要的地形测量和地质勘探工作。

4.2拟订防洪标准 根据规划范围内自然地形和社会经济等因素将其划分为若干防洪保护区,根据保护区不同防护对象的重要性、洪灾损失的严重程度,结合可能的防洪措施条件,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并根据国家颁布的防洪标准,合理选用。

4.3选择防洪体系 根据流域的自然地理特点和现有防洪体系,综合考虑各部门对防洪的要求,研究各种防洪工程在整个防洪体系中的作用、工程量、施工年限和投资等,通过综合比较论证,选择最优防洪系统方案。

4.4进行环境影响和防洪效益评价 防洪工程以减轻洪水灾害、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为主要目的,它本身是一项环境工程。但是,防洪工程的实施也会带来一些负作用,如牺牲局部保全局、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三废排放”、移民安置等,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还应注意对环境敏感因子进行调查,尽量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防洪效益是指防洪系统实施后所能减轻的直接与间接洪灾损失。防洪经济效益 计算 能用货币表示的部分,以年均效益作为一项评价指标。年平均效益的计算一般用频率法或长系列洪水资料逐年计算法推求。由于年均效益并不能全面反映防洪措施的实际效用,因此,必须对典型特大洪水年进行计算分析。为了考虑实际防洪效益的不确定因素,应作敏感性分析,并根据防洪对象的具体条件,按预测的平均经济增长率,估算计算期内各年的效益,以反映洪灾损失随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计算的经济效益只是防洪效益的一部分,此外,还要对不能用货币表示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加以定性分析。

4.5编制报告 一般包括流域自然地理概况,社会经济概况,水文气象与洪水特性分析,历史洪灾损失,防洪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现状,规划比较方案与选定方案的防洪作用,工程投资、施工、移民安迁计划以及规划图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