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言艺术表演形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在民族、民间歌曲中,衬词衬腔的运用最能体现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衬词作为一种情感表达语言,其表现力是十分丰富的。它不但可以强化歌曲的抒情性,也可以使歌曲形象化、生活化。由于衬词的结构类型、表现形式的各异以及在歌中所处位置的不同,其音乐中的表现性是不一样的。因此,研究民族、民间歌曲中“衬词”语言的结构类型与表现形式,对继承和发扬民族音乐传统,提高民族音乐演唱水平以及对民族音乐创作是十分有意义的。
民族音乐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瑰宝。民族音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作为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歌,它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自它诞生起就始终伴随劳动人民的生产与生活实践,反映他们的生活,表达他们的情感。民歌中衬词的运用十分广泛,由于它的表现力十分丰富,因此,在民间和民族歌曲创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对歌曲情感的抒发、演唱的流畅、风格的形成、形象的塑造、意境的刻画、歌词的表达都是不可缺少的。从“衬词”的特点(用语习惯,表情达意的方式)以及运用的规律来看,衬词的结构类型与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单音节衬词、双音节衬词、多音节衬词。由于衬词的结构类型与表现形式的各异,以及在歌曲中运用方法、位置的不同,它在音乐中的表情性是各不相同的,就是同一结构的衬词在不同的曲调中也能传递各不相同的情感信息。因此,研究民族、民间歌曲中“衬词”语言的结构类型与表现形式,对继承和发扬民族音乐文化,提高民族音乐演唱水平以及对民族歌曲创作是十分有意义的。
一、单音节结构衬词
由一个音节结构组成的衬词,称单音节衬词(也叫“衬字”)。在汉族民歌中,演唱时在正词中加“衬词”(虚字)的现象非常普遍。几乎每首歌、每句词都有加虚词衬字的现象,我们称之为“习惯性用语”衬词,或者叫“语气辅助”衬词。常见的衬词有:“啊”“哪”“呀”“啦”“哇”“哎”“嗨”“哟”“咿”“喂”“耶”等。这些衬词多用于歌词的词或词组中间、句读助词之后以及句末之后。其作用有三种:一是调剂节奏。在正词中加虚词衬字,使词或词组之间增加字数,促成节奏细分,使歌曲的节奏产生变化,从而达到轻快活泼的艺术效果。二是保字、行腔。使语音中的闭口音(清音或浊音)变化成张口音(元音)来增强歌词的可唱性和润腔。特别是在句末有拖腔时促使字音纯正、收韵完美、行腔圆润。三是起感叹词、语气助词的作用。
1.用于单音节词中的表现形式
这种表现形式灵活多样,它可以插在正词的中间,借正词的歌腔见缝插针,与正词裹在一起唱,且时值较短,没有独立的表现意义,必须依附正词而发挥作用,起着垫字和华彩的作用。
如湖南嘉禾民歌片断:
歌中“送”是一个动词,“姐”是一个名词,同属单音节词,在单音节词中加上一个语气衬词“那”,促成了节奏的细分,产生了轻快活泼的艺术效果,也增加了歌曲的韵味。
2.用于词或词组之间的表现形式
这种表现形式也是灵活多样,除了调剂节奏、起烘托的作用外,能使正词中的闭口音变为张口音,很好地起到了保字行腔的作用。
歌中衬字“呀”用在一更的时间名词之中,“啊”用在时间名词“一更”和方位名词“里”所组成的词组之中,使正词中的闭口音变为了张口音,不但使歌曲中的节奏起到了变化,同时也较好地起到了润腔的作用,使歌曲更具地方特色。
3.用于句间停顿处与句尾的表现形式
这种表现形式,能扩充乐句和衬托色彩性衬腔来抒发歌曲情感。特别是在拖腔时,促使字音纯正、收韵完满、行腔圆润,是句尾拖腔收润不可少的。
歌中衬词“啰”用在“一塘莲”的名词之中与之后,“哟”用在句间停顿处,即形容词“红红绿绿”之后与“水上”名词之后,使拖腔收韵圆满、行腔圆润,不但扩充了乐句,而且较好地抒发了歌中情感。
二、双音节结构衬词
双音节结构衬词是由两个音节构成的。其表现形式是经常出现在句中或者句尾,往往词组中第一个衬词都与语气衬词相联系,使之唱起来顺口、听起来自然。歌中运用双音节衬词能使乐句扩展、句幅延伸,有一定的结构意义。常见的双音节衬词有:“哎哟”“哎嗨”“哟嗬”“呀嘛”“哼嗨”“唉呀”“那个”“那么”“哈咳”“里格”“哟喂”等等。双音节衬词的运用,可增强民歌的地方特色和趣味性。
1.用于句中的表现形式
这种表现形式,大多是在传承演变过程中延留下来的,并形成了固定的格式和规范,遇词即可套用。它们起着对正词的陪衬和烘托的作用,使音乐地域化、生活化、口语化。
歌中每句词中都加了“那个”双音节衬词,很具地域特色。这种“衬词”是在传承演变过程中延留下来的,如果说词中“那个”衬词用在句中是为了体现口语化、生活化,顺应节奏的话,那么歌中“哎呀”这个双音节衬词用在句头处,效果实在是好。它不但承上启下,更为重要的是生动地表现了一种期盼、一种深情,较好地表现了热恋中的姑娘急切盼望情哥归来的质朴情感。这是实词都难以达到的艺术效果。
2.用于句尾的表现形式
这类衬词的表现形式大多都是用在句尾处,起收字归韵的作用,体现生活化、口语化。如:
歌中每句词的结尾处都用到了衬词“哟喂”,体现了一种生活化、语气化,扩大了句子结构,使旋律自然流畅,道尽了“女儿”的思念之情。
三、多音节结构衬词
多音节结构衬词是由三个以上的音节构成。这种衬词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语气式衬词,如“哎嗨哎嗨呀”;口彩式衬词,如“嘚儿嘚儿”;拟声式衬词,如“七不龙冬锵冬锵”等以及多种类型的衬词混合在一起使用的“混合型衬词”。这类衬词有较强的结构意义,它可以拓展成大段的衬词、衬腔,甚至可以发展到一个乐段,它的作用主要是补充完善乐意、深化强调主题、增强歌曲的表现力与艺术感染力,使歌曲表现得更加形象生动。它一般常用于乐句的开头,乐句中部以及句尾处等。
1.用于句首的表现形式
多音节衬词用于歌曲首句的开始处,有的是作意境描述,起引子作用,有的是作感叹语,起“引腔”作用,无论起什么作用,它对歌曲情感的表现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打支山歌过横排》是一首江西兴国的客家山歌。这类山歌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开始的多音节衬词“哎呀嘞哎”是当地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感叹语,在这里是起“引腔”作用的,凡是以“哎呀嘞哎”作“话引子”,即表示他要讲话了。歌中开始处运用“衬词”,使旋律明显具有粗放豪迈的山野气息,很好地起到了“引腔”的作用。
2.用于句中的表现形式
多音节衬词用于句中,其目的是扩大句子结构,烘托、渲染正词,增强歌中欢快热烈的气氛。 歌中运用衬词“哎咳哎咳哟”较好地起到了情绪渲染的作用,不但陪衬、烘托了正词,还扩大了句子的结构,体现了地域风格,使歌中的情绪表现得更加热烈欢快。
3.用于句尾的表现形式
句尾运用多音节“衬词”是起补充作用的,其目的是使正词的乐段旋律继续和发展,把主题思想予以深化和加强,使歌曲的表现更深入一步,形象更丰满。这是山西左权民歌“开花调”的代表曲目之一。描写了恋人专一、思念以及思念中略带幽怨的情节。衬词“呀啊个呀呀朵”是“开花调”特有的衬词形式,大都用于歌曲的结尾,它不但补充了词意,扩大了句式,而且形象生动、俏丽娇美。 转贴于
总之,民族、民间歌曲中“衬词”的结构类型与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里只是从一般规律进行分析。我国民族、民间歌曲中“衬词”语言的运用相当广泛,且表现力十分丰富。了解、掌握“衬词”语言艺术的结构类型与表现形式,对于继承和发展民族音乐以及对民族音乐创作是十分重要的,而且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东北秧歌舞蹈;表演形式;艺术特点;创新
东北秧歌舞蹈是中国北方一种广泛流传的传统舞蹈形式,是在古代长期农业劳动中积累的一种丰富艺术。在东北秧歌舞蹈发展过程中,舞蹈基本要素来源于农业活动,以人民名义,为祭祀农神元素祈祷,之后又汲取了民间武术、杂技和戏曲艺术,并逐渐形成一种歌舞形式。东北秧歌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彰显东北人民对生活的热情,在锣鼓队欢快的唢呐声中表演,形成一种自我娱乐的团体表演形式风格,体现北方人民热情、朴实、公正的性格,通过创新东北秧歌舞蹈形式可表现出东北人脱离生活情感的表达形式,为舞蹈艺术提供全新形式。
1.东北秧歌舞蹈的表演形式
东北秧歌是东北人民喜爱的艺术形式,能充分展现东北人的个性特征与风土人情,通过在东北秧歌中添加特定的人物故事,可营造全新的气氛,比如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出游等,服饰丰富多彩,以戏装为主,通过服装能判断人物性格。东北秧歌舞蹈作为一种独特的表演方式,形象生动,动作有趣,极具艺术性,艺术家能在手和脚合作的基础上,生动演绎两人打斗的场面,具有极强的学术和艺术研究价值,目前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在踩高跷表演中,艺术家穿着又长又宽的裤子,裤腿可以盖住木杆,舞者采用“一步一站,两步两站”,走到前面在“行走和后退”的步骤中呈现全新的视觉效果。通常来说,高跷表演具有一定难度,因此表演者需要经过长时间的专业培训才能掌握表演技能,从表演形式上分为“文跷”和“武跷”,“文跷”主要注重形式的美感,如步伐的稳健;而“武跷”注重技巧和功夫的表现,如空翻和跳跃,踏板高度通常固定在三英尺以上。
2.东北秧歌舞蹈的艺术特点
东北秧歌起源于300多年前,集杂技以及舞蹈等艺术于一体,是深受大众喜爱的综合性民间表演,东北秧歌表演过程轻松、有趣、生动,通过将东北人民的生活融入艺术表演中,能让人们直观了解东北生活。现阶段,东北秧歌已开设相关舞蹈班程,专门培训东北秧歌艺术家,以满足不同时期人们的不同需求。东北秧歌之所以广泛受到大众喜爱,自然与训练因素分不开,在发展之初能通过庙的形式让公众接受这种艺术,吸引公众注意力,后来,舞蹈编导使出浑身解数在东北秧歌舞蹈形式上整合杂技组合。传统东北秧歌节奏是2/4拍尾数和混合节奏,特征包括前后踢、侧踢和跳踢等,在踢的过程中,表演者的膝盖运动必须具有弹性,由于该过程时间较短,需要舞蹈者动作幅度小,速度快,两换力集中,踢腿灵活,在迈步过程中保持姿势不变,即上半身略微向前倾斜,虽然舞蹈者重心移动缓慢,但脚始终保持稳定状态,反映出东北秧歌的“稳”。同时东北秧歌舞蹈的运动规律通常分为向前和向后的运动速率,这两种运动定律可以通过下腰椎弓缓慢运动完成,从而形成快速稳定的舞蹈模式,舞蹈者在行走过程中,需要保持膝盖放松,落地时控制力量。
3.创新东北秧歌舞蹈的表演形式
随着时展,人们对传统东北秧歌进行了大幅创新。东北秧歌舞蹈改造前后最大的区别就是现代秧歌动作范围大,能增强舞蹈的表演能力,尤其在舞台上表演时,新元素的融合使东北秧歌更为灵巧,充分展现舞者内心,增加东北秧歌舞蹈形式的整体欣赏力和艺术性,例如在重心转移过程中,表演者应在稳定性基础上尽最大努力扩大行动范围,反映出对人民和社会自由的追求,以及东北人民的热情和勇敢。东北秧歌一直以热情和幽默闻名,秧歌形式幽默,风格独特,融合东北人的热情、朴实、刚柔的特征,各种手花也独一无二,舞蹈动作的转换也非常重要,舞蹈者身体规律是指身体律动,节奏是身体内神与气的结合,这种内韵外律会使舞蹈更加优雅,能更好地展现舞蹈的民族个性和艺术风格。当表演者扭秧歌时,上半身的节奏反映了秧歌主体部分,只有与上身协调规律才能更好地展现秧歌特点,其中旋转是以两肩和两胸为动力,腰为轴,前后交替有左右鞠躬的感觉。在东北秧歌舞蹈表演形式创新期间应做好节奏练习,秧歌舞蹈动作要快,就像男性举重一样,跨步、蹲踢都要向下,如前踢腿、侧踢腿和后踢腿,在弯曲和伸展时是一种短而长的节奏,即快而慢地弯曲,或慢而快地弯曲,这种弯曲和伸展是双膝的主要运动规律,由统一节奏完成。秧歌舞蹈的特点是动作必须清晰、快速、有力、坚定、优美,由于其是从东北秧歌舞蹈中提炼出的舞蹈形式,因此,在表演期间具备自由表演以及步法丰富的特征形式,舞蹈者身体上半部分能平稳而开放地移动,当舞蹈结束后,舞蹈者就能以节奏缓慢的方式结束秧歌动作。
4.创新东北秧歌舞蹈的艺术特点
东北秧歌是东北人民自由表达生活和情感的一种形式,由于其丰富的历史背景,使其具有浓郁的北方地域色彩,借由秧歌舞蹈形式表现东北人的故事,使人们感到有趣、温暖、放松和不受限制。现代东北秧歌舞蹈形式幽默,风格独特,以各种“手花”为节奏特征,通常情况下,东北秧歌传统音乐大部分是2/4拍,也有4拍,节拍部分充满变化,在中速或慢速音乐中,节拍随着舞蹈动作能呈现快速稳定的舞蹈形式。通过创新东北秧歌舞蹈的艺术特点,人们可以感受和欣赏东北秧歌内存在的美感,切实感受东北人民丰富的生命气息和情感表达,并注意与舞蹈姿势的精确对应,掌握节奏特点,上身微微前倾,胯部抬高,形成脚向外快,脚稳落地,重心变化慢的特点,通过上身运动表现为扭动、弯曲和摆动。在练习东北秧歌舞蹈艺术节奏时,应结合脚跟按压练习,由于东北秧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结合其独特的表演特点和多种表演形式,能丰富东北秧歌舞蹈形式,突出东北秧歌的表现力,体现东北秧歌的独特风格,例如东北秧歌舞蹈“寻找情人”的重点是通过“寻找”线索,在原始东北秧歌风格基础上,大胆创新东北秧歌模式,从而体现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
5.结语
综上所述,东北秧歌是东北人民表达自身情感的一种形式,通过在秧歌中添加打斗、音乐、杂耍和其他表演技巧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形式,生动展示出东北人敢爱敢恨的性格,使人们在观看或学习东北秧歌舞蹈动作时,能重新点燃对生活的热爱。在东北秧歌舞蹈表演形式与艺术特点创新设计期间,人们能随着情节一起跳舞唱歌,由许多具有乡村主题的人表演“回家”“去庙会”和“参观”的家庭喜剧,主要强调“风格”,在东北秧歌舞蹈设计期间不断融入与其相关的知识内容,以情感“驱动”和“移动”为主,加强秧歌动作技能训练,在了解东北人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借由东北秧歌舞蹈充分展现中国民族文化所蕴含的意义,在秧歌表演之前,舞者必须充分了解这些特征,在秧歌舞蹈形式表达中感受东北人民的生活氛围,并在保持原有风格和特色的基础上,发展创新模式,不断推进秧歌舞蹈形式发展进程。尽管目前,中国东北秧歌舞蹈已有所改进,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在创新东北秧歌舞蹈形式等方面,应以传统秧歌舞蹈形式为基础,不断创新秧歌舞蹈形式,并在舞蹈创新期间融入其蕴含的艺术特点,从而促进东北秧歌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嘉欣.“角色塑造”在东北秧歌舞蹈表演中的应用研究———以王小燕东北秧歌教材女子独舞作品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65):280-282.
[2]安岩.吉林地域人文环境下东北秧歌手持道具的整理与研究[D].长春:吉林艺术学院,2019.
[3]王慧.以舞蹈生态学角度来浅析东北秧歌形态特征[J].风景名胜,2019(05):35.
[4]罗希.新媒体时代下舞蹈艺术的特点与创作策略[J].艺术大观,2020(30):91-92.
[5]赵君.现代杂技艺术表演形式的传承与创新[J].文艺生活·中旬刊,2020(4):155.
关键词:声乐艺术;表演教学;技巧性运用;教学模式
随着艺术发展对于复合型人才的不断需求,在声乐艺术的表演教学中,更加要突出对声乐艺术教学的创新性方法应用,在结合理论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开放性的创作环境,让学生形成创作灵感的积累,在反复磨砺与技巧的感悟中增强声乐艺术表演的能力提升,促进专业知识与现代化歌唱表演的全面融合。
1 简述声乐艺术教学表演训练的重点
(1)理论掌握的基础性运用。在声乐艺术的表演教学中,要形成学生主体作用的全面发挥,在掌握声乐艺术表演的相关理论基础的前提下,着重于对戏剧专业人才、歌剧表演人才、音乐剧表演人才等多方面的培养为目标,在重点教学的环节上,要突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因此,要突出对舞台表演的整体知识理解,围绕当前表演艺术的进展、发展阶段等深入学习,从世界公认的三大表演体系(即俄国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德国的布莱希特表演体系、中国的梅兰芳表演体系)及其美学原则进行理论根基的培育,更好的让学生形成专业知识的丰富,构建声乐艺术表演的整体思维空间和兴趣培养模式。
(2)情感融合的磨砺过程。对于声乐艺术的表演教学,是一项综合对音乐、诗词、古典乐曲、语言、行动和感知等的综合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表演艺术中情感表达的渠道培养,形成表演与表达,表述与演绎之间的整体融合,让学生通过表演融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并通过肢体语言、歌唱艺术等塑造出来,构建学生在表演中肢体、语言、表演的整体融合,并强化创作材料的整体训练,突出学生的表演天性和形体动作的感觉,让学生在情感融合的魔力过程中构建常态化的训练模式,增强表演的主体能力素质。使学生在舞台上能“唱”会“动”又能“演”,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不同角色的表现能力,以达到培养和造就他们成为全面的声乐表演人才。
2 分析声乐艺术表演教学的技巧性教育模式
(1)舞台实践的教学模式。在声乐艺术表演教学中,通过学生在表演知识与情感融合的基础上,采用舞台教学的模式,让学生强化表演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形成舞台表演的综合运用教学模式,将集体性、表演性的教学方法运用到其中,通过长效培训机制的养成,让学生结合戏曲的训练方法,采用走远场、台步、云手等基本功的培育方式,并结合当前的热点剧照,通过小品、话剧、戏曲以及音乐剧的排演方式,让学生在舞台中强化表演能力。在表演的过程中,综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将学生融入假戏真做的氛围之中,并将真实情感的流露作为教学的重点,形成开放式的舞台教学,让学生在表演中彻底忘记自己,忘记自己的真实身份,形成真正进入角色的表演模式,并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磨合,在不同人物角色的性格把握上,形成舞台实践教学的整体应用模式,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现场模拟,让学生在相互之间的表演中看到对方的表演不足,记录自己表演的进步与成长,构建全面发挥的舞台效应。
(2)演唱结合的结合模式。在声乐艺术表演教学中,要充分围绕学生的自身优势,并追求在“演”与“唱”的有机结合上进行全面突破,形成学生既能表演又能歌唱的良好优势。首先从学生的表演心理进行合理引导,让学生能随意的动起来,并可以结合表演的不同内容构成舞台艺术的表现形式,对自己的形体进行合理“加工”,在充分考虑学生表演心理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兴趣中分析歌舞内容与角色定位,在不同的表演场景下展示出不同的表演风格和行动艺术。学生学会在艺术虚构的条件下,轻松自然做到真听、真看、真的判断决定后再行动,达到 “眼中有景”“心中有情”,同时完成歌唱的技术技巧、声音音色、作品的表现风格、表现情绪等。调动学生的表演热情,激发学生的歌唱欲望,时刻要有一种表演的冲动把自己“燃烧”起来,要他们学会在“歌唱”中“表演”,在“表演”中“歌唱”,同样做到“唱必动”“动必唱”,使学生完成“演”与“唱”的完美统一。
(3)时刻表演的实践模式。要想培养学生真正的表演才能,就要让学生每时每刻、无论任何地点都能有一种表演的技能,尽快地适应舞台、适应社会。因此,要将表演教学活动搬到课堂之外,搭建学生表演的舞台,加强舞台实践的多项培养,让那个学生在表演实践中形成丰富的表演才能,对于环境的拿捏、情感的掌控、人物形象的分析、合作交流的应用等,都能形成切身的体验和感受,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参加舞台表演训练,改变以往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合理调整舞台与讲台的关系,将讲台搬到社会的大舞台中,在实践教学中增强学生的表演天赋。
(4)开放式教学的活动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和社会上各种活动,如:声乐比赛、庆典演唱、合唱比赛、音乐创作发表会等,学生也可以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在宿舍、会议厅、音乐教室等场地,举行小型演唱活动,同时也可以邀请同学好友观摩,这样大课堂和小课堂结合,课内和课外结合,既能提高演唱者的心理素质,又能达到检查学习效果的目的,提高音乐表演的艺术实践能力。教师和学校也应该多为学生创造演出机会,多举办音乐会,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在舞台表演的实践中查找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和学习中的不足。
3 结语
声乐艺术表演教学是一项综合性的教学手段,尤其是在当前教育形式的发展环境中,更要突出对学生个体性表演能力的培养,增强舞台实践教学的整体应用,并突出表演教学的个性化模式,形成现代市场需求以及学生欢迎的教学体系,更好地推动声乐艺术表演教学的全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晓迎.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声乐艺术传承与发展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2012.
[2] 曹仁方.试论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创新――以菏泽学院为例[J].大舞台,2010(08).
[3] 杨朝忠.音乐教育观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意义――以侗民族音乐传承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0(03).
Keywords: linguistics; terminology; translation; English; term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ive elements theory
《WHO西太区传统医学国际标准名词术语》[1]中,一共收录了51条有关五行学说的术语,“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以下简称世中联)的标准《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2]中则收录了103条。这些术语的翻译与通行译法基本一致,如将木、火、土、金、水译为wood,fire,earth,metal,water。但一些关键词语的翻译却多参照海外译法而行,如将“五行”译为five phases(同时也罗列出了five elements这一通行译法),将“生”译作engender,将“乘”译作overwhelming,将“侮”译作rebellion。将“克”译作restrain,倒与通行译法相近。下面试结合“世中联”的标准,对WHO方案中有关五行学说主要概念的翻译问题加以分析比较。
五行five phases - the five phases: wood, fire, earth, metal and water, and their movements and changes, also known as five elements.
木wood - one of the five phases, with which the season spring, the color blue or green, the taste sourness, and the liver and gallbladder in the body are associated.
火fire - one of the five phases, with which the season summer, the color red, the taste bitterness, and the heart and small intestine in the body are associated.
土earth - one of the five phases, with which the season of late summer, the color yellow, the taste sweetness, and the spleen and stomach in the body are associated.
金metal - one of the five phases, with which the season autumn, the color white, the taste acriditypungent, and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in the body are associated.
水water - (1) one of the five phases, with which the season winter, the color black, the taste saltiness, and the kidney and bladder in the body are associated; (2) pathologic aspect of body fluid.
“五行”一般有3种译法:five elements, five phases, wuxing。从目前的使用情况来看,five elements 最为流行,且有约定俗成之势,值得采用。“世中联”的标准中就是将five elements作为首选译语,这与WHO的做法刚好相反。
“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一般直译为wood, fire, earth, metal, water。对于“木”的翻译,以前也有过不同的意见。比如有的人认为,wood指木材,意即砍倒的树木;而“五行”的“木”则是指生长中的“树木”,所以建议用tree来翻译“木”。其实wood在英语中并不一定就是指经过加工的木材。
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给wood下的第一个定义就是“the material of which trunks and branches of trees are made, which is cut and dried in various forms for making material, for burning, for making paper or furniture, etc.”(构成树木主干和枝节的材料,可以用不同的方式砍倒和晾干,用以制作材料、燃料、纸张或家具等)。
五行归类categorization according to the five phases - classification of material things and phenomena into five categories by comparing their structures, properties and actions with the five phases.
在“世中联”的标准中,无“五行归类”一词,但有“别异比类”,译作analogy。所谓“别异比类”,大约指的是中医学中“取象比类”吧。
相生engendering - the relationship in which each phase and its associated phenomena give rise to or promote another sequential phase, also the same as generating.
木生火wood engenders fire - the category of wood generates or promotes the category of fire, also the same as wood generating fire.
火生土fire engenders earth - the category of fire generates or promotes the category of earth, also called fire generating earth.
土生金earth engenders metal - the category of earth generates or promotes the category of metal, also called earth generating metal.
金生水metal engenders water - the category of metal generates or promotes the category of water, also called metal generating water.
水生木water engenders wood - the category of water generates or promotes the category of wood, also called water generating wood.
在五行学说中,“相生”指事物之间具有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的一面。常译作mutual promotion, mutual generation或interpromotion, intergeneration。mutual和inter都表示相互的意思,只是mutual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词语来使用,而inter则不能作为独立词语使用,只能作为一个构词成分使用。“相生”还有人译作engendering,WHO方案中就采用了这种译法。在“世中联”的标准中,“相生”则一律使用generate,反映了这一概念英语翻译的基本趋向。
相克restraining - the relationship in which each phase and its associated phenomena restrict/check/control another phase.
木克土wood restrains earth - the category of wood restricts or checks the category of earth, also called wood controlling earth.
火克金fire restrains metal - the category of fire restricts or checks the category of metal, also called fire controlling metal.
土克水earth restrains water - the category of earth restricts or checks the category of water, also called earth controlling water.
水克火water restrains fire - the category of water restricts or checks the category of fire, also called water controlling fire.
金克木metal restrains wood - the category of metal restricts or checks the category of wood, also called metal controlling wood.
在五行学说中,“相克”指事物间具有相互制约、相互排斥的一面,常译作mutual restraint, mutual restriction, mutual inhibition或interrestraint, interrestriction, interinhibition。从目前的使用情况来看,mutual (inter) restraint和mutual (inter) restriction使用得最为普遍,虽然mutual (inter) inhibition在语义上也有可取之处,但其使用范围远不及前两种译法广泛。在实际应用中,也有人不用mutual和inter,而直接使用restraint或restriction。在“世中联”的标准中,“相克”一概译作restrict。
相乘overwhelming - abnormally severe restraining of the five phases in the same sequence as normal restraining, also known as overacting.
“相乘”指克制太过,超过了正常的制约程度,常见的译法有overrestraint, overrestriction,也有译作subjugation。个别西方译者将“相乘”译作overwhelming。在“世中联”的标准中,“相乘”译为overrestriction,与现行流行译法一致。
相侮 rebellion - restraining opposite to that of the normal restraining sequence of the five phases, also known as insulting.
“相侮”指相反方向的克制,常译作counterrestraint, counterrestriction或reverse restraint, reverse restriction。国外也有译作rebellion,显然是意译了。还有译作interinsult,有点直译太过。在“世中联”的标准中,“相侮”的译文是counterrestriction,与现行译法保持一致。
五常five constants - a collective term referring to wood, fire, earth, metal and water in normal movement.
“五常”指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的正常运动,所以常译作motion of the five elements或normal motion of the five elements。这里译作five constants(五个常数)似乎有些不太恰当。因为在英语中,constant指数学中的常数和物理学中的恒量,很难用以表达五行的正常运动。
制化inhibition and generation - the engendering and restraining for maintaining a relative balance coordination in the five phase theory relationships and normal.
“制化”指五行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生化的关系,常译作restriction and generation, restraint and promotion, inhibition and generation等,意思基本一致。“世中联”采用了restriction and generation来翻译“制化”。
亢害承制harmful hyperactivity and responding inhibition - one of the principles of the five phase theory indicating that hyperactivity of any phase is harmful, and its restriction will restore the normal balance.
所谓“亢害承制”,指五行有相互促进的一面,也有制约的一面。如只有促进而无制约,就会造成亢盛为害。因此必须抵御亢盛令其克制,才能维持五行的正常运动。所以早期的译者将其译作:Hyperactivity of the five elements causing damages should be suppressed,意思自然是比较准确的。有的词典也将其译作:Because excess brings harm, it should be restrained,语义上略微有点泛。WHO和“世中联”将其译作:Harmful hyperactivity and responding inhibition,含义似乎也不是非常明确。“亢害承制”中的“害”和“制”都是动词,“亢”和“承”则是名词,即《内经·六微旨大论》所说的“亢则害,承则制”。按照《内经》的解释,“亢害承制”的意思是:Hyperactivity among the five elements will bring on harm and therefore has to be inhibited。对于这样的中医经典成语,译作名词短语,有时很难说得清楚。
母气mother qi - qi of the viscus that engenders in the engendering sequential relationship of the five phases.
子气child qi - qi of the viscus that is engendered in the engendering sequential relationship of the five phases.
在“世中联”的标准中,“母气”和“子气”分别译作mother element/phase/qi和child element/phase/qi,似不及WHO的译法简洁。另外,“子气”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即孕妇腿部水肿(edema of legs in pregnancy)。
母子相及mother and child affecting each other - influence of one phase exerted on the phase that it engenders or that engenders it sequentially.
“世中联”标准中有关五行学说及其相关概念的翻译,多与通行译法一致(如将“生”译作generating,将“克”译作restricting,将“乘”译作overrestriction,将“侮”译作counterrestriction等),且在数量上多于WHO标准中所罗列的用语。有些概念是WHO方案中所没有收录的,如“木曰曲直”(wood characterized by bending and straightening)、“火曰炎上”(fire characterized by flaring up)、“土爰稼穑”(earth characterized by sowing and reaping)、“土生万物”(earth producing myriads of things)、“金曰从革”(metal characterized by changing)、“金气萧杀”(metal characterized by clearing and downward)、“水曰润下”(water characterized by moistening and descending)
根据笔者对标准化“概念”的分析[3],似乎可以不必将“木曰曲直”这样一些中医常用语作为名词术语去翻译并对其翻译进行标准化。因为这些常用语其实就是一个个陈述句或判断句,一般不会按名词术语的要求去翻译。如“木曰曲直”虽然在“世中联”的标准中被译为wood characterized by bending and straightening,但也完全可以翻译成wood tends to grow freely。另外,“金气萧杀”译作metal characterized by clearing and downward,似乎不是很完整,因为downward可以作形容词或副词,但却不能作名词。
天人相应correspondence between nature and human - one of the basic concept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hich emphasizes that humans are in adaptive conformity with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天人相应”指人体组织结构、生理现象以及疾病同自然界的相应关系(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 between nature and the physical structure and physiological phenomena of the body and diseases),早期的译文是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ody and environment,以后逐步简化为correspondence between nature and human。
整体观念holism - one of the philosophical ideas regarding the human body as an organic whole, which is integrated with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整体观念”的译法不是很统一,常见的是organic wholeness或concept of organic wholeness。而holism则是近年来开始使用的一个较为modern的词语,因其简洁,所以逐步为大家所采用。
辨证论治pattern identification/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 diagnosis of the pattern/syndrome, through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symptoms and signs, which has implications for determining the cause, nature and location of the illness and the patient’s physical condition, and their treatment.
“辨证论治”的翻译曾经很不一致,而且比较繁琐。早期常见的译法有differential diagnos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ight principal syndromes; analyzing and differentiating pathological condition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ight principal syndromes等。与中文原文相比,译文显然过于冗长。目前“辨证论治”已基本简洁为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或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或differentiating syndrome to decide treatment。有人还干脆将其简化为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中西方译者在“辨证论治”的翻译方面,思路与方法已基本趋同,只是在个别词语的使用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如中国译者(包括很多西方译者)多倾向于将“辨”和“证“译作differentiation和syndrome,而一些西方译者则倾向于将其译作identification和pattern。WHO所提供的译文,实际上就反映了这一差异。
本文概要地分析比较了WHO和“世中联”所制定的中医名词术语英译国际标准中有关五行学说术语的翻译问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个标准尽管在五行学说相关概念和术语的翻译方面有一定的相同或相近之处,但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世中联”的标准比较多地采纳了目前较为流行的译法,特别是中国译者的实践。而WHO的标准,则比较多地采用了西方一些译者的习惯做法。
参考文献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estern Pacific Region. 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ies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 2007.
2 Li ZJ. International standard ChineseEnglish basic nomenclature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08. Chinese.
关键词:舞蹈编导;文学艺术;表现手法
舞蹈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人们比较喜欢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在大型的文艺表演中舞蹈是节目的主要组成内容,要想能够将舞蹈更好的展现出来,受到观众的认可和好评,需要编导能够对舞蹈的创意、动作以及表现形式进行周密的编排,同时还要注意将文化元素与艺术元素相结合,从而将舞蹈中蕴含的文化、思想以及情感通过舞蹈的动作和表演形式展现出来,体现出舞蹈的灵动性。
一、舞蹈编导的类型
舞蹈编导是舞蹈编排的核心,需要对舞蹈的设计、练习以及表演进行全方位的掌控和设计,并在表演的过程中对舞台的表现力度、思想以及效果进行综合的分析。根据舞蹈编导的职能以及服务的方式可以将其分为四种类型,分别为:
(一)商业性质的舞蹈编导
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我国的商业活动不断的增加,各种类的商品促销、新品以及开业庆典等都离不开商业演出[1]。而舞蹈也成为了商业演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演出中的舞蹈主要是以商品的推广以及营销为目的,所以舞蹈编导在舞蹈的表现形式上更注重对商品的宣传效果。
(二)广场类型的舞蹈编导
广场舞近年来受到全国各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主要是因为广场舞能够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广场舞的表演一般都是规模的表演团队,而且人员结构主要中老年人为主,对舞蹈的统一性要求比较高。在广场舞的编排中舞蹈编导需要注意对舞蹈动作一致性的把握,从而体现整体的美感。
(三)综合性质的舞蹈编导
综合性舞蹈编导的工作比较复杂,需要具有一职多专的能力,在舞蹈的编排上需要体现多种形式,比如独舞、双人舞、团体舞等。这些舞蹈编导主要服务于大型的晚会、舞蹈艺术表演的单位以及院校等领域。
二、舞蹈编导中的文学艺术表现手法分析
(一)舞蹈编导中的语言艺术表现
艺术是遵循一定的规律发展的,艺术中各因素的结合和创新成就了艺术发展的必然。在原始社会中歌舞是由音乐、诗歌以及舞蹈组合而成,从其本质上分析,舞蹈的编排因素能够使语言艺术与舞蹈的动作相结合。在我国的舞蹈作品中语言艺术多表现在以歌曲的形式进行舞蹈的编排,通过舞蹈的肢体动作以及形式来体现出歌词中的意境,所以其中的语言艺术主要是指歌词的艺术形式,通过乐曲和歌词的辅助,使舞蹈的魅力得以有效的展现。舞蹈是人体的艺术,其表达出的语言既形象又具有一定的意义,舞蹈的语言是指外在表现出来的形象和神态,而意是指通过舞蹈的编排表达出的思想和内涵[2]。其中象主要体现在动作上,而且舞蹈的表演技巧以及风格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表演的成功与否。风格是一个成功的舞蹈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通过对自己风格律动的体现能够展现出舞蹈独特之处。以《牛背上的摇篮》这支舞蹈为例,舞蹈中刻画的少年形象就是以身披藏袍、坐在牛背上挥舞衣袖驰骋草原的形象为主,要求男演员要具有沉稳的特点,从而表现出牦牛奔放的天性,从舞蹈语言上表达出的思想也正是观众对生活中的情感体验。
(二)舞蹈编导中的抒情手法分析
舞蹈编导中的抒情主要是通过借物抒情来实现的,从演员和舞蹈的外部形象入手,并深入到表演的内部,融入编导的想象。由此可见舞蹈编导的想象力和模仿力是其基本要素,同时编导的编舞思路与现实是否相符也是影响文学感受向舞蹈动作转化的主要因素。舞蹈艺术本身具有抒情的特点,而且这一特点能够追溯到古代人类的舞蹈表演中。舞蹈的表演形式主要采用象征、比喻以及拟人等手法,通过人体连贯的动作来展现出人们的真实感受,从而使观众能够在欣赏的过程中领悟到舞者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思想。以我国著名的舞蹈《荷花舞》为例,其在表现形式上不仅具有和谐妙曼的动作、优美的旋律,同时还具有超凡脱俗的意境,从而创作出了荷花美好的形象,其中抒发的情感是无法用语言所描述的,但是却能够激发出观众对和平以及祖国的热爱,这也从侧面彰显出了舞蹈的魅力。
(三)舞蹈编导中的叙事手法分析
在我国许多著名的舞蹈中并没有歌词,舞蹈演员只是在优美的旋律中尽情的舒展肢体,整个舞蹈过程只通过音乐的烘托和配合来进行展示,从而使舞蹈的思想更加开放化,人们可以从舞蹈中展开想象,为情感的抒发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3]。以著名的芭蕾舞蹈《天鹅湖》为例,其中王子和天鹅相遇时的情境体现出的就是叙事的手法,在整个相遇的过程中,通过舞蹈的肢体语言阐述出王子初遇天鹅时的提防、恐慌的心理,而通过逐渐的发展,王子的心理开始逐渐的放松、相信,最后逐渐对天鹅萌生爱意,通过一系列的舞蹈动作和音乐背景的烘托,增强了舞蹈的感染力,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意境。
(四)舞蹈编导中的象征手法分析
通过象征手法的应用能够展现出基本的生活特点,并反映出生活中存在的事物的本质,所以在舞蹈的编导中采用象征性的手法普遍受到观众们的认可和欢迎。以《绳波》为例,该舞蹈中主要以一根绳子为剧情发展的主线,根据剧情的发展,绳子所象征的意义也有所不同。在舞蹈中当演员被绳子缠绕时,绳子象征的是一种难以挣脱的命运;当绳子以转圈的形式被抛出时,象征的是爱的意义;当绳子在不断的波动时,表现出了父母间的矛盾;最后也是最具感染力的一段父母向两个方向拉扯绳子,中间的布娃娃不断的晃动,象征的体现了父母的矛盾对孩子带来的影响。利用象征手法能够将情感与舞蹈的具体形象相结合,同时激发观众的想象力,进而引发观众对某种情感的深思,使人看过舞蹈后能够回味无穷。
三、结束语
舞蹈编导是舞蹈艺术的核心,通过舞蹈编导对舞蹈肢体动作以及形式的编排能够使舞蹈包含的情感更加丰富,表现力更强。为了能够使舞蹈的编排更具艺术气息,充分的表达出舞蹈精神,舞蹈编导需要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从而利用文学艺术来对舞蹈的整体艺术性进行提高,发挥文学艺术表现手法在舞蹈表演中的作用,提升舞蹈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宝勒尔.浅谈舞蹈编导中的文学艺术表现手法[J].才智,2014(35):32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