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咨询的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心理咨询;学校工作;发展现状;重要性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经济的迅猛发展、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的更新,使人们陷入了众多的心理问题当中,心理咨询是解决当前心理问题的主要途径,目前也被广泛应用于学校工作中,用来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下面本文将具体来分析心理咨询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性,主要从心理咨询的内涵及其在学校工作中的发展现状、心理咨询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性分析两个方面来展开介绍,以期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心理咨询的内涵及其在学校工作中的发展现状
(一)心理咨询的内涵
所谓心理咨询,是指运用心理学上的相关理论和技术,根据咨询者在学习、生活、工作、疾病、康复等方面遇到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借助语言、文字等媒介,对咨询者进行帮助、启发、诱导的一种情感、心理疏通方法,是促进咨询者人格不断完善及潜能充分发挥的一种心理帮助过程。开展心理咨询过程的主要依据是心理学上的相关理论和技术,采取的方式是回答问题、解释疑惑、商量讨论、提供建议等,心理咨询的结果是使咨询者在认知、情感、态度、思维方式等方面发生某些认知性的变化,最终帮助咨询者形成自立自强的健康状态。
(二)心理咨询在学校工作中的发展现状
心理咨询在中国起步较晚,心理咨询在学校工作中的运用时间较短,存在着如下四个突出问题。一是对学校心理咨询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校对心理咨询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专门机构负责,没有独立的咨询场所,咨询者资质不够格等。另一方面是开设的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没有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二是对学校心理咨询的认识存在误区。心理咨询按其本质来说着眼于人的发展和人的潜能的实现,并不仅仅局限于心理治疗,只针对于少数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学生。但是,目前绝大多数学校对于心理咨询的认知仅仅局限在心理问题发生时的心理调节作用,从而阻碍了心理咨询的积极作用的发挥。三是学校心理咨询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他们没有开展过正规的培养和训练,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很多学校往往是安排班主任或者德育教师兼任心理咨询师角色,专业水平不够。四是学校心理咨询的方法和形式存在不足,主要是咨询者的被动求助,严重阻碍心理咨询工作的进展。
二、心理咨询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性分析
(一)对学校道德建设工作的落实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心理咨询虽然与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很多明显的不同,但是,按其本质目的来说,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所以,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咨询有助于学校德育目标的实现。心理咨询往往能够在很多方面弥补思想政治工作的不足,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帮助学生减轻心理负担、转变消极心理、缓和人际冲突、促进自我人格的完善和发展。
(二)心理咨询对学校智育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智育包括三个基本方面:知识、技能、智力。这三个均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美国曾有心理学家指出:心理卫生与学习的成功是密切相关的。很多实践经验也证明,消极的情绪体验与低效智力之间存在着一种非常复杂的因果关系,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在不良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成绩往往不如人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也引导我们在重视智育的时候也要同样重视心理咨询,这是实现成功智育的一个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三)心理咨询对于身心健康具有积极影响
完整的健康概念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不可或缺、相互影响的方面,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身心统一”。身体健康和生理健康二者是相互影响、紧密相连的,一方面,身体健康影响生理健康,如果身体出现某些疾病、缺陷,人的情绪往往是低落、忧虑、焦躁、绝望等等。另一方面,生理健康会会影响身体健康,长期处于某种消极情绪体验中的人往往极易生病,出现某些健康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疾病的直接原因是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因素既能致病,也能防病、治病。
结语:
心理咨询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是学校工作的需要,更是个人健康发展、全面成才的需要。心理咨询的作用不仅仅局限在疏导某些个别学生,而更应该充分发挥其在促进个体人格完善、激发潜能的作用。通过上述本文的论述,笔者重点分析了心理咨询的内涵及其在学校工作中的发展现状、心理咨询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分析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以期能够廓清人们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作者单位:甘肃庆阳环县芦家湾乡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 凌斌.行为决策中的选择性信息呈现:基于多重理论整合的视角[J].心理科学进展,2013(11).
[3] 申田.心理学教学改革探索[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04).
[关键词] 心理卫生;儿童;心理咨询;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3(a)-139-02
Analysis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535 counselees of children
LIU Yun, HUANG Gao-gui, CAI Xu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the Children's Hospital of Kunming, Kunming 650034,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children counselees. Methods: Data of 535 counselees of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was analysed, including age, sex, chief complaint and syndrome. Results: The problems consulted in the Children's Hospital were mainly focused on learning difficulties(23.9%),Adjust disorders(14.6%) and speech disorders(7.9%).The problems consulted were different in different age groups(χ2=309.15, P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health; Children; Psychological consult; Psychological problem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的加剧,人们的生活压力不断加大,在物质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心理卫生问题日益突出,为做好昆明地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索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本调查选择2008年来我院心理咨询室求询的部分患儿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心理咨询室患儿535例,其中,男348人,女187人,年龄1.2~17.8岁,平均(8.80±3.28)岁。
1.2 方法
对2008年1月~12月来我院心理咨询室求询的患儿535例门诊咨询者的记录进行总结分析。入选标准:有详细、完整的资料记录;直接咨询者,不包括陪同人员和咨询者;多次咨询者仅选择首次心理门诊咨询记录卡进行分析;咨询问题分类参照相关文献资料[1-3]。
1.3 统计处理
以Excel为基础,自编统计处理程序进行构成比、百分比和χ2检验。
2结果
2.1 就医原因分析
535名患儿来医院就诊的前三位原因:学习困难、适应不良和语言问题,累计占46.4%。见表1。
2.2 不同年龄就诊原因分析
见表2。3岁以下组以语言问题为主、3~6岁组以适应不良为主、7~12岁组和13岁以上组以学习困难为主,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
3讨论
2004年9月《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中指出,要重视儿童和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的预防和干预,针对不同年龄儿童和青少年的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心理指导和帮助。因此,开展儿童心理卫生服务作为儿童医院的一项新工作势在必行。
调查发现,本组资料学习困难是来医院咨询的第一位原因,占23.9%。在咨询问题类别上存在年龄的差别,如3~6岁组为适应不良,占28.5%,此年龄段儿童面临的主要是适应问题;而7~12岁组儿童上学后,家长和老师最易发现其学习上的问题,所以咨询的主要问题就是学习困难,占34.9%。其中,大部分是老师要求家长带孩子来咨询的,说明老师、家长在关注学习困难学生的问题上有了新的变化,意识到需要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因此,建议加强儿童学习困难专科的建设,以应对目前儿童心理咨询中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建娜,王贺茹,李梅,等.专业门诊儿童心理卫生现状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4,12(6):503-505.
[2]AE Jongsma(著),田璐,梁凌寒,臧伟伟,等(译).儿童心理治疗指导计划[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关键词:高校 心理咨询 伦理
伦理是指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是一系列指导行为的观念基础。2007年中国心理学会颁布了《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第一版)》,对我国心理咨询行业所涉及的伦理问题进行了规范。制定心理咨询行业的伦理规范,其目的就是让心理师、寻求专业服务者以及广大民众了解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工作专业伦理的核心理念和专业责任,并借此保证和提升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服务的水准,保障寻求专业服务者和心理师的权益,增进民众的心理健康、幸福和安宁,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1]。
高校心理咨询既不同于社会和医院的心理咨询服务,又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因此,探讨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中的伦理原则及其面临的困境,并寻找解决方案,对于高校心理咨询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心理咨询中的主要伦理原则
(一)隐私权与保密性原则
在高校心理咨询进行之前,应向来访者说明保密性原则及保密性原则的例外情况,使来访者明确可以获得保密的范围。此外,在没有来访者同意的情况之下,咨询过程不允许第三方在场,也不允许将整个过程录音、录像。来访者的一切信息,包括个案咨询记录、心理测量结果等资料,在没有得到来访者许可的情况下不允许公开。即使是在心理咨询师因教学、科研等需要对案例进行讨论时,也需要隐去来访者信息,严格保密。
(二)避免双重关系原则
心理咨询师应尽量避免心理咨询中的双重关系。所谓双重关系,是指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有除了心理咨询的咨访关系之外的其他关系。双重关系会影响到咨询师的职业判断,也会影响来访者的咨询状态,给心理咨询的效果带来不利影响。如果双重关系不能避免,则应通过签署知情同意书、做好详细个案记录、与个案探讨双重关系以及寻求专业心理督导的方式,避免双重关系带来的可能危害。此外,咨访关系结束后较长时间内,咨询师与来访者也最好不要有其他亲密关系或性关系。
(三)知情同意原则
知情同意是指当事人在未充分知情的情况下不能真正同意某事[2]。心理咨询开始前和过程中,心理咨询师应该让来访者了解心理咨询的目的、专业关系、相关技术、工作流程、专业工作可能的局限性、工作中可能涉及的第三方的权益、隐私权、可能的危害以及专业服务可能带来的利益等相关信息[1]。心理咨询师如果开展科学研究,需要让来访者了解科研的性质、目的、任务和可能带来的困扰,并得到来访者同意方可进行。来访者有中止咨询的权利。
(四)咨询师职业责任及胜任力
所有主导心理健康行业的主要伦理守则都有对胜任力的陈述[3]。高校心理咨询师应保持对于自身职业能力的关注,不断提高专业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技术,根据自己的能力为来访者提供心理帮助。心理咨询师应定期参加教育、培训,并积极寻求专业督导的帮助,在没有督导的情况下,也应尽量寻求同行的帮助。此外,心理咨询师自身的人格完善程度对来访者心理困惑的解决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咨询师应不断丰富和锻炼自己,完善自己的人格,以给予来访者更大的帮助。
二、高校心理咨询中存在的伦理问题
(一)保密性原则重视不够
很多高校的心理咨询师对保密性原则重视不够。他们在心理咨询开始之前没有将心理咨询的保密性原则告之来访者,使得来访者在咨询的过程中没办法完全打开自己的内心世界,对自己进行深入的探索。有些咨询师在不经过来访者允许,又不属于保密原则例外的情况下,将来访者的事情透露给其他咨询师、辅导员或者其他教师。还有些咨询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将来访者的信息暴露给其他同学。此外,由于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部门不够独立,导致来访者个人信息被公开。有些高校在新生入学期间会有心理普查,他们将心理普查中量表得分较高、有一些明显心理症状的学生叫到心理咨询室进行约谈,排查精神疾病,并对重点学生进行关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很多信息被暴露给不同的学生、教师、辅导员,严重违反了咨询中的保密性原则。
(二)双重关系带来负面影响
高校心理咨询师大多数除了心理咨询工作之外,还有教师、辅导员、机关领导等多重身份,很容易与来访者出现双重身份。有些学生因为上了某位教师的课而特别喜欢对方,或者对自己的辅导员心生敬意,希望也可以向对方寻求心理帮助。一旦师生关系转变为咨询关系,就会给心理咨询带来负面影响,出现咨询受阻、咨询效果受影响、咨询后无法维系正常师生关系等一系列弊端。还有一些来访者由于特别信任咨询师,而在咨询结束后与咨询师建立起其他亲密关系,这都给心理咨询带来不良影响。
(三)知情同意被忽视
目前高校心理咨询师最容易忽视的伦理原则,就是知情同意原则。很多心理咨询师并不太了解知情同意原则,或者认为知情同意原则不重要,来访者只要跟着咨询师的思路,配合咨询的工作就可以。咨询师了解到来访者的信息之后,就直接进行心理咨询,忽视了知情同意原则。包括咨询师采用何种方法进行咨询,这种方法和技术可能带来的结果,来访者一无所知,这就使得来访者在咨询中总是处于被动状态,整个咨询进程在咨询师一人的掌控之中,不利于来访者主动性的发挥。
(四)咨询师能力不足
高校的心理咨询师除了咨询工作之外,还有繁重的教学、科研或行政任务,这就使得咨询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提高自己的咨询方法与技能。他们较少有外出培训的时间,也极少有督导进行咨询指导,因此专业技能提升较慢,胜任力不足。虽然高校心理咨询师大部分都有心理咨询师二级证书,但是从业技能还有待提高。此外,繁重的工作压力使得咨询师没有更多的精力思索来访者困惑的解决以及咨询师个人人格的提升,这也为高校心理咨询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三、高校心理咨询中伦理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加强对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伦理规范的学习
高校心理咨询中出现伦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心理咨询师对职业伦理规范不够重视。大部分心理咨询师认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较单纯,也不会有太多的责任问题,没有必然严格遵守伦理规范。但他们没有意识到,伦理原则是心理咨询师从业的最基本原则,这一原则不仅是为了约束咨询师,更多的是为了保护咨询师,保护咨询关系,使心理咨询能够顺利、有效地开展。因此,增加高校心理咨询师的职业伦理意识,加强对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伦理规范的学习,可以从源头解决高校心理咨询中的伦理问题。高校应定期对心理咨询师进行伦理规范的学习,并对咨询师伦理规范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同时,应将咨询师应遵循的伦理规范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在咨询师较醒目的地方,使来访者对伦理规范了解的同时,对咨询师的行为也起到督促作用。
(二)提高高校心理咨询师的胜任力
高校心理咨询师大多数是兼职,虽然他们的工作压力很大,工作任务繁重,但是作为心理咨询师,也应该通过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提高自己的胜任力。心理咨询师可通过阅读心理学相关书籍、外出培训、不断在咨询中总结提高、寻求督导、定期开展咨询案例讨论等方式,努力提高自己的咨询技术。此外,还应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让自己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三)加强高校心理咨询的管理制度
高校应加强对心理咨询中心的管理,使咨询师做好心理咨询的预约、登记、记录、资料保管等工作,并定期对伦理原则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有条件的高校应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从其他机构中分离出来,聘用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避免双重关系的发生。此外,还应由专人负责保管心理咨询的相关资料,包括个案记录、预约记录、测量结果等,避免资料外泄,保护来访者隐私。只有不断加强对心理咨询及心理咨询中心的管理,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心理咨询的有效开展。
(四)完善高校心理咨询师督导制
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没有专门的心理督导师,导致心理咨询师缺乏专门的指导。完善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机制为规范管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重要保障。同样,督导也是心理辅导人员养成教育与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3]。督导不仅能对咨询师的咨询过程给予建议和指导以促进咨询师技术的不断成熟,更能帮助咨询师个人困惑、促进咨询师个人的不断成长。因此,为保证伦理原则的执行,也为心理咨询师的可持续发展,应不断完善高校心理咨询督导制。
参考文献:
[1]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伦理守则制定工作组.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J].心理学报,2009,39(5): 947-950.
知情同意、保密、转介、价值中立等原则是心理咨询中最起码的伦理规范|2,这些规范不但保护来访者的利益,同时为心理咨询师们提供了在特定情境中应该遵循的准则,在一定程度上也简化了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在我国的心理咨询的实际情况中,这些最基本的伦理原则在执行的时候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由于心理咨询工作的复杂性,这些基本原则也远远不能解决咨询师的所有问题和所面临的道德两难选择13。
国外有关心理咨询的伦理学和行为规范经过了一个漫长的理论发展和实践的过程,比如:美国心理协会(APA)1892年成立,在1938年就专门成立了科学及专业伦理学委员会,来处理与伦理学相关的问题;在1953年正式制定了“心理学工作者的伦理学标准’法典|4|;在1992年,伦理学标准委员会又通过调查把伦理学标准修改为“心理学工作者的伦理学原则和行为规范”
而我国在这方面发展比较缓慢和薄弱,使我们心理咨询师在工作时会遇到更多的问题,为此,笔者试结合国外心理咨询伦理规范的发展,对我国心理咨询师的伦理学原则和行业规范作一些深入的探讨。
1我国心理咨询的伦理学现状
我国目前管理心理咨询工作的相关协会有两个:中国心理学会(CPA)和中国心理卫生协会(CAMH)CPA创建于1921年,下设14个专业委员会,其中包括临床和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没有伦理学专业委员会。美国APA在建立46年后就专门成立了科学及专业伦理学委员会,61年后正式制定了“心理学工作者的伦理学标准”法典。而CPA在成立的85年中,只在1992年的时候,公布了《心理测验管理条例(试行)和《心理测验工作者的道德准则》,其中包含了9条道德准则,但没有说明违背该准则伦理问题的受理机构和监督管理机构。CAMH成立于1985年,现在下设14个专业委员会,其中包括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但是也没有专业伦理学委员会,没有制定注册会员应该遵守的“伦理学原则和行为规范”;直到2001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开始试行《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的时候,劳动部委托CAMH制定了《国家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该《标准》中的2.1款中包括了6条职业道德,其中涉及:歧视、知情同意、避免双重关系、转诊和保密等。但是,该标准同样没有说明有关心理咨询中的伦理学问题的受理机构和监督管理机构。管理职能上的不明确和缺失,造成对心理咨询工作从业人员的管理真空和实践的困惑,导致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无从界定和约束,工作中出现纠纷后难以找到法律和职业规范依据,咨询师和来访者的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护;同时,相关法律和统一的职业道德规范的缺乏也为职业资格认证、职业培训机构认证、职业监控和管理带来了巨大困难。这些问题相互钳制,对我国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职业化构成巨大阻碍.
2国外心理咨询伦理规范的发展
在国外,心理咨询的发展历史比较长,基本上各个地方都有开业的职业心理咨询师,尤其是欧美。在美国,对心理咨询的行业规范和管理的部门就有四个161:专业伦理学委员会、州注册机构、民事法庭(主要处理渎职的行为)以及刑事法庭。尽管这四个部门职能可能有相当的重叠,但每一个机构都有其不同执行标准,对心理咨询这一行业进行有效和严格的管理.
美国心理学会(APA)针对1319名会员做的随机调查中,有679名心理学家遇到过伦理学上的挑战和麻烦171。在美国各州的心理咨询的注册机构中,因为违反伦理学原则和行为规范而受到的惩罚案例中,与来访者发生性或非性的双重关系的就占35%;非专业、非伦理或忽视的行为占28.6%;欺骗性的治疗行为占9.5%;犯罪行为占8.6%.每年都有大量的投诉正是因为病人对心理咨询的投诉日益增多,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督促美国心理咨询的伦理学原则走上了规范和正规的管理.
成立于1892年的APA,于1938年首次成立了科学及专业伦理学委员会,主要处理心理咨询当中的投诉问题,但因为没有正式而明确的伦理学标准,只能以舆论和劝说为主要处理方式。APA认识到了伦理学标准制定的重要性,于1947年决定制订一个正式的伦理学法典,并随即成立了一个制订伦理学标准的委员会,1948年成立了一个专门负责经验研宄及起草法典的部门,发给APA的7500名成员每人一封信,请他们回答:通过对具体情况的描写反映出解决伦理学问题的经验,以便确定伦理学的主题委员会陆续收到了1000多份评论性事件报告。在认真分析、归类、总结的基础上,根据这些事件与附加评论于第2年制订了法典草稿,并发表在《美国心理学家》(AmericanPsychologist)杂志(1951)上,此标准归纳为6个主要方面141:(1)心理咨询伦理学标准与公共责任;(2)心理咨询职业关系的伦理学标准;(3)心理咨询中咨询师与来访者关系的伦理学标准;(4)心理咨询科学研宄的伦理学标准;5)心理咨询专业写作与出版的伦理学标准;(6)心理咨询教学的伦理学标准。经过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并几经修改,最后在1953年正式定稿为“心理学工作者的伦理学标准美国心理协会结束了60年没有正式的伦理学标准的历史。
1990年APA依照上述方法,再次进行了调查研宄,然后把伦理学标准修改为“心理学工作者的伦理学原则和行为规范”(EthicalPrinciplesofPsychologistsandCodeofConduct)(1992APA),发表在AmericanPsychologist杂志上,它包括介绍、前言、6个总的原则以及具体的伦理标准171。协会通过它的伦理学委员会,要求和约束其成员遵守该法典中规定的伦理学原则。如果有来访者投诉咨询师的伦理问题,那么伦理学专业委员会会予以受理处理,认定情况违反了伦理学规范,将会被处以除名、取消注册资格、判处渎职和刑事等处罚。在1996年伦理学专业委员会公开处理的案例当中,因为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性行为而被‘注销资格”的占63%;其次不适当的专业行为,涉及儿童的监护权,违反保密原则,测验的滥用,保险费用问题,不胜任职业;还包括不适当的研宄、教学、管理问题,不恰当的公开发表、错误、虚假或误导的言论等,也是咨询师被处理的主要原因|8)。2002年美国心理协会又一次对其进行了修订。
英国咨询与治疗协会(BACP)也在2002年对旧的伦理和执业法规进行了修订,颁布新的《关于咨询和治疗的伦理规范和执业完善框架〉,新框架较之旧法规在各方面都更趋于完善。伦理学原则包括:诚信(fidelity)、自决(autonomy)、有益(beneficence)、无伤害(non—maleficence)、公正(justice)、自尊(self—respect)等条款|91。同时制定了相应的投诉程序,对于心理咨询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3我国心理咨询的伦理学思考
笔者依据我国心理咨询工作中的伦理学现状,结合欧美国家心理咨询伦理规范的发展历程,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思考:
首先,应该尽快成立心理学伦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心理学会(CPA)和中国心理卫生协会(CAMH)应联合成立伦理学专业委员会,专门负责探索、制定、修订“中国心理学工作者的伦理学原则和行为规范”,同时受理各类心理咨询相关的伦理学问题的投诉和处理。让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有相应的管理部门和投诉渠道。
其次应该起草中国本土的心理学伦理学规范。到现在为止,我国还没有针对所有从事心理咨询工作者的行业规范和伦理学原则,而完全照搬欧美等国相应正式的心理学伦理规范也不符合中国的国情,仅仅只能起借鉴作用。美国心理学家Hobbs说1101:产生于真正本土心理学的伦理学法典才有生命力。所以,中国心理学会应该尽快着手制定‘中国本土的心理学工作者的伦理学原则和行业规范’,强化心理咨询行业的规范和管理。该规范的制定方法可以借鉴欧美国家做法,以经验研宄为基础,向中国本土实践的心理学家发放调查问卷,然后进行分析、综合和整理,在反复讨论的基础上予以试行,然后再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再次,应该加强心理咨询师的注册和认证工作。心理咨询的伦理规范到最后是由心理咨询师来进行实施和遵守的,要想减少咨询当中伦理学问题,就必须对所有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咨询师进行有效的管理。咨询师必须在中国心理协会或者注册部门进行注册登记,同时予以公开,来访者可以在网上查询,予以吊销执照的也能在网上进行查询,这样,就增加了透明度和公信力。同样,可以避免非专业的人员来从事这一项专业的、神圣的工作。在我国现阶段,心理咨询师鱼龙混杂,很多非专业人员未经任何正规的培训,就上岗咨询,而来访者又无从识辨,这样影响了心理咨询的信誉和健康发展。
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 理论模型 行为主义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的原因及危机干预目标
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三种。首先是个体与自我产生的冲突,这种冲突有其人格发展的不完善,也有个人心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冲突,如存在抑郁特质的学生;其次是个体与他人产生的冲突,主要包括人际关系适应不良或交际苦难、失恋或情感问题、心理支持系统的缺乏等;再者就是个体与环境产生的冲突,冲突类型包括个体与学校环境产生的冲突、个体与社会环境产生的冲突以及个体与家庭环境产生的冲突。
心理危机干预的目标主要有三个,即防止过激行为的发生、释放不良情绪和重建安全而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防止过激行为的发生是根本目标,也是最终目的。释放不良情绪是防止过激行为发生的关键,重建社会支持系统可以防止当事人愈后不良情绪的反复发生,使当事人需要倾诉的时候有亲近的朋友可以依靠。
理清了大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的原因和明确了危机干预的目标之后,许多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就会循序渐进地进行,不会偏离正确的轨道。
二.心理危机干预理论模型的建构
在做心理危机干预的日常工作中,我逐渐总结出来自己的一套理论构架模型。该理论模型中主要涉及社会环境、成就感、自我实现、社会支持、家庭与依恋关系等因素。
行为主义作为心理咨询的一大流派,很多时候不太被心理咨询专家所重视。一来,其咨询方法过于简单化、机械化,不太符合人类个体多元、复杂的心理特点;二来,该流派主要干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不太人性化,甚至会短暂地造成来访者不良的心理反应。在从事心理咨询的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哲学智慧。理论如果不与实践相联系,抑或是学习理论仅仅停留在理论本身而没有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那么理论变得毫无意义。在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我一定要注意总结和反思,逐渐丰富、建构属于自己的心理咨询内在结构图式。
上述我所总结形成的理论模型,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学过心理咨询的人都知道,建立与来访者良好的咨询关系对于咨询的成功是十分重要的,很多时候其作用要大过咨询方法本身。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关注和倾听,倾听是最高的咨询技法。其次,就是动机性访谈,即所谓的S-R-C结构模式。动机性访谈结构模型摆脱了简单的行为主义S-R(刺激-反应)模型,在重视外在刺激的同时也关注内在刺激,通过观察来访者的各种行为反应和情绪反应,更加客观地搜集有利于下一步咨询的来访者信息。最后,所谓的咨询方法。其中涉及到了榜样、反馈、放松、代币、目标行为划分、小步骤等传统的行为主义疗法,也涉及了联想、释梦、改变不良认知图式等精神分析和认知主义的疗法。
三.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因素分析
大量触目惊心的数字告诉我们心理危机事件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如果不能及时干预,将会造成许多恶性后果。抑郁症患者出现恶性心理危机事件的可能性是最大的。我们应该从人口学因素、社会因素、事件因素以及方式方法因素等四个方面系统详细地分析大学生抑郁症患者自杀的特点与原因。许多因素分析能给我们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很多信息。比如研究生自杀比例显著增高、毕业生自杀比例高、男生自杀比例大于女生、理工科学生自杀比例相对较高等等人口学因素的分析告诉我们要关注这些重点人群,经常在这些重点人群中进行排查,早发现,早干预。还比如大学生自杀发生在宿舍最多,采用跳楼的方式最多,这就提醒我们要做好公寓管理工作,不定期对宿舍的不安全因素进行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