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儒家的核心思想主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富含非常深刻的管理理念,经过长时间的传承,儒家思想不断发扬光大,逐渐形成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儒家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从“仁”、“和”、“义”、“诚”和“中庸”五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关键词:
儒家思想;现代企业管理;应用;价值
一、引言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和基础,几千年来被数代中国人所传承、发展,并对中国文明、文化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儒家思想依然在深深影响着我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均以儒学作为治国安邦之道,实际上,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与现代企业管理方向所契合的管理思想。所以,儒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对于现代企业管理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如何深刻的理解儒家思想相关的理论原则,合理有效的运用于现代企业中,将不但有助于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提升企业的整体形象,同时对于企业的战略发展也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儒家思想最早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核心思想是“仁”。儒家思想的代表有“孔孟学说”,“两汉儒学”等。孔子提出以“仁”修身,孟子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基础上提出“性善”论,推行“仁政”。与孔孟的学说相比,荀子主张强调“性本恶”、“礼法并施”,其理论则更具有现实主义倾向。两汉儒学提出了以礼义治国的主张,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进一步将儒家思想发展成熟。最终,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从而走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现在,有人将传统儒家思想与当前时代特征相结合,并称其为“现代新儒家思想”。
三、儒家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与价值
1.“以人为本”——企业管理的核心“仁”作为五常的核心,在儒家思想中,是最为核心的部分。儒家思想的许多经典著作中对“仁”的解释虽然不甚相同,但是其本质是一致的,即“爱人”。《论语·颜渊》中有云“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儒家思想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性人为贵”。在儒家看来,天地之间只有人是最宝贵的,是万物之灵。可以说,儒家思想本质特征在于肯定人的价值,重视人的尊严。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越来越强调一个理念——以人为本。人是企业管理的主体和客体,“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便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现代企业管理活动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通过塑造一种氛围、打造传播一种理念,是的组织内的人员思想及步调一致,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能,调动工作积极性。也有人称这种富有人情味的管理为“东方式管理”。方太总裁茅忠群对方太施行的便是儒家文化管理模式,茅忠群认为,可以治理国家的思想,一定是可以管理企业的。他要求管理者要设身处地的时时为顾客着想,事事替下属着想,方方面面替相关方着想,如此以来,这些人也一定会反过来设身处地的替公司着想,力争创造更大的业绩及成绩回报公司,使大家共同开创合作、共赢的局面。员工的个人发展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一部分,要把员工的成长放在与企业发展一样重要的位置,注重对员工的人格尊重、生活关爱和能力培养,用真情打动员工管理员工,设身处地为员工着想,用仁爱的精神营造一个和谐协调的管理氛围。与此同时,企业管理者要切实了解员工真实的想法、需求和愿望,在合理范围内,尽量满足员工的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需求。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让员工积极参与进来,领导和员工互为彼此,互相关心和体谅,企业在这种氛围中才会不断发展壮大。
2.“以和为贵”——企业旺盛的法宝《论语》中有云:“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君子和而不同”。孟子也主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见,“和”为儒家思想中的基本精神。中国人十分注重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即“人和”,主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安定和谐、团结协作。“和”在组织中表现为动态的和谐,是企业伦理道德一种理想境界的反映,是企业文化建设始终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和”不但崇尚拥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又体现和而不同、的原则。一个企业内部如果和谐融洽,那么全体员工的团队凝聚力便是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从根本上说,现代企业管理就是要营造这种内外关系和谐的局面。当今许多知名的大型企业非常注重团队意识,这些企业平时十分注重团队建设,提倡并实行团队领导与员工的有效沟通。组织企业员工参加拓展训练,各种丰富多彩的业余集体活动,增强企业与员工的亲密度。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员工也能够更理性、更全面的对管理者提出自己的真切意见,达到“共同管理”、“和气生财”“共赢发展”。
3.“见利思义”——企业发展的保证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谋道而不谋食”、“忧道而不忧贫”。“义”是指道德规范,“利”是指“经济利益”,孔子主张,要“见利思义”、“以义统利”,即“义先利后”。儒家在处理义与利的关系方面,要求将义放在首位,在特定的情况下甚至不惜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孟子强调“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上》)。儒家思想重义是毋庸置疑的。对企业内部来说,如何处理好义利关系是企业经营管理要面临的第一大问题。企业经营的目的就是求“利”,即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所以从道理本身来说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唯利是图”而损人利己,是为“不义”,并且最终会影响到这个企业的长期利益,甚至会葬送企业的大好前程。因此,企业管理中应当坚持“见利思义”、“先义后利”的原则,将经营谋利与“博施济众”结合起来,才能保证企业长远、健康的发展。当然,这并不代表儒家思想是反对“利”。儒家思想中对于富与贵从来不反对,因孔孟都认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儒家思想反对的是采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诚实守信”——企业生存的基石诚实守信是儒家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曾有云:“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可也”。孟子则把“信”视为儒家基本伦理规范之一,“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也”。诚信在传统儒家思想中被视为立身立政之本和进德修业之本,因此,诚信的伦理价值一直以来也受到了高度的重视。诚实守信一直以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它不仅是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也是企业的道德基础。在企业价值观的塑造过程中,“诚”是企业聚心之魂,“信”是企业立足之本,诚信理念是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之一。但是,诚信缺失问题是当今社会上的许多企业都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企业经过多年的艰苦经营发展,但却因为一朝诚信缺失,致使企业品牌一夜倒塌。“三鹿奶粉”事件便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可见,只有诚实守信,重约守信,才能维护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才能增值企业的无形资产,保证企业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5.“中庸之道”——企业管理的精髓“中庸”一词始见於孔子《论语》:“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之道”的精髓是不偏不倚,它主张“取中贵和”,是儒家哲学的最高命题,也是儒家学说的基本方法论。由此可见,孔子的中庸观它源于道德生活中的理论思维,包含有一般方法论的意义。它主张要“叩其两端”、“允执其中”,这是历代帝王的治国之道,也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现代企业管理中,主张公平、合理、最优。将“中庸”之道运用于现代企业管理,意味着要重科学、讲规则。在团队建设、人际关系、客户关系中要讲究中庸的艺术。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经营中遇到的许多问题,用道理去套,用理性去解决,经常是行不通的。其次,还要注意说话办事收放自如,进退有节,凡事应把握分寸,留有一定的余地,才能牢牢立于不败之地。最后,管理中要做到文武并用、刚柔相济,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这是符合中庸之道的辩证思想,运用于企业管理中,可以使企业管理效率达到最大化。四、结语在风起云涌的商业巨潮中,企业要赢得战略上的优势,占领文化制高点是极其重要的手段。这就要求现代企业就要在管理中赋予其时代的文化新内涵,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且促进现代企业能够更加健康、长远、蓬勃的发展。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值得现代企业不断学习和继承发扬,对现代企业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林丽环.先秦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J].企业导报,2010(11).
[2]梁梦,毓洁.试论儒家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作用[J].东方企业文化,2012(12).
[3]黎敏.论儒家思想对现代企业文化的影响[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
[4]薛丽.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8).
[5]张秀丽.儒家思想对现代企业文化价值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5(11).
[6]姚瑶.儒家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J].商,2013(09).
[7]骆承烈.儒家核心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J].中华纸业,2010(09).
[8]闫学军.儒家管理思想中的价值判断与本质规定及其现代价值[J].商场现代化,2013(07).
[9]孙琪.儒家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人才资源开发,2015(01).
太极拳――太极文化,是最代表中华文化精气神的智慧了。
近代以来,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人们的思维参照系中,没有种植太极文化的种子,所以,对其不了解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不应对中华文化里这样好的东西视而不见。因为,太极文化关乎我们人生之路的质量和份量,关乎我们身心健康的纯度和深度;关乎生命优化的宽度和长度。
既然是文化,就有了以文教化的意味在里边。用什么来教化,主要用传统文化中的圣贤思想、修身理念、太极修养。教是传承、传递、传播、传人之意,指的是过程;化是融合、混化、铸造、启迪之意,指的也是过程。教化的指向是人心,目的是让人心与圣贤为伍,牵手经典,亲近自然,净化身心,改变参照系,促进人的智慧和能力变成自由自觉。
有关太极文化的更全面的内涵,可阅读本人编著的《太极拳与人类文化》、《太极拳经典著述选读》、《太极拳发展简史》等著作;更应该阅读笔者恩师王壮弘老师口述,本人和师兄整理的《上善若水――王氏水性太极拳讲记》和王壮弘老师亲自撰写的《太极拳的智慧》等著作。
有的老前辈不主张写书,因为功夫到了一定阶段,每天都有新的进展,甚至“以今(天)否(定)昨(天)”;不过,这只是进入了有无境界之后才发生的事情。
处在有为境界的时候,还是应该用语言表述的,也应该有入门的教程,这样,学者才能有路径而行太极之道啊!
在进入太极之道的时候,让我们简单的梳理一下太极拳的起源、基本要旨和太极智慧吧!
太极文化的起源
中华传统文化,绵绵五千年。这期间,所孕育的儒家、道家、佛家文化,宛如支撑中华大地的三大支柱,日久弥新;每个中国人,都应与之亲近,从中汲取生命智慧,寻找到成就事业的活力源泉。
太极拳的诞生,源于中华核心思维和思维模型――太极――伏羲“一画开天地”,画出了震古烁今的太极图,从此中华有了核心思维;周文王推演八卦,使得中华后代子孙能以六十四种思维模型来认知世界;孔子注解《易经》,给中华核心思维和认知世界的模型安上了翅膀(十翼)。孔子还给中华核心思维命名了一个名字――太极。他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从此,太极这个“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智慧,融进中国人的血液中,成为中华的真正软实力,并细雨润无声的营养了儒学、道学、佛学、中医、风水、书画、武学,乃至中国人日常的发明创造,比如,文言文和白话文之阴阳互济、毛笔的一硬一软、筷子使用时的一动一静、中国书法的折叠往复、中国画的“意象”气韵、中国菜之煎炒烹炸的恰到好处、太极剑之剑穗和剑身的一刚一柔等等;甚至,还影响了韩国、日本、越南、泰国等国家人民的行为方式、生活习俗……
有了太极这个思想,一定会诞生独属于中华的武学文练之大智慧――太极拳。
而太极拳的创立者们,在中华核心思维和认知模式光芒的照耀下,以河洛之理为依托,汲取佛家《易筋经》、《洗髓经》内壮之髓核和明心见性之精微体验;归纳儒家太极之理论内核和修身为本的心性学说;撷道家天人合一的主张和炼气养性之方略,并以天地为师,法天择地,道法自然,象形取义,终于酿造出震古烁今的太极文化――我们将之归纳为太极拳架(动作招式)、太极内功心法(神意气之内在修为)、太极道统(儒释道文化和太极理论)――含三为一是太极文化的重要特征。
太极拳是太极文化的重要载体。
其创始人为无数个“张三丰”――历代的太极拳实践家和实践者。
笔者的一位师兄,根据恩师王壮弘先生的论述,对张三丰创拳之过程做了如下论述:
三丰这个“丰”字,是“”的简体字,也是当时就有的俗字,三横中间一竖,三横是“乾三连”的乾卦,中间一竖断开三连,成“坤六断”的坤卦,“丰”其实是简化了的乾坤。“三”代表“天地人”,“丰”代表“乾坤”,从“三丰”即“乾坤天地人”的意义来说,“三丰”实际上是宋明一个“道的符号”多于是一个“人物”的意义。
其实,追究太极拳到底是何人编创并没有实际意义。太极拳是根源于中华乾坤天人文化,根源于中华儒家、道家、佛家、武学、医道而混化形成的一门学问,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唐宋禅学和宋明理学成熟之后,结合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八卦、河图、洛书等与道有关的思维方式而发展出来的。
太极拳是“儒家太和拳”。
太极拳是“道家无为拳”。
太极拳是“佛家如是拳”。
太极拳是“医家治未病拳”。
太极拳是“武家十三总势拳”。
名相是太极拳,而本性是中华传统文化之智慧的结晶。
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它深邃的思想内涵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这样的影响一直持续到我们现在,本文就是来探讨儒家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关键词:儒家;文化;社会主义;价值观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流派之一,它是由孔子创立,是为了维护周朝礼制的一种文化思想,随着时间的发展,后世代代文人、政客等的传袭,使得儒家文化逐渐固化成华夏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在不同的时挥着不同的作用,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文化发挥其重要的教化作用,而在当代儒家文化可以算得上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复归有贡献的流派。而目前我们推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儒家思想之间又是一脉相承的,两者有着密切的关联。
1. 儒家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儒家文化,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创立,创立的初衷是为了维护周朝的统治,作为一种教化的工具,它是我们古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流派之一。时至今日,我们的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影响之深涉及到我们的意识形态。“儒”最初是来自于周朝散落民间的一些贵族子弟的教师,他们教授经书、祭祀以及礼仪等,这些人被叫做“儒”。发展到现在的儒家思想,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流派之一,自汉代以后几乎就已经将儒家思想奉为官方正统思想,汉代的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式将儒家奉为正统。而后世世代代文明推进,儒家的地位日益坚固,融入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2. 儒家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
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深邃的经典文化,对整个中华民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以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为基础,而儒家文化作为我们传统文化的精粹文化,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理论的思想基础。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士大夫们热衷于儒家流派,不同的朝代的认识层面不同,但是这并不影响儒家的传播与影响。到现在为止,整个中华民族无人不知儒,只是深浅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精神指导就是儒家思想。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对于古往今来的政治指导也是显而易见的,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都可以算得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为儒家思想为大。
儒家文化在经历了世世代代的流变后,逐渐从政治层面和宗教剥离来,成为一种专门的新儒学。不管它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几乎已经深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骨子里。儒家文化的伦理观点对中国人影响尤其深远。其所倡导的“仁”,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包括整个社会秩序的规律性的指导。这样一种倡导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社会的和谐相处的观点,正是我们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
3. 儒家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影响
儒家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深刻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富强“就能够看出对一个国家的希冀,是一种爱国的表现,这就与儒家文化里爱国的思想不谋而合。而“民主”、“文明”、“和谐”等字眼更是能够深层的体现出儒家文化的内蕴,儒家文化中强调“仁”,在政治层面上来说,“仁”是一种政治手段,同时也是一种为人处事的准则。统治者要仁政爱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人与人要博爱,“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和谐”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相契合,“和”可以算得上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天下唯有和才能形成统一。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也深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伦理学上儒家注重 自身修养,其中心思想乃“ 仁”,意谓人与人之间应注重和谐的关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爱国”就能够看出其所蕴含的儒家思想,儒家文化最初的思想观点,很多都是为了政治而提出,同时也有普通老百姓能够遵循的准则,总体上来说,还是能够看到“爱国”的思想存在。“友善”在儒家思想中主张人与人要博爱,“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 推己及人。
4. 结语
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以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思想基础。儒家文化绵延数千年,早已深深刻在中国人的骨子里,儒家文化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正是因为儒家文化为社会主义建设打好思想基础,才有我们现在和谐统一的社会主义社会。
[参考文献]
[1]张晓玲.儒家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探究[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2015(01).
[2]绍汉明.儒家文化基本精神及其现代价值[J].新,2001(02).
[3]赖素贞. 《论语》加算盘的经营之道――浅谈儒家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2(07) .
关键词:国学管理 儒家思想 现代企业管理
引言
“国学”一说,最初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当时提出的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回应“西学”的挑战。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在文化上出现了所谓的“国学热”(李中华,2007)。20世纪80年代末,一批诺贝尔奖获得者面对世界范围内的道德危机共同呼吁:“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到2500年前的中国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机会”。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过一时的“文化热”。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华民族已经开始找回文化的自信,中国开始迈向文化复兴与注重软实力建设的时代。
近年来,借助于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说《论语》,王立群读《史记》及曾仕强讲《易经》得以迅速热播,出版的书籍也是数以万计,传播范围极广。时下,随着新《三国》、新《水浒》等四大名著的重拍、热播,在我们被先贤的智慧折服时,我们需要的更多是思考。或许新一轮的“国学之四大名著”又将在全国波及开来,当然这些还只是国学思想中的冰山一角。国学管理作为国学热的一个支流,现代在一些企业中已经得到重视,其对现代的企业管理的作用也在逐渐凸显。国内一些知名高校开办的企业国学管理培训班就反映了国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已得到重视。所以在我国进行现代化的建设中,尤其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除了学习现在较为流行的西方管理理论以外,还应充分认识到我国传统儒家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我国儒家思想这一传统的文化瑰宝。
国学概念和国学管理思想
(一)国学的来源及涵义
“国学”一词,最早是指国家设立的学校,其最初见于《周礼》“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后来汉代的太学,晋唐以后的国子学、国子监等都是它的变形。四书五经中也有记载,但大多为同义,都是指我国历代王朝的最高教学机构。而以“国学”之名义专门命指中国文化学术之大一统系的特征 ,则始见于清末。有人说,章炳麟在日本组织“国学讲习会”,刘师培也有“国学保存会”的发起,或许他就是近代“国学”新义的最初使用者(武砺兴,2009)。因此《辞源》上解释说: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由此可见,国学并不是一本书或几本书所能概括的,它是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现代对于国学的理解已经和最初的意思截然不同,所以说,近代国学并非传统学术的简单延续,而是中国学术在近代西学影响下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渡形态。
(二)国学管理思想的来源
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大多来自于对国家和军队的管理,多表现为注重“情”字,强调心“治”,重视精神鼓励,最终实现对民“爱之如父母,则归之如流水”的目的等。这些思想在现代管理者实施管理过程中,同样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徐建中,2006)。当然古代管理思想只是现代国学管理的一种变形,国学管理的理论来源于著名文化学者张祖庸先生关于国学与管理的学术性理论论述,时下经大众媒体的传播,成为一种流行。
儒家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一)儒家管理思想
管理就其理论而言是一门科学,但从方法来说又是一种艺术。国学管理思想博大精深,而“经世致用”的儒家管理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传承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在现代管理实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儒家思想是由孔子始创,孟子形成系统的理论,至二程(程颢、程颐)朱熹发展为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它包含政治、教育、人性人生、家庭等内容,本体论、认识论、人性论等理论,认知求知、修养等方法论(刘海燕,2006)。儒家思想把传统文化的思维看作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把“天、地、人”,即自然、社会、人生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来认知。这种“天人合一”的统摄方法,以人为中心来考虑自然,以个人经验的合理类推去认知世界,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因此,儒家提出了“仁政”的民本思想,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是民本思想的真实写照。纵观由古至今的太平盛世,无不是以民本作为执政理念的:汉初统治者,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与民休戚”,于是出现了历史上的“文景之治”;唐太宗李世民以“济世安民”之心,体恤民生,出现“贞观之治”;明孝宗“勤政爱民”铸就了难得的“弘治中兴”;清朝初年的轻徭薄赋,休养生息,迎来了“康乾盛世”。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以民为本一直是中国历史上开明统治者贯彻儒家管理思想的一条重要执政法则。
此外,儒家思想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个人、家庭、国家、天下四者统一起来,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在充分发挥个人才能的基础上,强调群体意识与团队精神,强调实现个人价值与奉献社会相融合的理念,对于个人与他人、个人与企业、个人与社会、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和发展都有重大意义。因此,儒家思想从人的伦理道德、观念意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和管理哲学等方面为现代管理提供了有益的营养,丰富了现代管理理论。
(二)儒家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的管理实践
第一,儒家民本思想在企业管理上“以德服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以“礼仪之邦”自居,既然如此,那么“德”是必须的。孟子曾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这也体现在现今的一些公务员招聘要求中:得才兼备,以德为先。这种主张对企业而言,就是主张用道德规范作为一种无形的动力为现代企业管理保驾护航。1995年,国内著名企业海尔集团就提出“员工犯了错误,其上级管理者必须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刘海燕,2006)。其目的就是要求海尔的管理者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德行来感染员工,将制度规范内化为员工自身的道德规范,这就深刻地凸显了“以德服人”的管理理念,使公司上下级同心同德共谋发展。现代企业管理也强调法律与制度,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这是十分必要的。但儒家更关注人的伦理道德,主张培育人的美德和良好的社会风尚,让人们心悦诚服地遵照道德准则去做事,这才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第二,管理应注重“以人为本”。儒家遵从“仁、义、礼、智、信”,“仁者爱人”也即以人为本。在西方早期工业革命时期“人”的因素并没有得到重视,但现代西方管理理论也开始强调“人”是企业中最重要的因素。比如,全球最大的连锁超市-沃尔玛将员工视为自己的“合伙人”,很少出现由于分工不同而造成的歧视现象;Google公司允许员工自己布置个性化的办公室等(刘海燕,2006)。儒家的“以人为本位”的思想,对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企业要取得成功,首先要以员工的根本利益出发,打破上下级的界限,视员工如兄弟姐妹般,使员工有一种归属感,员工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企业创造出最大的财富。
第三,儒家“中庸”管理思想对企业文化的塑造。孔子云:“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捐呼!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及“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由此可见孔子也极为重视“中庸”之道。中庸,中即是正,庸即是和。中庸就是把握适度,按合适公平的方式做事,包括公平正确对持自己,公平正确处理家庭,运用公平正确的方法治理国家,创造和谐社会。在企业管理中也是,作为管理者待人接物应采取不偏不倚,赏罚分明、调和折中的态度。中庸之道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可以作为现代企业进行管理的指导。尤其在中国,作为一个人情味儿较浓郁的国家,外方管理者如不深谙中庸之道,在企业管理中一味强调制度管理,在中国就是很难行得通的。我们不能改变这种状况,因为这就是我国的文化,反之,我们如果合理地运用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被称为“日本近代工业之父” 的涩泽荣一先生在回顾其创业生涯时说:“我的经营中虽包含辛苦和惨淡,但常遵孔子之教,据《论语》之旨,故使经营获得成功”(王恒,2010)。其实他遵从的核心也就是中庸之道。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将儒家的中庸之道贯彻在建设企业文化过程中,将公平、公正内化为企业价值之中,才能创造充满生机活力的企业文化。
第四,“和为贵”的管理思想。目前,我国旨在建设一个和谐社会,现代企业管理也要强调”人和”。现代企业是一个综合系统,是多层次的有机结合体,怎样协调各种关系,怎样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成为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儒家“以和为贵”的管理思想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是现代企业管理中极为重要的因素,要保持企业的和谐,就要从组织和个人两方面来加强。在组织方面,一是要建立一个优秀的领导集体,领导集体的思想品质、业务能力是保持组织内人际关系和谐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二是要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分工清晰、责权明确的组织结构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在个人方面,企业的每一位员工要真诚地待人接物,给人亲和感,关心别人。作为管理者要有博大的胸襟,敢于牺牲自己的利益,要处理好上下级关系,特别要处理好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的关系。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企业作为一个由不同部门组成的大家庭,“和”是必不可少的。
结论及展望
综上所述,儒家管理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这些都还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从西方的现代管理也可看出,无论美式管理还是日式管理,其共同的特点都是首先把现代管理与自己的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正如英国学者庄士敦所说:“当我们欧洲人开始惊异地发现中国的社会和政治思想、中国的伦理、中国的艺术和文学都有崇高价值的时候,中国人自己却开始学着把他们文化中这些伟大的产物加以不耐烦地鄙视……这是一个令人大惑不解的现象”(申明等,2007)。
在过去的百年中儒学思想的发展起起落落,人们在迷失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而今“国学”热火重燃,但愿不是昙花一现,也不能是单纯地埋首故纸堆。在当前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对于已盈利的现代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和挑战,有的企业道德沦丧社会责任感淡薄、上下级关系不和、员工心理压力巨大,运用儒家思想来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现在的国学管理仍是一种快餐式文化,被人们用于附庸风雅,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中仍未被提升到显著的位置。当然,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和儒家管理思想并不是西学和国学的对立,二者完全可以相得益彰。虽然二者达到统一运用仍需很长一段过程,但毋庸置疑,只要我们能像西方管理学思想一样,集一大批学者之功将儒家思想理论加以系统化、数量化并深刻贯彻到现代管理之中,开发出适合现代企业管理的诸如儒家式-波土顿管理矩阵,儒家式-七S管理模型等,国学管理特别是儒家文化管理在未来企业管理中的发展前景将是不可限量的,中国式管理也将涅而出。
参考文献:
1.李中华.国学、国学热与文化认同.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3)
2.武砺兴.国学的意义.社科纵横,2009(24)
3.徐建中.古代管理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河北企业,2006(11)
4.刘海燕.儒家民本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改革与战略,2006
[关键词] 孔子; 美学思想; 超越性
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美学思想涵盖了“礼乐”、“仁”、“善美”等典型的美学原则。虽然当时他对美的阐释还仅停留在表层、片面性的描述,但其美学思想却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现今,孔子在为人处事、对待生活、学习、工作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众多思想依然值得我们学习与研究,尤其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在享受着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我们的精神世界逐渐枯萎,孔子能以其艺术化的审美话语为当今社会生存在困境中的人们提供精神上的栖息之所。纵观孔子美学思想可以发现,他的美学思想无论从个体到人生再到宇宙,无不彰显着超越性的色彩。对此,本文重点探究其美学思想所涉及的一些方面:以“仁”、“礼”为核心的处世之道;以“文质兼备”为标准的审美理想;以“中和之道”为本质的伦理思想,探究在当今社会孔子美学思想超越性的实用价值。
一、孔子美学思想产生渊源:
孔子思想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思想,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化,他的思想以其特有的方式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其中他的儒家美学思想凭借其独特的精神理念对中国古代及当今社会的审美方式、审美境界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美学文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今天我们探究孔子美学思想产生的源头不得不追溯到先秦时代的典型文化代表《左传》,它以其简洁的文字记录了周乐二十九年的发展变化,其中对情感的处理宣扬达到了极高的要求,其主张“和谐相处”,对于这一方面,孔子作了很好的继承与发展,不仅吸收了其中的精华而且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后期孔子所主张的“中和”美学思想则是对此观点的进一步升华,他认为“享受快乐的同时不应该使其发展为,遇到痛心的事情也不应当过分悲伤”,这种观点经过不断衍变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古代封建思想的重要支柱,一方面制约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及思维习惯,逐渐发展为一种规则、标准;另一方面,其对美学、历史以及文学等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孔子美学思想超越性的价值
1、孔子美学思想的评价
从范围上讲,孔子主张的美学思想囊括先秦美学思想,这两者有共通之处,即哲学上对美学的追求方式与当时盛行的艺术审美并未真正分道扬镳,恰好处于哲、文、史三者相互贯穿、融合、逐渐过渡的时期。从这一观点上来讲,人们对于艺术以及美学的追求方式并没有与自身所掌握的知识框架相背离,仍旧以哲学、文史等知识为基础进行美学欣赏,使得今天我们所研究的美学思想以及美学整个制度体系建立的背景变得更加宽阔。但值得肯定的是,当时形成的从哲学观点上建立自身的美学概念、美学审美方式以及思维特点的建立对后世整个美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当然,对孔子美学思想贡献的评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中国著名学者张岱年曾做出这样的评价:“孔子作为中国哲学的创始人,包括其思想的后期继承与发展者,谈论的重点都围绕人生,并没有建立一套完整宇宙论结构,这是孔子及其后人的遗憾”。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孔子集道德价值为一身,从本质上讲,孔子哲学即道德哲学,主要表现为仁义、善良的道德训练却缺乏哲学的思辨性”。《中国思想通史》也曾有过这样一段评价:纵观孔子的主要思想,我们不可否认其对中国思想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但其却很少涉及宇宙方面,与宇宙相关的内容,例如,理气、天地、虚实、动静等,并未出现在孔子的主要思想中。今天,孔子的美学思想是对中国古代文化与历史的集中表现,其形成于中国浓厚的伦理构架中。
2、美学思想超越性的实用价值
(1)借鉴孔子以“仁”、“礼”为核心的处世之道
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涉猎诸多方面,其中以“仁”、“礼”为核心思想,而他的美学思想可以说是从仁学思辨中衍生出来的。孔子一生都在追求“仁”、“礼”,倡导和平。孔子的这一观点其旨在解决不同人生所面临的各类困境,以一种超越性的处世方式、思维方法和行为习惯等追求生命存在的最终价值以及活着的本质意义。
孔子所主张的美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儒家的美学思想,其论著《论语》中多次提到“仁”,“里仁为美”(《论语・里仁》)中对人性美的推崇和“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中所追求的最高理想和奉行的伦理准则就是孔子提倡的“仁”。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借助诗、乐等艺术形式作用于伦理,充分发挥艺术审美的积极作用。同时孔子宣扬儒家的“人学思想”,也十分注重人格的培养与形成以及对高尚个性的不同追求。子曰:“人而不仁,如何礼?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孔子将“仁”视为学礼、乐的基础。可见,孔子是将艺术的功用上升到更高层面,同时也反映艺术修养对人格塑造的重要性。
(2)借鉴孔子以“文质兼备”的审美理想
纵观当今社会,人们处在一种看似和谐的大环境之中,每个人都享受着和平带来的战果,随着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不断发展,人们更加看重物质利益,在物质享受的同时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水平,却忽视日益枯竭的精神世界,这也使得对孔子美学思想的继承变得更加遥不可及。孔子一贯主张要“文质兼备”,这一思想贯穿于孔子的整个美学思想中。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表明孔子在维护当时礼乐制度的同时也注重追求美学思想。在孔子来看,一个人的内在品德和外在修养同样重要。他看到了“文”与“质”的矛盾统一,认为只有做到文质彬彬,才能真正成为有德行的君子。由此可见,美学思想对当今社会秩序的维护有着重要的作用。借鉴孔子“文质兼备”的审美理想,将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审美范畴由为人处世之道扩展到文化艺术领域,真正发挥艺术的审美价值。
(3)借鉴孔子“中和之道”的伦理思想
受孔子和儒学思想的影响,“中和之道”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主流的核心意识。《礼记・中庸》中记载“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所谓的“中和”就是要恰当的调和与平衡。“中和之道”本身含有“中正”、“平和”之意,“中”就是把握度的界限,“和”则是一种多样性的融合。“中和”乃天地运行之根本,过与不及都将会成为缺失。
当今社会,并不缺少推动社会发展的智慧,缺乏的是维持社会健康发展的智慧。“中和之道”恰恰在这一方面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孔子主张社会稳步推进,既不守旧,也不冒进。承认事物发展的多样性和普遍性,主张实现大同社会,期望真正实现平等,做到和谐相处。对此,孔子美学思想的超越性值得我们继承与发展。
总之,孔子美学思想以及其对人生、美学的追求旨在崇尚一种至高的精神境界。当经历人生的痛苦与磨难时,能够以一颗乐观平静的心态加以对待,真正学会从孔子的美学思想中寻找精神力量,当我们依靠自身的信念以及毅力战胜所有的苦难之后,世界将给予我们意想不到的收获。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我们可以说孔子的存在就是一个奇迹,但现在我们也有了让自己成为奇迹一部分的机会。孔子美学思想超越性并不仅局限于某一个方面,更多的是一种追求与力量,对生命美好境界的追求与向往,对自身能力的一个挑战,以一种超乎寻常但又处事不惊的人生态度进行生存。生命是一个不断进化以及继续前进的奇迹,我们应在美学思想的指引下,继续追寻属于我们生命中的至美至乐。
参考文献:
[1] 左蕾. 孔子美育思想的现代阐释[D]. 山东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