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综合管理专业知识

综合管理专业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综合管理专业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综合管理专业知识

综合管理专业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职业能力;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1-0239-02

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根本,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以适应浙江中小企业的职业岗位群为目标,改革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一、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下进行的,要进行课程体系的建设和课程开发,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2004年至今,为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适应社会的发展道路”的高职高专办学理念,围绕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采取对准市场办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对准就业育人才。2004年首先从课程建设上开始研究如何适应性形势下的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2005年正式实施“三层双轨2+1”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培养紧紧围绕工商管理专业所对应的岗位和相应岗位的能力要求展开,岗位能力分为岗位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和岗位综合能力三个层次,三个层次循序渐进、相互映照、紧密联系;能力培养中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交替进行,做人与做事同步进行,即“三层双轨”。三年教学中两年主要在学校,一年主要在企业进行;校内教学以理论课程为主,辅之以实训等教学环节;校外实践以顶岗实习为主,兼学部分专业课程,结合实际岗位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并在学校、企业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实践环节,即“2+1”。“三层双轨2+1”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仅是时间上的概念,而是通过创设校企结合的内外环境,培养学生的岗位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和岗位综合能力,在运作模式上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

二、综合职业能力观下高职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1.基于企业核心管理部门进行课程重组,以岗位驱动设置核心专业模块。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直接面向职业岗位,培养目标是企业管理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课程设置必须体现浙江中小企业的岗位需求,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具备相关岗位所必需的基本知识与业务能力。这就要求课程设置必须从对中小企业职业岗位群的调查开始,然后对岗位群所包含的工作职责与任务进行逐一分析,确定本专业的职业能力结构,并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确定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以及能力培养的实施模块。

2.课程结构柔性化、综合化。为突出针对性我们将原来按学科划分的各门课按“企业需求与能力本位”的原则有机合理地综合成若干门主干课程,突出重点,重在应用。

3.注重隐性课程的开发。职业能力最重要的组成元素是专业知识和技能,它们含有很多经验性的隐性能力成分如职业所需要的态度、情感、思想、行为倾向、品质,无法直接把握并用显性的语言来确切表述,只能通过一个合适的载体来间接确定,如德、信、勤教育可融入思想品德课程、劳动教育;意志磨炼教育可通过军训课程实现。为帮助学生培养职业所需素养并将其转化为可实施的课程,我们增加一些如素质拓展训练、团对管理、管理沟通、商务礼仪等课程,进行这类能力的学习与养成教育。

4.加强实践性教学。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技能人才,目标职位是浙江中小企业的一线岗位。这就决定了学生必须具备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是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是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显著特点之一。

三、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计

1.理论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按市场需求倒推法进行,就是基于对浙江区域经济发展与我专业的毕业生以及企业界的管理人员的调研与走访,针对工商管理专业什么都学,什么都不精的问题,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课程体系的建设突出岗位能力,建立了以岗位技能为核心的“5 W +群库”为支撑的课程体系,实施“精品课”的建设工程与群库的建设工程。具体的建设思想:围绕5W 的思想WHAT(管理技能)、WHERE(就业岗位)、WHO(专兼教师)、WHY(职业能力)、WHEN(市场动态),满足“适岗”与“变岗”需求,逐步完善工商管理专业的岗位职能库、企业流程库、案例库的建设。

理论课程体系设置分为公共基础+岗位基础知识+岗位核心知识+素质拓展四大模块。公共基础按教育部规定必修课程进行设置。岗位基础知识模块课程设置基于企业基层管理人员所需基础知识及所必需具备的通用管理能力、经济常识而确定课程,主要有管理学原理、会计学原理、统计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和企业管理。岗位核心知识根据中小企业管理职能部门设置四个岗位领域教学模块,即销售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学生可结合自己兴趣和特长自愿进行选择,避免什么都学,什么都不精。每个岗位模块由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共同进行开发,采取理论知识+案例研究+社会实践+就业岗位+职业证书等一体化模式设置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强调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内容与实际的衔接性,强调岗位针对性,使学生毕业即能上岗。素质拓展模块主要考虑学生隐性知识需求安排一定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如创业学、潜能成功学、管理沟通、电子商务、经济法、团队管理等。

2.实践课程体系。实践课程设置主要围绕培养和提高管理技能,对所学理论与知识的深化,为缩短学生能力与岗位要求差距,立足于职业能力培养,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中凸显实践性教学,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按岗位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和岗位综合能力构建实践课程。理论授课时间由原来五个学期改为四个学期,企业顶岗时间由原来一个学期调整为两个学期,增加沟通与礼仪、团队素质拓展、沙盘对抗、企业经营决策模拟等实训课程,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达1∶1,其中在企业顶岗的实践时间占总学时的20%。校外实践主要采取上岗、顶岗、企业参观实习三种方式;校内实践主要有专业通用技能的课程设计、单项岗位模拟实训、岗位综合模拟训练三种形式。

岗位基础能力主要为培养学生一般职业素质和通用管理能力,主要实践课程为劳动课程、思想品德、军训管理类专业基础性的课程如管理学原理、统计原理和会计学原理等对应的实训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劳动态度、人际交流和通用管理能力。

岗位核心能力培养是以企业对岗位能力的要求安排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基于岗位职责和技能要求,利用学校现有的实训条件(企业管理模拟室、销售管理软件、财务管理软件、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软件、生产加工中心),各模块安排2~3周模拟实训,从而实现通用能力――岗位核心能力的提升。

岗位综合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校内综合性实训,时间为6周。二是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时间为30周。校内综合性实训有企业经营仿真决策、ERP软件应用、工商模拟市场、素质拓展训练。校外顶岗实践主要采取三种形式:一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兴趣爱好找实习单位;二是依托工学结合的教学基地的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三是对有招人需求的企业,由学生和企业进行双向选择。

参考文献:

综合管理专业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素质拓展;核心原则;内容规划;活动规划;实现形式

[作者简介]赵云,右江民族医学院管理系公共事业管理教研室主任,讲师,硕士,广西百色533000

[中图分类号]G4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6-0186-03

卫生管理专业是右江民族医学院六大本科专业中唯一的非医学类管理专业。自2003年专业创办以来,本专业围绕三类知识、四种素质、五项技术、六本证书进行综合素质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改革。经过素质拓展能力培训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现将经验形成论文,供兄弟院校卫生管理专业大学生素质拓展参考借鉴。

一、大学生素质拓展内涵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由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为深入推进高校素质教育联合实施的一项系统教育工程。大学生素质拓展是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进一步整合并深化教学主渠道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学技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六个方面引导广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帮助同学们全面成长成才的素质教育工程。在这个定义中,课外活动是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的主要途径;德、才、能、技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内容;扩大人力资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学生素质拓展的主要目标。近年来,医科类院校为了加快实现综合性大学战略,纷纷兴办了非医学类小型涉医专业。经过充分的调查发现,非医学类专业往往是在缺乏对社会需求的细化调查研究的情况下匆忙上马的,在建设时期缺乏相应的体制设计与机构建设,在发展时期缺乏相应的教学基础设施配备,结果大都出现了人才培养的瓶颈性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右江民族医学院自2003年卫生管理专业创办以来,大力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通过各种形式千方百计提高卫生管理专业大学生专业素质。经过8年的努力,卫生管理专业已经从弱势小型专业发展成为右江民族医学院的特色优势专业,其毕业生遍及全国各地,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

二、卫生管理专业大学生素质拓展核心目标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个性与共性的共同体,不同的专业应该具有不同的素质要求。经过研究,我们认为卫生管理专业人才能力素质培养核心原则体现在“诚于为人、能于治事、精于管理、善于研学”四个方面。

1 培养学生的为人之道(诚于为人)。为人是治事、为官、治学之先。为人之道在本质上是内在高尚品格的外在行为表现。要深刻领会与践行为人之道,培养高尚的人格与修为是内核,而掌握合理有效的人际技巧与塑造符合礼仪的伦理规范行为是外核。所以,我们培养学生为人之道的关键是内养善心、外塑德行。为人之道是卫生管理人才的首要素质,因为其关系到领导的权威性影响力与管理中组织协调的有效完成。

2 培养学生的治事之能(能于治事)。事者,问题也。管理的内涵是管人理事,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深刻地思考问题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培养具有治事之能的人才是管理学专业的核心目标。卫生管理专业培养的就是能分析和解决公共卫生问题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了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治事之能,我们根据卫生管理职业的特点将治事之能力概括为“五子”:一是“活脑子”,也就是快速把握问题的本质,并迅速提出解决对策的思维能力;二是“嘴巴子”,就是厚积薄发的理论水平、淡定自如的心理素质和能说会道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心、口、脑三位一体的互动能力;三是“笔杆子”,妙笔生花的书面表达能力与应用文写作能力;四是“泥腿子”,上传下达的活动能力、脚踏实地的办事作风与敢于办难事、乐于办杂事、勤于办小事的被管理者素质;五是“人样子”,符合社交礼仪与卫生管理职业的言谈、举止、着装、打扮。总之,内在的善思、能说、会写、勤劳与外在的礼仪是卫生管理素质的五大支柱,卫生管理专业就是要培养具备这五种治事之能的高级专业人才。

3 培养学生的管理之技(精于管理)。管理能力是卫生管理专业的根本能力,也是卫生管理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管理学角度看,管理的本质是管人理事,其中“理事”是目标,“管人”是实现目标的手段。要提高管理之技,必须具备四项能力,一是理事的能力,理事的能力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症下药的能力,即组织问题根源、对策的思考能力与任务性质、类型的识别能力;第二层次是战略构建的能力,即通过外在形势和内在条件的分析确定组织发展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路径、方法、步骤。二是识人的能力,即人才素质类型、层次的准确定位能力。三是善任能力,主要是在人、事进行类型、层次的合理匹配之后将人任命到其能干、愿干的岗位。四是管人能力,主要是通过软性、硬性的激励机制、规章制度促进人在治事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当前我国卫生管理专业往往存在以培养业务人才的模式培养管理人才的倾向,尽管满足了管理人才在事业发展初期需要从事具体业务的需要,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培养模式存在巨大的弊病,因为对于管理人才来说将来是要以从事管理为最终目标的,从事业务只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和路径。以业务人才的培养模式来培养管理人才,本质上是将手段技能目标化,其结果形同于为卫生管理人才的职业发展设置封顶线,必然影响卫生管理人才的事业发展。

4 培养学生的研学之术。学者,道之领悟与继承也;研者,道之反思与创新也,学与研如禽之两翼,缺一不可。大众化教育之后,人才培养中一直重学轻研,结果培养的人才缺失学术科研能力与管理创新能力,从而影响到卫生管理人才职业发展过程中职称的评定与岗位职能的履行。卫生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倡导研学之道的初衷就是以研导学,以学促研,通过学、研的良性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学习能力。当然,从实用主义的角度看,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不仅是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的重要性是由卫生管理职业环境和发展路径决定的。我们培养的卫生管理人才将来主要在人民医院、妇幼保健、疾病控制等卫生事业单位工作,卫生事业单位本质上是卫生技术人才聚集的技术型单位,卫生管理人才要想在卫生技术型单位从事管理工作并取得事业发展,光具备管理能力是不够的,必须在学术上有所造诣才能产生服众效应。事实证明,当前我国培养的卫生管理人才在卫生事业单位从业的过程中常常面临发展受限的危机,其中根源之一就是我们培养的卫生管理人才科研能力不足,进入工作岗位以后不会写学术论文、不会报科研课题,结果是职称上不去,也意味着级别也上不去。

三、卫生管理专业大学生素质拓展的主

要内容

1 目标导向。卫生管理人才的基本素质我们用三类知识、四大能力、五项技术、六本证书来概括。“三类知识”就是卫生管理专业知识结构以医学、管理学、计算机技术为三大支柱,其中医学是基础,管理是核心,计算机技术是补充。完善知识结构的目标是培养懂医学、能管理、会计算机技术的卫生管理人才。“四项能力”就是卫生管理人才能力素质培养上以“诚于为人、能于治事、精于管理、善于研学”为目标导向,目标是培养会为人、能干事、精管理、懂科研的卫生管理人才。“五项技术”就是要求卫生管理专业的大学生须掌握如前所述的五个基本技能。“六大证书”可以概括为“3+2+1”模式,“3”是秘书证、人力资源管理师证、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证书,“2”是英语四级证书、计算机二级证书,“1”是公关资格证书。

2 活动规划。依照“诚于为人、能于治事、精于管理、善于研学”的素质拓展核心原则,以及三类知识、四大能力、五项技术、六本证书的获得,我们规划培养路径、提供培养平台,而且提供专项经费,实行专人负责。主要规划是:对于三类知识,我们主要是通过理论教学培养;对于四大能力,我们主要是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对于五个基本技能,我们将通过课堂授课、实际演示、亲自操作的流程进行培训;对于六本证书,我们主要从鼓励参加、考试辅导两个方面提高证书的参考率与通过率。在此基础上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拓展管理素质的活动,培养卫生管理基本素质(表1)。

(三)实现形式

1 四个环节。三类知识、四大能力、五项技术、六本证书可以概括为,卫生管理专业大学生素质拓展的本质就是要在知识教育基础上培养大学生的德、才、能、技四个方面的综合素质,实现耳听、眼见、手动、脑思四个环节。“耳听”就是理论教学,“眼见”就是课后见习,“手动”就是毕业实习,“脑思”就是毕业论文。四个环节中耳听、眼见、手动目标是学以致用,即知识转化为才能,脑思目标是学以致用后的反思与提升,即才能向智慧的转化。

综合管理专业知识范文第3篇

现将财政部(92)财会字第09号《关于提高粮食统销价格后国营城市建设综合开发企业发给职工粮价补贴会计处理规定的通知》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财政部关于提高粮食统销价格后国营城市建设综合开发企业发给职工粮价补贴会计处理规定的通知(92)财会字第0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各中央级房地产开发公司:

根据财政部(92)财综字第38号文件《关于提高粮食统销价格后适当发给职工等有关人员粮价补贴的通知》的有关规定,现对提高粮食统销价格后,国营城市建设综合开发企业发给职工粮价补贴的会计处理通知如下:

国营城市建设综合开发企业按规定每人每月5元标准发给在职职工的粮价补贴,计入企业的工资总额,但不计提职工福利基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企业支付给在职职工的粮价补贴,应按照现行会计制度关于工资核算的有关规定,通过“应付工资”科目核算。支付粮价补贴时,借(减)记“应付工资”科目,贷(减)记“现金”科目。月份终了,企业应将支付的粮价补贴随同应付工资,按照现行资金渠道进行分配,借(增)记“管理费用”“房屋经营支出”“多种经营支出”等有关科目,贷(增)记“应付工资”科目。

综合管理专业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 学生 就业竞争力 综合素质

[作者简介]李旭光(1955- ),男,广西贵港人,桂林理工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有色金属冶金;刘平(1967- ),男,湖南长沙人,桂林理工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有色金属冶金;陆宏标(1966- ),男,广西上林人,桂林理工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有色金属冶金。(广西 南宁 530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冶金技术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GXTSZY058)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8-0084-02

高等职业教育是针对社会职业岗位和岗位群,注重学生专业技术和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教育类型。因此,就基本内涵而言,高等职业教育是面向职业岗位的就业教育。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高职教育实现人才就业和全面发展的根本出路。高职院校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加强校企合作,坚持以行业需求和岗位标准为依据,整合课程内容,加强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更好地适应行业和岗位的需求。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存在一种偏向,认为专业知识和技能是硬的、可量化的,提高就业竞争力就是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学生能够找到工作,学校能够完成就业目标,从而把高职教育等同于谋职教育、专业教育、岗前教育。这种重技能、轻素质,重眼前、轻长远,学生以后做什么就教什么的快餐式教育倾向,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通过对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初入职场的满意度较高,认为专业知识和技能基本胜任岗位要求,能够顶岗独立操作,但同时也感到毕业生在综合素质诸如沟通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毕业生自身的感受大致相同,认为初入职场在专业技能上有一定优势,但人际沟通和协调能力较弱,职业发展后劲不足。麦可司公司对入职一年后毕业生的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入职后口头表达和沟通能力不能适应职场需求的比例最高。

2009年“北方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调查走访了232家企业共619人,得出的结论是企业聘用一般技能型人才考虑的因素依次是工作态度、岗位技能、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团队意识、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文化素质,分别占25.4%、20.5%、11.5%、10.3%、9.9%、5.7%、5.7%、5.0%、4.0%、2.1%。由此可见,现代企业不仅注重员工的职业技术,而且注重员工的职业道德、务实精神、创新意识和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我们想要的学生应该拥有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适应度、较为全面的综合素质和较大的潜力,并不一定要专业成绩最好的。”这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倡导的用人观念。

在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中,专业知识和技能固然重要,它是保证毕业生能够获得某一职业岗位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但是,更能打动用人单位并支撑毕业生在职场走得更远的则是责任心、吃苦耐劳、创新、团队精神、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等不太容易量化的“软能力”。因此,高职教育作为就业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解决学生初次就业问题,还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后劲。这才是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根本要求。

二、影响就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及作用

就业竞争力具有独特性、整合性、动态性等特征,是毕业生能够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的一种竞争力,也是毕业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能力。影响就业竞争力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适应某岗位工作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学习意愿和能力、自信心、适应能力、创新意识和意志品质等因素在内的综合素质。如果高职学生在这两个层面都具有独特性,那么就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具体来说,专业知识技能与综合素质的地位并不相同。一方面,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毕业生安身立命之本,要保证“必需、够用”。首先,从职业定位来看,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与本科生相比,高职学生的整体素质偏低,可提升的空间不大。如果盲目追求理论知识的多、精、深,往往会偏离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其次,高职2+1的培养模式也对培养过程专业知识过多、过深有所限制,而且操作技能和管理水平更多地还是要从实践中积累和提升。因此,对高职学生整体来说,知识技能层面只需要掌握就业岗位所需的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在初次就业竞争中彰显优势即可。另一方面,毕业生作为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或基层管理者,影响其日后职业生涯的主要因素可能还不是其在技术上有多精湛,而是综合素质的高低。毕业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终身发展和职业岗位迁移的需要。

如果说具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给人以学有所长、干有所为的平台,那么提升综合素质则能让毕业生在职场上较长时间地保持竞争优势。正如麦可司公司总裁王伯庆所说:“大学的通识教育有助于你一生能走多远,大学的专业教育有助于一开始你能走多快;通俗点讲,博雅知识决定了你的职务,专业知识决定了你的职业。”因此,高职院校不仅要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导致学生就业竞争力缺陷的原因

1.培养观念短视。一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急功近利,认为高职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岗位操作技能,能够找到工作、提高就业率就行了,后续发展是个人的事,学校无需考虑也无从兼顾,为素质教育提供的条件有限。

2.高职学制短促。高职院校进行理论教学的时间不足两年,理论课程又几乎被基础课、专业课塞满,通识教育方面的课程很少。即使一些高职院校有所开设,多数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往往并不是着眼于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而是为达到选修课开设数量,根据现有师资个人开课申请来确定。

3.师资结构短板。教师基本来自学院内部,成分比较单一,大部分教师均是从学校到学校,对企业了解有限。相当一部分教师上课仅限于书本上的内容,无论教育理念还是具体实施,都未充分发挥教师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主导作用。

4.学生素质短缺。高职学生整体素质不高且参差不齐,大多对自己要求较低,认为只要懂技术、会干活就行了,缺少提升职场发展优势的紧迫感、危机感,学习动力不足。

四、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路

1.强化育人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要打破传统的观念和习惯,既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又要从就业—职业—事业的层面,着眼于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既要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又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全面发展。要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学生成为有用的“职业人”,健全的“事业人”,合格的“社会人”。

2.加大课程改革,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课程是学生学习知识、经验、技能和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依托。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不仅要服务于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还要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不仅要服务于学生的初次就业,还要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拓展;不仅要服务于提高全体学生就业竞争力,还要兼顾一定层面、一部分学生个人竞争力提升的需要。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凸显提升就业竞争力的要求。要把理论教学课程与实践教学课程、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应用性课程与通识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重新设计整合。根据专业对应岗位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技能点和素质点,确定专业核心课程、支撑课程和相关课程;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开设素质教育课程;为学生个体潜能的开发提供更多选择,开设专业选修课程;构建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形成一批职业导向、素质贯穿的优质课程。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突出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内容。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拓宽知识面、开发自身潜能、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的直接而有效的途径。教师对教育目标的认同以及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决定了教育目标最终的实现程度。教师要根据地区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参照不同岗位的职业资格标准,优选课程内容,突出专业特色;要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特点,把课堂的理论教学延伸到企业,通过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让学生对专业对应的岗位工作流程有直观的了解,避免枯燥抽象的灌输,通过改革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现实性、有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还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态度、团队意识等职业素养,并分解和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加强通识教育,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开设门类多样、具有特色的通识教育必修与选修课程,比如,演讲与口才、沟通技巧、创业项目选择与风险评估等课程和训练。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就业定位选择合适的课程。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学校、学院、班级以及社团、协会多层次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团学组织、教学部门要经常举办各种报告会、科技人文讲座、专业技能竞赛及文化、文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扩展知识、培养兴趣、发展爱好、提升技能、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学会沟通、培养团队协作意识。积极构建对学生参与素质教育的管理评价体系,教学部门、系部、团学多部门联合对学生参加各类活动进行评价,给予学分奖励,以此激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社团组织、公益活动、科技活动和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自觉提升自身素质。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教育应该是全员参与的教育,但最关键的还是教师的言传身教和搭台引导。教师是促进学生提升综合素质的具体实施者。高水平的教师,应既能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又能从事行业、职业实践活动,还要有适合教育对象的手段和方法。教师要以自身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的热爱、广博的知识和出色的教学水平感染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要通过调研了解学生,摸清学生的素质现状,为学生搭建有利于其素质开发和提升的平台。将学习情境与工作过程、工艺流程、工作任务紧密结合,让学生意识到在校所学即是工作所用,解决学生到课率低、听不懂、不愿学的问题。要加强教师和辅导员工作的交集融汇,改变以往教师和辅导员互不相干、互相指责、互相推诿的状况。可以尝试构建专业管理团队的做法,使专业教师主动参与到素质教育和学生工作中,辅导员也参与到专业教学工作中,共同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管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自主性。

5.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实践教学既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也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具体的实习和实践中,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将来的就业环境和工作情景,自觉夯实专业基础,磨炼吃苦耐劳的精神,树立坚强的意志品质。专业知识的强化,尤其是专业技能训练主要依托在校最后一年的顶岗实习。通过实习,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把相对零碎的专业知识整合为一体的机会,既强化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又锻炼其实践操作能力。同时,还让学生了解企业生产组织管理,体验企业文化,感知企业员工的必备素养,培养严谨求实、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品质,形成职业归属感和职业行为习惯。要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探索对毕业生实习过程共同指导、管理和评价的方法和手段,真正落实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各项要求。

6.加强就业指导,引导学生自觉提升个人竞争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一个多边活动,主要包括学校教育、个人学习、社会实践,与其他事物的发展变化一样都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虽然起主导作用,但其终究还是外部因素,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学生自己。因此,在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就业指导。要通过各种类型、各个层面的就业指导,激发学生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的积极性,让他们意识到拥有比较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技能是他们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让学生从内心热爱所学专业,主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增加知识储备,培养良好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形成自信心、敬业精神和吃苦耐劳品质,把专业学习与个人理想、职业发展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教育的作用是培养人,高职教育的作用是培养具有较强就业竞争力的高技能人才。提高就业竞争力不仅要加强对学生职业和专业训练,还要培养学生超越专业领域的普遍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这已成为社会、用人单位和大学生广泛认可的、符合时代特点的、全新的教育理念。

[参与文献]

[1]廖慧.加强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N].光明日报,2012-08-27.

[2]王强.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9(11).

综合管理专业知识范文第5篇

构建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时,以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国家关于教育方面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依据,并借鉴国内外关于工商管理教育的先进做法,吸取众家之所长,建立一个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体现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科和地域特色、符合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规律的实践教学体系。

1.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该原则也可称为人性化原则,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与构建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以学生为中心,要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针对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实施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具体而言,要以学生的需要、能力拓展和知识结构为中心开展实践教学。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就是要以提高学生应用技能为目标设计实践教学进程、提供支持服务。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选取上都应该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尽量结合工商企业经营运作的实际需要开展实践教学。以学生能力拓展为中心,就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强调给学生传授新方法、新技术,培养学生执业能力和技术拓展能力。以学生知识结构为中心是根据实践教学的不同项目以及学生自主选择和发展的需要,设置不同的实践内容并为他们选配合适的指导教师,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呈现多元化发展。

2.系统性原则

要从系统的思想出发来设计实践教学的体系与内容。首先,要从学生的全面素质与能力发展要求出发,注重实践教学各课程内容的协调统一、各环节的相互配合,实现实践教学各门课程与各教学环节的相互衔接与优势互补;其次,要从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整体优化出发,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关系,注意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相互支撑和互相渗透,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相适应,使实践教学体系既相对独立,又与理论教学相得益彰;最后,实践教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应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与认知的循序渐进性相结合的思想来分阶段、分层次地设计相应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并逐步深化实施。

3.开放性原则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应该立足学生,面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一方面需要围绕社会经济发展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不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将新的知识、内容、技术及时补充到实践教学内容中去,加快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以及方法和手段的完善,不断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要校企结合,与企业建立密切的、广泛的、长期的合作,多渠道设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到校外基地实践,加深对企业的了解,提高其对工商管理岗位的适应能力。

4.目标性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构建紧密围绕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设计本专业实践教学大纲,要求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以此,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这一方面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出发点,另一方面也是实践教学体系是否科学合理的重要依据。

二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实践教学培养的目标应该围绕人才培养的目的而制定,根据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相关规定,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应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围绕这一主要目的,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总体目标可以定位为:以满足企事业单位对工商管理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为出发点,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为学生提供相对全面、持续的实践能力培养平台。通过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专业的基础知识,掌握工商管理类专业最新实用技能,熟练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习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大幅提高综合素质,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工作作风,以此来形成符合学校特色的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目标:

1.基础素质与实践能力目标

主要涉及到素质教育以及基础实践方面,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形成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与精神品质素养;具备熟练的通用技能与技巧(包括沟通与写作能力、外语听说读写能力、数学与统计分析能力等),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2.专业理论认知与实践能力目标

通过实践教学,加深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形成熟练的专业技术与操作技能(包括各种专业软件的使用与基本维护能力、专业预测与分析能力、专项策划设计和组织实施能力、管理信息系统使用和基本维护能力、电子商务操作能力等);形成基本良好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能力。

3.综合实践能力目标

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对工商管理类专业相关知识和专业技能有较好的综合运用能力;对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具备研究、分析和解决能力(包括获取职业资格的能力、熟练从事相关专业岗位工作的能力、组织能力、协调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对专业技术发展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和探索新知识、新技术的方法。

三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应该是目标体系的具体化,具体表现为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及其合理配置。围绕上述目标体系,实践教学的内容可以设置为三个环节。

1.基础训练环节

该环节主要集中在大学一年级,可从思想道德与精神品质的塑造入手,逐步延伸到计算机、外语、数学与统计、体育等公共课或学科基础课。其中,思想道德与精神品质的实践可以通过大学生军训、专题演讲与报告、社区服务、青年志愿者、大学生假期的“三下乡”以及大学生长跑竞赛等活动展开,并以此来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品质、明确的道德价值观与责任意识以及终身锻炼习惯;在通用技能与技巧方面,可以通过英语角、英语演讲、英语写作、英语辩论以及英语口语等级考试等实践活动来培养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能力,通过计算机上机实践、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实践活动来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通过数学建模竞赛、统计分析实践来培养学生的数学与统计分析能力,通过应用文写作训练、演讲比赛、大学生辩论赛等来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通过参与学生社团活动、社会调查与体验等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对社会和企业的感性认识,并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协调能力、交际能力。

2.专业理论认知与实践能力训练环节

该环节主要集中在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时段。这一环节从专业基础课的实践教学展开,可以根据专业基础课的内容特点以及教学情况,利用现场参观、认知实习以及基础操作实验等实践教学形式,增加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基本能力,为随后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专业理论知识的实践教学可以通过课堂演示、案例教学、课程设计、模拟实验、生产实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等方式展开,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际企业的经营活动,或参与模拟企业的运作,或参与相关的案例讨论,一方面增强学生对企业运营模式、相关业务内容的认识与理解,强化学生的专业技术和实践操作能力,促进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另一方面也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促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些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认识,提升相应的专业能力与水平,增强专业素质。

3.综合实践能力训练环节

该环节主要集中在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时段。可从专业知识的综合实践教学展开,主要以综合实训、综合实验、专业大赛、毕业实习等形式进行。通过ERP沙盘模拟实验等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综合实训或实验,仿真企业的环境、模拟企业的流程和企业的岗位,让学生在模拟系统内进行企业整体战略、产品研发、生产、市场、销售、财务管理、团队协作、绩效考核等多个岗位的互动式实战性操作,促进学生在竞争环境的训练中体验完整的企业经营过程,感悟正确的经营思路和管理理念,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综合驾驭能力;通过毕业设计(论文),让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引领下,独立完成相应的设计(论文)工作,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通过毕业实习,让学生以企业单位为实践场所,进一步了解企业的运作过程和各岗位的要求,熟悉专业工作环境,并且在实际工作中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在团队内开展经营管理工作所必需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实现途径

为了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有效实施,应该注意校内和校外两个平台的建设、实践教学管理的规范性、实践教学手段的多样性,以及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等方面。

1.加强校内和校外实践平台的建设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校内实践平台主要是指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沙盘、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等实验实训室。要围绕工商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与内容,合理规划,加快相应的模拟教学软件和实训设备的购置与升级,建立并完善校内的仿真实验实训室。一方面可以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展开相关专业课程的实验实训教学;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实验实训室的整合利用,模拟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既巩固了相关的专业知识,又熟悉了基本的操作技能与方法。特别是“ERP沙盘模拟对抗”“营销方案设计”等创新性较强的实验,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校外实践平台主要是各高校通过校企共建或校企合作方式在校外企业或其他对口单位建立的实践教学基地,校外实践基地包含校外的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和德育实践教学基地两类。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一方面要注意与企业或单位保持良好稳定的联系,以保障实践教学基地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要注意实践教学内容设置的科学性,以便持续有效地发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最大作用。通过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践教学,将学生置于校外企业的真实环境之中,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发现自身不足,提高学习兴趣。

2.加强实践教学管理,突出规范性

由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各类实践教学形式不一,更有校内校外之分,因而要确保实践教学的有效运行,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建立规范化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具体包括实践教学的组织、运行、质量管理等方面。在组织管理方面可以构建一个学校、教务处、院系与实验中心、指导教师的四级组织,学校层面的领导和决策责任、教务处的宏观管理与协调责任、院系的业务指导与“实验中心”的组织和实施责任、指导教师层面的具体指导管理与执行责任。在运行管理方面重点是要建立并完善实践教学管理的制度,将实践教学参与各方的责任以制度的形式明确和落实,加强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协调、组织与指导、监督,对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进行动态控制,遇到障碍和困难及时协调解决。在质量管理方面要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的过程控制与监督,要根据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与技能项目训练要求,制定相应的考核与成绩评定办法。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保障实践教学的质量。

3.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