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阅读课外书的好方法

阅读课外书的好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阅读课外书的好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阅读课外书的好方法

阅读课外书的好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课外阅读;开阔;沉迷;误入歧途;导向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不但能增长学生的知识,而

且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那么,如何指导学生从浩如烟海的图书中去获取知识,是教师们的一个重要任务。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看法。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有动力,学生只有在兴趣浓厚的前提下才乐于去阅读。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笔者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的:

1.督促性

为了让学生养成课余时间阅读的好习惯,在分析课文前先让学生去翻阅资料,如课文的时代背景、作者简评、课文内容的一些相关资料等,课堂上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周而复始,学生就形成定势,逐步养成习惯。

2.悬念式

就是给学生造成悬念,引发求知欲,让学生自己去查找。如上完课后,留下问题,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

3.奖励性

为了使学生体会到阅读课外书、积累知识的乐趣,可采取课外活动时间进行课外知识竞赛等活动。对表现好的给予奖励,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积累知识的积极性。

4.实践性

黑板报和学习园地是学生一展才华的小天地,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办,让他们去构思、设计。不足之处适当指导,尽量把他们的知识运用进去,让每个学生都行动起来,充分发挥闪光点。这样,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创造一种成就感,促使他们去阅读。

二、正确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在学生想读、乐于阅读的前提下,教师该如何引导好学生去阅读,真正做到“开卷有益”呢?

1.指导学生选择课外阅读书籍

读书犹如交友,必须慎重选择。王豫说过:“凡读无益之书,皆是丧志”。那么如何选择呢?(1)要有利于提高思想修养的书;(2)要有利于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的书;(3)要有利于巩固课内知识的书;(4)要有利于克服弱点,提高能力的书。

2.让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

阅读方法有两种:(1)泛读;(2)精读。用秦牧的话说就是“鲸吞”和“牛嚼”。前者求多,后者求精。采用哪种方法好,就要根据情况而定,如果需要知道一个梗概的书或寻找某种资料可用泛读,反之,则精读。

3.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

“读书要三到:心到、口到、眼到。”这就是说阅读要与思考相结合。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即用“心”来读书。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能够在阅读的同时思考和思考的同时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

4.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俗语云:“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笔记能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和整理书中问题,又可备查,又是积累知识的好方法。做笔记有以下几种:(1)摘录好语句;(2)编提纲;(3)写心得。

三、正确处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关系

1.分清主次

课内阅读是主体、是基础,而课外阅读是补充,是次要的,许多学生因不分主次、沉迷于课外书的阅读而忽略了功课,因而成绩一落千丈。

2.合理安排时间,能让两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在掌握了功课的基础上在课外阅读中又得到延伸

3.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

课内抓根固本,确保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训练任务的完成。课外阅读围绕巩固与发展课内阅读的成果展开,着力于智力开发和能力、习惯的培养训练。这样结合,使之相得益彰。

阅读课外书的好方法范文第2篇

一、环境的影响,使学生失去了许多学语文的兴趣和机会

第一、地理条件限制,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教学设备差,使学生想看的看不到,想听的听不到,见少识少,没有条件和机会积累丰富的知识。 第二、经济意识的增强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少数学生及家长 “知识无用”的想法仍然存在。他们认为读书只是混张文凭,不如早出校门早挣钱。而且农村学生家庭、家长对课外阅读普遍不够重视。大多数家庭不能提供课外书。即便重视孩子学习的部分家长也由于错误的认识干扰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语文是需要阅读的。学生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增加知识,开拓视野,锻炼思维,提高能力。阅读包括课内资料的阅读和课外资料的阅读。比较而言,学生更喜欢课外资料阅读。但许多家长认为只有课内资料的阅读才是正事,课外资料的阅读是不务正业。因此限制了学生的语文阅读,影响了学生的语文学习。 第四、我们个别不负责的教师教学马虎了事,得过且过,让学生失去了学语文的机会和兴趣。笔者考察过许多学校,个别语文教师不正常开设语文阅读课甚至从未开设阅读课,即便开设阅读课的也多是“放羊式”阅读,缺乏有效的阅读指导。可以想象这种语文阅读环境下的学生有多少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学生自身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持久性

首先,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持久性是导致语文水平低的主要原因。我们每个学生开学之初都充满了希望,都渴望自己成绩好,可大多数学生未形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不愿多动脑、动手、动口,没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因此,即使老师不断鼓励甚至督促,也常常出现 “一曝十寒”或者“偷工减料”“自欺欺人”的情况。 其次,学生学习方法不当是语文水平低的又一重要原因。迄今为止,仍有部分学生学语文只盲目地学“课本,”课外阅读极少甚至没有。积累太少,不能 见多识广,使课内外知识不能很好结合,语文科与其它学科不能有机融会贯通,语文与生活脱节。这种方法学语文,面对时代的进步,学生早已到了“捉襟见肘”的程度。 再次,少数学生性格胆小、内向,整天闷坐着,不愿参加各种活动,有的甚至可以整天坐着不说不动,更不必说上课答问,沟通很是艰难,这样的学生语文能力自然就极不如人意。 尽管如此,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没有理由放弃学生学语文的机会,没有任何理由不鼓励学生学好自己的母语。只要找准病源,对症下药,相信学生的语文水平一定会提高,“有志者,事竟成”。 那么,怎样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语文水平呢?总结十几年来的教学经验我肤浅的认识是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多想办法,解决课外书的来源问题

发动学生,建立班级图书角。一个班级几十名同学,可能有的同学有这样的课外书,那个同学又有那样的课外书,如果放在家里,自己永远也只能读那一本书。如果让学生把自己的书放在教室,设立一个图书角,同学们互相交换阅读,那样课外书的数量就会增加很多。我布置学生每学期拿新书换回上学期的旧书,借此不断更新图书内容。班级图书角由学期读书优秀者负责管理。如此,既能调动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也能从一定程度上解决课外书的来源问题。这个办法我实践了很多年效果非常好。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图书室。虽然说大多数农村学校经过“普实”达标,图书数量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但图书质量却值得商榷。然而作为语文老师却不应该忽视这个相对丰富的语文资源宝库。

(二)、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魏书生说“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语文教师提高语文教学的前提条件,教师通过多种渠道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一旦产生了兴趣,就像冲破重重阻力进入空间轨道的飞行器,基本上可以靠惯性自行运转了”。

阅读课外书的好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外阅读;兴趣;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学好语文有很多要素,但最核心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阅读。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谁不善阅读,他就不善于思考。凡是那些除了教科书什么也不阅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这就说明,学生单凭阅读在学的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从广泛的课外书籍中去大量猎取。有科学数据表明,正常人的一生的知识来源,主要不是靠教科书上获取的,近70%来源于教科书之外的书籍中获得的。可见,引导学生广泛地阅读课外读物,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在校学习的质量,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广泛地阅读课外读物,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看法。

一、激趣,点燃阅读之火

如果你想让孩子喜欢课外阅读,那就千万不要直接要求孩子“读书去”,也不要总拿阅读说事,或作为教训的谈资,而要在有效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上下功夫。也就是说,把“要他们去读”的负压的、被动的状态改变成他们的“我要去读”的自愿的、乐意的、主动的状态,引导他们不知不觉地陶醉其中。

1、开展“好书大家读”活动。孩子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争强好胜的心理具有进取、向上的良好特质。利用他们这种有利的心理因素激发他们的兴趣,符合学生的心理特性,也就能够产生良好效果。开学初,我在班会课上问学生:“谁看过《三国演义》?说来听听。”大部分学生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我接着说:“听说诸葛亮神机妙算,不知他到底‘神’在哪里?我们下次班会课来夸夸‘诸葛亮’好不好?”第二天,有几个学生就把《三国演义》带到学校,课外也偶见他们三五一群地聚在一起谈诸葛,我借机在班上大加赞赏。在预定的下一次班会课上,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谈论着“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言语中,他们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随后,我借故说没时间看《鲁滨逊漂流记》,但很想知道其内容,不知谁愿意告诉我。接下来的几天里,陆续有学生来找我聊鲁滨逊。几个月下来,教室里常常能看到学生们读课外书的身影,也经常能听到孩子们热烈的讨论声。之后,我在班级板报上推出了“好书推荐处”一栏,由班长组织同学把阅读到的好书目写在上面,并定期更换。很快,班上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推荐的好书目越来越多,他们的阅读量也在不断地增加。

2、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幼苗需要浇灌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刚刚点燃起来的“阅读之火”要在学校里得到保持,还要有家庭的呵护,使之蔓延。为此,我专门召开一次专题家长会。在家长会上,我建议家长朋友们共同来支持孩子的阅读。①与我们当老师的保持一致的要求,用“我有心你无意”的心态,提出一些孩子能够做到的、又愿意做的、能引发学生去阅读的话题促使他们投入课外阅读。②创设物质情境,就是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或尽量创造条件,给孩子提供或特意制作一个专用的书架(可大可小,哪怕简陋也没关系),不断添置孩子喜爱的课外书籍。同时,要创造一个可行的、能让孩子去经常阅读的机制,不让专用的书架成为摆设。图书要经常更新。这样一来,既有书籍的来源,又提供了阅读的方便。③有机会常带孩子逛书店,让孩子去接触书籍,去感受“书籍海洋”的博大、深邃,去陶冶其中的意境和情怀。比方走进漳州新华书店,你很快会让一群可爱的“小书虫”感动。书店里静极了,许多孩子手捧着书,有的站着,有的蹲着,有的坐着,都陶醉在知识的海洋里。投入这样的“大染缸”,我们的孩子一定会受益匪浅。

3、不断拓展激发学生热爱阅读的渠道。采用“开展‘好书大家读’活动”、“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虽说是好办法,但还远远不够,不断拓展激发学生热爱阅读的渠道才是长远之计。学校及家庭还要根据孩子的个性,通过各种渠道加以引导,让孩子形成喜欢阅读课外书籍的良好习惯。如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我们可抓住学生喜欢和电脑打交道的特点,指导其上网查找资料、阅读好书。又比如,培养孩子剪报的兴趣和习惯等等。一句话,凡是有益于促进孩子多读课外书籍的方式方法都可以采用。

二、指导,教给阅读之法

掌握阅读方法,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它对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很大的帮助。

1、要求“速读”。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常常要求学生细读课文,把课文读懂,那是对作为范本的文章进行示范性的学习的需要,但作为“速读”的养成,一直是需要的,特别对于课外阅读,更是需要。“速读”在于强调加快阅读的速度。阅读的速度加快了,将会大大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如果具备了这样的略读能力,阅读一本周刊或一份报纸的时间,能比你用一般方法看它们所用的时间少了许多。此外,略读还是复习以前看过的资料的绝好办法。又如“组读”。组读要求眼睛能够在一瞥中同时看到3~4个字。如果组读时没漏掉很多,那么阅读速度和技能就已经提高了。

2、在乎“读量”。身处教学一线的教师都知道,学生阅读量的多少与其知识能力息息相关。只有多读书,读足够的书,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为此,我们应该积极倡导孩子读更多的书。

3、提倡“面广”。当前,为了提高孩子的作文成绩,不少家长只是热衷于给孩子买作文选,订作文报。他们认为:看看作文选,学学人家怎么写,才能学会写作文。其实不然。我认为,作文选自有它的长处,但小说、历史、传记、散文、随笔等更有其营养价值。后者不仅能丰富孩子的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更能激发他们的读书热情。因为阅读是需要兴趣相伴的。只要有了兴趣,他们就能广泛阅读,博览群书,也就能形成良好的文笔,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三、督促,保证阅读之事

阅读课外书的好方法范文第4篇

一、调查的背景

学科大背景:2011版新课标在初中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对阅读的表述是“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1]2016年9月部编版新教材注重拓展课外阅读,新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多次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要“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在教材中构建由教读、自读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

区域学科背景:白云区初中语文科在三年前开始推行“与学生同读一本书活动”,我们集合了一批骨干教师的力量,制定并逐渐完善了三个年级的课外阅读书目,通过以考促读的方式进行大面积的阅读推广,但是在推行过程当中遇到许多障碍:老师认为教材教不完,课堂上没有太多时间进行阅读指导和阅读分享;学生喜欢浅层次阅读,对阅读略微有深度的书籍和不熟悉的文体存在畏难情绪;家长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只关注课本和学生考试成绩,不支持学生买课外书;学校为中考压力不堪重负,大多数学校不敢放开手脚,没有设置阅读课。

二、调查的目的

笔者试图通过调查研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帮助区内一线教师了解白云区初一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做好小学与初中的课外阅读衔接工作,分析本区初一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引发区内语文教师对课外阅读的思考,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为进一步改进本区初中生课外阅读状况提供依据。

通过调查研究,让老们对自己学生的阅读状况有清晰的认识。在问卷完成后,力求了解学生的家庭对学生的影响;了解语文教师和学校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力度;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选择倾向;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了解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相关性;了解初一学生课外阅读水平的起点。

通过调查研究,提出具有可行性的课外阅读建议。在区域内开展“教师与学生同读一本书活动”,搭建课外阅读分享的平台,形成读书的氛围,转变教师与学生“一切以教材为中心”的观念,形成“课内外相结合”的阅读教学观。

通过调查研究,推动“课外阅读课内引导”,用“课内学习”引领课外阅读,并成为课外阅读的一部分。在区内的学校设置每周1-2节课内课外阅读课,用固定的课程设置促使学生形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行之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方法和评价体系。

三、调查的方法

本次调查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问卷在查阅国内有关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研究编制,以线上调查为主,线下调查为辅。有网络支持的学校利用问卷星网站下发调查问卷,无网络支持的学校下发调查问卷文本,学生填涂作答。

四、调查的对象

广州市白云区2015―2016级初一学生。白云区初中学校共62所,其中公办学校36所,民办学校25所。总共回收问卷8544份,占2015级初一学生总人数14426的59.23%,其中男生4538人,占参与调查的总人数的53.12%,女生4005人,占参与调查的总人数的46.88%。区域生源状况:白云区教育发展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区内初中教育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初中学校发展极不均衡。区域内对课外阅读的认识水平和执行力度各有不同。

五、调查问卷的内容

与其他调查问卷有所不同,本调查问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阅读情况调查,此部分共18题,其中单选题13题,多选题4题,主观题1题,这个部分主要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和现状;第二部分为阅读能力调查,此部分先设置了一个阅读文段,再依照文段设置了5题单选题,目的在于通过文段阅读的结果寻找阅读现状与阅读能力之间的关系。

六、调查结果分析

(一)影响阅读的因素

对学生课外阅读造成影响的因素很多,但多数来自家庭、教师、学校。(这里把教师和学校分为两类。在我的调查中,教师代表的是语文教师的个体,而学校代表的是学校教育的整体。)现在我们就这几个方面依次进行分析。

(1)家庭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影响

你家除了课本外,还有多少本藏书?[单选题]

你父母经常在你面前看书吗?[单选题]

分析:区内大部分家庭不具备良好的阅读氛围,学生的父母有接近七成只是偶尔或从不在学生面前看书,家庭中藏书匮乏,只有10%左右的家庭拥有藏书300本以上,藏书只有50本以下的家庭却占34.57%。大部分的家庭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都缺乏正面影响。

(2)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影响

你平时在什么情况下会读课外书?[多选题]

如果老师向你推荐一本经典名著,你通常会采取怎样的态度?[单选题]

分析:从数据来看,“老师要求”对学生阅读的影响远远大于“家长监督”,但是比起学生的“主动阅读”和“同学推荐”来,老师的影响又远远不够。只有4060位(占总人数的47.51%)学生对老师推荐的名著会认真从头看到尾,其中男生2025人,占男生总数44.62%,女生2035人,占女生总人数的50.8%。总体来看,老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影响不够理想,但同学的推荐却能够引起较大的兴趣。

(3)学校课程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影响

你每周阅读课外书的时间平均是多少?[单选题]

你在小学阶段有上过单纯的读书课吗?[单选题]

分析: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有限,从上面的调查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有67.35%的学生每周只有两小时以下的时间看课外书,其中每周只有一小时以下的学生也占16.34%,只有14.4%学生每周有四小时以上的课外阅读时间。而对于校内读书(阅读)课的统计,只有34.81%的学生表示学校有阅读课而且老师能保证阅读的时间。只有48.26%的学生反映学校开设了校内读书课,其他学校只要求学生在课间或自习时阅读,有16.9%的学生反映学校没有读书课。

(二)学生阅读的目的

你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多选题]

你怎样对待你喜欢的书?[单选题]

你平时读书时一般最关注书中的什么呢?[多选题]

当你在阅读课外书时遇到许多不懂的地方会怎么办呢?[单选题]

分析:大部分的学生阅读以“开阔眼界、提高修养、陶冶性情”为目的,也有半数学生把课外阅读的目的和“提高语文成绩”联系在一起,只有少部分学生是无目的地打发时间。对于喜欢的书籍,有六成学生会经常翻阅,还有三成的学生对自己喜欢的书籍十分熟悉。从“你平时读书时一般最关注书中的什么呢?”一题的数据可证实有半数以上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籍的时候能够关注语文知识。有近七成的学生会想办法解决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这几道题综合而言,有半数学生的阅读目的比较明确。

(三)学生的阅读兴趣

你最喜欢读哪方面的书籍?[单选题]

以下书籍,你仔细读过几本?

《城南旧事》《狼王梦》《绿山墙的安妮》《草房子》《格列佛游记》[单选题]

从识字起,你印象最深刻的书名是什么?请写出一本。[填空题]

分析:有48.33%的学生最喜欢看名著,但也有不少同学最喜欢漫画、网络小说和各类杂志。在题目选项中给出的大部分小学都会推荐学生阅读的五本书当中,只有44.31%学生读了三本以上。而从学生印象最深刻的书的统计来看,排名前20位中有超过五成的学生选择了名著,但是在8544位初一学生当中,也有37位学生填写“没有”,表示没有任何课外书籍给自己留下印象。除有54位学生所填写的书为历史类书籍,107位学生所填写的是自然科学类的书籍,大部分学生印象深刻的都是文学性的书籍。侧面反映出我们在小学阶段阅读指导偏向于文学类的作品,学生对非文学类的作品兴趣不大。

(四)关于学生课外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相关性

将问卷第8题“你每周阅读课外书的时间平均是多少?”作为自变量,把阅读能力调查部分的第19-23题作为因变量,进行交叉分析,结果如下表:

分析:从表中数据可知,每周阅读时间为“三到四小时”和 “四小时以上”的学生,答对阅读题占人数的比例与阅读时间为“一小时以下”和“一到两小时”的学生相比略高。并且,随着阅读时间的增加,比率也有所增加,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每周阅读课外书时间越长,学生的阅读能力越强。

将问卷第4题“你家除了课本外,还有多少本藏书?”作为自变量,把阅读能力调查部分的第19-23题作为因变量,进行交叉分析,结果如下表:

将问卷第5题“你父母经常在你面前看书吗? ”作为自变量,把阅读能力调查部分的第19-23题作为因变量,进行交叉分析,结果如下表:

分析:从上表可见,在藏书越多的家庭中,学生答对阅读题占人数的比例越高;在父母(双方或一方)经常在孩子面前看书的家庭中,学生答对阅读题的比例也相对较高。

七、问卷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课内语文学习任务较重,学生课外阅读时间不足,还有很多学生并没有形成“读好书”的兴趣。

(二)学生有较好的阅读愿望和目的,但课外阅读的选择比较单一,多数学生倾向阅读文学作品而极少涉猎非文学性的文本。

(三)家庭成员的读书习惯和读书参与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能力的培养有较大影响,但大部分的家庭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缺乏正面影响。

(四)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力度不够,学生阅读能力发展不均衡,教师在课外阅读方面对学生的影响比较有限。

(五)很多学校在校时间没有设置读书课,学校对落实“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不够,在阅读课程的设置和实施方面没有统一的规范。

八、建议

(一)课外阅读制度化

1.设置阅读课。每周设置1-2节阅读课,让学生在课上进行课外阅读。把课外阅读的引导、指导、分享放在课内,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带学生在学校图书馆上阅读课,为学生创设更好的读书条件。就广州市白云区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而言,教师们仍然在以传统的“基础+阅读+写作”的形式进行教学;而就阅读教学而言,阅读的教学又是以课内为主,课外为辅,有的教师甚至只讲教材。而从某种角度来看,我们所用的文选式教材相对落后于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不确定的教学内容也使得课内阅读教学缺少章法,教师们对教材的处理也是各有各的倾向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给学生补充大量的课外阅读材料,才能拓展学生的语文视野。

2.布置课外阅读作业。温儒敏先生提出的“少做题、多读书”是义务教育阶段切实减轻学生课内及课外学习负担的有效措施。教师们的确应当保证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培养学生“读好书”的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用好语文教材,认清好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对语文学习的不同作用,明确任何语文教材都只是语文学习的一个例子。少布置课内文本配套练习,多布置“课外阅读作业”,让学生在宽广的课外阅读中汲取养分。还应当充分利用寒暑两假,把课外阅读作为固定作业布置给学生,开学时通过阅读分享,逐一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

3.建立健全课外阅读的评价制度。在学校层面,一线教师可以根据班级的学情采用灵活有效的评价方式,促进课外阅读的顺利展开。如建立阅读档案,将阅读表现纳入学期评定;还可以设立阅读专项评价,评选班级“阅读带头人”。在区域范围内,则可以以期末学业评价为抓手,适当进行指定阅读内容的考查。就白云区实践的“指定课外阅读纳入期末考试”(指定课外阅读的权重占全卷分值的10%―15%)的经验而言,这种区域性的期末测试能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师生的重视。

(二)课外阅读活动化

1.开展亲子阅读活动。利用家校合作的方式,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与监控。通过三年多的阅读推广实践,我们发现,家长和学生一起进行亲子阅读是推动课外阅读的有效途径。在本区推广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亲子阅读开展得好的家庭,孩子参与和坚持阅读的热情明显比学生独自阅读高。值得一提的是,性别不同的孩子阅读主动性存在差异。加拿大最近的一个研究报告表明,12岁女孩的阅读成绩比12岁男孩高出30%[2]。而英国的“阅读带头人”项目也极为重视“招募男性工作人员”,让更多的男性(学校教师、家庭成员、志愿者)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以达到带领男孩更好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的目的。

2.开展班级阅读比拼。阅读的推进需要在阅读氛围建立的基础上进行。教师可以尝试在班级设置阅读小组,进行阅读数量和阅读质量的比赛。阅读数量的小结以周为单位,分基础阅读量(每个学生必须完成的阅读量,如一本书从第1页到第50页)和超前完成量(学有余力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提前完成的阅读量,如从第50页到第100页)。阅读质量的小结以书为单位,一本书的阅读完成后就在班级内部进行读书分享会,让每一个小组都有总结阅读收获的机会。

3.借助社会力量开展阅读活动。阅读推广不是一朝一夕、一年两年的事情,每年都有旧的学生毕业,新的学生加入,光靠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努力,有时难免会有倦怠感。在《阅读推广理念・方法・案例》一书的“经典案例分析”当中我们可以看到,美、俄、德、加、日、韩等许多成功的阅读推广经验都说明了社会机构对阅读推广的介入能使学校的课外阅读形式更多样,更有活力,也更持久。如果能够争取到社区图书馆、民间公益阅读推广机构、甚至医疗领域的助力,阅读活动一定能摆脱一成不变的现状,变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更具吸引力。

(三)课外阅读体系化

1.确定适合学情的分级课外阅读书目。就白云区而言,目前的课外阅读,只停留在刚刚起步的阶段,但阅读体系的构建还远远没有开始。从调查问卷的情况和推广践来看,我们的学生阅读的种类是相对单一的,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参差不齐的。初中学生仍然以阅读文学类书籍为主,较少涉及历史、哲学类书籍。所以,很有必要确定适合区情的、操作性强的分级课外阅读书目。阅读能力一般的学生只读基础书目,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在读完基础书目后可以按兴趣选读、进行深度阅读。

不论是还在使用的人教版教材还是即将大面积铺开的部编版教材,其中推荐的书目都并不适用于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学生。所以我们对教材推荐的书目要进行必要的筛选,在考虑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情补充一部分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书目,使书目具有“学生乐读、老师爱教,读后有益”的特点,这样就能减少课外阅读推广的阻力。

2.根据书目建立教师适用阅读指导体系。教师的课外阅读指导对学生开展阅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大部分教师对于阅读指导“该怎样指导”没有头绪。如果能建立以基础书目为范例的阅读指导体系,为教师提供课外阅读指导操作指引,教师的阅读指导才能有章可循。如在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课本第61页“名著导读”栏目中,以“《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为题,指导学生进行鲁迅经典作品《朝花夕拾》的阅读。教材中的“读书方法指导”一栏写到“为消除隔膜,可以查阅作者传记资料或相关评论,了解作者作品的一些情况,或者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注意课内外学习的沟通”,[3]这就给了师生明确的阅读方法指导,让学生有可能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单篇阅读到《阿长与》、《五猖会》、《狗・猫・鼠》的群文阅读,再到《朝花夕拾》的整本书阅读。值得一提的是,鲁迅作品毕竟有深度,学生的年龄和阅历必然制约其对整本书的理解程度,但是不要紧,教师只要循序渐进地指导,不必给学生制定硬性的阅读目标。

说明: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得到了白云区大部分初中学校2015级初一语文教师和学生的支持,但因调查问卷发放时间有限,区内部分学校不具备上网填写调查问卷的条件,所以部分学生未能参与调查问卷的填写。此调查问卷的所有数据分析均以参与调查的学生课外阅读状况为依据,属于不完全统计。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赵俊玲,郭腊梅,杨绍志.阅读推广理念・方法・案例[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

[3]教育部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北京教科院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中学生课外阅读状况调查研究”项目组.北京市中学生课外阅读状况调查报告[J].北京教科院2010年学术年会,2010.

阅读课外书的好方法范文第5篇

一、培养阅读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初年级的学生大多喜欢有趣的童话故事,为此,我每周一下午特意安排一节阅读课。在课上,我给学生们讲述《白雪公主》《小红帽》《皇帝的新装》等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当讲到《皇帝的新装》时,我让小朋友扮演那位愚蠢的皇帝,他穿着子虚乌有的纱衣在热闹的大街上神气活现地游行,笑得学生们前俯后仰。孩子们身临其境地参与到故事中来,感受到了故事的有趣。接下来,我便抛砖引玉,要求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等有趣的书籍。第二天课前,我用十分钟让学生口述故事情节来回忆故事内容。通过这样的互动,学生特别喜欢上阅读课,也会主动从家里带一些故事书来阅读,这就为课外阅读开了个好头。

二、推荐适合的读物

高尔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像同一位心灵高尚的人对话。”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够持久、识字量有限,可以向学生推荐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的神话故事、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书籍。因此,我在教学生学习新课时,课前或课后向学生推荐与课文相关的书籍或资料。如上二年级的《我们成功了》这篇课文之前,我要求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查看并阅读2001年申办北京奥运会的资料;上完《静夜思》,要求学生背诵李白的其他诗歌;上完《卡罗纳》一文时,我布置学生利用小长假阅读《爱的教育》……在课前或课后,让学生扩充一些阅读资料或书籍,这样会对课文内容更容易理解,既开阔了视野,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量。比如:三月份要开展“学雷锋”活动,我让学生阅读雷锋的故事,再查找当代的雷锋的事迹来补充学习;遇上国庆节,学校开展“迎国庆”活动,我布置学生诵读爱国的诗歌,阅读反映祖国面貌的资料;每逢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到来之时,我会要求学生查找这些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与其相关的故事。通过课外阅读,不仅学校的德育工作扎实有效,也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三、指导读书方法

态度决定高度,方法决定效果。好的阅读方法能大大提高阅读的质量。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小、理解能力欠缺,课外书则需要家长陪同阅读。有时候父母是孩子的“老师”,帮助孩子答疑解惑;有时父母是孩子的忠实“听众”,耐心地听孩子复述故事内容。到了中高年级,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思想渐渐成熟,有了独立阅读的能力。这时,教师则需依据文章的长短或体裁的不同教给学生不同的阅读方法。我认为篇幅短小的写景或者是诗歌等文章,可以采取熟读成诵的方法。篇幅较长的小说则应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区别对待。(1)掌握读书程序。一本书先看标题、内容和序言,尤其是作者的特别观点。再查看目录,弄清书的大致情节。然后注意书后的索引及引证相关的书籍,以便解读需要理解的词汇。(2)了解读书方法。培根说过:“浅尝辄止,有些书不妨囫囵吞枣。”有选择的阅读是为了把力气花在刀刃上,针对不同类别的书籍可以选用不同的读书方法。一是浏览性阅读。对于那些浅显易懂、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或是长篇小说中那些穿插故事情节的一些过渡性语言,可以随便浏览一下,这样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更多有价值的内容。二是选择性阅读。对于书中有价值的信息进行筛选,以便理解记忆。如读《百科全书》《昆虫记》,书中有许多科学知识需要学生理解,对待这类读物不可随意浏览,而是要学生重点阅读书中的科学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下来。三是品味性阅读。对于名家名篇或文笔优美的优秀作品则采取精读的方法。在读中细细地品味字词的运用、文本的意境等。读此类的文章时,需要学生在文中圈点勾画;针对文中精彩的场景、生动的对话、细腻的景物和人物的描写,可以建议学生用笔在书上画起来,熟读背诵;文中出现了发人深省,耐人寻味的议论等可以建议学生用特别符号做好记号,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四、展示成果来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