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施工技术笔记

建筑施工技术笔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施工技术笔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筑施工技术笔记

建筑施工技术笔记范文第1篇

关键词:BIM技术 建筑施工 工程建设信息化

伴随当前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化的脚步正在不断的提升,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当前制造行业、电子行业以及建筑行业带来了实质性的转变,但是这其中在建筑领域中,对信息计数的应用还是处于相对较低的层次,当前建筑行业正在不断的追求低能耗、环保型以及适应可持续性发展理念的大环境下,建筑工程中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当前建筑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而BIM技术作为其中一种重要和创新型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成为了当前建筑的信息化应用领域中重要的手段。

一、BIM技术的概念

BIM技术是建筑信息模型的英文简称,它是建筑工程项目中每一项的信息作为基础,建立起建筑体的三维模型,BIM技术不仅仅是人们认识的一种或者一类的建筑设计软件,同时也不局限在建筑模型的设计当中,BIM技术是贯穿在建筑建设项目中寿命周期的信息的结合,他也是属于传统型工作形式与协同性管理的方式,主要是将传统的粗放型的建筑行业向高效化、精细化以及统一化方向上发展,这次技术革命被称为是建筑行业中在二十世纪突破手工绘图转向CAD技术转型之后的又一次的计数革新。

BIM技术实在二十世纪末从美国引进的,在最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BIM技术在日本以及欧美等国家都相继发展起来,据相关统计显示美国在建筑领域的三百强企业当中,80%的以上建筑企业基本都采用了BIM技术,并且在欧美国家都已经推出了BIM技术的相关运用标准。

当前我国BIM技术的应用还属于起步阶段,只有不足百分之十的建筑企业应用了BIM,我国在“十一五”期间我国科技计划项所推出的《现代建筑设计和建筑施工技术研究》当中,就已经非常明确的提出了将BIM技术应用到建筑设计当中,同时还要构建符合我国国情以及国际标准的BIM的规范标准,并且将其重点列入到建筑信息化发展中的重点内容中,建设数字城市是建筑科技发展最终目标,是BIM技术的发展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而目前我国已经有很多BIM成功应用的案例,例如伤害的中心大厦和奥运水立方场馆等大型且复杂的建设项目,均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二、施工阶段应用BIM技术的价值

BIM这项技术属于贯穿于整个建设生命的过程的模式,在工程建设进行施工的阶段,主要是将建设项目的规划与设计转换成现实的关键性的环节。而施工企业通过建立BIM应用作为载体的这项项目管理信息化的体系,可以将施工建设的水平进一步的提升,从而保证施工的质量,使其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施工阶段应用这项技术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三维渲染

能够宣传展示,使人感受到真实感并且受到直接视觉方面的冲击,可以根据施工的计划,将场地、大型设备的布置的、节点复杂的施工方案和选择施工顺序以及4D模拟方面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来,同时对于不同施工方案要进行仔细的对比后在进行选择,将建设好的BIM模型作为其二次渲染及开发模型的基础,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将三维渲染效果精度以及效率进一步的提升,同时能够给业主更加直观的宣传与介绍,从而提升中标的几率。

(二)快速算量

将精度大幅度的提升,创建一个BIM的数据库,通过建立这个6D的关联数据库,可以将工程量准确并快速的计算出来,使得施工预算的效率和精度均得到可大幅度的提升。由于BIM的数据粒度达到了构件级别,所以能够快速的提供支撑项目以及各个条线在进行管理时需要的数据信息,并且将施工管理的效率有效的提升。

(三)计划精确化

精确计划的同时还要适当的减少浪费的情况,施工企业将管理精细化这一目标实现困难的原因就是无法快速并且准确的获取到大量的工程数据,作为支持资源的计划,从而导致了经验主义的盛行。而由于BIM这一技术的问世,使其相关的管理人员能够将工程的基础数据快速的获取,给施工企业制定精确人才这一计划方面起到有效支撑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减少资源以及物流还有仓储环节等方面的浪费,同时给实现限额领料以及消耗控制等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四)有效协同及虚拟施工

三维可视化这一共能加上时间维度,能够进行虚拟的施工,可以随时随地并且快速的将施工计划和实际施工进展二者之间对比,进而进行有效的协同。这样使施工方和监理方以及业主对于工程项目的各种问题都能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通过BIM这项借书结合施工的方案和模拟以及现场视频的监控,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建筑质量和安全的问题,从而减少返工与整改。

(五)检查碰撞

BIM这项技术最为直观的特点就是三维可视化,应用这项技术前期能够对碰撞进行检查,将工程的设计优化,使其建筑施工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错误损失以及返工的可能性减小。对于优化净空以及管线的排布方案时,可以利用碰撞优化之后的三维管线的方案,进行施工模拟以及交底的工作,不仅能够提高施工的质量,并且还提升了和业主相互之间的沟通协调能力。

三、BIM技术的应用

1.基于BIM技术迅速的在建筑行业中发展的这一背景,由于我国相关的政策不断的出台以及建设投资方不断增加对于该项技术的重视程度,施工企业的决策者必须及时的转变方向同时提出策略,并且对于BIM这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要积极主动的投入。

2.由于BIM这项技术对于硬件方面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将计算机的硬件升级换代,虽然BIM的软件在前期投入较高的费用,但是正版的软件具有十分齐全的功能,比较适合企业用作商业的用途,并且软件的厂家还能够提供所配套的培训以及咨询的服务。

3.由于使用BIM软件的人员,需要具备熟练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并且还需要具有工程建设这一专业方面知识的专业技术人员。并且项目工程量极大,必须所有相关人员共同的协同才能将其完成。因此,必须要引进和培养BIM技术相关的人才,这样是这项技术能否得到大力推广的关键。

4.由于目前对于BIM这项技术施工单位还在探索应用的这一阶段,缺少实际工程的经验,在BIM软件中有些族库在设置上不符合我国规范的标准,因此,需要施工单位去积累经验,从而建立自己的构件族库。

5.对于BIM团队进行组织具有针对性的软件培训,可以先从一些简单项目开始,然后逐渐的开始一些大的项目,从而积累经验,对于那些复杂的项目要合理组织人员分配,提高团队协同设计的工作能力,从而组建尘封归属BIM技术应用的团队来应对不同项目所提出的任务挑战。

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叙述使我们了解到BIM技术作为新型的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的基本计数,在我国的建筑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应该不断深入研究BIM这项技术,使其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广泛的应用,从而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秦凯凯. BIM技术在大型建筑安装工程中的应用[J]. 建筑施工,2014,02:171-173.

[2]杨太华,,王素芳. 基于BIM技术的建筑安装工程施工阶段精细化管理[J].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13,S1:429-433.

[3]尤栓柱. BIM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探究[J]. 四川水泥,2014,07:326.

建筑施工技术笔记范文第2篇

[关键词]BIM技术;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管理;预制构件

1BIM技术对于构件预制的把控

1.1构件生产的精准度

一个工程在其建设过程中,会受到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建筑构件的精准度。在工程进行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构件,不论多么微小,都应当保证其精准度,否则整个建筑都有可能因为这么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构件而受到影响。在进行装配工程时,工作人员应当与相关部门进行探讨,将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全部包含在内,而后对每一个构件进行详尽的设计,并监督其生产过程。在生产的第一线,一定要保证构件的精准度足够高,以避免在后期建设过程中出现材料浪费的现象。而利用BIM技术,则能够有效的提高构件精准度,提高建设效率,有效解决这些在拼装式建筑中常见的问题。

1.2构件的运输

在运输构件的时候,相关工作者也应当加强对构件的监督与管理。相关参与人员应当对各种突发状况进行探讨,并严格控制运输路途的长短以及运输过程中所耗费的时间,以求能够对各种可能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的事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例如,如果在运输构件时出现堵车等情况时,运输人员首先要对本路路况进行了解,并快速了解周边其他路径的路况,再三对比之后选择一条最佳路线,防止发生超时送达指定场所的事情发生。对于大件物品以及易碎构件的运输,运输人员应当首先保证构件的安全,对构件进行适当的安全防护措施。在开始运输之前,相关人员可以利用BIM技术对整个过程进行详尽的模拟,以求能够安全送达目的地。

1.3构件库存管理

在构件被送到指定地点之后,对构件的管理是否合理与安全,也是现在相关管理人员所关心与重视的一个问题。现在,相关工作人员已经能够较为熟练的在对拼装式建筑的构件进行管理时使用BIM技术,通过BIM技术的模拟,来对构件的行程进行规划,并有效解决了在对构件进行管理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突发事件。因此,BIM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为工程节约了成本,并有效避免了浪费现象的发生。

2施工过程的管理把控

2.1构配件的生产和应用过程引起注视

在进行装配式建筑工程时,相关部门应当提高对构配件质量的重视程度。很多装配式建筑工程都因为相关部门忽视了构配件的质量,造成构配件在运输过程中受到了损伤,无法在实际建筑中发挥其本来的作用。而在生产构配件时,应当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原材料的作用,提高其利用率,减少浪费。构件在实际被应用的过程,也同样应当受到工程管理人员的关注。

2.2在施工前进行充分的准备

作为新兴产业,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十分迅速。而我国装配式建筑的设备水平远远落后于该行业的发展速度,因此便出现了需求与供给上的不平衡。工程对设备的要求非常高,对精度的要求也非常高,但是实际工作设备却难以达到工程所规定的要求。因此,在开始工程之前,相关人员一定要提前做好测量与规划工作,以弥补设备上的不足。

2.3对人才进行培养

任何工程的进行,都需要有相应的人才作为建设的保障。对装配式建筑这一新兴产业而言也同样是如此。因此,相关管理人员应当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只有在保障工程参与人员整体素质的情况下,才能够有效减少因为人为因素而为工程带来的问题。相关部门也应当加强对人才的管理,一是留住已经培养好的人才,二是发掘有潜力的员工并对其进行培养。从参与人员素质方面来保证工程质量。

3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3.1利用BIM技术进行仿真模拟

BIM技术可以对装配式建筑的施工过程进行以及施工现场进行仿真模拟,这样,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施工现场的安全性,有效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况。此外,BIM技术对施工现场的还原能力还可以应用在施工流程规划方面,帮助相关人员指定更加完善的施工流程,以保证工程实施过程的安全以及建筑物的质量。所以,BIM技术在拼接式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2对信息的收集、处理

施工人员可以通过BIM技术对施工现场进行数据采集,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详尽的分析,这有利于相关人员对图纸进行更加详尽的设计,以保证施工人员对工程有着足够的了解。BIM技术对信息的收集,主要包括对相似工程的建设计划以及建设进度进行了解,帮助本工程进度计划的制定。对自身建筑构件进行详尽的分析,以帮助施工人员安全进行装配施工。只有把各种信息都分析透彻,才能够提高装配式建筑工程的精准度与安全性,才能够保证建筑的质量。

4结束语

现在,我国的装配式建筑行业才刚刚起步,许多配套的功能与机制的发展还并不完善,因此有着非常辽阔的发展前景。BIM技术能够完整的模拟装配式建筑的全过程,若是能够将BIM技术合理的应用在装配式建筑的管理工作中,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工程效率与工程质量,并为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助推力。

参考文献

[1]吴良涛.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8(20):60-62.

建筑施工技术笔记范文第3篇

随着科学的进步与发展,电磁技术的应用给人类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把人们带进一个充满电磁辐射的环境。电磁辐射已成为巨大的污染源。同时电磁波对电子控制系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干扰,可能导致电磁控制系统的误操作。

2、技术特点

2.1采用闭合六面体网状电磁屏蔽体与常用的密闭金属屏蔽体如镀铝锌压型钢板相比,存在着投入成本低、自重轻、密封可靠,施工方便、电磁屏蔽性能好。2.2适用范围广:适用于各种需要进行电磁屏蔽的建筑物、构筑物。如各类送变电站的阀厅、控制室、设备室;各种精密仪器控制室;各种军事设施如雷达接受、发射控制室等。

3、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3.1施工工艺流程 闭合六面体网状电磁屏蔽措施,做法为:±0.000m室内地坪采用现浇混凝土地面内夹φ4@50×50镀锌焊接钢丝网屏蔽层,四周墙体采用墙体外侧衬φ4@50×50镀锌焊接钢丝网屏蔽层,屋面采用现浇混凝土屋面板面铺设φ4@50×50镀锌焊接钢丝网屏蔽层,各屏蔽网之间相互焊接成为闭合六面屏蔽体。外门采用平开式钢制电测屏蔽防火门,外窗均为新型断桥铝合金窗,采用中空玻璃内衬5厚@850×35菱形铝板扩张网作为屏蔽网。基层处理镀锌焊接钢丝屏蔽网敷设镀锌焊接钢丝屏蔽网焊接地面、墙体、顶棚面层门窗框扇安装门窗与墙体屏蔽网连接收头。

3.2操作要点

3.2.1墙体 (1)屏蔽措施 1)基层处理:基层包括250厚加气混凝土砌块围护墙体、现浇钢筋混凝土柱、梁;2)铺钉φ4@50×50镀锌焊接钢丝屏蔽网一层,屏蔽钢丝纵横向交叉点采用电焊,各屏蔽网之间每边搭接长度为50mm;3)18厚1:3水泥砂浆盖住钢丝屏蔽网。

(2)操作要点 1)进行基面处理,可选用1:1水泥砂浆拉毛墙面,并喷水养护3~5天。2)选用M6膨胀螺栓双向@500梅花型布置固定镀锌焊接钢丝屏蔽网;3)每两块屏蔽网应确保搭接长度为50mm,接触处所有接触点必须逐点满焊。墙面的拐角处屏蔽网应翻折应做到双向搭接,搭接长度为50mm;墙面与屋面、地面的交接处,屏蔽网应翻折并与与地面、屋面水平屏蔽网搭接,搭接长度为50mm,接触处所有接触点必须逐点满焊。焊接完毕,应及时敲除焊渣,并进行防腐处理。4)随后浇水润湿墙面,用一面墙做基准,吊垂直、套方、找规矩,确定灰饼厚度,根据已抹好的灰饼充筋,抹灰应分层进行,抹前应先抹一层薄灰,要求将基体抹严,抹时用力压实使砂浆挤人细小缝隙内,接着分层装档、抹与充筋平,用木杠刮找平整,用木抹子搓毛。

3.2.2地面 (1)地面屏蔽措施 地面采用现浇混凝土地面内夹φ4@50×50镀锌焊接钢丝网屏蔽层。地面屏蔽网设置在地面面层之下,有沟道的房间屏蔽网设置在沟道底部之下。(2)操作要点 1)基层处理:垫层表面的杂物应清理干净,浇水水润湿;2)100厚C25细石混凝土,配¢8@300钢筋网(双向),内夹φ4@50×50镀锌焊接钢丝屏蔽网一层,屏蔽钢丝纵横向交叉点采用电焊,各屏蔽网之间每边搭接长度为50mm,该屏蔽网伸出建筑外墙并贴墙上翻(高度为300);室内地面如遇沟道,则屏蔽网沿地沟的侧面和底面铺设。3)每两块屏蔽网应确保搭接长度为50mm,接触处所有接触点必须逐点满焊。地面与墙面的交接处,墙面的屏蔽网应番折与地面水平屏蔽网搭接,搭接长度为50mm,接触处所有接触点必须逐点满焊。焊接完毕,应及时敲除焊渣,并进行防腐处理。4)素水泥浆结合层一道;5)20厚1:2水泥砂浆抹面压光。

3.2.3屋面 (1)屋面屏蔽措施 屋面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屋面板上铺设φ4@50×50镀锌焊接钢丝网屏蔽层,用砂浆找平层掩盖。(2)操作要点 1)基层处理:现浇钢筋混凝土屋面板,表面清扫干净;2)选用M6膨胀螺栓双向@500梅花型布置固定φ4@50×50镀锌焊接钢丝屏蔽网一层,每两块屏蔽网应确保搭接长度为50mm,接触处所有接触点必须逐点满焊。墙面的拐角处屏蔽网应翻折应做到双向搭接,搭接长度为50mm;屋面与墙面的交接处,屏蔽网应翻折并与墙面垂直屏蔽网搭接,搭接长度为50mm,接触处所有接触点必须逐点满焊。焊接完毕,应及时敲除焊渣,并进行防腐处理。3)20厚1: 2.5水泥砂浆找平。

3.2.4屏蔽门

(1)屏蔽措施

采用平开钢制电磁屏蔽防火门(成品门),采用角钢与墙体屏蔽网焊接。

(2)操作要点

1)电磁屏蔽防火门采用2厚双面镀锌优质冷轧钢板通过熔焊工艺进行连续焊接成为双层屏蔽壳体,壳体内部衬以钢制龙骨。2)门框安装时用木楔临时固定,待检查立面垂直,左右间隙大小,上下位置一致,均符合要求后,再将镀锌锚固板固定在门窗洞口内。3)门与墙体洞口的连接要牢固可靠,门框的铁脚至框角的距离不应大于180mm,铁脚间距应小于600mm。4)沿门框周边敷设L50×50角钢,与墙内铺设的φ4@50×50镀锌焊接钢丝屏蔽网搭接长度为50mm,应做到每根钢丝逐点满焊,用自钻螺丝@200与窗框内衬钢制龙骨进行固定连接。5)门框与洞口的间隙,应采用矿棉条或玻璃棉毡条分层填塞,缝隙表面留5-8mm深的槽口嵌填密封材料。6)安装门窗扇时,扇与扇,扇与框之间要留适当的缝隙,一般情况下,留缝限值≤2mm,无下框时门扇与地面间留缝4-8mm。7)门扇与门扇之间、门扇与门框之间的接触面采用镀青铜电磁单排弹性簧片复合刀口密封,装配式应正确安装在沿门周边结合处的凹槽内,弹性簧片的排列必须平直整齐,结合处缝隙宽度一致。

3.2.5屏蔽窗

(1)屏蔽措施

外窗为新型断桥路合金窗,采用中空玻璃内衬5厚@80×35菱形铝板扩张网作为屏蔽层,采用角钢与墙体屏蔽网焊接。

(2)操作要点

1)安装铝合金窗披水:按设计要求将披水条固定在铝合金窗上,应保证安装位置正确、牢固。2)防腐处理:窗框两侧的防腐处理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固定用连接铁件进行防腐处理。3)与墙体的固定:连接铁件与预埋钢板或剔出的结构箍筋焊接。铁脚至窗角的距离不应大于180mm,铁脚间距应小于600mm。4)沿窗框四周敷设L50×50角钢,与墙内铺设的φ4@50×50镀锌焊接钢丝屏蔽网搭接长度为50mm,应做到每根钢丝逐点满焊,用自钻螺丝@200与窗框内衬钢板进行固定连接。

3.2.6屏蔽体接地

(1)屏蔽体接地措施

采用多点接地,屏蔽网在墙角处用-6×50的扁铁与站区接地网连接,扁铁与屏蔽网、站区接地网的连接采用搭接焊连接。

(2)操作要点

1)扁铁与屏蔽网搭接焊时,搭接长度为50mm,上下两侧施焊。2)扁铁与站区接地网搭接焊时,搭接长度为扁铁宽度的2倍,不少于三面施焊。3)接地装置要有防腐措施,要求进行防锈漆打底及聚酯烤漆面层。

4、质量控制

建筑施工技术笔记范文第4篇

1 大型动臂式塔吊的结构特性

由于城市建筑用地的日益紧张,建筑物变得越来越高,高层建筑有助于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拓展了人类的活动空间。高层建筑的施工需要借助各种现代化的新兴机械设备,在这些机械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塔吊。可以说大型动臂式塔吊已经与我国超高层建筑紧密联系在一起了。由于大型动臂式塔吊不同于传统的塔吊,它具有起升高度高、起重量大、灵活性好等优点,目前超高层建筑施工中所需要的吊装单元越来越大、结构日益复杂、质量越来越重,一般的塔吊难以达到要求,而大型动臂式塔吊的最大起重质量可达到一百多吨,很好地满足了高层建筑的施工要求,再加上其起升高度和运转速度大大提高,从而使得大型动臂式塔吊成为现代超高层建筑施工的首选,甚至是唯一选择。在安装和拆卸过程中存在较大难度,一旦在操作中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导致工程事故。

1.1 吊臂起伏角度大,尾部回转半径小

随着人们对建筑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高层超高层的建筑逐渐增多,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对起吊设备的要求就越来越高,以前在建筑施工中使用的起吊设备的角度大约都在17~83度之间。显而易见已经不再适合当今社会对起吊设备的要求,随着大型动臂式起吊设备的出现很好地改变了这一现象,其起吊的角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极大地满足了施工的需要,起吊设备角度的转换也更加灵活,而且回转的半径比较小,对于施工场地的要求非常简单,不需要较宽阔的施工场地,可以在施工场所使用,给建筑工程带来很大的便利。

1.2 吊臂稳定性好,安装幅度范围大

这种塔吊设备与传统的水平臂的塔吊设备不同,其采用的是杆结构的起吊方式,在操作的过程中稳定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对塔吊的结构强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起吊重量增加的同时,减轻了设备自身的重量,随着高层超高层建筑的逐渐增多,对起吊设备的要求一般都是在30~100吨之间,其正好符合了市场的实际需求,杆式结构的起吊设备使其安装的范围较原来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在安装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的施工需要进行调节,其灵活度有了很大的改善,实现了根据施工的实际需要进行安装的特点。

1.3 独特的爬升和支撑体系

大型动臂式起吊设备在重量和灵活性有所改善之外,在爬升和支撑的体系上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塔吊设备进行操作的过程中,极大地适应了实际工作的需求,以往的建筑施工中常常因为起吊设备的高度问题影响施工的有效进行,大型动臂式起吊设备的出现,很好地改变了这一问题,其支撑结构是支撑钢梁和三脚架的形式,很好地提升了其工作过程的稳定性,实现了建筑体与主梁之间的链接。

2 超高层建筑施工动臂式塔吊安拆施工新技术

由于建筑施工环境的自身特点,工程量施工的环境比较复杂,特别是在拆卸和安装的过程中,对其技术的要求都比较高,大型动臂式起吊设备需要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施工操作,所以技术人员必须要按照实际的操作标准进行,对设备的各种零部件进行及时的检查,因为其是在复杂的环境下完成精准度较高的技术,所以必须要细心,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2.1 安装技术

2.1.1 安装形式

在塔吊的安装过程中,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固定的形式,随着我国建筑中钢筋混凝土的结构模式逐渐增多,对固定式结构的应用越来越多,这种结构就需要以混凝土为承台,然后在台上进行脚架的固定;内爬式的则是属于支撑系统的范围,但是无论哪种形式,都需要事先把预埋件做好,然后再进行其他零部件的安装,根据实际的施工需要,选择起重设备的类型,再根据规定的操作顺序进行安装。

2.1.2 爬升系统安装技术

内爬式系统在起吊设备中是比较常见的,在起吊设备中由三套支撑的系统以及爬升梯等组成,在支撑系统中又分为三种不同的形式,有抬轿式、斜拉式、斜撑式等,这三种不同的形式都有其各自适用的范围,在选择时要按照实际的施工需要进行选择,以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2.1.3 采用合理的安装形式

由于高层建筑一般为对称结构,因此,在大型动臂式塔吊安装也应该是对称的,而且应该尽量使用悬挂式支撑方式,而不要采用简单支撑方式。为了提高稳固性,还应该相应地对建筑墙体进行加固处理,以满足塔吊附着的要求。

2.1.4 防塔吊后倾技术

大型动臂式塔吊是通过吊臂摆动来实现建筑材料的转运的,目前市场上的大型动臂式塔吊采用杆式结构,上部采用钢丝绳承拉,再加上新型材料的运用,使得塔吊重量减轻、结构较为合理,但是大型动臂式塔吊也存在缺点,即后倾风险较大,在实际施工当中就出现过后倾的事故。导致后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后倾事故容易发生在吊臂处于最小幅度突然空载时。此时平衡拉索无法发挥作用,塔吊重心后移,当其位移至一定位置时就会使塔身倾翻。为了防止塔吊后倾,在安装过程中需要采取必要措施。例如在动臂后根部设置强力弹簧,从而增大前倾力矩,从而起到防止动臂后倾。

2.2 拆卸技术

在高层建筑施工完成后,就必须拆除大型动臂式塔吊,而此时的塔吊高度一般会超过两百米,再加上其自身质量大,因此拆除难度较大。笔者对多年的实际工作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有关文献资料,设计出了一套拆卸大型动臂式塔吊的方法。该种方法主要分为五个基本步骤:第一步使用M600D动臂式塔吊拆除M1280D动臂式塔吊;第二步使用16吨屋面塔吊拆除M600D动臂式塔吊;第三步使用6吨屋面塔吊拆除16吨屋面塔吊;第四步使用简易拔杆拆除6吨屋面塔吊;最后人工拆除拔杆并利用现场施工升降机落地。

建筑施工技术笔记范文第5篇

关键词: BIMNavisworks3dsMaxLumion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BIM的英文全称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就是建筑信息模型。BIM是以三维数字为技术基础,集成了建筑工程的相关信息的数据模型,为设计、施工提供相关联的数据信息,并运用此信息进行运算、统计等工作,为集成智能建筑提供基础信息。应用其数据信息进行可视化虚拟展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直观对建筑物进行全方位了解,迅速在设计中查找错误、指导施工并对后期运营维护起到促进作用。

BIM数据信息可分别应用Navisworks 、 3dsMax 、 Lumion进行可视化表现,对其进行实践应用同时进行分析与总结。

Navisworks可视化应用(天津西项)

Navisworks支持可视化和仿真,分析多种格式的三维设计模型。可以整合、分享和审阅详细的三维设计模型,在BIM工作流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可设计逼真的渲染图和漫游动画来查看其未来的工作成果;四维仿真模拟有助于改进规划,尽早发现风险,减少潜在的浪费。

模型数据转入Navisworks

在Navisworks2013中可以直接打开*.rvt文件,同时在文件夹中生成*.nwc文件

Navisworks进行场景、材质、灯光设定

Navisworks直接打开添加各种场景,也可对场景进行设定;进入材质面板,根据物体自身不同材质进行赋予,对材质进行设置、比例进行调整,根据材质特性,对凹凸、反射、镜像等参数进行调整;设定灯光,调整灯光的参数,使之适应场景需要。

Navisworks中动画与四维仿真施工模拟

动画面板中根据事先设定好的脚本,调整相应工具制作可视化所需要的漫游动画;

施工模拟就是对项目穿过程进行数字图像模拟,直观显示施工时间进度。先建立实际的施工进度表,点击Timeliner编辑器,添加时间赋予名称,然后进行相应设置。

Navisworks文件输出

通过导出操作,可以输出需要的渲染图、动画与施工模拟。

Navisworks 里的渲染较之容易,当然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但是操作简单,并与Revit同属于BIM工作流,相对接口稳定,主要特点是对模型做简单的材质添加与渲染,在漫游与4D施工模拟时使其模型逼真。

3dsMax可视化应用(大连地铁中华广场站)

3dsMax作为传统可视化工具,是当前普遍应用的可视化工具;制作与美术作品相媲美的效果图、影片动画。对铁路、地铁站房项目,都是常用的可视化手法。可充分拓展设计方案的视觉效果,简化了设计方、建设方、施工方进行沟通与验证的时间。

模型数据转入3dsMax

Revit的输出提供*.dwg格式,使用这种格式将此文件转入3dsMax即可。

链接Revit数据

*.dwg格式文件直接链接到3dsMax。Revit与3dsMax文件保持实时数据链接(与Navisworks相同)。数据发生改变时,只需将文件再次存为*.dwg格式, 3dsMax更新文件即可。Revit平台数据发生变更就可以反映同时到3dsMax。

在3dsMax赋予材质、灯光、进行渲染

*.dwg格式文件已经附有摄像机位置和材质等信息,在3dsMax进行深度调整。以Revit平台搭建的模型信息,可以完全链接到3dsMax,提高可视化的效果达到真实展现建筑物效果、表达设计师的理念,但在制作和输出时间上还是让人望而生畏的。

3Lumion可视化应用(综合楼)

Lumion是实时可视化工具,可以用来做动画和渲染图,同时可以进行现场演示。Lumion强大的表现就在于可以迅速、高效进行可视化,极大的节省时间、精力。渲染高精度的动画速度惊人,短短几秒就可生成建筑可视化视频演示。

模型数据转入Lumion

Revit可以转出*.dwg、*.dxf、*.fbx,感觉都不是很理想。可通过加载插件转*.dae文件。

Lumion环境与摄像机设定

根据脚本设定对环境进行配置,整摄像机,摄像机控制体现对建筑物的理解与把控。

Lumion赋予材质、灯光、加入配景

赋予建筑体需要的相应类型材质,并对材质参数与纹理进行调整;添加相应灯光,通过对灯光的调整与设定达到需要的可视化效果;Lumion里内置了很多配景,可以针对需要添加。

Lumion输出

渲染图的生成动画生成,根据脚本的需要加入动画的特效,运用动画生成功能迅速生成可视化需要动画以及静帧效果图。同时,可以交互式三维展示整体建筑。

Lumion作为实时可视化工具渲染速度与效果是其他渲染器不可比拟的,并可以现场演示。唯一缺点就是BIM不太兼容,导入文件还有分不开的地方,需要在Revit附上一些材质。

结束语

通过以上三个研究方向实际应用实例,充分显示了BIM在建筑可视化设计领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在可视化工具应用研究中,经考证得出:Navisworks适合制作4D施工模拟与简单漫游,尽早发现设计风险,减少潜在的浪费;Lumion适合制作可视化动画和渲染图以及现场可视化仿真演示;3dsMax的渲染速度的影响因此不太适合配合BIM进行可视化。通过这些实践与摸索,证明可视化工具应用可以扩大BIM的价值,同时提高动画和渲染图制作效率与质量,从而可以更好的保证设计与施工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航等 编著《LUMION2建筑.规划.景观.实践项目详解》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 出版地:天津市卫津路92号天津大学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