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养老服务行业研究报告

养老服务行业研究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养老服务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养老服务行业研究报告

养老服务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1篇

现状和前景

目前,这个巨大的市场仍由公立医院高度垄断,市场化程度较低。中国私立医院占38%,整体而言规模仍较小,服务量少。在2011年,仅1%的私立医院为三级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量仅占总量的9%。而公立医院的三级医院数量则达到10%,提供了91%的医疗服务量。与公立医院相比,民营医院普遍存在软硬件水平不高的问题,难以和公立医院相抗衡。

近年来,私立医院增速迅猛,也不乏一些高水平的民营医院出现。2008年至2011年私立医院的机构数增速达16%,床位数增速达19%。考虑到政府提出的2015年私立医院服务量占比20%的目标,私立医院从现在至2015年的年均患者量增长率会高达32%,这也意味着比2011年要整整多出4亿年诊疗人次。

随着国务院《卫生事业的“十二五”规划》、58号文《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和其他相关配套政策文件的陆续出台,医疗服务市场改革逐步进入深水区。这其中包含两大重点方向:一是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包括解决体制问题、扭转补偿机制;二是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包括放宽准入条件、优化市场环境。

德国、美国和印度等国家也曾开展类似从后付制到预付制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其中。这些举措极大地推动了当地医疗服务行业的私有化进程,加速了产业竞争和整合,从而涌现出像HCA、Asklepios和Max Healthcare等医疗服务航空母舰。反观中国,我们预计目前的改革政策,在长期内也将推动中国医疗服务行业走向更加市场化的竞争,并出现更多的私有化和整合趋势。

最佳入行时机和细分板块

相较于公立医院,私立医院往往具备更高的运营效率和灵活性,拥有更好的服务质量,并能较易提供更高端的医疗服务,这些都是潜在的差异化发展方向。目前,有六大类医疗服务投资板块正逐渐浮现,差异化优势各不相同,包括:

*高端医疗:提供高端医疗服务,价格较高,针对迅速崛起的高收入人群,通常集中在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不依赖医保,单体规模较小。如和睦家。

*私立专科连锁:专科医院,通常采用连锁模式。其特点是技术壁垒低,风险小,较易标准化和迅速复制,通常针对公立医院不太重视或对医保依赖度低的科室。私立专科医院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通过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或更低的价格与公立医院竞争。如爱尔眼科和慈铭体检。

*私立综合医院:由私人资本从无到有新建。其特点是所有权清晰,但营建周期较长,需要较强的资金、人才资源和管理能力的支持。如厦门长庚医院和西安高新医院。

*公立医院转制:在政府允许下将公立医院转制为私立医院,多数为综合医院。其特点是抓住医改的政策红利,由于其前身是公立医院,具备现成的品牌、病源、医师资源和医保定点资质。如宿迁市人民医院。

*医疗产业链延伸:聚焦医疗产业链延伸,满足新兴细分市场需求。如月子中心、养老中心和检验诊断中心。

*医院集团:由多个综合医院组合而成的医疗集团,也可具备一定的专科特色,甚至包括不同级别的医院。其特点是主要靠规模优势和协同效应取胜,目前市场上还不多见,可成为综合医院的一个长期演变方向。如同仁医疗产业集团。

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的演变,各时期私立医院差异化发展的重点和条件也会随之变化(见下页图1)。

各板块的成功要素

在把握各医疗服务板块的整体发展趋势之后,深入了解各板块的行业需求特性和竞争格局并把握关键的成功要素,是帮助找寻、筛选合适商机的下一个关键步骤。

高端医疗。现有的高端医疗机构往往规模较小,集中在一线城市,这主要是受到一些行业本身特点的影响。高端医疗定位的目标顾客为高收入人群和外籍人群,群体数量较少,且主要依赖商业保险而非国家的基本医疗保险,规模过大会导致床位和资源利用率过低。

私立高端医疗的直接竞争对手主要是公立医院的特需病房。特需病房头顶公立医院的品牌光环,背靠公立医院通过大规模普通病源积累而打造出的强大医学实力,使得小规模的高端医疗机构很难直接在医学专业能力上占到优势。发掘高端的内涵所在,建立高端的文化理念,深入了解高端客户的需求,并进一步将其落实到具体的品牌、服务和人才建设上,是高端医疗制胜的关键。

私立专科连锁。标准化的模式、强大的品牌以及综合性的人才培养体系,是私立专科连锁医疗机构发展的核心要素。标准化是连锁复制的扩张基石,品牌是加快扩张的重要资源,而人才培养能力则是实现扩张的必要保障。此外,也可根据行业特性寻求自身的差异化发展方向,打造相关优势。在扩张过程中,审慎的战略布局以实现“跑马圈地”和“夯实内功”的平衡,将会成为连锁医疗机构的新课题。

综合医院。综合医院的竞争要求具备全方面的条件和能力:首先,政策支持非常关键;其次,传统的品牌、人才和特色专科建设也十分重要;在不久的将来,优质的服务、科学的组织架构和管理、精细的运营和流程管理以及规模效应也日趋重要。

医院集团。在综合医院所需的全方位综合性能力基础之上,实现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的能力变得尤为关键,这其中包括品牌资源、管理资源、人力资源、专科特长、运营能力和患者管理等全方面的资源共享和整合。目前,该板块尚未起步,能够在这些方面真正实现协同效应以发挥规模优势的医院集团尚不多见。

医院集团的增长扩张模式不同于私立专科连锁医院。首先,私立专科连锁医院通常全国布局,网点众多。而医院集团往往集中在某些区域,数量也不多。其次,私立专科连锁医院的扩张速度较快,而综合医院受制于较高的进入壁垒、较长的开发周期以及不易复制的模式,医院集团的扩张步伐要慢得多。最后,医院集团的标准化程度也远低于私立专科连锁医院,主要原因在于综合医院的建设需要因地制宜,其科室能力的打造要切实贴合当地市场的需求(患者特点和竞争情况等)以及相关人力资源和能力的可获得性。

医疗产业链延伸。医疗产业链延伸的内涵相当丰富,既包括医院服务的剥离(如康圣环球检验中心),也包括后端对患者服务的延伸(如月子中心和养老护理等)。医疗产业链延伸的核心竞争要素,既有与其他医疗服务板块类似的地方,如差异化的市场定位、标准化模式和可复制性,也有其独到之处。其中最关键的便是从医院获得稳定的业务来源,包括和医院签订外包各种服务合约以及由医院推荐患者转诊和配套机制等,这往往需要和多家医院建立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

进入方式

目前中国的医疗服务行业有四类典型的进入方式:对于私立医院,可以选择新建或者收购;对于公立医院,可以选择转制收购或者托管。这些模式在进入时间、投资规模以及资产所有权方面各有不同。

对于新建私立医院而言,从申请营业执照、拿地建楼一直到开业,所需周期较长,且前期投资也较大,但其优势是产权明晰、投资者的控制力强。典型的例子有台塑集团在厦门开设的长庚医院,于2004年申办,2005年动工,2008年一期开业,总投资约17.8亿元。相比之下,收购一个现有的私立医院,在投资进入阶段的时间则会缩短很多,并且被收购医院往往拥有现成的医生团队和病源,无须从头开始打造。

转制收购公立医院和前两种模式存在许多不同之处。首先,从进入时间来看,一方面收购成熟的公立医院资产能加快投资者进入,但另一方面由于转制过程中当地政策和政府支持的不确定性,也有可能拖延时间。其次,由于被转制医院通常是当地政府或国企急于甩掉的包袱,或规模不大,因此作价可能较低,前期投资相对较小。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很多历史遗留问题(例如人员编制问题、政府或职工的保留股权)可能无法在近期内理清,从而导致投资者对医院的控制力不能达到预期,产权不明晰。例如,金陵药业在收购宿迁市人民医院时,就保留了原有职工的事业单位编制。

托管公立医院模式的最大特点是,投资者并没有获得医院的资产所有权,只是委托经营并收取约定的管理费。典型的例子有凤凰医疗集团于2010年托管北京门头沟医院。但也不乏先托管后收购的先例,如凤凰医疗集团在2001年托管了无锡新区医院后,于2005年将其全资收购。

投资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到底哪个更合适?其实两者各有利弊,更多的是要结合投资者自身的能力和目标来综合考虑。

投后经营

投资医院之后,如何做优医疗机构的业务和财务表现?我们认为,改善医院运营、提升投资回报可以凭借四大价值提升工具:

*企业化治理:建立现代企业的公司治理架构,重构医院董事会和管理团队及其运作机制,加强管理能力和文化建设。

*改善医院运营:改善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加强采购管理,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建立IT等软硬件设施;实现医疗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的双重提升。

*产品组合战略:根据医院自身的能力和定位,结合外部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设置医院科室,并打造差异化的专科特长。

*整体扩张战略:打造地理扩张战略、整合并购战略,并提升相关能力。

公立医院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可以通过这四大价值提升工具加以改善。首先,受制于管办不分、政事不分的普遍现状,公立医院的治理机制较为落后,院长往往缺乏有效授权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企业化治理可以明晰权责,落实责任,改善医院管理机制。其次,医保支付机制的改革(如总额预付的推广)、取消药品加成等医改政策对公立医院的成本控制构成挑战,而优质高效运营则可优化诊疗处方、提升运营效率并加大成本控制。同时,优质高效运营也可以帮助改善人员冗余现状,提升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具竞争力的医疗服务,增强医院的竞争力。最后,一些医院也缺乏明确的科室定位和规划,需要重新制定产品组合战略,以找到适合其特色的市场切入点打造重点科室。

养老服务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2篇

1.1流动人员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参保中断现象频繁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央制定宏观政策,各地区经济状况不同,实施具体政策时会有所差异,如社保缴费、发放保障金等政策各地不统一,部分险种还具有属地性,因此流动人员社会保险基金的区域统筹与跨省流动存在冲突,导致他们参保中断、退保现象频繁。在流动人员中,低收入群体占很大比例,他们干的活一般是服务行业的体力劳动,工资较低,除了自己省吃俭用外,还要拿出相当一部分收入补贴家庭,没有能力按照城市的社会保障缴费比例缴费。经笔者向有关劳动保障部门了解,即使流动人员已缴纳社保费,离开所在城市想退保时,也只能退回个人缴费部分,统筹部分还留在当地。此外,目前国家政策强制要求企业为全体劳动者办理社保,而许多流动人员工作流动性大,当辞职到异地谋生时,很少去当地办理社保账户转移手续,导致大量社保资金浪费。另一方面,现行的城镇社会救助体系只覆盖了城镇户籍人口,而流动人员尤其是农民工,很难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的社会救助等权益。

1.2流动人员缺乏认识,参保率低,加深了社会保障权益的缺失

大部分流动人员来自农村,小学文化以下的占一半左右。他们进城务工主要是为了赚钱改善家庭生活,不关心甚至不知道自身的社会保障问题。而且,他们认为自己还年轻,缴纳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社会保险,会减少他们的打工收入,还担心政府政策可能会变化,若干年后自己缴纳的保费不能得到回报。另一方面,政府各部门对社会保障政策宣传力度不够,未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尤其是在外打工的流动人员,白天大多数人在工作,且工作时间较长,就使得仅有的政策宣传起不到预期的效果。此外,由于流动人员工作流动性大,没有一个固定的组织来维护他们的利益,拖欠工资等劳动争议和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较突出。许多流动人员缺乏相关法律知识,一旦利益受损,总是找不到正确的方法途径,有的人只能忍气吞声,离开所在工作地重新谋职,或者集体上访,引发一幕幕上访告状的,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1.3流动人员的社会福利水平较低

主要表现在:

(1)在住房方面,政策制定者重点关注于城镇居民,较少考虑到在城市里生存的流动人员,况且流动人员收入水平有限,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住房条件和机会,特别是农民工,他们的住房条件特别艰苦,还有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异地工作,很多人挤住在一间很小的民房里,出现了“蜗居”、“蚁居”的社会现象。

(2)在子女教育方面。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和地方政府的“分级办学,分级办理”政策,流动人员的子女不能享受到与城市子女同等的教育机会,部分义务教育年龄的流动儿童处于失学、辍学状态。由于政府的干预,部分地区出台了相关政策,就学条件有所改善,但是农民工子女只能选择有限的学校,或者缴上大笔的赞助费才能与城里的孩子一样去教育设施较好的学校上学。

(3)在就业方面,由于受到户籍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政策的制约,一些流动人员也未能享受到与当地城市居民同工同酬的待遇。一些企业只注重经济效益,法制文化建设薄弱,对来自五湖四海的员工精神生活关注不够,管理人员采取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任意侵犯员工的权益,损害人格自尊,导致一些员工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走向极端。如:2010年不到半年时间,深圳富士康公司连续10多名员工跳楼自杀,震惊全国,令人深思。

1.4国家财政对流动人员社会保障资金投入不足

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基金出现缺口。以养老保险为例,根据中行的一份研究报告预测,到2013年中国社保的养老金缺口可能将达到18.3万亿。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也曾表示:“我国的养老金缺口确实非常大。”从中长期看,随着我国老龄化加剧,养老金缺口问题终究会暴露出来,应引起政府高度重视。国家把主要资金都投入到城镇人口的社会保障改革和建设中,较少顾及流动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现在缴纳社保金的人数日益减少,而领取养老金的人不断增加。当今国家养老保险覆盖率越来越高,若对农民工等流动人员进行全覆盖,甚至实现全民覆盖,我们的养老金缺口将会非常大。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是补充社保资金不足的关键。欧美国家每年至少划拨30%甚至50%的财政资金用于社会保障,而我国投入到社会保障的财政资金不足20%,明显偏少。

2完善流动人员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建议

健全流动人员社会保障制度,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的必然要求。针对上述问题,建议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1完善管理和服务机制,加大财政对社保资金的投入

优化公共治理结构,建立以各级政府为主导、企业及第三部门等多元主体广泛参与的流动人员社会保障公共治理机制。一是按照《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在中央统一部署下,各级政府制定相应政策,未雨绸缪,多策并举,多渠道筹集资金。首先加大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并发挥社会力量使现有的社保资金保值、增值,如:加大国有资产充实社保资金力度;发行彩票公开募集社保资金;通过举办公益活动筹集社保资金;发挥专业机构投资增值的作用充实社保资金;赋予专门的社保资金管理机构职责,实现投资管理的市场化和专业化,提高社保基金管理效率,并加强外部监督,增加投资管理的透明度等等,逐步解决社保资金缺口的难题。二是依法管理和规范流动人员社会保障事务,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和稳定,如:取消户籍制,逐步建立适合流动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为流动人员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险服务,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等。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流动人员的基本生活;提高流动人员的社会福利,出台流动人员的住房优惠政策,如:流动人员可同等享受廉租房的待遇,对于交不起房租的流动人员,政府可在核查其经济收入之后给予适当的住房补贴,保障基本的居住权;建立平等的义务教育制度,使适龄儿童和青少年接受平等的义务教育;改善流动人员就业环境,大力推行亲情化管理与服务,增强流动人员对流入地的归属感、认同感,社会各界多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和免费就业培训,营造共创繁荣、共保安宁的和谐氛围。

2.2整合社会资源,提供维权法律服务

流动人员属于弱势群体,我们应整合司法和行政执法等多方面的力量对他们的合法权益予以保障。通过建立法律援助中心、法律服务所、人民调解委员会、医患调解中心、司法鉴定所、法律咨询热线12348、工会维权(欠薪投诉)热线12351、社区(乡村)基层普法网络等,最大限度地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例如:2008年3月,福州市法律援助中心为农民工易小宁与某建筑公司工伤损害赔偿纠纷案开通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农民工易小宁终获赔款10万余元。福州市法律援助中心近年来援助外来劳工上万例,受到广大农民工的好评。笔者近日还从福州市总工会了解到:目前市总工会已开通12351欠薪投诉热线,近三年来在有关部门支持下,已为13000余名职工追讨欠薪1532万元,其中大部分是农民工来求助。

2.3加大社会保障政策的宣传力度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1)积极开展上门宣传活动。例如:福州市流动人员主要集中在晋安区、马尾区、长乐市、连江县、罗源县、闽清县等地,我市结合“六五普法”活动,整合社会资源,积极协调司法、公安、劳动和社会保障、工商行政、工会、妇联及用工单位在社区、城镇和企业等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流动人员社会保障政策法规宣传活动,吸引周边农民工踊跃参加,同时组织编印了《流动人员法律知识100问》、《企业常见法律知识100问》等普法小册子,发放到流动人员手中,不断提高流动人员的法制观念和社会保障维权意识。充分发挥司法所、12348专线和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工作者的作用,在街道设立了法律援助站,为社区流动人员提供法律服务,解疑释惑,建立维护流动人员合法权益的绿色通道,并向农民工陆续发放法律援助证,深得农民工的普遍赞扬。

(2)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优势。例如:我市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种传媒,加大流动人员社会保障及法制宣传力度,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解发生在流动人员身边的案例,对他们进行法制和维权教育。同时,不断创新普法载体,利用网络、手机短信、LED电子显示屏等新兴媒体普法,创建了法治社区(乡村)信息化服务平台下的300多个网站集群,创新服务模式,大大提高了流动人员法制宣传的实效性、覆盖面和影响力。

2.4转变社会保障的传统观念,借鉴西方的合理制度

养老服务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3篇

本课题组将专业护理养老定义为: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主要由护士持续地为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脑中风后遗症、糖尿病、老年性痴呆、骨折后残疾等慢性疾病,并伴生活自理能力缺陷的老年人提供整体护理。专业护理养老的周期一般都比较长,3个月或3个月以上。且它并不以治愈疾病为目的,而重在维持受护理者的身体功能,提供“养、医、乐、学、为”为一体的综合护理模式,提高老人生存质量。广西中医学院护理学院探索开创专业护理养老服务应用于老年公寓,多方共赢,成效显著。

1 发展专业护理养老的必要性

1.1 老年人口绝对数迅速增多,比例增大 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中国≥60岁15 340万人(11.6%),≥65岁10 536万人(8.1%)。广西2007年/>65岁老年人口442万,占8.84%,比全国平均老化程度更严重,城镇居民200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2 200元,比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 786元少11.5%。未富先老更突出。老年人口增多加速推动着专业护理养老的市场需求。

1.2 老年人口患病率高,失能人数多老年人随年龄增长慢性病患病率增高,《2004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2003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53.8%,其中农村老年人患病率为39.2%,城市老年人患病率为77.7%。老人需要专业护理的频率增高、时间延长。老年人随年龄增长多病缠身现象增多,文献报道患1种慢性病的占15.20%-55.16%,同时患2种慢性病的占18.20%~23.57%,患3种及以上慢性病的占13.4%~54.9%,平均每位老年人患3.48种慢性病。老年人病情复杂更是需要专业护理。

老年人随年龄增长日常生活能力呈日益下降的趋势。老年人均期望寿命延长,60-65岁老年人口的平均余寿为22.09年,使丧失自理能力的老人绝对数逐年增多,需要生活护理照料的时间则相应为11.87年,其中将有4.12年处于完全不能自理的状态。2008年卫生部公布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60岁及以上人群长期失能率(活动受限)为31.1%,其中城市26.0%,农村33.8%。《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研究报告也指出:全国目前完全失能的老年人由799万增加到940万,其中城市由154万增加到194万,农村由645万增加到746万;部分失能老年人同期由1461万增加到1894万,其中城市由260万增加到370万,农村由1201万增加到1524万。庞大的失能老人需要大量的家庭、社会的人力、财力支出,机构养老不是最廉价的养老模式却是最节省下一代精力的养老模式。

1.3 老年人对专业护理养老服务需求上升城乡老年人日常生活需要全护理和照料的比例已由6.6%升至9.8%,其中城市由8.0%升至9.3%,农村由6.2%升至9.9%;城乡愿意到养老机构长期住养的老年人总量增加,按照调查测算,对机构养老床位的潜在需求量从2000年的1821万张上升到2006年的2261万张。2008年各地建有各级各类养老服务机构近39546家,床位235.5万张,仅就床位数来讲,刚刚超过老年人总数的1%,较之国际社会通行的5%-7%的比率相差甚远,建立包括生活照料、文化娱乐、疾病护理和精神护理在内的全方位的社会化专业护理养老服务体系迫在眉睫。广西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床位不到3张,远远落后于全国水平,与发达国家的水平更是相差甚远,专业护理机构亟待发展。

1.4 老年公寓专业护理总体水平不足 长期护理的老年人主要需要集生活护理、疾病专业护理、康复护理、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功能为一体的养老机构,因此由护士为主医生为辅的专业化养老服务机构应是他们的最佳选择。服务过程中各种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专业设备、专业标准必须有充分的应用和体现。可是,截至2005年底,我国取得养老护理员资格的仅有2万人,与上千万失能老人的潜在需求相比无异于杯水车薪,即使与上百万已经住进养老机构的老年人需求相比,也难以应对。而且专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设施严重不足,服务的项目和内容不全,建院的水平和管理以及服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亟待专业化、规范化养老服务行业。

2 广西重阳老年公寓专业护理养老的优势

为了适应现代化科学养老市场需求,为了创立发展中国自己的专业老年护理,广西中医学院护理学院承办了有400张床位的广西重阳老年公寓,全方位为老人提供高品质老年综合专科护理服务,赢得老人、社会、政府的高度称赞,2007年6月被民政部确立为首批“全国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试点单位”,2007年12月又被民政部等授予“全国模范养老机构”。承办理念是:重阳公寓提供老人医院式的医疗保健,美丽花园式的环境,渗透文体艺术活动的格调。充满人文关怀的整体护理。专业护理养老优势具体如下。

2.1 养老队伍专业化、综合服务能力强 护理学院院长兼任广西重阳老年公寓院长,专职常务副院长是主任医师(获广西名中医称号),护理副院长是老年护理兼心理学副教授,均经过国内外学习培训过,其他工作人员基本为聘任人员,如2008年聘请了非编制人员136人,包括主治医生1人,11位执业医生(包括康复医生),主管护师1人,执业护士70人,培训合格护工30人,辅助人员23人。专业化医疗护理队伍有利于提供医疗、护理、保健、康复、文化娱乐等高质量综合服务,有利于建设标准化服务、标准化管理。

2.2 满足老人养老养病一体化需求 以2008年3月入住广西重阳老人公寓423人为例,老人来源于退休工人163人,退休教师97人,退休干部62人,农民9人,个体户7人,无职业者85人。统计结果,男性171人,女性252人,平均77.6岁,每位老人均有一种以上疾病,平均患病种类2.21种。老人生活自理能力不同程度下降,公寓老人护理级别:3级护理107人(25.3%),2级护理57人(13.5%),1级护理37人(8.7),特级护理222人(52.5%)。半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占74.7%,说明这些老人需要养病养老一体化服务,即长期专业护理。

2.3 “养、医、乐、学、为”整体护理模式

2.3.1 医疗性护理服务 70位护士24 h轮流排班。按医嘱给老人送药、协助服药、注射、病情观察、测量生命体征、抽血检查、输氧、预防压疮、导尿和鼻饲等疾病护理,还进行营养指导、心理疏导、健康教育服务等。提供公寓最主要的服务。

2.3.2 基础医疗服务公寓像医院一样周一至周六医生到房间评估每一位老人,问诊、体检,根据需要给予相应辅助检查、对因和对症治疗、心理指导。公寓24 h有医生轮

流值班。一旦老年人病情变化,病情重和危及生命,公寓医生应急处理,必要时转到条件好、事先与子女商定好的医院诊治。

2.3.3 中医保健服务老年人亚健康症状较多、较重,如腰酸背痛及其他不舒适的感觉,公寓提供特色中医保健服务,如给老人按需要进行针灸、推拿、按摩、烫疗、艾灸等服务。

2.3.4 娱乐服务 公寓支持老人自发开展舞蹈表演、合唱、晨间民族舞、太极剑、个人才艺展示、麻将比赛、书法绘画、手工艺术展览等活动,加上员工每天推轮椅让老人园内散心、每月为老人举行一次大型集体生日、游园活动,节日自愿者文艺慰问演出等活动,90%的老人都会高高兴兴地留在公寓,依赖公寓。

2.3.5 生活照料服务 公寓约74.7%的老年人半丧失或完全丧失了自理能力,不同程度需要饮食、大小便、翻身、沐浴、穿衣护理等,工作量很大,技术含量小,公寓聘请了30位护工,经培训合格后上岗,专门给老人提供生活护理。

2.3.6 临终关怀服务 公寓在群楼北面设宁养园40张床,为丧失智力并卧床不动、临终老人提供生活照料、维持生命护理、心理护理和尊严护理。

2.4 促进护理学院产学研共同发展 老年护理教师经常到老年公寓与老人和工作人员有目的交流,开展针对性强的老年护理科研,每年得到科技厅、卫生厅和教育厅的多项课题立项支持,并和加拿大、英国、泰国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老年长期护理学术交流,师资能力不断提高。护理学院培养本科、高职和中职三种层次护理人才,必修《老年护理学》课程。本科老年护理教育以护理理论、老年人疾病护理和心理护理为主,学习为老年人综合设计各项护理服务,见习突出沟通能力和老年护理调查研究活动,调查报告作为主要的考核内容,一些小组论文得以公开发表。调查数据被应用于循证老年护理教学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和中职老年护理教育以热爱老人、技能护理为主,包括老年人疾病护理、沟通护理、娱乐护理、生活护理、营养保健护理和安全护理,见习突出实用性、操作性,有些毕业生后来步入了老年公寓工作。

2.4 公寓管理实现民营化、规模化、有效益 广西重阳公寓除了2位核心管理人员和2位一般管理人员是护理学院在编人员外,其余全部是聘用的医生、护士、护工和辅助人员,自负盈亏。老人是经济最弱势群体,在这样的环境中竞争生存发展是关键,一是公寓实现经营规模化减少管理成本;二是报酬与效益挂钩提高员工积极性;三是服务品质专业化、服务内容多样化,增加老人满意度。人住老人从2004年底的102人到2008年470人超负荷运转,头两年亏本,一年持平,后两年略盈利。老人满意护理服务95%以上,儿女放心工作,学校产学研进步,为护理学生开辟了新的就业途径,广西民政厅创收不菲,实现了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3 专业护理在老人公寓推广的可行性

3.1 专业护理是中国老龄事业规划发展的方向之一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指出:在有条件的普通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在相关专业开设老年学、老年心理学和护理服务等课程。养老机构和社会培训机构要适应市场需求,培训养老护理员和服务员,落实持证上岗制度,逐步建立覆盖全国城乡的基层养老服务队伍。北京市民政局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快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意见》,提出了“9064”养老服务新模式,即到2020年,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6%的老年人通过政府购买社区照顾服务养老,4%的老年人人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综上所述,可见国家和地方均有规划学校对口专业培养老年护理专业人员,并策划了专业养老比例。

3.2 按比例专业护理养老可节约社会成本 广西重阳老年公寓以2008年3月住满1个月的423位≥60岁老人为例,老人医疗支出每月平均仅170元,护理费是它的1.76倍,所以广西重阳老年公寓是以提供专业护理服务为主的养老机构。老人自有月收入平均1082元,平均养老支出1243元,其家属要平均每月支付赡养费161元。2008年广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 146.0元,因此可支配收入在中等及以上的老人,可以承受自费在老年公寓专业护理养老。公寓专业护理养老比住院便宜得多,也比请保姆(每月500―800元,并包吃住)专业、安全、省钱,且公寓能更好满足老人交际、娱乐和学习等精神需求,儿女安心工作创造更多物质财富。不过专业护理养老毕竟比居家自我照顾养老成本高,所以它是被限制性按比例发展才呈现节约社会成本。发达国家福利长期护理院床位占老年人的5%~7%,提供慢性病和失能老人的护理服务,保障基本疾病照料和生活,既体现社会文明的人性关怀,又在政府支付承受范围内。

3.3 老年人和家属支付能力的可行性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逐年提高,特别是近几年生活有了较大改善。随着收入的提高,城乡居民亦开始更多的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过去大病小治、小病不治的现象有了较大改变。2007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用于医疗保健支出为210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为699元。家庭收入在人均水平及以上的城镇老人有自费入住老年公寓的经济条件,但农村多数老人暂时还不具备自行付费入住老年公寓的条件。如果重阳老年公寓能改用医疗保障和护理保障支付部分医护费用,专业养老护理就能覆盖更多需要长期专业护理的老年人。

3.4 老年护理储备人才丰足 正如周晓红报道的那样:护理专业毕业的中职学生就业困难重重,难以顺利就业,面临巨大的压力。但广西中职护理每一年都在扩大招生,毕业学生早已习惯了不是从前的以医院为主要就业渠道,她们一部分进中小医院和进私企医院尚可做护士,进大医院主要做导医和护工,一部分进美容院、推拿按摩院,更有一些做医药销售、房地产销售等非专业就业。中职护理储备人才非常丰富,经老年护理短期培训后是老年专业护理的较佳可塑人才,提高中职护理教育的利用效率,真正拓宽了护理就业的渠道。

3.5 专业护理养老的硬条件和软技术的可行性 现在各大中城市均建有高档老年公寓,符合专业养老建筑及环境、规模超过300张床位的公寓可以推行专业护理养老。现在高职医疗和护理、中职护理专业毕业生部分就业依然很困难,吸纳这些人才在养老事业发展,既可拓宽护理就业渠道,又可提升养老水平。在专业养老硬件和养老技术人才储备上我国条件都初步具备。在每一座城市建立1―2个长期护理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4 专业护理养老面临的争议问题及对策

4.1 成立养老评估协会 我国养老服务业采取行政级别划分,如省级、市级、县级、村级,这是不合理的,因为同级别机构可能存在巨大的服务质量级别,富裕地区与贫困地区差别很大,在老人和家属挑选养老机构和付费时存在疑难和争议。应该成立养老评估协会,根据国情,像宾馆评星级

一样,将养老机构分成五星级服务,设施、环境、规模、人员素质和服务项目设立评估标准,按标准评级,按标准收费。避免同牌子不同性质、不同级别,避免养老机构过度服务和服务不到位,让老人根据自己需要的服务、经济实力选择养老机构和服务项目。政府在给贫困、患病、不能自理的老人购买服务时,也有一个参照。

4.2 福利与盈利兼顾问题 可以说没有盈利的养老机构就没有活力。福利养老院用无偿的房屋床位、财政的工资去收费养老(福利养老的比例很少),而像广西重阳老年公寓是护理学院贷款购置一切设备、市场价租赁公寓、自负盈亏的收入发放工资。同时因为广西民政厅让自己的二层机构(服务中心)出租各养老机构,竞价偏高,例如广西重阳老年公寓平均租赁和最高租赁价分别是225万元/年、280万元/年,按设计400个床位并全年住满计算,平均每位老人需负担房租分别是468.75元/月、583.33元/月。在发达国家长期护理是福利待遇,我国应该改变那种越福利单位越补助现象,国家负担重效益低,应该对在福利事业上耕耘的所有机构一视同仁,要对公办私营性质企业申请发展服务业引导资金给予平等扶持。对自负盈亏养老企业房屋租赁、床位建设给予一定福利资金,减少竞争起点过分不公平,减少床位费,增加低收入老人需要长期护理的覆盖面。

4.3 养老护理保障问题 患慢性病和丧失自理的老人每天都需要护理,不需要每天都看医生,但由于住院可以拿更多的药,医疗护理费用基本由医保承担,所以有些离退休人员长期住院,浪费大量国家资源和占用很多医保费用。广西专业长期护理既养老又护理兼医疗平均每月费用1243元,显而易见利国利民,政府应该在全国推广占老人5%~7%的自负盈亏专业护理养老事业的发展,并促使养老护理保障尽快发展,抵御个人、家庭承担养老护理风险能力低的矛盾,全面覆盖老人最低长期护理需求。

养老服务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4篇

一、广西农民工工伤保险参保现状

工伤保险制度,是指由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对因劳动工作原因或在规定的某些特殊情况下遭受意外伤害或者患职业病,暂时或永久地丧失劳动能力以及死亡时,劳动者或其遗属依法获得工伤保险待遇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广西从2006年至今,农民工成为推动工伤保险参保的主体力量,农民工工伤保险工作呈现新亮点。

(一)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不断增长

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在岗农民工750971人。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人数达72.56万人,占总参保人数272.52万人的26.6%,比2010年增加11.02万人,增长17.91%。自2006年统计农民工参保以来,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人数净增65.84万人,增长了9.8倍,2006年至2011年平均增长率为195.95%。

(二)农民工工伤待遇保障效果日趋明显

从全区情况看,参加职工工伤保险的农民工发生工伤后,工伤保险基金能够按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各项待遇,其工伤保险权益得到较好的落实。

(三)农民工工伤保险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一是2011年全区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完成农民工工伤保险扩面征缴任务,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为72.56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3.65%。二是全区工伤保险实现了市级统筹,统筹层次的提升大大增强了工伤保险应对各类工伤事故风险的保障能力。三是各地普遍建立了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和工伤保险经办一条龙的管理服务体系,实现了参保农民工工伤保险和工伤管理的社会化服务,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农民工的工伤保险权益得到较好的保障。

二、广西农民工工伤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覆盖面不够广

目前,虽然广西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比例在逐年上升,但覆盖面仍不够广。主要表现在,为农民工投保的用人单位主要集中在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以及经济效益比较好的集体企业、民营企业,而安全生产相对薄弱的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和危险性较大的企业(如矿山、建筑、加工业)覆盖率低。另一方面,工伤保险缴费方式难以适用于流动性大的农民工群体,这也是工伤保险扩大覆盖范围难的一个原因。按照职工工资总额和行业基准费率来缴纳工伤保险费是普遍通行的做法。但对于农民工来说,流动性大、季节性强,工资总额难以核定,劳动关系不稳定是其主要特点。如建筑工地的农民工往往只干几个月,甚至只干几天,经常在不同的工地上工作,这种情况下职工工资总额的计算就很复杂和困难。又如,服务行业中存在大量的小企业、微小企业使用的农民工,要一一计算职工工资总额并确定其行业基准费率,难度也很大。

(二)农民工缺乏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

广西农民工所从事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建筑、矿山、加工制造、服务等行业。据统计,建筑行业劳动力90%是农民工,煤矿劳力85%是农民工,加工制造业60%是农民工,而建筑、煤矿、加工制造业都是容易发生工伤事故的高风险行业。虽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对职工(农民工)应进行安全培训后才能上岗,但在实践中很多企业因急需用工或降低成本,对农民工不进行培训就让其上岗,普遍存在超时工作现象,由于生产环境条件的恶劣和企业主对生产安全的忽视,农民工占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危害的比例大大高于正规就业的城市职工。例如,国家扶贫重点县马山县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2005年,农村富余劳动力陆续到省外金矿务工的人员约有2000多人。2005年至今,马山县农民工被广西职业病防治研究院诊断为尘肺病患者共225人。马山县患矽肺病农民工的问题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当时到金矿挖矿的农民工都没有经过上岗培训,更没有与矿主签订用工合同办理工伤保险,至今无法找到责任人进行维权和索赔。

(三)维权程序复杂、成本高,妨碍农民工主张权利

虽然新修订《工伤保险条例》简化了工伤处理的程序,但对有些农民工来说还是鞭长莫及,特别是发生工伤后不能得到及时的救治,使很多农民工不得不选择私了和解,以牺牲自己的合法权利来换取尽早拿到赔偿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维权程序复杂、成本高,妨碍了农民工主张权利。另一方面,却使用人单位有时间以转移资产或其他手段逃避责任,使诉讼失去意义或面临执行困难。调解虽然能节省大量时间和成本,但由于在调解中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的地位并不对等,因此调解的结果往往是农民工作出让步,如果不同意调解,得不到及时治疗,小伤可能被拖成重伤,重伤被拖成重残或死亡。

(四)管理体制不够协调,政府一些部门责任不到位

主要表现为:管理部门的利益驱使着管理者对企业参保存在逆向选择,他们并没有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主导者和监管者的责任,往往从部门的利益出发来选择参保。比如,为了进一步加快推进广西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工作,维护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合法权益,就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下发的《关于做好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有关工作的通知》(桂人社发〔2010〕70号)明确规定:“对按常规办法难以核定农民工工伤保险缴费基数的可以工程项目参保,按工程项目合同总造价的1.3‰为农民工缴纳工伤保险费。”“由工程项目总承包单位在工程项目开工前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一次性缴清应缴纳的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所需费用。”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市、县建筑管理部门没有很好地执行,这就导致农民工工伤保险参保率低,且不同行业、地区、经济主体之间的保障不平衡。

总之,广西农民工群体流动性大,缺乏稳定的劳动关系,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职业病诊断鉴定、工伤认定和待遇保障都会遇到不少困难。同时,工伤预防、工伤康复工作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尚不完善。鉴于此,应当理性地分析看待存在的问题,采取合理措施应对。

三、切实做好广西农民工工伤保险工作的对策

在党的十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笔者认为,这是今后广西农民工工伤保险工作总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近期要采取以下措施做好工作。

(一)加快扩大覆盖面,实现有劳动关系农民工的全覆盖

《社会保险法》、《工伤保险条例》在推动用人单位参保方面赋予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银行账户划款、用人单位担保、人民法院扣押、查封、拍卖财产等强制手段,以及加征滞纳金和欠缴额的1~3倍罚款等强制规定,强制力度大大增强。当前的任务是进一步贯彻落实《社会保险法》和《工伤保险条例》,全面推进按规定应参保的各类用人单位全部参保,尽快实现工伤保险覆盖全部有劳动关系的农民工。特别是随着广西城镇化进程加快,近年来每年还将新增农民工进城工作,其中部分行业有劳动关系的农民工未能全部参加工伤保险,这是当前亟需解决好的扩面问题。对用工流动性大的商贸、餐饮、住宿、文体、娱乐等各类服务业小企业或微小企业,可以采取按营业面积缴费或定额缴费等针对性强且比较灵活的缴费方式推进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以家政服务业灵活就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为突破口,研究制定灵活非正规就业农民工参保政策,逐步将灵活就业农民工群体纳入工伤保险。

(二)加强农民工生产安全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自我保护能力和工伤预防效果

首先,要加大政府对农民工培训工作的统筹力度。应主要从政策法规的制定、执行、检查,对农民工培训管理机构的调整和职责分配,对职业资格认证的考试制度的规范,以及财政投入与配置等方面,对农民工培训工作进行扶持和宏观调控。其次,鼓励用人单位开展农民工在岗培训。农民工上岗前,企业要对其进行岗前培训,包括对岗位所需的技能培训和生产安全培训,以及企业规章制度的培训,通过培训确保农民工上岗前明确生产安全的要求,上岗后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同时,企业还要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合理安排农民工工作与培训时间,经常组织在岗农民工进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巩固和提高企业生产技术力量和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再次,要充分激发农民工主动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充分把握农民工生产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充分把握农民工培训内容的丰富性,充分把握农民工培训方式的灵活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在新形势下农民工培训的有效性,加强工伤预防。

(三)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民工维权意识

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发挥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传媒作用,宣传《社会保险法》和《工伤保险条例》,使社会保险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同时要完善司法救济制度,开展法律援助活动。近几年,新生代农民工逐步成为产业工人的主力军,他们有着较高的学历,也有着较高的法律意识,在进城务工时懂得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据《中国新生代农民发展状况及代际对比研究报告》调查数据显示:当合法权益受损时,青年农民工选择最多的维权方式是寻求法律援助(占44.7%)。由此可见,对农民工工伤争议案件要给予法律援助,及时解决工伤争议问题,已成为保障农民工权益和促进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发展的必要举措。对农民工工伤认定、伤残鉴定、工伤待遇保障等服务要做到简便、快捷、高效。

(四)加强政府农民工工作有关部门的统筹协调和配合,形成有效推动工作落实的体制机制

目前,广西农民工工伤保险管理体系最大的弊端就是管理权限的分散。因此,为解决以上问题且实现农民工工伤预防、工伤赔偿和工伤康复的良性循环,建议将农民工工伤保险各项环节、各项事务的决策权主要交付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管理部门。而卫生、工会、司法部门等则承担监督者的角色,各社保经办机构(工伤保险)则承担制度具体实施的职责,形成一个决策主体、监督主体、实施主体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相互制衡的管理体制,以提高农民工工伤保险管理体制的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

[1]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重大发展和理念创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第25版第四期,2011年8月。

[2]曾士海.当前我国工伤保险的形势与任务.中国医疗保险,2011年。

[3]华迎放.农民工社会保障新阶段的政策建议.中国劳动第311期,2011年11月。

[4]冯建设.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与改革建议——基于宁波市的实地考察.中国社会保险研究,2011第3期。

养老服务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5篇

一、退休

1、劳动力供给理论与退休

退休是劳动力供给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退休能够很好地理解“工作与休闲”替论。通过研究劳动力参与率,我们可以更好的预测未来退休行为(表1)。由于退休对于社会保障、税收、财政稳定等公共政策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退休的决定因素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美国的研究成果来看,大量的退休研究集中在单身男性和丈夫,经验研究证据表明单身女性退休的原因与单身男性差不多。已婚女性的退休决策似乎很复杂,例如,已婚女性的退休决策依赖丈夫的退休状况,所以,未来研究要注意研究夫妇共同的退休决策,但复杂的退休程序和数据限制使得这种研究成为棘手的事情(Hurd1990)。

2、社会保障与退休

一般来讲,社会保障、养老金和储蓄是退休收入的三大来源。许多研究退休行为的学者可能会认为社会保障金的增加提高退休的概率,但米切尔和菲尔茨(MitchellandFields1982)通过回顾退休研究文献认为,没有研究证据表明社会保障对退休产生影响。赫德(Hurd1990)认为,部分原因是由于对退休定义的差异:退休被定义为(1)永久离开劳动力市场,(2)自我评价的退休,(3)突然和间断地参加工作的时间;部分原因是由于职业的可得性、质量和工资的变化将经济环境的描述复杂化。这些复杂性使得建立分析模型非常困难,导致不同的研究者依据不同的数据和不同重点问题,使用不同的模型。赫德(Hurd1990)建议,退休的定义应当与我们所观察的独立于一项特殊数据的事情相一致,它应当与政策兴趣相关联。退休应当被定义为在年老时离开、而不是返回劳动力市场,这种计量并不精确,因为我们不敢确定某些人不返回劳动力市场,但至少老年人重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现象不是普遍的。

赫德(Hurd1990)使用了年预算约束和终身预算约束两个经济学概念来研究社会保障对退休的影响,并计算了“退休风险率”(RetirementHazardRates)如何随着社会保障的变化而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从劳动力参与率计算出的退休风险为62岁,社会保障财富越多,退休则越早。

关于社会保障对退休的影响,争论很大。舒尔兹(2001)列举了社会保证加重了穷人和接近贫困的人的税收负担等4条批评意见和社会保障可以更容易进行收入再分配等6个正面评价。考虑到我国的特殊国情,这方面的研究在我国很有很大的伸展空间。

3、退休计划

舒尔兹(2001)列举了6个非老年人在系统准备退休计划时将要遇到的问题。(1)不能确定他或她什么时候死亡。(2)不能精确地知道未来退休前收入流(即工资收入)是多少。(3)不知道退休的基本需求是什么,或者退休后最终喜欢什么样的生活方式。(4)不知道退休的年龄。(5)不能轻易地预测未来通货膨胀率,未来的通货膨胀率将降低那些没有调整的退休资产的价值,以及从那些资产得到的收入的购买力。(6)不能轻易地预测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率可能影响退休人员相对于工作人员的经济状况。

舒尔兹(2001)提出几个做好退休计划的建议,(1)利用退休前教育,增加个人有关退休的信息量,如营养、住房选择、休闲活动、退休后的就业和对退休的心理调适等。(2)提高各种退休培训项目的质量。(3)鼓励人们在相对年轻的年龄阶段及早为退休做准备。

二、生命周期

克拉克、克瑞普斯和斯潘格勒(Clark,Kreps,&Spengler1978)认为,人一生要经历一系列经济、社会和心理阶段,这些阶段影响他们的消费和劳动力参与。转移支付和赋税是一生收入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年龄的函数。生命周期中受政府管制的资源再分配可以明显改变个人对他剩余资产的使用,政治制度也会影响资源的生命周期分配。

1、工作能力

有研究证明,60岁以前年龄对生产率的影响是不显著的(Birren1955),周岁年龄对工作业绩是一个不理想的预测指标(Clemente,Hendricks1973)。个人工作业绩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然而,个人只要继续从事挑战性的工作,他的高水平职业技能似乎不会出现高的淘汰率(Shock1950)。在一种职业中,新技术的引进和知识的扩张可能使一些老工人的人力资本变得过时,相对于年轻雇员来说,年龄效应大大降低了老工人工作经验的价值。学习能力的下降和人力资本的过时意味着老工人的培训成本增加,特别是对于那些低于平均教育水平和技术水平的来说(Belbin1965)。

美国劳工统计局做了一系列研究来检验不同职业的平均生产率的年龄变化:办公室工作人员没有变化(BLS1960),邮局拣信员在60岁以后稍有下降(Walker1964),从事鞋业、家具业和服装业的工厂工人在45岁以后生产率明显下降,然而,一个年龄组内生产率的变化通常比不同同批人之间的差异大(BLS1956、1957)。

2、年龄与工资收入

虽然年龄与生产率的关系很难观察,但年龄与工资收入的关系还是比较容易观察到的。刚就业时的年收入低,随后逐渐增加,45-54岁收入达到高峰,最后十年的工资比之前的低。一般来说,教育程度或职业技能越高,收入达到最高的年龄越推后(Becker1964,Hanoch1967,KrepsandPursell1967,)。

由于缺少足够的纵向数据来检验一生的收入模式,米勒(Miller1965)和贝克(Becker1964)综合几个横截面的数据来观察一个同批人的一生收入,结果表明,与横截面数据不一致的是一个同批人的平均收入持续增长到65岁。

收入增长中,多少份额来源于工作经验的积累,多少来源于经济增长?通过分析,米勒(Miller1965)发现,在一生的工作经历中,两种来源的相对重要性是变化的,例如,对于大学毕业的男性来说,在30-40岁的时候,经验对收入增长的贡献大;但在随后的几十年中,贡献减少。在50-60岁时,经验对收入有消极影响。除经济增长的影响外,所有收入将在最后十年的工作中下降。

3、生命周期模型

克拉克、克瑞普斯和斯潘格勒(Clark,Kreps,&Spengler1978)认为,老年人的经济状况不仅仅是偶然时间的结果,而且是涉及教育、在职培训、工作和消费等一生选择资源分配的产物。在过去几十年里,生命周期模型被用来解释这些个人关于一生经济状况的决策。在这些模型里,考虑到个性特征、财富和偏好,假定每个人通过对个人一生资源的最优分配,实现终生效用最大化。

蒙蒂格里尼、布卢门博格(Mondigliani,brumberg1954)和弗里德曼(Friedman1957)将消费研究的注意力从消费年份的收入转移到包括考虑消费者未来收入流或财富状况作为消费的决定因素。

在宏观消费函数研究文献增加的同时,关于职员工作、消费和人力资本投资的时间分配的微观经济决策模型[来

急剧膨胀。通过分析在人力资本投资(全日教育或在职培训)和市场工作之间做出选择,人力资本方法试图解释工资和收入模式的变化(Becker1964)。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三维活动的生命周期模型。消费、收入、工作时间和资产的剖面图依赖个人的参数的存在方式和水平(如资产的最初存量、人力资本、时间偏好等)、市场参数(如股票利息率)和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这种模型可以提供一种合并储蓄与退休年龄、教育与退休年龄等、并对其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分析的方法。老龄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人力资本储存的损耗和对收入与休闲的评估等,要理解养老金、义务退休、社会保障、老年医疗以及其他经济刺激和抑制因素的影响,模型必须容纳作为个人选择的工作、消费和在职培训变量。(Clark,Kreps,&Spengler1978)。

三、消费与储蓄

赫德(Hurd1990)对消费和储蓄的分析很深入,我们主要对他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1、消费、储蓄与生命周期假设

分析影响老年人消费和储蓄的决定因素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例如,退休后早期的消费水平,将对退休后晚期的经济状况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证明经济理论的角度来看,老年人的消费与储蓄同样具有意义:因为经济财力几乎在退休时期可以完全观察到,建立和评估消费模型比其他年轻年龄组容易。大部分模型基于消费的生命周期假设(LCH),大量的研究专注于数据是否支持消费的生命周期假设。

除了遗产动机外,生命周期研究还受到三种研究成果的激励:(1).用合理的效用函数参数模拟生命周期的收入、消费和储蓄,得到的家庭户财富比实际的少(Darby1979;White1978)。(2).从计算典型消费者收入和消费轨迹中估计出80%的家庭户财富被继承,这也说明遗产动机是重要的(KotlikoffandSummers1981,1988)。(3)分年龄财富持有量的横截面数据显示财富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进行储蓄,而不是像生命周期假设那样动用储蓄(Lydall1955,Projector1968,Mirer1979,BlinderGordonandWise1983,MenchikandDavid1983)。

2、财富变化

首先分析横截面数据的财富变化。早期的许多研究发现:横截面的数据显示财富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但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研究并没有证明这一点。表2显示,像生命周期假设那样,财富随着年龄下降。目前还不清楚这两种结论为什么会存在差异。从横截面数据上看,不管事实上财富是否随着年龄下降,解释横截面的财富变化轨迹像个人财富变化轨迹一样有许多障碍。(1)同批财富效应。假定在所有年龄上,个人随着年龄增长而储蓄(财富随着年龄增加)。由于老年同批人比年轻同批人拥有更少的终生财富,从横截面上看,老年同批人可能比年轻同批人财富少,因而,即使个人没有按照生命周期假说的那样消费,财富似乎在下降,从横截面数据上支持生命周期假说。(2)退休。在横截面数据上很难控制退休变量。如果一些个人仍在工作,即使退休的个人动用储蓄,发现财富随着年龄增加这一现象并不奇怪。但是,如果财富本身对退休有影响,退休人员横截面的财富将不遵从任何个人财富变化轨迹:在同批人中,更多富有的人将提早退休,从横截面数据看,退休人员的财富将下降。(3)不同的死亡率。富人比穷人寿命长:横截面上的财富可能上升,即使个人动用储蓄金。

其次分析典型时期数据的财富变化。替代横截面财富比较的方法是观察在典型时期数据中个人财富的变化。没有数据可替代典型时期数据来分析家庭户生命周期财富积累和资产分配(Jianakoplos,MenchikandIrvine1989)。但应当注意,如果典型时期数据短缺,影响个人财富的宏观经济震动可能导致有关想望的财富变化的不正确的结论。典型时期数据另外的缺点是,需要跟踪个人的样本选择可能使得将研究结论延伸到整个人口有困难。从关于老年人平均财富变化的典型时期数据得到的证据似乎支持生命周期假说。

3、消费

从理论上讲,消费数据比财富数据更能直接检验生命周期假说:消费轨迹开始下降的年龄取决于主观想象的贴现率时间、利息率和死亡风险率,而财富开始下降取决于效用函数、年金时间路径、死亡率时间路径。然而,消费计量很困难,但消费数据似乎支持生命周期假说。

显然,我们低估了消费,或高估了收入,或两者皆有:应纳税收入的储蓄率太高,以至于与有关家庭户储蓄率的宏观经济数据不一致。而且,高比率导致退休财富比观察到的多得多。表3反应了消费对税后收入的平均比率,表3同样显示,用报告的收入数据作为消费的决定因素的困难程度,即持久收入假说的基本观点。

4、遗产动机

尽管有关财富变化的证据与生命周期假说一致,但不排除人们为留下遗产而储蓄的可能性。遗产动机的经验研究对于储蓄的意义在于不断下降消费和财富轨线趋于平坦,而不是必然向上倾斜。进一步说,一些人可能关心他的继承人的福利,但当他对照遗产效用权衡他自己的消费效用时,他可能选择与没有继承人的那些人一样的消费路径。也就是说,即使某人有他关心的继承人,想望的遗产可能为零。毫不惊奇,在每一代的收入都是增长的这样一种经济环境中,老的一代没有留下遗产的愿望,只不过是因为可以预期到接下来的一代即使没有遗产,也有充足的消费。在这种背景中,即使老的一代关心下一代的福利,遗产是偶然存在的,是不能确定死亡日期的结果。

一种检验遗产动机的方法是,比较有孩子或嫡系亲属的人与没有孩子或嫡系亲属的人的消费水平。其余情况相同,计量到的他们遗产动机的差异可能是消费或财富轨迹的差异。这种检验有吸引人的特征,这种特征基于可观察到的行为。这种检验不依赖于人们实际上是否留下遗产,是否他们说他们愿意留下遗产,而是依赖于留下遗产的愿望是否导致消费和财富轨迹的差异。遗产动机的讨论涉及从父母到孩子之间的代际转移,一种按照老年人遗产动机的强度来自然分类的方法是按他们是否有孩子来分。依据财富的检验需要典型时期数据:用横截面数据比较相同两个人的财富是说不通的,因为一个人在养育孩子上花费了不可知数量的费用,而且,家庭收入随着孩子的数量变化。

假定一个人选择他的消费路径Ct使终生效用最大化:

∫u(ct)e-ptɑtdt+∫v(wt)e-ptmtdt.

终生效用函数公式前半部分是消费产生的效用,后半部分是从遗产得到的效用(Yaari1965),v(wt)是从在t年龄留下的wt规模的遗产得到的效用,mt是在t年龄的死亡概率。最优消费路径取决于最初的财富、死亡率、年金的时间路径和遗产动机的强度。

5、住宅财富

住宅既是一[来种资产,也是消费的一个来源,住宅财富的变化轨迹可能与其它财富的变化轨迹不同。例如,生命周期模型假定某人的死亡风险厌恶程度高,因而他期望的消费轨迹实际上是平坦的,伴随着稳定的利息率,想望的可遗赠财富将下降。如果想望的住宅财富在全部想望的财富中所占的比例不变,那么想望的住宅消费将不随财富变化而变化,但作为全部财富的组成部分,想望的住宅财富将下降。这将使得住宅财富比其它财富下降得更慢(HendersonandIsoannides1983)。为了有效使用住宅,个人可能将住宅的消费方面与供租用的财富方面区别开来,但这种区别是不容易做到的。

按想望的住宅消费调整实际的住宅消费需要计算住宅转换率。弱国周转率低,那么研究住宅财富对于理解消费和储蓄决策没有实际意义。从工作转变到退休常导致更多的住宅消费而不是更少,只有在老老龄阶段,住宅消费才下降。与生命周期假设密切相关的是住宅转换率如何随着退休后的年龄而变化:如果想望的住宅消费像生命周期假定的那样随着年龄下降,那么实际和想望的消费差别最终将大到足以克服交易成本、搬迁将会发生。住宅转换率是否与生命周期假设一致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另外,搬迁是否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或下降也有待于研究。尽管交易成本可能减少搬迁,但生命周期理论预测,到了某年龄之后,搬迁的老年人将减少住宅消费和住宅财富,原因有待于进一步解释。

四、人口老化的宏观经济反应

人口老化可能对宏观经济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劳动生产率、投资行为、消费模式、储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国家宏观决策等方面。

1、人口老化对经济行为的影响

生产力率与年龄的相互关系不仅在个人之间,在职业的性质和种类上也有差异。随着55-59岁人口或超过55-59岁人口相对数量的增加,更要注意采取适当的手段保持这些年龄段工人的技能和生产率。从某种意义上讲,生产率的确随着生命周期变化。未来人口年龄结构的改变将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效率和生产率的增长率产生影响(Serow1976)。有学者发现在未来十年里,老化的人口将减少“非通货膨胀的失业率”(Wachter1976)。

消费随着年龄而变化是对多种生理的、经济的社会的原因所做出的反应。老年人口绝对和相对数量的增大将不仅增加对老年人喜爱的产品的需求,而且鼓励私人和公共企业更有效地迎合老年人的需求。2010年到2030年,65岁及以上人口增加将对消费结构和消费模式产生非常显著的影响,如食物、服装和服务等,但对住房和耐用消费品将产生不利的影响。我们必须更好地适应和满足老龄社会对健康照料、交通、通讯、住房和服务的需求。

个人老化不利于个人储蓄,但从增加劳动年龄人口的意义上讲,人口老化可能有利于储蓄。对于一部分人来说,老化与储蓄的关系主要取决于他年收入曲线和家庭支出模式以及制度化的储蓄是否抑制私人储蓄、或其他动机是否鼓励储蓄,另外所需要的迎合规划的生命周期需求的储蓄。当然,早退休增加储蓄。人口老化导致劳动年龄人口的相对增加,当人口呈现稳定和静止的状态,形成人均资本的潜在能力大致在他的长期最大化水平上。人均资本增加的趋势是由于人口增长的停止,从而消除了装备额外劳动力所需的额外资本,因此,储蓄将可能增加静止人口中的人均资本。能否利用静止人口的这种能力把总的资本劳动比率提高到相对高的水平上依赖于工作、储蓄的动机水平,而且,与增长的人口一样,在静止人口中,为投资进行的储蓄仍然强劲(Clark,Kreps,Spengler1978)。

瓦特和沃克尔(VatterWalker1998)通过预测1992年到2030年总人口数(含65+岁人口数)、社会保障受益人数(含65+岁受益人数)、个人消费支出数量(PCE)、给受益人支付的款项数量、GDP增长率等指标的变化趋势,认为,不用担心婴儿激增一代退休后的经济供养问题。供养能力的本质是生产,有充分的理由可以预计在退休高峰期,生产足以维持人均消费的增长,财政安排可以从容保证实际产品流量。

2、全球老龄化的挑战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2002)为八国首脑会议准备的研究报告《迎接全球老龄化的挑战》指出,人类口老龄化将为21世纪的发达国家带来五个基本的挑战。(1)不断上升的退休成本带来的财政挑战。不断下降的生育率和不断延长的寿命直接导致更低的纳税劳动者对退休受益人的“供养”比。(2)不断衰老和萎缩的劳动人口带来的劳动力挑战。不断下降的出生率会导致普遍的劳动力短缺。劳动力不仅更加稀缺,而且老年人——可能削弱巩固今天“新经济”的革新,流动性和风险承担。劳动力萎缩和劳动力老化将对加快移民步伐将产生极大的压力。(3)停滞和不断衰退的市场带来的增长挑战。较慢的劳动力增长意味着较低的经济增长。萎缩的经济意味着对基础设施和资本商品如高速公路,住房和钢铁需求的不断下降。发达国家消费商品市场也将萎缩——对全球经济来说是一个不祥之兆。(4)资产贬值和资本流巨变带来的金融挑战。当进入退休高峰的人开始兑现资产时,一些经济学家预测金融市场将经历一场“巨大贬值”。同时,政府借款为退休保险金筹措资金可能使金融秩序遭到严重破坏。5、人口大国力量的改变和吃紧的国防预算带来的地缘政治挑战。全球老龄化将为今天的列强履行他们的保障承诺增添了新的限制。由于不断增加的退休成本,国防预算将面临巨大的压力。军队会遭受长期的人力短缺。老年人控制的选区也会变得更加厌恶风险,回避决定性的对抗,以利于特定的定居地。

为此,CSIS建议:(1)寻求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综合战略。发达国家必须鼓励在市场力量有限的部门引入竞争机制,为工业、新的服务行业、卫生部门、以及其它技术革新提供金融支持和创造有利的税收和管制环境。消除养老基金跨国投资的限制,保护养老金的可流动性,保护养老金持有者和私人投资的利益,有效管制金融市场并保持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发达国家必须鼓励更多的劳动年龄人口就业或更多的移民。(2)老龄社会的家庭政策。发达国家采用减税的办法,降低家庭生活成本,鼓励家庭生育孩子和照料老人。(3)改革养老资金积累制度。发达国家必须减少所得税预扣法保险金。(4)国际合作。竭力说服多边国际组织,对全球老龄化的经济与金融后果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促进国际抗衰老药物研究,建立新的多边政府磋商会议论坛,敦促发展中国家放开资本市场、保护私有财产和自由贸易,鼓励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建立基金积累制社会保险计划,以便稳定全球资本供给和世界金融市场。(李兵2003)

五、评论

从国外研究的结果来看,我们至少有这么几个印象:

1、国外的老龄经济学研究重视理论与方法、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的结合,在数据收集和开发上也有独到之处。研究者的知识面宽,有丰富的经济学、人口学和统计学等学科背景。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