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互联网无形资产评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的核算、计量、披露等作了明确规定,对纠正无形资产核算中的偏差,体现新经济形势下无形资产的变化和发展,维护正常的会计秩序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现行的无形资产核算范围、计量和信息披露制度还存在一些不足。本文拟就如何完善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披露制度作一些浅显的探讨。
关键词:
企业会计;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制度;无形资产评估
一、无形资产评估对象和范围的确定
对无形资产范围的界定和特点的把握直接关系到无形资产评估对象的多少和范围的大小。确定无形资产评估的对象和范围,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必须深入认识无形资产的内涵和外延,把握其特征。从内涵上来看,“无形资产是指特定主体控制的不具有独立实质,而对生产经营较长时期持续发挥作用并具有获利能力的资产。”这一定义比较准确地概括了无形资产的内涵,理解其内涵,应把握以下几点:1、无形资产无实物形态,但通常又依托于某种实体。无形资产所依托的实体,称之为客体,例如专利权不具备实物形态,但它又借助于图纸、设备等有形的客体来体现。2、无形资产为所有者和经营者持续带来超额经济收益,并由一定主体控制。拥有无形资产会给企业带来长期的经济效益,如企业拥有某项专利技术,它只是偶尔对企业经营发挥作用,而并不能为企业带来长期的经济效益,那么这项专利技术就不能视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所有权的排他性在市场经营中表现为独占与垄断,企业拥有它能带来超值收益。3、无形资产是企业的一项生产要素。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既要具备人、财、物这些传统的“有形”的生产要素,还要具备专有技术、商标权、专营权这些现代的“无形”的生产要素。对无形资产的认识,不仅要从内涵上把握,对它的外延的确认也是十分必要的。无形资产究竟包括什么内容,各国有不同的观点与看法。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是企业长期使用但是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包括专利、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等”。遵照我国现行法律与政策规定并参照国际惯例,无形资产的基本内容应包括:专利权、商标权、专有技术、版权、计算机软件、经营秘密、营销网络、专营权、土地使用权、优惠融资、商誉等。但是,在实际评估工作中,仅仅根据以上列举的项目来确定评估的对象和范围往往是错误的。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的无形资产会不断出现;另一方面以上所列举的各项就某一特定企业而言,能否构成其无形资产,还要作具体分析。比如,某一企业曾注册了某一商标权,但未续展,已过期,法律不再予以保护,其商标权作为无形资产的价值就已消失。
(二)对无形资产进行科学的分类,亦有助于我们确认各种不同的无形资产,并采取不同评估方法进行评估。无形资产可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型。1、按其存在形态不同,可分为可确指(辨认)的无形资产和不可确指(辨认)的无形资产。前者可以个别或作为组成资产的一部分取得,如专利权、商标权等;后者无法具体确认,不能单独取得,如商誉。2、按其来源不同,可分为外购、自创、投资转入及捐赠四类。按照来源划分无形资产的意义在于划清企业无形资产的来源渠道及其产权归属。3、按其内容为标准,可分为知识产权类(专利权、商标权、版权、专有技术)、权利类(主要由契约、合同及政府授权组成)、关系类(主要包括客户名单、营销网络、职工队伍等)和商誉(由综合因素得到)四类。4、按其是否具有法定期限为标准,可分为具有法定期限的无形资产和不具有法定期限的无形资产两种。前者如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专营权;后者如专有技术、商誉等。5、按其是否纳入“无形资产”会计科目核算为准,可分为纳入“无形资产”核算科目、作为资本支出处理的无形资产,以及不纳入“无形资产”核算科目、作为收益支出处理的无形资产。前者如企业有偿取得的专利权、商标权、商誉等;后者如企业研究开发费用,一般遵从谨慎原则,不作为资本支出而直接作为收益支出从当期损益中抵扣。此种分类提醒管理人员,无形资产并非限于账面上列示的属于资本支出的部分,还有相当部分是“账外”的无形资产,对于这些无形资产企业不能忽视。
(三)确定无形资产评估的对象,还要考虑评估的目的。对于无形资产的评估,首先要明确评估目的。特定的评估目的决定了特定的评估对象,并影响价格标准的选定。无形资产评估的目的:(1)以无形资产成本、费用摊销为目的的评估;(2)以无形资产投资、转让为目的的评估;(3)以企业产权变更为目的的整体资产评估中涉及的无形资产评估。当以无形资产的成本费用摊销为目的时,其评估对象受税法和财政法规的严格规定。由于摊销是对成本费用的补偿,因而只有费用支出资本化的无形资产才能估价据以补偿;对于那些费用支出收益化的无形资产不得另行估价,再摊入成本。当以无形资产的投资、转让为目的时,其评估对象就是被投资或被转让的单项无形资产。不论该项无形资产是账内还是账外,不论该项无形资产是自创还是外购,不论其费用作为资本支出还是作为收益支出,都可以列为评估对象。当以企业产权变更为目的时的整体资产评估中涉及的无形资产评估,其评估对象是发生产权变更的企业整体资产,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
二、无形资产评估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专利权的评估。专利权是指经政府依法批准的发明人对其发明成果的创造、使用和销售等方面,在一定年限内享有独占权或专有权。对专利权的评估,应注意专利本身的一些基本情况。包括:(1)专利的类型是属于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还是外观设计专利。发明专利是指专利法保护的发明,即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被我国专利法确认为“发明”的有三种:产品发明、方法发明和改进发明。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他的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技术方案。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色彩或者其他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适合于工业上应用的新设计。从法律地位和重要性来讲,后两项专利远不如发明专利,在评估时应密切注意;(2)专利权的残存有效期限。根据《专利法》第45条的规定,发明专利权的保护期为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权的保护期为10年,均自申请之日起计算,不能续展。由此可见,这一因素就显得非常重要;(3)专利权人是否按规定缴纳年费。因为依照我国专利法规定,未按规定缴纳专利费用可能导致专利权在保护期限届满前终止;(4)该专利有无涉及侵权诉讼、无效诉讼。如卷入这类诉讼,尤其是该诉讼尚未终审裁决,那么专利权的价值就应大打折扣。
(二)商标权的评估。商标权是指注册商标权人对其注册商标所享有的专用权,包括专有的使用权、禁用权、续展权、转让权、许可使用权等。取得信誉卓著的商标权的产品或商品往往能使企业赢得大量顾客,因而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在对企业进行商标权评估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经商标权人许可的注册的商标。因为商标权是由注册而产生,且以核准注册的商标和核定使用的商品为限,在有效期内受法律保护。未经注册的商标容易发生侵权行为,使用意义甚微。特别是国家规定必须用注册商标的人用药品、烟草制品以及其他商品,不得使用未注册的商标;(2)该注册商标的有效期限是否已接近续展期。对已接近续展的商标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该商标的合法性。因为商标在续展时,可能因违法而被撤销。二是在注册商标转让许可使用合同中应明确由何方负责办理续展,续展费用由谁来承担;(3)该注册商标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是否是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注册的驰名商标。判断注册商标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应从使用该注册商标的时间、商品质量、销售区域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三)土地使用权的评估。土地使用权是国家准许某一单位或个人在一定期间内享有国有土地进行开发经营的权利,经营管理者依法可将土地的使用权进行有偿转让、出租、抵押、作价入股和投资。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这种无形资产得到充分的体现和重视。对土地使用权的评估,财政部曾于1995年下发有关文件,明确规定:国有企业使用通过行政划拨方式无偿取得的土地,企业应按确认、批复后的价值,经财政部门批准后作增加固定资产处理,同时增加国家资本公积金,并单独立账反映。对以出让方式等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受让价格低于所在土地基准价的土地,估价后在备查簿上进行反映,其土地使用权账面原值不作调整。
(四)商誉。商誉一般是指某一企业由于技术先进、产品质量优越、历史悠久等原因而形成的无形价值。对商誉进行评估一般采用两种方法:直接法和残值法。第一,直接法。此种方法认为商誉与超额收益密切相关,由于为商誉所支付的代价,实际是对预期的、超额的未来收益的付款,所以有必要把超额的未来收益变成它们的现值。这种计算商誉的基本公式是:商誉=(预期的未来年收益-该行业典型性的不变年所得率×企业的资本额)÷商誉的本金化率;第二,残值法。这种方法是先把一切个别的有形资产和负债项目及可辨认的无形资产项目,用现行价值计算,各项净资产的现行价值与购价相比的差额,即为商誉。
三、企业无形资产评估问题解决策略
(一)进一步完善无形资产计量1、自行研发无形资产的计量问题。按照新准则的规定,企业应当将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行为区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对于研究阶段发生的各项支出,先通过“研发支出—研究支出”科目进行归集,并于会计期末结转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而对于开发阶段的支出,发生时在“研究支出—开发支出”中归集,待研发行为结束后根据研发结果区别处理:如果研发失败,则将归集的开发支出结转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若研发成功,最终形成无形资产的,则应将归集的开发成本加上在申请注册过程中发生的律师费、注册费等共同计入无形资产成本。与2001年版的会计准则相比,对于无形资产,新准则规定将满足条件的开发支出计入无形资产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旧准则中自行研究开发的无形资产成本确定时本末倒置的弊端,反映的无形资产成本更加合理真实。但是,笔者认为新的计量模式同样存在操作性差的矛盾,同时也给企业相当大的盈余操纵的空间。2、关于无形资产减值问题。《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当无形资产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所规定的资产减值条件时,企业应当为其计提减值准备金。同时规定,无形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得转回。然而,这种做法的必然结果是无形资产账面价值与其实际价值的严重偏离,特别是在市场环境向好、无形资产在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培育中的地位日益明显的情况下,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和相关性将大打折扣。因此,笔者认为防止企业利用资产减值转回调节利润的措施应考虑如何从制度上保障企业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科学性及加强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与转回的监管,采取疏导而非堵漏的制度设计,才能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和相关性。
二、市政府每年设立4000万元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扶持市级以上文化产业园区和进驻文化产业园区、在我市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并从事文化产业开发、生产经营、培训和中介活动的企业,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市场开发前景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生产单位。主要采取贷款贴息、房租补贴、投资奖励、经济贡献奖励及成果奖励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三、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博物馆和展览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艺术教育与培训、文化艺术中介、旅游文化服务、文化娱乐、艺术品经营、动漫和网络游戏、广告、电影电视剧制作发行、广播影视技术开发运用、电影院和电影院线、农村电影放映、书报刊分销、音像制品分销、包装装璜印刷品印刷等领域;鼓励非公有资本参与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等国有文化单位的公司制改建,非公有资本可以控股;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出版物印刷、可录类光盘生产、只读类光盘复制等文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在项目审批、资质认定、融资等方面与国有文化企业享有同等待遇。
四、简化审批程序。属市级或市以下审批事项并需要现场勘验的,在公示期满、听证会通过后,不超过3个工作日审批;对不需要现场勘验的,全部变承诺审批为即办即批。属省级以上审批事项的,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代企业办理申办手续,受理申办文件材料后,不超过3个工作日内报省有关审批部门。办理工商登记注册时,申办企业提交文件材料齐备后,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须在3个工作日内核发营业执照。
五、设立文化有限公司,允许其注册资本在2年内缴足,首付应不低于注册资本的20%。允许投资人以商标、品牌、技术、科研成果等无形资产评估作价出资组建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后作价出资占注册资本的比例不超过70%。
六、在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新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经严格认定,企业所得税自获利年度起2年内免征,2年后按15%税率征收。在一定时期内对新办的文化企业,自取得第一笔收入起,免征3年企业所得税。
七、对单位和个人(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设立的研究开发中心、外国企业和外籍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服务于各业的技术成果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所取得的技术收入,暂免征收所得税。
八、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所得税前抵扣力度。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企业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在计税工资总额25%以内的,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加强企业资产经营管理模式创新,需要对传统管理理念进行改革,加强资产经营责任体系的建立。在现阶段应该采取各种手段进行相应宣传,对互联网以及信息技术的优势进行宣传,让更多企业管理者了解企业资产经营管理的现代化建设特点以及优势,从而利用互联网、计算机、现代通信等技术,建立完善的企业资产经营管理体系,对企业资产经营管理工作进行细分,确保资产管理过程中的各项职责都能得到有效落实。在资产经营管理责任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根据相关规章制度,对企业与企业上级单位之间的经营权责关系进行确定。在企业资产的经营管理过程中,要按照国家对企业资产管理制度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企业以及企业和上级单位之间的经营权责关系进行确定,企业要加强对各种资产的评估,比如对有形资产进行评估、对无形资产进行评估等。无形资产评估已经成为当前企业资产评估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资产利用过程中的一个难点。需要掌握正确的评估方法,对无形资产的范围进行正确界定,从而不断提高无形资产的利用效率。在对企业进行评估和评价的过程中,如果发现资产评估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有问题,如伪造数据、涂改数据时,要及时进行处理,要聘请具有一定资质水平的专家进行评估和评价,在完成评估和评价之后,企业要根据全新设定的生产经营指标,按照规定向上级单位缴纳一定数量的资产经营收益。第二,在进行资产的清产核资过程中,要确定企业和下属单位之间的权责关系。一个企业与其下属单位签订相关的合同时,要对各自所应该遵循的义务、享受的权利进行准确说明,以便年底结算时跟进,并且可以由此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工作进行评判,从而进行相应奖惩。在该层面的建立过程中,要以资产管理为枢纽,对具体的责任关系进行明确,从而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具体责任。第三,将职工对企业资产所享受的权利、义务以及责任进行落实。职工是企业资产的使用者,也是企业资产的保护者,为了使企业资产可以有效利用,在资产的使用过程中要加强对职工的正确引导,使职工能够将自己关于企业资产经营管理的责任落实到位。使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做到办事有标准、工作有考核、分配有依据、活动有目标,将企业资产管理的责任进行分解,逐渐落实和细化,实现企业各项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2实现资产的归档分级管理
对企业的资产进行归档管理,需要按照资产的类别进行分类,比如在企业的生产部门,其使用的生产设备是企业重要的有形资产,在生产设备的管理过程中要由设备管理部门对具体的内容进行管理,而企业的厂房、建筑物则应该由房产管理部门管理。对于不同的资产类型,具体的职能部门有所不同,因此需要进行归档,将资产归划到具体的职能部门进行管理,各个职能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应该要经常进行检查与核对,并且要和企业的其他部门之间加强联系,对各种资产的效益进行评估,从而提高对资产的利用效率。对企业的资产进行分级管理,是提高资产利用率的另一个重要基础,在分级处理的过程中,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比如根据使用地点的不同进行分类、根据使用级别的不同进行分类等。各级单位在管理的过程中要对自己所负责的资产进行严格的管理,建立相应的责任使用制度,最好是将具体的管理责任落实到个人身上,并且还可以指定专人进行各种资产的管理,做到每个层级的资产都有人管理,都可以对资产进行高效利用。在建立资产保管使用责任制时,还应该加强企业资产经营管理人员体系的构建。第一,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在企业资产经营管理过程中,要建立竖向与横向的管理体系,对于竖向而言,要建立自上而下的领导管理体系,对于企业资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各项任务进行有效传递,从而使得企业资产经营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对于横向体系的建立而言,主要是针对同一部门内的管理,在该部分管理体系的建立过程中,要加强部门领导者与部门员工之间的有效沟通,同时要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从而促进企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第二,加强企业资产经营管理人员水平的提升。在企业资产经营管理工作的发展过程中,资产经营管理人员是企业资产经营管理工作的核心,需要具备专业的素质与能力,尤其是在企业资产经营管理的过程中,由于企业资产经营管理人员的水平不高,导致企业资产经营管理效率得不到提升。对此,在具体的工作中,应该要加强人员综合能力水平的培养,提高企业资产的利用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企业员工的培养过程中,还应该要加强其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促进复合型人才队伍的充实以及完善,为企业资产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资产的管理过程中,应该要加强企业资产经营管理制度的改革,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该举措是提高企业资产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比如有的企业在各种实物资产的管理过程中,实行“设备定号、保管定人、管理定户、一物一卡”的管理原则。在企业的资产管理过程中,要做到全面控制管理,企业资产经营管理的全面控制,指的是对企业资产经营管理实行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的策略,以提高企业资产经营管理效率。在资产经营管理的全面控制过程中,应该要对传统的资产经营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建立统一的资产经营管理体系,从而使得资产经营管理中的各种信息都可以得到有效的交换和利用,使得企业的各种资产在不同的部门之间可以实现共享,最终促进企业领导者可以做出正确的决策,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对企业的低效以及无效的资产进行盘活利用
在企业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无效的资产,这些低效以及无效的资产将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因此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要对这些资产进行盘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建立资产调剂中心,对企业的无效以及低效的资产进行评估,并且对企业的各个部门之间的需求进行分析,从而加强各个部门之间资产的调剂。第二,对闲置的资产设备进行相应改造,采用先进的技术进行改造,从而提高各种资产的使用效率。第三,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对一些闲置的资产进行出租或者出售,将企业的资产转变成为有效资金,从而可以购置更多企业所需的资产,进行经济建设。第四,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已经报废的资产进行淘汰,在淘汰的过程中要根据国家规定进行强制性淘汰,根据有关部门的检测以及鉴定结果对各种报废资产进行彻底摒弃,不再继续使用,以减轻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维修力度。
4结语
一、文化产业投资的特点
1.文化产业投入较高,投资回收期较长,投资风险较大。以影视业为例,前期需要启动资金较大,产业链也较长,影响投资回报的不确定因素较多,从产品前期制作到市场发行、票房及广告收入等,在各个环节都存在一定的风险。此外,文化产品从创作、培育到成型的周期一般比较长,投资过程中先期投入的资金并不能产生好的效益,尤其是用于形成固定资产的文化基本建设投资,投资回收期更长,且投资回报依赖于市场化运作。
2.文化产业投资的回报链条长,文化产品的价值可以反复得到体现,投资收益可以延伸。文化投资的回报是在一个长链条上,通过分段转让和销售而逐步获得的。如动漫产业中一部作品的成功,不仅会带来直接的收益,还可以延伸产业链,将卡通形象作为品牌开发,经营衍生产品。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狮子王》,投资4500万美元,仅其衍生产品的收入已达20亿美元。
3.文化产业投资主要由无形资本的投资等元素组成。文化产业投资结构的发展表现为:货币资本与其他智力、技术、信息等资本相融合,许多国家将文化产业称为创意产业,由此可见创意、知识、品牌、管理等在文化产品价值实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化产业的竞争不再是单纯的物质资本竞争,在当今社会更是无形资本等综合实力的竞争,尤其是人才的竞争。
4.复合型人才缺乏。投资的风险主要在于管理理念差异、集创意与管理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的缺乏以及商业模式的不确定性。以文化产业从大范围来看,文化的投资可以分为三大块,包括艺术品投资,这亦是文化产业比较有特色之处;出版集团等传统的传媒衍生出来的投资机会以及在投资界来看最多见的互联网、动漫、网络文化等相关的新媒体。这些文化企业最大的挑战就是人。但目前我国文化产业方面的人才市场还有很大的或缺,尤其是同时精通企业管理经营的复合型的人才比较欠缺。
5.文化产业涉及的领域很广泛。文化产业与其他行业相比,文化产业内容杂。文化产业实际上是由演艺业、出版业、娱乐业、报刊杂志业、广播电视业、电影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服务业、电子游戏业、动漫业、文化培训业、艺术拍卖业、城市会展业等10余个产业或行业所组成的产业群,内容非常庞杂。
所以,文化产业投资具有高收益、高风险的特点。因而对投资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投资者具备文化项目的评估能力、经营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风险承担能力。
二、文化产业投资的风险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目前文化产业的投资面临这众多的风险,既有一般投资具有的信用风险,也有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形成的政策风险,更有文化产业自身的特殊性的市场风险,针对文化产业投资的特点,本文提出了文化产业的三方面风险。
1.市场风险。文化产品无论就生产还是消费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投资文化产业要承担巨大的市场风险。一般来说,文化产品经济功能是通过其社会功能实现的,这些和消费者紧密相关。而消费者花销在文化产品上往往不可预测,这就注定文化产业是一个高风险的产业。文化产品在起初是依赖艺术创造者的个人因素,这一切也是不可预测和控制的,这无形中也增加了文化产品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2.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的发生从直接原因看可能有三种情况:一是借款人在贷款到期前破产倒闭,资产价值不能抵偿债务,致使银行无法收回本金;二是借款人由于资金紧张不能按期归还银行贷款。三是借款人人为因素,故意不换银行的贷款。目前我国文化的投资中信用风险的存在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有不少文化产业公司利用资本市场对产业调整过程中的文化产业的不熟悉,进行炒作来榨取资本。这表明,文化企业的资信状况是资本投资信用风险的直接原因,这就需要银行等金融资本对文化产业投资时要全面的调查并采取措施抵御信用风险。
3.政策风险。文化产业既有经济属性又有政治属性,尤其是其中的大众传播产业,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媒体,其一直在最突出的地位,使得其相对其他行业而言计划经济色彩更浓,行业受政策的影响更多。政策风险对于准备投资传媒的资本至关重要。随着体制的改革和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化,我国传媒业开始注重市场经济效益,进行产业化、市场化经营的探索,国家的相关政策对此行业至关重要。
综合以上三方面的风险指出文化产业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文化项目的评估能力,银行贷款遭遇制度难题。文化产业主要是以知识产权和品牌价值等无形资产作为资产表现形式,固定资产规模普遍较小,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很少,缺少担保手段。而无形资产的评估与变现对银行来说又是一个难以把握的课题,银行对其价值的认定往往非常保守,这使得优秀的文化企业和项目难以得到银行资金支持。
2.风险投资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较小。目前,国内风险投资主要集中在文化产业的互联网领域, 而对其他领域介入较少。究其原因,一是风险投资的特性决定了它不可能广泛地进入文化产业,它垂青的只是那些高回报、具有可持续商业模式和完整产业链的项目;二是政府对广播、电视、平面媒体和有线网络等传媒领域的管制比较严格,存在诸多政策限制;此外,国有文化企业产。
3.权不明晰等问题也成为风险投资的一个障碍。文化产业相关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一系列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但仍有待完善:缺少针对文化产业的担保法规;现存文化产业法规体系与WTO 对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的要求之间存在矛盾;文化娱乐业以行政命令冲击法律法规,有令不行的现象频繁出现;文化市场的稽查管理力度不够,影片、光盘、图书等文化产品的盗版活动猖撅;对文化产品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够等。
4.防范文化产业风险的相关对策完善相关政策。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产业的发展对于投资的环境依赖越来越强,文化产业是一个高风险的产业,同时由于其特殊的文化及意识形态属性,资本的准入问题应高度重视。在投资来源上,鼓励企业、个人、境外资金兴办文化企业。在投资方式上,采取独资、合资、合作、合营等多种途径;既可以资金方式投入,也可以土地、无形资产和技术方式投入入股;还可以通过股票市场发行股票、债券以及文化彩票等方式筹措资金。此外,还可以通过流动资金的贷款、固定资产贷款、联营股本贷款、循环贷款、产权市场上的溢价转让和拍卖、项目贷款等间接融资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为了提升文化产业资源配置的国际化程度,亦可大胆引进外资。目前,我国文化产业进入壁垒还比较高,民间投资进入的深度明显不足,这不仅体现在民间资本与国有资本在市场准入条件上的不平等,还体现在我国对民间资本与外来资本的区别对待。为了充分调动民间资金,广开投资渠道,笔者认为:首先,要打破垄断,鼓励竞争,支持民间力量投资文化项目,实现文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融资渠道的多样化,让市场在长期资源的配置方面发挥主要和关键作用。
故各级政府的文化产业相关部门在文化产业投资方面要完善文化产业的准入政策,为文化产业的投资者创造文化产业公平竞争环境。鼓励多元化资本参与发展文化产业。
加强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文化产业相关部门将应利用服务平台整合各资本市场资源,开展信贷、信托、债券、证券、资金、保险等多种类型的金融咨询服务,研究文化产权评估、抵押质押的具体办法,建立文化产业投融资优质项目数据库,努力解决文化企业和资本市场之间信息与资源不对称的问题。还应开通文化产权交易、企业上市推荐、无形资产评估、贷款贴息和保费补贴申报等系统,不断丰富平台内容,将平台逐步建设成集文化产业投融资信息交流、政策对外、金融业务在线办理、金融平衡总发行、项目咨询投资、产品展示交易、行业知识普及等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网络公共服务平台。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资产评估专业服务、机遇与挑战
(一)资产评估机构在供给侧结构改革中的服务
我国资产评估专业目前广泛服务于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国有经济的战略重组等,随着我国经济新常态发展的需要,资产评估服务将广泛地参与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助力我国的经济转型发展。如表(1)所示。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资产评估机遇
随着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作为服务于经济转型的资产评估行业,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新的机遇常常意味着资产评估行业业务量将迎来多样性增长、资产评估机构的营业收入规模将持续提高。为应对此类情况未来的发生,未雨绸缪,有资产评估机构开始超常态规模化扩张、抢占发展制高点。当面临行业发展的时候,常常会忽略品质的要求,应注重能力的测评。
(三)供给侧结构改革资产评估挑战
从目前评估行业的发展环境看,极容易陷入短期收益陷阱,如有评估机构大量吸收业务合伙人、对项目风险评价不足、盲目满足委托方估值要求等,实际上陷入这样的境地后,很可能因为利益因素难以协调,难以平衡收益和风险。
收益的增长依托于业务拓展,风险的管控依赖于执业质量,这两个方面和谐共存、互相影响、互相推进。业务的适度拓展有利于增强评估机构向心力、提升公司品牌,从而有更多的精力专注于执业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执业质量的不断改善有利于强化评估机构核心竞争力、铸造公司品牌,从而有更多的机会延伸业务拓展的广度和深度。收益和风险是评估机构健康、持续发展的两个基石,应根据评估机构的实际情况恰当地平衡两者的关注度。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时期,面对大量的收益机会,需要冷静地思考风险问题。资产评估行业发展机会的增加、收益的增长实际意味着市场要求资产评估机构承担更多的责任、履行评估机构应尽的义务。资产评估行业两个重要的市场是国有企业改革和资本市场建设,资产评估专业服务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任何行业的健康发展都需要市场化和政府监管,市场化给了市场参与主体充分的自主决定权与发展的自由,纯粹的市场化会导致市场混乱,政府监管给市场参与主体充分的保护,政府监管的不恰当会导致资源浪费、效率下降,只有市场和监管适度的融合才能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该交给市场决定的事监管不要介入,该由政府监管的事情不能放任市场自主选择。
《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意见》中,明确了国资改革中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内部监督、外部监督、社会监督三方面的具体内容,将建立统一的信息公开平台,公开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证监会今年以来强调将切实履行“两维护、一促进”的核心职责,维护市场公开、公平、公正,维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将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稽查执法体系,证监会职能及工作重点正逐步从审核审批向监管执法转变,工作重心正逐步从事前把关向事中事后监管转移,事前审批(行政许可)、事中监管(自律监管、日常监管)与事后稽查执法,将形成互相独立又互相关联的证券市场监管体系。根据WIND统计,截至2016年5月25日,沪深交易所共发出559件问询函,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3倍,问询函涉及的重要内容是并购重组,并购中的估值问题成为问询重点。
随着《资产评估法》列入我国人大会议程进行审议,资产评估行业将迎来行业发展的里程碑事件。《资产评估法》的通过,一方面能够更好地明确资产评估的法律地位,保障资产评估从业机构、从业人员的执业权益;另一方面能够通过法律监管为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保护手段。随着监管的加强,资产评估机构将更多地关注收益和风险的平衡,少数只重视短期收益而忽视风险的评估机构将面临法律的制裁。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资产评估执业风险分析
(一)资产评估现状分析
笔者梳理了证监会2012年至2015年年度检查公告、2016年5月立案稽查文件中对资产评估执业中的问题说明,归纳了资产评估行业执业中的风险。如表(2)所示。
从证监会近三年对资产评估机构处罚公告中的措辞看,均涉及用语“未勤勉尽责”。2016年5月证监会的对6家会计师事务所评估机构立案稽查的文件中,首次提及了勤勉尽责定义:勤勉尽责指归位尽责、勤勉履职,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归位尽责是资产评估机构和人员,要清楚地明确自己在经济行为中的职能和责任,不要不到位、不要越位,并尽心去做,这是关于执业意识方面的要求;勤勉履职是资产评估机构和人员,要独立、客观地执行自己在评估执业中应该遵守的规范要求,该做的要做到位、不能做的不要做。
从证监会公告的具体问题看,勤勉尽责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独立性缺失,如第33条,迎合委托人需要,执业程序“走过场”,相关报告“量身定做”;二是执行准则不到位,具体细分为未进行必要的现场调查、未收集充分的评估资料、未按照相关业务规则执业、未确定合理的评估假设等,如第23条,部分评估项目关键评估参数的选取缺乏合理依据;三是职业怀疑不足,如第29条,未对委托方、评估对象提供的评估资料进行独立分析、调查与判断,直接以此为依据进行评估测算;四是职业判断不合理,如第31条,评估过程中重要假设不合理、参数选用不恰当、公式设置不正确。
(二)资产评估风险界定与分类
资产评估风险指源于业务经济行为本身的重要性、特殊性、重监管,或者因为资产评估机构和资产评估师执业能力与业务需要不匹配,而可能导致的资产评估机构、资产评估师出具了重大遗漏的评估报告,或者因为资产评估机构和资产评估师主观意愿,而导致出具了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评估报告,由此可能产生的各项处罚或损失。前者是主观非主动行为、后者是主观意愿行为。
主观非主动风险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为经济行为风险项目。此类风险是基于业务经济行为本身的原因,如重要性项目(国资混合所有制改革项目、国资企业收购民营企业、去产能目的国资转让给民资、国资境外并购、国资职工持股项目等);特殊性项目(无形资产评估,高科技企业、互联网公司估值,金融企业评估等新业务);重监管项目(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上市公司股权收购、非上市公众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等);第二类为技术风险项目,主要是因为承接业务的资产评估机构、机构内业务部门或资产评估师,执业能力与业务技术需要不匹配,可能导致出现执业重大过失而引起报告重大遗漏的项目。
主观意愿行为风险也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为资产评估机构为了获取经济利益,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委托方或相关方的不符合评估规范的要求,而出具虚假评估报告或误导性评估报告;第二类为资产评估机构因为收费低、工作时间短、态度不端正等原因,导致必要的评估程序未履行、计算公式错误等现象,而出具了虚假评估报告或误导性评估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