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儿童钢琴启蒙教学的步骤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儿童;目标意识;规范化;兴趣
一树立正确的目标意识
对于尚未懂事的儿童来说,学习钢琴的目的可以归纳为兴趣。兴趣使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双手弹奏出美妙的音乐,用他们的话来说:我喜欢弹钢琴。这句简单的话语就是学生钢琴人生最珍贵的开始。
一般来说,0-6周岁是儿童乐感训练的最佳时期,父母可以6岁前给孩子开始系统地钢琴学习。家长们及其所能为孩子提供学习的最佳条件--买昂贵的钢琴,请名师教学。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在学琴前家长应具备怎样的思想意识呢?我觉得,第一应该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可以说是家长鼓励孩子学习钢琴的最好哦的理由。但在具体的过程中往往出现两种极端,对于钢琴学习是十分不利的。要么过于宠爱孩子,把严谨的钢琴学习当成一种消费式的学习,认为学生学着玩的,不必太认真。这种意识会很快传染给准备学琴或正在学琴的学生,其结果不但没有帮助孩子学好钢琴,反而使散漫、懒惰、华而不实等不良习性在无知的学生身上滋长。要么把家长自己的愿望强加于孩子,一定要把孩子培养成钢琴家,所以快马加鞭的让学生练习钢琴,这样不仅使学生失去如初的兴趣,对钢琴产生厌恶感,甚至会使很多优秀的学生早早离开钢琴艺术大厦。家长的一颗平常心,是十分重要的。第二家长要给学生作好思想工作,要让学生明白学习钢琴是一项伟大而必须付出艰辛的事,学琴之后在每天的固定时间里必须练习。使学生从一开始就把练琴当作每天的必修课,把每天练琴培养成为一种习惯。第三与学生一起讨论制定练琴细则及奖罚条例,这一点对今后处理学生钢琴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时会起很大的作用。制定具体的内容可参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求助父母》一书,结合实际情况而定。
二科学的入门学习
规范的入门是学习好钢琴的基础,是钢琴艺术发展的基石.初学时应严格要求基本知识.良好的开始会使学生少走很多的弯路。
坐姿:身体要放松的坐在琴凳上,肩膀放松,手臂成圆弧状,微微打开,腿成“T”字型,上身略向前倾。在具体的教学中,老师可以让学生先叹一口气,而后轻轻地拍拍学生的后肩,同时要和学生亲切的交谈,便于学生消除紧张的情绪,身体很自然的达到放松的状态。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经常轻轻地拍拍学生的后肩,放松的练琴状态会很快养成习惯。
手型:首先,手指的三个关节要立起来(凸出),手里想握着一个鸡蛋,这个步骤的要领是手要放松打开。其次,手腕与白键相平行,这里要明确的是手指落键的力量来源是手臂的重力,为了保持手臂的力量能够充分的利用,手腕要与白键相平行,过高或过低都人为的为力量的传递制造一个“坎儿”。第三,虎口放松打开,这一点如果学生能够做好,就能够容易掌握1指的触键点,也为今后“转指练习”作好准备。第四,手心向外圆,因为人的五个手指是有长有短的,如果按照手指自然的放在琴键上,手面是呈“坡”状,手的重心不会与手心在一条重垂线上,手心向外圆,5指向手心抓一些,那么手的重心在琴键上的状态相对就比较平衡。就像人站在地上要走好,首先要站稳了,手型的整个状态要放松,舒展。
落指练习:学生在清楚了手型的状态之后,就要开始落指练习。第一步,起手。手由手腕处提起,完全的放松。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把手摇一摇,手回很快的达到放松状态。在教学中,学生会出现大臂紧张的情况,可在课后加强手臂放松训练。第二步,直接落指,把整个手臂的力量落在指尖上,这一点是落指练习的难点,老师要特别细心的与学生交流。第三步,检查手型是否规范,在练习一段时间后可将三步改为二步,第一步,起手放松,第二步,落指,触键时手即成型。落指练习中比较合理的手指练习顺序为3指,2指,1指,4指,5指。
这里强调了识谱习惯有三个:一是提前看谱,前一个音落下的时候,眼睛要看着下一个音符。遇到休止符,要在下一个音的位置作休止。二是边弹边唱,这不仅训练了学生的音准,而且可以使他们自己发现弹琴中的错误。自弹自唱,本身就是一项技能。三是慢练,学生在练琴时不能一开始就追求速度,学生要明确的弹琴速度是建立在其钢琴基本功上的,认为把曲子弹的快就是弹的好是十分错误的。学生在慢练的同时,可以明确的做好“起手”、“落指”、等基本要求,也可以使曲子的节奏弹的很准。以上三点在学生今后的钢琴学习中会发挥很大的作用。
三 教材的选择和使用
随着我国钢琴普及教育的发展,引进和编写的启蒙教材越来越丰富,一方面为启蒙教学提供了参考、选择的余地,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教材选择的难度。教材对于教学的成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开始儿童启蒙教学前,教师先要做好教材的准备工作。在目前较流行的儿童启蒙教材中,大致可以分成三种五线谱入门类型,即高音谱表入门法、中央C入门法、多音入门法。传统的启蒙教材《拜厄钢琴基本教程》用的就是高音谱表入门法。目前在国内广泛应用的《汤姆森浅易钢琴教程》1-5册是从中央C开始入门,同时学习高低音谱表,逐步向高、低音扩展。多音入门法是近年来国外采用的一种新方法,亦称为多调性入门法,是让儿音掌握五线谱中“线”与“间”之间与“键”和“键”之间的相互关系,打破C大调音阶的局限去熟悉十二个调性的不同单位和键盘。这类入门法的教材在国内尚未普及。此外,还有音程入门法和各种综合入门法等。在选择儿童钢琴启蒙教材时既要考虑到某一入门法的特点和局限,更要全面衡量教材的科学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当然,在正确选择优秀的教材之后,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怎样使用教材,包括各种教材的横向搭配。适时加入《拜厄钢琴基本教程》以加强连音奏法的训练,加入《汤普森浅易钢琴教程》尽早开始视奏能力和音乐表现力的训练。在第三册中大量的世界名曲将大大拓宽孩子的音乐视野,在儿童钢琴启蒙教学完成第一阶段非连音奏法后,便可以适时开始对孩子实施基本功训练--手指练习。基本功的训练要靠积累,所以要及早开始。基本功训练比较枯燥乏味,故要少而精。李斐岚编写的《儿童钢琴手指练习》吸取了国外众多钢琴手指练习的精华,结合了中国儿童生理和智力上的特点:在使用中,只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地选择练习,长期坚持,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钢琴的学习不仅促进了学生生理上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心理,从我对钢琴生涯的感触来讲,学习钢琴不仅修养身心,养成良好的心境,遇事能够沉着冷静,而且在多年的学习中也培养我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在我教学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的矛盾,老师自身不仅要具备坚定的信念还要培养学生长期坚持不懈的毅力。有了这些珍贵的精神,在老师、学生、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学生一生所需要的勇敢、自信、自检、坚持不懈……会伴着钢琴的征途滋长。
参考文献:
[1]陈震《班主任新思维》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10 第1版
[2]林恩.克拉克著姚梅林、姚相林译《求助父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4 第1版
关键词:幼教专业;钢琴教学;教学大纲;课程结构设置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244-02
国内外已经有许多的研究表明,在幼儿教育中增强音乐素质的培养有助于开启、发展儿童的智力,使孩子心灵受到良好的陶冶。不仅可以使孩子情感丰富、情绪开朗、性格趋于平和稳定,而且对孩子的心理素质、道德品质以及个性张扬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无数事例证明,幼儿在早期接受良好的音乐教育,入学后,在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方面,都显著地高于一般孩子。因此,许多的幼儿园要求老师具备音乐特长,特别是具备一定的钢琴弹奏能力。作为培养高级幼教人才的高校幼儿教育专业也由此大量开设钢琴课程。然而很多院校在开设幼教专业的钢琴课程时,没有从幼教专业的生源构成和就业岗位需求出发,直接生硬的将钢琴表演专业和专业钢琴教育专业的钢琴课程体系移植过来,造成了教学与实际的脱节。学生在校学习钢琴有困难,毕业工作后又不具备用人单位所需的钢琴教学能力已成为当前幼教专业学生的普遍现象。改革幼教专业的钢琴课也迫在眉睫。根据多年来对幼教专业钢琴教学经验和对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广泛调研,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幼教专业钢琴课进行改革。
一、制定基于幼教专业工作岗位需求的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指学校每门学科的教学纲要。其中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讲授和实习、实验、作业的时数分配等。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规定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文件。包括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等。有的教学大纲还包括参考书目、教学仪器、直观教具等方面的提示。列入教学大纲的教材的广度和深度,一般应是学生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教学计划设置的每一门课程,都应有相应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根据学科内容及其体系和教学计划的要求编写的教学指导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与体系结构;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它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学生学业成绩和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准则。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根据教学计划,规定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实际技能和基本技能,也规定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由此可见,教学大纲是教学展开的先导性纲领,它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教学大纲的制定会对教学的展开起到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就幼师教育来讲,钢琴教学的教学大纲不能够照搬照抄其他专业的大纲要求,应该根据幼师专业的生源情况、学制情况、就业方向,制定出一套具有专业特色和实用性的教学大纲体系。具体的大纲是指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其一,从生源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教学大纲。由于幼教专业的生源分布较为广泛,文化层次和钢琴专业素养普遍较低,而且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大纲的制定上应该着眼于幼师生源的实际情况,加强钢琴认知的培养、钢琴基础技法的培养、钢琴应用能力的培养。从基础教学出发,加强钢琴的普及性教育,在稳固基础的前提下,在适当进行高层次的技法教学。
其二,教学大纲要视幼教专业的学制而定。幼教专业由于具体专业要求的不同,学制也分为两年、三年、四年不等,因此,在教学大纲的设置中不应该“一刀切”,应该根据具体学制和学生实习期长短的变化,主动调节教学大纲的布局,有计划、有目的的安排教学内容。
其三,教学大纲应侧重于就业的需要,侧重于社会的需求,侧重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当今社会对于幼师专业的钢琴水平要求是多样化的,综合化的。教学大纲的制定应该切实考虑到学生的就业前景,防止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在钢琴领域重蹈覆辙。要以钢琴的基础教学为载体,适时引入其他音乐理论和技能的综合教育,适时引入钢琴伴奏、即兴演奏、即兴创作等应用能力较强的专项训练。只有这样的教学大纲才能使学生的在校学习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幼教专业钢琴课教学大纲的制定内容应该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掌握基本的钢琴认知水平和钢琴基础能力,能够驾驭一定级别的钢琴演奏能力和钢琴视奏能力。
(2)掌握利用钢琴进行音乐教学的方法,学习钢琴教学的基本教育理念、手段、实施步骤。
(3)侧重于儿童钢琴曲目和相关音乐的教育培养。
(4)帮助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实践环境,是钢琴教学和就业需求相结合。
二、设置面向能力培养的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实施活动顺利开展的依据。课程结构的研究是课程论中十分重要的部分,也是内容相当丰富的部分。 课程结构是课程各部分的配合和组织,它是课程体系的骨架,主要规定了组成课程体系的学科门类,以及各学科内容的比例关系、必修课与选修课、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搭配等,体现出一定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课程结构是针对整个课程体系而言的,课程的知识构成是课程结构的核心问题,课程的形态结构是课程结构的骨架。
当前很多幼教专业的钢琴课并不是以一门专业学科的形式出现,而是以一门课程的形式出现,这种课程设置理念没有意识到钢琴教学在整个幼教专业教学中的核心作用。钢琴教学的范畴很大,如果单只将其看作是一门课程,在短短一个学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很难将围绕钢琴的所有应用知识都传授给学生,所以顾此失彼的现象就成为了必然。要使幼教专业钢琴的课程更加富有活力,就必须将其扩张成为一套课程体系,在这种课程体系下,应该包括钢琴基础课程――钢琴伴奏课程――钢琴创作及应用课程等具体的课程设置,这样才能使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围绕钢琴教学系统展开一系列教学工作。
幼教专业钢琴课的课程设置,从纵向上应该分为:
(一)基础教学阶段
开设数码钢琴基础教学课,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钢琴演奏技巧,能够在指导下独立完成简单钢琴作品的弹奏。对儿童歌曲的钢琴演奏、伴奏、旋律编配等方面有初步的了解和独立的驾驭能力。在思想上,对钢琴教材的中国化和中西方教材对比有正确的认识。
钢琴艺术史与中外钢琴作品赏析课,使学生了解中外钢琴艺术的发展历程;对于钢琴的教学应用性和应用范围有深入的理解;能对中外钢琴作品进行赏析,分析中外钢琴作品的文化差异,音乐本体差异。此门课程可以分为上下两部分开展:上半部分为基础理论与钢琴艺术史。
(二)综合学习阶段
开设基础钢琴技法课,使学生掌握各种钢琴演奏技巧,规范钢琴演奏中的能力,具备较为熟练的钢琴演奏能力和钢琴识谱能力。
基础钢琴即兴演奏与伴奏课,培养学生快速识别包括声乐谱和钢琴谱在内的五线谱,并能够快速演奏;掌握即兴伴奏的基本原理和织体编配,具备简单音乐作品的即兴伴奏能力。
钢琴艺术美学课,使学生深刻理解钢琴音乐的美学特性。
(三)选择性提高阶段
开设高级钢琴技法课,巩固和和提高学生钢琴技巧水平,更多的介绍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有针对性的选择儿童音乐作品,在学习钢琴技术的同时,更多吸收儿童钢琴作品的编配技巧。
高级钢琴即兴伴奏提高课,在上一阶段的学习和作品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钢琴即兴伴奏的随机性和织体丰富性。针对儿童音乐作品随即提出课题,使学生具备即兴伴奏的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
钢琴教育学课,使学生掌握音乐教学法和教学心理学,掌握钢琴教学方法和中国钢琴教学体系的基本理论,理解幼教的教学中钢琴的应用范围和引入方式。
钢琴作品应用课,使学生能对钢琴作品产生的背景,所处的环境进行分析,突出儿童钢琴曲。
(四)实践与应用能力培养阶段
钢琴综合技巧课,在这门课程中一方面要实现学生钢琴能力的巩固和提升,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针对儿童音乐作品的即兴弹奏和自弹自唱能力。形成各种钢琴技术的有机结合和综合运用。
钢琴教学模拟课,模拟实际教学场景,学习钢琴教学方法和实际应用能力,设定教学实践或者教材要求,引导学生自主组织安排教学。
钢琴能力展演汇报,这是对于学生在学习进程即将结束时的综合能力训练,学生可以根据所学和优势项目,自行安排,组织一次钢琴能力表演,可以是钢琴作品演奏,可以是儿童音乐弹奏,或者是创新性的模拟教学课
从横向的课程设置上,可以划分为:
(1)钢琴理论课;
(2)钢琴教育学;
(3)钢琴基础教学课;
(4)钢琴伴奏课;
(5)幼教音乐综合能力课程(以钢琴为教学载体的)。
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学制长短,可以自行组织调配,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三、展望
幼教专业的人才输出质量牵动着祖国下一代的启蒙教育水平,因此,我们应该尽快完善教育体制,加强教育模式的创新,培养出具有时代风貌的优秀人才。在对教学大纲,课程设置等纲领性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后,笔者后续还将进一步对幼教专业钢琴教学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标准等具体的实施措施进行创新型研究。
参考文献:
[1]杨芙蓉.在幼师钢琴课教学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J].华章,2009(5).
[2]董文佳.浅谈幼师专业钢琴教学[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5).
[3]李洪.关于幼师钢琴多媒体教学的几点思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4).
一、我国钢琴教学体制的发展与现状
1、我国钢琴教学的发展。改革开发以来,各大音乐院校和钢琴教学机构通过总结研究教学经验,汲取国外的成功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探索出一系列符合实际的教学方式,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与此同时,钢琴主课教学大纲也得以重新修订,完善了教学计划,规定钢琴考试、考查以及参加钢琴考试所要达到的具体要求。在新的教学大纲中,突出了中国乐曲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拓宽了学生学习乐曲的范围。在教学制度方面,采取了学生与教师的双向选择制,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互相选择,这对提高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和提高教学质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更加强了钢琴教学的实践与交流,积极开展国际间的钢琴艺术交流,引进国外有益的教学经验与先进的音乐教学资料。学生之间加强艺术技能的交流与比赛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
2、我国钢琴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①钢琴专业学生培养渠道的狭隘性。我国大多数钢琴专业人才的培养采用的是从附小到附中再到音乐学院本科院校的一条音乐人才培养的道路模式,这就限制了音乐人才的选拔渠道,固然此类办学方式对于那些在音乐方面具有天赋的儿童十分有效,然而,在普高中有很多后天培养起来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的学生却没有合适的教学选拔制度来延伸他们音乐方面的才能,以致其被埋没在传统的教学制度之中。很多音乐方面有成就的人才也并非一定就是在儿童时期开始定向地选取以及培养。因此,应该放开眼界,从多渠道、多方式来选拔人才,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有很多具有自身优势,也会成为学习钢琴专业的优秀人才。②文化课知识传授的忽略。这是钢琴教学模式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钢琴专业的学生钢琴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固然重要,但是不能忽略必要文化课程的学习与跟进。一个优秀的人才必须具备全面的文化知识,并有自己突出的技能,才能全面地发展,钢琴知识与社会知识密不可分,艺术源于生活,来自生活,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忽略文化课的学习而一味盲目地追求钢琴演奏技艺的提升一级属于舍本逐末,这十分限制学生此后的艺术创作。
二、钢琴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1、改变传统的钢琴教学观念。传统的钢琴教学模式注重钢琴知识的传授,注重要求以及培养的是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这种教学模式固然对培养学生的钢琴基础技能有重要的作用,对处于启蒙阶段的学生是适合的。然而长久下去,教师的教学内容一味地局限在传授教材上的知识,学生一直被动地模仿教师的教学内容,就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钢琴演奏工匠,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离开教材上的知识进行独自创作的时候便感到力不从心。
传统的教学模式很明显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严重抑制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因此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学理念,要注重学生的本置,在教学中要注重启发学生的个体思维,以教材的知识内容为启发知识点,触类旁通地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各自的音乐创作能力。首先培养学生的乐感,钢琴是通过音响来描绘、演绎不同的思想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钢琴曲目中表达的深层感情,体会其中的富有饱满、深情、细致入微的表达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提取能力并化为己用。辨别音乐的不同表达方式,分辨音乐的好坏与美丑,能从不同的演奏家作品中分析出其表达思想感情采用的不同的演奏方式,从而形成自己的判断标准和审美能力。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在欣赏分析音乐中产生的共鸣与感受,使学生在与教师的共同探讨和交流之中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在钢琴教学之中,尊重和引导每个学生在音乐理解和创作表现上的独创性,保护和完善学生的艺术个性和各自的演奏风格。不能根据自己的偏好的理解来随便否定学生,而是要根据自己的阅历和经验弥补学生理解和创作上的不足之处,这样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使学生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音乐天赋和艺术个性,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和演奏风格。
3、采用多样的教学形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和个人实际情况采用因人施教的教学方式。教师应该细致观察每个学生所具有的长处和不足,在技术和艺术两个层面积极地辅导和指引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提高步骤。根据教学过程中普遍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适用于数量较多而且钢琴程度较低的学生的解决办法。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多层次、全方位地完善教学方式,更直观地传授知识,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直观分析知识的能力。
三、钢琴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1、师生互动的目的。第一、师生互动有利于克服学生学习时存在的胆怯或者自卑心理。师生之间融洽地交流有助于促进师生之间相互了解,打破师生之间在沟通上的障碍,这样在学习中学生才能放开自己的思维,而不是在一种压抑和拘束的环境之下学习。第二,师生互动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生视为教学的主体,师生之间共同参与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内容之上,积极地开动自己的思维,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思想变得活跃。这对激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极大的帮助。
2、创新思维与师生互动的具体方式。①师生之间相助尊重。教师与学生应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能唤起学生的思维意识,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拘束和压抑的教学环境只能扼杀学生的发言权和思维能力。②教师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由于每个学生先天天赋的不同以及教育环境的差异,所以每个学生掌握知识和理解知识的能力各有差异,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根据不同的学生个性因材施教。③教师与学生之间共同交流、探讨知识。教师应该放低自己的身位,不能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指导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一起进步、一起学习,这更能放开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3、钢琴教学中创新思维与师生互动的重要性。①师生互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是一种积极的教学手段,在钢琴教学中突出了学生的主置,使得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发挥,可以很好地引导和激发学生的自我思考意识。②师生互动给教师带来新的教学模式。钢琴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创新了教学手段,使钢琴理论教学能联系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社会实践,有助于教学活动走向艺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以引发出更多的艺术形式和活动。③师生互动是钢琴创新思维教学的必要手段。钢琴教学中创新思维和师生互动是十分必要的。对钢琴教学的整体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推动整个钢琴教学活动的发展。
关键词: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民族精神;规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1-0254-01
当前,柯达伊的音乐教育体系在许多国家都被广泛使用,他所留下的有价值的东西,成为服务于全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他的音乐教育体系之所以被世界认可,被人们所重视,完全是因为他那坚定不移的民族精神,和他正确看待音乐与人民的关系。他的最高理想就是“音乐应该属于每一个人。”他通过音乐教育的形式,把音乐还给了人民。
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柯达伊的对匈牙利贡献是功不可没的,他是第一个从创作角度研究语言,赋予用母语音乐来表达音乐艺术的人;他是第一个为儿童创作大量的音乐作品,使儿童接受一流的精神食粮的人;他是第一个以音乐的方式教化整个匈牙利民族的人。他的音乐教育体系就像高耸入云的大厦,在20世纪从匈牙利拔地而起。虽然柯达伊的音乐教育体系在有些方面不是他本人所创,比如:手势教学法,是在继承了前人和外国某些优秀的方法,但他结合了匈牙利本国的实际和需要进行改革和实践,在长时间的探索中,不仅发展了匈牙利的民族文化,而且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使之成为弘扬匈牙利民族精神的先行者。
这也启迪了我国音乐教育应在立足于我国本土的文化传统、国际实情上,再去学习、了解其他国家的教育体系和方法,并以不断的创新、发展的观念进行取舍,发展我们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
一、切合中国实际来开展音乐教育
对于一般的学校而言,广泛普及乐器进课堂和倡导音乐课的自由律动可能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所倡导的“从歌唱教学人手”,即以歌唱教学为中心,甚至在刚开始时不需要任何乐器伴奏的音乐教学法确实是很适合我们目前国情的。另外,在这么多学生的音乐课堂里,把手势教学法和简单的肢体动作当作教学辅助工具一定比自由律动时的场面容易控制得多、效果也好得多。特别是在解决学生音准问题时,用手势提示往往比弹钢琴带唱的效果要好。因为它不但能给学生视觉上的音高感觉的直接提示,而且能让他们学会聆听自己和他人的声音,并随时调整自己的歌唱。
二、强调本民族音乐教育
柯达伊强调本民族音乐教育的思想也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儿童对自己从小到大所听到的“音乐母语”——本地民间音乐是最熟悉的,因此在音乐教育中,从他们最熟悉的这一“音乐母语”人手应该是最简单又行之有效的。柯达伊是匈牙利人,他所受的教育是典型的欧洲音乐教育,但他并没有倡导儿童学习已经在音乐史上确立了霸主地位的西欧音乐,而是号召人们首先学习最简朴的本民族音乐。
三、强调儿童音乐启蒙教育
不少师生长期以来都被两个问题困惑着:一、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难以长久维持;二、一些音乐学习者虽然技巧达到了一定高度,但却缺乏对音乐的真正理解。造成这样结果的最根本原因,可能就是我们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往往是简单地把艺术教学等同于一般知识技能的传授,重视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长此以往,学生学习音乐时就变得被动,缺乏热情,更谈不上对音乐的真正理解了。
柯达伊认为,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不要简单地按照学科知识结构的一般规律来进行教学,而应该采用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法”,这一理念正是解决上述两个问题的捷径。例如,在学习音符时,最先教儿童生活中熟悉的四分音符(即走路时节奏),比直接从全音符开始教起更为直观;学习音阶的时候,从儿童最早掌握的词汇“妈妈”的音调(Sol-MI)人手,再加入La,然后加入Do、Re便形成了完整的五声音阶。这样就遵循了儿童自然发展法的规律。
实践证明,音乐教学中运用适合儿童自然发展规律的方法比生搬硬套地按照音乐理论的逻辑顺序进行教学的效果要好得多。特别是在新音乐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柯达伊强调在学生接受新知识之前必须有充分的“准备阶段”,然后才能进入到新知识的“挑明过程”,讲完新知识点后还必须有“强调阶段”和“评估阶段”。这四个步骤是缺一不可的。只有这样,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才能做到真正的理解。
综上所述,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体系对于解决我国现阶段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很多可取的地方。柯达伊教法理应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某种借鉴。只有认真研究世界上各种先进的音乐教学法,把它们合理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来,同时不断地总结经验,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和提高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科达伊著.论匈牙利民间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版.
幼儿识字教育是人类文化教育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经验颇多。十九世纪初,法国的卡尔·威廉从三岁半开始识字,四岁阅读,五岁时已能掌握三万多单词,八至九岁时,能用六个国家的语言进行学习。二十世纪初,美国的斯斯特娜夫人的女儿维尼从一岁半开始识字背诵,两岁能写日记,三岁能写诗,四岁能写世界语剧本,五岁时能用八国语言讲话,并在报刊上发表作品。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三岁时能读会写,四岁时阅读大量专著,七岁时能读但丁和达尔文的著作。德国著名诗人歌德也是从四岁前就开始读书、识字的,父亲还叫他学习英法等多种外国语,八岁时会用四国文字进行读写。汉字教育在我国源远流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少名人成名成材也都是从幼时开始识字的。相传唐朝诗人王勃六岁善文辞,九岁读《汉书》。李白“五岁诵六甲,七岁观百家”。杜甫“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白居易在五、六岁时就能作诗。宋朝词人晏殊七岁时能写文章,并同千余进士一起参加廷试。曹子建也是七岁吟诗。王夫之在七岁之时已经读完十三经。幼儿汉字教育绝非只有古代才有,现代也有大量事例。无产阶级革命家刚满三岁就开始识字和写字,五岁读《千字文》、《三字经》,还向祖父学习对联、字画与碑文。著名学者郭沫若三岁识字,七岁作诗、对句。女作家谢婉如四岁开始向其舅父杨子敬学习识字,能通读《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等名著[1]。在当代超常儿童的研究中,也发现不少幼儿识字的生动事例。有一个七个月的孩子竟识字四百多个,另一个两岁半的孩子识字达一千多,还有一个四至五岁的孩子识字多达两千余个[2]。江西的宁铂两岁时能背诵诗词,五岁上了小学,六、七岁开始攻读医书,十二、三岁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柳州的刘俊伟,从一岁两个月开始识字,一岁七个月时能识字七、八百个,三岁时识字一千多,背诗近百首[3]。魏敏在两岁时开始识字,她每天识一至两个字,渐渐地一天能学二十多个字,近四岁时已识汉字一千多个,并能看报,能阅读《动脑筋爷爷》、《中国历史故事》等儿童读物,到五岁时识字已达两千多[4]。又有褚庆能六岁能读《365夜》、《普希金童话诗》、《红楼梦》、《水浒》等书籍。四川的陈科平三岁半跟父亲识字,四岁能读《人民日报》。杜影在五岁时掌握了五千汉字。华裔美人何美山,两岁读字典,一年后读大英百科全书,九岁零三个月进入华盛顿大学[5]。以上这些事例证明幼儿汉字教育是古今都有的,也说明幼儿期有巨大的识汉字潜能。事实胜于雄辩,幼儿汉字教育是可能的。
幼儿为什么能识汉字呢?这与汉字的特点和幼儿的感知特点、注意、记忆、思维的特点相一致,有着密切的联系。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有它的特有的表意功能,汉字又是方块字,有自己独有的造形规律。只由总数不过二十三、四种不同的笔画就组成了几万个不同的汉字,变化有序,奥妙无穷。不同的笔画按一定的数量、顺序、配置原则组合成一个个方形,变成一个个图案,宛如美丽的小花。笔画的顺序、长短、数量、笔度的细微变化,有如魔方,因而对幼儿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幼儿识字时,汉字的造形能使汉字与背景相互区别,方便幼儿感知。每个汉字都由一个图形表示,幼儿识字,如同看图画,每个图形又都表达出不同的意义,形义一致,义形统一,把图形与文字所标志的事物意义联在一起,有助于幼儿理解字义,又能使幼儿以图作为识记的支撑点,进行记忆。所以幼儿认起字来兴味无穷,毫不费力。幼儿的认知方式是一“模式识别”方式,汉字的形状容易经常引起幼儿注意,映入幼儿眼帘。只要使幼儿反复接触汉字,字就会“模式般”地印入脑海,终生难忘。如果不失时机地让幼儿识字,就会为幼儿成材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研究证明,幼儿本身有识汉字的要求,科学的汉字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是有益的,因而,幼儿汉字教育不仅可能而且也是必要的。
现代教学论揭示,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唯物辩证法揭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教育,对学习者来说,不过是一种外力,是促使主体变化和发展的条件,要使学习者主体接受,必须通过学习者本身的需要,让学习者本身内化吸收。幼儿汉字教育的道理也是如此,教而无功,教而无果不能算是汉字教育。这就牵涉到幼儿本身有没有识字的要求,幼儿本身有识字要求,就能像海绵吸收水分一般地接受汉字教育,本身没有知识要求,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劳而无功,教而无果。关于幼儿有无识字的内在要求这一点陈鹤琴先生早在30~40年代就进行过实验研究。他研究后指出:“识字是儿童所迫切要求的。”因为幼儿学了汉字之后可以自己独立地看故事书,不用由别人讲给他听。陈先生对此作了调查,他说:“据了解,有的儿童主动地向哥哥姐姐们学习认字识句。学了一些字句之后,就抓到故事书死啃,儿童对识字确实有迫切的要求,但为什么幼儿园不进行识字教育呢?”[6]陈先生和张宗麟合著的《幼稚园的读法》中指出:“读法与图画手工都是属于发表自己意见的。儿童喜欢看图,喜欢涂鸦,喜欢东做西扯,这是发表自己意见的活动。字不是一件神秘的东西,可以当作图画看的……无论图画、手工、读法,都是儿童发表意见的方式,都可以做的。”[7]显然识字是幼儿求知的需要,上讲的表现,是幼儿发表意见的一种活动,是幼儿内在的要求,符合幼儿心理需要,对幼儿当然是有益的。正因为如此,陶行知先生及他的助手们在南京燕子矶幼儿园也曾进行识字教学实验,陈鹤琴先生及其助手在鼓楼幼稚园等处也进行过系统的实验。时期延安第一保育院也有识汉字的要求,并明确规定“识字50个,并会写自己的名字”[8]。后来,陈先生于五十年代初,我国《幼儿园暂行规程》公布之时,在总结自己实验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幼儿园应该进行识字教育的真知灼见。他指出:“在今天来说,识字是儿童能够做的,识字是儿童所迫切要求的,幼儿园大班儿童可以开始进行识字教育了。”[9]
今天,人们的思想境界和积极性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人们不再停留在传统经验的总结和已有实验的印证,而是开展了更新更科学更大规模的实验研究。近几年来,我国大陆已有几万名婴幼儿接受汉字教育的实验,联想识字、听读游戏识字等各种实验在天津、北京、南昌、广州等大中城市的近百所幼儿园进行,实验对象达数千名,收效显著。而且,幼儿汉字教育实验还超出了国界,已经在使用汉字的亚洲文化圈诸国和地区进行。日本用“石井认字教育法”教幼儿识汉字的幼儿园已有几百所。香港的幼儿园三岁识字,五岁写字,上学前能独立阅读[10]。日本石井勋教授经过长期的婴幼儿汉字教育实验之后曾有句名言:“婴儿在会说话之前已具备识别汉字的能力。把汉字作为符合婴儿模式识别能力的模式教育来尝试”[11]是可能的,必要的。
幼儿汉字教育对儿童究竟有益还是有害?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是看所实施的汉字教育是否科学。科学的汉字教育有益无害,不科学的汉字教育有害无益。对此,陈鹤琴先生曾指出:“这要看你用什么教材,你怎样教?”[12]陈先生一向反对用“人之初,性本善”的旧教材和“那种脱离儿童知识实际的干燥无味的材料”[13]来作为幼儿汉字教育的材料,并尖锐地抨击那将对幼儿“只有百害而无一利”,“这样的识字教育是摧残儿童的教育”[14]。
科学的汉字教育对幼儿不仅有益无害,而且益处很多,十分必要。拼音文字音形一致,见形能读音,识字时主要是音码在左脑上发生作用,属于单脑文字;而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识字时需要音码、形码、义码同时在左右脑上发生作用,形成统一的暂时联系,属于复脑文字。因此,幼儿识汉字有利于右脑的开发。日本的一项实验指出:十年前实施汉字教育的幼儿园孩子智商提高很多,从五岁开始识字的智商115,从四岁开始识字的智商125,从三岁开始识字的智商达130。这项实验的结论是:三岁至五岁是人一生中学习汉字最快、记忆最强的时期。心理学家查德·林曾对英、美、法、西德、日本五国儿童的智商也进行过测查,测查结果是:欧美四国儿童智商平均100,日本儿童智商平均111,原因是日本儿童学习了汉字。可见,幼儿识汉字可以提高智商。[15]幼儿汉字教育有利于促进幼儿智力发展。因为感知汉字可以发展视知觉,听读字音,能在大脑形成声觉表象,发展幼儿的听觉;识记字词的任务能促进幼儿注意力、记忆力的发展;识字需要对字的音、形、义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异同,需要紧张的思维活动,汉字本身既有具体图象的特点,又概括地标志着现实的事物,就可以成为幼儿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与中介,有利于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有实验研究证明,幼儿对识字不仅不感到压力和负担,反而会因学会了本领而自信和充满愉快,萌发出爱好学习的感情。同时,识字、组词、造句的过程也发展了清楚、连贯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幼儿升小学作了良好准备。有个案证明,如果教育得法,幼儿学识字的能力能超过学龄初的孩子,而且在入小学之后并不会成为“顽皮孩子”。观察发现,这个被实验者在上小学之后,对课堂上出现的已认汉字的重新出现并非漠然视之,而是表现出极其浓厚的兴趣,因为幼儿时的识字,只是认字形,读准字音,浅显地释字义,而学校上课则要当堂“四会”,这个被实验者并非无事可做,而是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写字、组词、造句等活动中。这一个案证明,儿童入小学后对所认识而未完全掌握的汉字是能激发其识字动机,并获得良好效果的。
三、幼儿期是开始识汉字的关键年龄,时不再来,机不可失,应抓住这一时期进行汉字启蒙教育。
早期年龄阶段上的关键期理论问题提出并得到丰富与发展之后,对婴幼儿教育方面有两点启示:第一,人的早期经验的获得存在着关键期,如果人的智力和行为特点在早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它将永远得不到发展的机会,甚至会丧失人的智力和行为特点,成为低能儿、,各地先后出现的“狼孩”、“熊孩”、“羊孩”、“猪孩”都是证明。第二,儿童在不同时期有不同潜能。不同知识、技能的获得也有一个不同的关键年龄。因为人脑接受外界环境的特点刺激的能力,是随着神经系统的成熟顺序决定了某一特点的刺激在某一特定时期提供才算合适。即什么年龄学习什么内容最为有效。于是,探讨儿童各种知识、技能发展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就成为研究者持久而不断的课题。人们已经发现,六个月左右是婴儿学习咀嚼和喂干食物的关键期,两岁至三岁是计数能力(口头念数、按物点数、说出总数和按数点物)发展的关键年龄,弹钢琴要从五岁开始,拉小提琴从三岁开始,四岁则是幼儿绘画发展的关键期。那么,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在何时?汉字教育有无关键年龄?这是研究者感兴趣的课题。一些研究指出:从出生到四岁是形状知觉发展的关键期。汉字如同图像,这一时期也是汉字教育的时期。也有人指出:两岁至五岁是识汉字的关键期。这些研究给我们以启示,如果能抓住识汉字的起始关键年龄进行早期汉字刺激,合理施教,那么,起步早,收效快,识字潜能充分发展,能为提早学习其它知识、开阔眼界提供有效的文字工具。反之,如果错过了汉字教育的时间,时不再来,机会已失,识字潜能得不到充分发展,甚至终生泯灭,这将延误儿童成材,甚至难以成材。所以,我们必须抓住幼儿期,不失时机地进行汉字启蒙教育。
四、幼儿汉字教育与小学识字教育的实施存在诸多不同。它与小学识字教学在指导思想、进行步骤、方式方法上存在着不少差别。
幼儿期的教育不等同于学校时期的教育,它不以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为根本宗旨。这一时期的教育任务在于启蒙,着重萌发幼儿的求知欲望,重于培养幼儿的好奇心理和学习兴趣,为入小学、为将来的发展打下一个基础。幼儿汉字教育也是为入小学作心理准备,启发幼儿对汉字的兴趣。因此,它与小学识字教学有着诸多不同,绝不能与小学识字教学画等号,也不宜把小学语文教材切一部分下放到幼儿园,更不能直接搬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去超前。
幼儿园汉字教育与小学识字教育的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目的任务不同。小学生识字是有任务的,它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有目的、有系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要达到一定的识字量。幼儿汉字教育无识字量要求,不追求非要识多少字。第二,识字的形式与时间不同。小学生识字主要是通过上课来完成的,低年级每天一般有一节识字课,除当堂复习巩固之外,还有自习课,甚至有一定的课外识记和抄写的任务。幼儿汉字教育随意性强,即算每天识字,一天识字的时间也不能太长,一般不超过15~20分钟。第三,规格质量不同。小学生识字有既定的质量规格,一般要求达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解释字义、会书写。幼儿识汉字的要求只须认读,不必重书写,解释字义也非常浅易。对同一个汉字的认学要求一般只需要读准字音,大致懂得字义,认清字形,形成对整个字的清晰表象即可,不必区别字的细微差别。第四,学习者的责任与义务不同。小学生对识字应该有义务感和责任感,要考试,要评定成绩。幼儿识字,不是带强制性的规定,不布置作业,不检查,不考试,对平均识字量的设计也要合适。一般认为,幼儿一般掌握200~300个字词,达到能独立阅读低幼读物的水平即可。第五,幼儿识字个别差异大。小学生识字的质和量都有统一要求,幼儿汉字教育却要更多、更大范围的承认识字的个别差异,对每个幼儿,都要顺其自然,认多少算多少,不搞统一指标。第六,教学方法不同。小学生识字主要采用正规上课制度进行,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学一个字的顺序,一般是字音字义字形。字形教学一般是小学生识字时新的心理因素,是识字教学的重点。幼儿汉字教学却另辟蹊径。应着重汉字环境的创设,在一定环境中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反复接触,自然学会。幼儿识字还应通过各种活动,尤其是寓汉字教学于游戏之中。陈鹤琴先生曾研究指出:幼儿识字应“通过各种游戏式的教学法”和“结合认识环境”以及“唱歌、图画、做手工”等活动进行。他说:“从教学法方面来说,儿童很喜欢游戏,我们就可以通过各种游戏式的教学法……儿童对社会和自然环境总是发生很大的兴趣,我们就可以结合认识环境来进行识字教育。儿童对唱歌、图画、做手工,也是感到很大的兴趣,我们也可以在这些活动中找出机会来进行识字教育,儿童最喜爱听故事,我们就可以利用图画故事来进行识字教育。”[16]陈鹤琴先生和他的助手张宗麟等在鼓楼幼儿园进行识字实验,总结出来的识字教育方法有七种:一是“方块字法”,即将汉字写在骨牌或厚纸方块上,让儿童在玩骨牌玩纸牌中认识汉字。二是“圆球子法”,即把汉字写在圆球子上,分甲乙两组,甲组写名词,乙组写动词,分两个布袋装好,然后叫儿童做传袋摸字的游戏。三是“游戏歌谣法”,即先由教师引起儿童游戏和唱歌的动机,接着在游戏中教儿童歌谣的词句。四是“故事法”,即用联络故事、看图、涂色、剪图、贴图等种种活动来让儿童识字。五是“随时施教”。即随便什么时候,随便什么地方,碰着机会就教儿童识字、读书的方法。如车子上写“车子”,门上写“门”字,要儿童起立,教师就出示“起”字等。六是“自述法”。即把儿童要表达的话,经过教师替他略略变化,然后写在用皮纸订的小本子上,让儿童顺着句子读下去。七是“拼句子”。即把缀法盘中的三十二个圆子写上儿童经验范围内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量词等,并都移在甲沟里,然后教师就盘中的字词,随便说一句话,让儿童逐字在盘子中找圆子拼句,谁先拼成并放得端端正正就是谁胜利。[17]这七种方法的游戏味很浓,并有机地结合着幼儿感兴趣的各种活动和各种作业,妙趣横生,对今天,仍不乏启迪。
注释:
[1]吴俊昌:《早期教育是提高人素质的关键一环》,载人大复印资料《幼儿教育》1993年第8期第20页。
[2]吴凤岗:《论幼儿早期教育》,载人大复印资料1981年第6期第5页。
[3]吴祖锐:《三岁幼儿刘俊伟》,载人大复印资料《幼儿教育》1982年第1期第12页。
[4][5]李英奇:《简论幼儿教育》,载人大复印资料《幼儿教育》1984年第6期15—16页。
[6][9][12][13][14][16]陈鹤琴:《幼儿园应该进行识字吗?》,载北京出版社、北京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陈鹤琴教育文集》下卷第207页,第208页,第207页,第207页。
[7][17]陈鹤琴:《幼儿园的读法》,载北京出版社、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陈鹤琴教育文集》下卷第71页,第72—82页。
[8]何晓夏主编:《简明中国学前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