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儒家的主导思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马克思曾经说过:“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年代表的性格”。时代的变换,始终与青年的责任联系在一起,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在正确的荣辱观指导下才能健康成长。青少年,特别是大学时代是一个特定的人生阶段,是青年学生立志立德的关键时期。当前,社会的深刻变革,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的相互激荡,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均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伦理道德在多元价值观的冲突和碰撞中受到挑战,不少学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道德困惑和迷茫。一方面,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正义感、责任感成为广大学生道德价值的主流;另一方面,有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有的社会责任感不强、团结协作意识较差,有的艰苦奋斗精神不足、心理素质脆弱,有的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影响较深等等,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广大青年学生在荣耀感和羞耻心的价值对立中,提供了一面检验自我和完善自我的镜子,能引导学生在内心深处确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形成正确的道德意志,构筑抵御诱惑的坚固防线,凸显了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主题,规范了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行为,对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当前,对于学校教育来说,要从提高青少年辨别是非荣辱的能力和意识入手,大力加强荣辱观教育。学校是进行传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不能单纯停留在课堂讲授知识上,而是必须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和手段,通过感化、熏陶等各种途径,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念和行为。因此,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首先要通过提高学生的认识,帮助他们形成识别善恶美丑的能力,这是思想道德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同时,还要通过各种课内、课外的活动,陶冶他们的情感,锻炼他们的意志,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信念,养成良好的习惯。
多年来,一些学校通过开展“团风”志愿服务等主题实践活动,强化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另外,学校的教师、管理、服务人员的观念和行为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积极通过提高师德、开展“三育人”活动等各种途径,提高教育者的素质,使他们对学生起到表率和榜样作用。与此同时,学校教育并不是封闭的教育,社会上的各种观念和思想,都会对青少年学生的成长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为了给青少年,包括大学生的荣辱观培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必须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改善社会风气。
关键词 儒家思想 影响 意识形态
儒家是古代诸多思想学派之一。它的创始人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孔子。儒家思想的出现打破了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由“学在官府”到“私人讲学”的转变,使得传统文化教育能够传播到整个民族。正因为这样,才导致了儒家思想有了强大的民族群众基础,对旧时代的整个社会而言,儒家思想已深入人心。儒家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极为复杂,其内涵也极为丰富。在早期,儒家思想是由封建皇权逐步发展出的基础理论和思想,即讲大一统、讲君臣父子和讲华夷之辨。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礼乐,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影响。
一、儒家思想的变迁
儒家思想起于春秋战乱年代。中国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近1700年之后,由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
(一)儒家思想的兴起
早在汉武帝之前,秦朝、汉朝都是以法家思想为政权的统治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加之汉字尚处于雏形,不具备准确表达的功能,正统的儒家思想已基本消失。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研究四书五经的经学也成为了显学。此时,孔子已死百余年。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封建帝王统治的部分加以发展,行成了新儒家思想。
在汉代的儒家思想普及过程中,很多社会问题得到解决。儒家思想倾向于施用仁政管理国家,政治家们以此为根据,限制土地过分集中,建立完善的道德体系。提出了包括“限民名田,以澹(瞻)不足”,“三纲五常”,等政策。
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弊,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趋势。
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从此以后,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的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治国模式基本上符合中国古代的国情,成为历代统治阶级奉行不变的治国圭臬。
(二)儒家思想的变迁
汉朝以后,历朝历代四书五经被无数次修订,孔子原作已面目全非。儒学在魏晋时期演变成玄学。唐代政权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但是也渗透了道教和佛教。宋代时发展为理学,尊周敦颐、程颢、程颐为始祖,朱熹为集大成者。后取得官方地位。现在所说的儒家思想,绝大部分来自宋朝的文献。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都以朱熹的理学内容为考试题目,对思想产生了很大的束缚。直到才取消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二、儒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重要社会影响在与它为封建统治阶级创造了整套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理论思想体系,并让中国的统治阶级成功的应用于中国的社会国家治理实践获得了封建社会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光辉人类发展社会史,这在全世界范围内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空前绝后的。也是中华民族以前现在和将来屹立世界的根本所在。
儒家思想精髓不在于其治国理论学说,封建制度只是封建社会的思想外壳,儒家思想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正是封建社会伦理观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生活现实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道德意识规范起来,让农民成为社会道德思想的奴隶,而这种封建伦理观作为封建统治阶级上层建筑社会意识中的最广泛影响治理社会群众基础的核心,从而完成对国家社会双重治理的理想效果。
儒家思想在东亚各国都有广泛的影响。在韩国和日本,伦理和礼仪都受到了儒家仁、义、礼等观点的影响,至今都还很明显的。在韩国,信奉各种宗教的人很多,但是在伦理道德上却以儒家为主。
儒家学说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儒家经典不仅是思想统治工具,同时也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保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儒家学说不仅在中国,在东亚世界也占有重要地位。儒学和汉字、律令以及佛教一样,很早就传播到周围国家,并对那里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于历经五千年文明积淀与洗礼的中国而言,独树一帜的历史文化气质赋予了中国人认知与对待财富的独特视角,形成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得益彰的传统财富观,并由此衍生出一整套基于中国传统思维逻辑与文化特质的财富原则、观念与范畴。
早在春秋时期,管仲便提出“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认为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同时他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老百姓只有在满足粮仓充实、衣食饱暖的条件下,才能崇尚礼仪并形成正确的荣辱观,体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主义观。此后,不同历史时期对于财富观念的阐述与认知,极大丰富并逐步形成了以“重义轻利”为主导的中国传统财富观。
先秦儒家有关财富与道义的论述是中国传统财富观形成的根源所在。孔子提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进而指出:“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在他一系列有关义与利的论述中,可以看到两个基本观点,一是获取财富是人之本性,并不是只要仁义而不要利欲;二是财富的正义性,财富的获取必须有正当合法的途径,要安贫乐道、谋道不谋食。孟子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他深刻阐述了利欲与仁义的关系,认为君子即使在财富缺乏的情况下,依然要恪守礼法,坚持仁义。荀子的观点与孔孟一脉相承,他提出:“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桀、纣亦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可见义与利虽人皆兼有,但对两者的衡量标准与处理方式却大有不同,同时他还主张要约束好利求富的欲望和行为,以免在获取财富的过程中侵害他人利益。
关键词: 儒学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引言
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其间经历的由奴隶制转为封建制的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文化教育逐渐随政治经济开始变化。私学作为社会变动而新生的教学方式,为教育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而儒家作为私学教育的先驱,也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其教学方法中的独到理念与时俱进,对当时包括朝鲜、日本、越南在内的很多东亚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虽然儒家教育作为传统教学思想,存在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和陈旧性,但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教学理念,却在当代教育中对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者的匹配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儒家教育的教学经验与方法
1.学思结合
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①,意思是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朱子云:“不求诸心,故缗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论证的都是学习与思考之间朴素的辩证关系。
学习的本质是理解,是对外界知识和经验的一种内化过程。在已有认知结构基础上,学习者学习,接受的外部刺激解释的是学习者自身认知系统内外部的矛盾,而使内外部矛盾不断统一协调的过程即思考。学习者在学习到新知识后做出思考,完成知识与自己已有认知结构的内化,而单纯思考不接触外界更先进开放的思想,很容易将自己局限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无法做出创新和提升。当思考与学习的过程不断结合同步,学习的结果就会随之产生,以利于学生的认知不断更新。
程子亦云:“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强调的是学与思的相互作用。康德说“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与儒家教育思想不谋而合,可见人类在知识的认知和获取方面,这种认识的根本性原则是一致的。
2.差异性教学
相传孔子子弟三千,孔子对他们每个人的教育方式和理念是不尽相同的。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他认识到“知人”的重要,因此十分重视“知”学生,认真分析学生个性,甚至只用一个字即可准确地概括,足见其备学生之细致认真。例如《雍也》中的“赐也达(子贡通达人情),求也艺(冉求多才多艺)”,以及《先进》中的“柴也愚(高柴比较愚笨),参也鲁(曾参迟钝),师也辟(子张偏激),帐也欲,焉得刚(申冉欲望太多,并非刚毅不屈)”,等等②。
孔子就这些学生的差异性,几乎完美地实践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如《论语》中记载:对于学生提出的“闻斯行诸?”,孔子会劝告子路说“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反而鼓励冉有“闻斯行之”,并解释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这种提倡教学应该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而采取特殊措施,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的理论和实践,对于现今教育中提倡的学生个性化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私学在古代的教学环境和现代所倡导的小班教学环境有相似之处,在教师力所能及范围之内,尽量摆脱单一枯燥的考试评价,考察学生的各方面综合能力,对学生进行差异性的评估和教育,更强调通过非正式的教育使教学更加适合学生的需要,发挥学生的优势智能,同时也可以校正学生的最后评分。
3.知行合一
两千多年来,关于学习本质的问题依旧被诸多教育家所探讨,其中重要的“结果论”就强调了实践对于学习的最终意义。荀子提出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濡效》)意思是没听到不如听到,听到不如见到,见到不如理解,理解了不如实践这个理论,学习的终点应该是实践应用。
这句话强调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无论是强调实践作为手段和基础,还是强调实践作为目的和最终意义,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教学方式都一直是学习本质的一种体现,能更好地把知识融合于实践应用。虽然知行合一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的,但远在两千多年以前儒家有了这种朴素的学习方式应用。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又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③。
新课改中强调的学生实践能力的应用,也可以说以“工具论”为理论基础,放手让学生在概括定义、发现结论、证明原理、解答习题等训练中不断地纠正自己的思维偏差,及时地修正错误,才能使他人的知识经验变为学生自己的知识经验;只有开启学生的思维才能使得学习落到实处。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板演、操作、猜想等。
4.教学相长
关于“教师为中心”和“学生为中心”的问题,在教育领域一直甚为对立,最新提出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对学与教提出了新的关系模式,而这种相辅相成的和谐教学模式从两千多年的儒家教育中就有所体现,例如南宋陆九渊提出的“亲师友,去己之不美也。人资质有美恶,得师友琢磨,知己之不美而改之。《陆九渊全集》”意思是,亲近自己的良师益友,可以改掉自己身上不好的东西。人生来资质有好坏,需要得到良师益友的劝导和帮助,知道自己身上不足之处而改善。强调的就是以教师为主导,对于学生了解新知识新经验的引导式作用,在对主要问题有所掌握之后,学生自己即为主体去努力改善修正④。
强调以学生的学为主,则学习者虽然能提高学习能力,练习学习策略,最大限度地获得学习效益,并且教师也有足够精力关注差异性教学,但是需要有丰富的和设计良好的教学资源,投入大,不能适应所有学生。强调教师的教为主,则学习者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注意力无法集中,不能获得深入的效果反馈,但是教学效率比较高,适合多群体的先决知识讲解。
二、启发式教学方法对当代教育的影响与思考
孔子是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奠基者与实践者——“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朱熹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未达其辞。”孔子强调的是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机制之间的匹配关系。这中朴素的启发式教育方法的理论与实践对于当代的教育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⑤
首先,和20世纪中期马斯洛和罗杰夫提出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不谋而合,他们共同强调学生作为人的学习主体,其高级心理活动如热情、信念等都在教学中需要被重点考虑,认为它们是导致人与人的差异的“内部行为”,因此他们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来构建学习情景,具体阐述教学方法中的启发式教育,并以问答法为主,实现学生和教学的良性互动。启发式教学强调的学生的思考和冥思苦想表现在学习态度上就是学生内部的心理过程,以人本主义为基础的朴素启发式教育方法,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由孔子提出并实践。
启发式教育方法对于认知主义理论也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认知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境,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受习惯所支配。这种对知识的主动接受和理解即孔子所说的“愤”和“悱”,而经过了学习者主动构建认知结构,则才具有启发意义,这也是以启发式教育方法为前提的学习理论。
启发式教育方式对于当代教育的启发不仅体现在学习理论的进步和改革上,对学与教过程中具体的教学方法的启发也是不容小觑的。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体现了教师在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学习的重要性。启发式教学承认学生是教学的主要客观对象,即作为主体的学生需要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教育不仅仅是以行为主义为技术的“注入式”培训和灌输,而应该是学习者自身在教师的主导下不断思考和理解的过程。
2.强调学生的情感价值意义实现。
新课改提出的三维课程目标的第三点,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鼓励的就是教师和教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价值观的树立,这种内化的学习动机就是为了保证教学成功因素的内部条件。教学过程中的外因和内因对教学都具有重要作用,主导和主体作用相结合,才能实现真正的有效教学。
这种侧重于培养学生兴趣的教学目标,也在不断影响着差异性教学培养个性化学习主体的趋势,对于学生为人独立个体存在接受教育的自由性和个性化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并在将来影响教育本质的理论。
3.以信息技术为媒介的问题情境教学。
以农远工程为标志的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开展,是我国国家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标志,以图片、视频等多媒体为媒介的信息技术教育为传统教学在各个方面都做了很好的扩充,也为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情境导入,对于学生而言,更容易进入情境而对问题进行更好的思索和理解⑥。创设教学的问题情境,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思考问题。
当然,任何教学模式都不是万能的,问题情境教学法需要完整地设定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步骤,防止学习者因为学习动机和认知偏差而影响学习效率。
结语
无论是启发式教学,还是儒家倡导并实践的其他教学方法,经过两千多年的教育实践检验,沉淀下来的朴素教学理论依据依旧对当代教学方法产生很重要的影响。而且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模式不可能一成不变,儒家“仁”的核心思想体现在教学上的“有教无类”,表现的则是教育的社会本质。有着“仁”的核心思想,教学方法在实践上的表现才能让儒家教育思想对现代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有所启发。在继承这种思想的同时,及时反思并不断丰富和发展,促进当代教育的不断进步。
注释:
①贾顺仓.教学方法论语探源.新课程研究,2008.5(115).
②杨学良.先秦儒家的教学方法论.广州教育,1987.3(2).
③李如密.儒家教育理论及其现代价值.中华书局,2011.
④钟杨.传统儒家教学思想的三大特点.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9(9).
⑤贾历程.教学方法中儒家思想对现代课改的启示.社科纵横2012.9,VOL27.
⑥纪相臣.先秦儒家教学中的问答法.河北师院学报,1994(1).
参考文献:
[1]贾顺仓.教学方法论语探源.新课程研究,2008.5(115).
[2]贾历程.教学方法中儒家思想对现代课改的启示.社科纵横,2012.9,VOL27.
[3]钟杨.统儒家教学思想的三大特点.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9(9).
[4]杨学良.先秦儒家的教学方法论.广州教育,1987.3(2).
关键词:儒家文化;数字广告;传播途径
杨善群在《孙子评传》中提及孔子与朝鲜、日本乃至西方国家的关系;李启谦、姜林祥主编的《孔子思想与当代社会》中论述了孔子思想对国内外的影响;姜林祥的《儒学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分析了孔子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历程与所产生的影响,资料较翔实,分析到位;崔英辰的《韩国儒学思想研究》被称为“系统研究韩国儒学思想发展的扛鼎之作”,不仅对孔子儒学的思想本质有所分析,而且重点对孔子文化在韩国的发展进行详细论述;韩国儒学者柳承国在《韩国儒学与现代精神》中探究韩国儒学思想形成的渊源、韩国儒学的特性与社会功能及韩国思想的现展等。这些研究成果一方面便于人们了解儒学的海外传播状况;另一方面为当前研究孔子文化怎样走向世界提供了历史依据。儒家文化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其对东亚诸国文化的影响有目共睹。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的蔡方鹿教授通过考察儒家文化在中、日、韩交流与发展的历史指出,儒家文化作为东方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主导了起源国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对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法国孔子文化研究在欧洲具有重要的地位,法国著名汉学家沙畹翻译了《史记》,并对《礼记》《周礼》等颇有研究。他曾来华周游齐鲁故地,瞻仰了孔孟庙堂,凭吊了太史公陵墓。德国一些学者也对孔子文化研究兴趣浓厚,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几位著名的汉学家卫礼贤、佛尔克、福兰阁等所研究的中国哲学史都包含孔子思想。1964年,德国出版了施唐格翻译的《论语》。此外,德国大学选读课中有《孟子》。英国学者和学术界对中国问题的研究也比较活跃,牛津大学偏重于中国古典文献的研究,公共课科目为《左传》《孟子》中的篇章,选修课为《孝经》和唐宋传奇等,诗词主要讲《诗经》和唐诗。此外,英国还有讲授中国文化史等方面的专著,这些著作也涉及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的内容。在美国,除了传教士热心于翻译和传播孔子文化以外,政府和很多学者也对儒家文化在世界文化发展与传播中的地位达成了共识,充分肯定了儒家文化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和儒学的现代价值。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在各领域的传播,是当今国内研究者需要站在一定高度审视和思考的重要研究课题,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一、儒家文化的传承
儒家“天人合一”世界观的传承。中国人一直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世界观,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敬畏和保护自然。“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儒家思想提倡由家庭之爱推及社会之爱、天下之爱直至对世间万物之爱。贯穿仁的精神的儒家思想具有生生不息的生机活力,贯穿于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使人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礼”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该思想在当今中国对外策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儒家文化在数字广告中的传承意义深远。其一,通过系统研究数字广告语言、传播渠道和传播策略的创新方式,以儒家文化为源泉,根据历史变迁打造当前社会所需的广告风格和特点。其二,以儒家文化为创作背景,为中国创意产业经济发展模式提供参考,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广告领域的理论建设,积累创意产业的发展经验,为我国数字广告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优秀范本,这对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二、儒家文化思想价值导向
在传播学、广告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的指导下,以儒家思想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成员养成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内在品质和行为习惯,积极继承儒家思想重德行、重社会规范的理念和思想,与时代接轨。通过数字广告的有力传播,使民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一心。儒家文化在数字广告中的应用价值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开展儒家文化与数字广告产业的研究,既符合党和国家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精神的要求,又增强了广告传播的艺术性和文化性。其二,儒家文化通过数字广告的广泛传播,拓展了中国文化的传播途径,培养了人们的人文情怀。其三,中国文化对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提升我国的文化影响力。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应该坚守我国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便是儒家文化的思想价值导向。
三、数字广告的传播途径
数字媒介促使广告界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现象。其一,广告传播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改变。如,网络广告使用电脑制作,通过互联网在线传播的方式各类广告,向全球范围输送图像和文本。网络广告把文字、动画、视频等结合在一起,表现形式多样化,并且功能完备,受众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评论、进行互动等,极易被具有趣味性的广告吸引。其二,数字技术促成的互动广告,可以使目标客户与生产商实时互动,产生一对一的营销效果。目前,基于数字技术的手机电影、手机电视、手机动漫、手机音乐等艺术形式十分常见。数字广告在网络媒体发展背景下形成了手机广告、游戏植入式广告、富媒体广告、网络广告等形式。其中,网络数字广告还包含关键词搜索广告、横幅广告、分类广告、富媒体广告、赞助式广告和电子邮件广告等形式。数字广告通过应用多媒体制作技术,对文字、图片进行编排、嵌入,最终形成数字广告传播文件,使儒家文化的传播途径越来越多。
四、儒家文化在数字广告中应用的具体策略
我国中央电视台通过公益广告宣传以诚实守信、尊老爱幼、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等核心思想为主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使广告传播取得了可视性、科学性、有效性的效果。商业数字广告紧跟时代需求,传播效果不错。如,五粮液的数字广告在中央电视台播映后,给人们留下了唯美的深刻印象。该广告选择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纸扇、竹筏、水车等,再现了酿造五粮液的工艺,传达了如梦似幻、充满诗情的广告画面。广告中突出了青山碧水、翠竹林海、青衣飘飘、唯美柔和的古典之美,荧幕上的片片竹叶仿佛透出醇厚的酒香,突出了五粮液的回味悠长,更蕴藏着中华数千年的酒文化。这则数字广告以人、情、景三者交融的方式体现出儒家文化中的礼让、和谐精神,更凸显了酿酒的精湛工艺。日本近年来重视旅游经济的发展,所拍摄制作的旅游宣传片中包含了浓郁的日本文化,如相扑、富士山、佛寺、北海道等,拍摄取景极具传统特色,配以轻快的音乐节奏和编舞,展现日本的旅游资源,以此提升日本的形象,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日本旅游宣传片中体现出了日本文化深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如中国的碑刻、建筑、园林、民间艺术等都是儒家文化的物质载体。很多国家利用各种渠道宣传极具代表性的旅游资源,如通过数字化影像传播,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如,一些东南亚国家以本国文化为数字广告的创作根基,进行数字化广告创作与传播。我国文化复兴之路任重而道远。我国数字广告传播者需要仔细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表现,从价值观念、艺术审美、、风俗习惯、语言符号和法律制度六个方面,深刻而透彻地阐释文化因素对数字广告传播的影响,立足于儒家文化特征,对本土性和国际化进行考量,总结出独特的中国数字广告传播策略,不断创作出含有儒家文化的数字广告,并促进其在全世界的传播,以提升我国的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丁成际.论儒家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与相通.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2]刘舒.儒家文化与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中国化研究.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3]徐惠.社会转型视域中儒家文化及其当代价值.新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范晓雪.儒家修身思想与高校文化育人关系的研究.北京化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5]吴南.儒家文化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6]史永亮.中国国家形象广告片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7]廖秉宜.大数据时代数字广告产业的发展模式与战略.广告大观(理论版),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