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话剧表演艺术概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戏曲 话剧 虚拟性 参与性 表演基础训练
焦菊隐先生曾经说过:“话剧要向戏曲学习……”不是学习它单纯的形式,或是某种单纯的手法,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运用这些形式和手法的原则。话剧表演艺术是一门综合的舞台艺术,其特点是很通俗和生活化的,让观众在剧场这个假定的环境中能够被演员生活化的表演所打动,去相信他们所看到的表演,通过舞台上丰富的戏剧元素来帮助表演者更好地完成表演。但是我们都知道,戏曲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时,除了身上的行头和化妆外,场景上几乎是没有任何布景的,简单的一桌二椅就可以表现舞台上任何的场景,所以相比较而言,戏曲能够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弥补舞台布景的单调,这就很容易让我们清楚地分析出演员的表演功力是何等的出彩,功夫是何等的高深,只有戏曲演员才真的算是符合“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种说法。
戏曲表演的“唱、念、做、打”处处彰显美的意境,每一个动作都是生活的提炼,规规矩矩不能有半点差池,老票友老戏迷们不用眼睛看光用耳朵听就知道哪个地方应该有什么样的活儿,所以有些人想改变戏曲的样式和风格是很不切实际的。因为戏曲的审美意境在人的心目中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鉴赏力,而这种艺术鉴赏力的形成完全是戏曲精华的凝聚,千百年来中国戏曲以它独特的形式存活在艺术长河中,光看戏曲的服装和化妆就能了解为什么要坚持戏曲的样式。现在的戏曲还保留着它自己的原貌,这种经历了历史的洗礼和文化的变迁仍然能够有它自己生存的空间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就是因为它太完美了,它有足够的能力去体现自己的价值。但是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很多艺术形式和风格都会根据不同的时代做出不同的调整,才能真正地存活和发展。焦菊隐先生说过的那几句话,真正意思是话剧要向戏曲学习它的这种提炼生活的精神,话剧演员们要根据不同的话剧表演内容采用戏曲的表演方法,比如说戏曲演员可以用一根棍子表现出不同的道具,它既可做船桨也可作拐杖,还能表现不同的身份特征。但是话剧演员要通过生活化的舞台布景来向观众传达现实生活,如果表现的是一户人家,屋里的摆设要一应俱全,比如桌子凳子,锅碗瓢盆;如果要表现的是一个农家小院那就会更加地丰富,比如院子里应该存放一些农副产品,牲畜的窝棚,还有一些动物的叫声,这样才能使观众相信这是生活的再现,才愿意相信演员的表演。所以,话剧要向戏曲学习这种很自由的时空转换、虚拟的舞台布景,而不是被话剧那种固定的模式所束缚,因为这会使话剧的发展空间更广阔,上升的空间更大。
戏曲演员在表演上也是达到了提炼生活、去芜存菁的特点,比如戏曲演员的眼神,在一本关于梅派大师梅兰芳先生的表演方面的书刊里,用胶片的形式展示出几十种梅兰芳先生的眼神,不同角度、不同内涵,让我们惊叹这位表演大师 精湛的演技,就单纯这几十种眼神就够我们钻研的,话剧演员同样也需要这样的表演基本功。我们有些演员却在舞台上不去认真地体会人物性格,不去体会此时人物的心理特征和相应作出什么样的反应,不注重表演基本功的训练。如果眼神有交流了这个戏也就有看头了,说白了只要敢用眼睛看对方用眼睛去和对方交流也就抓住了表演方面的特点,也是最直接的交流。我们真的应该对着镜子多做这样的练习,多学习和观看一些经典的戏曲剧目,在之后的交流表演练习或者是排演大戏时加强对基本功的训练。所以,话剧要向戏曲学习它的这些基本功,正如那句古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戏曲表演技术丰富多彩,还有着高超的技巧性和多种多样性,话剧当然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去向戏曲学习了。
戏曲演出最具重要性的一个原则就是:演员敢于大胆地与观众进行交流,而不是像斯氏体系那样“当中孤独”,这就为话剧演员提出了一个向戏曲学习的方法。本来在舞台上的就是假定的东西,话剧演员学习了斯氏体系后就有“第四堵墙”,害怕观众认为自己的表演是虚假的,不真实的,所以就力争要表现生活,在舞台上还原生活,把生活的场景搬到舞台上,即使是要求与观众交流的时候也不敢有太多的停顿,害怕观众因此而跳出戏去,这样就不能认真完整地看完整场演出,避免演出受到任何的干扰。记得我们在话剧院观看《秋天里的二人转》时,演员本身是演员,有点儿戏中戏的感觉,两个人在一起搭档唱二人转时都是面向观众的,因为二人转演员表演时都是与观众互相交流甚至有时为了剧情的需要而走下台去,与观众近距离接触,这样能够获得很好的演出效果观众也容易接受。在这部话剧中,演员大胆地向戏曲学习,使用这样的与观众面对面的表演方法,不但使东北的观众产生亲切感而且也没有让观众感觉跳戏,没有让观众觉得演员的表演是虚假的――虽然在认识上明知道这是虚假的,我觉得应该叫形势假但是内容不假。斯氏体系和布氏体系都是要与观众产生明显的距离,认为这样会使演员的表演很投入,使观众在看表演时更容易相信戏的真实性,这就与中国戏曲有明显的区别。我们比较一下这三大表演体系就会清楚地发现:中国戏曲虽然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和著作,但是千百年来形成的表演方法和形式已经赋予这个剧种区别于其他表演体系的特质,它是独树一帜的,它是精彩和丰富的。所以,话剧要向戏曲学习它的这种演出环境,与观众交相呼应,使这种观演气氛更加地热烈,加强观众的参与性,台上台下共同创造出一个好的演出环境。
话剧要向戏曲多吸收和借鉴一些东西,适当地夸张舞台动作和放慢一些节奏,加上适当的停顿,以便让观众看清楚动作理解演员的表演,打破陈旧表演方法的束缚,加强艺术感染力。话剧是以演员对白为主要特点的综合的舞台艺术,艺术不抽象但是带有抽象性,也就是说艺术是能够让人看得见摸得着的,但是它的表现形式是具有抽象性的,恰巧我们的戏曲都包含着这些特点,所以话剧向戏曲学习是任重而道远的,要使话剧重塑辉煌这也是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焦菊隐,《关于话剧汲取戏曲表演手法问题》,《焦菊隐文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
[2]路应昆,《戏曲艺术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
[3]谭霈生,《论戏剧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
一、儿童剧的含义和特点
儿童剧是适合儿童欣赏的诸多剧种(包括话剧、歌剧、舞剧、歌舞剧、戏曲)的剧目统称,包括以儿童为主要受众的电影、电视剧、广播剧、舞台剧。从广义上讲,儿童电影、电视剧中还应包括儿童最喜欢的动画片。儿童剧可取材于现实社会生活,也可以取材于童话、神话。通过儿童剧培育儿童,提高他们的素质,给予他们娱乐,点燃他们的想象力,让孩子在这种艺术表演的形式中学会思考、学会生活。
二、儿童剧的娱乐作用
1.儿童剧可以带给孩子快乐,满足儿童娱乐的愿望
在儿童剧场里,孩子的笑声俯拾皆是,创作者借着剧情与技术,引领孩子们的情感自然流露,情绪得到发泄,想象力也得以发挥。这些愉快的经验,对培养儿童健康活泼的人格是相当重要的。
2.培养孩子的幽默感
滑稽、幽默是儿童剧的基本要素之一。幽默是智慧的火花,是心态开放的表现,儿童受儿童剧的耳濡目染,就算学不会创造幽默,至少也可以学会了欣赏幽默。幽默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应对生活中和学习中的压力与痛苦,它在促进儿童创新思维的发展中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幽默的孩子往往比较快活、聪明,能较轻松地完成学业,甚至拥有一个乐天、愉悦的人生。因此,幽默感能促进儿童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三、儿童剧的教育作用
除了娱乐性外,具备教育性的功能与价值在儿童剧场的传达上也是非常重要的,但也常常被忽略或扭曲。一出好的儿童剧并不是要去讨观众的掌声或笑闹,也不是要以人多或制作大堆的华丽布景取胜;虽然儿童剧的主要对象是儿童,但也一样可以是呈现真、善、美、爱的精彩精致演出,更可以结合社会现实现象引领孩子们作积极性的思考与讨论。当戏落幕时,留给观众的除了是愉快的经验外,也应该具有更深一层的内涵,就是一种能够省视自身并关怀周遭的人格启示。教育性又包括以下几方面:
1.情绪的疏通及自我的展现
我们时常听到大人们在教训小孩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有耳无口,有规有矩等等。这显示了儿童的情绪目前仍被大多数成人所漠视,他们几乎没有生气或不高兴的权利,也很少有高兴时得以手舞足蹈的自由,做任何事总得在大人严厉眼神的监视下进行,致使原本应该活泼天真、充满想象力与行动力的儿童,被迫强颜欢笑迎合成人或正襟危坐故作乖巧。
然而,若透过创造性肢体活动或故事扮演等戏剧活动的进行,儿童便可以舒展平常积存已久的内外在压力,并可以在活动中实现平常所被禁止的童趣行为或天马行空的梦想,进而由此获得心理上的平衡,逐渐肯定自我,撇开恐惧与畏缩的藩篱。
2.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1)观察
观察在儿童剧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仔细敏锐的观察。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能从这个扮演中认知到将来的社会角色,认知到人际关系的互动,可是在扮演中没有被限制,也不是被要求的,不是自发性的。儿童剧就是这样,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表演者,天生的艺术家,幼儿的各种表演,都充满了童真之美。
(2)模仿
透过观察才能模仿。孩子们通过观察爸爸的口头禅、妈妈的习惯动作才能进行“过家家”,才能扮演好相应的角色。同样,儿童通过这些艺术活动,表现了心灵美、自然美,创造了美的形象,创造性的表现了美,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3)想象
孩子们善于想象。他们能够从一个洋娃娃的身上想象出许许多多的事情来,而且一边玩儿一边说。
(4)创造并且进入异想天开的虚拟情境
在平日中,孩子们被现实限制的想象空间得以获得充分的发挥。儿童由此被激发出源源不断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以摆脱那些明显的单一思考模式和一成不变的规律。
3.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独立思考、判断能力
儿童剧本身具有群体性,每一环节都必须由每个参与的孩子共同完成。现在社会中,基本每个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可能在家里是六个家长围绕着一个小孩,它们不需要“爱”,也不需要“等”,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注意到还有别人。而在儿童剧中,孩子必须学着与人协调、善待别人,尊重别人,并且适时地表达自己,具备合作精神。良好的兴趣使幼儿在一种轻松和娱乐的心境中完成自己所感兴趣的事。要珍视孩子的好奇心,让幼儿感觉到与人合作是一件有趣的事,激发幼儿想尝试与人合作的欲望。然而,在带领孩子进行儿童戏剧活动之前,身为指导者,也必须先开放自己,尽可能地从孩子的角度来看活动,抛开平时拘束的自己的面具,真心诚意地陪孩子们抓狂一下,因为只有在这样无拘无束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将身心灵溶入游戏活动中,去看孩子们在做什么、去听孩子们在说什么、去感受孩子们需要什么,与孩子们合二为一,成为无话不说的好朋友,避免落入成人版的模式,这样儿童戏剧活动的才能得到完整而完全的发挥。
4.培养儿童自主自立
现代儿童的最大特性就是:极度幸福,却极度缺乏幸福感,每部儿童剧都有一个教育主题,但是这里的教育并不厚重,不是说教。如童话剧《蛀牙虫流浪记》是大多数孩子的启蒙戏,讲的是一个不爱刷牙的孩子和两只蛀牙虫的故事,整个舞台就是一个大大的嘴巴,两只蛀牙虫的家,他们在里面敲敲打打盖房子,最后孩子听了妈妈的话去看牙医,蛀牙虫被“赶”了出来,划着小船去流浪,就是告诉孩子们蚜虫对我们的伤害,提醒他们刷牙是非常重要的。家长们说:“平时他们怎么也不愿意刷牙,可是看儿童剧以后,有的孩子一天刷好几遍。有的儿童还时刻提醒其他人要早晚刷牙。”其实随着时代进步,现如今孩子们的思想比我们想的要成熟的多,要将孩子看成一个自主自立的完整世界,而不是成人居高临下的眼里的孩子的世界。
5.使幼儿增强了自信,敢于表现自己
幼儿模仿能力很强,在他们的眼里,家长、老师的形象非常的高大,无所不能,成人的一举一动是幼儿学习的直接榜样。因此要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就是要为他们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困难面前必须冷静,勇敢。以自己的情绪感染幼儿,让幼儿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孩子的未来就是人类的未来,为了孩子的未来、人类的未来,我们应当尝试从孩子的角度和孩子的喜好看齐。父母最好和孩子一起进入剧场,建立一种文化氛围,也建立父母与孩子互动的桥梁。让儿童剧成为儿童和成人共享的一门舞台艺术。所以我们有责任为下一代提供丰厚的精神食粮,相信在极度文明的当今社会,独具魅力的儿童剧将会越来越受到儿童和成人的欢迎。
参考文献:
[1]叶涛,张马力.话剧表演艺术概论[M].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24-25.
[2]高字民.浅谈戏曲进校园[J].当代戏剧,2009(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