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纺织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从狂飙到轮番涨停
紧跟大盘走势,化纤板块在震荡中不断抬升,而最近一段时间,稍有利好消息的风吹草动,都演变为板块的股价飙升,上演了化纤类上市公司轮番涨停的好戏。
年中,化纤板块已经显示出惊人的飙涨能力。根据WIND数据统计,7月1日~8月10日。申银万国二级行业分类中,化学纤维制造业以30.62%的涨幅(算术平均)居众行业之首;而澳洋科技、华蜂氨纶和山东海龙三只化纤类个股更是出现在7月以来沪深两市涨幅榜前20名,分别上扬了82.79%、78.28%和65.5%,居第5、7和16位。
证券分析师认为,产业复苏在望是拉动化纤板块本轮上涨的最主要原因,进入6月份以来,纺织品、化纤量价齐升,其中6月化纤产量同比增长10.57%,而粘胶短纤、涤纶、氨纶价格上涨明显,有超过半数的化纤企业扭亏为盈。山东海龙、澳洋科技和华峰氨纶更是凭借着近期化纤价格大幅度回升之机,成功地从一季度亏损转为半年度盈利,让市场刮目相看。
10月20日起,封盘概念的诞生刺激了化纤板块全面看涨,一时间成为场内的热点。商务部最新公告,公布对原产于欧美等地区的化纤产品征收最高36.2%的保证金,14家外企如巴斯夫、霍尼韦尔以及帝斯曼等著名化工公司都将执行新的反倾销税率。商务部这一消息可谓及时雨。此消息一出,锦纶切片厂家就作出表态,80%以上的供应商都已封盘,市场对于此类化纤产品价格上涨预期强烈,二级市场上,以美达股份为首的化纤股应运而起,至此,封盘概念股新鲜出炉,10月20日,美达股份、德美化工、联合化工等化纤股均以强势涨停收盘。
11月3日,中国石油和化工协会报告称,9月份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实现总产值创今年以来新高,结束了自去年底以来连续9个月负增长局面。受这一消息刺激,当天美达股份、神马实业和南京化纤涨停,化纤股普涨。
据三季报数据显示,化纤板块今年前三季扭亏为盈,盈利8.73亿元,盈利能力显著恢复。海通证券研究报告认为,随着全球经济继续复苏,纺织服装的需求特别是出口需求的恢复将带动化纤行业。同时,全球棉花种植面积减少对其替代品化纤来说依然是重要的利好因素。
氨纶火爆
进入11月以来,氨纶板块个股表现非常抢眼。11月3日,行业龙头华峰氨纶在尾盘时强势封于涨停,第二天继续高开高走并最终封于涨停。业内人士指出,氨纶板块的集体走强主要是由于盈利预期好转,由于股价更多是提前反应预期,随着下游回暖,市场预期氨纶产品价格将继续提升,相关上市公司业绩也将得到提升。
广发证券认为,氨纶行业景气上行周期已经来临。他们的研究报告指出,通过对2001~2009年氨纶行业景气周期分析,由于2010年氨纶行业新增有效产能仅为1.9万吨、目前行业开工率已保持满负荷,2008年和2009年需求基数较低、出口需求正在逐步好转,新建1条1万吨氨纶线投资额高达4亿元,建设周期长达1.5年,因此判断此轮氨纶景气上行周期已来临,氨纶景气度可看至明年全年。申万也在四季度投资策略中指出,氨纶行业景气度没有粘胶恢复得明显,还处于复苏初级阶段,四季度成本压力不大,需要关注下游的复苏情况以及出口量的变化,等待出口复苏带来景气回升。
一位研究员指出,氨纶今明两年的产能投放较少,下游回暖后氨纶产品价格有望继续提升,加上氨纶上游原料价格保持相对低位,主要氨纶上市公司业绩环比实现提升,市场预期促使氨纶板块集体走强。
三季报显示,华峰氨纶、烟台氨纶、友利控股三家公司均得到机构增持。其中,友利控股三家基金新进合计1988.33万股,占流通股的比例为6.68%,而上期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中无机构投资者;华峰氨纶三季度末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中两家基金合计持股1979.24万股,而上期仅有一家基金持股1677.04万股。烟台氨纶的三季报显示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中有8只基金,合计持股1368.88万股,占流通股的比例为13.76%,其中有两只社保基金和两只易方达旗下基金,而半年报时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中10只基金仅合计持股793.45万股。国金证券分析认为,氨纶产品价格在7-8月份有一波较快的上涨,而三季报显示氨纶公司业绩环比的确出现了大幅好转。这或许是机构增持氨纶股的原因。未来只要市场预期和市场流动性继续保持的话,行业趋势就不会改变。
盈利回升
虽然利好消息刺激之下,化纤个股表现热闹,精彩纷呈,而能真正制造看好空间、带动行情较长时间向好轮动的还是上市公司最核心的能力――盈利。盈利能力的最终确认使得化纤个股上涨时底气十足。
据三季报数据显示,化纤板块今年前三季扭亏为盈,盈利8.73亿元,盈利能力显著恢复。海通证券研究报告认为。随着全球经济继续复苏,纺织服装的需求特别是出口需求的恢复将带动化纤行业。同时,全球棉花种植面积减少对其替代品化纤来说依然是重要的利好因素。
海关总署9月的出口数据显示,9月单月,纺织纱线及织物出口同比下降4.62%,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同比下降8.11%,同比降幅大幅收窄。这一出口数据超出预期,在目前全球经济逐渐复苏的背景下,可以看出,出口好转的势头将得到延续。纺织行业出口的好转无疑助推化纤行业向好发展,部分小品种化纤价格可能将继续上涨。
封盘的举动让投资者再次清楚地意识到,化纤板块已经开始逐渐转好。据公开的数据显示,今年1-8月份,化纤行业收入、利润和毛利率等指标都显著回升,其中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25%,毛利率也上升至15.2%,与2006年11月份和2007年2月份的水平比肩。
与此同时,化纤行业的三季报也为投资者平添信心。化纤业三季报业绩环比大幅好转,粘胶短纤企业回升最明显。粘胶短纤三季度毛利率恢复到20%以上,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均实现正增长。氨纶业还处于复苏初级阶段。
此外,随着发达国家经济触底回暖不断得到确认,作为纺织服装的出口大国,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将有利于我国纺织品出口,从而拉动对化纤产品的需求。
需求增长空间可期
对于棉价高企、全球经济回暖所带来的国内外需求增长的预期,使化纤个股受到市场追捧。
就在年初,受金融危机影响。粘胶短纤的价格还在成本线附近,以至于企业缺乏生产的积极性,开工率非常低。
数据显示,除南京化纤外,其余粘胶公司一季度均产生亏损,业绩同比大幅下滑。但从3月份开始,粘胶短纤的价格进入上升通道,到6月份已上涨至16000元/吨。由于产品价格上涨,粘胶企业的开工率开始上升,3月份产量为12.9万吨,而1、2月份的产量在10万吨以下。近期的产品价格更是涨升至17000元/吨附近。
粘胶价格上涨很大程度上是拜棉花价格疯涨所赐。粘胶纤维的化学组成、热学性质、密度、染色性与棉相似,对棉花有很强的替代效应,棉花价格上涨能够带动粘胶短纤价格上涨。去年年底棉花价格跌至谷底,今年以来除8月份出现了大约一个月小幅回调外,基本处于上涨过程中,最近的一波上涨从9月份开始启动。目前的现货价格在14200元,吨以上,年初时仅有12000元,吨左右。
据美国农业部预测,我国2009-2010年度棉花种植面积在上一年下降4%后再下滑9%。考虑到单产的上升,产量预计下滑8%至719万吨。所以,未来棉花价格进一步涨升,从而牵引着粘胶纤维的价格涨升,故预计粘胶价格有望上涨至18000-19000元/吨,从而使得粘胶价格与成本的价差扩大280元/吨,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今年以来,服装纺织业在出口退税、出口转内销等政策的强有力的扶持下,相关企业盈利表现良好。随着宏观经济的进一步复苏,纺织业将继续维持复苏状态,并有效带动上游化纤行业需求的增长。
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服装品销售额增长幅度已达到18%,高于同期总商品销售额的增速,而在经济环境不景气的大背景下,服装鞋帽内销效果显著,有效推动了服装纺织业的持续复苏,并成功带动下游化纤产品需求的稳步增长。
同时,由于盛夏已经过半,秋冬季节即将来临,促使纺织企业生产热情提升,从而对化纤原料采购量与采购价格有所刺激,同时,生产企业的低库存也将进一步增强化纤产品价格的竞争力。另外,由于国际油价的持续上扬,致使化纤品成本上扬,同时在市场供给方面,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将进一步推升化纤产品价格,所以,部分化纤产品价格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有赖行业行情可持续
2008年的艰难行情发生时,谁也不敢乐观估计化纤走出最困难时期的时间要多长,中国化纤行业协会会长郑植艺就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2009年化纤行业将进入深度调整期,调整时间将会比较长。
1-2月份,行业还深陷在严重亏损的泥淖中。3月份开始,行情出现明显好转。据化纤协会经济运行分析显示,2009年上半年,化纤全部品种开工率比去年四季度有所好转,特别是春节后企业开工率提升较快,化纤企业库存经过去年底的消化已降至较低水平,又由于原油价格上涨,推动大部分合纤产品呈上涨趋势,市场“买涨不买跌”,且下游需求有所恢复,因此化纤行业开工率提高,特别是二季度,各行业开工率已达较高水平。1-5月,化纤行业平均产销率超过100%,为100.27%,同比提高2.08个百分点。其中涤纶长丝和涤纶短纤的产销率在98%~99%之间,其他主要品种产销率均超过100%。产销率提高幅度最大的是粘胶长丝和粘胶短纤,同比分别提高了19.58和14.59个百分点,由此也能看出,今年上半年粘胶纤维市场非常好。
但是,在资本市场,已经行情好转的化纤板块并没有立即显现效应,到年中,化纤板块的表现还略显沉寂,涨幅低于大盘同期涨幅,到三季报陆续公布,在亮丽的业绩推动下,行情开始爆发,并进入集体疯狂,一直高热不断。
资本市场固然有着自身的操作规律,但是化纤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要吸引投资目光,还有赖于整个化纤行业的良好发展。化纤行业常常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形,一旦行情好转就有资本快速进入,短时间内出现产能过剩、恶性竞争,继而行情恶化。产业升级、调整结构保持可持续发展是化纤行业面临的头等难题。
未来5到10年以内,内外形势将逼得企业不得不采取减碳行动。与其“被动挨打”,不如像美国般“先发制人”。
在低碳与纺织的结合中,“纺织”是核心,“低碳”只是一个修饰词,是定语。因此,在如何利用低碳潮流打造企业新的核心竞争力方面,立足行业应该是基础,是本源。
“低碳产业链”未形成
当今,“绿色经济”以席卷全球之势令世人侧目,不仅已成为美欧日未来的经济引擎,而且也以全球价值链“新王牌”之姿占领国际市场竞争制高点。作为发达国家设立的“游戏规则”,“绿色经济”规则甚至价值观下,“碳关税”等各项“围堵中国纺织业”的措施应运而生。对此,业界已别无选择,唯有拿“低碳减排”这个“瘦身容器”来衡量自身。
在此环境下,“低碳经济”、“低碳城市”、“低碳生活”、“低碳发展”、“低碳技术”等一系列新概念、新名词产生了。
“纺织服装企业对国内外特别是国际市场、政策动向跟踪不及时,再加上对行业技术并不了解,就很难形成一个合理的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的产业链条。”长期专注纺织业节能减排的北京众仁智杰公司总经理刘广喜认为。
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纺织业能耗大约为4.84吨标煤/吨纤维。其中,服装行业为1.05吨标煤/吨纤维,织造行业为0.95吨标煤/吨纤维左右,印染行业能耗在2.5~3.2吨标煤/吨之间,约占全行业能耗的58.7%。
不少企业热衷炒作概念,真正对“低碳纺织”有深入理解和作为的少。例如,企业往往只关注能耗的水平,只注意完成节能报告并通过验收,而对企业整体运营的“低碳性”缺乏规划和行动,这导致减碳在细致性和彻底性上不达标。其实,在完成节能减排项目后,还有更为重要的工作要做,那就是――诊断。这种诊断既包括原材料的采购,也包括生产的关键环节以及相应的数据收集等。
收益VS成本减碳非负担
面对“碳标准”可以毫不掩饰地在国际贸易准入中使用的情况,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徐文英将“符合生态环保意见资源综合利用的特种天然纤维纱线、织物的生产”列为棉纺织振兴的四大重点之一。
其实在好几年前,纺织服装界就已叫响“环保”和“低碳”的口号,许多服装设计师也喜欢在设计中加入环保元素。然而,从产业链和行业的角度来讲,真正的低碳化运作风潮和案例没有形成。直到2009年,服装业一批“有识之士”,像李宁、左岸等开始将低碳服装作为一个产业去经营运作,服装业才开始真正进入“低碳时代”。
然而,“低碳时代”的低碳运营,作为生意,首要的是考虑投入产出。“节能减排有点难,难在成本可知收益难料哪!”有服装企业感叹。许多企业对低碳可谓是“望尘莫及”。
“有75%的减排可以通过非技术措施或现有成熟技术实现,25%的减排潜力成本为零,甚至为负。”麦肯锡(McKinsey)的研究表明,在已经的200多种低碳技术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技术是“负成本”的,也就是说,采用这些技术的收益,大于投入。
节能减排可说是成本收回最快的投资。“企业老总们应该转变观念,有较好的超前意识,发展低碳事业并不是企业的负担,也不是企业的成本,而是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支撑力和竞争力所在。”有专家表示。
其实,国际上早就有了评估纺织服装产品环保性能的标准,即环保纺织品标准100(Oeko-TexStandard100),它是一种具有领先地位的、独立的纺织品有害物质检验体系,通过对检验标准的不断开发,该标准已成为未来客观评估各类纺织产品人类生态学质量的一种综合全面的手段。由于Oeko-Tex标准覆盖了全球所有对纺织品的生态要求,因此Target、Walmart等国际大型采购商都已把Oeko-Tex环保纺织品标准列入其采购标准当中。
“低碳策略”的选择
在低碳之路上,有人为企业指出了三条路,一个是节能减排,一个是采用新能源,一个是采用碳捕获技术。对普通纺织服装企业而言,碳捕获技术比较复杂,投入也比较高,采用成本比较高。在新能源使用方面,由于设备的更新换代需要时间以及其他技术支持,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对企业而言,唯有节能减排。
“我们在碳排放的评估、监测体系的建设,包括信息及时有效的披露以及怎么跟市场规则进行较好联系等方面的能力偏弱。”业内人士指出,有条件的企业,应实施单位能耗限额标准,建立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并将所需能源分为基本用能和辅助用能,分别落实责任,制冷、制热、制汽、废水利用、污水处理等要派专人负责。“在纺织业比较集中的工业园以及产业集群等,要积极推行热点联产,实行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制度。”
【关键词】国际市场;挑战;应对策略
一、引言
根据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统计,截至2011年12月31日,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总数为80173家,而截止2012年上半年,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总数仅为69245家,在半年的时间里,就有超过10000家企业关停并转。
可见,纺织服装行业形势严峻的程度,有人甚至将纺织服装行业形容为进入“冰河时代”。透过这些数据的背后,我们要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其中非常重要的是国际市场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带来的挑战,这些挑战的叠加效应对原本就处在风尖浪口中的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来讲,可谓是雪上加霜。笔者结合自己在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实践经历及研究思考,从实证研究和企业经营的实战角度,分析国际市场的诸多挑战,探讨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在严峻的形势下应对国际市场挑战的思路和策略。
二、国际市场带来的挑战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市场特别是传统欧美市场、新兴市场以及东南亚国家,给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1.我国出口连续下挫,趋势不容乐观
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郑跃声司长表示,2012年上半年,我国对欧盟出口1630.6亿美元,同比下降0.8%,对欧盟的出口逐月下降。其中,对德国出口连续4个月下降;对法国出口连续3个月下降;对意大利出口更是从去年9月份起,连续10个月下降。中国出口在欧美日传统市场所占比重为42.1%,同比降低1.1个百分点。而对纺织服装而言,据海关统计,2011年上半年,我国纺织服装累计出口1117.4亿美元,较2010年同期增长25.76%;而2012年上半年,我国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1135.3亿美元,同比微增1.6%。增幅不仅明显放缓,而且大幅下降了24个百分点。对服装来讲,下半年通常会迎来一波出货高峰期,但从趋势上来讲,试图有大幅回升反弹亦是很难,我国纺织服装想要达到去年全年出口20%增长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2.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短期难以提振
2012年以来,欧洲消费市场受债务危机的拖累,欧元区消费信心指数连续下滑,需求减缓,不少企业甚至面临经营甚至生存危机。一些欧洲客户已将部分衣服的生产撤回本国或转移到罗马尼亚等周边国家。就连设计、生产高端服装品牌的意大利也开始恢复了低端代工生产,美国国内对恢复高端制造业重振经济和提高就业的呼声甚嚣尘上。这是十几年来从未有过的现象。美国经济虽然正在走向温和复苏的通道,但复苏之路仍面临多重难题,而新兴市场面临经济增速放缓和通胀的双重压力。《国家财经周刊》指出,美国芝加哥交易所集团(CME)经济学家萨曼莎·阿扎雷洛和布吕·帕特南在“金砖四国”研究报告中更是表示,巴西、俄罗斯等金砖四国的经济引擎正在瓦解,目前经济放缓的程度要比许多人预计的都更为严重,并有可能在2013年连续第三年经济增长放缓。总体上,全球主要经济体及新兴经济体均处于经济低迷或增长乏力的状况,短期难以提振。
3.东南亚国家抢占市场,订单转移加速
从2011年开始,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在欧盟、美国市场上所占份额出现了多年未见的下跌,在欧美商场里,越来越多来自越南、孟加拉、柬埔寨、印度、印尼等地的产品占据了中国产品原有的位置。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工人平均工资一般在100-150美元之间,而我国大多数地区的行业平均工资已在2000-3000元之间,不仅如此,欧美国家还给予这些国家关税优惠,导致使大量简单产品、棉织品订单流向劳动力低廉的这些东南亚及南亚国家的趋势愈发明显。法国南特人民银行近日的一份报告预测,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将在4年内赶上美国、5年内追平欧元区、7年内与日本持平。据业内人士估计,按目前的发展势头,五到十年间,中国的竞争优势很有可能被东南亚供应国赶上甚至超越。中国“廉价劳动力时代”已告终结,低成本竞争优势正在急剧散失。
综上,国际市场不论是从需求趋势上,还是国际产业分工转移上,都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在挑战中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成为我国数万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共同诉求。
三、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应对策略
面对国际市场带来的日趋严峻的挑战,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必须置身全球产业变革与调整的大背景中,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创新发展模式,构建新的竞争优势。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策略选择。
1.加强产品力建设,提升设和计研发能力
一个企业的竞争力,最终还是体现在产品力上。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首先必须加强产品的转型升级,以产品力来提升竞争力,主要途径有:
其一,提升设计能力,从OEM向ODM转变
培养自己高水准的设计力量,参与到产品的开发、贸易服务甚至物流环节,争取更大的话语权和盈利空间,实现从OEM向ODM转变是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提升产品力的必由之路。唯有如此,企业才能向价值链的高端进军,从而改变多年来在全球纺织服装贸易供应链中只赚取少量加工费的“小裁缝”地位。但绝大部分纺织服装出口企业过惯了以前那种短平快、赚钱快的日子,很多企业在设计力量上后续投入不足,导致设计能力薄弱。因此,转变思路,加大设计投入,努力向客人推荐符合流行时尚的系列或主题款式,不断提升客人采用推荐款式的比例,我们才能寻求新的出路。
事实上,2011年的中国服装零售平台呈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格局,除了淘宝网外,其他服装网购平台都遇到了大大小小的挑战,他们有三个痛点:流量、人才、品类。
流量问题在线下并不存在,线下店都开着街道两旁,有天然的人流,但网店刚出生的时候,是一个“盲店”,没有流量就没有销售。
纺织服装企业网销切入
淘宝崛起的2005~2007年是中国互联网的流量非常便宜的年代,电商作为重要的流量变现手段,并不受人注意。很长一段时间内,淘宝网获取一个注册并购买用户的成本一直没有超过20元。之后又出现了凡客,凡客使用“许多人看不懂的招数”做品牌、拿流量。为了求发展,凡客又做了V+服装零售平台。当时,流量尽管价格不断暴涨,但还是可以接受。而在2011年,随着新选手的涌入,市场变得拥挤不堪。扩品类的京东融资15亿美元,走秀网获得著名国际风投KPCB投资数千万美元;V+获得联创策源领投1亿美元,银泰百货获得线下巨头银泰投资数千万元……风险投资带来了繁荣,也带来了流量价格的暴涨。百度、新浪、好123、360、优酷等互联网生态企业轮番涨价,分众传媒的股价也借着电商的东风涨了1倍。此时,流量已经涨到了150元~180元一个注册并购买用户。这意味着新的平台必须从每个用户的购物中获得超过150元的利润,才能在流量上保本。
流量之外,是人才之痛。2011年的电商人才越来越贵,越来越浮躁。一个刚毕业有一年工作经验的青年可以漫天开价,高级别的人例如总监、项目带头人,更是贵上加贵。
此外,还有品类之痛。为了获得榨取流量价值,同时通过供应商账期缓解资金压力,各大电商网站都在扩品类,这意味着同质化竞争,也意味着价格战。新生的平台想找到一个高毛利率、高重复购买率的品类是多么艰难。服装自然成为众矢之的,大家都想在这里掘金,结果是富了卖铁锹的人。
与此同时,中国网购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到5%,对比美国的8%左右,市场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笔者认为,网络零售平台的机会仍然存在。即便做不到最大的,做一个差异化的小型品牌商城,也足够成为一家优秀的公司。原因在于,海量的服装产品云集有限的网络平台,于是产品会逐渐趋向同质化,而网购消费者的经验日益增加,眼光日趋挑剔。网购者开始更注重产品使用中的感性利益,不仅仅只是功能需求,而网络品牌就可以满足这种需求。于是出现了三种新的品牌形式:淘品牌、B2C自主品牌、传统品牌为网络打造专门品牌。淘品牌是指从淘宝平台成长起来的品牌,例如七格格。B2C自主品牌包括新崛起的淘宝的初刻、NOP等。传统品牌专门为网络打造的品牌如美邦服饰的AMPM等。
由于服饰产品是个性化产品,品牌的集中度相对较低,而市场又大得惊人。因此,服装零售领域可以容纳数量众多的品牌存在。而各个品牌的定位和风格,在各自的细分领域,都会拥有一定的市场,这就为网络品牌平台带来了机会。
将网络服饰品牌在市场定位上、差异化方面、个性特征方面进行基于用户的细分,先在某一个区域或在某一个人群中,在某个产品特点上,在某个心理需求方面,做到相对领先的位置,然后再吸引其他同类品牌,以“前店后厂”的模式发展,将会有一些机会。将杰克琼斯、时尚女装Only、以纯、探路者装在一个商场里是一个平台;将内衣品牌CK、G2000装在一个商场里是另一个平台。电商需要这种新的平台,有品质感,有强消费用户,有流量,有人才,但需要强调的是,只有强资本、强资源、强知识、强运营的“四强”团队才能做到。(来源:中国纺织网)
根据法国企业金融服务商科法斯预计,2010年经济复苏将继续,至2010年底世界经济将以一个“微倾‘L’曲线”的方式保持非常低速的增长。尽管如此,201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仍可望达到10%。内需可望带动经济增长,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能会接近零(尽管对于出口产品的增值税退税有所增加)。
科法斯的研究报告显示,由于中央政府将继续执行2009年成功的政策来刺激国内的消费,因此汽车、消费类电子产品和电器将保持持续的增长。除了这些行业外,医疗保健和制药行业也值得关注。
但科法斯也指出,由于特定的风险,某些行业需要密切关注。由于发展速度过快,工信部及国家发改委报告称,一些行业已经产能过剩,其中包括钢铁、水泥、煤基化学品、风力发电和平板玻璃。这些行业的投资大幅增加使得产能过剩问题变得更加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