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儒家思想的心得体会

儒家思想的心得体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儒家思想的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儒家思想的心得体会

儒家思想的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学思想政治课 融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的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而中学生是我国未来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都还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思想政治课是中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因此,认真贯彻落实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整个中学思想政治课过程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中学生,成为现在中学思想政治课的重点。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主要包括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1]。而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一般包括价值观教育、信仰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及道德教育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基本吻合。二者的有效融合是为了中学生更好地发展自我。

1.1使中学思想政治课具有导向性和时代性

中学思想政治课可以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如怎样才算爱国,如何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这些比较重大的问题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在当代中学生群体中,他们大多关注社会现实与时代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对国内外的时事也敢于发表个人的独特见解。但是如何才能帮助他们正确审视现实社会呢?实践告诉我们,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最佳选择。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正确发挥政治课对学生的价值导向功能,有利于他们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同时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今时代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结晶,因此,有利于教师准确回答学生的现实关切,以及时代的大是大非,从而让政治课充满活力。

1.2是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的保障

现在的青少年都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中学生的思想领悟和政治素养直接关系日后社会主义事业。而现在部分中学生的政治觉悟和素养还有待提高,在片面追求成绩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很多学生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为功名利禄,有的则受多样化社会思想的影响,对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等非常崇拜,甚至还有学生诽谤领导干部,流露出对政府和党的种种不满[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全国人民行动的思想基础,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上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然会提高他们的思想领悟和政治素养,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信仰,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他们的爱国热情,从而使他们的思想道德得到升华。

2.有效融入的策略

2.1确定明确目标

在初中政治课中融入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观念,从而提高他们的价值分析能力和选择能力,从而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3]。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有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敏锐性和自觉性,认真思考如何将二者有效融合。如在《政治生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公民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结合有关国际社会的知识加强他们对改革开放重要性的认识。

2.2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在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之后,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成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教学质量的环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丰富又抽象,如何在思想政治课上将它们有效转化为教学内容,让学生容易理解是对教师方法选择的重要考验。其实政治课上的好多道理都可以结合身边小事加以理解。因此,教师可以采取情境教学法,选取一些发生在学生周围的,且他们关注的文化或政治现象,作为课堂讨论的内容,让他们自主探究,提炼观点,同时教师进行针对性指导和评价。如事件中的打砸行为,其中心焦点是爱国主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说明该行为的可行性,让学生在探究讨论中得出结论,从而加强对爱国主义的理解。

3.结语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学思想政治课是时代的要求,是今后教育事业中要坚持的一件大事,因为它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思想素养,有利于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凝聚所有人的力量,更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韩震.始终坚持指导地位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1,25(12):125-129.

儒家思想的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八荣八耻学习心得

“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这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珠玑名言。从古到今,中华文明始终都是通过强烈的耻感意识来维系基本的文化价值。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项羽无颜愧见江东父老,所有这些铮铮傲骨都源自中国文化的耻感意识。

然而,在中国社会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我们民族文化传统中的耻感意识却在不断地受到腐蚀。热爱祖国与危害祖国之间,服务人民与背离人民之间,崇尚科学与愚昧无知之间,辛勤劳动与好逸恶劳之间,团结互助与损人利己之间,诚实守信与见利忘义之间,遵纪守法与违法乱纪之间,艰苦奋斗与骄奢逸之间,荣辱界限在很多人的思想深处悄悄地变得模糊起来。难怪有学者惊呼,当代中国社会最严重的价值危机是耻感意识的淡化和底线伦理的崩溃。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八荣八耻”为代表的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迅即引起整个社会深处的强烈共鸣,掀起了一波加快构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新浪潮。如果把依法治国的理念视为现代国家的执政之道,那么,对于有着悠久儒家道德传统的中国而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以德治国之举,更将为正在进行的改革攻坚夯实政治道德的基础。

法治还是德治,这似乎一直是专家学者们争论不休的话题。其实,无论是在儒家思想还是法家精髓中,都不难找到古代圣贤对于德与法辩证关系的精妙阐释。《孟子·离娄上》便有所言:“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又怎么能够脱离道德建设的轨道?

大到部分公职人员吃拿卡要甚至公然索贿丧失为官根本准则,医生收红包、开大处方导致医德蒙羞,学者学术腐败、为利益集团鼓呼玷污学者清誉,小到社会公德意识淡漠,奢靡逸之风盛行……纵观当下社会百姓关注的热点难点民生问题,无不与道德缺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于逾越社会道德底线的行为,政府当然可以出台法律法规加以刚性规范。但是,对于一些法律盲点灰色地带或者纯道德范畴问题,还需要道德的力量来约束公民的自我行为,顶住底线伦理崩溃的冲击。

儒家思想的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论语》是一部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书,值得我们认真阅读、仔细品味。孔子的教育思想是《论语》中最精华的部分,是一份珍贵的遗产。读后受益无穷。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读论语心得体会2020精选优秀范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教师读论语心得体会2020精选优秀范文1《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步语录体散文,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全书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首创语录之体,其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它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故千年来为论语作注者不尽其数,经典者也是层出不穷,而这些古代学者是用文言注文言,我们已经和传统的文言相去甚远,因此,只能舍远求近——通读一些近现代学者所注《论语》的佳作,在我看来,最为深刻的当属南怀瑾的《论语别裁》,稍为逊色则有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当然少不了热得如火朝天的《于丹心得》,这也可以作为一个大众化的版本来参照,除此之外,还有一本林语堂的《孔子的智慧》堪称经典,当然,这些都只是一些很好的参照版本,我们想深入到孔子思想里面,还是得亲身去品味《论语》那些古老的文字,还得亲身去体味孔子的箴言,亲自去领悟孔子的智慧。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粮仓)与乘田(管理牲畜)。他虽然生活贫苦,但好学上进善于取法他人,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出身贫且贱,一生生活艰辛,在他55岁那年,认定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可能在鲁国实现,于是开始周游列国,但是没有一个国家愿意接受其政治理想,他受到了一次次的拒绝,但他又一次次的振作,向下一个国家迈进,坚定不移的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直到20_年后,他才认识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回到故乡,从事教育活动和整理古籍,授徒讲学,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下移,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从孔子苦难与辉煌并行的一生,我认为可以从中学到孔子那种在求知上的永不满足,永远追求智慧的人生态度;还有他那种对自己信奉的价值体系的实现而作出的不懈努力和那誓不罢休的毅力。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有较大的影响。他认为一个教师,必须掌握学生在学习上常犯的四种心理表现,即广泛而不精、知识面过窄、把学习看得太容易和有畏难情绪。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给予帮助、补救。就是说,学生心理的差异性,决定了因材施教的必然性。在教学上,孔子还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互相启发,以收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间互相问对、讨论的情况。如子路、颜回和子夏就是这样做的。性率直而鲁莽的子路,出于对孔子的爱护,常常向孔子提出批评性的意见,孔子也很关心、爱护子路,对他的批评也能接受,当有的学生对子路不太尊重时,孔子对他们说:子路的学问是不错的,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但由于颜回从未对孔子提出过疑问和批评,孔子曾不满意地说过:颜回不是对我有所帮助的人,他对我的话没有不喜欢的。有一次,子夏引《诗经?卫风》上的诗句,向孔子请教:“‘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论语?八佾》意思是,《诗经》上说:有酒涡的脸笑得真美呀,黑白分明的眼睛流转得真叫人喜爱呀,洁白的底子上画着花卉呀。

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说: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画花。子夏接着进一步阐明说:那么,是不是礼乐的产生在仁义之后呢?孔子高兴地说:卜商呀,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进一步讨论《诗》了。孔子敢于承认比他小44岁的子夏在学问上对自己有启发,说明孔子能向被教育者学习的勇气,其精神可敬佩!治学方面,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

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纳包容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论语》中给我感触最深的。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在这个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孔子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他主张“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就强调教师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作为一名教师,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以较高的水平去完成自己的任务,努力教好自己的学生,向他们传授有用的知识,让他们有所发展。还应利用平时的休息时间来不断学习,来适应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在工作和学习中,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中,一种涵养一种自信让我感受到无比的充实和快乐。

教师读论语心得体会2020精选优秀范文2《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对话,让我明白了:要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和历史的价值!

老子是以“柔”为主的辩证法,孔子则是以“中”为基点,法家和兵家提倡“刚”,这是中国文化的三足。读了《论语》之后,我更欣赏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正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作为儒学经典读物《论语》可谓是把这一精神阐释的淋漓尽致。孔子曾说:“墨家兼爱,是无父也;扬子无我,是无君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句话虽有失偏颇,但是却让我明白了,只有把个人放在社会的伦理体系里面,个人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个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显。

对于整个东方的文化而言,孔子也许算是最特殊的存在。西方人总试图将儒学作为宗教理解,他们所看到的孔子是一位精神的偶像,也许,如果所有无法摆脱的精神制约都可以视为宗教的话,孔子确实是这样一种后果的直接缔造者。但实际上这种认识存在非常大的偏差。虔诚的教徒永远不能理解的是,在中国宗教始终不过是无数围绕“治世”而采取的手段之一,不会有一个帝王真的允许哪个宗教来控制他世俗的天下,所以也不会有哪个人怀着神圣的心情认真去探讨神存在的可能性。中国不会出现像文艺复兴那样的人性觉醒期,因为中国人的眼睛,从来没有片刻从人生活的世界移开到上帝的宇宙中去过。中国的哲学是彻头彻尾经世致用的哲学。“子不语”所表达的表象的敬畏之下实质则是漠不关心,以致所有“怪力乱神”在最初就驱逐出了研讨的范围,也使得在后世这种实用主义的风气经年不绝。

教师读论语心得体会2020精选优秀范文3听了黄部长关于论语的讲解后,真是受益匪浅,给我以心灵上的震撼!黄部长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但每个人理解的程度不同,感受也会有所不同,我的理解就是教导世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好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做人的起点就是要有一个乐观积极的心态,与人为善、修身养性,做好自我。

有同事问我《论语》2500多年前的经典语录,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我很斩钉截铁回复他!能“绝对能”他从如今人们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论语》,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我看到他举的例子,打的比方,他的经典妙句,真叫人折服。解读之精妙,文学功底之深厚,无不叫人连连称绝。

我决定去买一本养心、交友、处世、有利于工作的好书来苦心修读希望我们都有启迪和收获人的一生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磨难甚至有权财的诱惑,如何来面对生活给自己带来的不幸又怎么样拒绝诱惑,黄部长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思想,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他说:“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一次再一次怨天尤人,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喜欢要的东西,也不要强压给别人。在孔子老人家这句话的基础上我想在现代人,将其意思改为日:“已所欲,施于人”,就是把自己想要的东西,让与他人,把自己喜欢的东西,送与他人,把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传授给他人!因为在现代社会中,可以肯定的说没有!没有多少人会把自己喜欢的东西让给别人呢?现在的我们都有这等心胸吗?人人有了,集体多和谐,社会多美妙!我们现代的得修炼。

“人与人之间,事情与事情之间的比较,没有单纯的技巧高下之分,而只有境界优劣之辨,那么这种境界的标准就取自于“大道合乎自然”。又有谁会真正想到和做到(吾日:“已所欲,施于人”)应该放下时且放下,你要宽容别人,“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对于生活中不愉快的事情,要忘却,不要抑郁于胸,要学会自己劝自己,想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呢?

他还说

——生命有限,流光苦短,每一个人的生命(命运)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人生有限,生也有涯.把我们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用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生命有限,流光苦短,而在天地之间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或儒或道合乎自然大法,最终每一个生命的成全就是这一句话:每一个人的生命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的人格去坦然地面对这一切,即不是德也不是怨。

一个人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这个标准说低也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说高就是个至高无上的标准,大家想想,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又是极不容易的事。所以孔子才把它作为君子的人格标准。

“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不是理想主义者;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不是现实主义者。”而在我年轻气盛的时候,是一个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现在的我是一个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我想以后还应该看看蓝色的天空。

听完后我在想:《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是循循善诱思想的老师,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一面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在现代生活匆匆的路途上,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凉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我要常读更深入的读,以理论指导我的行动。

教师读论语心得体会2020精选优秀范文4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将毕生精力贡献于教育工作,敏而好学,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是一位尽职的好教师,成为后世教师学习的楷模。《论语》中很多篇章都可以看到孔子对师德修养的相关论述,带给后世为师者莫大的启示,作为教育工作者看后受益匪浅,感触颇深。

1.立志有恒,加强修养。

孔子强调立志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作用。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因此,教师不仅要自身,还要教育学生确立崇高志向,树立人生理想,作为个人努力的方向。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带给我们启示: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取得的成绩也不是容易的事,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你想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要教出合格的学生,这也非一朝一夕的事,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和知识的积累。

2.自省自克,改过迁善。

道德贵在自觉,孔子特别强调从自我做起。他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要求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人无完人,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要随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以免再次范错误,这样就会起到自我监督的作用。孔子认为,道德准则和规范是公共利益的体现,对个人起约束作用,因此,需要克制自我,生活中没有不犯错误的人,关键是看对待错误的态度,你及时发现错误或者别人给你指出错误,你能悬崖勒马,知错就改,不断地完善自我,升华自我。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教师要尽自己的社会职责,应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书育人的前提条件。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孔子走到哪里,学到哪里,并且“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他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论语?述而》)。每个人不是一出生就知天下,都是要经过不同阶段的教育,学到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要活到老学到老,这才体现了人的一生的价值。

4.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孔子对学生的教育,不仅有言教,更注重身教。教师都要通过严以责己,以身作则来感化学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充分说明了身教的重要性。的确,如果教师能做到以身示范,虽没有言语的说教,仍然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学生的一生。如果遇到一位好教师,那么他的学生将一生受益,也许会辉煌一生,如果遇到一个不认真负责的教师,他的学生也许就会默默无闻一生,直到老也一事无成。

5.爱护学生,无私无隐。

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是一个教师成功的必须具备的条件。孔子说:“仁者爱人”、“智者知人”《论语?颜渊》)。教师要随时关心学生品德、学业的增进以及学生们的生活与健康状况,和学生要建立深厚的情谊。不溺爱、不袒护学生,这才是教师对学生真正的爱呀。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教师无私奉献,无以回报。

6.相信学生,鼓励学生。

孔子对学生充满期望,他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者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子罕》)这里包含了青年人超过老年人、学生超过教师、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发展观点。

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潜能,认为学生可以超过教师,鼓励学生。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面临着实行仁德的事情,可以不必对老师谦让。这里包含着在仁德和正义面前师生一律平等的思想以及“吾爱吾师,更爱真理”(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言)的观点。师生都是平等的,学生的观点正确可以反驳老师,甚至学生可以严厉地批评教师,而教师也要虚心接受学生的意见和批评,这才体现了平等的师生观。

7.不断学习,努力创新。

孔子认为教师要讲究教学方法,善于启发学生的心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教师必须自己经常温习故业,融会贯通,做到有新的领悟、新的体会、新的发现,才能胜任教学工作。教师不仅给学生以知识,还要使学生独立求知,独立思考,并能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这样才算是好的教师。

教师首先得加强自身的素质的提高和知识的积累,在假期和业余时间不断充电,才能满足学生求知欲望。提高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才能教出一批又一批有用的新时代合格人才。

教师读论语心得体会2020精选优秀范文5最近读论语,读于丹的解读论语,有了新的感悟。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大家知道,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人。孔夫子正是以这种朴素的、温和的生活态度来影响他的弟子,他的弟子都是一粒种子,把那种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

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更进一步加深了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的理解与感悟。

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只是一味的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做到学与思的结合,做一个学习型的教师,反思性的教师,才能不断进步 。

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这些都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西方的哲人康德说过“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与孔子的这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说是惊人的一致。可见人类在知识的认知和获取上,不论地域、种族如何差异,其根本性的原则往往是一致的。学习要听别人讲解,也要自己思考,不要一味听信别人。

只学习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只凭空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为了学习而学习,缺少必要的思考,只是一味地学习,大脑却一片空白,学习只为了追求数量,而不在乎质量,结果那就可想而知了。学习在思考,也在于吸收。

也有不少人,为了思考而思考,缺少必要的学习。只是一味地思考,没有一定的学习指导,结果思考钻进了死胡同,就难免是非不分。

因学习而思考,而感到充实。因思考而学习,而感到明智。可见,学习与思考紧密结合,缺一不可。这些都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的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一、把创建学习型企业作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来抓,高度重视、措施到位

集团领导层深刻地认识到,人才团队是兴企之本,是发展之基。***集团要在现有平台上做强、做大,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坚定地实施“人才战略”。公司员工必须从思想认识上、知识更新上、管理理念上和工作创新上都有一个新的飞跃和提升。基于这些共识,集团领导层提出了要把学习作为培养、造就高素质员工队伍的有效方式,在企业内部营造“人人学习、团队学习、全程学习、终身学习”的浓厚学习氛围。

一是集团领导层自觉推动。公司高层相继参加中国人民大学等高等学府MBA在职学习培训,积极倡导并创建***团结学习会、主题讲座等有效载体,推动了公司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集团党支部也以开展非公党建工作和创建活力和谐企业为契机,要求各位党员不仅在工作中,而且在平时的学习上起好模范带头作用。因此,***集团创建学习型企业,不是为创建而创建,而是企业领导层经营管理理念的自然体现和自觉行为,是企业长期发展战略思想的体现和延伸。二是落实专门机构负责。集团人力资源管理中心和公司行政部门专人负责集团内部员工在职培训和***学习会的日常组织、活动安排等方面工作,公司专门制定了《学习会章程》、《学习管理制度》和年度学习活动计划,本着政治学习与业务学习相结合,自学与集中学习、讨论相结合,理论学习与集体参观学习相结合等方式,做到学习有计划,读书有笔记、参观有方案。正是由于专人负责,制度健全,集团职工培训和学习会各项活动成效明显。三是落实物质和经费保障。集团每年安排几十万经费用于集团总部及各子公司员工的培训教育和大型学习考察活动,使培训、教育、学习有足够的经费保障。同时尽管公司内部场地比较紧张,但公司还是安排了专门的图书阅览室作为员工日常读书场所,购置了图书和必要的学习设备、电教设施,这些都为公司员工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二、创新载体,搭建多元平台,深入开展学习型企业创建活动

创建学习型企业必须要有实实在在的载体,才能更好地引导员工养成自觉读书学习的良好习惯,不断激发学习热情,增强学习成效。为此,公司结合自身实际,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学习和培训活动,增强了学习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

一是以提高领导班子的领导能力为重点,每月开展主题讲座活动。这是***集团创建学习型企业的一大特色。针对集团高层与子公司老总需要不断增强总揽全局、科学决策水平的客观要求,集团每月初召开一次月度高层会议,学习讨论国家政治经济政策方针,探讨宏观经济形势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交流企业经营管理的心得体会,并就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其中还有一项重要议程就是开展专题讲座,即每月确定专人,根据个人专长与兴趣,自拟主题,逐月轮流讲座。为了使讲座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生动透彻,轮到主题讲座的老总不管工作如何繁忙,也要挤出业余时间进行专题学习、研究、准备,虽然感觉辛苦,但事后个个都说大有收获,不仅培养锻炼了口才,说话更加自信,而且无形之中能力水平上了一个台阶。今年以来已开讲的主题有《教导型组织模式—正心模块》、《正念模块》、《正力模块》、《政府机关的日常运行及对企业的借鉴》、《儒家思想与管理浅析》、《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等,与会人员也深受启发,收获颇丰。

二是以打造“四好”团队为出发点,创建***团结学习会。这是***集团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另一大特色。为了积极弘扬“团结、奋进、务实、创新”的***企业精神,努力打造一支“团结协作好、奋进精神好、务实作风好、创新机制好”的“四好”团队,公司创建了***学习会。每月定期组织会员集中学习政治理论、企业经营管理等业务知识,交流畅谈心得体会,同时每年组织多次集体活动,如开展户外拓展活动,聘请大专院校教授专题讲座,考察调研***、省内规模企业,学习借鉴成功经验等等。学习会创建近两年来,已组织了十多次大型活动,使公司广大管理人员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丰富了知识层次,提升了管理水平,进一步增强了团队的执行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是以提高员工的岗位技能和基本素质为着眼点,开展全员培训活动。拥有一支较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企业快速发展的基础,公司十分重视内部员工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把它列入企业长期发展规划,建立了《员工培训制度》,每年都制定出详细的《员工培训计划表》,并由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中心专人负责组织实施。员工培训分为内训、外训和员工自我学习培训。内训由人力资源部门统一安排公司骨干力量有计划地对内部员工进行培训,主要内容有新员工入职培训、岗位技能、公文写作、商务礼仪、安全生产、员工激励、质量管理、绩效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等。同时,公司常年与多家培训机构合作,对公司员工进行外训。

四是以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为目的,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合理化建议等活动。“学以致用”,创建学习型企业,不单是学理论、学文化、学技术,更要重视员工实际工作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倡导开放式的学习方法。为此,公司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小改小革和技术创新活动。员工结合自己的岗位工作实际,实施一条合理化建议,改进一项新工艺,创造一种新操作法,完成一项质量改进,完成一项管理创新等等。几年来,由一线员工提出的涉及公司车间合理布局、企业生产流程改进、生产技术革新、后勤福利改善等方面的合理化建议对公司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结合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和创建活力和谐企业,促进学习型企业创建工作再上新水平

创建学习型企业不是单纯地进行职工教育、学习、培训等活动,而是更为强调以人为本,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学习型企业应是员工与企业具有共同愿景,充满生机活力,不断追求创新和发展的企业。因此,在创建过程中,我们结合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和创建活力和谐企业,促进学习型企业创建工作再上新水平。

一是结合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使学习型企业创建工作更有精神动力。***集团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形成了“团结、奋进、务实、创新”的***企业精神,和“瑞玉至信、新程跨越”的发展理念,它们是***集团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内在精神动力。同时学习型企业的创建,企业通过对“人人学习、团队学习、全程学习、终身学习”新理念的倡导,又给企业文化注入了新的精神内涵,有利于塑造一套激发变革、促进发展的更加优秀的企业文化。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提高,使学习型企业创建工作能够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二是结合建设活力和谐企业和非公党建工作,使学习型企业创建工作更具目标和方向。建设活力和谐企业是企业发展的总目标、总任务、总载体,这也为集团创建学习型企业指明了方向。去年以来,在创建***市活力和谐企业过程中,我们大力加强非公党建工作,充分发挥集团党支部和党员在工作中、学习上的“五个带头”作用,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同时公司从人本管理与和谐发展的全局高度关心员工的成长和发展,把企业的共同愿景与职工的根本利益统一起来,极大地激发员工为实现愿景而努力学习与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活力和谐企业的建设进一步推进了学习型企业的创建工作。

总之,创建学习型企业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必然追求的目标。目前,我们只是初步探索建立了学习型企业创建的机制,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员工的综合素质,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战斗力。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用学习之根,开出创新之花,结出发展之果,谱写***科学发展的新篇章。

 

 

 

 

儒家思想的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 国学渗透 重新架构

[作者简介]魏志罡(1978- ),男,吉林通化人,韩山师范学院政法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史。(广东 潮州 52104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180-02

一、国学概述

1.国学的定义。研究国学,我们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国学。古人云:“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由此可知,国学最早是指国家学府,如太学、国子监等教学机构,这并不是我们今天国人口中所称的国学。今天所讲的国学则有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专指清朝末年产生的一种文化。当时,西方文化逐渐向中国渗透,形成了“西学东渐”之风,形成了当时所谓的“西学”。为了与之区别,一些知识分子就把中国传统文化统称为“国学”,晚清时期也成了中国文化转型的关键期。但对于如何定义国学这个问题,严格意义上来说,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做出一个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有一个普遍认可的说法,即“国学”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提出:“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更多是强调“国故”中的一些经世致用之学,该定位由于受到历史时代的局限,不足以概括今天国人认知范畴中所认定的国学。随着时代的进步,今天的国学也不仅仅局限于经世致用的范畴,更多是指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精神,而非读几篇中国传统经文就能领略的。作为当代的大学生,不能以读多少篇经典文献作为学习国学的一个标尺,更多应着眼于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统的领悟。

2.国学的构成。总体而言,国学就是指中华文化的传承。在不同的时代对国学的构成也有所不同。今天看来,国学应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流传下来的传统典籍,这些属于有形产物。记载于经、史、子、集中的学问,儒家、道家等思想也涵盖其中。《四库全书》的分类方法比较明确:“经”主要是指儒家思想、文化系统;“子”也就是道家和佛家等的思想;“史”就是指历史;“集”是个人文集,比如兵家、农家等思想著作,这些东西我们今天都是用历史来展现的。另一种则是无形产物,也就是我们所指的精神传承。这种精神主要依托第一种有形产物传承下来,没有第一种具体文字的流传是不可能单独存在的。

二、中国历史教学中的国学渗透

1.渗透的必要性。当代的大学生对于国学的领悟要求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发生了变化。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国学的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是要靠同学们课余时间的自我学习;二是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国学习得过程。作为一名中国近代史的老师更是应该在课堂上将国学更好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

根据邓先生的国学传统定义来看,国学成为一门学科是在中国近代晚期时形成的,在此之前,虽然国学渊远流长但是并没有形成一门学科。究其原因,有一定的历史原由:这一时期西方社会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国门,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西方的文明,中国的有识之士也第一次有机会去真正了解世界。在中西文明的碰撞当中我们看到中国的文明被撞得支离破碎,以至于当时的中国文化在西方人的眼中是那么的脆弱:“中国人做过什么?他们知道些什么?他们对科学作过什么样的贡献?他们不是对现代艺术和科学完全无知吗?”面对这样的误解、鄙视和,国人才真正去查找中国文化的缺失。

以李鸿章等人为代表的是一次中国人将西方文明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典范。“中体西用”是的主旨,当时提出的“中体”就与我们现今意义的国学概念十分接近了。的贡献不仅仅是针对其本身所取得的一些成果,更重要的一点是它让学生们明白了中国文化背后的国学内容之所在。使学生真正明白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只是那些四书五经、八股文章,还应该是“经世致用”之学。

2.渗透方法。热衷于国学是好事,但切不可盲目而为。任何学习都要讲求方法,国学之习得亦然。笔者认为,在中国近代史的讲授过程中去渗透国学内容,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首先,要有历史观。今天很多人一提起国学都觉得很熟悉,但再向深去探讨则感觉到非常困惑。什么原因呢?首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对于国学来说没有一个总体的历史观。要想获得历史观就一定要去研读中国历史典籍,因为国学流传到今天,我们更多的感受应该是从历史典籍中来的。

其次,要学会整理。很多人认为国学书籍很难懂,诚然,我们不得不承认,古文的阅读对我们今人来说确实是感觉比较晦涩,但却并非是完全不可读懂的,只要学会了整理就会事半功倍。先生对于整理提到过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形式上给古籍加上标点,替它分开段落;二是在内容方面加上新的注解,折中旧有的注解。今天我们享有很多前人的成果,所以我们的阅读和学习容易了很多,但是必要的整理工作还是需要有的,理出一条主线,做相应的笔记,再加以自己的心得体会,这种学习依旧十分有效。

最后,要有传承性。国学有着几千年来的传承,它是一个系统,我们不能将其割裂,要能够总体把握其传承脉络,这样才能真正去领悟到国学的真谛。断章取义式的理解会对国学形成理解上的徧差,从而不能真正感受到国学的深意。

三、中国历史教学中国学渗透的意义

1.国学在近代的意义。由上论述可知,现代国学在某种意义上讲的其实就是历史。中国浩浩荡荡五千年的历史,每一个历程都有国学的印迹,伴随着历史的前行,国学的积累也在逐渐加厚。1840年后的中国历史被划分为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同时国学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在此之前那些四书五经、八股文章随着中国国门的被打开也受到了质疑,而那时也正是国学的一个重要转型期,国人在经历了内忧外患之后,痛定思痛重新审视国学。那时的国学已经与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的国故截然不同了,无论是洋务派还是维新派都注重传统理论中那些经世致用之学,同时针对西方文化对之进行有效的整合。但当时也仅仅只是对西方一些成形的科学技术直接拿过来运用,特别是一些自然科学方面成果,带有明显的“拿来主义”色彩,而与其相对的社会科学方面主要还是遵从于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西方先进的政治理论、社会学说等人文方面的内容基本上没有任何引入。

2.当代国学是近代时期的一个延续。近几年兴起的国学与中国古代和近代时期的国学又都不相同。当代国学在古代“经、史、子、集”与近代“西学东渐”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它继承了古代典籍当中的精华,也吸取了西方社会的一些成果,同时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相结合,形成了一套全新的国学理论。当代国学与近尽国学也有着不尽相同理论基础,当代国学对于中国传统的理论尽管也十分重视,但却抛弃了传统思想中那些腐朽的阶级统治思想,更多是重视人的发展理论、社会和谐理论等。一言以蔽之,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是我们今天国学学习的方向。

国学热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取士制度所造就的国学之热远胜于今,但意义却截然不同。高校历来是传播文化,传承文明的重要根据地,而历史学科是国学传承的重中之重,因此,教同学们学习历史、尊重历史、解读历史,从历史中领悟国学的魅力,是我们高校历史教师目前的重要任务,让国学在历史教学之中得到传承与发扬,也是每一个历史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