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酒店管理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应用型高校高等教育体系发展完善的重要方面。研究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各类人才的培养规律,创新应
>> 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探讨 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 基于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几点思考 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的德育问题浅析 浅议基于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建设 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研究 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基于“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中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与探索 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研究 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学生素质教育探析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研究与实践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材建设的实践 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困境及对策研究 浅谈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①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探索 校企合作促发展,工学结合重管理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陈海明,陈芳,张颖,等.高职教育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考试周刊,2008,(9):180-181.
(一)企业文化的基本概念
酒店企业文化包括酒店的文化理论和文化实践,是酒店管理知识和酒店结构体系的总体融合,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酒店通过自身经营管理实践所形成的,由全体员工创造的企业精神、价值观念、员工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准则及创新能力的总和,是一种以价值为核心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
(二)酒店管理专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首先,企业职业信仰文化是决定专业的发展方向的关键。其次,酒店管理专业文化建设是树立酒店管理服务良好形象的关键。酒店企业日常工作管理中以保持工作环境的组织、整顿、清洁和规范,杜绝和减少浪费,节约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的理念来约束自己。由此分析可知,企业管理专业文化对企业文化建设非常重要,因此要重视酒店管理专业企业文化建设。
二、酒店管理专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酒店管理专业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及执行力的缺失
纵观我国酒店管理专业在对自身进行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如只是举行一些培训或且一些活动,或是规定企业员工进行统一的着装、印发一些宣传的资料来进行企业的文化建设,而不重视实际的文化建设作用效果,缺少一个系统完善的酒店管理专业文化建设方案,导致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很多措施只是在流于表面形式。酒店文化建设是要将其各种具体措施执行到酒店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去的,是要付出精力来思考出真正适合一个酒店自身实际状况,实际特点的企业文化,从而结合实际,实事求是地来进行酒店文化建设,而不是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一些华而不实的工作来建设所谓的酒店文化。
(二)理论和实践相分离
我国的一些学校进行文化建设,往往将管理理论和实践相分离,不注重将教学应用于酒店实际日常管理中去,导致学员只是一味地学习书本上的管理理论和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能完全地发挥出来。同时酒店文化建设管理较为混乱,酒店的基础教学设施不完善,对酒店的文化建设也不重视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酒店的文化建设。
(三)文化建设环境缺失
一个有利的文化学习氛围对酒店管理专业的文化建设非常重要。在我国酒店行业中,企业的文化建设环境较差,文化氛围不明显等导致员工的文化建设意识较为薄弱,文化建设的主动性不强。同时在酒店管理方面人才较少,酒店也不太重视员工文化意识的培养,没有认识到文化对企业建设的重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酒店发展和酒店管理专业文化建设意识的培养。
三、酒店管理专业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合理的管理理念
树立整合资源、集优发展管理理念来取代以前单一教学观念,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建设,依附于企业文化,开展校企合作文化对接模式,从而达到节约资本,互利共赢的目的,以及酒店专业文化教学的不断发展。定期对酒店员工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培训、行业理念塑造,帮助酒店进行团队建设、企业文化开发。同时建立校企融合的师资队伍,加强硬件资源的共享与互利,在学校建立一个酒店企业质量评价标准,模拟企业管理模式,实行仿真化企业管理,同时充分利用合作学校或合作酒店的资源来进行教学或文化建设,使酒店员工以及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都能不断加强自身素质和修养。
(二)多方面促进酒店管理专业文化建设
酒店管理专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建立正确的管理模式来规范教学管理的运行。首先应该丰富学生学习生活,促进职业价值和专业文化相融合,树立酒店良好的酒店文化氛围,从而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加深对酒店管理专业内涵、专业价值的理解,同时,通过活动来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气质,塑造自身的职业精神。另外,应加强创新性培养,加强酒店的创新型建设,培养企业学员的创新能力,为专业建设、行业发展、学生管理课外生活等出谋划策。其次,还可以进行酒店的经营活动周建设,创造具有企业特色的独特的服务,发挥品牌效应。
(三)营造良好的文化建设环境
首先,加强酒店管理专业职业形象的塑造,从而促进学生专业素质养成和职业发展。师生统一着制服或职业装,配备胸卡,开设酒店文化建设专栏来明确展现酒店管理行业发展动态、企业文化精神、行业发展精英、系部近期活动等,营造浓厚的专业氛围,渲染鲜明的视觉效应,使得学生能直观感受专业的文化氛围,以引导学生的专业意识,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利于酒店管理专业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另外,还应加强培养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营造一个适合学生发展的良好的职业文化环境,促进学生不断进行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应大胆地借鉴国外酒店管理专业文化建设的先进理念,吸取其经验与教训,加强对酒店管理专业的监督与管理力度,促进文化建设,从而不断地推进职业形象建立以及专业意识的培养。
近几年,由于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逐渐增强,低碳经济的概念在各行各业的发展中都有所体现。低碳化的旅游方式是在整个旅游的过程中,将各种行为活动的排碳量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使旅游活动能够在环境资源可承载的范围内进行。景区内的酒店作为低碳旅游中的重要基础设施,不断加强酒店建设对于推广低碳旅游的相关概念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酒店应当结合旅游景区的实际情况,基于低碳旅游视角适当调整酒店的管理模式,加强对员工专业技能和素质的培训,不断完善酒店的管理体制,使酒店的管理和经营活动能够满足低碳旅游的相关理念,促进酒店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低碳旅游;酒店管理;模式;分析
酒店主要是以建筑物为凭证,通过出售客房、餐饮以及利用综合服务设施为客人提供服务而获得经济收益的组织,因此酒店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水平直接影响着酒店的可持续发展。基于低碳旅游视角下的酒店管理需要统筹好酒店的经济效益与整体形象二者之间的关系,为旅行者构建出绿色、安全、环保的酒店环境,不断加强对酒店设备的管理,完善生产设计的环节,进一步提高酒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一、低碳旅游发展概况
低碳旅游的概念最早是在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中被正式提出的。在旅游中应用低碳经济理论主要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原则开发和利用旅游的资源和环境,最终实现高效利用资源并减少对环境的损害的新型旅游发展形式。低碳旅游不仅是利用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采用清洁能源和新型材料,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低能源消耗和低能源的产业发展,同时对于旅行者是一种低碳化的生活理念,使旅行者能够通过积极参与低碳旅游感受到快乐,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获得更好的旅游心理体验。目前国家为了配合低碳经济的发展,促使旅游产业的结构调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并且有越来越多的旅行者在不知不觉中在行动中践行了低碳旅游的相关理念,在出行时会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工具,自驾外出时也会尽可能地多采取拼车的方式,在旅游目的地,多采取步行或者是骑自行车的游玩方式。如今,我国已经有多个旅游景区倡导低碳旅游的模式,比如燕子沟位于海螺沟西北10几公里的地方,周围有15座5000米以上的高峰,从海拔2100米逐次向上延伸至7556米的贡嘎山主峰,燕子沟内的景色十分的原始自然,特有的红石沟以及各种石沟中的石头千奇百怪,秋天在燕子沟中会有大面积的彩叶林带,自从《2012》放映后,许多人都被燕子沟内长达30度公里的红石滩吸引前来游玩。由于燕子沟景区提倡低碳旅游理念,景区内大量的减少了观光车的使用,扩建的步游道也是原来山民采药时留下的,景区内还停售了一次性的雨衣,提供了免费的雨具。
二、当前我国酒店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但是基于低碳旅游视角下我国当前的酒店管理模式中还存在大量亟需解决的问题:
1.脱离了实际的发展情况。基于低碳旅游视角下的酒店管理模式应当结合酒店的实际发展情况而适当的调整和完善,但是部分酒店企业在发展低碳旅游理念的过程中脱离了酒店实际的经营发展情况,企业经营的相关理念不符合酒店的可持续发展,酒店中制定的管理念没有统筹生态、经济等方面的内容。部分酒店在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模式中没有深入的理解低碳旅游理念的实际含义,忽视了酒店管理模式对于酒店发展的重要意义,过分的关注于如何获得更大的酒店营利,而没有协调好发展酒店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造成了酒店管理模式的不合理、不科学,极大的影响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使员工不能够认清楚自身的工作职责,使得酒店的发展与低碳旅游的理念相违背,长此以往将导致酒店的竞争力下降,不利于酒店的快速稳定发展。
2.酒店的服务水平较低。旅游景区内酒店是为旅行者提供歇宿和饮食的场所,酒店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旅游者的体验感受。但是一些酒店的服务水平以及服务的设施与低碳旅游理念不相符,酒店的服务水平较低,无法为旅游者提供高质的服务,使得旅游者对酒店的服务不满意,或者由于旅游者过多,而酒店的员工人数不足,造成酒店的服务水平下降等情况都会影响酒店整体的服务水平。
3.酒店人员的素质有待加强。员工是基于低碳视角下酒店管理模式发展中的主体,是推动酒店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部分景区内酒店员工的职业素质较低,专业技能较差,缺少职业责任意识,并且酒店内部员工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没有将低碳旅游的理念与酒店管理模式有机结合,缺乏对员工专业性的低碳服务培训与指导,造成酒店员工缺少低碳旅游相关服务的意识,不利于将低碳旅游的理念很好的传达给旅游者,无法将低碳旅游的影响扩大,导致酒店无法形成系统化的低碳旅游经营模式。
三、基于低碳旅游视角发展酒店管理模式的措施
笔者认为基于低碳旅游视角发展酒店管理模式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酒店低碳旅游服务理念。基于低碳旅游视角发展酒店管理模式需要不断加强酒店低碳旅游的服务理念,结合酒店实际的发展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低碳旅游管理模式,使酒店的服务理念与管理模式二者相统一,通过对酒店服务理念与管理模式的调整为旅游者营造出低碳旅游的良好环境,从而更好的推动酒店的快速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酒店还应当积极宣传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等相关理念,扩大低碳旅游理念的影响力,使旅游者自身都能够积极参与到低碳旅游中,进一步使酒店的发展理念与管理模式能够与低碳旅游理念有机结合,提高酒店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2.提高酒店员工的专业素质和能力。高水平的酒店服务和酒店管理对于酒店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酒店基于低碳旅游理念发展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应当通过各种方式提高酒店员工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比如某酒店为了能够基于低碳旅游理念更好的完善酒店的管理模式,吸引更多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提高酒店的整体管理水平,对酒店内的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使酒店员工能够深入理解低碳旅游的内涵,提高酒店员工的管理水平,同时还加强了对员工服务技能和专业素质的培训,增强了酒店员工节能减排相关服务的理念,号召员工能够在日常的工作中身体力行,并将低碳旅游的理念传递给旅游者,从而保证了酒店的快速稳定的发展。
3.完善酒店低碳旅游服务体制。酒店要想将管理模式与低碳旅游理念更好的结合,需要不断完善酒店内部的低碳旅游服务体制,建立健全员工管理制度,构建出特色的低碳旅游服务模式,通过配套的监督体制能够保证酒店的有序经营,将责任落实到个人,能够有效避免酒店发展中的责任不清问题,从而促使基于低碳旅游视角下酒店管理模式的不断完善。
四、结语
基于低碳视角下酒店管理模式应当结合酒店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使酒店的相关管理理念能够统筹生态、经济等方面的内容,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模式,深入的理解低碳旅游理念的实际含义,重视起酒店管理模式对于酒店发展的意义,协调好发展酒店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强酒店低碳旅游的服务理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低碳旅游管理模式,使酒店的服务理念与管理模式二者相统一,加强对酒店员工的相关培训,提高酒店员工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完善酒店低碳旅游服务体制,实现低能源消耗和低能源的产业发展,从而进一步推进酒店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姚蔚蔚.低碳旅游视角下酒店管理模式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2(05).
[2]黄卫峰.浅谈低碳旅游视角下酒店管理模式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04).
[3]王婕霏.基于低碳旅游视角的酒店管理模式探索[J].科技资讯,2015(13).
【关键词】低碳旅游,酒店,管理模式,问题,对策
一、引言
在日新月异的今天,环境问题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热点。在经济领域,针对全球变暖这一问题,人们开始实施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低碳旅游。为了实现低碳旅游,不仅旅游市场要做到低碳与环保,而且作为其重要载体的酒店也要紧跟其前进的步伐。与此同时,酒店为了达到星级标准,酒店内部的软件以及硬件设施都要向着低碳与环保的方向看齐,尤其酒店管理要与低碳旅游联系起来,从而促进酒店发展。本文将通过分析低碳旅游的现状以及其对酒店管理的要求,来探究现阶段酒店管理中的问题以及发展对策,从而进一步促进酒店的发展。
二、低碳旅游的现状
所谓低碳旅游,就是一种提倡低耗、低污染以及低碳排放的绿色旅游方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于低碳旅游方式符合人们的低碳生活,从而在各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有旅游形式得到了改变,节约与绿色成为旅游风气的精华,而且旅游过程不断在实践可持续发展以及智能化。
紧跟世界旅游风尚,我国于1999年开始推广低碳旅游方式,例如九寨沟、燕子沟以及峨眉山等景区。在全国各地的旅游景区中,各景区陆续采取了:禁止外来车辆进入景区,提倡使用环保观光车;逐年实施退耕还林,累计实现土地绿化;禁止旅客带零食进入景区等,从而减缓景区环境的恶化。
三、低碳旅游视角下酒店管理的内涵与要求
景区酒店是作为为人们提供服务的行业,其随着低碳旅游行业的发展,在持续秉承“宾客至上,服务第一,以人为本”为服务宗旨的基础上,由原来的管理模式――“没有满意的员工,就没有满意的服务,就没有满意的客户”转化成“为客户提供低碳、低耗以及低污染的优质绿色服务”。
除此之外,对低碳旅游视角下的酒店管理也有了不同要求:实现酒店、环保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打造绿色、安全、环保以及清洁的酒店环境;在提升酒店经济利益的基础上,注意改善酒店的企业形象;在行业中实现绿色酒店的目标;合理利用能源与资源,实现利益最大化,保护生态环境。
四、现阶段景区酒店管理模式中的问题
在实现“为客户提供低碳、低耗以及低污染的优质绿色服务”的转变过程中,景区酒店会发现自身的各种问题,从而得到进一步提升。
(一)酒店的服务设施以及服务水平低。酒店是一种为客人提供休息与服务的行业,所以酒店的各种服务设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但是,从现阶段的酒店情况来讲,部分景区酒店的服务设施还不能达到广大客户的要求,例如就餐位置、摆放以及空调等,更有甚者是有些酒店没有从低碳、低耗以及低污染的绿色角度考虑设施问题。这不仅在服务设施上满足客户,在服务水平上也低于客人的要求,不利于景区酒店的发展。
(二)国际化程度低。在旅游行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随着我国加入WTO,酒店管理国际化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由于我国拥有很多名胜古迹,会有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前来观赏,可是现阶段的景区酒店还存在语言障碍。这一现象显示出,部分景区酒店没有国际化意识,并未针对这一问题实施合理化的解决方案,例如聘请专业的翻译或者工作人员具有简单的外语知识等。
(三)酒店缺乏专业人才。在低碳旅游的视角下,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要求着景区酒店具有更专业的管理人才,这不仅仅体现在酒店的服务当中,还体现在针对紧急情况处理的方面。但是,现实情况中,部分景区酒店只是注重饮食以及单纯住宿方面的要求,并未注重管理层面的人才需求,这样不利于酒店的全方面发展。
五、低碳旅游视角下景区酒店管理发展对策
针对景区酒店管理发展中的问题,在不断的探索中,有了一定解决方案,从而促进我国景区酒店的发展。
(一)提高服务水平。客人是否满意一个酒店的服务,直接关系到客人是否会进行第二次消费以及后续的宣传问题,间接地影响酒店的稳定以及拓展。这就要求酒店要时刻关注客人对酒店服务设施的评价以及建议,从而达到改善酒店服务水平的目的。
(二)提升管理层面的素质。在酒店的发展过程中,其对主业人才的需求是呈一个上升的趋势。酒店可以在提升福利待遇以及报酬的基础上,来吸引具有管理能力的人才。与此同时,针对酒店内部的工作人员要定期进行培训,从而来适应市场对工作人员的服务要求,以此来进一步与世界接轨。
(三)完善服务监督机制。为了提升酒店的服务质量,酒店在满足低碳旅游的基础之上,需要建立符合其自身企业特点的监督制度。在建立的过程中,不仅要根据酒店的日常工作流程,还要依据工作人员的个人意见来之制定制度。从而,酒店可以在预防出现串通问题的同时,实现质的飞跃。
(四)加强酒店文化建设。以价值观为核心的规范的行为、高尚的道德、群体意识以及风俗习惯是酒店随着时间积累形成的一种酒店文化,其不仅在领导风格、组织结构以及关系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也在是否能够吸引人才方面占有主要地位。为了实现低碳旅游概念,景区酒店需要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与价值观,从而来体现与反映低碳、环保的概念,并以此来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
六、总结
在低碳旅游视角下,景区酒店管理将会针对其服务水平、国际化意识、人才需求以及文化建设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从而改善其现阶段的内部问题。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旅游业逐渐与世界接轨,人们通过对国外酒店的进一步了解,对我国的酒店事业有了新的审视,这就要求酒店向着多元化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推动可持续发展。人们相信酒店管理在实现低碳概念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酒店行业将会拥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陈义玲.低碳旅游视角下酒店管理模式分析[J].管理锦囊 ,2014,15(504):63-64.
一、研究的背景
能力本位教育是以提倡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职业教育体系,是以提高学习者岗位所需的实际工作能力为重要目标的教育理念。该理念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之后传入北美洲、欧亚及大洋洲等国家,至20世纪90年代初,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均以能力本位教育思想作为基础,设计和安排职业教育的内容。能力本位教育以其独特的优点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广泛关注和重视,引领了全球高等职教教学发展进程,成为国际最为流行的一种职教改革思潮。关于职业能力的构成,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诠释,著名管理学家罗伯特・卡茨(Robert L. Katz)认为,职场中的人们尤其管理者,应具备三种基本技能――概念技能、人际技能与技术技能。《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作为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占据重要位置,其教学设计理应围绕着学生的概念、人际和技术技能的培养来进行。然而,从当前的教育教学实践来看,由于在教学设计时通常比较强调对学生进行技术操作能力的训练,较为忽视学生人际沟通能力与决策管理等概念能力的培养,使得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仅掌握了前厅与客房服务中部分基础性的操作性技能,而人际技能与概念技能提升微弱,不利于学生对本专业的正确认识和高质量就业。为实现学生全面综合能力的提升,加强对《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显得十分必要。
二、文献综述与概念模型
现有研究者认为,《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乃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其现有的课程设计与行业客观需要和学生能力培养等不相匹配,为适应行业发展需求,学者们分别从教学场地选择、教学方法选取、教学师资配备等方面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
(一)关于教学场地的选择
余美珠、李应春(2011)等认为,应通过模拟实验室的应用,让学生在模拟操作过程中掌握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及技能。王小娟(2008)和赵豫西、练建华(2012)等学者则认为,《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对实践的要求十分高,传统的以教室为主要场地的授课平台不能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酒店的工作氛围、不能很好地体验酒店服务工作的性质与辛苦程度,抽象的学习也无法让学生对酒店运作加以系统了解。因此,将该门课程的授课场地由学校内的教室或实训室转移到酒店内部,实现完全实景教学,将有利于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理论,并将理论切实地应用到实践中去。
(二)对于教学方法的选取
王飞(2013)、邓峰(2014)、杨问芝(2010)、沈蓓芬(2015)、徐秀平(2015)等认为,应在《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中引入项目驱动教学法,为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学习效果,教师在课前将本门课程分为若干项目模块、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项目模块,再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组演练,最后教师对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与总结。张丹丹(2012)认为,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应在课程教学中多采用案例教学,利用酒店前厅与客房服务管理中的典型案例,引导启发学生解决酒店管理中的问题。此外,还可利用角色扮演及情景化教学法,增加课堂的直观感受,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转移与构建。李光宇(2011)重点阐述了情景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在《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三)关于教学师资配备
王小娟(2008)认为,由于酒店管理专业的一部分教师从高校毕业直接进入教学岗位,一般没有太多的行业工作背景,导致授课知识与酒店的实际所需脱节;另一部分教师之前虽有过相关行业工作经验,课堂上能够引用各种具体案例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但离开企业一段时间后,其实践经验不再适应当前酒店业发展现状。因此,怎样加强《前厅客房管理与服务》课程教学中师资力量,是提升教学效果、培养优质酒店管理人才的重要一环,而选派既具备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到现场任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赵豫西(2012)也认为,组建一支由企业家和中青年教师共同组成的实践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让其担任前厅客房课程的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综上可知,当前学者们对于《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成果集中在教学方法的选取方面,部分学者关注到教学场地与师资队伍建设对提升本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性。而本文认为,教学效果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教师、学生、教学环境与教学手段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割裂出某一点来单独谈教学效果的提高。因此,基于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的教学设计,应涵括教学场地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师资的构建三个方面(见图1)。
三、基于能力本位的前厅客房课程教学构想与实施
国际上现有的典型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为瑞士洛桑模式、美国康奈尔模式、澳大利亚模式和日本模式,这几种模式中都特别注重实践教学场地和师资力量的建设,注重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的积累。
(一)能力思维下的教学场地选择
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澳大利亚蓝山酒店管理学院等为国际公认的成功酒店管理人才培养院校,这些院校均注重教学基地的情景化,即学校与酒店的有机融合,部分院校甚至以店为校,让学生能全方位感受酒店文化氛围,在实践中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与管理经验相联系。鉴于我国旅游酒店管理相关院校当前的现实情况,比较难做到店校合一,因此,利用学生实习期的相关酒店资源进行课程教学显得颇为重要。此外,前厅和客房相关管理与操作知识教学对实物的依赖性较强,并非通过教师抽象地讲解学生就能掌握,而将《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安排在酒店实习期进行,能更直观地向学生呈现前厅及客房的工作规则及管理知识,更快速有效地让学生实现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的概念技能与操作技能的融合。
此外,实习酒店是课程教学的重要场地,也是教学中重要的素材来源,酒店文化极大地影响着实习学生的能力培养。所以,选择具有良好企业文化和管理经验的酒店作为学生实习基地和课程教学实施场所,将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能力目标下的教学组织形式
能力本位下的课程教学组织,通常是指课程的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辅导与课程评价等都应围绕着学生的能力培养来进行。为更好实现《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的能力教学目标,先要了解该门课程教学的具体能力要求(见表1)。
1、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包括:对学生的了解,教学内容和教学辅助素材的准备,课堂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考核方式的设计。从我国现有的酒店实习方式来看,学生通常在酒店进行定岗式顶岗实习,即学生进入酒店后会被固定在某一岗位上工作直至实习结束。定岗式顶岗实习方式决定了学生只会对酒店某一固定工作岗位的工作流程与所需技能比较熟悉,对其他工作岗位知识知之甚少。此外,高校学生在酒店实习期,通常被安排在低端工作岗位,很少能接触酒店管理性知识的培训与学习。基于以上现实,教师在对《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时,应侧重“管理”相关的人际技能与概念技能的教学,而对于前厅和客房操作技能的学习,则可通过同伴协助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方式上,应以学生为主导,采取情景教学、角色扮演为主的项目导向方式,教师在整个课堂中仅起组织、引导作用。在课程考核评价方式选择上,除对学生的技术技能进行考核,更应突出对学生人际技能与概念技能的考核。
2、课程实施
《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的能力教学实施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首先是前厅与客房部的操作技能培养,该部分的教学主要采取小组任务式情景教学模式。即先将前厅常见的操作性工作分为客房预定、入住登记、离店结账、礼宾服务、应求服务5个任务模块,将客房部的常见操作性工作分为客房清扫、客房设施设备管理、客房安全管理3个任务模块,再将这8个任务模块分配给相应工作岗位的学生,由他们通过情景剧、场景再现等方式,将岗位相关操作知识传授给其他没有相关岗位工作经验的同学。在学生操作技能的学习中,教师主要负责对学生的情景剧设计等进行指导,并对各岗位的接待流程知识及重点环节进行总结完善与提醒。其次是人际技能的培养,教师要求每位学生必须总结3个以上酒店实习期间的人际沟通事例,教师组织学生对这些事例进行讨论分析,最后总结出酒店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过程中正确的对客沟通与上下级员工间沟通的技巧。最后是对学生概念技能的培养,因为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极少有进入管理层学习的机会,所以更需要发挥授课教师在学生概念技能培养中的作用。授课教师一般要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形象生动地了解酒店客房价格制定、控制及调整的方法,掌握酒店员工招聘、培训、激励的方式,授课教师还可适当邀请学生实习酒店中富有管理经验的人员给学生讲解酒店如何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塑造企业品牌形象。
3、课后辅导
课后辅导主要是教师通过邮件、QQ讨论群、微信群等方式,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课程答疑解惑支持和必要的课程知识支持。由于酒店授课环境的特殊性,学生需要在不耽误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完成学业学习,而在工作之余,学生不一定有心力对前厅客房服务管理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反思与总结。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每周可选择一个近期发生的前厅与客房管理中的典型案例,在约定的网络交流群中与学生进行探讨,并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对该论题发表观点,周末时授课教师再对该论题进行点评、总结。同时,教师可把授课内容和收集到的有价值的资料分享到网络交流群中,以方便满足学生再次学习需要。
4、课程评价
能力本位的课程评价方式是一种针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方位评价,考评的因子包含了对学生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的评价,评价方法主要为3600评价法。其中,学生的技术技能分数由其岗位主管、授课教师、同班学生共同给出,主要考核学生对岗位流程的熟悉情况、操作技能的熟练掌握情况;人际技能分数主要由学生所在部门的领导和同事共同给出,主要考核其对客沟通技巧、跟上下级和同级间关系的处理能力;概念技能分由授课教师评定,主要依据学生在情景剧、课堂讨论、每周议题中的表现和最后考核卷的成绩来给定等级。通过这种全方位课程等级评定方式,能较好地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养,拓宽其未来的职业上升空间。
(三)能力视野下的师资队伍构建
优秀的师资是确保课程教学顺利实现的基石,具有丰富酒店实践经验和丰富理论知识的授课教师,是《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高效实施的重要因子。然而,现行许多高校酒店专业教师很难做到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的完美结合,通常高校教师具有丰富理论知识,但缺乏酒店管理实践经验。为弥补单个教师在综合知识方面的不足,一方面,授课的教师不应局限于单个的人,而应是一个团队,该团队是一个以授课教师为核心,涵括酒店的部门经理、学生实习期的岗位师傅团,乃至学生实习中的同伴的团队;另一方面,为了让授课教师能全面了解本行业的发展动态,更好地胜任教学任务,在获得实习酒店同意的前提下,可让授课教师随同学生一起进驻酒店相应岗位进行顶岗工作。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