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研究生自动化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關键词: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研究生培养;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8)10-0156-03
0引言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是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历史最为悠久的学科,它是省政府与工信部国防科工局共建的重点学科。多年来,学科内的广大师生一直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契机,锐意进取、突破创新、立足行业、面向未来,不断为国防建设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广大师生坚持不懈的努力,本学科在专业领域内已取得骄人的科研成绩和学术成果。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系统中最高层次的教育,它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1]。本学科一直十分注重学科建设及研究生教育水平的提高,并在各研究方向都已建立起一支思想素质好、学术水平高、人员配备合理、实践经验丰富、勇于拼搏、求发展、思进取的相对稳定学术队伍。但是,由于受到传统高等教育的影响和束缚,本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还存在诸多不足,在课程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论文撰写等培养环节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本论文以该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为对象,探讨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针对进一步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出了几点建议和措施。
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是研究机械制造理论与技术、自动化制造系统和先进制造技术的一门学科[2]。该学科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要求学生在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基础的同时,又能按研究方向及个人兴趣,在一个特定方向领域内掌握更专门的知识和本领[3]。根据为国家培养机械工程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确定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如下:①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科学道德。品行优良、身心健康。②能够适应科学进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本学科的现代实验方法和技能,具备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有严谨的科研作风,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能力。③在科学研究或专门工程技术工作中具有一定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素质。④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2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多年来,学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研究生教育一直在探索建立以提高全面素质为目标的培养模式。在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尤其是提高其创新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做了大量的改进。但在新的科技发展形势下和市场经济要求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研究生教育中还是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2.1学生的专业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基于本学科的实际情况和水平状况,研究生的来源比较有限,很多学生在本科阶段没有经历过比较系统的专业培养和训练,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相对比较薄弱。从而对研究生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适应,直接影响后期论文的课题研究工作质量。
2.2专业基础课教学过程有待加强虽然经历了本科阶段的培养过程,但在本学科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生仍然表现出理论基础比较薄弱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后期研究工作存在一定困难,导致最终研究成果理论水平不高。而且,理论基础知识的欠缺,还致使学生在研究手段和方法方面缺少思路和灵感,表现为只能依赖于导师的全面指点才可以持续开展研究工作,这对于研究生将来从事实践性较强的机械工程领域工作是十分不利的。
2.3研究生教学过程需要进一步加强规范性和系统性在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完善后,本学科的研究生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但在授课过程中还存在个别课程实际授课学时不足、教材指定不明确、教师授课过程过于随意等问题。虽然当前对于研究生的授课环节已经加强了监督和管理,但在教学规范性方面还是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另外,有些课程内容偏于陈旧和专业化,在引入机械相关领域新观点、新技术方面还比较欠缺。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不强,缺乏跨学科交叉,导致学生知识面不宽,专业领域過窄,知识结构单一,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4教学及考核方式都过多依赖于本科培养模式本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已经发展多年,但从事研究生教学工作的大多数教师也同时承担着本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工作。在不同层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角色的变更和切换在一定程度上不尽如意,授课教师往往习惯性地把本科教学方式和方法照搬到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来。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研究方向的特色突出不够,往往追求面面俱到,内容重叠,针对性不足,未能实现基础性、系统性和使用性的有机结合。在考核方式上过多依赖于考试和大作业的结果,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
2.5忽略了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学生从本科阶段步入研究生阶段后,在思想和意识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和升华。而在现有研究生教育中关注较多的是知识与技术的提升,在主观意识方面缺乏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使学生在求知欲和创造力方面缺乏主动性。只有挖掘和激发出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热情,才能真正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使学生成为专业领域内的合格人才。
2.6实践教学的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经过几年的积累,本学科实践教学的质量不断获得提高,各种实验设备不断得到更新和丰富。但是这些实验设备也同样承担着本科生培养的实践教学工作,在设备的利用时间及效率上还是无法完全满足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需求,实验设备和实验环境尚需进一步的改善。另外,在实验室人员配备和实验者操作水平上也存在一定差距,部分导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还有待提高,缺乏综合性实验、实习和专业技能培训等高水平的实践教学环节,这些状况直接造成学生实践技能和科研能力比较低下。
3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建议与措施
根据多年来参与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经验,并结合具体的实践体会,我们认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改革应该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优化课程体系,加强了课程内涵建设在明确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炼本学科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培养方式,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内涵建设,使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向前沿性发展[4]。适度增大本学科学术型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的比重,强化研究生对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不断拓宽研究生基础知识,使他们的知识结构有坚实的理论基础[5]。比如,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增加“机械振动学”、“有限元法”和“现代机电系统设计”几门课程。在课程内涵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根据本学科目前的情况建立较为先进、合理的课程体系,适当增减一些课程;另一方面也一定要对现有课程进行全方位的改造和完善,使课程不仅在名称上而且在内容上、效果上都能够向先进水平看齐[6]。
3.2鼓励教师引入研讨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新型教学方法充分挖掘了包括学生和教师两方面课程参与者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地进行了认知互动,从而深化对课程主题的认识,取得知识理解和学术交流的最佳教学效果[7]。
采用研讨式的教学方式,并不是让研究生的研讨取代教师的讲授,而是对教师授课形式的一种补充,是对教师授课效果的一种促进。在教师完成正常授课的基础上,利用每次课的一部分有限时间,安排2-3名学生就事先布置好的主题进行专业角度的讲解和介绍,内容可繁可简,理论可深可浅,重点是能够把自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见解阐述清晰,表达明确。在学生进行讲解后,其他同学可以根据讲解内容进行提问,讲解者需要给予合理的回答或者解释,对于难度较大的专业问题,可以共同研讨、交流看法,并可通过进一步的课后学习或者查阅资料获得相关的技术结果和专业结论。在研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到积极的协调作用,教师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要对内容选择和研讨方式起到引导作用,并对一些专业难题给予学生一定程度的启发。
3.3全面推进实践教学改革过程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还要适当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要积极推进实验内容和形式的改革。通过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根据实验室现有条件,尚需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加强学科实验室的建设。在实验条件和实验质量方面要高于本科培养标准,要尽可能增加专业实验课程的学时数,并且在各门专业实验课中争取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同时,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努力建立以校企合作为依托的实践教学模式[3]。
3.4大力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为了扩大研究生的知识面,要尽可能为研究生安排一些具有综合性、前沿性和交叉性的课程讲座,并邀请一些著名专家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设系列学术讲座或专题报告,这些过程都有利于营造学术研究氛围,极大地启迪研究生的思维,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欲望,以此提高研究生的研究水平和培养质量。同时还鼓励研究生有机会尽量走出校门,参加导师参与的各种科研活动、学术报告和学术会议,进行必要的学术交流[5]。
3.5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组织机构的工作质量目前本学科组织机构设有专门的负责人和秘书各1人,他们同时还兼任其他职务和担任教学工作,投入学科建设工作的精力固然有限,这就要求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研究生培养工作机制,通过定期的调研、讨论、交流、总结来保证研究生培养工作常抓不懈。
3.6鼓励实施多导师指导制度在对研究生的指导过程中,由于一个导师的知识结构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应该鼓励实行双导师或多导师(导师组)制度,这种制度可以有效避免由于导师个体研究水平的局限而降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问题。当导师组中有一些跨学科或其他学科的专家进入时,更容易激发研究生的求知兴趣,扩大其专业领域视野[8]。在本学科现有条件下,通过在学科领域内对双导师制度进行的初步尝试,表明这种制度对于提高研究生指导质量,强化学生的学术管理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指导形式有必要在以后的研究生培养中不断地予以完善和坚持。
3.7努力加强研究生导师的队伍建设导师的自身素质是决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大多数高校年轻教师都缺乏实践经验,有計划地举行师资短期培训,通过让年轻教师走进企业,积极投身到企业实际生产中,进一步提高理论与生产实践结合的能力就显得非常必要。同时,经常开展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研讨,可以促进形成高校之间相互借鉴、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6]。
4结语
1.考研人群的增加和本科生生源来源的多途径使得毕业设计类型选择出现差别
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和考研本科生的增多,为了更好地使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衔接起来,一些学生更愿意选择研究型毕业设计。与此同时,另一些同学因其家庭(比如有些属于电力系统内职工的子女)和个人的原因更愿意选择走上工作岗位,因此这部分同学更愿意选择应用型毕业设计。
2.学生本身的知识基础差异性使得研究能力出现差别
录取来自全国不同省份和地区的本科生,其地域等差异性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基础也有较大区别。在笔者供职的学校,其中几届电力专业的本科生来源还包括部分专升本学生,这样迥异的知识背景加上不同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在接下来三年多的本科基础知识学习过程中造成了更多差异性,这就使得他们的研究能力也出现更多差别。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毕业设计中出现的这些新问题无处不体现了“多样”和“差别”的特性。面对这些新问题,对该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工作也有必要随之做相应改革。
二、面向具体对象的多元化、差异性教学改革
1.毕业设计选题的多元化、差异性改革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适合本科生毕业设计的几种传统工程设计主要包括变电站或发电厂电气部分设计、继电保护设计、电网规划设计等。这些传统设计不仅种类较少,且设计模式大同小异,往往在网上有大量相似的范本。若大比例出此类题型,既难控制学生的抄袭行为,也未能适应学生兴趣及就业新形势所带来的新变化。因此,毕业设计选题种类更应多元化发展,除体现专业的“强电”特色外,还要兼顾所学的“弱电”(控制、通讯、电子)等方面知识,给学生更多选择。毕业设计选题的差异性则主要表现在具体对象化的选题。
针对学生自身水平及兴趣要求制订不同难易程度、不同类型的毕业设计题目,并指引学生进行适合自身情况的选择。即:既不让学生见到题目后因无从下手而产生畏难情绪,又不要让基础好的同学一拿到毕业设计题目就产生轻视的态度甚至觉得和课程设计没什么区别。不仅如此,不管对于研究型还是应用型的设计,也均需根据本专业学生自身特点和需要把控好各自比例来进行选择。表1简单列举了改革后的一些毕业设计选题的案例,这些案例可以大致反映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的多元化、差异性改革宗旨。
2.毕业设计教学内容的多元化改革
教学内容的丰富多样不仅要表现在各种文献的查找方法介绍,Office、MATLAB、VC++、AutoCAD、EMTP等各种专业软件的使用教学以及论文写作方法、规范的讲授上,更要表现在最新的专业发展趋势的把握以及在本专业毕业设计的贯穿上。例如,随着新能源的发展,近年来有不少学生相继进入风电厂、核电厂等新能源电厂工作,因此在毕业设计的教学内容中也要有意识逐步加入这部分内容。表2对这些内容均做了部分列举。
3.教学方式和教学平台的多元化、差异性改革
(1)差异性的教学方式改革。因人而异的教学方式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尤其重要,特别是在一些有专升本学生的院校。因本专业学生在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水平上各有侧重,因此差别较大。其中统招的学生在理论知识上水平整体较高,而专升本同学因其之前学校的培养目标不同的原因致使其理论知识相对较弱,但与电力系统相关的实践知识却较丰富。因此,在本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工作中认清这些差别,分别进行差异化的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对于专升本的同学应注重过程教育,让其掌握基本知识、基本规范、设计原则、标准等,而对于理论知识较丰富的学生则主要注重方法指导和难度稍高的资料提供等。
(2)教学平台的多元化利用。动用包括校企合作、联合指导、校外设计等多元化的毕业设计教学平台,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也是提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毕业设计效果的改革要素之一。比如,现在很多用人单位都要求本科生在签约之后进入该企业进行工作前的实习,为了使得毕业设计更贴合学生今后工作的内容,鼓励学生在实习期间充分利用企业人力技术及设备平台来完成毕业设计也是相当可取的一种方式。对应于多元化、差异性的教学方式和平台,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也应反映出多重性。除了论文评阅、正常答辩、学校公开答辩抽查、学校和学院论文抽查以及论文重复率抽检等多个质量监控和评价环节外,指导老师更应注重学生毕业设计的平时表现,对于在校外进行毕业设计的同学,还应定时联系并做好校内校外指导教师的双重监督和评价。
三、结语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于1963年正式成立,位于北京市中关村科学城。电工研究所主要从事电气工程学科及生物、物理、材料、纳米、信息等前沿交叉领域研究。
电工研究所根据国家需要和学科发展趋势,确定了可再生能源技术,电力电子与电气驱动技术,电力设备新技术,电力系统新技术,极端电磁环境科学技术,现代应用超导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微纳加工技术和前沿探索等九大研究领域。已承担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高技术计划、863高技术计划、国家科技攻关、中国科学院及各部委的重大、重点及攻关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获得了数百项科技成果。科研人员共撰写了专著数十部,数千篇。
作为1981年首批被国家批准为学位授予单位,电工研究所现具有在“电气工程” 一级学科内招收和培养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资格,二级学科设有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生物电工、微纳电工技术、能源与电工新材料等八个学科专业点,并经人事部批准设立有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电工研究所一贯重视提高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我所有数名毕业生学位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并有多名研究生荣获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近三十年来,我所共招收培养近千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毕业研究生的就业率一直为100%,其中绝大多数已经成为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中坚力量。
电工研究所拥有良好的科研环境和优秀的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所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专业藏书、期刊、内部资料等。研究生居住在生活条件优越的中科院青年公寓内。为激励研究生勤奋学习,电工研究所对在学研究生设立有普通奖助金、等级奖学金和三助奖酬金。优秀博士生每月可获得3000元资助。
热诚欢迎广大有志青年踊跃报考!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北二条六号
邮政编码:100190
网址:iee.ac.cn
联系人:樊心刚
联系电话:010-82547015
关键词:自动化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教学体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TP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0-0156-02
为了满足当今时展对人才的需要,我国一些高校都在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分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体系。文章将结合当今经济的进程对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本人近年来在专业构建中对培养措施、教学体系、课程内容以及实践性教学等实施了一系列革新以及创新,获得了十分理想的效果。
1 规划一套合理的培养措施
1.1 培养方向
人才培养方面的合理定位与专业的生存及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找到专业的位置,细化培养方向是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理念。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基本分为下述三种:第一种就是培养研究型人才,这些人才基础好,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且后劲足,学校主要为其从事研究工作以及攻读研究生做铺垫;第二种则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基础还算扎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较强,毕业后基本在企事业单位进行一些技术以及管理工作;第三种是培养技能型或者是技术型人才,这类人才的基础知识基本满足工作需求,有一定的专业能力,应该算是岗位群才。上述三种类型,国家重点大学主要对第一种人才进行培养,普通的本科主要对第二种人才进行培养,而高职高专院校则以培养第三种人才为主。
通常将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锁定在:培养有一定电子技术、电工技术,自动检测和仪表、控制理论、信息处理、当代企业管理、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等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以及相关专业知识,可以在工业过程控制、运动控制、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等领域应用型技术
人才。
1.2 实施科学合理的培养措施
实施一套科学合理的培养措施是达成培养目标的核心要素。向毕业生用人单位以及联谊院校进行相关的调研,吸收消化他们的培养经验以及相关信息,还有当下一些优秀毕业生的反馈情况,在实施此专业培养措施上予以革新。按照培养目标去培养学生需要有的知识结构以及相关能力:对自然科学的基础掌握较为扎实,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以及外语能力;了解此专业方面的必备技术理论。要熟悉工业过程控制、运动控制还有自动化仪表、信息处理以及电力电子技术等领域的内容,同时还要掌握此专业学科的发展态势,并有较强的工作适应性。
2 深化教学革新
教学内容及方法的革新是教学革新的框架,同样也是教学革新的基础、课堂教学是课程体系下的主要构成因素,其从根本影响教学品质。为了深化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一定全面探索相关途径,在教学方式革新上多做功课,要注意课程调整以及内容,而且还要注重革新教学措施以及教学方法,从根本上提升教学品质。针对教学内容,在充分了解此领域发展趋势的根本上,去调整革新的思路。对培养体系里的所有课程分层次的进行考虑,分析课程内容间的相关联系,确定课程在人才培养环节中的影响,对课程内容实施全面优化。将必备的专业内容教给学生,且还要注意内容的前沿性,推陈出新,将学生需要的知识在一定的时间里传授给他们。删减一些课内学时,采用CAI等当代教育体系,提升教学品质,为学生未来的发展以及个性发展给出一定的空间。
3 实践教学的革新
构建经验丰富的实践教师团队是十分必要的。学院要构建以教授等科研主要力量为核心,以中青年教师为中坚力量的科研队伍,深化中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激励中青年教师主动申报一些科研活动,学校可以拿出专项费用扶持中青年教师进行科研活动。激励且组织教师进行校内校办产业与自动化行业的产学研基地的工程技术项目研发以及培养实践经验。
开放一些实验室,将验证实验转换成开发性的实验,且重视实验措施和最新技术相融合,很多实验都是验证类型的实验,我们要将常规的验证性实验提供给学生,要让其分析实验的内在因素,实验手段以及实验结果,在此根本上,给出新的实验目标,让学生主动设计相关的实验,且实施验证,若出现问题再研究问题的原因,直到达成设想的目标,从而去延伸学生的创造思维,实际动手能力,让所学的知识渗透到学生的大脑。明确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核心的实验内容革新体系。
4 结语
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的革新和实践,深化了学生的基础理论,更为广泛的专业知识、实践教学体系的调整并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多年的实践,这种教学体系已经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学生学位达标率已经超过了九十个百分点,毕业生的首次就业率也超过了九十个百分点,从用人系统反馈的相关信息去看,用人方对毕业生的各项能力均予以好评,且工作效率高,可以较快地融入到自己所在的岗位。
参考文献
[1] 叶树江,宋起超.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本
科人才专业素质培养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实践[A].第
四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
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11.
[2] 陈新岗,张莲,刘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
才培养计划的探索[A].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
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
[C].2010,13.
[3] 刘金华,高红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
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研究[A].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电
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
册)[C].2012,14(6).
[4] 宋起超,葛洪军.技术应用型本科模式下电气工程及
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和实践[A].第四
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
讨会论文集(上册)[C].2010.
[5] 张永炬,杨善晓,吴志刚,雷必成.新建地方本科院
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探讨[A].第四
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
讨会论文集(上册)[C].2010.
[6] 杨莉,曹一家,黄民翔,甘德强.浙江大学电力系统
及其自动化学科教学改革浅谈[A].第四届全国高等
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
1、计算机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应用瓶颈探析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应用现状与未来趋势
3、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渗透
4、计算机基础课程应用教学思考和感悟
5、中职中药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实践
6、浅谈虚拟现实技术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7、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UI设计中的应用
8、计算机生成兵力行为建模发展现状
9、智慧档案馆计算机网络系统方案设计
10、浅谈如何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稳定性
11、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的整合探讨
12、计算机科学技术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1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计算机网络和系统病毒及其防范措施毕业论文
14、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认识
15、艺术类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16、计算机技术在石油工业中应用的实践与认识
17、计算机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研究
18、微课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19、课程思政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探索
20、计算机服务器虚拟化关键技术探析
21、计算机网络工程安全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22、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运用
23、慕课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运用
24、浅析如何提高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效率
25、项目教学在计算机基础实训课程中的应用分析
26、高职计算机网络教学中项目式教学的应用
27、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在校园网络的实践思考
28、大数据背景下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现状及优化策略
29、基于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防护对策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