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的调查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高中 健美操 有效教学方法
0 前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健美操成为了一个必修的教学模块在高中学校中开展了起来。然而,健美操既是健身、美体、陶冶性情的大众健身方式,又是一项竞技运动,它对于初学者来说,具有较高的难度。因此,在高中健美操教学中,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高中健美操教学中,有哪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呢?本研究欲通过以下调查与分析,探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健美操有效教学的方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 研究对象: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健美操有效教学的方法。
(2)调查对象: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福州市普通高中的20位体育教师,其中男教师10名,女教师10名,以及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的12位专家。
1.2 研究方法
(1)访谈法。本研究主要对福州市普通高中的20位体育教师进行开放式访谈。
(2)问卷调查法。根据访谈结果,在专家咨询的基础上,研制出《高中健美操有效教学方法调查的专家调查问卷》一份。
(3)数据统计法。本研究的全部数据分析由研究者采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及帕累托分析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整理12份专家访谈结果,运用Microsoft Excel软件进行分析及帕累托截集,具体情况见表1。
图1是对高中健美操有效教学方法专家调查结果的帕累托截集分析图,取值为78.12%可截取主要的对策5个;取值100%,可以将其余5个作为次要的对策。本文将重点分析5个主要对策。
2.1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健美操教学不仅是体育教学任务,同时还是学生美育、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健美操教学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授健美操知识时要关注的是学生,而不是知识本身,要使课堂设计由“传授知识”逐渐过渡到帮助学生探索,鼓励学生创新上来,在学生掌握健美操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后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使学生在创编过程中,发挥主动性、责任感和自信心。
2.2 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亮点。“小组合作”教学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体现了学生自主性、探究性、成效性,鼓励探究与创新,鼓励自我突破与相互突破。小组成员在组长带领下,成员间互相交流,动作技术形成快,互帮互学共同提高。不仅有利于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和运动水平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实现自身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发展。
小组合作的合作性不仅仅是让学生在距离上与其他学生靠近,或者让学生一起讨论技术动作,互相帮助,或一起分享学习资料。①小组合作教学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步骤:
(1)每项教材施教前都提出明确的目标要求,让学生明确课时结束,他们必须基本会什么,达到什么等级标准。各人按自己条件对号入座,设立自己的目标加以努力。(2)基本学习方法手段的传授,画龙点睛的讲解示范,焦点、重点、难点的肢解与指导。(3)小组成员自行探究学习,在组长的带领下,成员间互相交流,动作技术的形成秘诀,过程,达到互补互学共同提高之目的。(4)师生共同检查评价各小组学习情况,提出改进方法,再探究再时间,使之熟练和较熟练掌握教材内容。(5)师生共同考核各小组成员教材内容的掌握情况,设立顶级,结合每个成员及小组客观评价,考查—评分—记载—鼓励。(6)同特别典型又富有代表性的各层次学生交流课堂教学情况,了解他们心里的感受,了解他们心里的需要,师生间互相提出改进的方法,使教师与学生双方和谐、民主、自在,共同享受体育课的快乐。(7)教师面对全体学生做总体评价,使学生看到自身的优势,自身不足,以便朝着自身更高的目标努力。
2.3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有示范讲解法、领做法、语言提示法、对比展示法和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师的示范和讲解是影响高中生对健美操学习态度的主要客观因素。健美操的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传授美、表达美、展示美的过程。如果讲解、示范重点突出、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使会更吸引学生的情感投入,产生积极情绪。如果讲解、示范重点不突出,则会影响学生对动作的理解,甚至产生反感情绪。
2.4 采用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
健美操坚持以富有代表性的七种步伐为技术源点,逐渐由单个动作扩展到组合动作、难度动作,直至全套动作。高中生要想在健美操学习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将基本步伐作为技术的源点或源头来训练。
七种基本步伐为:(1)膝腿跳(Knee Lift);(2)踢腿跳(Kick);(3)开合跳(Jumping JIAK);(4)弓步跳(Lunge);(5)踏步(Maech);(6)后踢腿跳(Jog);(7)弹踢腿跳(Skip)。基本步伐动作简单、易学易会,但不易规范,因此,在教学中,应严格要求学生在基本步法的学习中做到动作规范,才能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基本步伐练习的基础上应开始扩展由易到难的单个动作练习,如手臂动作练习。组合运动是在单个动作的基础上进行连接缝合,将若干个动作艺术地缝合在一起,使之形成衔接流畅的一组动作。在组合动作练习熟练后,方可进一步进行难度动作的学习。按照技术源头的训练宗旨反复精雕细刻,成套动作练习是在基本步伐、单个动作、操化组合动作、难度组合动作的基础上深化扩展的最后一个训练内容。
2.5 设计全方位的评价方案
在健美操教学评价中,在技术评价方面,仅仅注重动作技术的评价关注的重点集中在学生是否掌握了健美操技术动作方面,忽略了学习态度方面,对于学生的情绪表现、动作参与、合作精神、锻炼习惯养成等隐形指标重视不够,过多重视评价的共性与一般趋势,忽视个体发展的独特性。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有效结合,教学评价应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实现从量到质,从知识、技能到习惯、态度、情感的全方位的评价,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更好地发挥评价在健美操教学中的功能。评价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兼顾每个学生,不能表扬了个别学生而使大部分学生产生自卑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应体现出良好的亲和力,多与学生沟通,多了解学生,营造和谐愉快的教学环境,教师的良好评价和语言的强化以及流露出来的赞赏和喜悦的表情,都会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此外,教师的鼓励和关心有利于学生消除自卑感,增强自信心和进取心,认识到自己的能力。
(2)客观地评价学生学习不足,让学生指导自己的问题,有利于教育进程的调控。
(3)重视学生运动参与、合作精神。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有效结合,从知识、技能到习惯、态度、情感的全方位的评价,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更好地发挥评价在健美操教学中的功能。
3 结论
市场调查报告的三大写作要点
(一)市场调查报告——以科学的市场调查方法为基础
在市场经济中,参与市场经营的主体,其成败的关键就在于经营决策是否科学,而科学的决策又必须以科学的市场调查方法为基础。因此,要善于运用询问法、观察法、资料查阅法、实验法以及问卷调查等方法,适时捕捉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情况,以获取真实、可靠、典型、富有说服力的商情材料。在此基础上所撰写出来的市场调查报告,就必然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
(二)市场调查报告——以真实准确的数据材料为依据
由于市场调查报告是对市场的供求关系、购销状况以及消费情况等所进行的调查行为的书面反映,因此它往往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数据材料。这些数据材料是定性定量的依据,在撰写时要善于运用统计数据来说明问题,以增强市场调查报告的说服力。关于这点,我们从上述市场调查报告范文中也可略见一斑。
(三)市场调查报告——以充分有力地分析论证为杠杆
撰写市场调查报告,必须以大量的事实材料作基础,包括动态的、静态的,表象的、本质的,历史的、现实的等等,可以说错综复杂,丰富充实,但写进市场调查报告中的内容决不是这些事实材料的简单罗列和堆积,而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充分有力地分析归纳,只有这样,市场调查报告所作的市场预测及所提出的对策与建议才会获得坚实的支撑。
市场调查报告的特征
市场调查报告是经济调查报告的一个重要种类,它是以科学的方法对市场的供求关系、购销状况以及消费情况等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后所写成的书面报告。其作用在于帮助企业了解掌握市场的现状和趋势,增强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从而有效地促进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社会学;调查研究;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2-0099-05
目前中国已经进入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建设的卓越成果与社会问题的层出不穷并发。无论是在政府管理还是企业决策中,都迫切需要能对社会事实有本质性认知和创建性决策的人才。同时,信息化时代中信息的冗杂性致使对关键信息的把握成为了考量人才的重要标准,无论是危机的应对还是信息的提取,都共同表明社会调查研究能力的至关重要性。因此,社会发展对社会调查研究人才的迫切需要,表明了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在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独特地位。
1 社会调查研究能力培养的挑战与机遇
通过当前国内外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地位与现状,明确社会调查研究能力实验教学所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如课程的孤立化表现、学科的内部化趋势与教学的理论化特点。而改变这一现状的主要途径是凸显社会调查研究课程在实验教学中的优势性、可行性与有效性。
1.1 现实挑战:孤立化、内部化与理论化
社会调查研究课程是一门基础性、交叉性学科,目的是教会学生掌握研究社会、认识社会的各种方法,自主开展研究活动。由于发展的差异,国内外呈现出以下几种全然不同的趋势。
1)平台化与孤立化。在国外,该课程已成为各个社会学分支学科自身不断完善与理论对话的发展依托。以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为基础,在系统、直接地收集有关社会现象经验材料的基础上,为各社会学分支学科根据自身知识体系开展系统研究提供平台。而国内自社会学学科重建以来,社会学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表现在方法论上,更显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仅仅作为一门孤立的分支而存在着,方法课程与理论课程的相关性不大,国内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平台地位尚未体现出来。
2)通识化与内部化。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在国外被看作是一种社会现象和问题的研究方法,推广到了其他多个社会科学类专业中。在部分发达国家,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被作为高等院校的通识课程开设。但在国内,社会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中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之间缺少信息互补,以致出现方法课程拥有浓郁的学科理论色彩,这表现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学科内部化趋势,不但制约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学科自身的发展空间,也影响到各个学科方法论基础的完善。
3)技术化与理论化。在国外,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充分体现了技能性与操作性,在社会研究中涵盖了抽样技术、社会测量技术、概念操作化技术、问卷设计技术、实地观察与访谈技术、调查组织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等等,并且该课程的讲授极为重视行动学习,让学习者在大量的社会实验中不断创新。目前国内在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没有重视研究方法课程与学科理论课程的区别,完全采用理论课程教学模式。主要表现在信息流动的单向性、以记忆为基础的考核方式、教师的绝对主导性与权威性等方面。长期形成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惯性以及教学条件的限制造成理论与实际、学习与运用的相互脱节。
1.2 未来机遇:优势性、可行性与有效性
作为社会学专业核心技能的社会调查研究技术受制于学科的孤立化、内部化、理论化,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途径在于突出社会调查研究的实践性,即通过实验教学促进社会调查研究的“三结合”:即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因此,提高社会调查研究能力,就要不断推进社会调查研究课程的实验教学。
1)实验教学的优势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1)教学理念的转换――从传统课堂讲授到参与式研究性教学。实验教学带领学生进行研究性教学,实现从信息提供向知识传授转化的教学目标。综合来看,这一形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学习的过程系统化;(2)教学方式的转变――从理论走向实践。不同于以往单纯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借鉴理工科的教学模式,通过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鼓励学生进行自主设计和实地调查,在过程中积累经验,在实践中掌握技巧;(3)教学中心的转移――从教师到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从以往的课堂“控制者”转变为“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依赖者向主动的学习者、知识的建构者和问题的研究者转变。这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主体地位[1]。
2)实验教学的可行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1)实验条件的具备。社会科学的很多分支学科,正是由于研究对象的抽象性,缺少实验教学的发展依托才不适合于实验教学,但社会调查研究课程独具优势。相对于自然科学对精密的仪器设备的要求,社会调查研究课程的开展对实验教学中仪器设备的要求就较为简单,大多数的实验项目只需要为学生每人配备一台电脑即可。此外,不同的实验项目之间还可以共享实验器材。如进行数据处理实验时,可调用SPSS软件和相应的数据库。进行电话调查实验时,再适时调用或安装电话调查系统;(2)师资条件的具备。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除了需要实验软硬件的支撑,还需要有丰富、优秀的教师资源作保证。有资料显示,社会学者的专业素质大大提高,高等院校的社会学在社会学者人数、科研成果数量以及社会影响力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也为社会调查研究课程在高校开展实践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众所周知,实验教学是理工科专业的重要教学环节,科学实验不仅包括理工科的实验,还涉及到社会科学中的社会实验。但因缺少发展依托,实验教学局限于理工科专业。因此,将实验教学引入社会学专业学生调查研究能力的培养中,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2 提升社会调查研究能力的实验教学设计 思路
近年来,实验教学在培养社会学专业人才核心技术能力上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教学理念的转变,加之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方法论支撑,实验教学在社会调查研究中的实施兼具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如图1。
2.1 实验教学模式主导下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 体系的系统性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实验教学的转向过程中,原有课程体系与实验教学理念之间必然存在各种各样的冲突,现有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孤立化、内部化与理论化问题需要对实验教学进行适应性改进。传统教学模式下,社会调查研究课程中对理论和具体方法与技术内容的教学是分开的,而两者本来就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分开教学往往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脱节。这种模式下,学生不能通过理论的指导,对实际的调查方法和技术做出正确的选择,类似地,学生对调查方法和技术的掌握也是孤立的,缺少理论的指导,学生很难就实际问题灵活地运用不同的调查方法和技术,缩小了实践技术能力的操作空间。相反的,实验教学模式主导下的社会调查研究课程,按研究程序将课程分为不同的实验项目,各项目之间相互独立,每个项目内部都体现了社会调查研究的理论要求和技术要求;另一方面,所有的实验项目又可以连成整体,组成一项完整的社会调查研究,并不破坏研究的整体完整性。这种教学安排,在每个实验内部都将理论与技术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两者相互促进,以达到学生充分掌握每一个实验教学要求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将每一个实验项目串联在一起,再进行反复的操练,理清各实验项目之间的思路关联,最终形成整合的知识体系,达到整体提升社会调查研究能力的目标。
2.2 实验教学主导下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实验 环节的开放性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实验教学中给予其充分的自主空间,让学生在切身参与中学习课程的理论、验证现有理论的解释力以及挖掘草根经验的价值。这是开放式实验教学的要求,也是行动理论的参与式学习的理念。实验教学注重实践过程,强化方法教学。不同于以往单纯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借鉴理工科的教学模式,通过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鼓励学生进行自主设计和实地调查,让其在切身参与中践行课堂教授的调查研究方法,在过程中积累经验,在实践中掌握技巧,从而加深学生对调查研究方法的理解,使它真正变成一门技术,更好地为学生所用。
《社会调查方法与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上:(1)实验整体框架的构建。框架的内容有课程总教学时数的设置,其中实验时数的比重设计要合理,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增加实验的教学时数,以占1/3到1/2间为宜;也有实验时机的把握,哪个实验安排在本次理论教学之前?哪个实验安排在全部理论教学结束后进行?教师都要认真全面考虑;还要区分一般实验与重点实验的差别,如“概念操作化”、“抽象社会指标测量表的设计”等可作为一般实验对待,而“社会调查方案设计”、“抽样问卷调查现场实践”等就应作为重点实验来对待;(2)每一个实验的设计思路,主要考虑本实验的实验内容、实验方法或原理、实验实践、实验步骤、实验要求等。
具体来讲,教师(研究者)与学生(被研究者)一起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实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在实验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发现,在自我建构的过程中掌握、理解知识。学生首先提出自己的问题与渴望的结果,教师就此设计方案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这种打破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差别的研究范式便于突出开放式实验的特色,促使研究者换位思考,从而使实验教学成为教师与学生平等地共同完成的成长过程。突出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在实验自组织和实验环节自主设计上的特别之处。
2.3 实验教学主导下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实验 教学的拓展性
传统教学由于管理体制与资源约束的双重限制,往往将教师与学生集中在课堂内,而课堂上关于研究对象的抽象概念和重复使用的经典案例,使得学生缺少与社会中真实研究对象的互动。对于注重实际的社会学来讲,这种教学形式显然降低了教学质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技术能力。不过,这种情况在实验教学中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因为通过实验仪器,学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与真实社会研究对象的接触(如电话调查实验),另一方面,有实验仪器参与的教学过程,可避免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只停留在纸上谈兵层面上的现象。长期以来,社会科学专业的教学总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对于方法层面的探究只是略通皮毛,难以深入。
而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具备的技术性、实践性,与实验教学的要求不谋而合,再加上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是和理工科实验最密切相关的社会实验课程,它可以为实验教学在社会学专业中的实际开展提供方法论支撑、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社会学调查研究能力提升”的目标,实验教学将整个社会学专业体系综合化、系统化、全面化,借助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课程这一平台,通过加强实践操作环节,训练学生熟练掌握问卷设计、实地观察、访谈等调查分析技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和实事求是、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总而言之,在社会科学中,实验教学不再因缺少发展依托而成为无本之木。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三个独特优势决定了该课程不但可以进行实验教学的改革,而且能够成为实验教学向社会科学迈进的重要基石。这对于促进实验教学工作、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3 社会调查研究能力实验教学的模式探索
实验教学是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兴起的,本质上属于一种创新活动。它从自然科学而来,所强调的是基于科学、客观思维的指导,通过引入实验这种技术手段对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或验证性研究,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兴趣大有裨益。通过对大量以往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与归纳,当前实验教学研究的趋势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问题为驱动的实验教学模式,主要是指于具体存在的教室或实验室等教学场所开展的,注重“内部”,强调规范化与标准化的教学流程与形式,从理论知识的层面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并以此为出发点,教授学生如何解决和分析问题;第二类则是以实践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教学模式,不强调实验对象的特定性,也不过分强调学生对书本理论知识的掌握,而是将注意力放在“外部”,认为广泛的实践活动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与手段,尤其注重以实践能力为主的整体系统框架的构建[2]。
作为开展社会学专业实验教学各方面工作的首要条件――社会调查研究能力培养中的实验教学建设,可以说其教学建设质量与水平对整体教学效果与成果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并在此过程中,反映了实验室功能的齐全与否、与社会学学科开展实验教学的需求相符与否。故而,在实验教学设计中必须要做到充分考虑,重点把关,总结为如下两大原则。
3.1 科学规划原则:明确形成实验教学设计的全 局规划
明确社会学实验教学模式的顶层设计和全局规划,是确立科学完善的社会学实验教学体系的重中之重。首先,以社会学学科的应用特性为出发点,让学生熟悉与社会学学科相关的各类软硬件操作(如SPSS数据统计分析软件等),根据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社会学学科在实际应用与社会生活中的方式方法加以把握,明确社会学学科在社会生活的实际应用领域里对社会学专业人才的社会调查研究能力、实地观察与研究能力等各项能够服务社会的能力的具体要求。
与此同时,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工作应相应开展,管理制度建设完善工作应继续加强。并在此基础上规划出与社会学学科在社会生活的实际应用领域中能够形成基本一致的实验教学环境。力争做到让学生可以在这种实验教学环境下真切体会到社会学学科无限接近真实的环境状态,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感受到团队合作与协调能力的重要性。
首先,以培养和强化社会调查研究能力为目的的实验教学,其建设的落脚点应该以服从于整体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与发展为准。在当前教育教学改革风潮的大背景下,必须以社会学学科体系建设的要求与任务为基石,同时以社会学学科发展趋势为风向标,立足于本专业实际能力,贴近实际地在不同阶段确定社会调查研究能力发展与提升的侧重点;其次,在充分满足内部实验教学需求的基础上,实验教学需要加强与人文社科类相关或交叉类专业的资源共享[3]。以相关或交叉类专业实验室资源共享为例,这不仅与加强学科融合的发展趋势相吻合,而且能为国家与社会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同时尽最大可能地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做到物尽其用。
3.2 准确定位原则:切实发挥实验教学体系的综 合功能
具体来讲,作为实验教学载体的实验室,应该发挥其综合性平台与实践性基地的双重功效。一方面,实验教学体系是一个多层次、多面向、多模块的系统框架,其综合性较强,并不会拘泥于某一个专业或院系的学生进行学习使用。因此,它的形成是为了满足社会学学科下设不同专业方向以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差异。根据社会学实验教学课程内容的要求,对专业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以及任意选修课等采取不同的设置方式,放置于对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其规范化与标准化。从低年级至高年级分别提供开放时机,并且以实际情况为准,为其他交叉相关类专业提供准入途径,加强资源共享和利用功效。
另一方面,鉴于实验教学着重于实践性,尤其是以强调社会调查研究能力的社会学专业来讲,则更为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4]。在此,需以社会学学科实验教学为依托,努力建成全校范围的实践基地。具体而言,如加大对学生独立或团队申报科研立项的扶持力度、拓宽学生(包括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渠道等等,总之,从各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学类专业方向的调查研究项目、实地调研等实践项目,从而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增强学生的创新研究能力。在条件成熟时,还能够将理论研究成果深入运用到社会生活中,不断推广研究成果,开展民意调查、改善政务工作等实际存在的各类问题,为政府排忧解难,为社会积极服务。
综合来看,以《社会调查方法与技术》的课程教学为中心展开的实验教学活动,既是提高本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社会研究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得力措施。因此,构建实用的教学模式,符合教学规律,适应学生实际,通过试验运行取得较好效果,将会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徐晓军,郑伦楚.“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参与式研究性教学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10,(2):48-50.
[2]熊彦.基于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统计实验教学改革[J].鄂州大学学报,2012,(3):46-48.
近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政府正陆续与中国科协签订《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共建协议》(下文简称“《共建协议》”),通过约定各地的公民科学素质在2015年所要达到的水平,为实现5%的全国目标提供支撑。
为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设定明确的发展指标,或许可以归因于一个事实:2010年的第八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全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仅为3.27%,远低于美国和欧洲的发达国家。因此,迅速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这项工作的重要一环。
但是,作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和《共建协议》背后看不见的“指挥棒”,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的结果,真的能反映全国各地不同阶层的人们理解和应用科学的真实水平吗?
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是20世纪80年代末由美国传入的“舶来品”。美国人对“公民科学素质”及其衡量方法的研究,大约始于20世纪20年代。经过大批学者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有相对成型的理论体系。而后,与美国“2061计划”相配合的“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正式开始实施。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米勒提出,并沿用至今的测试方法,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等3个部分。其中,科学知识部分根据“2061计划”中给出的公民应当掌握的知识点,设计了16道题目,后来在实际使用中逐渐精简为9道。至于后两个部分,几乎从这项调查诞生之日起,关于它们是否科学的争论便时有发生。
科技界与社会学界争论的焦点,在于后两个部分的调查结果,受人们文化背景差异等因素影响甚大。我们知道,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都处在不同的“信息流”当中。而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最终选择解决问题的途径,与国家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或者说,中国的媒体和教育机构赋予这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与美国存在相当显著的差异。然而,由美国人设计的“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是为以科学技术文化为主导的工业化国家设计的。因此,如果将这项调查的方法和题目不做任何改动,直接套用到中国,就很可能出现类似“邯郸学步”的情况,得到不科学的调查结论。
即使在科学知识部分,调查问卷的题目设置也会由于文化背景的因素,不可避免地带有倾向性。比如,有一道题是判断“人类从动物进化过来”的说法是否正确。在美国这个典型的基督教国家,相当一部分人因为信仰的关系而选择相信神创论,因此他们会在答卷中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为了避免误会,这道题目后来不得不加上“按照生物学研究”的定语,但这又形成了另一种倾向性。而在中国,由于人们大多自幼接受唯物主义价值观的熏陶,因此在回答这道题时会不假思索地选择符合现代科学研究的答案,但这并不能代表真实的科学素质水平。
[摘要] 目的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水平。方法 应用多媒体教学法和板书教学法进行教学,采用课后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并分析教学效果。结果 学生们喜欢的教学手段中多媒体占64.8%,板书30.6%,胶片0,灵活运用4.6%。结论 采用多媒体技术与板书结合的授课方式,有助于提高医学生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及科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 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教学
[ABSTRACT]ObjectiveTo elevate the teaching level of biochemistry by improving the teaching methods. Methods Multimedia and writing on the blackboard were applied in the teaching.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after each lecture and a systemic analysis was made to study the teaching results. ResultsThe teaching methods preferred by students were: powerpoints (64.8 %), handwriting on the blackboard (30.6% ), slices (0), a combination of all (4.6%). ConclusionCombination of multimedia with writing on the blackboard is helpful to stimulate the students’ interest to study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and to improve their ability of scientific thinking.
[KEY WORDS]biochemistry; molecular biology; teaching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简称生化)是一门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是医学教育的主干课程。其理论和技术已渗透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产生了许多新型的交叉学科,如分子遗传学、分子免疫学、分子微生物学、分子病理学和分子药理学等[1]。该学科理论与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极大促进了医学科技的进步,对人类的科技进步与文明产生着重大的影响[2]。因此,生化教学对21世纪医学人才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使医学生更好地掌握生化内容,本文对生化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对本校2002年级临床医学专业(119人)、医学影像专业(42人)、医学检验专业(47人)的五年制本科学生进行调查。
1.2 教学方法
采用周爱儒主编的第5版《生物化学》教材。教学总时数为120学时,其中理论课72学时,实验课48学时。在理论课教学中,48学时采用了多媒体教学,24学时采用了传统的板书教学。
1.3 调查方法
本课程教学结束后,对调查对象采用填写调查表,不记名的调查方法进行调查。调查表主要项目包括:对生化教学的总体评价、对教学方法和效果的评价、对生化的学习兴趣、喜欢的授课方式以及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建议等。
2 结
果
2.1 调查应答情况
各专业学生对调查的总应答率为83.2%以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学生对生化教学的总体评价
认为生化教师的综合教学质量好及很好者占85.4%;认为教师的综合素质好及很好者占90.8%;认为综合教学管理水平好及很好者占83.2%;认为总体教学秩序好及很好者占84.4%;认为教书育人工作好及很好者占80.4%。见表2。 2.3 学生对生化教学方法和效果的评价
被调查学生认为目前生化课堂教学效果好和比较好者占86.7%,认为实验教学效果好和比较好者占84.4%, 认为采用的教学方法好者和比较好者占 76青 岛 大 学 医 学 院 学 报42卷81.5%。见表3。
2.4 不同专业调查对象对生化的学习兴趣
被调查学生对生化的学习兴趣很大者占5.8%,较大者占28.9%,一般者占58.4%,无兴趣者占6.9%。见表4。
2.5 不同专业调查对象喜欢的授课方式
喜欢多媒体方式教学者占64.8%,喜欢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者占30.6%,喜欢灵活运用方式者占4.6%,喜欢胶片方式者为0。见表5。
2.6 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建议
被调查学生中142人(占82.1%)对生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出了建议,主要希望教师在讲课时能突出重点,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并希望教师提高教学艺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表1 不同专业调查对象参与本调查的应答率(略)
3 讨
论
本文对2002年级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专业、医学检验专业的五年制本科学生就有关生化教学评价、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生化教师的综合教学质量、教师的综合素质、综合教学管理水平、总体教学秩序、教书育人工作是好的。说明生化教师在教学中能认真备课,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综合教学管理水平和总体教学秩序能够使学生满意。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仍要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结果还显示,大多数学生对目前采用的教学方法、理论教学效果和实验教学效果感到满意。但有13.3%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效果差,16.5%的学生认为实验教学效果差。提示在生化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尚有一些不足之处,有待于进一步改正。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生化知识的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必须做相应改革。教师在课堂讲授时应力求重点突出,基本理论、概念或规清楚,为学生打下自学的基础。同时讲清某个理论、概念或规律的形成及实验依据,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实验课教学中,教师在认真带教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地思考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结果显示,当生化课程学习结束后,大部分学生对其学习无太大兴趣,少数同学则完全无兴趣。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并未认识到生化对医学的重要性。教师在今后教学中应首先要讲好绪论这一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好生化的必要性。另外在讲课时,应注意多联系临床,让学生通过生化理论与疾病发生、诊断和治疗的联系,进一步体会生化理论与技术在医学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授课方式的选择上,本文64.8%的学生选择了多媒体教学方式。说明大多数学生能适应多媒体教学。但应注意提高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避免内容过于简单或与教材重复,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