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县域经济重要性

县域经济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县域经济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县域经济重要性

县域经济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光环境设计;重要性;分析

伴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室内设计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的环节。如今,科技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人们对于生活的追求也出现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对于建筑的室内设计要求,不单单停留在室内空间的功能布局、装修的造型与材料、家具与饰品的搭配上,重要的是要达到一个高层次的心理享受,如室内舒适愉悦氛围的营造、兼顾环保节能与身心健康的技术运用等。灯光将在这一环节凸显其作用,因此处理好室内光环境的设计与应用,对于更好的完成整个建筑的室内设计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浅析室内设计中光环境设计

1.1 光环境设计的含义

光,是宇宙中最富有灵动气息的物质。现代建筑的室内设计中,光的独特性与使用性可以引起人们的不同感官效果。光环境设计,就是在建筑的室内设计中,利用自然光与人造光,对建筑空间的整体效果进行塑造,使得建筑的室内感官具有艺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效果。

1.2 影响光环境设计的因素

室内的光环境设计的影响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光源的形式,是自然光还是人造光,建筑本身的空间大小,室内物品的放置位置,还有室内墙体的材质与色彩等等都是影响光环境设计的因素。所以,在室内光环境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各方面因素,综合性的处理光与光影的辩证关系。这样,才能是光环境设计散发出令人陶醉的魅力。

2、室内光环境设计的具体事项

2.1 如何设计出符合室内装饰要求的光环境

(1)在光源选择上充分利用自然光的特性。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现代人制造使用人工照明已经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了,并且现代建筑设计中,人工照明的应用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但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将自然光的固有地位忽视不计,自然光的天然属性与作用是任何人造光源代替不了的。自然光时刻都在变化之中,这是自然光的原本属性。这个基本属性如果运用得当,可以使室内的光影效果随着太阳每天光线的变化而产生变化,一年四季有不同的感受。建筑设计规范也有明确要求居住空间的日照时间。可以说,任何一个没有自然光线照射进去的空间都不适合人类的居住。自然光是光环境设计方式中,表现能力最强、资源消耗最少、成本最低的方式。因此,对于自然光的设计与应用,是搞好整个室内光环境设计的前提和基础。

(2)对于人造光源的设计与利用,应该注意在灯具和人造光源的选择上,不能与室内整体所要展示的氛围和印象相脱离。一言以蔽之,灯具与人造光源要符合室内空间的整体性与关联性,比如中式风格的空间就不合适用用欧式的水晶吊灯,办公室、图书馆、教室等空间就不合适采用大面积暖色光源。在此前提下,对于室内光环境设计中对于灯具和人造光源的要求,还要充分发挥出灯具与人造光源的个性特征,展示出室内空间的个性化。

(3)要把光环境设计构成要素充分地、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光环境设计的构成要素包括装饰灯具的款式与尺寸,灯具的用材;光源的类型、光源的色温、光束角度、显色性、光源的功率与节能;现场制作的灯槽的形状等等,只有将这些光环境设计的构成要素有机的集合在一起,合理的选择和巧妙的搭配,保证能够符合室内设计的整体氛围与效果中,才可以真正的发挥光环境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4)室内光环境设计中,对于光环境的控制方面,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尽可能的采用先进的控制设备,对光环境进行智能化的管理和控制,这是光环境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既可以方便快捷地对光环境进行控制,又可以有效地节约电力等资源。如目前在室内设计中已经开始用LED光源,具有效果保证、省电、寿命长等优点。

2.2 室内光环境设计的视觉效果

光环境设计,最基本的要求是照明,让人能够看见东西。在此基础上,光环境设计的能力体现在各个不同方面。不同的光环境设计必然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视觉享受,既可以让狭小的空间看上去开阔无比,又可以使心情紧张的人逐渐放松,因此,室内光环境设计的视觉效果是设计人最重要的追求。

2.2.1 光环境视觉效果的开敞感

通过对室内照明的合理安排,可以有效的增添空间的开敞感。具体办法就是在邻近区域实施简要照明,在周边区域实施比它更为明亮的照明,这样的组合搭配是增加开敞感的有效途径,比如在酒店大堂的设计中,总是有一两个立面在灯光或材料的处理上是相对其他立面显得较暗,就是出于此目的。在具体实施上,注意前进感与后退感的结合把握,在前进感上多使用暖色光照,在后退感上多使用冷色光照。另外,空间外部的目标也对于空间的开敞具有增强作用。因为室内空间是有限的,空间外部的世界是无限的,外部的无限可以使人们忽略内部的空间局限感。但是外部的观察目标要有一定的亮度,人们才能观察得到。如一些海边的度假别墅,往往在在客厅阳台出去的地方设计了一个游泳池或是直接就可以看到海平面,到了晚上,从客厅望出去,泳池的波光粼粼或海上船只的点点星光,会让客厅的视觉空间倍感开阔,心情无比舒畅。

在空间的尽头设计为明亮的光照,也可以让空间产生被延长的感觉。除此之外,室内的物品摆设要与空间光环境的设计相互配合。对于空间较小的建筑,室内物品不宜太多,也不宜选择尺寸大的物品。

2.2.2 光环境视觉效果的透明感

透明感的视觉效果是最容易实现的,它的唯一要求就是光源色温要高,光照要强,分布要均匀。在透明感的光环境设计上,要特别注意在人们获得透明感的光源照射物体,即是焦点。不能缺乏视觉兴奋点,兴奋点的缺失很难对视觉造成刺激,最后的视觉效果就是无趣的,乏味的。例如上海丽笙大酒店的旋转餐厅,餐厅整体均为透明的落地窗材料,人身处高空,却能对外界的事物一目了然,既惬意又高雅,是光环境设计透明效果的完美诠释。

2.2.3 光环境视觉效果的轻松感

视觉轻松感效果的塑造手段上,要回避所有类型的炫彩光照,而且在灯具的选择上,不宜选用类似于吊灯的大型灯具,台灯、壁灯等是比较好的选择,光线也不宜直接照明,多些间接或二次照明。灯具的款式适合选择有灯罩的款式、灯杯则选择防眩光高杯筒的。光照强度上根据空间的功能的不同有所区别需要进行适当改变,这样的光环境可以有效的产生视觉效果的轻松感、舒适感,从而使人赶走身体上的疲倦。例如苏州的苏荷天地KTV就很好地表现了光环境所带来的轻松感。该环境在入口处就由射灯将光打在苏州特产的画有苏州魅影的“望砖"2Z,使人如临其近体会着苏州的历史。

2.2.4 光环境视觉效果的欢

光环境的欢是人们追求最普遍的视觉效果。不均匀照明,根据平面家具和设备的布置有区分的重点照明,特别是墙体上的不均匀照明是光环境欢的主要实现方式。设计者可以在空间的墙体上设计波浪光斑,对装饰品采取集中照明,并且对光源上采用白炽光源的方法增强视觉效果的欢。但是,欢的产生方式并不对所有人都是受用的,比如在图书馆、办公室、教室就不适合采用重点照明。设计者要不断的研究和分析大众的心理需求,从而设计出更好的空间光环境。

2.2.5 光环境视觉效果的神秘感

神秘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热衷,空间的光环境设计也可以达到神秘感的效果。中心暗、四周亮的不均匀的光照表达方法可以有效的烘托空间的神秘性,人们置身于中心能清楚观察到周围的动静。在中心,光照方式要用暖色;在四周,光照方式要多选用冷色。

一般西餐厅是光环境运用的主要场所。西餐厅对光环境设计体现出的神秘感尤为看重,它们对光的要求比较暗一些,光线要选择要柔和唯美。例如上海丽笙酒店西餐厅的光线就是温和的蓝光,很好地烘托出西餐厅神秘的色彩。

2.3 室内光环境设计的几点注意

在进行室内光环境设计的时候,要保证光环境设计要包含在整个室内设计的思想中。

(1)要尽可能的丰富空间的内容。空间内容的丰富要在增加空间层次上做足文章。光环境设计在这方面的实现手段主要是利用人工照明而完成的。对于人工照明的投射角度、辐射范围以及投射的强弱进行合理有效的设计,提升空间的层次感,明确空间的导向,突出空间的中心主题。而且,人工照明节奏上、次序上的变化可以更加强烈的展示空间变化的显示效果,在视觉上完善空间的比例。

(2)好的光环境设计,可以在整个空间设计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灯具的造型、灯饰排列方式、灯具之间的组合等都对空间起着点缀的作用。合理美观的光环境设计,必须要做到实用与美观相融合,选择好的灯饰灯具,对光照进行智能化管理,可以提升整个室内空间的设计效果和档次。

(3)在充分考虑了功能和美观后,安全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则。灯光照明设计要求在使用过程中要保证安全、稳定、可靠。由于涉及到电气专业,必须采取符合国家电气设计规范和消防要求,严格的防触电、防断路等安全措施,以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县域经济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科技支撑 县域经济 安徽省

近年来,县域经济对安徽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50%(肖志颖 吴润青,2013),在安徽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县域地区人口规模大,地方财政收入偏紧,且支柱产业多依赖于地方资源,造成县域经济发展动力明显不足。因此,如何充分发挥科技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打破资源与技术约束,对于提升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尤为关键。而解决这一关键问题的核心,就是要掌握目前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科技支撑能力究竟如何?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科技支撑需求如何?而这些问题也正是本文试图回答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科技兴县战略的全面实施,科技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科技与县域经济的关系也进入了我国部分学者研究的视野。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早在2006年就在对福建省县域科技与经济互动关系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县域科技创新环境,增强科技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引导县域经济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基本思路。孙自铎(2007)通过对安徽省全国首批科技示范市――宁国市经济发展的实地调查,也同样提出现阶段安徽省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以科技为支撑的基本思路。禹晋卿(2008)指出河南省县域的整体科技水平还不高,而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强化科技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岳顺之(2011)则指出淄博市县域经济发展之所以能够走在山东省前列,在于科技支撑作用的有效发挥。同时总结了淄博市科技创新支撑县域经济发展方面积累的经验。

可以说,关于科技支撑与县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已有学者们的研究成果颇丰,但是对于县域科技支撑能力如何评价等对诸如此类问题的研究目前仍然较少。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我国县域层面的科技研究缺乏资料和数据的支撑,从而使评价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科技支撑能力的研究很难深入进行。

因此,本文主要以安徽省80个县(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县域经济发展中科技支撑能力综合评价指标,利用2011年安徽省县(市)科技进步考核数据,对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科技支撑能力进行评价,探讨如何强化科技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并从政府作为的角度提供一些设想和建议,从而达到科技与县域经济的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

一、评价指标与权重的确定

确定评价指标是进行科学客观分析与评价的前提。本文基于科技支撑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可比性、关联性、可操作性等原则,采用层次分析法,从科技促进产业发展能力、科技推广与服务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以及科技投入水平四个方面设计科技支撑能力综合评价的四个二级指标以及高新技术企业数、科技成果转化数、年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额等11个三级评价指标,从而构成县域经济发展中科技支撑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指标详见表1。

确定权重的方法有很多,比较常见的有专家打分法(德尔菲法)、两两比较法、层次分析法以及主成分分析法。本文利用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通过指标两两比较,根据各测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来确定权重。以二级指标权重设定为例说明,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通过两两比较,确定二级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本文参照1~9标度体系来确定相应的aij值,得到二级指标的比较判断矩阵,记为A,计算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方法对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科技支撑能力进行了评价。得出的评价结论,可为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中科技政策的管理与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从评价结果,我们可以发现:

(1)总体来说,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中科技支撑能力偏弱,在本文所考察的80个县(区)中,科技支撑能力综合评价值低于平均值的县域占了近三分之一,比重达62.5%。可见,安徽省科技对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并没有得以充分发挥。

(2)安徽省各县域之间科技支撑能力差别较大,科技支撑能力综合指标值最好的宁国市与最差的蒙城县相差25倍有余。因此,如何缩小个县域之间的科技支撑能力差距,对于提升安徽省整体县域经济发展,是目前面临的一个紧迫课题。

(3)从评价结果中,我们还可以看到科技支撑能力排名靠前的县域大多获得了上级部门科研经费的支持。相对而言,排名靠后的县域获得的科研经费支持力度要小很多。在目前县级本级财政能力偏弱的实际情况下,提升县域科技支撑能力的重任还主要依靠上级部门。因此,应进一步加大对县域科技发展的各种支持,包括政策和项目倾斜等。

(4)我们在分析科技支撑能力较弱的几个县域的情况时,可以发现,这些支撑能力较弱的县域对于科技投入的水平并不低,但是由于他们在科技推广与服务能力以及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方面的弱势造成这些县域整体科技支撑能力偏低的局面。因此,对于这些县域来说,提升科技支撑能力的关键是如何在科技推广与服务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所加强。

参考文献:

[1]周晓平,吴宏.县域科技与经济协调性评价研究――以江苏省泗阳县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1(4):92-94

[2]孙自铎.中部地区振兴县域经济必须以科技为支撑[J].安徽科技,2007(2)

[3]禹晋卿.科技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4)

县域经济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县域经济;县域金融;政策扶持

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多次提出明确要求,特别是在当前“保平稳、促转变、增民生”的发展基调下,我们必须重视县域经济工作,特别是欠发达地区,不断提高县域经济自主、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好地发挥县域经济对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 县域经济的重要性

县域经济以县域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重要结合部,是工业经济、农业经济与服务业经济的交汇点,它既是区域经济的组成部分,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单位。从宏观角度看,发展县域经济就是发展国民经济。因为发展县域经济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实力提升,从而壮大国民经济。从微观角度看,发展县域经济又是发展民生经济。因为它可以解决辖区内居民的就业问题,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从而提高其生活水平。

二 县域金融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县域金融是县域经济的核心,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县域金融的支持,在现代市场经济背景下,金融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核心,成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在引导资本、人才等各类资源要素流动过程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三 欠发达地区县域金融的现状

(1)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经济发展面临资金困境

县域经济的资金供给主要来自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但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垂直管理体系强化和贷款审批权上收以及营业网点撤并,村信用社不良资产的增加导致贷款扩张能力的下降等原因,县域资金来源正在枯竭,贷款难已经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2)融资渠道狭窄,金融工具单一

县域金融市场化程度低,融资结构单一,县域企业受自身条件限制,难以跨进股本和债券融资门槛,融资渠道主要依赖于间接融资。此外,缺乏信贷产品以外的其他金融工具,金融市场配置手段不足,进一步降低了金融的可获得性。

四 欠发达地区县域金融服务短缺的原因

首先,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商业银行业务重心不断向大企业大城市集中,撤销或合并了大量的县域分支机构。再者随着内控机制和风险管理的加强,各商业银行的上级行纷纷强化了对下级行的控制,普遍上收了县级支行的信贷权限,致使县级支行实际上已退化为上级行的“增存部”,而国有银行分支机构成为县域资金的“抽水机”。

从金融需求的角度来看,县域经济自身的缺陷,也就是县域经济弱质特征,制约了金融的支持力度。一方面,县域工业普遍存在着人才缺乏、职工素质低、劳动生产率低、信誉度低、缺乏管理组织能力和合理资源配置能力等问题。加上其较高的经营失败率,大多竞争力不强,使得银行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存在天然的困难。县域信贷投放风险较大,所以银行投入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县域多数是中小企业,规模较小、自有资本偏少、资产负债率高、抵御风险能力弱、实际偿债能力差、缺乏足够的抵押资产。调查表明,62.3%的县域企业缺乏担保抵押是难获贷款的最主要原因。

五 欠发达地区金融扶持的必要性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资源配置有两种主体:政府与市场。市场经济的良好运行离不开政府的理及其制度环境的支撑,发挥比较优势则是社会资源有效配置和社会财富有效积累的基本途径,而比较优势的发挥需要政府行为的正确选择。

从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实际状况来看,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主要存在思想观念落后、经济总量小且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环境欠佳、基础设施滞后、资金与人才短缺、产品科技含量低、工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而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是资金。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本来可以通过市场手段引导资金流入县域经济,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县域经济多是中小企业和普通农户,他们缺乏吸引现代金融流入的条件,也即是他们本身的弱质特征,导致了金融服务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缺失。根据政府行为理论和国外经验,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赖于政府的扶持。

六 欠发达地区县域金融扶持策略

(1)货币政策工具

中央银行应灵活地运用利率、再贴现、再贷款等手段,支持县域经济发展。针对不同的贷款对象实行差别利率,或给商业银行更大的利率浮动权,这是吸引资金投入欠发达县域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金融机构资金流入要考虑预期收益和风险,欠发达县域经济虽然是弱质性地区,风险大,投入的资金预期收益就应高,这符合收益与风险对应原理。还应该对优良的中小企业实行优惠利率;对县域金融部门存贷比例较高的,上级银行应在再贷款、再贴现上加大力度。

(2)风险管理和政策补偿机制

地区、省级建立担保中心,健全担保资本和风险准备金扩充补偿机制,按照《中小企业促进法》等有关规定,加大对其资本金和风险金的投入,积极吸引企业和法人资本投资担保业,促进其能实实在在地为中小企业进行贷款担保服务,使县域金融机构在面临风险,遭受损失时及时得到依法补偿,增强对县域经济的持续支撑能力。

(3)财政税收政策

县域经济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县域经济;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

【作者简介】史贞,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博士生,山西 太原 030006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4)01-0080-04

一、引言

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层次的区域经济,是宏观与微观经济的结合点,属于中观经济范畴。它能够有力地结合乡村经济与城市经济,为乡村经济向城市经济延伸拓展提供平台。可见,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实现宏观经济稳健调控的关键环节,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不可替代性。我国的县域经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已逐渐向高层次发展,如中国的“百强县”等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带动落后地区也将是县域经济发展重点,尝试以县域经济转型带动整体经济发展,中央更是在县域经济的制度规范、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倾斜。但同时,由于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很多县域缺乏合理的规划与产业布局,导致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产业趋同,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整体经济的发展,尤其以中西部更为严重,导致县域经济的综合发展区域非均衡问题日益突显,成为影响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所以,进行县域经济综合评价研究,不仅是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社会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强化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减少城乡差距、合理区域布局、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所在。可以说,县域经济发展的好坏可以作为衡量我国“十二五”规划完成效果的重要考核标准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陈栋生教授认为:县级市经济是区域经济的范畴。它是一个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具有地方特色,以小城市为依托的,城乡一体化的区域经济体系,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宋法棠认为:县域经济是指县市区这一行政区划内开展的全部经济活动,是按行政区划认定的区域经济。综上观点,县域经济问题首先是区域经济问题。相对比而言,大区域的发展主要是以资源和第二、三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模式,而县域经济的产业都过于单一。由于其行政区划和经济发展的环境特点,市场体系并不健全,环境因素、体制因素和政策因素成为制约县域经济的主要因素。国内学者对此进行了相关的讨论,具有代表性的有:谢自奋等(1996)从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的角度,广大乡村经济为基础的区域性经济网络,从经济管理网络关系角度对县域经济进行了研究。凌耀初(2005)论述了县域经济的特征、地位和存在的问题,并参考国外农村区域发展经验,提出了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陈志德(2006)从县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理论入手,针对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背景以及现状,提出了吉林省发展县域经济主要运行机制的创新机制及创新模式。禹新荣(2010)基于竞争力理论,从中观的层次和产业的视角,首次完整提出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的命题,对其基本理论、形成机制和评价体系进行阐述和分析,创新产业竞争力研究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模式,构建了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轮动模型。崔征(2011)通过寻找落后县域经济发展的典型经验,利用2004年到2009年的数据对通榆县的经济发展进行了静态、动态的对比分析,寻找县域经济的发展规律。王鹤春等(2012)在理论回顾的基础上,探讨分析了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的G-R-I-E模型,提出相应的发展路径及对策。朱士鹏等(2013)采用主成分和ESDA技术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以县级行政区(县、区、市)为研究单元,以2000年到2009年的县域经济数据为基础数据,对贵州省10年来的县域经济实力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省县域经济实力差异显著,并有所扩大。

从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县域经济发展体系的相对独立性和发展状态的相对封闭性,折射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落后性。大区域由于资源秉赋和产业结构等因素所形成的经济非均衡发展会直接引致县域间的经济发展不均衡。每个县由于先前的自然条件、政策扶持力度、社会结构等都不尽相同,彼此间的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相差较大。为了能够科学地了解和反映我国各县的经济、社会活动状况,本文从县域经济水平、县域经济活力和县域人民生活三方面构建综合指标体系,用以研究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找出县域经济发展的短板因素,从而为我国经济转型提供思路和对策。

二、指标体系

由于县域经济本身既属于综合性经济,又属于区域性经济,又是国民经济的微观单位,故本文综合其所具有的上述特征,选取14个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来进行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研究,指标体系见表1。

其中,县域经济水平指标用以反映各县的经济水平在其所在市域经济水平的重要性,主要通过各宏观经济指标占市域指标比来实现;县域经济活力指标用以反映县域的不同产业劳动生产率状况间接反映其经济活力和潜力;县域人民生活主要通过城乡人口结构和收入状况直接反映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差距(其中城乡收入比和城乡人口比是逆指标)。

我国整体处于经济转型期,而以山西省这一资源型省份的转型更具有代表性,所以,本文以山西省为例,通过对山西省县域经济进行综合评价,探讨全国县域经济综合评价的研究方法。本文所用指标均来自于《山西统计年鉴2012》,为实现指标评价过程中的可比性,各指标均转换为相对指标形式。利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对上述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对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大致分类和综合排名,并且对影响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

三、综合评价

利用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关键是要获取各级指标权重并通过加权平均获得上级指标。指标权重获取的方法主要分为主观赋权和客观赋权两大类方法,其中主观赋权法主要利用专家打分进行,而客观赋权法更能通过数据信息体现指标之间的关系。本文在指标赋权时综合了两种方法,既利用主观评价将指标进行分类,又利用客观数据信息为指标赋权,这样更能使信息科学、有效。

第一步,依据各一级指标下所包含的二级指标计算主成分,依各指标在其相应主成分中的载荷系数大小,进而计算各二级指标的主成分即为一级指标。以县域经济水平为例,其包括六个二级指标,依据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计提主成分,依其特征向量矩阵可将Y1表示为

Y1=0.4864X1*+0.4796X2*+0.3244X3*+0.4597X4*+0.455X5*

其中,Xi*分别为Xi经过标准化之后的数据,经计算后即可得县域经济水平的总得分。其他一级指标Y2,Y3均按此方法计算。

第二步,再视Y1、Y2、Y3为三个变量,重复之前的赋权过程,可得各指标Y1、Y2、Y3的权重。测算结果分别为0.326、0.328、0.346,权衡考虑这三个一级指标对县域经济评价的作用。本文认为三个指标均反映了县域经济的不同方面,所以视三个指标具有同等权重。最后的综合评价指数得分为:

Y=(Y1+Y2+Y3)/3

根据综合评价指数分值从高到低进行排名可以看出: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排名的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评价指数得分大于1的,这些地区的县域经济水平得分和县域人民生活水平得分明显高于其他县域,说明经济水平的发展在县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非均衡状态,而这些地区恰好是山西省资源分布较为密集的县域。以孝义市为例,孝义市以综合得分4.8625居于榜首,说明孝义市的县域经济的发展处于全省先进水平,尤其是孝义市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得分为7.8685,遥遥领先于其他县市,表明孝义市的县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很高。但是,孝义市的县域经济活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与其他各地区差异并不明显,说明其经济发展过多依赖资源,其发展动力不足,也没有实现真正的惠民。这表明孝义市的县域经济发展已经到了一个瓶颈期,亟需转型发展以求谋取持续繁荣发展。整体看,这些县域的发展取决于对资源的开发,在经济转型时期,这些区域是否具有后续动力将成为这些县域发展的制约因素。第二类是评价指数得分大于0小于1的,从各一级指标得分可知,该类县域的经济动力和潜力得分相对其他两个指标较高,同时可以看出,介休、应县、右玉、平遥等旅游资源开发较好的县域均在此类,说明其经济发展的后劲较大,具有可持续性。第三类是评价指数得分小于0的,从指标得分的结果看。该类县域在三项指标得分均偏低,属于县域经济中发展严重滞后的群体。

由主成分分析求得山西省各县综合评价指数分值,得出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排名,本文进一步运用快速聚类分析方法验证主成分分析的结论,其聚类结果见表2。

从表2中的结果可以看出,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中的结果基本一致,说明综合评价方法是有效的。结合聚类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对各县市的发展特征作进一步的讨论。第一类是山西省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县市,但正由于其高水平的经济发展更多地是建立在资源依赖的基础上,所以在其经济发展的同时,会出现诸多问题。第一类县市由于过多地重视工业的发展,而忽略了农业的发展,导致该类县市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城乡人口比的得分是最低的,说明在农业和城乡结构方面存在较严重的问题,工业畸重发展势必会带来后序的一系列经济问题。所以,此类县市应成为山西省经济转型的重点城市。第二类是经济活力较好的县市,这些县市在各项指标的表现居于第一类和第三类之间。虽然这些县市目前在市域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并不突出,但其具有经济发展的动力,人均劳动生产率较高,如果能够加大经济投入,合理规划经济结构,其未来的经济将会有较大的发展。第三类是整体发展水平均较弱的地区,说明这些地区是山西省今后经济整体水平提高的着手点,这些县市缺少资源禀赋,产业发展优势不突出,说明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缺少合理的规划,没有明确其在山西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政府应该对这些县市给予足够的重视。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构建了县域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山西省为例,通过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对山西省96个县(含县级市)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分类和综合评价,得出以下结论:

1.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4个指标进行赋权计算,通过其结果与聚类分析对比,并结合各县域实际发展水平,说明该方法可行,能够有效地对各县市的经济发展综合实力进行评价。

2.县域经济综合评价得分显示,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非均衡,两极差异严重,资源依赖地区经济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但这并不能说明山西省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就高。由于对资源过度依赖会为这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其在发展过程中也没有起到足够的示范效应和扩散效应,所以山西省经济结构调整更应重视各县市在经济中的角色定位。

县域经济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融资政策;县域经济;发展;影响

一、发展县域经济的意义

首先,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缩小地区内的城乡差距。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差距逐步扩大,影响了各个地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很多县域的道路、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和水、电、气等基本建设比较滞后,农户家庭的生存和发展比较辛苦。农业、农村和农民集中于县域,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一种富民经济。其次,发展县域经济可以加快城乡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发展县域经济可以巩固农业、加强工业,发展第三产业,这样有利于就地转移农村和农业的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的收入。再次,县域经济更多的是民营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可以鼓励个人创业,增加造血能力,繁荣城乡经济,增加居民的收入,从而促进人口和生产要素的集聚,筹划好城乡人力资源开发,利于地区的振兴。最后,发展县域经济可以扩大地区的市场需求。很多地区的发展无法同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没有出口的市场,而县域经济的发展受限也导致当地的有效需求不足,县域居民的收入和购买力不足导致市场需求有限,不利于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发展好县域经济能够有效提升市场需求,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战略的转型。

二、县域现行融资政策存在的问题

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融资的支持。近年来,我国的县域金融环境有明显的好转和改善,县域金融机构的发展也有了极大的进步,这些变化都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但是,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相比,县域金融的发展与其应承担的使命仍有较大的差距。

(一)从融资机构分析,融资网点匮乏、种类单一、体制不完善

全国有2000多个县,但是各个县域内的金融机构网点匮乏,部分乡镇没有设立金融网点,涉农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县域内的网点也很少,绝大多数的农村县等地区股份制商业银行、信托公司、担保公司等几乎为零。由于部分县域的银行网点盈利能力弱,银行将经营的中心也退出县域经济,导致网点服务面狭窄,基本上是以储蓄为主。这样的形势导致农村信用社在县域金融市场的地位更加突出,金融机构的过分单一导致了竞争缺失、效率低下、贷款成本偏高等问题。

(二)从县域融资的有效信贷投入分析,县域资金外流、涉农贷款少

由于县域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很多的县域经济资金出现外流,如储蓄银行等,多是负责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力度小。资金外流导致农村资金非农化,对原本就资金紧缺的县域经济而言,将严重制约其发展。就算一些有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其本着减少坏账风险的原则,也多以短期贷款为主,无法及时满足农业产业化的长期资金需求,投向乡镇企业的资金也不高。

(三)从县域融资服务水平分析,金融品种单一,多层次服务体系未建立

三农的发展必然会走向农业产业化经营并推动城镇化的建设,这需要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但是,目前的县域融资政策主要集中于存款、贷款、汇款等传统业务上,很多城市金融融资业务并没有同步推向县域经济,金融产品不足、单一且同质化,无法针对具体的县域推出具有针对性的产品。农业地区的政策性金融供给不足,目前的政策性金融服务还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金融需求。主要的涉农金融机构改革没有深化。由于难以达到保持自身持续发展并服务三农的平衡,部分农村金融机构的离农脱农现象明显。

总之,县域经济的融资政策没有解决市场发育滞后的问题,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无法有效结合,过分依赖银行贷款,对民间借贷等融资方式也没有全面解决其市场准入的问题,市场信息的不对称等都造成了县域经济的融资困难。

三、县域融资政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目前县域经济的融资主要是依靠银行融资及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由于《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对政府融资平台有一定的要求,县域经济的融资难度更大。

(一)融资难度大、融资金额少、服务面窄,不利于县域基础设施的建设

由于县域政府的财政收入有限,部分乡镇的财政资金可支配数量少,县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影响了其经济的发展,从而更加不利于三农的发展,无法从本质上提升当地的财政收入。这样就导致县域的基础设施长久无法得到实质性解决。而目前的融资平台受限,融资方式也较少,政府可以进行融资的品种、金额均较少,无法真正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现有的融资政策无法真正解决农业产业化、工业规模化的问题

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解决农业产业化的问题,以工业带动农业,最终达到居民收入提升、就业提升、产业升级及市场需求提升的目的。农业的产业化需要对原有的农业生产方式进行改造,对农业生产品种进行优化。工业的规模化需要生产线的投入和市场的开拓。以上的这些前提都需要资金的投入,而目前县域经济的农业和工业造血功能还是太弱,无法提供以上的资金,如果单靠自身的积累将导致县域经济失去发展的契机。因此,融资受限将造成县域经济无法及时把握机会发展,无法真正达到产业的升级。

(三)现有的融资政策无法提升县域金融服务水平

现有的融资政策主要是依靠政府的信用和政策性资金,县域的经济没有发展起市场化的金融体系,没有真正培育出合适县域发展的高水平金融机构和体系,县域经济的直接金融体系也没有成型。而县域的融资体系不成熟也直接导致未来的融资政策无法更加多样化和市场化,无法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的发展受限也将导致其金融水平无法得到提升,无法达到二者互相促进的目的。

四、以融资等金融发展促进县域

经济发展的思考

(一)配合政策等保障措施,促进县域融资环境的优化

县域经济的融资政策需要县域政府的重视并采取必要的政策和措施进行配合。首先,县域政府需要推动完善金融立法体系。县域及县域以上的政府需要高度重视地方融资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明确界定县域金融的概念,对涉农、支农的金融融资体系机构的监管和扶持要建立明确可执行的制度。其次,政府需要对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融资支持和其他政策支持。例如,中央银行可以采取必要的利率、再贴现等手段,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对比不同的贷款对象采取不同的贷款利率;对县域的一些优良中小企业实行必要的优惠利率;对县域金融部门的存贷比和再贷款采取扶持力度。在财政政策上,政府需要在税收、补贴政策上有所作为,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引导银行资金等向县域流动。同时,政府还需要组织力量宣传和普及金融政策和知识,让县域金融部门和融资需求方可以多方面利用已有的融资政策,推动社会资金参与融资。

(二)重构县域金融体系,构建多层次的金融体系

构建多层次的县域融资金融体系需要对已有的金融机构进行改革。首先,要调整信贷管理政策。县域金融部门要保证国有的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明确各个金融机构存款需要按照一定比例投入到县域经济中,限制县域金融资源的外流。其次,要强化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政策性银行要拓宽其业务范围,增加支持农业生产、加工、转化及基础设施、产业调整等领域的业务,对中小企业在创业过程中及固定资产投资对中长期贷款的需求要研究可行的措施。再次,要进一步推动农信社的改革,完善其法人机构,转变经营机制,提升盈利能力。国家可以对其政策性贷款进行风险补贴,对其贷款给予一定的优惠,推动农信社结合当地县域的发展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创新服务方式。

对于一些目前在县域没有足够资源开展的融资业务,县域政府也要有意识地进行构建。首先,可以引导设立区域性的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县域政府可以组织一些有能力的企业、个体私营企业主、个人等入股,以良好的产权制度保证中小银行的稳健发展,完善其制度设计,从而完善对中小客户的金融服务体系。其次,对于县域经济普遍存在的非正规金融业务也需要进行规范和引导。县域政府应当允许一些非正规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满足个人、私营企业的多层次金融需求。通过引导和规范其发展,成为融资的有益补充。再次,构建县域经济特色的融资担保体系,建立相应的风险保障机制。因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市场较为不稳定,经济基础较为脆弱,县域经济主体经营的风险较大,信用也不高,中小企业和农户等个人贷款均遇上担保的问题。县域政府可以适当引导资本建立一些担保机构,鼓励社会资本的进入、大企业和大公司的入股,提升担保公司的支持能力。

(三)创新县域金融监管体系,完善县域经济的融资生态环境

县域的融资能力弱化部分原因在于县域的融资生态环境恶化。政府要优化县域的金融环境。县域政府要加强一线监管队伍的建设,提升监管人员的业务素质,将金融监管资源向薄弱地区倾斜,对一些新型的业务进行专项监管,提升融资产品的抗风险能力,减少对县域经济的负面影响。在监管方式上,监管单位需要引导服务方向,防止系统性风险,构建统一监管原则下的分类监管模式,对经济发展水平、机构性质不同的机构等进行分类监管,完善风险评测体系和预警机制。

县域经济要完善融资生态环境需要建立起信用体系。县域政府应当对社会信用服务行业有足够的支持,建立起社会中介、服务和监督机构,通过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守信氛围,通过合理的激励和惩处机制加强信用对企业和个人的影响。通过开展征信系统的建设,县域政府要完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通过银行、工商、科技等部门的监管联动,建立完整的农户和中小企业资信档案库,降低融资成本。通过法制建设和信用整治活动,提升违规成本,优化县域的融资环境。

现行的融资政策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多层次的融资政策支持。本文立足于融资环境和融资体系的建立,探讨融资对县域经济的影响及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丁继友.浅谈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J].科技视界,2012(17).

[2]李富香.浅谈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J].中国商界, 2013(01).